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点击: 2018-09-06
中药名引发的故事 (1)
中药名引发的故事
江阴市实验小学
“人参、大黄、黄芩、黄芪、茯苓、白术、川芎”,这是国标版第八册《练习4》“处处留心”中的七个药材名称。除“人参”外,其他六种,孩子们大都没见过,自然,也读不准它们的名称。课上,孩子们借助拼音,好一会儿才把它们一个个认清了,读准了。事实上,如果不看注音,“川芎”一词我也读不准。汉语是浩瀚的海,即使是3500个常用字,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掌握的呢?
七个中药名难倒了一班师生,家长朋友们“学识”如何呢?我琢磨着,要不,让孩子们开展一次测试,就用这七个名称,考考自己的父母?从一定意义上说,多给孩子创造一点机会,让孩子多一些角色体验,这也是老师的责任。
于是,放学前,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想当小考官不?”
“考谁?”孩子们颇感兴趣。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想考谁就考谁。”我说,“测试内容就是今天学的七个药材名称,看他们认识不认识。”
这个好玩!孩子们兴致勃勃——
“我妈老说我学习不认真,水平不高,今天让我见识见识她的水平,哈!”
“我让我爸爸读,他的平翘舌音从来分不清!”
“我来个高难度的,给中药名注拼音!虽然我妈一向自诩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但她出校门那么多年了,估计也早还给老师了吧!”
„„„„
看来,再乖的孩子,让他们出馊主意“刁难”父母,都是“智慧”无穷的。
点了这“星星之火”,余下的我就不管了。试卷自己出,考生自己选,形式自己定,有自由才有智慧,就让这火“燎原”去吧。
第二天,设计得五花八门的试卷首先赢得了大家快乐的笑声。一张张精心设计的试卷,一个小小的图案,一句轻轻的提醒,一点小小的要求,是不是在悄悄地告诉我们:孩子们眼里的试卷,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温馨、快乐、有趣的吧。来看看这两张试卷吧,多逗!
测试的故事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首先是招考工作遇到了困难——
做完作业,我闯入书房,掏出试卷,放在书桌上说:“老实点,考吧。” 老妈瞟了一下试卷:“不干!”继续津津有味地玩着“植物大战僵尸”。 我一插腰,冷冷地说:“你不干,可以。明天你到学校去跟潘老师交代一下吧。‛
‚什么,潘老师?‛一物降一物,老妈向来对潘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这下,傻眼了。
‚是潘老师让我们回来考你们的!你不考,那我走了啊。‛我抖抖试卷,佯装要离开。
老妈急了,一把抢过试卷,深情地望了一眼,又回头耍赖说:“你把态度分30分全给我,我就考。”
“嗯——”我思索了一下,“好吧!”
老妈一听,立刻喜笑颜开,关闭电脑,抓起黑笔,投入考试。(吕培源) 还有更‚赖皮‛的——
我闪进了书房。老爸正玩得不亦乐乎,冷不丁看见我,吓了一大跳,极不高兴地说:‚快点去做作业!‛
‚这是老师布置的,你就配合一下,考考吧!‛我赔着笑脸,把试卷放在他面前。老爸愣了一下,我趁机关上电脑,把爸爸从座位上拽了起来,拖到了房间,锁上房门,把他按在了书桌前说:‚考吧考吧,活到老学到老……‛
老爸颇为不悦,站起身准备突围。
‚爸!‛
‚考你妈去!‛
‚妈妈加班!‛
“那……你发誓这个月不跟我抢电脑。”
我除了答应,还能怎么着?我爸是很‚剽悍‛的,不答应他,拒考也是极有可能的。(居芝荟)
当然,也有优秀考生:“考试?好啊!‛老爸立刻坐到书桌前,捏起笔,专心致志地看起试卷来。他的眼睛睁得好大好圆哦,嘴里还轻轻地念着:‘给下列汉字注上拼音。哦,我试试。’‛听着洪思徐的讲述,孩子们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小妞一脸自豪。
测试过程中的故事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家长朋友们“被考试”的情形各具特色——有的父母共同“被考”,还不得已 “被互相竞争”,结果上阵两个,落败一双;有的独挑大梁,却遭遇考官一对,只得低眉顺目„„
当然,为了考试成绩漂亮些,家长们的应考方式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苦思冥想,有的连蒙带猜„„这些都属于“老实型”的,那窘相,“我见犹怜”啊——
老爸只好叹了口气,继续做,可这题似乎很难,他把笔放在嘴里,盯着题
目,津津有味地咬起笔头来,还‚咯噔咯噔‛的,似乎味道很不错,原来他也爱咬笔头,他在纸上乱画,用手指头不停地敲桌子,两条腿晃来晃去,站起身,来回在屋里走。后来,他又坐在试卷前抽起了烟。爸爸的坏习惯比起我来,可多多了。最后,他实在做不出来了,只好极其痛苦地把试卷交给我。
我拿起试卷,刚批,就发现这个学生连名字都忘了写。难怪老爸小时候总是考倒数第几呢!‛(居芝荟)
后面的题一一做完后,他回到了那一题,用温和而哀求的目光和我对视了一眼。
那目光太‚深情”了,我的鸡皮疙瘩落了一地,急忙说:‚别问我,我可不知道,不知道……‛
“求求你了,在你妈眼里我是聪明绝顶的男子汉,被她知道我连这小题目都不会,我的脸……唉!
