两难选择的说说

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8-05-09

两难选择的说说篇一

2016经典的个性说说大全

2016经典的个性说说大全

一、 我和暑假手拉手,中间却夹着一条叫作业的狗。

二、 不要太过依赖除自己以外的人,因为只有自己不会抛弃自己。

三、 踏尽千山无人识 当初枉受成名牵

四、 “用一句话形容你的长相”“不提也罢”

五、 朋友有一根白头发不让我拔,说拔1根变10根,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周围的黑头发看见小伙伴被连根拔走,脸都吓白了……好吧!你赢了!!!

六、 有什么比从厕所出来后打一个饱嗝还尴尬的。

七、 你匍匐在地上仰视别人,就不能怪人家站得笔直俯视你。

八、 苦藤老树昏鸦,娶个媳妇涨价,男人穷困潦倒,夕阳西下,麻麻给我戴个假发。

九、 我们的目标:向钱看,向厚赚。

十、 每次面对美食,我都告诫自己:“吃多了会死。”但结果证明,我根本就不怕死。

十一、 爱过我的人,有时候爱本来就是一种伤害,记住伤害都是来自于彼此,不是单方; 十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十三、 苦逼的我虽然不是富二代,但我一定要做个富一代,以后让自己富二代的儿子带着自己装逼泡妞。

十四、 要乐观,要积极,多笑,多照镜子

十五、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十六、 金钱造就了女人,而你造就了我。

十七、 要学会忍耐与坚持!

十八、 我宁愿做个泼妇也不愿被一个男人踩在脚底下生活

十九、 距离产生的不是美,而是第三者。

二十、 因为有你在,最黑暗那一刻还是有缝隙投进微弱的光。因为有你陪,在孤单的绝望里还是藏着柳暗花明的盼望。因为此刻是与你并肩走在一起,才得以骄恣纵横最美丽的青春年华。

二十一、 如果我死了,我的第一句话是:老子终于不用怕鬼了。

二十二、 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

二十三、 为什么新闻放完了,总是要播出他们在收拾稿子的片段?回答:为了告诉你,我们吹牛是打了草稿的!

二十四、 晚上想睡着的人睡不着,多半是因为睡不到想睡的人。

两难选择的说说篇二

乱世的两难选择

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

葛剑雄

小时候看过一种通俗的中国历史,将冯道称之为无耻之徒,大意是说他一生经历四个朝代,曾向契丹称臣,居然当了六个皇帝的宰相,一直保持着荣华富贵,还恬不知耻地自称为“长乐老”。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一直认为冯道不是好东西。文革后见有人俨然如不倒翁,就称之为长乐老,意其与冯道颇多类似。一次偶与季龙(谭其骧)先师议及冯道,先师说:“欧阳修对冯道的评价是不公允的,还是《旧五代史》说得全面,只看《新五代史》是要上当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冯道的正面评价,所以就把新、旧《五代史》中的《冯道传》对照着看了一遍,原来的看法发生了动摇,觉得冯道这个人是很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做出贬褒。

近年来前南斯拉夫战乱不绝,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信仰、道德、伦理危机。不止一次在报刊上看到这样的事例:由于国家分裂,新建立的国家与原国家间、新建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人们实在无法在忠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种宗教,甚至哪一位家庭成员间作出抉择,往往非此即彼,不能兼顾。选择原来的国家,它已经不存在了;效忠新国家,却被视为异族、异教;投入本民族,又不一定是同一宗教;顾了宗教,就顾不了民族、国家、家庭;以至夫妻离异,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朋友相斗,出现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不知什么原因,我忽然又想到了冯道。

为什么由前南斯拉夫的形势会想到一千余年前的冯道?这里得先简单介绍一下冯道其人其事。

冯道(八八二——九五四年),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唐末投刘守光作参军,刘败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当巡官。张承业重视他的“文章履行”,推荐给晋王李克用,任河东节度掌书记。后唐庄宗时任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明宗时出任宰相。后晋高祖、出帝时均连任宰相,契丹灭晋后,被任为太傅,后汉代晋后任太师,后周代汉后依然任太师。周世宗征北

汉前,冯道极力劝阻,激怒了周世宗,因而不让他随军,令他监修周太祖陵墓。当时冯道已患病,葬礼完成后就去世了,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就是这位冯道,竟引起了千古毁誉。 尽管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中的《冯道传》对他有不同的评价,但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一致的。冯道的不少好事,就是连称他为“无廉耻者”的欧阳修也没有否定,例如:他“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在随军当书记时,住在草棚中,连床和卧具都不用,睡在草上;发到的俸禄与随从、仆人一起花,与他们吃一样的伙食,毫不在意;将士抢来美女送给他,实在推却不了,就另外找间屋子养着,找到她家长后再送回去。在丧父后辞去翰林学士回到景城故乡时,正逢大饥荒,他倾家财救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屋里,还亲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废又没有能力耕种,他在夜里悄悄地去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谢,他却感到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感谢的地方;地方官的馈赠也一概不受。

