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

热门资讯  点击:   2018-05-05

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篇一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

园区简介: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生态城位于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区域——天津滨海新区范围内,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海滨休闲旅游区,地处塘沽区、汉沽区之间,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总面积约31.2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该项目于2008年9月启动。

主要措施:

第一,坚持生态理念和原则选址,变废为宝,借力发展。生态城选址有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的示范意义,特别要以非耕地为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地处盐碱地,1/3为水面,1/3为荒滩,属于缺水地带;人口稀少,原住居民约2000人)。二是与中心城区的距离控制恰当,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要依托大城市交通、服务各方优势,节约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生态城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这样选址的结果即是让闲置无用的盐碱地变成可供给35万人生活工作的生态新城;并借助中心城区的资源发展为一座功能齐全的独立新城。

第二,构建多级生态社区,让生活工作便捷舒畅。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根据生态型规划理念和我国社区管理要求,结合新加坡“邻里单元”理念,形成了符合生态城示范要求的“生态社区模式”,包括基层社区、居住社区、综合片区三级。这一模式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的需求,也能使之触及高一级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第三,以生态型新型服务产业为主导,剥离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本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中新生态城确定了八大产业发展方向,包括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会展旅游、金融服务以及绿色房地产等,设立管理生态城发展建设的量化标准,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从产业体系中予以剥离。 第四,提供政策优惠、资金支持,促进园区发展。为推动生态城产业发展,政府部门出台了《中新天津生态城产业发展促进办法》,提出对金融、创意、服务外包等产业予以财政、办公用房、人力资源、税收等优惠;同时,生态城管委会设立“生态城产业发展金”,作为生态城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在自主创新方面,对于在生态城设立的国家级研发中心,给予一次性最高2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对于将自主研发成果在生态城实现转化的项目、购买可在生态城进行转化的技术等,也将给予一定奖励。

此外,中新天津生态城还提出组建“绿色联盟”、“人才先行”等策略和设想,如设立“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动画学院”、“国家动漫国际交流与研究中心”等。围绕生态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各类环保、节能领域的技术、产品、服务需求,展开协作交流活动、教育培训等。

第五,以节约为核心,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突破发展瓶颈。作为一个水质性缺水非常严重的地区,生态城将采用科技手段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多渠道开发利用再生水和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源,提高非传统水源使用比例;实行分质供水,建立水体循环利用体系,加强水生态修复与重建,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加强地表水源涵养,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第六,利用园区建设第一手资料,加强重点课题的研发,打造专业科研基地。在针对污水库治理、城市水系统构建、动漫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一批技术水平较高项目中,生态城科研团队组织申报并确认国家建设部“十二五水专项”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滨海新区“十大战役科技”“自主创新”项目各1项。与此同时,生态城相关部门出版了

《导航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实施模式》一书,为进一步复制推广生态城建设的核心内涵奠定基础,展示了生态城的科研实力。

发展经验:

第一,广泛学习。学习国内先进地区的规划方案和相关政策体系,借鉴了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天津生态城的本地情况和特色,制定并出台了有效的规划方案、制度法规、产业促进办法、税收优惠政策等。

第二,资金保障。生态城建设是一个时间跨度较长、覆盖面非常广阔的项目,必须具备长期的、可靠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如天津生态城由中新双方各占50%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运作。合资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中新双方各占50%,并计划上市融资。

第三,不能走偏。新城建设要坚持生态理念,以生态型、低碳型产业为主导,而不能偏离到房地产业、低端服务业、底端制造业等。如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相关部门即制定了指标体系,确定了22条控制性指标和区域协调融合的4条引导性指标,作为管理生态城发展建设的量化标准。其中,百万美元GDP碳排放强度低于150吨,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区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等指标接近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水平,为生态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四,强化创新。在生态城建设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科研创新强化新城软实力。一方面,科研创新丰富了新城的文化内涵、生态内涵,并且能够有效指导后期建设;另一方面,其科研成果也能够为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大城市)提供一些借鉴和示范。

