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测试 点击: 2016-09-03
七年级历史下课时作业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选择题:
1.南北重归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B.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C.隋军南下灭掉陈 D.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2.清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要经过( )
A. 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3.想一想隋朝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
A. 东晋 B 西晋 C.秦朝 D.东汉
4.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
A. 建立隋朝取代北周 B 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C.创建三省六部制 D.大力弘扬佛教
5.隋朝的建立者是( )
A.隋炀帝 B隋文帝 C杨坚 D杨广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琢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1)材料中的“河”指的是什么?
2)‘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
3)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2.手绘大运河简图。标出其南北两端,中心点,及四段名称
第2课“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和人物的表述, 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元581年. 长安 李渊
B 公元618年 长安 李渊
C 公元618年 长安 杨坚
D 公元617年 晋阳 李世民
2.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 )
A. 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3.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在位时期,曾先后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张玄素
4.西安被称为七大文明古都之一,假如有一天,你和朋友到西安游玩,你朋友问你:“唐朝
时,都城在西安,那时西安被称作什么?”你怎么回答 ( )
A. 西京 B.东京 C.长安 D.西安
5.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后,改国号为 ( )
A周 B.后周 C.前唐 D.后唐
二.非选择题:
1.“致安之本,唯在得人。”
一唐太宗
请你说说唐太宗重用人才的具体表现。
2.人们称武则天的统治为什么?她当政期间,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什么效果?
3.注意辨析课文中的人物图,并简画如下
第3课“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饮茶是我国人民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形成于( )
A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时期 B.秦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唐朝时期
2.下列关于唐玄宗统治时期农业方面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
B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C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D.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3.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直至唐玄宗即位才稳定局面。唐玄宗任用的熟悉吏治、富
于改革精神的宰相是( )
A. 房玄龄 B.魏征 C.杜如晦 D.姚崇
4.下列哪项内容最能说明唐朝丝织技术的高超
A唐朝的丝织品品种很多
B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多彩
C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可透过丝绸衣服看见胸前的黑痣
D.唐朝的丝织品数量多
5.唐都长安城里把繁华的商业区叫做( )
A 瓦肆 B.坊 C.市 D.行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
A. 轻摇薄赋 B.善于纳谏 C.减轻刑罚 D.重视人才
7.唐代陶瓷制品十分精美,人们赞美它“类玉”“类冰” 的是( )
A. 邢窑的白瓷 B.越窑的青瓷 C.唐三彩 D.景德镇的瓷器
8.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的著名皇帝是( )
A. 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二.非选择题:
1.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 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
期。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渐渐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他还任用奸臣,造成朝政
混乱,寻致“安史之乱”,唐朝从此 日趋衰落。
回答下面问题:
(1) 材料中的“唐朝进人全盛时期”历史上称它为什么?
(2) 分析“唐朝进人全盛时期”的理由是什么?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 选择题
1.魏晋时期,选拔官吏依据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 B.阶级 C门第 D.民族
2.某人家境清贫,他的家族也没有权势,但是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考试做官。此人生
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3.唐朝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是( )
A. 明经和明算科 B.明经和进士科 C.杂文和诗赋科 D策问和经史科
4.某一年,武则天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这就是殿试的开始。据此可
知,“殿试”是指( )
A举人进行进士的考试 B在殿堂中进行的考试
C.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 D.选拔武艺高强的人的考试
5.科举制的推行改善了以往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在完善科举制度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不包
括( )
A. 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6.下列叙述与科举制度无关的是( )
A. 开始于隋朝,唐朝时增加了考试科目
B.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C. 选举科技人才
D. 选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7.设置进士科是在( )
A. 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 C.隋炀帝时 D.武则天时
8.唐朝时,全国的最高学府是( )
A.太学 B.国学 C.县学 D.州学
9.明经考试中有一种题型叫“帖经”,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
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默写出来。它类似于今天考试中的( )
A. 选择题 B.填空题 C.问答题 D.列举题
10.下列情况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
A. 兵部接到金国人侵的消息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 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11.武则天对科举制的贡献有( )
①设武举 ;②设进士科; ③扩充国学 ;④设殿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
—唐太宗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以上两段材料评价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制度? 这一制度正式确立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期
间?
