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谚语

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8-05-26

临夏谚语篇一

临夏回族自治州 临夏回族自治州大学 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景点

临夏回族自治州介绍

临夏回族自治州名片

临夏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 置州、建郡。 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 别名: 临夏回族自治州 linxiahuizuzizhizhou 河湟雄镇 所属地区: 面积: 人口: 甘肃省中南部 8169平方公里 109.76万

临夏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

,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 置州、建郡,古称抱罕,后改导河、河州,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番古道之重镇, 茶马互市之中心,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马司之一,

有“河湟雄镇”之称。1949年8月22日临夏解放, 1956年11月19日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 西倚巍

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 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

兰州市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州内山谷多,平地

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平均海拔2000米。自治州大部

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 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河谷平川温和。冬无严寒, 夏

无酷暑, 四季分明, 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6.3℃,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 537毫米,蒸发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时数2572.3小时 ,无霜期137天

特色文化

位置

临夏州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又是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多个民族文化的交汇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地域孕育了临夏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

——临夏花儿

莲花山

荣誉

临夏花儿是传唱在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和藏、裕固等众多的民族当中,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源于甘肃临夏的高腔山歌,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而享誉中外。 代表作

临夏花儿分为“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洮岷花儿)两大类型。河州花儿又名“少年”,在花儿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格律奇特,韵律别致,在中华诗律中独树一帜。河

临夏回族自治州网络兼职群:27452489

州花儿的曲调用“令”来称呼,曲调丰富,在百余种以上,最具代表作的曲令有《河州大令》、《河州二令》、《河州三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白牡丹令》、《大眼睛令》、《保安令》等。“莲花山花儿”(洮岷花儿)歌词纯正朴实,格律自由独特,曲调高亢奔放,在内容上有 “散花”和“整花”之分,在形式上则有“单套”和“双套”之别,把“花呀、莲叶儿”作为每一首花儿的尾声,为妩媚的莲花山更是添叶增色。

谚语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呀由不得自家。在临夏的田间地头、林间牧场,到处都可以听到悠扬的“花儿”歌声。 “花儿”除了平时散唱外,一年四季都有朝山赛歌的“花儿”胜会,据统计,临夏州境内,大型“花儿”会就有100多处,其中以松鸣岩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盖新坪花儿会、炳灵寺花儿会因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被称为花儿歌会之最。

——茶马互市

编辑本段历史典故

“茶马互市”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以物易物的特殊贸易形式,在我国民族史与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河州作为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之纽带,茶马贸易由来已久。

河州的茶马互市始自唐宋,兴盛于明代。唐代“始驱马市茶”,时中原王朝与吐蕃各取所需,茶马互易。宋神宗九年,在河州设立官办市场(榷场),市易司专管,招募各地商人交易,后又设买马场,茶马贸易迅速发展起来。金、元时期,统治者来自漠北,战马耕畜不缺,茶马互市一度中断;明洪武七年,河州城内设茶马司,主管“收放茶斤,招易番马”,“万马腾骧,殆成云锦”之繁荣景象,蔚为壮观。茶马司初,公平交易,后推行金牌信符制,垄断买卖,茶贵马贱,官办贸易遂之萧条,时至乾隆年间,撤消茶马司。期间,民间茶马贸易日趋活跃,“南关客栈十八座,四方商贾云集焉”为之写照。

茶马互市的持续繁荣,推动了农牧经济的互补发展,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也培育了临夏人 “善商”的特长,使临夏地区发展成为西部物资集散的“旱码头”。在开放开发的新时期,古老的“旱码头”不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临夏回族自治州网络兼职群:27452489

编辑本段重要标志

——

河州彩陶

彩陶是人类应生产、生活而产生的用具,它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河州彩陶的密集出土,既使临夏享有“中国彩陶之乡”的美誉,又见证了临夏为人类发祥地之一,把临夏的历史提前了5000年。

河州彩陶多姿多彩,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四个文化类型各具风韵。各种陶器造型迥异,有瓶、盆、壶、钵、瓮、罐、碗等,表面饰以精美的花纹,纹饰多以黑、橙、褐、红、灰色为主的平行线、曲线、交叉线、同心圆、涡形纹组成。河州彩陶最负盛名的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其代表作为1954年出土于积石山县三坪村、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彩陶王”的双耳四鋬彩陶瓮,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临夏的先民在河州大地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彩陶文化,境内发掘的370余处古文明遗址,就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皿,佐证了远古时期的临夏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乐土,演绎了临夏这方热土的人们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旅。

—— 河州砖雕

河州砖雕,源远流长,发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完善于当代,是临夏民族建筑装饰艺术别具一格的集中体现,蜚声陇上,著称于世。

自古以来,河州砖雕装点于墙面影壁、门楣榍头、屋脊台座、甬道侧壁等处,始终闪耀着艺术的光彩。河州砖雕多以梅兰竹菊、山水花鸟、珍馐佳肴、八宝博品等物象为题材,富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河州砖雕有“捏 积石山县积石雄关 雕”和“刻雕”之分,捏雕为手工捏制,焙烧而成,造型有脊兽、套兽、宝瓶等;刻雕取材青绵砖,雕工技法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砖雕作