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篇二

天津市中新生态城研究报告

中新生态城研究报告

一、中新生态城的发展背景 ....................................... - 2 -

1.1中新生态城的上层意识 .................................... - 2 -

1.2中新生态城的发展目标与意义 .............................. - 2 -

1.3中新生态城的选址情况 .................................... - 3 -

1.4中新生态城的市场吸引力 .................................. - 5 -

二、中新生态城开发主体的组织结构与合作模式 ..................... - 5 -

2.1组织实施中新生态城的行政部门与服务机构 .................. - 5 -

2.2政府的组织结构与职能 .................................... - 5 -

2.3主要人员及主管方向 ..................................... - 10 -

2.4投资公司的基本情况 ..................................... - 10 -

2.5开发商如何介入 ......................................... - 11 -

三、中新生态城的规划与分析 .................................... - 12 -

3.1中新生态城的指导思想 ................................... - 12 -

3.2中新生态城的规划原则 ................................... - 12 -

3.3中新生态城的开发规模与开发强度 ......................... - 13 -

3.4中新生态城的总体规划要点分析 ........................... - 14 -

四、中新生态城的市场研判 ...................................... - 30 -

4.1市场发展机遇分析 ....................................... - 30 -

4.2市场发展风险判断 ....................................... - 30 -

4.3中新生态城能对社会和市场所能产生的重大影响 ............. - 31 -

4.4参与投资开发的开发商的战略意义与投资回报分析 ........... - 32 -{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

五、有关生中新态城的重大新闻 .................................. - 33 -

5.1政府行为 ............................................... - 33 -

5.2企业行为 ............................................... - 33 -

{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

一、中新生态城的发展背景

1.1中新生态城的上层意识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胡锦涛主席:生态城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

李光耀资政:生态城将把新中长期合作推向一个新高点。

吴作栋资政:新方希望同中方共同推动天津生态城建设。

温家宝总理: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生态城是新中合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城的构想是打造一个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求资源节约的城市。

1.2中新生态城的发展目标与意义{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

1.2.1发展目标

建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区;建设体现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生态宜居的国际化滨海新城。

1.2.2意义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启动是天津腾飞的标志,是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中心的标志和国际地位的象征,总之将进一步提升天津国内外的地位和知名度。

1.3中新生态城的选址情况

1.3.1选址位置

中新天津生态城确定在中国东部、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京津城市发展轴的北侧、天津滨海新区内海滨休闲旅游区内,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距离唐山50公里。规划范围为东至汉北路—规划的中央大道,西至蓟运河,南至永定新河入海口,北至规划的津汉快速路,总面积约30帄方公里。{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

选址周边临近滨海新区产业功能区,具有良好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可为生态城提供水、气、电、热、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有利于生态城在短时期内取得发展成效。

1.3.2场地条件

生态城范围用地现状三分之一为盐田,三分之一为水面,三分之一为荒滩,土壤盐渍化程度高,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在较差的自然条件下高标准建设生态城,进一步提升了生态城建设的示范意义。

生态城所在地目前还有两座村子:五七和青坨子村,村民总计约2000人。天津建设局局长李东说,当局已向村民提出拆迁方案。另按照生态城规划要求,生态城对原住民回迁保障率要达到100%,并提供就业保障。

1.4中新生态城的市场吸引力

中新生态城所申请的政策优惠涉及到诸多部委,包括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环境保护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等。

如税收方面,未来中新生态城内涉及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推广等方面,能否享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能否获得相关部委专项资金的扶持;为解决生态城建设资金问题,能否允许中方投资公司独立发企业债券,以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企业资格审批方面,部分原属国家审批的事项能否将审批权下放到地方等。

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篇三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晓山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1. 区位及自然条件

选址用地区位优势明显,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距唐山50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距天津港20公里,距曹妃甸工业区30公里,便于利用各种城市资源。选址用地东临正在建设的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范区,北接汉沽老城,西南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天津港保税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选址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

中新天津生态城区位图

从自然条件来看,选址地三分之一是废弃的盐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三分之一盐渍化荒地,水质性缺水,自然条件恶劣。

2. 工作阶段

2.1 第一阶段

该阶段始于2007年4月,至2007年9月。依据中方确定的中

新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两条原则”,明确选址。具体事件时序如下:

200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来访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商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生态城市,作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2007年7月9-1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问新加坡,提出中新合作建设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的“两条原则”: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以非耕地为主,选在水资源缺乏地区;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按照这一要求,乌鲁木齐、包头、天津、唐山四个城市被列为备选城市推荐给新方。

2007年7月25日,天津市专门成立生态城选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

2007年8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驻华大使考察天津生态城选址。

2007年9月,国务院秘书二局转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关于天津滨海新区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的批示,原则同意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

2007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市长戴相龙听取与新方会谈相关筹备情况汇报。会议要求务必明确生态城概念和建设标准,并提出会谈的原则和方向。

