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点击: 2017-02-22
专利申请(样本)
说 明 书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输电线路舞动在线监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输电线路舞动在线监测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输电线路舞动在线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架空输电线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发生多种灾害事故,而输电线路舞动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灾害。输电线路舞动是在特殊气象条件下发生了大面积雨淞天气,使得架空输电线路表面覆冰,输电线路在风的作用下产生低频率、大振幅的自激振动。输电线路舞动轻者导致输电系统发生闪络和跳闸,重者使输电系统发生金具及绝缘子损坏、导线断股、断线,杆塔螺栓松动和脱落,甚至倒塔,导致重大电网事故。造成输电线路舞动的因素很多,其中舞动半波数对输电线路舞动的波形影响较大,不同舞动半波数导致输电线路舞动差异很大。具体来说,常见的舞动半波数主要有1个、2个、3个和4个。5个及以上半波数的舞动幅值较小,不致引起输电线路故障。
近年来,受灾害性气象条件的影响,架空输电线路舞动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电网的安全运行,对输电导线舞动进行有效监测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对输电线路舞动的监测,是在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监测舞动的频率等信息来进行计算,判断输电线路是否舞动。由于输电线路舞动受随机因素影响大,使得舞动数学
模型不确定,造成计算不准确。同时,输电线路的舞动特征随不同影响参量而变化,仅仅监测舞动频率等相关的参量很难准确反映输电线路的舞动波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输电线路舞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在线监测输电线路的舞动,能准确反映输电线路的舞动波形,对输电线路舞动进行直接有效的监测。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与权利要求对应,暂时不写]
本发明监测系统的特点:
1.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相应监测点处的位移加速度,通过对输电线路运动轨迹的拟合,实现对输电线路舞动最直接、最直观的监测,大大提高了监测的精度。
2.采用ZigBee技术,通过ZigBee节点方便地组网,实现了低成本、低耗电、网络节点多、传输距离远的加速度无线传感器网络。
3.采用GPRS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与控制,避免了传统数据传输方式带来的电缆施工,大大降低了施工的难度和系统安装成本;系统既可连续安装又可离散安装。
4.采用各种低功耗、超低功耗的传感器和微处理器芯片,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功耗;采用太阳能加蓄电池充放电电路,为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使得系统可以连续、长期、稳定地在野外工作。
5.采用B/S模式实现远程监控,客户端免维护,使系统的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以及灵活性;
6.基于对前期导线舞动相关数据的研究,监控中心的上位机软件嵌入了多种智能算法,大大减小了数据的误差,提高了数据的拟合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监测系统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监测系统中杆塔监测分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监测系统中的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监测系统中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监测系统中的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节点的程序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监测系统中杆塔监测分机的流程图。
图中,1.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节点,2.杆塔监测分机,3.GPRS通信模块,
4.监控中心,5.电源模块,6.微处理器单元,7.ZigBee通信模块,8.数据存储单元,9.液晶显示模块,10.雨量传感器,11.压力传感器,12.角位移传感器,
13.温湿度传感器,14.风速传感器,15.风向传感器,日照强度传感器,17.舞动信息信号处理单元,18.加速度传感器。
其中,5-1.太阳能电池,5-2.充电保护电路,5-3.场效应管A,5-4.+12V蓄电池,5-5.场效应管B,5-6.放电保护电路,5-7定时断电复位电路,5-8. +5V电源稳压器,7-1.无线单片机,7-2.外部天线,7-3.印刷版微波传输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监测系统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多个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节点1、多个杆塔监测分机2、GPRS通信模块3、监控中心4和电源模块5。
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节点1,用于采集输电线路监测点的位移加速度信号,
并将采集的信号传输给杆塔监测分机2;
杆塔监测分机2用于监测采集输电线路周围环境的局部气象信息和杆塔线路的覆冰状况信息,用于接收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节点1发送的信号,用于将采集的信息和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储存和显示,并将处理得到的数据送到GPRS通信模块3,且一个杆塔监测分机2用于接收若干无线加速度传感器1传输的信号;
GPRS通信模块3采用H7118C GPRS DTU,用于接收杆塔监测分机2发送的信息,并将接收到的信息传输至监控中心4,用于接收监控中心4发出的指令,并将接收到的指令传输给杆塔监测分机2;
监控中心4,用于发出指令,并将该指令发送给GPRS通信模块3,用于接收GPRS通信模块3发送的数据,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
电源模块5由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充放电电路组成,用于为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节点1、杆塔监测分机2和GPRS通信模块3提供稳定的5V及12V电源。