2)简述这一制度的历史影响。
2.下列句子中,有些与科举制有关,请把它们找出来。
①“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
②“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④风吹金榜落几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⑦“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⑨“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与科举制有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历史《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专题三单元检测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主要在( ) A.社会制度方面B.思想文化方面 C.军事技术方面D.经济科技方面
2.“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
A.林则徐B.曾国藩C.洪仁玕D.康有为
3.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4.19世纪晚期,中国南方先后出现了《时务报》、时务学堂等新生事物。它们宣传的“时务”主要是( )
A.洋务自强B.维新变法C.民主革命D.学习俄国
5.“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
A.反对学习西方B.为变法作解释 C.宣传中体西用D.维护中华文化
6.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7.《孔子改制考》:“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宣传变法 ②托古改制 ③讲求改革策略 ④走西方君主立宪道路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9.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10.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
A.《新青年》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D.《每周评论》
11.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的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艾。”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D.教育制度 12.鲁迅《呐喊自序》:“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突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导致国人“麻木”神情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封建专制统治太久,民智未开B.列强的侵略,民不聊生 C.传统儒家思想在头脑中根深蒂固D.封建礼教的毒害
13.下列对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触及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B.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倾向 C.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D.儒家传统思想没有合理成分
14.中华民族使用的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B.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D.“诗界革命”的负面影响 15.根据以下图片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都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B.都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都借助儒家思想进行斗争D.当时的中国社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6.“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17.陈独秀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通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说明( )
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 ②儒家思想阻碍了民主科学的传播 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
④全盘否定儒家文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8.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19.“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是( )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政治学说的一种B.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C.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学说D.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释中国现实问题 20.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
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
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4分)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6分)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4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6分,共50
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左图所示之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 上面右图人物说:“„„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七年级历史课时作业,单元测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2分)
(2)材料一、二、三、四反映的主张分别是什么?(6分)
(3)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4分)
(4)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
(1)据材料一、二,指出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有何不同。(5分)
(2)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结合其内涵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5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
A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B 后梁、后汉、后晋、后唐、后周 C 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后周 D 后梁、后汉、后唐、后晋、后周
5、( )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6、唐代农业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 )和( )。
A 翻车 水排 B 筒车 水排 C 翻车 筒车 D 曲辕犁 筒车
7、他历尽万险传播佛教文化;他走出了国门;如今,在某国仍有他的塑像;他是一位盲人。他是( ) A 玄奘 B 慧能 C 慧僧 D 鉴真
8、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用,当时朝中( )善于谋略,( )敢于决断,成为贞观时期的名相。
A 魏征 狄仁杰 B 魏征 姚崇 C 姚崇 宋璟 D 房玄龄 杜如晦
9、诗风淳朴厚重,反映历史真实情况,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的唐代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李贺
10、他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个人是( )
A 秦始皇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隋文帝 11、以下有关武则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她大力发展科举制 C 她是唐玄宗的妃子 D 她多谋善断,重视发展生产 12、文成公主入藏,没有带去的是( )
A 佛教 B 种子、药材、茶叶 C 工艺品 D 历法和科学的书籍 二、 简答题
13、说说盛唐气象的表现(要有二级要点)(8分)
14、什么是“贞观之治”?(2分)
三、材料分析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杜甫诗
材料二: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陷河北诸郡。
————二十四史《新唐书》
问题:(1)材料一反映的情景,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什么?此时的皇帝是谁?(2分)
(2)材料一中有一个词,和材料二中的天宝是同一个意思。这个词是什么?(1分)
(3)材料二反映唐代历史上的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件对唐代社会带来什么影响?(2分)
(4)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应该在哪一年被平息?(1分)
四、读史书,想历史,回答问题
材料:大业(隋炀帝年号)元年八月壬寅,上御龙舟,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三年丙申,车驾北巡狩;„„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秋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五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八年春正月辛巳,大军集于涿郡,„„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癸巳,上御师,甲午,临戎于辽水桥,戊戌,大军为贼所拒,不果济(没有按期到达百济)(百济,今朝鲜)。
————二十四史《隋书》
(1) 材料中,说了隋炀帝哪几件事?(3分)
(2) 大业四年是公元多少年?隋朝大运河连接哪几大水系?