‚别说了,我是不会告诉你答案的!‛
爸爸嘟着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足够杀死一只老鼠,他继续想,可怎么也想不出来。‚……”他嘴里嘀咕着什么,胖胖的手指在‚黄岑‛上点着,点着,似乎这样能点出答案来。最后,他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在‚黄岑‛上写了‚huang jing‛,然后双手捧起了试卷,交到了我的手里。‛(吴晔)
“狡猾型”的家长考试故事就更多啦!有的“死皮赖脸”地哀求孩子告知答案,有的用长辈的威严逼问答案,甚至不惜重金诱惑——
妈妈大约从我的笑声中知道自己错了,便开始使招。她对我冷笑了一声,然后威胁我道:“陆墨涵,给我过来!快告诉我答案!否则,哼哼,就别怪我手下无情!”
我看了她一眼,严厉地说:“休得无礼,我是你老师!”
妈妈不管,继续说她的:“真是老虎不发威,把我当病猫!”说着,还摩拳擦掌起来,我在一边不作理睬。妈妈见这招失策,又跟我玩起了诱惑:“宝宝,你告诉我一个,我就送你一份大礼,好不好呀?”我一扭头,拒绝回应。
老妈见我态度坚决,一下子没了辙,似乎又有点恼羞成怒,蒙头乱写一通,然后气咻咻地交了卷。我一看试卷,老妈才对了一个,得10分,赏她30分态
中药材传说故事之黄精
中药材传说故事之黄精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姑娘,自幼父母双亡,被迫到一个财主家做长工。狠心的财主每天逼她上山砍柴割草、下田耕地种菜,却让她吃剩饭,还不让她吃饱。无奈之下,小姑娘只好在饥饿时挖野菜和草根吃。
一天,小姑娘在山上干活儿时饿得头冒冷汗,就赶快挖野菜和草根充饥。偶然间,她发现一片灌木丛中有淡绿色小花盛开,却不认识这是什么花。小姑娘摘花来吃,觉得味道甘甜。她又挖出那植物的根部,发现其根部形如鸡头、肉质肥厚,洗净就吃,更觉得清爽可口,仿佛水果一般。此后,每当干活儿饿了,她便吃这东西,不知不觉吃了好几年,她也从一个瘦弱的黄毛丫头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高大又不失姑娘家特有的苗条丰满。
财主见姑娘出落得如此美丽,起了色心,不让她上山或下田劳动,而是强迫她做自己的小妾。姑娘誓死不从,逃进山中,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财主每天派人上山抓她,却总是抓不着,因为姑娘已和以前判若两人,她健步如飞,家丁根本不是她的对手。对此,财主心里纳闷:“她到底吃了什么东西变得如此美貌健壮呢?我每天给她吃的都是剩饭啊!”出于色心和好奇心,财主更想得到她了,便命几个身强力壮的家丁每天上山寻找姑娘,发誓一定要把她弄到手!
有一天,几个家丁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旁边发现了姑娘的足迹,看见姑娘身穿树叶编成的衣服,像猿人一般,但她的身材相貌却更加迷人了。家丁们一哄而上,穷追不舍。一眨眼的工夫,姑娘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消失了。这情景,恰好被上山采药的神医华佗看见。华佗出于神医的直觉,认定姑娘一定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才身轻如燕、健步如飞,以致健壮的家丁都追不上她。华佗决心找机会问个究竟,以取该药造福于黎民百姓。
一天,华佗备上可口的饭菜,放在姑娘经常出没的山路上。不久,姑娘路过此处,许久不曾吃饭菜的她嗅到饭菜的香味,更感饥肠辘辘。看四下无人,她禁不住上前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这时华佗疾步上前,一把拉住她,慈祥地说:“姑娘别怕,我不是财主派来的人。我是个郎中,想请教你吃了什么东西才变得如此健壮?”姑娘见华佗慈眉善目,不像坏人,便不再挣扎了,说:“我在那边林子里吃一种长得像鸡一样的草根。”
“什么草根?”华佗忙问。
“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形状像鸡头。”
姑娘把华佗带到那一片灌木丛中,指着其中开着淡绿色小花的不知名的植物说:“就是这东西的根。”华佗走在前面,但见这不知名的植物高一二尺,叶呈五轮状,叶片呈条状针形,其间开着一簇簇淡绿色的小花。华佗挖其根块,但见根块呈黄白色,肉质肥厚,横向生长,形状好似鸡头一般,其中一端有一圆形茎痕,好似鸡眼,亲口尝之,但觉味甘甜可口,清爽怡人。华佗便把这不知名的植物带回家中研究。
华佗研究发现,这种植物性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肺、养阴生津之功效,可用于治疗体虚瘦弱、气血不足、肺痨、胸痹以及肺燥咳嗽等病症,简直就是药中之精华。后来,华佗称其为“黄精”,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药材故事
有一个得了“肺痨病”的孕妇,因为身体虚弱,孩子刚生下来就晕过去了,当她苏醒时,孩子已经死了。连生两胎都是这样,公婆和丈夫都十分烦恼。
有一天,算命的瞎子从门前经过,婆婆叫算命先生给媳妇算算命,排一排八字。瞎子问算何事?婆婆就把媳妇连生三胎死孩子的事说了。算命先生把生辰八字排了一 下说:“你媳妇属虎,戌时出生,出洞虎非常凶恶;头胎儿属羊、二胎儿属狗、三胎儿属猪。猪、狗、羊都是虎嘴里的食,被他妈妈吃掉了”。婆婆不信,说:“虎 毒不吃儿,她怎么会吃亲生儿呢?” 算命先生说:“这是命中注定,无法挽救。”婆婆问道:“有办法保住下一胎孩子吗?”瞎子屈指又掐了一下说:“办法倒有,就怕你们嫌麻烦!”婆婆说:“不瞒 先生说,我家三房就守着一个儿子,三家香火一炉烧,只要生个活孩子,让我们干什么都行。先生你说
吧。” 算命先生说:“再生下胎儿时,瞒住孩子妈。抱着孩子向东跑,跑出一百里到东海边,那里有一个海岛,爬上海岛就万事大吉了。虎怕海水,下不得海,上不了岛, 吃不了孩儿,孩子就能保住性命了。”
婆婆把瞎子说的话告许老头和儿子,他们心中都有了数。
没到一年,媳妇又生孩子了。同以前一样,孩子刚生下,母亲就晕过去了。丈夫也顾不得照料妻子,抱起孩子就往东跑。可跑出十多里地孩子便死去了。一家人非常伤心:“怎样才能把孩子养活呢?”