各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节点1都具有独立的控制器和电源,多个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节点1组成传感器网络。
本发明监测系统中杆塔监测分机2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微处理器单元6,微处理器单元6分别与电源模块5、ZigBee通信模块7、数据存储单元8、液晶显示单元9和舞动信息信号处理单元17相连接,舞动信息信号处理单元17分别与雨量传感器10、压力传感器11、角位移传感器12、温湿度传感器13、风速传感器14、风向传感器15和日照强度传感器16相连接。
杆塔监测分机2主要完成输电线路周围环境气象信息以及杆塔线路环境
温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日照强度、杆塔处线路的拉力和风偏角等信息的采集,并将接收到的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节点1发送的数据进行处理、打包,并存储重要信息,同时控制液晶显示和GPRS通讯等。杆塔监测分机2中的微处理器单元6选用TI公司的16位MSP430F247微处理器,具备超低功耗和丰富的外设,具有1个带有3个比较/捕获通道的16位定时器A和1个带有7个比较/捕获通道的16位定时器B,微处理器内部集成了多个12位ADC模块,可以快速处理各种数字信号、模拟信号以及脉冲信号,该微处理器除了活动模式外还有4种低功耗模式,在实现高性能的同时,降低系统功耗。
温湿度传感器13选用瑞士Sensirion公司基于CMOSensTM技术的温湿度传感器SHT1x,该传感器将CMOS芯片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并带有工业标准的I²C总线数字输出接口,湿度值和温度值的输出分辨率分别为14位和12位,并可编程为12位和8位。该传感器测量时的电流消耗为550μA,平均为28μA,休眠时为3μA,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风速传感器14采用低门槛值(0.4m/s)、测量范围0~75m/s 的三杯式光电风速传感器WAA15,其输出信号为脉冲信号,信号频率与风速成正比,通过单位时间内的计频完成风速测量。
风向传感器15为单翼风标,风标转动时,带动格雷码盘(七位,分辨率为2.80)转动,格雷码盘每转动2.80,光电管组产生新的七位并行格雷码数字信号输出。
雨量传感器10采用翻斗雨量传感器,输出脉冲信号。
角位移传感器12和压力传感器11分别输出0~5V的模拟信号,该模拟信号直接输入接到微处理器单元6的模拟I/O进行处理。
日照强度传感器16采用锦州阳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TBQ-2传感器,
专利申请文件范例
说 明 书 (示例)
试电笔
(注:实用新型名称应与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书中所填写的一致,简明表明实用新型产品及其功能和/或用途;不应使用非技术性词语、商标、代号、人名、地名,字数不超过20个字,打印在说明书正文前居中位臵)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指示电压存在的试电装置,尤其是能识别安全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
(注:这一部分直接指出实用新型所属于的或应用的技术领域,打印时应与名称空一行。)
二、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试电笔构造是由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金属弹簧和手触电极串联而成。将测试触头与被测物接触,人手接触手触电极,当被测物相对大地具有较高电压时,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但是,很多电器的金属外壳不带有对人体有危险的触电电压,仅由于分布电容和/或正常的电阻感应产生电势,使氖管启辉。一般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给检测漏电造成困难,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注:这一部分是对最相近的已有技术的说明,它是作出实用技术新型方案的基础。在此还应说明已有技术的不足,帮助理解下面引出的实用新型方案,应当引证有参考价值的已有文献、资料。对已有技术的评价应实事求是。)
三、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试电笔,它不仅能测出被测物是否带电,而且能方便地区分是危险的触电电压还是无危险的感应电势。
(注:这一部分是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说明书中不可少的,它应当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技术上的不足,正面明确地说明要完成的技术课题)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和手触电极电连接,设置一分流电阻支路,使测试触头与一个分流电阻一端电连接,分流电阻另一端与一个人体可接触的识别电极电连接。当人手同时接触识别电极和手触电极时,使分流电阻并联在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手触电极电路中,测试时,人手只和手触电极接触,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当人手同时接触手触电极和识别电极时,若被测物带有无危险高电势时,由于电势源内阻很大,从而大大降低了被测物的带电电位,则氖管不启辉,若被测物带有危险触电电压,因其内阻小,接入分流电阻几乎不降低被测物带电电位,则氖管保持启辉,达到能够区别安危电压的目的。
(注:这一部分应当写明一个完整的实用新型方案,描述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特征。本例“试电笔”的构造特征包括机械构造及电路的连接关系。在此方案中的技术特征对于完成实用新型目的都是不可少的,这些必要特征将写入权利要求书中的独立权利要求,在这一部分中应当说明实用新型方案是如何达到实用新型目的的,必要时应说明设计方案所依据的科学原理){专利申请范文}.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在测试是否带电的同时方便地区分安危电压,分流支路中仅采用电阻元件,结构简单。
(注:这一部分说明技术方案和已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及积极效果,它是由技术方案所具有特征直接推导得出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试电笔第一个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3是图2的I--I剖视图。
图4是试电笔第二个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中1.测试触头 ,2.绝缘外壳,3.弹簧 ,4.同心电阻,5.限流电阻,6.分流电阻 ,7.识别电极 ,8.氖管,9.弹簧,10.后盖,11.手触电极,12.绝缘隔离层,