2007年11月10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主持召开第143次常务会议,听取天津市常务副市长黄兴国关于中新生态城选址天津滨海新区工作情况的汇报。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新加坡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标志着生态城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

2.2 第二阶段

该阶段始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成立中方联合投资体;召开第一次中新双方工作组会议,明确中新双方工作组工作方案,原则通过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具体事件时序如下:

2007年11月25日,副市长陈质枫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天津生态城规划建设近期工作分工。会议决定成立工作小组,副市长陈质枫任组长,市规划局局长任雨来任副组长,市法制办、建委、国土房管局、容委、环保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为小组成员。会议明确天津生态城规划编制、规划标准制定、建设管理标准制定、管理条例制定等工作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

2007年12月3-7日,副市长陈质枫带队访问新加坡,就天津生态城的规划建设事宜与新方深入交换意见。

2007年12月21日,建设部科技司在京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

究天津生态城规划标准相关事宜。

2007年12月24日,天津生态城中方投资联合体成立。由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牵头,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房地产开发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塘沽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天津市汉滨投资有限公司、津联集团(天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参加,注册资本30亿元。

2008年1月8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苟利军和副市长陈质枫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蒋财恺举行工作会谈,就天津生态城规划建设标准、管委会组建、开工建设筹备工作等交换意见。

2008年1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工委召开会议,宣布市委关于成立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的决定,并宣布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

2008年1月31日,中新天津生态城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天津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

2.3 第三阶段

该阶段始于2008年2月,至2008年4月。起步区开工建设;管委会正式成立运作;召开第二次中新双方工作组会议,再次确认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审议并原则通过总体规划。具体事件时序如下:

2008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高丽,市长黄兴国听取并原则同意生态城服务中心设计方案。

2008年2月21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苟利军会见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蒋财恺一行。双方就天津

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篇四

建中新天津生态城调查研究报告

兴建中新天津生态城调查研究报告

生态城简介:

一、 意义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

国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

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

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

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

能源的决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历史意义。两国领导人对中新天津生

态城的建设高度关注,多次做出重要

指示。胡锦涛主席指出,生态城的建

设符合十七大精神,体现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温家宝总理指

出,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

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

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

笔财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生

态城是新中合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生

态城的构想是打造一个社会和谐、重

视环保和讲求资源节约的城市。

二、 背景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 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中新双方将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和计划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为推动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

建设序幕。

三、 选址原则

中新天津生态城按照两

国政府确定的必须依法取

得土地、不占耕地、节地

节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的原则,选址于自然条件

较差,土地盐渍,植被稀

少,环境退化,生态脆弱的水质型缺水地区。同时,选址考虑有大城市依托,基础设施配套投入较少,交通便利,有利于生态恢复性开发和工程建设的快速启动。

四、 区位

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中

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区

域----天津滨海新区范围内,

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津港、海滨休闲旅游区,

地处塘沽区、汉沽区之间,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总面积约31.2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

中新天津生态城东临滨海新区中央路,西至蓟运河,南接彩虹大桥,北至津汉快速路,交通便利,能源供应保障条件较好,

是为滨海新区功能区配套服务的重要生活城区。

五、 定位

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为中国今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示范。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中国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有的亮点,将充分利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成功经验,通过十年左右的建设,使之成为展示滨海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的重要载体和形象标志。

{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

2007年9月5日,张高丽、戴相龙、黄兴国、苟利军、段春华、陈质枫等市领导会见 来访的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马宝山一行

六、 理念

“三和三能”,即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三有三无”,即有生命、有突破、有亮点,无界限、无污染、无止境。{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

七、 规划设计

中新天津生态城运用生

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

化、和谐社区和科学管理的

规划理念,聚合国际先进的

生态、环保、节能技术,造{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

就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致力于建设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城市。

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推进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大力促进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高效循环。

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的生态人居系统;注重与周边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及政策的协调,实现区域协调与融合。

八、 建设目标

中新天津生态城 的建设

目标具体包括:建设环境生态

良好、充满活力的地方经济,

为企业创新提供机会,为居民

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促进社

会和谐和广泛包容的社区的形成,社区居民有很强的主人意识和

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篇五

关于“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建设的专题报告

关于“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建设的专题报告

自从中新两国合作建设中新生态城的构想出台之后,中新天津生态城一直是吸引国内外各界眼光的焦点,也是这次外经局组织的天津滨海新区考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中新生态城的建设发展的最新进展表明,宜居生态和经济发展是不矛盾的,两者可以完美统一。为加快我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建设,调研组专门编写了中新生态城发展运作情况供领导参考。