这天,瞎子又来算命。婆婆把孩子死去的情况告诉他。瞎子说:“跑慢啦,跑得比虎快,使虎追不上孩子,孩子才能保住。”
又过了一年,媳妇又要生孩子了,丈夫准备好一匹快马,喂饱饮足。孩子刚落地,他就用红被单包好,跳上马重打三鞭,快马如流星般朝东跑去,跑了一百里地,到了东海边,他又跳上一只快船,划到海岛住了下来。
孩子的母亲晕过去一个多小时才苏醒过来,不见孩子急得直哭。
五天过后,丈夫从海岛上回来说:“爬上海岛只三天孩子又死了。”一家人伤心极了,老夫妻俩和儿子商量,要把媳妇休掉,再娶一个能养活孩子的。媳妇闻听伤心地哭起来。 这时。有个医生从门口经过,他走进屋问到:“你们有什么为难的事啊?”
媳妇就把经过情形告诉了医生。
医生看她面色灰沉铁青,断定她有病,就说:
“我自有办法,叫你生个活孩子。”
公婆和丈夫都不相信。
医生说:“瞎子算命是瞎说,信他干什么?你媳妇不是命硬,是有病。肺脏有邪,气力不足,加上生产使力过猛,生下胎儿不能长寿。肝脏缺血,供血不足,使产妇晕倒。我教你们认识一种草药,让她连续吃三个月,一年后保她能生个活孩子。”
在医生的劝说下,公婆把媳妇留下来,讲定如果再生死孩子便休她。
从此,丈夫每天按医生教的上山挖药,煎汤给媳妇喝,喝了三个月,媳妇果然怀孕,十月临盆,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大人没有发晕,小孩平安无事,一家人高兴得简直合不上嘴。孩子过了一百天,他们买了许多礼物,敲锣打鼓,到医生家道谢。
医生高兴地问道:
“我的草药灵不灵?”
“灵,真灵!”丈夫问医生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
“它是野草,没有名字?”
“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
“好!”医生想了想,问道:“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
“我的孩子名叫宝贝,母亲又安全,就叫贝母吧!”
“好一个响亮的名字!对,就叫它贝母。”
“贝母”这个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民间有一则谜语:“五月底,六月初,佳人买纸糊窗户,丈夫出门三年整,寄来书信一字无。” 谜底是四味中药:半夏、防风、当归、白芷。其中“丈夫出门三年整”一句,谜底就是当归,意思是丈夫出门已三年,应当赶快归来,回家看望妻子。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也从当归具有调经种子的药效出发,说明当归命名的由来,他在《本草纲目》{中药故事}.
中写道:“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古时候,有个青年名叫王福,勤劳善良,靠采药与母亲相依为生。离他家几百里外有座高山,据说山上长有很多神奇的药草,由于山高路险,加上毒蛇猛兽横行,所以很少有人敢去,去了也是无回。王福很想去探个究竟。他想自己身强力壮,应该无所畏惧。当他征求母亲意见时,其母想挽留儿子,不便直说,就建议他娶了亲,成了家再走。王福遵照母亲意思,择期成家。成家后,仍念念不忘进山之事。最后终于有一天,他对泣不成声依依不舍的妻子说:“我若三年不归,你可另嫁他人。”次日,毅然出门上山去了。母亲日盼夜望,转眼三年过去了,仍不见儿子回来,估计必死无疑。王母通情达理,遵照儿子的托咐,劝媳妇改嫁。谁知媳妇改嫁不到半月,王福竟满载名贵药材而归。他见妻子改嫁,后悔不已。见面时,他指着药材说:“原来打算卖掉药材,给你置衣物首饰。如今你既已改嫁,就把这些药材送给你吧。”两人抱头痛哭。新妇悲痛感伤,忧郁成疾,月事不调,骨瘦如柴。她拿起王福带回的药材,生啖活吞,企望中毒,了却此生。谁知吃了以后,她反而月经通调,日益康复。后人便取唐诗中“正当归时又不归”中的“当归”两字,做了此药名称。
从此,当归就成了一味妇科良药了。当归是中医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在25种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方里,它排第八位。所以,古有“十方九归”之说。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通便的作用。在使用时,人们又将当归分别运用。当归头、身、尾之部份有不同药用功效:归头止血,归身养血,归须通络,全归和血。
关于天麻来源的故事
古时候,大山深处有一个部落,住着百多户人家,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有一天,部落里突然流行一种奇怪的疾病。这种病一旦缠身,头痛得像裂开似的,严重的会四肢抽搐、半身瘫痪。人们占卜求医,但都不见效果。
部落首领见人们被病魔折磨而自己又束手无策,心中十分难受,就决心去寻找能治愈这种病的“神医”。首领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神医”住的地方。没想到他刚到门口,就头晕目眩、四肢抽搐,一头栽倒在地上。不知道过了多久,首领醒过来。正在这时,走进来一位老爷爷,手中端着一碗药,让首领喝下去。老爷爷说 “你和部落的人们生的病一样,要靠一种药材医治。药材已准备好,就放在石桌,病好后带回部落里去。这种药材如果吃不完,就把它藏在背阴的烂树叶里,它就会永远用不完。”话音刚落,老爷爷已不见踪影。首领知道自己遇到的是“神医”,他的药材是天赐之物。