13.弹簧。
(注:附图说明中,说明各图号所示图的名称,必要时可将图中标号所示零件、部件、部位、名称列出,同一零部件出现在不同图中应使用同一标号 )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测试触头(1)、限流电阻(5)、氖管(8)与手触电极(11)串联,测试触头(1)与分流电阻(6)一端相连,分流电阻(6)另一端与识别电极(7)相连。通常限流电阻阻值为几兆欧,为保证人身安全,分流电阻阻值不小于限流电阻阻值,最好取限流电阻阻值1-2倍。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测试触头(1)在绝缘外壳(2)一端伸入其中空腔,与弹簧(3)接触,弹簧(3)另一端与同心电阻(4)相接触,同心电阻(4)是纵剖面为E形,其中间圆柱部分限流电阻(5)高于作为分流电阻(6)的圆管部分,使氖管(8)的一端与限流电阻(5)接触时不碰到分流电阻(6),弹簧(9)一端与氖管(8)相接触,另一端与后盖(10)上的手触电极(11)相接触,弹簧压力保证各元件间可靠电连接。如图3所示的环状弹性金属片状识别电极(7)其边缘向中心伸出的接触爪卡住圆管状分流电阻(6)外表面,其外边缘伸出并附于绝缘外壳外表面。
在图4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测试探头(1)在绝缘外壳(2)一端伸入其中空腔,同时与平行设置的限流电阻(5)和分流电阻(6)的一端 (1)相接触,限流电阻另一端通过氖管(8)、弹簧(9)与手触电极(11)电接触,分流电阻通过弹簧(3)与识别电极电接触,两电极之间设置一绝缘隔离层(12)。{专利申请范文}.
(注:这一部分是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说明。实施例是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具体化设计,它应当包含独立权利要求的全部必要特征,并可以具体说明准备写入从属权利要求的附加特征。这一部分应当结合附图进行说明,并将附图中标号标注在相应名称之后,使人能够参照附图理解实用新型的形状结构,必要时说明功能、动态构造和使用方法,如果有多个实施例,每个实施例都必须与整体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目的和效果相一致)
(注:说明书的撰写应当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和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清楚完整地说明实用新型,使本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即可实施实用新型,实现实用新型的目的,取得相应效果。说明书是申请人提出权利要求的依据,说明书应当使用专利局规定表格,打字清楚,黑色字迹,符合照相制版要求,文字部分不超出22X14.5厘米。)
一种能够识别安全或危险电压的试电笔,它是在已有的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和手触电极顺序连接的试电笔中增加一分流电阻支路,使分流电阻一端与测试触头电连接,另一端与识别电极电连接。人体仅与手触电极接触测试被测物是否带电,人体同时与手触电极、识别电极接触测试被测物是否带有危险电压。
(注:摘要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写明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的形状结构(机械构造和/或电连接关系、特征和用途,全文不超过300字,并提交一幅摘要附图)
专利申请书典型范文
5
艺术吊灯专利说明书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艺术吊灯,其包括一半透明筒状外罩及灯头,灯头可拆卸式地设置在外罩上,其前端伸入到外罩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头包括一底座、一灯架、一控制电路及由多个设置在不同位置上的发光体,其中控制电路及多个发光体均设置在同一电路板上,该电路板通过5 灯架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控制电路与多个发光体电性连接并依次驱动其发
光或关闭,组成一发光部;该发光部射出的光线依次投射在外罩上,光线在该外罩的内侧壁上产生动态位移视觉。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组合式可拆卸结构及多个LED,其具有不同位置上的多个依次循环点亮的发光、发出的光线经过镂空图案后投射到外罩上,形成不断闪动、且有一定10 位移的图案动态视觉效果,使其照明艺术效果大大增强。
3
4
1. 一种艺术吊灯,其包括一半透明筒状外罩及灯头,灯头可拆卸式地设置在外罩上,其前端伸入到外罩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头包括一底座、一灯架、一控制电路及由多个设置在不同位置上的发光体,其中控制电路及多个发光体均设置在同一电路板上,该电路板通过灯架设置在底座5 上;所述控制电路与多个发光体电性连接并依次驱动其发光或关闭,组成
一发光部;该发光部射出的光线依次投射在外罩上,光线在该外罩的内侧壁上产生动态位移视觉。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艺术吊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罩上表面中部设有一通孔,所述的灯头前端直径小于该通孔直径而底座大于该通孔10 的直径,所述底座前部的各部分均穿过该通孔,伸入到所述外罩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艺术吊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光体为单色光或复合色光LED。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艺术吊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体的发光色彩及光线投射角度均不相同。
15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艺术吊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罩内侧壁
表面上,设有一图案层,该图案层上设有色块、图案或镂空部分。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艺术吊灯,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外罩和灯头之间的筒状内罩,所述的灯头前端发光部伸入所述的内罩;所述内罩的表面上设有一图案层,该图案层上设有色块、图案或镂空部分。 20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艺术吊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罩设有一
向外延伸的底座,所述的内罩前端直径小于所述外罩的通孔直径而底座大于所述外罩通孔的直径。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艺术吊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罩底座上中部设有一通孔,所述的灯头前端直径小于该内罩通孔直径而灯头底座大25 于该内罩通孔的直径,所述底座前部的各部分均穿过该内罩通孔,伸入到