临夏回族自治州网络兼职群:27452489

品通常由几块乃至数十块青砖拼接而成,往往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里呼外应,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融为一体,活灵活现,典雅传神,令人叫绝叹服。

河州砖雕,艺人辈出,历经磨砺,日臻完美,形成了以绽成元和周声普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绽派推陈出新,注重写实,东公馆的“江山图”为其代表作,实乃全国罕见的砖雕珍品;周派刻意传统构图,因物设图,红园的“山水图”是其代表作。灿若星辰的河州艺人匠心独运,以其娴熟的雕工和独特的手法,将冰冷的砖块精磨细雕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是我国古典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

——

河州牡丹

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

河州牡丹,历史悠久。早在800年前,牡丹已绽放于临夏大地,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浪牡丹”之风盛行,经久不衰。在花乡歌海的临夏,对牡丹的钟爱,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作画、刺绣、吟唱到砖雕、木刻、

{临夏谚语}.

外型

河州牡丹,名冠神州。魏紫、姚黄、梨花雪、粉西施、佛头青、朱砂红、花二乔、绿蝴蝶、醉贵妃等牡丹显贵遍布临夏,争奇斗妍,而紫斑牡丹因其花瓣基部有显明紫斑而得名,其基本花色有红、白、紫、黄等多种,树冠高达两米,花大盈尺、端庄妩媚、花香袭人、色泽艳丽,一簇簇如花伞撑开,一朵朵似彩云追月,因其为临夏独有,更显珍贵,实为牡丹皇后,曾荣获中国第三届花卉博览会铜奖。

河州牡丹,峥嵘园庭。牡丹作为临夏花中之魁,随处可见,品之有所,赏之有处。临夏较大的牡丹园有百余处,尤以临夏红园、东郊公园牡丹园为之著称,更有数不胜数的居民牡丹庭院。

临夏有“小洛阳”之称,名至实归。

——

临夏回族自治州网络兼职群:27452489

河州雕刻葫芦

刘家峡水电站

河州雕刻葫芦约有上百年的历史。著名的回族雕刻葫芦老艺人马耀良所雕的葫芦作品,更是远近有名。雕刻葫芦的原材料来源于家种葫芦,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蚂蚁葫芦”和“长颈葫芦”。雕刻用的葫芦,专用小圆葫芦和单吊葫芦,讲究大小均匀,即所谓“小如珠,大如拳”。

河州雕刻葫芦大体有三种。一是小圆雕葫芦。最小的仅有算盘珠大,一般做装饰物和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观赏,而且还可当作健身球。二是单吊葫芦。通常装养蝈蝈和秋蝉、蚱蜢。这种葫芦讲究要圆润,不能有疤结,这样才聚音。顶上旋开个圆口,再刻上花边图案,腰部镂一“贯钱”。蝈蝈装在里面,鼓翼振翅,嗡嗡之音,有一种金属碰撞的铿锵声。夏日里,玩家们揣于袖内,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边品音边赏画,自有一番田园诗话般的醉人情调。三是天然生成的疙瘩葫芦。浑身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疙瘩,这是种子变异造成的,极为罕见。稍加雕琢修饰,用手越摸越亮,熠熠生辉,有一种天然的拙趣。

河州雕刻葫芦多取材于传统戏剧、古典文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水花草虫鸟、名胜古迹以及民族风情,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在表现形式上,有的一人一物或一个场景,采用特写的手法;有的则用连环的方式,人物形象众多,画面连贯。精美的雕刻葫芦,一枚在手,反复欣赏,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遐想。{临夏谚语}.

——

河州木刻

化石

河州木雕主要用于古典建筑和板装饰民居之中。早期木刻见于炳灵寺石窟及其木结构 窟檐和重楼、栈道上。古代木雕多采用松木、梨木、也有楠木、红木等贵重木材,采用榫铆结构,造型洗炼,工艺精致。明清时,木雕已发展成一种专门工艺。河州木雕经长期发展形成南北两派,北派以喇嘛三川为主,擅长藏传佛教寺院和清真寺建筑,南派以枹罕川工匠为主,擅长民居、别墅和传统古建筑。

——

临夏彩绘

临夏彩绘是在吸收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和京式彩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融会和吸收汉族构图雍容大方、色彩和谐统一,回族构图饱满、设色素雅,藏族用色对比强烈、大红大绿、热烈饱满的风格,以旋子彩画为基本格局,以苏式彩画和京式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突破清式彩画的樊篱,用色热烈大方,富丽堂皇,题材新颖别致,形成具有西部特点的河州彩画。 编辑本段自然人文景观

临夏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地貌特征别具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奇秀险峻的自然景观,既有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大川绝谷,双有一马平川、土地松软的川盆地,既有植被裸露的黄土高坡,更有光怪陆离、奇异迷人的丹霞石林,春夏秋冬景色各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

莲花山,位于临夏州康乐县境内。海拔3578米,山体绝对高度1578米,正好是泰山的海拔高度。山体陡峭险峻,直插云霄。

刘家峡水电站

莲花山是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景区内建有花园式宾馆,万年古松,奇花异草,潺潺清泉,古刹钟声,让人流