回到部落,首领把“神医”赐的药材熬了一大锅,让生病的人喝下。喝了这种药水之后,部落里生病的人逐渐好了。他把剩下的药材,依照“神医”所嘱,藏在背阴处的烂树叶里,从此,这药材就一年年地流传下来。
人们说这药材是“神医”所赐的上天之物,又专治头晕目眩、半身麻痹瘫痪,所谓天降神草,能治麻痹,就把这种药材叫做天麻。
古时候,山里有一个姓高的大财主,开着一个 “济世堂”的中药铺,卖尽假药、劣药,坑害了一方百姓。当地有户贫苦的青年,名叫张郎,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就是吃了“济世堂”的假药死的,还欠下了一笔药债。后来,张郎的父亲也得了重病,不得已又到“济世堂”赊了几付药吃,不想病却越发沉重了。原来,医生在处方上开的“党参”被抓药时用别的草根代替了。张郎看出卖的药不可靠,就自己上山去找党参。
张郎背着背篓和挖锄,在山里寻啊,找啊,到处是峭壁陡岩,冷风嗖嗖,黑雾漫漫,很是吓人。张郎又累又饿,终于倒在了一个岩洞里。模模糊糊中,他觉得好象是睡在花瓣铺的床上,软软和和的,非常舒适,面前还站着个年轻姑娘,面目俊秀,身材苗条,十分动人。姑娘问他到这里来干什么。他叙说了自己的苦处以后,姑娘告诉
他说:“前面夹槽里有一大棵党参,你把它挖去栽在自己园里,再掐一片叶儿,给你父亲煎水喝,病就会好。”张郎醒了,原来是一场梦。这时候,天已亮了。他爬过悬崖,来到夹槽,果然发现了一棵党参。张郎小心地挖了起来,嘿,竟是一尺多长,且已成了人形,有胳膊有腿,有鼻子有眼,模样儿就象昨夜的姑娘。他双手连土捧起,理顺党参的藤秧,慢慢地放进背篓,一气背回了家。他把党参栽到菜园里,搭好藤架,然后掐了一片党参叶儿进屋给爹煎水喝,不想爹的病一下子就好了。{中药故事}.
此后,张郎天天给党参浇水,经常培土锄草,看得比什么都珍贵。终于有一天,党参架下走出了梦中的姑娘,并张郎结成了夫妻,过起了幸福的生活。
故事二
传说吕洞宾和铁拐李二位神仙从中原来到太行山云游,看见四周犹如仙境一般,二仙赞叹不已。当他们走到平顺地界时,忽然看见了一头山猪,在山坡上的土里乱拱,二仙童心未泯,想看个究意,见山猪拱过的地方,黑土疏松,油光发亮,土里长着一种似豆秧的东西。 铁拐李把它放在口中,边嚼边跟着吕洞宾赶路。走过了一程,吕洞宾气喘吁吁,回头再看铁拐李,却神情如常,紧紧跟随。途中他遇见一樵夫,樵夫说:“这是一种神草。传说古时上党郡有户人家,每晚都隐约听到人的呼叫声,但每次出门看望,却始终不见其人。在一个深夜,主人随声寻觅,终于在离家一里多远的地方,发现一株不平常的形体和人一样的植物,因出在上党郡,所以叫“党参”
古时候,有本叫《文房肆考》的书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桐乡乌镇有位孔裕堂先生,他的弟弟3年来体质怯弱,总出大量虚汗,就算是严热的夏季,因为特别怕风,也只能在室内关窗闭门,从不外出见客。
这期间求医无数,服药无数,却病情依旧,丝亳没有起色。后来,有位亲戚从四川经商归来,看到患者体弱,便将自四川带回的3斤补品“冬虫夏草”赠送。出人意料的是,原本体弱多病的患者在每日食用由“冬虫夏草”烹煮的菜肴后,竟然渐渐痊愈了……
人们应用冬虫夏草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4500米的高寒地带,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冬虫夏草是名贵的滋补药材,与人参、鹿茸并列三大补药,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祖国医学认为:冬虫夏草味甘、性温;入肺、肾经。具有补肾固精、益肺平喘之功效。中医一直以来都将冬虫夏草视为老年人理想的滋补药物。这是因为老年人多有肺肾两虚、肾阳不足的表现,而冬虫夏草既补肺又补肾,肺肾双补,且药力和缓,适宜于长期服用。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冬虫夏草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炭疽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它还可以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从而起到平喘的功效。
目前,冬虫夏草主要用于以下两方面。
一、补肾填精适用于男子肾虚阳瘘、遗精、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病后体虚难复原等情况。可入药或以虫草10克,放入老鸭肚内,加调味品后炖熟,食肉饮汤。
二、益肺平喘可治疗老年人肺肾两虚所致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病出现的咳喘、气短、出虚汗等症。有纳气平喘,肺肾双补之效。但咯黄稠痰或阴虚
火旺体质、大便干燥者不宜。{中药故事}.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文/罗世辉
冬虫夏草的故事
冬虫夏草与人参、鹿茸一起列为中国三大“补药”。早在1757年《本草从新》中就有“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咳,治膈症皆良”的记载。冬虫夏草性平,服用后没有较大副作用,体虚者可以补点。{中药故事}.