所述内罩内。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艺术吊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路板朝向发光体的一面设有反射层。
一种艺术吊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可产生动态光效的艺术吊5 灯。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吊灯,一般是采用在透明或半透明材质制成的灯罩内,放置电灯泡、节能灯管或其它光源,使光线柔和的投射出来,形成一种温和、宁静、朦胧、浪漫的氛围。为了使其更具艺术性、观赏性,在灯罩上10 镀膜或设置图案,并且往往还在灯罩上设置若干镂空的图案或花纹。但是,
这些图案或花纹,都只是静态的。
目前,基于LED技术的电子蜡烛等新型节能光源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并没有在吊灯等制品中得到相应的运用,特别是LED可发出多种色光,并且环保、安全、节能,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灯具,并且能15 够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但是,由于单体LED发出的色光波长较短,其直接穿过灯罩时,所投射出来的光线效果比较单调,并缺乏动感,艺术感染力较弱。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吊灯制造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目提供一种采20 用多个LED发光体制备的可产生动态视觉效果的艺术吊灯。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艺术吊灯,其包括一半透明筒状外罩及灯头,灯头可拆卸式地设置在外罩上,其前端伸入到外罩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头包括一底座、一灯架、一控制电路及由多个设置在不同位置上的发光体,其中控制电路25 及多个发光体均设置在同一电路板上,该电路板通过灯架设置在底座上;
所述控制电路与多个发光体电性连接并依次驱动其发光或关闭,组成一发光部;该发光部射出的光线依次投射在外罩上,光线在该外罩的内侧壁上产生动态位移视觉。
所述的外罩上表面中部设有一通孔,所述的灯头前端直径小于该通孔30 直径而底座大于该通孔的直径,所述底座前部的各部分均穿过该通孔,伸
专利申请书说明书范文
说 明 书
试 电 笔
*[实用新型名称应简明、准确地表明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保护的主题。名称中不应含有非技术性词语,不得使用商标、型号、人名、地名或商品名称等。名称应与请求书中的名称完全一致,不得超过25个字,应写在说明书首页正文部分的上方居中位臵。]
[依据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的规定,说明书应对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能够再现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其技术问题,并产生预期的技术效果。说明书应按以下五个部分顺序撰写:所属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 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并在每一部分前面写明标题。]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指示电压存在的试电装置,尤其是能识别安全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
[所属技术领域:应指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属或直接应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试电笔构造是由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金属弹簧和手触电极串联而成。将测试触头与被测物接触,人手接触手触电极,当被测物相对大地具有较高电压时,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但是,很多电器的金属外壳不带有对人体有危险的触电电压,仅表示分布电容和/或正常的电阻感应产生电势,使氖管启辉。一般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给检测漏电造成困难,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背景技术:是指对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技术,可以引证反映这些背景技术的文件。背景技术是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说明,它是作出实用技术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此外,还要客观地指出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引证文献、资料的,应写明其出处。]
发明内容
[发明内容:应包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 为了克服现有的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试电笔,该试电笔不仅能测出被测物是否带电,而且能方便地区分是危险的触电电压还是无危险的感应电势。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指要解决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应当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写明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其技术效果,但是不得采用广告式宣传用语。]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和手触电极电连接,设置一分流电阻支路,使测试触头与一个分流电阻一端电连接,分流电阻另一端与一个人体可接触的识别电极电连接。当人手同时接触识别电极和手触电极时,使分流电阻并联在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手触电极电路测试时,人手只和手触电极接触,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当人手同时接触手触电极和识别电极时,若被测物带有无危险高电势时,由于电势源内阻很大,从而大大降低了被测物的带电电位,则氖管不启辉,若被测物带有危险触电电压,因其内阻小,接入分流电阻几乎不降低被测物带电电位,则氖管保持启辉,达到能够区别安危电压的目的。