临夏回族自治州网络兼职群:27452489

临夏谚语篇二

文同与洋州

文同与洋州茶事 李青石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考中进士。《宋史·文苑传》说他“以学名世,操韵高洁”。北宋名臣文彦博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时见到还未走上仕途的文同,由衷地称赞这位青年才隽“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苏轼在《墨君堂记》中评价他说:“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从《宋史·文同传》和朋友们对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同是个性格沉稳、情趣高雅、超然澹泊、为人忠厚的人。但他又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主见、有担当的士子。由于他与当时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政见不同,又不愿违心地随波逐流、附和权贵,所以走进官场后命运多舛、仕途不顺,只在中央只担任过员外郎、博士等无实权的清闲官职,多次被放外任,担任地方官员。他与汉中有非常深厚的缘分。熙宁六年(1073年),文同由陵州(今四川仁寿县)知州调任兴元知府,来到汉中这大汉王朝的龙兴之地。熙宁八年(1075年)初夏,文同接到朝廷免去他兴元知府的朝报,离开兴元回故乡四川梓潼省亲。

免官回到故乡的文同并没有因为丢了官职而感到沮丧和失落,他在《夏日闲书墨君堂壁二首》其一中叙述了他离职回乡时所渡过的一段舒适安逸的时光和呼吸到的自由的空气。他觉得离开俗务纷烦的官场,回到涪水岸畔宁静的故土,在青年时读书的故宅“墨君堂”前看竹林摇曳、听浅濑潺潺、任山风拂面,忘却了俗世的一切忧虑,令人气爽神怡。抚琴邀旧友,高山流水叙别情;烹茶酌老僧,清风明月说禅机。回想多年做官的艰辛,诗人感慨道:“却忆为吏时,荷重常满肩。几案堆簿书,区处忘食眠。冠带坐大暑,颡汗常涓涓。每惧落深责,取适敢自便。”然而文同并没能在故乡久留,不久又接到朝廷任命他为洋州知州的朝报。他再次告别故乡,返回汉中赴任。诗人在《夏日闲书墨君堂壁二首》中写道:“行将佩守符,复尔趋洋川。山中岂不恋,事有势外牵。尚子愿未毕,安能赋归田。”

熙宁八年(1075)10月,文同到了洋州(今洋县)任上。洋县,古称洋州,位于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在汉中以东一百余里,北依秦岭,南俯巴山,汉江横贯其中。境内有灙骆道穿越秦岭,是古代连接四川和关中的咽喉重镇。据《宋书·地理志五》记载:宋代的洋州辖兴道、西乡、真符三县,其所辖地域相当于今天的洋县、西乡、佛坪、镇巴四县。这里山奇水美、物产丰饶,是一片美丽神奇的土地,是国宝大熊猫和“东方宝石”的朱鹮以及金丝猴、羚牛栖息的故乡。 文同在洋州给世人留下最深刻的印像是一则成语“胸有成竹”或曰“成竹在胸”。文同与竹有非常深厚的情缘,他出生在盛产竹子的四川梓潼县,自幼就与竹为伴。出仕前曾在家乡附近的崇山之南隐居读书,这儿有一片广阔茂密的竹林。在中国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竹子具有虚心、有节、挺拔、坚韧的美好品格,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后人赞美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文同最初学画也是从故乡的竹林开始的,他是中国美术史上以

画竹著称的画家。文同画竹的成就是和他爱竹分不开的,他赞美竹子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秦岭南麓的洋州也是个盛产竹子的地方。位于洋州城以北十里灙河与贾屿河的交汇处的筼筜谷,两岸是坡势舒缓的丘陵,谷底清流澄澈、修竹参天,环境极为清雅幽静。如今的筼筜谷四周是世界珍禽号称“东方红宝石”的朱鹮繁衍栖息的地方,在距筼筜谷不远处建有国家朱鹮保护站。这儿是一片美丽而宁静的乐土,是诗人理想中的桃花源,文同用如诗的画笔描摹这儿的千姿百态的竹林,他曾将筼筜谷的竹林美景画作一幅《偃竹图》寄给远在密州的老友苏轼。他还用如画的诗语描写筼筜谷的风光,他在《筼筜谷》一诗中写出了仙境般幽静旖旎的景色:“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景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整个筼筜谷中清波悠悠、翠竹苍苍,放眼远眺青山碧碧、山岚蒙蒙。在这儿寻幽探微,移步换景、妙趣无穷。在如此静谧幽远的境界里,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恼。 文同不仅是位诗人、画家,还是位极爱饮茶的“饮君子”。文同在四川邛州任通判时,曾得到友人寄赠的蒙顶新茶,恰好又得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二泉”无锡惠泉水,欣喜万分,作《谢人寄蒙顶茶》一诗记叙此事。他称这种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诗人认为高山云雾的涤荡,仙山圣地的灵气造就了蒙顶茶独特的品质,“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早春时节刚有了暖意,采茶女便提篮采摘新茶,经过精心加工、炮制,才有了上好的蒙顶茶。诗人说饮蒙顶茶“一啜咽云津”。并且“羽翼要腾身”,大有飘飘欲仙,羽化登天的感觉。正因为蒙顶茶有如此美妙的滋味,所以才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告诉送礼的朋友:“玉川喉吻涩,莫厌寄来频。”诗中所说的玉川是指唐代诗人卢仝。卢仝号玉川子,嗜茶如命,后世称之为“茶坛亚圣”。诗人的意思是我正像玉川子一样唇喉干涩,送礼送这样的好茶多多益善。看来茶叶自古以来就是送礼的佳品。