冬虫夏草又称夏草冬虫,其实质是一种真菌——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之所以称为“冬虫夏草”,是因为其生产过程。蝙蝠蛾为繁衍后代,会在土壤中产卵,卵随后变成幼虫。冬虫夏草菌会侵入幼虫体内,吸收其营养,并不断繁殖,致使幼虫体内充满菌丝而死,这便是“冬虫”。次年夏天,冬虫夏草菌在幼虫头部长出一株4—10厘米高的紫红色小草,这便是“夏草”。“夏草”冒出地面,被采挖、晾干,就变成平时见到的样子。
冬虫夏草适用于肺肾两虚、精气不足、咳嗽气短、自汗盗汗、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劳咳痰血等病症。由于其药性温和,与其他滋补品相比,具有更广泛的药用和食用性,是年老体弱、病后体衰、产后体虚者的调补药食佳品。比如,肾衰、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或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可以每天吃一两颗冬虫夏草。建议用冬虫夏草泡茶,每天喝上几杯,等到冬虫夏草泡软以后,可以嚼了咽下去。
但冬虫夏草毕竟是补药,不适合所有人群,体质偏热者最好别吃。现代人饮食多油腻,常常大鱼大肉,不少人体内痰热,积蓄的代谢产物排不出去。由于工作压力大、感觉疲劳,他们经常会吃点冬虫夏草进补。但疲劳未必是体虚的表现。除病后、产后等原因明确的体虚者,其他人要吃冬虫夏草,最好先到医院咨询医生。如果盲目进补,可能上火,过量服用还会导致心慌气短、烦躁、面部红斑及四肢浮肿等症。
目前,市场上假冒的冬虫夏草不少,常有人用虫草假冒。虫草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但冬虫夏草只产于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和甘肃,尤为珍贵。购买冬虫夏草最好去正规药店。一般可参照以下5个标准:
一、形体完整,丰满肥大。冬虫夏草形体似蚕。长约3—5厘米,粗约0.3—0.8厘米。
二、观察环纹。冬虫夏草环纹粗糙明显,近头部环纹较细,共有20—30条环纹。
三、外黄亮,内色白。冬虫夏草的外表呈深黄色或黄棕色。
四、从虫足上识别。冬虫夏草全身有足8对,近头部3对,中部4对,尾部1对,中部4对最明显。
五、从头部的子实体上识别。冬虫夏草头部的子实体为深棕色,圆柱形,长4—8厘米,粗0.3厘米,表面有细小的纵向皱纹。
中药传说
“墓头回”救活产妇
在绍兴,流传着许多与这些名医有关的民间故事。中药“墓头回”的名字就与一个名医的故事有关。相传很久以前,绍兴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时人称之为“赛华佗”。有一次在出诊途中,他经过一个坟场,只见一群人抬着一口棺材去安葬,棺材里不时漏出滴滴鲜血。他叫抬棺人停下,并打听死者是患什么病死的。抬棺人认出他就是当地的名医,便告诉他说:“死者是个产妇,因分娩流血过多,已经没有气息。”他仔细观察了棺材后告诉抬棺的亲属,病人未死,仍可救活,马上开棺,并迅速连根拔起墓旁的几株小草,嘱咐赶快煎汤灌服,不一会,死者有了气息,抬回家继续治疗而获愈。因为这几株小草发挥了起死回生的作用,挽救了垂危的产妇的性命,人们就称这种草为“墓头回”。
墓头回是败酱科植物糙叶败酱Patrinia scabra Bge.或异叶败酱Patinia heterophylla Bge.的全草。其性味辛温,入心、肝二经,功能祛瘀止血,利湿消肿,主治妇女崩中,赤白带下,跌打损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墓头回制剂对艾氏癌细胞在试管内有抑制和伤害作用。给患有艾氏实体癌小鼠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有一定疗效。
防风草治风寒
在古老的绍兴民间还流传着,疏风散寒用防风的传说。据说大禹治水,当“地平天成”之时,在会稽大会诸侯,论功行赏,并筹划日后的治国大计。各贵州省诸侯,纷纷赶到会稽山下一片欢腾,史称“执玉帛者万国。”可是同大禹的父亲一起治过水,如今又帮助大禹在浙江山地治水的防风氏,却没有赶到。大禹以为防风氏居功骄傲,瞧不起自己。过了一天,防风氏赶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杀了防风。防风被杀,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因为他从浙江赶到会稽,要经过苕溪和钱塘江,当时因为苕溪又发大水,防风氏接到通知,虽然日夜兼程,还是迟到了。防风被子无辜冤杀,当时从他头中喷出一股股白血。大禹感到奇怪,便命人剖开防风的肚皮,细看满肚都是野草,这才知错怪了防风,大禹后悔莫及。防风死时喷出的一股股白血,散落在山野里,长出一种伞形羽状叶的小草。后来当地乡民为治水受了风寒,头昏脑涨,浑身酸痛,非常难忍。病人中有人梦见防风要他们吃这种草,说是能治风寒病。乡民们试着一吃,果然病就好了。乡亲们说:“这是防风神留给我们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风”吧!