一、建设背景和发展理念

中新共建生态城的构想,源于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2007年4月访华时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建议,新加坡愿意与中国共建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城市。这个理念也符合中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确定中、新政府合作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随后中国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马宝山签署了上述协议的补充协议,规划了生态城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落实计划。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中新生态城将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作为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有的亮点,中新生态城将充分利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和科学管理的规划理念,中新天津生态城将聚合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造就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致力于建设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城市。

在上述生态、节能、环保的众多理念中,中新生态城最为重要的发展理念有二。一是宜居的生态之城,即建设成为 “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在这个特定区域实现一个城市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湿地保护、清洁能源利用、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废弃物处理、城市绿化、道路交通、社区管理、文教卫生等方面积极吸收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从而成为城市发展的典范。二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创新之城,即找到一个商业上盈利模式。中新生态城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可复制、可推广,能在更大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用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吴财文的话说,“不是建一座实验化的城市,而是推行大规模切实可行的可复制的城市生态解决方案”,在这片自然环境恶劣的土地上建设一座以生态为主打品牌的新城,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此,规划设计是中新生态城能够被复制、被推广的关键,只有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规划,注重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全面落实各项生态指标,生态城才有可能对其他城市和地区具有示范效应,从而避免成为“昂贵的城市”或者“富人区”,而发展为一个集金融、高附加值服务业、商业、居住为一体的综合都市。

二、区位条件和功能定位

根据中新两国的有关协议,生态城选址有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特别是要以非耕地为主,在水资源缺乏地区。二是要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根据以上精神,中新天津生态城的选址最后定于天津滨海新区内塘沽区与汉沽区之间,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四至范围为东至汉北路(规划中),西至蓟运河,南至永定新河入海口,北至津汉快速路(规划中)。现状用地三分之一为盐田,三分之一为水面,三分之一为荒滩,土壤盐渍化程度高,水质存在污染,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中新生态城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海滨休闲旅游区,总面积约31平方公里,占汉沽区南部二十平方公里,塘沽区北部十平方公里,到2020年,生态城常住人口规模将控制在35万人左右,同时容纳外部就业人口6万人和内部暂住性消费人口3万人。预计总建设用地为2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5平方米以内。按照天津市规划,汉沽区要在2010年建设成休闲旅游生态区,而塘沽区将会成为滨海新区的城市核心。在2008年8月1日我国目前最快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之后,滨海新区的交通变得非常方便,从北京到滨海新区核心区于家堡只需50分钟,未来京津城际铁路将延伸至中新生态城。届时中新生态城将凭借便利的交通、比较好的能源供应条件成为滨海新区重要生活城区。

根据2008年3月通过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功能定位是:我国生态环保、节能减排、

绿色建筑等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国家级环保教育研发、交流展示中心和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发展事务的窗口,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具体包括:(1) 国际生态环保理念与技术的交流和展示中心;(2) 国家生态环保技术的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集聚地;(3) 国家生态环保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和产业化基地;(4) 国际化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康乐区。

在吸收借鉴新加坡环保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总体规划基本确定,其空间布局结构可以称之为“一轴三心四片,一岛三水六廊”,即以生态谷为城市主轴;建设一个城市中心,两个城市次中心;四个综合片区;以生态岛和水系组成的绿色核心;主要围绕水库、蓟运河故道和蓟运河三个水系;建设以生态岛为中心,构建六条廊道,形成由生态谷、生态廊道和湿地、水系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中新天津生态城成为水系环绕、绿色环抱生态宜居的花园之城。最终实现百万美元GDP碳排放强度低于150吨,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区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垃圾回收率达到60%,绿化覆盖率达到50%,这个指标已经接近、有的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三、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

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报告篇六

天津中新生态城考察报告

天津中新生态城考察报告

沧州建投广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12年7月23日

根据公司项目的绿色建筑和生态社区的建设要求,我司设计部、销售部、工程部于2012年7月19日,赴天津中新生态城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习,参观了天津中新生态城管委会的展示中心、天津世茂·湿地公元、北京嘉铭·红树湾项目。此行得到了北京C&P(喜邦)国际建筑设计公司中国和北京事务部、天津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业内专家的鼎力支持,全程陪同进行了实地考察,以PPT形式对生态社区和绿色建筑的建设为专题进行讲解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运而生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和”、“三能”发展目标,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经济和谐共存;做到能实施、能复制、能推广。基于这一理念,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套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用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并将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和环境保护作为首要原则。