知道文同嗜茶,所以给文同送礼的人大都选与茶有关的礼物。一位任判官的许姓朋友赠给文同一幅画着茶器的画卷和写满茶诗的诗卷。文同无比喜爱,常常把玩欣赏,爱不释手。他曾写了一首《谢许判官惠茶图茶诗》的诗记叙此事。诗人说画中描绘的是各种饮茶器皿十分逼真奇妙,诗句也写得生动奇特。诗中写道:“成图画茶器,满幅写茶诗。会说工全妙,深谙句特奇。尽将为远赠,留与作闲资。便觉新来癖,浑如陆季疵。”(陆羽,号季疵。)友人赠送的诗画引的诗人也染上了茶瘾,也要像陆羽那样要钻研茶道了。

洋州不仅盛产竹子,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的重要产地之一。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谈全国茶叶产地时说:“梁州生金牛、褒城。”《新唐书·地理志》说:“兴元府汉中郡土贡土贡:谷、蜡、红蓝、燕脂、夏蒜、冬笋、糟瓜、柑、枇杷、茶。”从《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唐代汉中茶的品质是很好的,可以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从梁州分出的洋州在唐代也是山南重要的产茶区。《新唐书·地理志》说:“武德元年析梁州之西乡、黄金、兴势置,天宝十五载徙治兴道。”唐初洋州才从梁州分出独立设州。洋州自古就是茶叶的重要产区,至今古洋州所辖的西乡、镇巴县还是陕西优质茶的主要产区。

从唐代开始,茶叶就是中原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贸易的重要商品。也是从唐代开始茶马贸易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唐代茶马互市出现之前,中原王朝主要用金

银、绢帛及各种手工业品来交换周边少数民族的马匹及其它畜牧产品,历史上将这种互通有无的民族贸易称之为“绢马贸易”。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茶叶作为文成公主的陪嫁品传入藏区。《藏史》也说:“藏王松岗布之孙(即松赞干布)时,始自中国输入茶叶,为茶叶输入西藏之始。”茶叶传入藏区后,首先成为吐蕃上层人士的时髦饮品,饮茶也成了吐蕃上层人士奢侈的享受。唐代人陈陶在《陇西行》诗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为了满足吐蕃上层的消费需求,中原地区的大量名茶也输入到了藏区。李肇的《唐国史补》中记叙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监察御史常鲁奉命出使吐蕃议盟,到了藏区后在其帐中烹茶。吐蕃的赞普问他煮的是什么?常鲁神秘地说,这是“涤烦疗渴”东西,名之谓“茶”。吐蕃赞普说:“我亦有此。”派手下取出产于中原各地的名茶,并内行地一一对常鲁公介绍说:“这是安徽寿州茶,这是安徽舒州茶,这是浙江顾渚茶,这是湖北蕲门茶,这是蜀中昌明茶,这是湖南浥湖

茶。”

唐代茶叶不仅传入吐蕃藏区,也传到中国西北的回纥各部,中原地区盛行的饮茶之风也逐渐向回纥民族蔓延。茶叶也成为唐王朝与回纥民族交易的重要物质。据《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记载:回鹘“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由于西北少数民族以奶酪、肉类为基本食物,经过唐代数百年的饮茶习俗的普及,他们逐渐认识到茶叶的消食、解乏与弥补蔬菜摄取量不足的功能,对茶有了一定的依赖,茶叶也成了他们生活必需品。至今蒙、藏地区还流行“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等谚语。西部少数民族对茶叶需求的迫切性甚至超过了对绢、帛及中原地区其他手工业品的需求。这正是茶马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到了宋代,宋王朝中央政府及西北少数民族政权都十分重视边境地区的“茶马贸易”。西北各少数民族对茶叶的依赖和需求更强。同时宋王朝因国防的需要对西北地区的马匹的需求也很大。与唐王朝相比,北宋王朝的版图小得多,它的外患也严重得多。为了国防和战略的需要,宋王朝每年都要通过边境贸易从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获得大批军马。而茶叶又是最受各少数民族欢迎的商品。北宋中期一驮茶(约100斤)可换回一匹马。《宋史·食货志》曰:“宋初,经理蜀茶,置互市于原(今宁夏固原市)、渭(今甘肃平凉市)、德顺(今甘肃静宁县)三郡,以市蕃夷之马;熙宁间,又置场于熙河(今甘肃临洮一带)。”

宋代,茶树是秦岭以南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茶叶产业也是当时洋州的支柱产业。苏辙在《栾城集》中说:“洋州(今陕西西乡、镇巴、洋县、佛坪)、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市)人户以种茶为生”。种茶的农民有专门户籍,官府称之为“园户”,就是宋代的“种茶专业户”。茶叶生产是园户们“赖以衣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生存基础。洋州是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最近的产茶区之一,因此洋州和陕南其他州县所产的山南茶与蜀茶一道成为宋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重要物质。