防风,又名防风草、排风草、土藿香、山芹菜、落马衣、秽草,为繖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味辛、甘,性温。疏散风寒,胜湿止痛。
鱼腥草解热消痈
传说,当年越王句践做了吴王夫差的俘虏,句践忍辱负重假意百般讨好夫差,才被放回越国,回国后句践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使越国强大起来,以报忘国之仇。句践回国第一年,越国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食,为了和国人共渡难关,句践亲自翻山越岭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在三次亲口尝野菜中毒后,句践终于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并且这种野菜生长能力特别强,像韭菜一样,总是割了又长,生生不息。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这小小野菜渡过了难关。而当时挽救越国民众的那种野菜,因为有鱼腥味,便被句践命名为“鱼腥草”。
鱼腥草,又名鸡心草、鸡药草、鸡虱草、侧耳根、狗贴耳、蕺菜、臭菜、臭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全草,味辛、性微寒,入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之功效,还可治皮肤疮疖肿毒、妇女外阴瘙痒、痔疮、肛痈、尿路感染等。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
金钱草为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习称大金钱草。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具有利尿通淋排石,清热解毒退黄,治疗肝、胆、肾、膀胱结石有较好的疗效。关于金钱草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从前,有一对年青夫妇,小两口你恩我爱,日子过得挺美满。谁知好景不长,一天,丈夫突然肋下疼痛,好象刀绞针剌一般,没过几天,竟活生生地疼死了。妻子哭得死去活来,非请医生查明丈夫的死因不可。医生根据死者发病的部位,剖腹一查,发现胆里有一块小石头。妻子拿着这块石头,伤心地说:“就这么一块石头,生生地拆散了我们恩爱夫妻,真是害得人好苦啊!”
她用红绿丝线织成一个小网兜,把石头放在里面,挂在脖子下边,不管白天干活,还是晚上睡觉,都不拿下来。就这样,一直挂了好多年。有一年秋天,她上山割草,割了一大捆后,便背着下山。等她回到家里时,忽
然发
现挂
在胸
前的
那块
石头
已经
化去
了一半。她十分奇怪,逢人便讲。后来,这事被一位医生听见,就找上门来对她说:“你那天割的草里,准有一种能化石头的药草。你带我上山找找那种草吧”。
第二天,她带着医生来到割草的山坡,但是,草都被割光了。医生就把这片地周围插上树枝,当记号,打算来年再说。到了第二年秋天,医生再次跟妇女上山,把那片山坡的草割下来,让妇女抱回家。不过,这一回石头一点儿没有化,还跟从前一样硬。医生并没有泄气。
第三年,他和那位妇女又一次上山,把那片山坡的草割下来,先按种类分开,然后,再把那块石头先后放到每一种草上试验。结果,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化石头的草。医生高兴地说:“这可好了,胆石病有救啦。” 从此,医生就上山采集这种草药,专门治疗胆石病,效果很好。因为这种草的叶子是圆形的,很象金钱,而且它能化开胆里的石头,都说它比金钱还贵重,所以,医生就叫它“金钱草”。 禹余粮的传说
在嵊州有这么一座山,你可以在山上拣着石头当馒头“吃”,因为山上到处都是形如馒头的滚圆石头。这座山叫“了山”,一座散发着神话色彩的山。
这座山位于距嵊州市区7公里处,据说山间草木中夹杂着不少形如小馒头的石块,里面是黄色粉末,人们称为“石馒头”或者“禹余粮”,是一种药材,乃源于大禹。有着让人回味无穷的神话故事。
有一次大禹治水来到剡(嵊州),见剡溪浊浪滔天,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挡住,水位猛涨,洪水四溢,使剡溪两岸遭灾。大禹登上山顶察看地形后,决定劈开大山一角,将洪流导入舜江,于是组织民众并带头掘土。一天晚上,大禹还在山上忙碌,妻子女娇盛了一篮馒头,越岭给大禹送晚饭。到了半山,在月色中,她猛然望见山上一只似象非象、似牛非牛的庞然怪兽正在用粗长的鼻子拱山,在一声巨响中,山又倒下一角。女娇大惊,不由得发出一声尖叫,手中的篮子也脱手
滚下山去。其实她哪里知道,怪兽正是大禹变的。听到尖叫,大禹恢复原形来到女娇身边,两人一起下山找到篮子,篮内只剩下几个馒头,其余都丢散在山中了。大禹说:“晚餐已经够吃了,其余馒头就算我的余粮,留在山上吧。”不久,大山劈开了缺口,剡溪顺从地流注大海,而山上却出现了许多馒头形状的圆石块,当地人知道这是大禹的粮食,就称之“禹余粮”,女娇翻越的那座岭就叫“余粮岭”。历史上称,“禹治水毕功于了溪”,也就是指这里。
~~~~~~~~~~~~~~~~~~~~~~~~~
禹余粮
【处方用名】禹余粮、禹粮石、余粮石。
【性味归经】甘、涩,平。归胃、大肠经。
【功 效】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
【应 用】
1. 用于久泻,久痢。禹余粮味甘涩,能涩肠止泻。常与赤石脂相须为用,如赤石脂禹余粮汤。
2. 用于崩漏,带下。本品又能收敛止血,固崩止滞。
【功效鉴别】
赤石脂与禹余粮皆为矿物药,味甘涩之品,均能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固崩止带,都可用治下焦不固,肠滑不禁的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妇女崩漏,白带过多等证。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赤石脂—— 性温,外用又具有收湿敛疮生肌之功,也可用治湿疮流水、外伤出血等证。官桂畏赤石脂,不宜同用。
中药小故事
中药小故事
车前草——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
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禹命老大爷入帐,问其何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 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断肠草——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察访,他为的是设法到海宁去看望一下自己的亲生父母且又避人耳目。一路上,众多大内高手在暗中保护,他昼行夜宿,鞍马劳顿,对人间旅途之苦颇有领略。