[技术方案:是申请人对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的集合。技术措施通常是由技术特征来体现的。技术方案应当清楚、完整地说明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特征,说明技术方案是如何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时应说明技术方案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撰写技术方案时,机械产品应描述必要零部件及其整体结构关系;涉及电路的产品,应描述电路的连接关系;机电结合的产品还应写明电路与机械部分的结合关系;涉及分布参数的申请时,应写明元器件的相互位臵关系;涉及集成电路时,应清楚公开集成电路的型号、功能等。本例“试电笔”的构造特征包括机械构造及电路的连接关系,因此既要写明主要机械零部件
及其整体结构的关系,又要写明电路的连接关系。技术方案不能仅描述原理、动作及各零部件的名称、功能或用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测试被测物是否带电的同时,方便地区分安危电压,分流支路中仅采用电阻元件,结构简单。
[有益效果:是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及积极效果,它是由技术特征直接带来的、或者是由技术特征产生的必然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试电笔第一个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3是图2的I--I剖视图。
图4是试电笔第二个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中1.测试触头 ,2.绝缘外壳,3.弹簧 ,4.同心电阻,5.限流电阻,6.分流电阻 ,7.识别电极 ,8.氖管,9.弹簧,10.后盖,11.手触电极,12.绝缘隔离层,13.弹簧。
[附图说明:应写明各附图的图名和图号,对各幅附图作简略说明,必要时可将附图中标号所示零部件名称列出。]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测试触头(1)、限流电阻(5)、氖管(8)与手触电极(11)串联,测试触头
(1)与分流电阻(6)一端相连,分流电阻(6)另一端与识别电极(7)相连。通常限流电阻阻值为几兆欧,为保证人身安全,分流电阻阻值不小于限流电阻阻值,最好取限流电阻阻值1-2倍。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测试触头(1)在绝缘外壳(2)一端伸入其中空腔,与弹簧(3)接触,弹簧(3)另一端与同心电阻(4)相接触,同心电阻(4)是纵剖面为E形,其中间圆柱部分限流电阻(5)高于作为分流电阻(6)的圆管部分,使氖管(8)的一端与限流电阻(5)接触时不碰到分流电阻(6),弹簧(9)一端与氖管(8)相接触,另一端与后盖(10)上的手触电极(11)相接触,弹簧压力保证各元件间可靠电连接。如图3所示的环状弹性金属片状识别电极(7)其边缘向中心伸出的接触爪卡住圆管状分流电阻(6)外表面,其外边缘伸出并附于绝缘外壳外表面。
在图4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测试探头(1)在绝缘外壳(2)一端伸入其中空腔,同时与平行设置的限流电阻(5)和分流电阻(6)的一端相接触,限流电阻另一端通过氖管(8)、弹簧(9)与手触电极(11)电接触,分流电阻通过弹簧(13)与识别电极电接触,两电极之间设置一绝缘隔离层(12)。
[具体实施方式:是实用新型优选的具体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应当对照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应与技术方案相一致,并且应当对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给予详细说明,以支持权利要求。附图中的标号应写在相应的零部件名称之后,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实现,必要时说明其动作过程或者操作步骤。如果有多个实施例,每个实施例都必须与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其有益效果相一致。]
说 明 书 附 图(撰写示例)
[说明书附图:应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九条的规定绘制。每一幅图应当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图号。附图中的标记应当与说明书中所述标记一致。有多幅附图时,各幅图中的同一零部件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中不应当含有中文注释,应使用制图工具按照制图规范绘制,图形线条为黑色,图上不得着色。]
权 利 要 求 书(撰写示例)
1.一种试电笔,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和手触电极顺序电连接,其特征是:测试触头与一个分流电阻一端电连接,分流电阻另一端与一个人体可接触的识别电极电连接。
[一项实用新型应当只有一个独立权利要求。独立权利要求应从整体上反映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独立权利要求应包括前序部分和特征部分。前序部分,写明要求保护的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主题名称及与其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特征部分使用“其特征是”用语,写明实用新型区别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技术特征,即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所不可缺少的技术特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电笔,其特征是:分流电阻与限流电阻是一个一体的同心电阻,同心电阻中间圆柱部分为限流电阻,其外部圆管部分为分流电阻,圆柱部分高于圆管部分;识别电极为环状弹性金属片,其边缘向中心伸出的接触爪卡住圆管状分流电阻外表面,其外边缘伸出并附于绝缘外壳外表面。{专利申请范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电笔,其特征是分流电阻与限流电阻平行设置,其间为绝缘隔离层。
[从属权利要求(此例中权利要求2、3为从属权利要求)应当用附加的技术特征,对所引用的权利要求作进一步的限定。从属权利要求包括引用部分和限定部分。引用部分应写明所引用的权利要求编号及主题名称,该主题名称应与独立权利要求主题名称一致(此例中主题名称为“试电笔”), 限定部分写明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从属权利要求应按规定格式撰写,即“根据权利要求(引用的权利要求的编号)所述的(主题名称),其特征是……。”]