文同任洋州知州时正是宋王朝在西北地区实行“榷茶法”的时期。所谓“榷茶法”就是宋王朝中央制定的茶叶专卖法令,由国家统一规定茶叶的买卖价格,低

价收进园户的茶叶,高价卖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换取国家急需的马匹。这样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解决了军队战马缺乏问题。

熙宁元年(1068年)多年在西北前线考察军事的王韶向宋神宗赵顼上《平戎策》三篇,提出的“欲平西夏当先复河湟”的战略构想。王韶的想法得到了宋神宗及当时执政的改革派领袖王安石的支持。宋神宗立即召见王韶,亲自询问经营西北的方略。王韶应答自如,深得宋神宗的赞赏。宋神宗评价王韶:“以文学知名,素怀忠义,沉毅慷慨,富于机略。朕召见面问,实知其才。”当即任命王韶为管干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秦凤经略司中的机要秘书),使王韶直接进入了西北前线的军事决策中心。宋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朝廷设置洮河安抚司,命王韶领其事。王韶开始实施他在《平戎策》中的战略主张。王韶谨记主要敌人是西夏,对河湟蕃、羌各部则采用“剿抚并用,以抚为主”的策略。他首先招抚了青唐吐蕃中最大的一支俞龙珂部。后王韶又剿抚并用、恩威兼施,使河湟地区许多吐蕃、羌族豪绅率部投诚,收复青海东部方圆一千二百余里土地。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宋神宗为了收复河、陇地区下令筑古渭城(今甘肃陇西)并设通远军(军是宋代所设的一级行政区划,与府、州、监同隶属于路),任命王韶为知军。熙宁五年七月,王韶又引兵筑城渭源堡(今甘肃渭原)。八月开始对不肯归附的羌人部落实施武力征讨。先后破蒙罗角和抹耳水巴等部。王韶身先士卒,亲率大军直趋抹邦山,翻越竹牛岭,深入险境,,大败玛尔戬部首领瞎药,降其部落2万户,夺取武胜(今临洮),并筑武胜城,宋神宗下诏以武胜建熙州,合并熙州、河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及通远军(今甘肃陇西)设置熙河路,升迁王韶伟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熙河大捷。

由于新设的熙河路人口较少,没有什么税赋收入,王韶军队的后勤给养全靠邻近州郡供给。开放边境贸易是朝廷为西北前线筹措军费的一种办法。熙宁七年,王韶建议在熙河实行茶马互市。王韶说:“西人颇以善马至边,请趣买茶司买之”。宋王朝这样采纳了王绍的建议,在熙河等地设买马场,在四川、陕南等产茶区推行“榷茶法”,由把政府统一收购的茶叶运至熙河地区换取马匹。陕南靠近甘陇,宋朝就近以陕南茶、川茶换取马匹,以充军用,汉中成为茶马互市的茶叶重要集散地。这就是《宋史》中所说的“汉中买茶,熙河易马”。{临夏谚语}.

“榷茶法”的实行虽然给宋王朝中央政府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政府低价收进收购园户的茶叶,高价卖给西北吐蕃、羌、回纥、党项等少数民族,买回军事上所需要的战马,官方牟取暴利,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解决了军队急需的马匹。但这种政策是以牺牲广大茶农和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种茶园户以极低的价格将茶卖给政府,还得自己肩挑背驮运往州郡集中,无形中又给茶农增加了不小的负担。由于“榷茶法”的坑农,加之贩运私茶有丰厚的利润,所以有许多商人不顾朝廷法令的禁止,铤而走险贩运私茶。茶农也愿意将茶叶卖给出价较高的茶叶贩子。宋王朝政府为了杜绝商人与茶农私下交易,对园户实行了登记造册,严格管理。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各州县茶园户须“仰赴所属州县,投状立茶户,官为籍记,非投状充户人,不得与客人买卖。”朝廷还用严刑峻法残酷打击私贩茶叶活动。一旦查出商人私贩茶叶立即逮捕,下狱后“五木巨械,钳首贯足,拷一逮十,拷十连百,囹圄无虚”。宋王朝的“榷茶法”打击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也激化了茶农与政府的矛盾。

文同一到洋州上任就面临着许多困难。郭鹏先生主编的《汉中地区志》说:文同“任洋州知州时,因州城年久失修,境内山高林深,时有盗贼出没。文同上奏朝廷,重修州城,增添兵丁,民赖以安。”同时文同还要面对因“榷茶法”的实施茶农与政府尖锐对立的矛盾。文太守治理洋州心为民所系,思为民所想,察民疾苦,体民炎凉。他在了解茶农的具体困苦后上奏朝廷建议废除“榷茶法”,使“洋州民大悦。”文同在他的职权范围内尽量照顾茶农的利益,刺激洋州的茶叶生产,改善洋州百姓的民生状况。作为地方长官,他能造福一方。但他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他无力改变朝廷的“榷茶法”的实行,据史料的记载宋王朝的“榷茶法”一直实行到南宋时期。但是文同在任期间能使“洋州民大悦”,可见他是一位清正廉明的能臣干吏,为洋州的茶叶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文同告别了洋州山水、结束了汉中生活奉调回京师,其后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正月文同离京前往湖州赴任。据《宋史·文苑传》记载:(文同)“至陈州(今河南淮阳县)宛丘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文同从京师汴梁出发不久到陈州后突发重病,一病不起,客死他乡,享年六十二岁。洋州是文同人生的重要驿站,洋州的青翠茶园和茂林修竹滋养了他的艺术生命,成就了他的艺术事业。在这块土地上,文同也展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洋州的青山绿水和父老乡亲也永远缅怀这位曾造福这方土地的大画家、大诗人、清廉知州。