这一天,他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乾隆辗转不能入睡,身上感到奇痒难熬,他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一中年人持烛为乾隆开了门。“恕小生深夜打扰,求先生配点草药。”年轻儒雅的乾隆像个富家公子一样上前行礼。“客官请坐,反正我还未就寝。”主人答。乾隆借着灯光一看,这位草药先生深夜还在抄写药书,可见是个勤奋之人。主人为乾隆沏上茶,两人便攀谈起来,无奈乾隆身上各处时有奇痒,忍不住要去抓挠,又怕失礼,于是将自己的病症先告诉了草药郎中。这郎中先生十分认真地检查后,告诉乾隆说:“你患的是疥癣,民间又叫疥癞疮,是皮肤病中的一种顽疾,能治,但需遵医嘱:用药后不能用手直接抓痒,更不能入口,因为此草药有剧毒。”“先生能告诉我此草药的名字吗?”乾隆好奇地问。“叫„断肠草‟。相传当年神农尝百草,遇到了一种叶片相对而生的藤子,开着淡黄色小花。他摘了几片嫩叶放到口中品尝,刚嚼碎咽下,就毒性大发,还没来得及吃解毒药,神农的肠子已断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这种令神农断肠而死的藤子,就被人们称为„断肠草‟。”郎中告诉这位好奇的年轻人。
乾隆的顽疾被治愈了,他重赏了这位郎中,又挥毫为其草药店写下了“神农百草堂”几个大字,自此,它便名振大江南北。
相思子——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唐代诗人王维有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根据故事借物抒情表达相思,委婉含蓄,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甘草——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一把一把的草药,一包一包地往外发放,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的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说:“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药,你们赶快拿回去煎水喝吧。”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草药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均使用这种“干草”。由于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
砂仁——传说很久以前,广东西部的阳春县发生了一次范围较广的牛瘟,全县境内方圆数百里的耕牛,一头一头地病死,惟有蟠龙金花坑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没有发瘟,而且头头强健力壮。当地几个老农民感到十分惊奇,便召集这一带牧童,查问他们每天在哪一带放牧?牛吃些什么草?牧童们纷纷争说:“我们全在金花坑放牧,那儿生长一种叶子散发出浓郁芳香、根部发达结果实的草,牛很喜欢吃。”
老农们听后,就和他们一同到金花坑,看见那里漫山遍野的生长着这种草,将其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放口中嚼之,一股带有香、甜、酸、苦、辣的气味冲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畅。大家品尝了以后,觉得这种草既然可以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挖了这种草带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风寒引起胃脘胀痛、不思饮食,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较好。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屋前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砂仁”的由来。
徐长卿——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许多贵重药材,均不见效,急得团团转,只得张榜招贤:“谁能治好皇上的病,重重有赏。”民间医生徐长卿看见榜文,便揭榜进宫为皇帝治病。 徐长卿把自己采来的“蛇痢草”取三两煎好,一日两次让李世民服下,余下的药液用作外洗。第2天病情就有了好转。再连服3天,症状就完全消失了。李世民高兴地说:“先生名不虚传,果然药到病除,但不知所用何药?”徐听了急忙跪下,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话。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带“蛇”字的都要忌讳,谁说了带“蛇”字的话都要治罪。情急之下,一旁的丞相魏征灵机一动,连忙为他解围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会意忙说:“禀万岁,这草药尚无名字,请皇上赐名。”皇上不假思索地说:“是徐先生用这草药治好了朕的病,既不知名,那就叫„徐长卿‟吧,以免后人忘记。”皇帝金口玉言,说一不二,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中草药“徐长卿”的名字也就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浮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李时珍采药避雨来到一条小船上。老渔翁和他的两个不到10岁的孙子热情地接待了他。老渔翁为李时珍端来吃的,李时珍也从包里拿出一瓶酒,招呼主人一齐坐下共酌。交谈了一会儿,老人对李时珍身份身份便清楚了,老人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全告诉了他。末了,老渔翁想起一个问题,说:“我们这里还有一种草药,能治身痒、癣疮。”
李时珍问:“它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呢?”“这种草长在水上,离我们很近。”老渔翁笑哈哈地又说了四句话:“天生灵芝本无根,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根青青泛水面。” 在一旁大孙子听后说了一首童谣:“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 接着,小孙子也唱了一段儿歌: “有根不着地,有叶不开花。整日随风飘,四海就是家。”“这三个谜语都是一个谜底,你们祖孙三人出题考我也!”李时珍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忽然眼睛一亮,抬头看到船外,一种水草在风雨中依然团聚不散,飘飘游游,便指着船外说“就是它!”就是它,它是什么?您能猜得出吗?它就是“浮萍”。
刘寄奴——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