一、 天津中新生态城管委会的展示中心的体会

上午我们通过展示中心的学习考察,重点对《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进行了了解。它包括22条控制性指标、4条引导性指标,在世界上首次完整地量化诠释了生态城市。生态城将各项指标分解到主体、阶段、空间、环节,构建了由51项核心要素、129项关键环节、275项控制目标、723项具体控制措施以及100项统计方法的指标分解实施方案。

体会一: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生态城建设有大政策、科学持续的发展观和管理体系,与我们地方的生态社区的要求相差甚远。但是,我们的项目可以成为生态社区级的范围和尺度,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的一个地块(400×400M)相当于其的一个生态细胞,4个生态细胞相当于其的一个生态社区,4-5个生态社区构成一个生态片区。流津时代项目的12个地块(含现规划的洋房地块,但是用地指标不能满足绿色建筑标准)可考虑几个生态细胞,以流津河的生态治理为源头,集合为相应的生态社区的二级生态城市级别的居住模式。

体会二:鉴于以上情况,要有生态自然、设施完善的文教卫体系,绿色交通慢行系统,建立适应流津河生态产业特点的就业体系。我司面对的沧州市规划局的生态住区的建设试点的任务,务必要有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生态发展的地方政策、财政、土地、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单凭地产开发企业的努力是很困难的,还要市民具备较高的生态意识和素质。

体会三:站在这样的角度和视点,我们能做的是绿色建筑的二星级标准,达到生态细胞的尺度;

以流津河的生态治理为纽带,市政府、开发商和社会市民的通力协作,方可达到生态社区的要求。没有地方政府的城市配套支持,绿色生态社区的试点就会流于形式和概念炒作。

二、 天津世茂·湿地公元项目的考察体会

中午,我们通过北京C&P(喜邦)国际建筑设计公司北京事务部的李梦瑶博士、丁晓波副总引荐,对天津世茂·湿地公元项目的生态展览馆、精装样板间进行了考察。

知名国际化房企集群--世茂集团开发的天津世茂·湿地公元作为世茂绿色产品系的首个低碳豪宅,除严格执行中新生态城26条限定性指标(22条控制性指标、4条引导性指标)外,还独立研发了22条专属于建筑本身的绿色指标,从空气质量、水环境、垃圾处理、节能节水节电、室内环境、运营管理以及建筑精装一体化等无所不包,成为了中新生态城的示范标杆。项目全部采用节能、创能的科技,诸如,室内全部采用负压式新风系统、地下车库全部采用自然采光通风、100%住户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高性能保温的外围护结构、气力垃圾收集系统让垃圾全部走入地下……所有的这些低碳举措,从城市的生态发展的角度出发,旨在为中国和全世界提供一个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为特征的低碳城市的样板示范。同时,世茂将建筑装修一体化的设计全方位应用于项目,建筑材料全部采用环保无污染材料,室内装修品牌采用国际一线的尖端品牌,不仅体现了居住者尊贵时尚的品味,也让低碳科技更加生活化。

值得一提与众不同的是,它紧邻天津80万平米永定洲湿地公园,这是无法复制的资源,也将使世茂·湿地公元成为天津乃至全国首例湿地系统生态社区。

体会一:天津世茂除严格执行中新生态城26条限定性指标外,还独立研发了22条专属于建筑本身的绿色指标。此项是在天津中新生态城大环境下,享受土地等优惠政策,依据国家、地方、生态城管委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针对性地制定了绿建指标(三星级)。相比较而言,我司的流津时代项目没有较好的政府绿色生态低碳大政策、大环境,我司作为引领地方区域绿色生态房产的责任开发商,加大投入,能够按照国家、河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过程地完成二星级绿色建筑;但是,有关生态社区的通用指标在沧州当地尚无评级标准,我司面临资金投入和生态项目运行的各种风险。

体会二:天津世茂运用了各个方面的被动生态技术和措施,是世茂绿色产品系的项目,以生态城

的土地、财政等政策优惠对冲绿建和生态社区建设的成本投入,将成为中新生态城的示范标杆。而我

们若在各方面采用众多被动生态、低碳技术措施,必将增加项目成本和运营费用,在沧州当地的销售现状下,达到预期的销售利润困难较大;当地市民的绿色生态意识和素质对我们的运营管理提出严峻的考验。因而,我们可以以绿色建筑达到二星级绿建为载体、基础,借鉴此项目的主要亮点绿建指标,同时,深入地与政府沟通确定几项符合沧州实际的生态大指标,完成当地绿色社区的建设任务。