临夏谚语篇三

甘肃省主要少数民族概况

甘肃主要少数民族概况

甘肃自古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过汉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8%,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回、藏、东乡、保安、裕固、土、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 回族

甘肃自古就是回族的聚居地之一,回族也是甘肃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甘肃回族人口仅次于宁夏回族自治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甘肃回族人口已达109435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8.96%,比1953年增长69%。回族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使用汉语、汉文,但仍保留了自己的习惯及宗教信仰。回族的衣着、饮食、婚丧嫁娶、节庆礼仪、风尚及禁忌等风俗习惯,大都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族男性一般戴白色或黑色、棕色无沿帽子,称"礼拜帽"或"巴巴"帽,女性戴丝绸制成的盖头;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在饮食上禁食猪肉、自死禽畜或非穆斯林宰杀的动物,对异形怪状、爪利锋锐的飞禽、兽类也在禁忌之列,喜爱饮茶;男女结婚时,选择"主麻日"举行婚礼,并请阿訇念"尼卡"。甘肃的回族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沿"丝绸之路"来华进行"茶马互市"而定居下来的中亚、西亚商人,一是元代戍边的回回军士以及贡使、商贾等。清初,甘肃回族已形成大片聚居区,现在甘肃回族的聚居区和散居地,是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的。因此,甘肃的回族以农耕牧养为其基本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擅长经商。他们经营的传统行业主要有:皮毛业、饮食服务业、手工业等。甘肃回族的民间艺术以"花儿"流传最广,河州砖雕,是临夏回族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创造。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甘肃是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地区。

藏族

1990年,甘肃有藏族366718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9.76%,比1953年增长了79%。甘肃的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沿地带,其东可达岷山山脉的高山河谷,西北可至祁连山北麓的山峪地区,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县等地区。海拔一般在3000米左右,区域内有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长江支流白龙江等河流穿过。甘肃藏区为安多方言区,但在不同地区也有区别,甘南的夏河、碌曲、玛曲讲安多方言,卓尼讲卓尼方言,天祝讲华锐方言,但共同使用藏文。甘肃藏区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和林业基地,高山牧场辽阔,林区树种繁茂,也是我国重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甘肃藏族的传统产业是畜牧业,藏区牲畜

以绵羊、牦牛、犏牛为主,其次是马和山羊、甘肃藏区出产一种以草根为食的"蕨麻猪",体型不大,肉瘦味美,是甘肃藏区特产之一。在一些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农牧兼营的农户较多。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其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都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肃藏族的服饰大致有两种类型,牧区为一类,半农半牧区为一类。目前,随着藏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类型的男女时装也逐渐受到藏族群众的喜爱,但每到节日和一些正式的场合,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服装。藏族以肉食、糌粑为主食,以酥油、乳酪、茶水为家常饮料。藏族女子到了结婚年龄,父母先行"上头"改妆,改妆后就可以自行物色称心如意的情侣。在藏区赘婿之风很普遍,招来的女婿和儿子在财产继承权上都有平等的权利。丧葬有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等。节日有两类:一类是民间节日,一类是宗教节日。民间节日中春节是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甘肃藏族的春节以汉族的正月初一为准。初一早晨各家均煨桑,佛龛前点燃酥油灯,男女老少着新装,互祝"洛萨尔桑"(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其次是"香浪节",每年到了盛夏季节,全家带上饮具、食品,上山入林,采花摘叶,饮酒唱歌,露宿数日方归。在天祝藏族自治县还举行华锐赛马大会。舟曲县有传统的"采花节"等地区性节日。宗教节日有"毛兰节",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举行,各寺院对外开放,男女老少均可入寺,瞻仰膜拜。"娘乃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十五为释迦牟尼诞生和涅般木的日子,信教僧俗群众少食、不说话、穿新装,前往寺院顶礼跪拜。藏族的民间艺术非常丰富,主要形式有藏戏、民间故事传说、舞蹈、酥油花雕塑、木刻、绘画等。藏医药学是祖国医药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藏医药以其独特的诊断、治疗和用药方式,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小型藏医院遍布西北各地、甘南有专门的藏医药研究所。

东乡族

东乡族原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近些年随着部分东乡族人西迁至新疆,而改变了这种地区界限。1990年甘肃有东乡族人311457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6.78%,比1953年增长了100%。东乡族因居住在临夏的东乡而得名。东乡族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基本上同回族相似,在语言上同蒙古语相似,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以农为主,农作物有土豆、小麦、青稞、大麦等,经济作物有蚕豆、大麻、胡麻和油菜籽等。东乡族的服饰同回族大致相同。在婚姻上,一直保留着一种属于族外婚性质的习俗,在东乡族中,宗教系统即"阿哈交"及其观念相当浓厚,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之间,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谴责。东乡族十分好客,有条件的家庭一般要用油香、"尕鸡娃"、"全羊"来款待宾客。待客食用"尕鸡娃"时将整鸡按各个部位