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龙眼——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姓钱的员外,带领当地百姓修坝筑堤,种田养鱼,不出几年,当年那洪涝之地己经变成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但钱官员结婚三年仍然膝下无子,常为此唏嘘不已。当地百姓深为钱员外的勤政爱民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纳给钱员外作妾。终于,钱员外在五十三岁时得了个儿子。钱员外合家欢喜,日日欢宴夜夜笙箫三天方罢。
可不幸的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娇生惯养的缘故吧,钱员外的儿子长得又瘦又小,经常发热、咳嗽,弱不禁风,十岁的时候看上去仍像个四五岁的孩子。为此,钱员外为他求医问药,请遍名医郎中,尝尽民间偏方,可身体就是强壮不起来。远房亲戚王夫人闻讯,千里迢迢地从远方前往钱府,好心地对钱员外说:“龙眼能治虚劳羸弱,若贵公子要强身健体,我看非吃龙眼不可呢。”
钱员外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夫人?”王夫人解释说:“当年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恰好有位叫海子的穷人家孩子因缺乏营养,身体羸弱,常常患病,经调补多月仍不见好转。哪吒闻讯之后,便立即把龙眼给海子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不仅身体强壮起来,不再患病,而且渐渐地长成了个彪形大汉,结婚后生了十三个龙凤,自己也活了一百三十多岁。海子仙逝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龙眼树,树上结满了龙眼。东海边上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前去摘取龙眼,食肉后以核种树。此后家家户户都种龙眼树,食龙眼肉,因而个个都身强体健,不患疾病。”
钱员外听罢大喜,立即命人去东海边采摘了大量的龙眼,连续一个月天天给儿子吃,并把吃不完的龙眼取肉晒干,时时让儿子进食,他又把龙眼核在院前屋后播种,大量种植。儿子由于经常吃龙眼,于是身体渐渐地变得强壮起来,后来在钱员外的教诲下学文习武,并考取功名,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热心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员。
罗汉果——在很久很久以前,广西某地有一个古老的瑶寨,寨中有一位姓罗的樵夫。因为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勤于劳作,孝敬母亲,深得乡亲们的赞赏。
一年秋天,樵夫的母亲患了风寒症,整天咳喘不已,异常痛苦。樵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是家中一贫如洗,一日两餐尚难保证,根本没有余钱请郎中诊治。无奈,他只好更加辛劳地上山砍柴,希望以卖柴所得的微薄银两为母亲求医问药。
一天清晨,樵夫又和往日一样,空着肚子,早早地就上山砍柴。在一片密林中,他挥刀砍啊砍啊,一不小心,他砍中了一个马蜂窝。顷时马蜂嗡嗡乱飞,樵夫在惊恐中连连后退。一只奇大无比的马蜂追赶上樵夫,在他裸露着的手臂上狠狠一蜇,被蜇处立即变得红肿起来,疼痛不已,樵夫感到心悸气促、头晕目眩。他孤身影只置身于这僻静的山中,无医可求,自己
又不识草药药性,更不懂得对症治疗,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忍着剧痛和头晕心悸等不适,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走去。
走了长长的一段崎岖山路,他感到累了,于是坐下稍作休息。不经意间,他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水果般的香味。奇怪,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野中,何来的水果?环顾四周,他看见眼前不远处长着一团团一簇簇的青藤,青藤上结满了一只只不知名的形似葫芦的野果。又饿又累的他心中一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摘下一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这野果不仅香甜可口,而且清凉怡人,与自已被马蜂蜇伤的红肿热痛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他突发奇想:说不定以清凉的果汁涂在伤口上会缓解疼痛呢。于是,他把果汁往伤口上涂。即时,他感到伤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伤处的疼痛竟开始缓解,没过多久,伤处红肿疼痛消失,仿佛未曾被马蜂蜇过一般。惊喜之余,他便摘了好些野果带回家中,给患病的母亲当水果吃。
樵夫的母亲吃了这种野果后,第一天觉得清凉润喉,神清气爽;第二天觉得咳喘有所减轻……见这果子不但好吃省粮,而且有助于母亲病情缓解,樵夫高兴极了,于是便天天上山采摘新鲜的果子给母亲吃。如此连续吃了一个多月后,母亲的咳喘病竟不治而愈,不费半点银两。母子二人喜不自胜,逢人便说这野果的神奇功效,他们采摘很多这种野果,晒干备用。每当遇上患有咳喘病的穷人,便免费送上,教病人煎水饮用,因此治愈了不少患咳喘病的穷人。 恰逢此时,一位周游列国、悬壶济世的人称"汉郎中"的医生行至此地,听闻樵夫以野果治愈母亲咳喘病之事,心中一动,于是亲临樵夫家中,品尝这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不知名的野果。汉郎中还在樵夫的带领下上山采摘,潜心研究,看能不能当药材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用,汉郎中发现此野果性味甘、凉,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利咽润喉和润肠通便之功效,于是便广泛用于民间。由于樵夫姓罗,郎中名汉,后人为缅怀他们的功绩,便把这种不知名的野果称之为"罗汉果"。
麻黄——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中药故事}.
“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64味中药传说故事
六十四味中药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白芨
在中草药中有一味叫“白芨”的止血良药,性味苦、甘涩、微寒。入肝、胃、肺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内外伤出血。不过,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芨,而是叫白根。至于为什么叫起白芨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后来白及被砍头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