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比较安定,冯道却告诫明宗:“我以前出使中山,在经过井陉天险时,怕马有个闪失,小心翼翼地紧握着缰绳,但到了平地就认为没有什么值得顾虑了,结果突然给从马上颠下受伤。在危险的地方因考虑周到而获得安全,处于太平的环境却因放松警惕而产生祸患,这人之常情。我希望你不要因为现在丰收了,又没有战事,便纵情享乐。”明宗问他:“丰收后百姓的生活是不是有保障了?”冯道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历来如此。我记得近来聂夷中写过一首《伤田家诗》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明宗让左右抄下这首诗,经常自己诵读。另一次临河县献上一只玉杯,上面刻着“传国宝万岁”,明宗很喜爱,拿出来给冯道看,冯道说:“这不过是前世留下来的有形的宝,而皇帝应该有的却是无形的。”明宗问是什么,冯道说仁义才是帝王之宝,并说了一通仁义的道理。明宗是没有文化的武夫,不懂他说些什么,就找来文臣解释,听后表示要采纳。

冯道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即贫穷的、无背景的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必定被抑制或冷遇。无论如何,这是值得称道的措施。明宗年间,冯道还与李愚等委派官员,将原来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用雕版印刷。这是见于记载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此事竟然发生在战乱不绝的五代时期,与冯道个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冯道最受诟病的是他的政治道德,欧阳修自不必说,司马光也称他为“奸臣之尤”,就是对他持肯定态度的《旧五代史》,在盛赞“道之履行,郁然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

得大臣之体”之后,也不得不对他的“忠”提出了疑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直到范文澜作《中国通史》,还花了不小的篇幅对冯道大加挞伐,主要也是针对他的政治道德。这些批判看来都是大义凛然,但联系冯道所处社会和环境的实际来分析,结论却不是如此简单。像欧阳修这样生在承平之世的人,又遇到一个优容士大夫的宋朝,实在是三生有幸的。所以他尽管也不时受到谗言的攻击,在宦海中几经沉浮,却能位致宰辅,死后获得“文忠”的美谥。他不必像生在乱世或改朝换代时的士人那样,必须在不止一个的君主或朝代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还可以从容地用“春秋遗旨”(见《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来审判冯道一类不忠之臣。相比之下,冯道可谓不幸之极,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最频繁的时期,他一生所事四朝(唐、晋、汉、周)加上契丹、十帝(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晋高祖、出帝,汉高祖、隐帝,周太祖、世宗,辽太宗耶律德光)合计不过三十一年,平均每朝(含契丹)仅六年余,每帝仅三年余,最长的唐明宗和晋高祖也只有八年。如果冯道生在康熙、乾隆时,他的一生仕途刚刚超过皇帝享国时间之半,不用说换代,还等不到易君。而且这四个朝代都是靠阴谋与武力夺取政权的,契丹又是趁乱入侵的;除了个别皇帝还像个样,其余都有各种劣迹暴政,晋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卖领土、引狼入室才当上儿皇帝的卖国贼。即使按照儒家的标准,这些帝王大多也够得上是“乱臣贼子”或昏君暴君。但事实上他们又都是统治了中原地区的君主,连欧阳修也承认他们的正统地位,一一为之作本纪。因此冯道除非住进桃花源,或者优游林下,“苟全性命于乱世”,否则总得为这些皇帝效劳,总得忠于这些皇帝或其中的某一人。逃避现实自然要容易得多,但如果当时的士人都是如此,难道真的要靠那些“乱臣贼子”和以杀戮为乐事的军阀刽子手治天下吗?欧阳修在严厉批判冯道的“无耻”时,提供了一个懂“廉耻”的正面典型:五代时山东人王凝任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司户参军,病故在任上。王凝一向没有积蓄,一个儿子年纪还小,妻子李氏带着儿子送其遗骸回故乡。东行过开封时,到旅馆投宿,店主见她单身带一个孩子,心里有疑问,就不许她留宿。李氏见天色已晚,不肯离店,店主就拉住她的手拖了出去。李氏仰天大哭,说:“我作为一个女人,不能守节,这只手难道能随便让人拉吗?不能让这只手玷污了我全身!”拿起斧头自己砍断了手臂。过路人见了都围观叹息,有的弹指警戒,有的流下了眼泪。开封府尹得知后,向朝廷报告,官府赐给李氏药品治伤,还给予优厚的抚恤,将店主打了一顿板子。欧阳修明知此事不过是一篇“小说”,却认为“以一妇人犹能如此,则知世固尝有其人而不得见也”,然后教训冯道们:“呜呼!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言下之意,从李氏的例子说明即使在五代这样的乱世,连一个女人都还是有廉耻之心的;不仅李氏,围观的人、开封府尹、朝廷也都是是

非分明的;只是流传下来的事例太少了。李氏能断臂,冯道们为什么不能用自杀来避免“忍耻偷生”呢?读完这令人毛骨悚然的“节妇”事例,我非但不为欧阳修的良苦用心所感动,反而要为古人担忧了。从公元九0七年朱温代唐至九六0年赵匡胤黄袍加体,五十余年间换了六个朝代,皇帝有十个姓,如果大臣、士人都要为本朝守节尽忠,那就会出现六次集体大自杀;如果要忠于一姓,就得自杀十次;欧阳修效忠的这个宋朝在开国时就会面对一个没有文人为之效劳的局面,或许就永远不会有“宋太祖”和“欧阳文忠公”的称号。