大运河的开通,在历史上有何意义?(3分)
(3) 仔细阅读材料,说说隋朝为什么是个短命王朝?(4
分)
历史《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专题一4
三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______和______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儒家“______”思想;李翱提出“性命之源”说,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北宋推行________的文化政策,士大夫掀起了________运动,理学在运动中孕育而生。
二、北宋五子 1.主张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____________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试图通过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______是理学中__________的杰出代表,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认为天理的核心是“______”;追求主体自由和精神满足。
2.意义:将儒家道德提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三、朱熹的学说 1.基本主张
(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__________;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方面:“强调“仁”是修养的最高目标;仁者应有强烈的____________。 (3)社会政治理论方面:以“____________”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为依据,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要设法“________”。
2.影响: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________体系,是理学的__________。
四、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
(1)主张:提出“__________”,意思是本心即天理;认为应扫除“物欲”“意见”等人心之弊。
(2)评价:他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思想言论强烈冲击了当时的思想界并深刻影响后世的思想体系。
2.王守仁心学 (1)主张: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强调“知行合一”。
(2)评价:王守仁建立了心学的系统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知识点1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困境主要来自( ) A.佛教和道教的传播B.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C.科举不考儒家经典D.分裂割据破坏统一
2.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B.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道教的发展 知识点2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3.成语“程门立雪”中的“程”是指程颐,他与兄长程颢被世人合称“二程”,他们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下列各项中,属于“二程”理学观点的是( )
A.天理的核心是“仁”B.“心即理也” C.“天下为主,君为客”D.“心外无理” 4.北宋五子对儒学发展的共同贡献是( )
①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 ②将儒学发展到“心学”的高度 ③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④使理学成为北宋的正统思想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5.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知识点3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6.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十百年绝侍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
A.荀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
7.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喻成“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 )
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
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 C.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
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知识点4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9.“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上述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 A.程颢B.程颐 C.朱熹D.王守仁
10.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良知之说的突出意义在于( )
A.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B.强调了天理的重要性
C.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1.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原生儒学中,“修身”与“治平”,“诚心诚意”与“齐家治国”,两者虽有分别,亦间有歧义(如孔子更热衷于外在的事功成就,孟子更着意内在的心性修养),但治世路线是圆融一贯的,此即“内圣”目的性地导向“外王”,“外王”经验性地证实“内圣”。——葛金芳《宋代儒学的伦理学转向及其
对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程颐《颜子所好向学论》
材料三 “今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去处,而谈王说霸,将经世事业别作一个伎俩,商量讲求,不亦误乎?”——朱熹《告吕子约》
材料四 “今之为道者,各出内以治外,故常不合。古人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近世以心通性达为学,而见闻几废,狭而不充,为德之病。”——《宋元学案·水心学案》
(1)材料一反映了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的什么特征?
(2)材料二、三反映了宋明理学的什么特征?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四指出理学的缺陷。
三 宋明理学
知识清单
一、1.道教 佛教 2.道统 相对宽松 儒学复兴
二、1.(1)“理”生万物 (3)张载 唯物主义 (4)天理 仁
三、1.(1)理先于气 (2)社会责任感 (3)三纲五常 正君心 2.理学 集大成者 四、1.(1)心即理也 2.(1)致良知 对点训练 1.A
2.A [材料体现的信息是王维既信儒又信道,白居易是三教都信,柳宗元是儒佛兼修,
可知唐朝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3.A
4.C [②是南宋陆九渊的观点;理学在北宋时并不被统治者重视,故④错误。]
5.C [朱熹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的价值内涵则是“三纲五常”,运用到实践上就是封建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故A、B、D三项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没有直接关系。]
6.C
7.A [“忠、孝、廉、节”四个字都是对人的道德要求,从中无法看出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8.C [朱熹没有被奉为“圣人”,A项错误;为人处世和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也有些牵强,B项不对;西汉董仲舒时儒学就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主流地位,D项所述有误。]
9.D [材料中的观点从本质上看是认为心为万物的本源。]
10.D [“阳明先生”即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就是“天理”和“良知”,他的这种认识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
11.(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解析 本题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解答本题要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
12.(1)将修身与参加政治活动有机结合。
(2)①特征:宋明理学强调个人修养,修身以正心养性为主。②变化:脱离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片面地发展了早期儒学中的内省静思倾向。
③原因:魏晋以来,社会动乱,佛教、道教传播,封建君主专制及儒学思想受到冲击;理学融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
(3)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处理现实问题;用旧的理念(封建伦理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教材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解答 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家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上原本属于中原的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以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
2.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解答 “孔颜之乐”是指孔子和颜回以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为乐,也就是“天理”的核心“仁”。其实质是借孔子、颜回的权威,重塑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地位,以复兴儒学。
3.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历史《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专题四单元检测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哪一方面是其核心思想(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暴力革命
2.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哪一主张一致( )
A.兴中会纲领B.同盟会纲领 C.三民主义D.三大政策
3.土地归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其他一切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使土地所有权达到平均,从而达到他称之为“大协作”的理想社会。借鉴这种思想创造自己理论的是( )
A.洪秀全B.康有为C.孙中山D.毛泽东{七年级历史课时作业,单元测试}.
4.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反映了孙中山作为伟大的革命家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品质。以下关于新三民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取得成功B.为三大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C.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内容一致D.被国民党奉为治国的基本方针{七年级历史课时作业,单元测试}.
5.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B.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明确提出推翻军阀统治D.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6.孙中山一生活动中符合其下图题词精神的有(
)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④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1920年8月首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现藏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从中所得信息不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B.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新路 C.五四运动促进该书出版D.中国共产党的迅速发展
8.“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去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D.八七会议{七年级历史课时作业,单元测试}.
9.毛泽东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是在( )
①大革命时期 ②解放战争时期 ③抗日战争时期 ④过渡时期 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⑤D.①②④
10.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理论创新的是( )
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下列对《论十大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一次正确探索 B.它解决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问题 C.它成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战略方针 D.它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12.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B.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C.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D.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3.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4.“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15.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 )
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
16.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
17.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1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下列能同时体现“与时俱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