[依据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说明要求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书应使用与说明书一致或相似语句,从正面简洁、明了地写明要求保护的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特征,如:机械产品应描述主要零部件及其整体结构关系;涉及电路的产品,应描述电路的连接关系;机电结合的产品还应写明电路与机械部分的结合关系;涉及分布参数的申请,应写明元器件的相互位臵关系;涉及集成电路,应清楚公开集成电路的型号、功能等。权利要求应尽量避免使用功能或者用途来限定实用新型;不得写入方法、用途及不属于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内容;应使用确定的技术用语,不得使用技术概念模糊的语句,如“等”、“大约”、“左右”……;不应使用“如说明书……所述”或“如图……所示”等用语;首页正文前不加标题。每一项权利要求应由一句话构成,只允许在该项权利要求的结尾使用句号。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可以引用附图中相应的标记,其标记应臵于括号内。
说 明 书 摘 要(撰写示例)
一种能够识别安全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它是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手触电极顺序电连接,并加有一分流电阻支路,使分流电阻一端与测试触头电连接,另一端与识别电极电连接。人体仅与手触电极接触测试被测物是否带电,人体同时与手触电极、识别电极接触测试被测物是否带有危险电压。
[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说明书摘要应写明实用新型的名称、技术方案的要点以及主要用途,尤其是写明实用新型主要的形状、构造特征(机械构造和/或电连接关系)。摘要全文不超过300字,不得使用商业性的宣传用语,并提交一幅从说明书附图
中选出的附图作摘要附图。]{专利申请范文}.
*注释:示例中中括号(“[ ]”)里的内容仅为撰写说明,不属于申请文件的内容。申请文件应使用专利局规定的规格为297mm×210mm(A4)的表格用纸,文字应打字或者印刷,字高应在3.5mm至4.5mm之间,
专利申请书范文
技术交底书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绳带产品的耐切割性能检测装置,尤其适用于纤维绳带产品的耐切割性能的检测。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绳带类产品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其强力、断裂伸长率、冲击性能等而对绳带产品的耐摩擦等性能重视不够。国际上,只有UIAA(国际登山联合会)推出了有关登山绳的耐摩擦性能的检测,并有相应的检测仪器,但是
目前,公知的试电笔构造是由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金属弹簧和手触电极串联而成。将测试触头与被测物接触,人手接触手触电极,当被测物相对大地具有较高电压时,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但是,很多电器的金属外壳不带有对人体有危险的触电电压,仅表示分布电容和/或正常的电阻感应产生电势,使氖管启辉。一般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给检测漏电造成困难,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背景技术:是指对发明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技术,可以引证反映这些背景技术的文件。背景技术是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说明,它是作出实用技术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此外,还要客观地指出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引证文献、资料的,应写明其出处。]
发明内容
[发明内容:应包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
为了克服现有的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一种试电笔,该试电笔不仅能测出被测物是否带电,而且能方便地区分是危险的触电电压还是无危险的感应电势。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指要解决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应当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写明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其技术效果,但是不得采用广告式宣传用语。]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和手触电极电连接,设置一分流电阻支路,使测试触头与一个分流电阻一端电连接,分流电阻另一端与一个人体可接触的识别电极电连接。当人手同时接触识别电极和手触电极时,使分流电阻并联在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手触电极电路测试时,人手只和手触电极接触,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当人手同时接触手触电极和识别电极时,若被测物带有无危险高电势时,由于电势源内阻很大,从而大大降低了被测物的带电电位,则氖管不启辉,若被测物带有危
险触电电压,因其内阻小,接入分流电阻几乎不降低被测物带电电位,则氖管保持启辉,达到能够区别安危电压的目的。
[技术方案:是申请人对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的集合。技术措施通常是由技术特征来体现的。技术方案应当清楚、完整地说明发明的形状、构造特征,说明技术方案是如何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时应说明技术方案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撰写技术方案时,机械产品应描述必要零部件及其整体结构关系;涉及电路的产品,应描述电路的连接关系;机电结合的产品还应写明电路与机械部分的结合关系;涉及分布参数的申请时,应写明元器件的相互位置关系;涉及集成电路时,应清楚公开集成电路的型号、功能等。本例“试电笔”的构造特征包括机械构造及电路的连接关系,因此既要写明主要机械零部件及其整体结构的关系,又要写明电路的连接关系。技术方案不能仅描述原理、动作及各零部件的名称、功能或用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测试被测物是否带电的同时,方便地区分安危电压,分流支路中仅采用电阻元件,结构简单。
[有益效果:是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及积极效果,它是由技术特征直接带来的、或者是由技术特征产生的必然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试电笔第一个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专利申请范文}.