相反,与冯道同时代的人对他就赞誉备至。冯道死时七十三岁,正好与孔子同寿,“时人皆共称叹”。宋初的名臣范质对冯道的评价是:“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显然这是由于范质等人至少都有历二朝、事二主的亲身体会,理解冯氏的苦衷,不像欧阳修只要说现成话那么方便。其实,欧阳修遇事也未必都效法李氏。治平二年英宗要追封自己的生父濮王为皇,当时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与宰相韩琦赞成,天章阁侍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反对,结果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都被贬黜,而赞同欧阳修意见的蒋之奇被他推荐为御史,被众人目为奸邪。欧阳修的小舅子薛宗孺和他有怨,捏造他生活作风不正派。蒋之奇为了摆脱窘境,就上奏章要求对欧阳修进行查办。欧阳修闭门接受审查,因得到故宫臣孙思恭的辨释,蒋之奇等被黜逐,欧阳修也力求辞职,降任毫州知州。这一事件说明欧阳修并不那么光明正大,也不见得有李氏那样的廉耻之心。引经据典迎合皇帝的心愿,贬斥持反对意见的人,早已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围。蒋之奇的行为说明此人完全是一个无耻小人,但因为赞同自己的意见,就加以引荐提拔,显然已不是一般的用人不当。受人污蔑后并没有像他要求别人那样以死明志,只是老老实实接受审查,以降职为台阶,看来事到临头就不像议论别人那么轻而易举了。《宋史.欧阳修传》说他“数被汗衅”,但他的反应至多只是要求退职,说明他从来就没有李氏断臂的勇气。有人喝着参汤作发扬艰苦朴素光荣传统的报告,带着浩荡的豪华车队去访贫问苦,儿子拿了绿卡后再提议限制出国,挪用公款后却要公教人员体谅国家的困难;或者跑到海外去指责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独立人格,入了外籍后来教导我们应如何爱国;大概都深得欧阳文忠公的真传,继承了假道学的传统。

冯道另一个污点是对契丹的态度。范文澜写道:“他(晋高祖石敬瑭)要冯道出使辽国行礼,表示对父皇帝的尊敬。冯道毫不犹豫,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好个奴才的奴才!”(《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重印本,

第400页)此事明见史籍,自然不能为冯氏讳,但全面分析冯道与契丹的关系就不难看出,他采取的是实用态度,与卖国贼石敬瑭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冯道并没有参预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卖国勾当,他说这样的话,只是他“滑稽多智,浮沉取容”(《资治通鉴》卷二九一)的一贯本色。因为石敬瑭为了取悦于契丹,认为只有冯道才能充当使者,已经说了“此行非卿不可”的话,再说“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只是假惺惺表示关怀。老于世故的冯道自然明白自己的处境,索性表示得心甘情愿。据《旧五代史》所引《谈苑》,契丹主曾派人劝冯道留下,他回答:“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皆为臣,岂有分别哉!”话说得很漂亮,实际还是不愿留在契丹。他把契丹的赏赐全部卖掉,得来的钱都用来买柴炭,对人说:“北方严寒,老年人受不了,只能备着。”似乎作了在北方长住的打算。契丹主同意他返回时,他又三次上表要求留下,被拒绝后还拖了一个多月才上路,路上边行边歇,两个月才出契丹境。左右不理解,问他:“别人能够活着回去,恨不得长上翅膀,你为什么要慢慢走。”冯道说:“你走得再快,对方的快马一个晚上就追上了,逃得了吗?慢慢走倒可以让他们不了解我的真意。”可见他表面上的恭顺只是一种韬晦的手段。 契丹灭晋,辽太宗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冯道应召到达,辽主问他为何入朝,答复倒也直率:“无城无兵,怎么敢不来?”辽主又责问他:“你是什么老子(老东西)?”冯道答:“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辽主听后欢喜,任他为太傅。有一次又问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说:“现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举措,使他能在暗中保护汉族士人。契丹北撤时,他与晋室大臣被随迁至常山,见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钱赎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后为她们寻找家人领回。耶律德光死后,汉兵起来反抗契丹军队,驱逐了辽将麻答,冯道等到战地慰劳士卒,军心大振。失地收复后,冯道又选择将帅,使军民安定。冯道出使契丹的目的或许能推测为贪恋后晋的爵禄,那么他应辽主之召以及以后的行动就不能说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当时契丹军只占领了开封一带,他所在的南阳并无危险,要投奔其他割据政权也不难,以他的声望和政治手腕,博取荣华富贵易如反掌。但他却甘冒风险去开封,在复杂的形势下减少了契丹入侵造成的破坏。当时的文武大臣中,一心卖国求荣,争当儿皇帝、孙皇帝的;趁机烧杀抢掠,大发战乱财的;对辽主唯命是从,不敢稍有作为的;比比皆是。冯道的行为自然算不上大智大勇,但似乎也不应苛求了。

两难选择的说说篇三

2015-10-29-在两难的选择中摆脱技术的迷思(第一期)