分成13个等级,各按辈份吃相应的等级,其中以"鸡尾"最为尊贵,要由最尊贵、最年长或"首席"宾客享用。东乡族人非常喜爱"花儿",不仅人人会唱,而且人人会编。民间传说和故事也很丰富,据调查,流传在民间的已基本定型的故事达1600多种,最著名的是一首叙事长诗《米拉尕黑》,这部长诗可以说,也可以唱,很为东乡人所喜爱。

土族

甘肃的土族主要散居于天祝藏族自治县、积石山县和卓尼县等地。1990年甘肃有土族人口2123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14%,比1953年增长了299%。甘肃的土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土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老年人与青壮年人之间、已婚与未婚者之间,在服饰的色彩、款式方面均有区别。土族自称"蒙古尔"、"蒙古尔勒"、"察汗蒙古",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语族,词汇中有一半左右与蒙古语一些方言相同或相似。土族的饮食以青稞、小麦、薯类为主,喜喝奶茶、吃酥油炒面。逢年过节做不同的馍来待客,如遇贵客,桌上摆一个"西买日"(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木盘大的肥肉,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土族婚礼仪式十分有趣,男方娶亲时,女方村庄的妇女们故意不让开门,并向娶亲人泼水,娶亲人要同她们对唱后,才得进门。土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文学艺术有民歌、叙事诗、神话、传说、寓言、格言等。 裕固族

裕固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80%以上聚居在河西走廊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1990年,全省有裕固族人口1180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64%,比1953年增长了206%。裕固族自称"尧乎尔"、"西拉玉固儿",1953年,经群众协商讨论,取与"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作为民族的名称。居住在肃南县西部的使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裕固语;住在东部的使用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裕固语;住在酒泉黄泥堡和肃南双海地区的使用汉语。裕固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裕固族以畜牧业为主,酒泉的黄泥堡乡则为纯农业区。裕固族最初信奉萨满教,其先民回鹘人西迁至甘州一带后,由于佛教兴起,开始信奉佛教,到了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成为裕固族主要信仰的宗教。裕固族的服饰也很有民族特色,男女均着高领长袍,妇女外套坎肩,男子穿高统皮靴,女子穿长布靴。已婚与未婚妇女的区别主要在头饰和发式方面。裕固族的饮食以酥油、糌粑、乳制品为主,"一日三茶一饭"。裕固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崇拜祖先的习俗,逢年过节时各家携带珍馐,诸如抓肉、炸果子、包子等到山林或原野中祭祀,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点格尔汗活动和

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裕固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包括历史传说、故事、谚语和歌谣。

保安族

保安族也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一个民族。保安族原居青海省同仁县境内隆务河两岸的保安三庄,清代同治年间,被迫迁入甘肃,在今积石山县的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现在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河滩、梅坡仍被习惯地称为保安三庄,故称"保安人"。1990年,甘肃有保安族人口11069人,比1953年增长了124%,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6%。 保安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东乡、土族语言比较接近。由于和周围汉族、回族长期交往,保安语中汉语借词较多,保安族没有文字。保安族以农为主,打制腰刀是保安族的一项重要手工业;服饰、饮食与回族、东乡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大致相同。文学艺术以口头文学为主,目前整理出来的有20多篇,保安族"花儿"以"保安会"为主调,辅之以其他调会,是河州"花儿"中的一枝奇葩。

蒙古族

甘肃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1990年有人口8354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45%,比1953年增长了169%。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卫拉特方言。甘肃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畜群以牛、羊为主,马和骆驼次之。服饰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蒙古族相同。饮食以茶、肉、奶为主,辅之以粮、菜等,喜欢饮酒,用马奶、山羊奶、骆驼奶酿成的酒,是蒙古族的日常饮料;主要节日是春节,从初一到十五都是节日;民族文化以音乐、诗歌最有特色,文学艺术形式多样,有"好力宝"(民间流传很广的演唱形式)、谜语、谚语、故事、神话、传说、说书等。

撒拉族

甘肃撒拉族来自青海,主要居住在积石山县,1990年有人口673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36%,比1953年增长了155%。撒拉族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支。由于长期与汉、藏、回各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词汇,很多人兼通汉语。撒拉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手工、商贩等活动也较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在风俗习惯、婚丧嫁娶、服饰上大致与甘肃其他几个信仰伊斯兰

教的民族相同,受伊斯兰教影响较深。撒拉族口头文学非常丰富,经甘青两省文艺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共同整理、搜集的传说、故事、民歌等已达200多种。 哈萨克族