图3是图2的I--I剖视图。
图4是试电笔第二个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中1.测试触头 ,2.绝缘外壳,3.弹簧 ,4.同心电阻,5.限流电阻,6.分流电阻 ,7.识别电极 ,8.氖管,9.弹簧,10.后盖,11.手触电极,12.绝缘隔离层,
13.弹簧。
[附图说明:应写明各附图的图名和图号,对各幅附图作简略说明,必要时可将附图中标号所示零部件名称列出。]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测试触头(1)、限流电阻(5)、氖管(8)与手触电极(11)串联,测试触头(1)与分流电阻(6)一端相连,分流电阻(6)另一端与识别电极(7)相连。通常限流电阻阻值为几兆欧,为保证人身安全,分流电阻阻值不小于限流电阻阻值,最好取限流电阻阻值1-2倍。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测试触头(1)在绝缘外壳(2)一端伸入其中空腔,与弹簧(3)接触,弹簧(3)另一端与同心电阻(4)相接触,同心电阻(4)是纵剖面为E形,其中间圆柱部分限流电阻(5)高于作为分流电阻(6)的圆管部分,使氖管(8)的一端与限流电阻(5)接触时不碰到分流电阻(6),弹簧
(9)一端与氖管(8)相接触,另一端与后盖(10)上的手触电极(11)相接触,弹簧压力保证各元件间可靠电连接。如图3所示的环状弹性金属片状识别电极(7)其边缘向中心伸出的接触爪卡住圆管状分流电阻(6)外表面,其外边缘伸出并附于绝缘外壳外表面。
在图4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测试探头(1)在绝缘外壳(2)一端伸入其中空腔,同时与平行设置的限流电阻(5)和分流电阻(6)的一端相接触,限流电阻另一端通过氖管(8)、弹簧(9)与手触电极(11)电接触,分流电阻通过弹簧(13)与识别电极电接触,两电极之间设置一绝缘隔离层(12)。
[具体实施方式:是发明优选的具体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应当对照附图对发明的形状、构造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应与技术方案相一致,并且应当对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给予详细说明,以支持权利要求。附图中的标号应写在相应的零部件名称之后,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实现,必要时说明其动作过程或者操作步骤。如果有多个实施例,每个实施例都必须与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其有益效果相一致。]
说 明 书 附 图(撰写示例)
[说明书附图:应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九条的规定绘制。每一幅图应当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图号。附图中的标记应当与说明书中所述标记一致。有多幅附图时,各幅图中的同一零部件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中不应当含有中文注释,应使用制图工具按照制图规范绘制,图形线条为黑色,图上不得着色。]
权 利 要 求 书(撰写示例)
1.一种试电笔,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和手触电极顺序电连接,其特征是:测试触头与一个分流电阻一端电连接,分流电阻另一端与一个人体可接触的识别电极电连接。
[一项发明应当只有一个独立权利要求。独立权利要求应从整体上反映发明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独立权利要求应包括前序部分和特征部分。前序部分,写明要求保护的发明技术方案的主题名称及与其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特征部分使用“其特征是”用语,写明发明区别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技术特征,即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所不可缺少的技术特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电笔,其特征是:分流电阻与限流电阻是一个一体的同心电阻,同心电阻中间圆柱部分为限流电阻,其外部圆管部分为分流电阻,圆柱部分高于圆管部分;识别电极为环状弹性金属片,其边缘向中心伸出的接触爪卡住圆管状分流电阻外表面,其外边缘伸出并附于绝缘外壳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电笔,其特征是分流电阻与限流电阻平行设置,其间为绝缘隔离层。
[从属权利要求(此例中权利要求2、3为从属权利要求)应当用附加的技术特征,对所引用的权利要求作进一步的限定。从属权利要求包括引用部分和限定部分。引用部分应写明所引用的权利要求编号及主题名称,该主题名称应与独立权利要求主题名称一致(此例中主题名称为“试电笔”), 限定部分写明发明的附加技术特征。从属权利要求应按规定格式撰写,即“根据权利要求(引用的权利要求的编号)所述的(主题名称),其特征是……。”]
[依据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说明要求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书应使用与说明书一致或相似语句,从正面简洁、明了地写明要求保护的发明的形状、构造特征,如:机械产品应描述主要零部件及其整体结构关系;涉及电路的产品,应描述电路的连接关系;机电结合的产品还应写明电路与机械部分的结合关系;涉及分布参数的申请,应写明元器件的相互位置关系;涉及集成电路,应清楚公开集成电路的型号、功能等。权利要求应尽量避免使用功能或者用途来限定发明;不得写入方法、用途及不属于发明专利保护的内容;应使用确定的技术用语,不得使用技术概念模糊的语句,如“等”、“大约”、“左右”……;不应使用“如说明书……所述”或“如图……所示”等用语;首页正文前不加标题。每一项权利要求应由一句话构成,只允许在该项权利要求的结尾使用句号。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可以引用附图中相应的标记,其标记应置于括号内。]
说 明 书 摘 要(撰写示例)
一种能够识别安全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它是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手触电极顺序电连接,并加有一分流电阻支路,使分流电阻一端与测试触头电连接,另一端与识别电极电连接。人体仅与手触电极接触测试被测物是否带电,人体同时与手触电极、识别电极接触测试被测物是否带有危险电压。