在两难的选择中摆脱技术的迷思

曾宝俊

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可以想像到,如果镭落在恶人的手中,它就会变成非常危险的东西。这里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知晓了大自然的奥秘是否有益于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是裨益呢,还是它将有害于人类。诺贝尔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烈性炸药可以使人们创造奇迹,然而它在那些把人民推向战争的罪魁们的手中就成了可怕的破坏手段。我是信仰诺贝尔的人们当中的一个,我相信,人类从新的发现中获得的将是更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危害。”理想的科学研究被描述为一个科学家求真、至善、臻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揭示着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开发应用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技术,去追求人类社会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但是,理想状态只能是一个无限接近到无法到达的状态,科学和现实社会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就成一个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科学技术的在发展过程中的两难选择做一些批判性阐述。

科学研究和珍爱生命的对决

【案例1】探究塑料食品袋的危害的研究记录

表1:以不同的水饲养金鱼的观察记录表

实验表明,食品塑料袋的毒性较强,以100%的煮过塑料袋的水饲养金鱼3天就会使其死亡;以1:1的比例将凉晒过的自来水与煮过塑料袋的水配成混合液喂养金鱼,金鱼在第六天死亡,蝌蚪在第5天都死亡;冷开水里的金鱼和蝌蚪可能是因缺氧引起的窒息而相继死亡,而晒过的自来水里饲养的金鱼和蝌蚪则自始至终活动都基本正常。

【案例2】《二氧化碳》

某老师为了证明二氧化碳是不支持生命的气体,演示了一个实验。

他找了一些臭虫放在一个透明的烧杯里,又制取了一瓶二氧化碳,然后把二氧化碳慢慢地倒进了这个烧杯。

当二氧化碳一倒进杯子,杯子里的臭虫一阵剧烈的骚动:在下面的突然蹦起来,跳起来。然后挣扎,渐渐地不动了。最后就都躺在杯底,全都死了。{两难选择的说说}.

【案例3】《研究鱼》。

课上,老师问:“你们想不想把那个鱼鳍剪下来?”结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鱼鳍的作用,竟然安排学生依次把鱼的胸鳍和尾鳍都剪了,鱼鳍的作用是弄明白了,可是鱼的痛苦挣扎的情景,肯定也深深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一堂课下来,所有的鱼遍体鳞伤。

【案例4】《养蚕》教学谈

在现行《科学》教材里,不管是哪个版本,都安排了一个学生的最爱、老师的最痛单元——“饲养蚕宝宝”,有的叫《蚕》,有的叫《养蚕》,还有的叫做《蚕的一生》,叫啥没什么差别,反正就是要养蚕,并观察它们一生成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饲养的过程,让儿童体悟生命成长的阶段,并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物的态度。

虽然学生喜爱,但《养蚕》这样的内容难教,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尤其是城市里的老师,为什么呢?其一,现在的蚕种难寻;其二蚕叶难找;其三学生难以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和障碍等;其四养蚕的过程管理很难,持续长达两个月的学习热忱,对于九—十岁的孩子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如何让孩子一边养一边做有效的学习,则考验着老师的教学技巧:辛苦半天,蚕宝宝死的死(怎么死的?)、病的病(得什么病?)、失踪的失踪(千篇一律的答案:被蚂蚁咬死了!)„„即使蚕死了,科学课还是要继续进行下去呀!怎么办?是按图索骥——照着课本图文并茂解说一番?还是找录像带观看一次蚕宝宝的一生?„„终于等到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蚕宝宝有幸吐丝结茧,请小朋友贡献出来煮茧抽丝吗?如果他们“慷慨解茧”、“毫不怜惜”,那则说明要么是老师恩威并施,要么就是生命教育失败。因为现实是,学生怎么可能把辛辛苦苦养“大”的蚕茧给你煮来抽丝!嘿嘿!如果那样,那么抽丝的活动怎么进行?嘴巴说一说?身上秀一秀(丝巾、领带)就功德圆满,一个单元结束了!?

上面的陈述,哪些是你也曾经历和思考过的?我也曾在此漩涡中有过一些挣扎,痛定思痛,做了许许多多的努力与防范,但有时候一个疏忽,养蚕活动就会落空。所以当我们追求理想的教育目标的同时,现实的桎梏会让我们的理想打上折扣,会让我们的努力付之东流。

【案例5】冬青树上的红网兜

又到春暖花开时,我正琢磨着如何组织学生去养蚕。四(2)班的学生拉着我来到学校的冬青树前,指着树叶对我说:“老师那是什么?”顺着学生的手指望去,我看到是几只大青虫。我告诉孩子们:“那是几只大青虫,长大了就会变成蝴蝶„„”突然间,我的头脑中灵光一闪:养不了蚕,为何不养青虫?科学课标中指出:科学课要“用教材教”。当蚕没法去养的时候,养青虫也不失为一种非常合适的替换内容,用青虫替换蚕实际上也是对教材的一次重新开发。更何况许多境外的教材就直接提出养蝴蝶(日本教材是养菜粉蝶、美国教材养凤蝶)。