体会三:80万平米永定洲湿地公园是其天然的资源,为其生态指标的满足创造有利条件。而我们要面临流津河的生态治理的艰巨任务,流津河即是我们项目的灵魂主线,又是影响绿色建筑、生态社区的限定性大指标。这必将成为我们生态社区建设的重头戏,务必要有全局的统筹规划和政府相关部门(规划、城管、水务等)的大力支持,决不能孤立地割裂,要使之成为我们生态社区的灵动水脉。

体会四:通过世茂生态展示和精装样板间的实地考察,发现其有以生态示范掩盖其通常技术使用之嫌。诸如,采暖仍采用钢制散热器而非当地适合的地板采暖、外窗的断桥合金型材降低为塑钢型材、新风独立系统在精装样板间未能让消费者真实感受其环保的优势等。由此,我们在项目实施中,一定要注重实用、适宜。

三、 嘉铭·红树湾项目的考察体会

下午,我们经李博士、丁副总引荐,对嘉铭·红树湾项目与开发商刘宇副总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并进行了项目实地考察。

嘉铭·红树湾项目是北京嘉铭地产在天津中新生态城的首个开盘销售的项目,共计13万平米,分两期建设。作为首个交房入住社区,红树湾项目除了全部精装修外,在很多方面体现出生态、环保的健康理念。在阳台的设备间内,不仅有已经配备好的空调,还有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屋顶的太阳能板,每户居民家中都用上太阳能热水,这一设备可以保证家庭至少60%的热水需求;居民还将使用地下气力垃圾输送系统,看不到裸露在外的垃圾;除了智能电网可一键遥控家居用电,每户居民家中还通上了直饮水。此外,整个小区内将看不到一辆私家车,所有车辆将停放在双层机械地下车库;地下车库日间照明采用太阳光导管照明系统;南侧紧邻生态谷的绿化带。

体会一:通过与嘉铭刘总沟通,此项目是天津中新生态城首个开盘交房入住的住区,虽然其公司没有主动申报绿色建筑的星级,但是,在生态城的建设中运用了很多适合项目特点的绿色建筑技术,因此增加成本300元/㎡。他们成为区域的销售价格的风向标。我们梳理了一下,针对流津时代项目的绿建、生态社区的建设也要实事求是地制定方案和标准,达到地方的绿色建筑和生态社区的引领。

体会二:根据上午在天津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与李晓明博士交流,他正在研讨制定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其高于国标和天津地标。对已完工的项目经评估、监测,视情况要补充绿建配套,保证生态城的100%绿建(2020年)。鉴于此情况,生态城起步区阶段的绿建也要动态管理,要全过程执行绿建的标准。所以,我们的工作也要标准适度,要有前瞻性,要动态地监测、评估。

四、 生态社区和绿色建筑的建设PPT演示讲解和与天津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的专家沟通

下午,我们在天津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听取了北京C&P(喜邦)国际建筑设计公司北京事务部李梦瑶博士的“生态社区和绿色建筑的建设”PPT演示讲解。从技术层面我们了解到:1、做生态社区要因地制宜建立数据库和模型,通过分析归纳形成生态社区的指标体系,取得地方政府的确认方可实施,并进行动态监测。2、对开发商提出10条建议,要开发商、政府、设计、施工、物业及市民共同完成绿色生态社区的建设和运营。3、不能照搬照抄其他项目的绿色生态的建设模式。

天津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李小明博士透露信息,城市绿色生态社区的建设评价,要达到2年内开工在建200万平方米且3星级绿建要达到30%,政府奖励五千万等。这是绿建与生态社区的发展趋势。

北京C&P(喜邦)设计公司、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不便提供相关资料和成果,不排除其与我司下一步合作的伏笔。中新生态城的口号是“三和、三能”,即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因此,我们面对现实要通过本次初步对生态城的考察,梳理我们的思路和策略,找出我们自己的绿色建筑和生态社区建设之路。

五、 几点思路

1、 生态低碳绿色开发:一方面从每个家庭的居所——绿色建筑入手;另一方面还必须从城市整体的

层次来寻求应对之道,即打造生态社区。制定绿色、生态社区标准,应该是:政府主导,开发商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中文email范文
下一篇:中国梦对联横批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