甘肃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阿克塞县境内,1990年有人口3143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17%,比1953年增长了80%。哈萨克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族使用三种文字,一种是根据自己的语言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一种是本世纪初新创造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另一种为以斯拉夫文为基础的哈萨克文。现在主要使用第一种文字。哈萨克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主要饲养羊、马和骆驼等。信仰伊斯兰教,服饰美观、独特,哈萨克族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在婚礼、各种节日等庆典中,常常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体育活动。节日分两种:一种是伊斯兰教的节日,另一种是民间节日,有达罕礼、猎礼、骑马庆典礼等。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民间工艺,文学形式有快板、鼓词、对唱、寓言、神话、史诗等。民间工艺主要体现在服饰、帐篷及生产工具方面。

满族

满族在甘肃没有集中聚居地,主要散居在兰州、武威、永登、天水等县、市,满族是18世纪前后以屯军的形式来到甘肃的,本世纪60-7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北建设,又有大批满族工人、知识分子来到甘肃,使甘肃的满族人口大增,1990年有人口16723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9%。

甘肃省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甘肃少数民族民族分布也基本呈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分布的特点。研究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不仅有助于了解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历史演变的规律,而且有利于今后研究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现象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临夏谚语篇四

二年级语文第4周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从泉水的话中,感叹自己助人为乐。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位叫卡罗尔的外国小姑娘很想有一只自己的小猫,最终她是怎样得到的呢,让我们一起从《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全班交流老师要注意适时评价,并请学生把自己喜欢句子和自然段读一读。看谁说得有趣,那谁能读得比她更有趣呢?(鼓励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有趣,享受阅读的快乐。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出示课文插图和段落。){临夏谚语}.

2.默读课文最后三段(第三次),想一想伯洛为什么没有离开?你从哪儿知道的?卡罗尔用心地照顾它,和它一起游戏,一起玩耍。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

3.领悟文章内涵: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创造绿色的生命;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别人就会真情地关爱我们。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读书方法选好学习了这篇课文,这种方法很好。你在读的时候,可以静静地思考问题。

{临夏谚语}.

教学目标:

1.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2.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收集小猫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实践活动

1.我们感受到了卡罗尔和小猫之间真挚的情谊。刚才有同学谈到了广告的作用真大。在生活当中你见过哪些广告呢?

2.试着写广告词。

3.课外阅读作品:

《我家的小猫》

《内尔罗和爱犬》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二、课后小结

三、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进一步感悟汉字的形体结构美。

2. 朗读词语,让学生注意积累词语。感知一些词语内的两个词之间搭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汉字的形体结构美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多——吕——昌——炎”等三组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在构字上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说说如何利用这种构字特点记忆生字。

3.引导学生归纳自己的发现,如果还有其他发现教师要给予肯定。

二、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借助拼音自读生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记忆生字:你还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3.组内互查读音;给生字组词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进一步感悟汉字的形体结构美。

2. 朗读词语,让学生注意积累词语。感知一些词语内的两个词之间搭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汉字的形体结构美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读读记记

1.自由读词,说说这六个四字成语的意思。

2.做连线练习。{临夏谚语}.

雷声灿烂随风扑鼻

倾盆大作芬芳相间

阳光大雨黑白舞动

3.填空,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话。

泉水()琴声()枝叶()空气()鲜花()红旗()

读读背背

1.自由读,边读边想:帮助别人有什么好处?

2.背诵谚语:个人背、组内背、竞赛背(教师只略述某个句子的大意,然后看谁能最先背出相关的谚语。)

3.课外查找这样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教学目标:

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得到交际的锻炼。

教学重点:能认真听取别人发言,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挂图

教学过程:

1.九个汉字,都是用“减一减”的办法,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的基础上去掉形旁后产生的新字,读音与原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义不同。

2.交流识记方法

3.小组讨论

相互检查

读读记记

1.自由读词,说说这六个四字成语的意思。

2.认真练习

3.认真写话

读读背背

1.自由读,边读边想:帮助别人有什么好处?

2.背诵谚语:个人背、组内背、竞赛。{临夏谚语}.

3.认真写话3. 课外查找这样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临夏谚语篇五

回族花儿专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事务局) 2009-02-27

.cn/Html/lyzn/195930287_12.html 15K 2009-11-21 - 网页快照

第五届新疆国际旅游节6月启幕

发布时间:2009-04-07

由国家旅游局、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自治区旅游局、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新疆国际旅游节将于6月26日在昌吉开幕。

“新疆风情万里行——新疆国际旅游节”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三大节庆”活动之一,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支持的活动。

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池重庆介绍说,本次旅游节将邀请欧美、日韩、东南亚、中亚等传统入境旅游客源输出国的各大国际旅行商和旅游批发商200家,同时邀请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主要客源地的国内旅行商、国内百强旅行商150家,30家国内外和新疆媒体前来参加,并实地考察我区旅游资源。 据了解,本届国际旅游节以“魅力新疆、神奇昌吉”为主题,内容包括中外旅行商和百强旅行社洽谈推介及签约仪式、昌吉州和全疆精品旅游线路考察、“盛世华章”庭州文物展、旅游论坛等。还将举办首届玛纳斯赏玉文化节、昌吉花儿艺术节、2009第三届中国(昌吉)美食文化节、吉木萨尔县北庭旅游文化节、瑶池王母蟠桃节等系列节庆活动。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中考满分作文勇往直前
下一篇:二年级去超市作文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