所以当我提出一起来饲养这几只大青虫的时候,孩子们欢呼雀跃,于是我顺水推舟地提出:我们该为青虫安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我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讨论观察青虫的生活环境,如青虫常吃什么食物。学生随即观察这几棵冬青树,在这几棵冬青上仔细寻找,找到所以的青虫,并给这些青虫去编号。然后七嘴八舌地出起了主意„„同学们对把青虫请回教室饲养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可是在热烈的讨论中,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把手举得高高地问:“教室里的家,比得上大自然嘛?”如果这时我对此立刻采取否定的态度,那等于抹杀了孩子思考提问的积极性,我微笑着鼓励他。他的解释令课堂内的孩子们恍然大悟:即使我们将它的家安得再好也没有它现在住得舒服。接下来的活动就在他的思路下进行了。

是啊!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己的草窝。

我头脑中又冒出一个新念头,何不在自然状态下饲养青虫呢?因为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有这样几个好处:1、生物没有感到环境的改变,没有不适应感。2、自然状态下不需要学生人为地去为青虫准备食物。3、自然状态下观察也遵循了生物观察的规律,观察生物有一条原则叫做不干扰原则,生物学家观察野生动物时大多数是做一个寂静得旁观者,观察动物在原始状态下的一切活动。当然,在自然状态下观察青虫也有其缺陷:生物可不会听人话,青虫会随着自己的愿望去觅食、活动,怎样不让青虫离开呢?这是难题一;在自然状态下观察青虫,容易疏于管理。

于是我组织学生讨论这两个难题。孩子们七嘴八舌,一开始学生提出派人看住,显然不可取,一天两天可以,时间一长就不行了。又有学生提出用塑料袋罩住,可会不会将青虫给闷死?当时就由另外的学生提出疑问,最后有个孩子提出:用塑料网兜罩住,网兜既透气,又便于观察。这是一个好办法,学生一致通过,于是第二天校园的冬青树上就多了几只红色蓝色的塑料网兜了。

【案例6】谁来为蚕儿遮风挡雨?

有一天,正上科学课,窗外大雨滂沱,有个学生望着窗外出神。我就问他想什么呢?谁知他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反问另一个问题:老师,青虫会不会感冒?我一愣,回答说:感冒倒不一定,但生病倒是可能会的!这个学生又追问我一句:外面这么大的雨,青虫会生病吗?哦,原来他在想这个问题,原来青虫已经深深地扎在他们的心里。经他这么一问,许多同学也问:是啊,淋病了怎么办?于是有的学生就急切地提出:去找一些东西给青虫遮风挡雨。孩子的善良本性由此可见。我微笑着并没有回答,只是轻轻地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海龟的故事:一只探路的小海龟因被人而救免于被海鸟吃了,结果,当其他的小海龟倾巢而出以后,却招致一场大屠杀。我讲完故事之后,让孩子思考对他们有什么启发。结果有孩子说,大自然中的青虫,没有谁来为它们遮风挡雨。外面的雨虽然大,但我们也只能远远地去观察,不要用我们行为去干扰它。结果这一天的观察日记写得格外的楚楚动人„„

过了不久,青虫们不见了,原来它们都羽化成蛹了。当青虫羽化、交配、产卵后,小朋友将变色(授精)的卵以夹链袋密封,放入冰箱里冷藏,等待来年继续饲养的“货源”。在本单元告一个段落前,我与孩子共同讨论青虫宝宝一生成长的变化,最后我会利用一节课的

{两难选择的说说}.

时间,带着孩子到多媒体教室欣赏有关蝴蝶的一生与其它多种昆虫的卵以及孵化、蜕皮过程的幻灯片和录像片,透过幻灯片、大银幕看到的画面上的自己,孩子们挺震撼的。

曾经有过一篇报道:重庆野生动物世界为一头死亡的长颈鹿建墓立碑,并举行隆重的追悼和葬礼仪式。这头长颈鹿是从南非进口的,在与一头大羚羊的角斗中被羊角刺死。在轻轻的《安魂曲》中,人们为长颈鹿默哀三分钟,动物世界领导致悼词纪念。最后伴随着《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员工们排着队把手中的小白花轻轻地撒在长颈鹿墓前。像这种为野生动物举行葬礼的做法,在我国还十分罕见。时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目当中,动物是没有意识、没有思维、没有情感的,属于人类征服的对象。人类对动物有绝对的支配权利,爱打就打,爱杀就杀,爱吃就吃。然而,通过动物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证实,动物不仅有感知、有喜乐痛苦,而且有情感需求,甚至有尊严。在非洲,野生大象的栖息地由于遭到人类的蚕食和破坏而日渐减少,大象便利用夜间暮色袭击村庄,毁坏房屋。类似的动物报复人类的例子并非鲜见。现在西方国家提出动物福利的新概念,且立法加以规范,强制人们必须遵守。

科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脱离道德的范畴,我们小孩子的课堂也是如此。可是,上述案例中的现象在我们课堂上还是会常常出现,我们往往误以为科学不需要道德。敬畏生命的意识是现代化文明核心的理念之一,科学教育还要教给孩子懂得珍爱生命,对大自然负责任。一个社会对待动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道理念最终将扩大到“兽道”范围,生命并非仅仅包括人,还包括同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一段艰辛的成长之路,所有的苦心,只希望孩子的内心对于生命的成长有一些些的感动;能激发出一点点仁民爱物的情怀,关心周遭的任何生命,一点点一丝丝„„如此而已。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角力