[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说明书摘要应写明发明的名称、技术方案的要点以及主要用途,尤其是写明发明主要的形状、构造特征(机械构造和/或电连接关系)。摘要全文不超过300字,不得使用商业性的宣传用语,并提交一幅从说明书附图中选出的附图作摘要附图。]
*注释:示例中中括号(“[ ]”)里的内容仅为撰写说明,不属于申请文件的内容。申请文件应使用专利局规定的规格为297mm×210mm(A4)的表格用纸,文字应打字或者印刷,字高应在3.5mm至4.5mm之间,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本
专利申请范本
我国的专利的种类有三种: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这三种专利的撰写基本相同,包括专利说明书,说明书附图,专利要求书,和专利摘要四个部分。全球一体化下,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利采用统一的分类编码进行区别。下面就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书面材料组成和内容格式要求进行举例说明,为你提供帮助。
说 明 书(撰写示例)
试 电 笔
*[实用新型名称应简明、准确地表明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保护的主题。名称中不应含有非技术性词语,不得使用商标、型号、人名、地名或商品名称等。名称应与请求书中的名称完全一致,不得超过25个字,应写在说明书首页正文部分的上方居中位臵。]
[依据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的规定,说明书应对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能够再现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其技术问题,并产生预期的技术效果。说明书应按以下五个部分顺序撰写:所属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 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并在每一部分前面写明标题。]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指示电压存在的试电装置,尤其是能识别安全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
[所属技术领域:应指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属或直接应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试电笔构造是由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金属弹簧和手触电极串联而成。将测试触头与被测物接触,人手接触手触电极,当被测物相对大地具有较高电压时,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但是,很多电器的金属外壳不带有对人体有危险的触电电压,仅表示分布电容和/或正常的电阻感应产生电势,使氖管启辉。一般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给检测漏电造成困难,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背景技术:是指对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技术,可以引证反映这些背景技术的文件。背景技术是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说明,它是作出实用技术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此外,还要客观地指出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引证文献、资料的,应写明其出处。]
发明内容
[发明内容:应包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 为了克服现有的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试电笔,该试电笔不仅能测出被测物是否带电,而且能方便地区分是危险的触电电压还是无危险的感应电势。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指要解决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应当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写明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其技术效果,但是不得采用广告式宣传用语。]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和手触电极电连接,设置一分流电阻支路,使测试触头与一个分流电阻一端电连接,分流电阻另一端与一个人体可接触的识别电极电连接。当人手同时接触识别电极和手触电极时,使分流电阻并联在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手触电极电路测试时,人手只和手触电极接触,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当人手同时接触手触电极和识别电极时,若被测物带有无危险高电势时,由于电势源内阻很大,从而大大降低了被测物的带电电位,则氖管不启辉,若被测物带有危险触电电压,因其内阻小,接入分流电阻几乎不降低被测物带电电位,则氖管保持启辉,达到能够区别安危电压的目的。
[技术方案:是申请人对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的集合。技术措施通常是由技术特征来体现的。技术方案应当清楚、完整地说明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特征,说明技术方案是如何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时应说明技术方案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撰写技术方案时,机械产品应描述必要零部件及其整体结构关系;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