【案例】生态平衡

案例呈现:

美国亚利桑那州体态优雅的白尾鹿长期以来与当地的草原及其天敌美洲狮、狼处于一种平衡状态,鹿群数量维持在4000头左右。1906年该地由森林保护区变成狩猎保护区。为了“保护”鹿群,当地政府开始执行一项捕杀其天敌的计划。到1925年共捕杀1500头美洲狮和3100只狼。而鹿群则以每年20%的速度增殖,到1925年时鹿达到了25万头,是自然状态数量的60倍。这时,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了:许多鹿被饿死,另一些鹿长得很小或不健康。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饥饿的鹿越来越靠近人类的居住地。它们吃农作物、菜园里的蔬菜、灌木等,直接影响依靠这些植物生存的鸟类和小动物。

人们很喜欢这些体形优美、漂亮敏捷的鹿,多数人不希望看到这些鹿遭受饥饿或疾病的折磨。针对这个问题,人们提出来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案:①通过猎鹿减少鹿的数量;②通过引入鹿的天敌减少鹿的数量;③顺其自然,让鹿自生自灭。{两难选择的说说}.

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学家,你将建议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这则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实例,另外还有一些森林砍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行为影响或破坏了生态平衡。学生在学习生态平衡时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带来什么后果,以及如何维护生态平衡。在这里意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呈现:

师出示《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多媒体: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观看歌词。

师:在这样美丽的大草原上生活着许多动物,比如:牛羊、兔、老鼠、鹰、各种昆虫等,

也包括我们人类。(课件出示小草图、野兔图、雄鹰图)

问:绿草、野兔、老鹰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生画出食物链。

师:看到这条食物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食物链中的一环受到破坏,结果会怎样?)

(1)设想一下,如果鹰少了会怎样?(野兔、老鼠没有天敌,大量繁殖,破坏草场,许多青草来不及长出就被吃光,草原沙漠化。兔子失去食物饿死、迁移。牛羊无草可吃,牧民失去收入。)

{两难选择的说说}.

(2)兔子少了会怎样?(老鹰缺少食物来源会饿死,数量减少。草疯长容易酿成火灾。)

(3)绿草少了会怎样?(兔子、老鹰数量锐减。牧民无处放牧。)

师:这都是为什么呢?(回到板书“食物链”:吃与被吃相互影响,环环紧扣,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师:刚才,我们假想了草原上许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后果。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动物和绿草在减少吗?是谁使得他们的数量在减少?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或草的减少呢?

如何意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一是向案例中那样提供具体的事例,如还可以提供“蛇与庄稼”的故事,“老鼠、猫与鸟”的故事,分析这些事例中任何一种物种都是影响到其它物种的存在。二是对身边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这里就分析了草原上绿草、野兔、老鹰三者这间的关系,从而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这些动物和绿草是不是在减少,是人类的哪些行为造成了它们的减少,并进而分析生态平衡对于物种、对于气候、甚至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意识到生态平衡对于保护物种、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自人类出现就已经存在,到近代开始成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近代工业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废水、废气和废渣等的任意排放,使生态环境严重污染,正常的生物链遭到破坏,大量的动物、植物面临灭绝,使得生态与环境领域的科学伦理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类正是从现代的生态环境的危机(包括资源枯竭、人口膨胀、大气和水的严重污染、酸雨、干旱、沙漠化等等)不但给现代人带来灾难,而且会危及后代来探讨环境问题的。探讨环境方面的科技伦理学认为,要制止这种破坏,恢复或重建人类的美好家园,不但要控制人口增长,要植树造林、治理沙漠等等,更要从根本上认识生态环境危机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不但要调整现代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而且要搞好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给他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

【案例】诺贝尔奖的遗憾

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瑞士化学家米勒(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DDT制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昆虫等。

从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DDT。这项发明首先被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接着,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两难选择的说说}.

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然而正是这

两难选择的说说篇四

让学生道德在两难选择中得到升华

让学生道德在两难选择中得到升华 [转载]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而当今社会里,道德与法制、理想与现实、利益和操守等诸多冲突,不仅激发与涤荡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更错综复杂地影响着人们的判断、选择、舆论和行为,也为当代学校德育设置了难题。为此,如何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中设置两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内心价值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思考、辨别、选择,以达到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提高心理、道德水平,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一、两难问题的价值导向要注重多元并存

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品德教学更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伴随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内容公布,也就意味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应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公民个人价值层面,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价值观的多元就应该让主流价值观教育在品社课中,逐步通过两难问题的价值比较,引导学生去自觉接受,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信仰选择,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进行自我价值观的定向,所以两难问题的价值导向要注重多元并存,需要教师正确把握品社课的价值导向原则,在两难问题案例讨论总结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多元价值并存的合理性和导向性,理解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

如教学《社会呼唤诚信》(人教版下同 五上)“诚信是金”这一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故事:“小丽的烦恼”,大意是在中心校作文比赛中,我班派出的代表小明得了第一名,但我发现,他的作文是抄一本《作文大全》里的,如果我告诉学校,我们班就没有第一名了,大家都会恨我,说我是叛徒,如果我知而不报就是不诚实的人,我该怎么办?同学们,假设你就是小丽,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发言) 他们讨论得非常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针对以上问题纷纷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我总结后让学生明白了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诚信都会利大于弊,在诚信、荣誉、利益等层面中,理解诚信是为人之本的道理,这种价值导向应该对他们面临真实的诚信两难选择有好处。

二、两难问题的情境设置要贴近学生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难问题是小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根据道德两难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和运用两难问题情景时,必须贴近学生实际,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设计的情景必须是真实的、可信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教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家人的爱》,若设计

父母是否可以偷看孩子日记的两难问题,就不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不是真实的,而对三年级下册《家人的爱》,设计同样的问题,对于已经要求写日记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就知道什么是秘密了,这时让学生进行讨论才有意义,学生比较理解其中的道德冲突。二是设计的情景必须包括两条简单的道德规范,并且只包括两条简单的道德规范。有些问题确实属于两难问题,但冲突双方不是或者不完全是道德规范,因而不属于道德两难问题。有些道德冲突情景异常复杂,涉及三种或更多的道德规范。这已超出两难问题。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不适合用过于复杂的道德冲突。尽量采用比较简单的情景设计。但对于高段的小学生来说,有时候可以适当采取这种复杂的情况,从而引起他们更深刻的思考。三是“道德两难”案例的情境设置必须具有开放性“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的情境设置,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前提条件。只有围绕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系统完整地体现对道德冲突多方面的考察,并且这些情境容纳品社课的价值引导性,才可能实现道德两难案例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三下)时, 我设计“海因茨偷药救妻”的故事,设置的情境问题:海因茨该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假定要死的是一个陌生人,海因茨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人们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行?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不论何种情况下都应该如此?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具有开放性的讨论空间,只有如此才可能在充分的讨论基础上实现价值观引导。

三、两难问题的运用方式要根据需要选择

两难问题的运用方式有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提高课堂实效 。

1.采用讨论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对设置“两难问题”,在教学时先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然后学生采用推理方式,寻求较高层次的认知平衡,再将自己的判断用于实践的过程。因此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可完成这过程。小组讨论能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能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与别人讨论、交流。这样能激发每一位学生思索,寻求较高层次的认知平衡,从而得到感悟,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如教学上例《诚信是金》这一教学环节,设计的“小丽的烦恼”故事,小丽到底该不该报告,是不是一个不讲诚信的孩子呢?我引导学生针对这种情况进行讨论,并且老师在针对学生疑惑的地方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在小结的时候说:“我们说诚实能使我们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谊。诚实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诚实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的重要品质和资源;诚实能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只有社会成员都以诚相待,才能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健康。”那么通过这样实在的例子,学生就明白了以后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

2.模拟表演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两难选择的说说}.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根据“两难问题”设计一种情境,创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让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畅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和发展。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

如教学《诚信是金》一课,我设计了“面对癌症晚期的病人,接诊医生该不该将实情告诉病人?”的模拟表演,让学生分别扮演 “接诊医生”和“晚期患者”,分派角色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医生与病人各自角色的情绪、心理活动的变化。表演中,“病人”表现出在病危时的意志消沉和欲问寻诊断结果时急切、害怕的沉重心理;“医生”则表现出在职业道德与善意美德间抉择时的犹豫心理。当学生处在两种道德思想间矛盾纠缠时,人与人之间的真和善就自然而然的烙印于心中了。

3 .组织辩论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辩论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在两难问题时,采取辩论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并勇敢地、诚恳地面对对方的新观点、新见解,从而延伸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更深刻的、更广泛的思考。如教学《学会拒绝》(六上),我设计了辩论题“好朋友在考试遇到难题时要我给他答案,我该不该给?”,分男女双方让同学们辩论中,通过同学们的激烈辩论,同学们认识到自己应该学会拒绝,同时也理解到好朋友不是给不给答案问题,而是应该在考后给予帮助问题,提升了学生对道德的认知。

总之,在教学中,学生要不断对“两难问题”进行探讨,在问题的设置和引导上要注意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的结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展开思维, 运用已有观点和生活经验,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活动,以求解决问题。科学合理地运用“两难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难选择的说说篇五

27岁剩女面临的两难选择题,如果是你选哪个?

{两难选择的说说}.

27岁剩女面临的两难选择题,如果是你选哪个?

我是27岁的剩女,如今正面临结婚的难题。{两难选择的说说}.

最近有2个男孩子在追我,我觉得2个都挺好的,因此陷入了选择的难题,毕竟我已经27岁了,这次如果顺利的话想结婚了。

A:在一企业中当IT工程师,平时少言寡语,遇到自己喜欢的话题或人才会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生活情趣,经常约我出去玩,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地方和内容。很关心人体贴人。工资不算高,不过已经省钱买了一套房,月供也在承受范围内。是本地户口,土生土长本地人。

B:资深销售,能言善语,很会哄我开心,有什么想不开的难题找他倾诉肯定能有满意的答案。花钱比较大方,请我吃饭从来不会考虑价格。工资比A高,但是至今仍然租房,父母在外省,因此本地的都是朋友和同学。聪明幽默,也善解人意。

我的情况:在外企工作了4年,工资水平与A差不多,现在帮家里做生意,也不忙。性格活泼开朗,喜欢说话,喜欢花钱买衣服和化妆品,但爱憎分明,遇到不顺心的事马上就会发脾气或指责别人的不对。

两个人年纪都差不多。对我都很好。我都不知道该选哪个。大家帮忙给点意见吧~~谢谢啦!

情感专家分析:

我记得我之前看过一篇关于选择的文章希望给你参考:你觉得我阅历深,一定能帮你做一个正确的选择,我觉得你有点天真,像我这样的老油条是不可能真正帮你做什么选择的。因为我很清楚,某一个选择,能够决定的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生的悲喜。选择即是放弃”,阻碍人类做出选择的,不是路径本身,而是贪婪之心。这个世界上,完全正确的选择是不存在

的,我们所能做的最正确的选择,就是永远认为自己的选择很正确。所以无论你选择A或是B。最重要的是你认为自己选择的那个人是对的,那么无论你选哪个人都没有太大问题。就像很多人回来帮你选择,他们也是认为他们的选择是对的,其实最对的那个选择不是别人帮你选的,而是你内心的那个选择。

两难选择的说说篇六

预测2017年高考作文题:面对两难,理性选择

预测2017年高考作文题:面对两难,理性选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8月5日央视综合频道:7月19日晚上9点,邢台暴雨预警。下午2点预警连升3级成红色。20日凌晨1点50分,惊恐中隐约听到广播,“发洪水了!”接着水漫家中,高丰收立马就往母亲家里跑,不到2分钟,水已淹过腹部,高丰收大喊上房顶„„他要冲回去救人可急流已淹到胸口。4岁的女儿,2岁的儿子,腿脚不便的老父,唯一能利落行动的妻子晓燕,逃出来了吗?他摸回去,发现他们都在房顶上还活着,但妻子自此不再开口说话了。获救后迁往安置点的第二天,妻子拿着家里仅有的2000块钱,带着儿女离开。原因更像是大洪水赐给高丰收的一个残酷的黑色幽默:在“媳妇和妈同时掉水里先救谁”的选择里,他“舍近求远”选择后者。引起了人们广泛热议„„请结合材料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面对两难,理性选择

生活对于人们来说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纠结无处不在。邢台暴雨期间,高丰收面对洪水突发的紧急情况,“抛弃”妻儿,做出先救母亲的选择,达到了双赢结果。事件启示着我们,面对两难选择,我们要冷静下来,理智思考,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双赢。理性思辨,智慧抉择。先救母亲还是先救妻子,这的确是个令人难以抉择的问题。妻子是自己选择要厮守终生的人,保护妻子不受伤害是一个丈夫不可推卸的的责任。母亲养育自己的人,为自己日夜操劳,不辞辛苦,作为子女,理应回报母亲。而面对危急情况,母亲年老力衰,更应第一时间来到母亲身旁给她安全感。洪水来临,先去救行动不便的母亲,在我看来是正确抉择,慈孝之举。两难选择,需要冷静。“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在面对继承父业,还是追随音乐梦想的选择中一度纠结,最终他选择坚持自己梦想,这是不忘初心的表现。在纠结的选择题面前,必须静下心来,权衡利弊,凭借理性的分析,做出智慧的选择。倘若盲目激进,不知变通,只会做出错误之举,造成的后果也许无法弥补,最终追悔莫及,遗憾终生。在我看来。尽管高丰收的选择是痛苦的,但妻子年轻力壮,灾难面前爆发潜力,最终达到两全其美。两难选择,需要清醒。选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当两难选项同时出现在我们身边,需要挑选其一的时候,平静下来纠结的心,冷却沸腾的热血,梳理好交织的情绪,冷静分析尤为重要。唯有面对混乱的情境能够快速脱离纠缠不休,恢复清醒的头脑,理性判断,不被事物表面所迷惑。深入剖析,才会做出合理的选择,甚至可以将进退两难的困境转化成为两全其美的佳境,《陈情表》中李密的智慧人生,保住了祖母和自己的节操,又没有违背皇帝的意愿,如此的明智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弥足珍贵。面对选择,端正态度。也许有的人习惯于挽住触手可得的那个选项,也许有的人宁愿为自己的喜好舍近求远,也许有的人为了金钱丧失人伦,也许有的人为正义而牺牲性命,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正确的态度放在首位,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有人说先救母亲。因为母亲只有一个,而妻子没有了可以再找。这种说法荒谬,也不合乎情理。因此,正确的态度来自于道德伦理与修养。所以,世界没有一套标准是适合所

有人选择,唯有结合具体情况,理性抉择,切忌盲从跟风。过去,我们经历了无数选择;现在,生活被更多的选择所充斥;未来,被赋予无限的可能,需要时刻提醒我们,并切记:面对两难,理性选择,才是沧桑中的人间正道。

【修改与点评】1.最大亮点:一是题目揭示中心,精准;二是开篇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干练;三是围绕中心选择分论点分别论述,清晰;四是重在说理,透彻;五是几中情况比较,思辩。2.最大弊端:一是字数不足;二是段落内容长短不一;三是结尾注意要重申观点。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二年级二作文大全
下一篇:二年级作文评语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