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点击: 2012-03-15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练习题参考答案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对2015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A )。
A.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
B. 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较低水平
C. 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
D.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速
2. 下列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取得的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D )。
A.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
B. 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城镇,建成全球最大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
C. 高速铁路超过1.9万公里,占世界60%以上
D. 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0%
3.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C ),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
A. 缩小行业差距 B. 缩小人均收入差距
C.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D. 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
4.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下列选项对“新经济”表述错误的是(B )。
A. 发展“新经济”是要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
B. “新经济”是指新兴的电子商务和小微企业发展
C. “新经济”涉及一、二、三产业
D. 发展“新经济”,小微企业可以大有作为,大企业可以有更大作为
5.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 D )之中。
A. 历史规律 B. 创新驱动 C. 大众创业 D. 人民群众
6. 2016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D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 )以内。
A. 6.5%,4.5% B. 7%,4% C. 6.8%,4% D. 6.5%—7%,4.5%
7.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赤字率提高到( C )。
A. 4% . 3.5% C. 3% D. 2%
8.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全面实施营改增,从5月1日起,将试点范围扩大到( D )。
A. 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政服务业 B. 电信业、邮政服务业、生活服务业
C. 电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
D. 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
9.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即( D )。
A. 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确定抽查频次,及时公布查处结果
B. 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择检查方式,及时公布查处结果
C. 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确定抽查事项,及时公布查处结果
D. 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布查处结果
10.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构建新型( B )关系。
A. 企业 B. 政商 C. 工农 D. 工商
11.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行( D ),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A. 普惠创新服务 B. 微政务服务 C. 基层便民服务 D. “互联网+政务服务”
12.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将增强城市规划的( A ),促进“多规合一”。
A. 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公开性 B. 科学性、地方性、强制性
C. 前瞻性、权威性、创新性、严肃性 D. 权威性、实用性、统一性
13.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是年均增长保持在( )以上,中国经济总量超过( B )元。
A. 6.5%,80万亿 B. 6.5%,90万亿 C. 6.9%,90万亿 D. 6.9%,80万亿
14. 2015年,我国科技领域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屠呦呦获得诺贝尔( C )。
A. 化学奖 B. 物理奖 C. 生理学或医学奖 D. 文学奖
15. 2015年,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增长(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A )。
A. 6.9%,7.4% B. 6.5%,7.4% C. 6.9%,6.5% D. 7.4%,6.5%
16. 2015年,我国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新设( C )自贸试验区。
A. 重庆、天津 B. 福建、广西 C. 广东、天津、福建 D. 福建、广西、天津
17. 2015年,中央政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 外商投资增加限制性条目,95%以上实行备案管理
B. 努力稳定对外贸易,调整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取消出口环节收费
C. 签署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
D. 申请人民币2016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18.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一( A )。
A. 货物贸易大国 B. 对外投资大国 C. 港口运输大国 D. 全球加工大国
19. 过去五年,我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改革开放,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主要成就包括( C )
A. 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B. 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0%
C. 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1.9万公里,占世界60%以上
D.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亿多,解决1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2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其中不包括( A )
A. 保持经济中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B.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C. “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
D. 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
21. ( B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A. 改革 B. 创新 C. 国家安全 D. 民生
22.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D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
A. 60%,48% B. 45%,48% C. 48%,45% D. 60%,45%
23.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把( B )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A. 新能源 B. 节能环保 C. 水电 D. 高科技能源
24. 在李克强总理3月5日所作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词频出,其中不包括( C )
A. 工匠精神 B. 人地钱挂钩 C. 健康中国 D. 相机调控
二、多项选择题
25. 20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在充分肯定去年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包括( ABCD )
A. 受全球贸易萎缩等因素影响,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出现下降,预期增长目标未能实现
B. 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少数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一些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容忽视
C. 人民群众关心的医疗、教育、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城市管理等问题较多
D. 投资增长乏力,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26.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三点:( ACD )。
A. 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 B. 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
C. 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D. 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27.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采取以下举措( ABD ),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A. 全面实施营改增
B. 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
C. 加大国债发行力度
D. 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水利建
设基金等免征范围
28.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BCD )。
A. “人地钱”挂钩是指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B. 是调动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的政策机制
C. 能解决新型城镇化中“人难进城,钱难筹措”的问题
D. 有利于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让农民真正能在城市里留得下,过得好
29.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要坚持( ABD )。
A. 依法履职 B. 廉洁履职 C. 勤俭履职 D. 勤勉履职
30.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 AD ),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A. 激励机制 B. 奖惩机制 C. 监督机制 D. 容错纠错机制
三、判断题
31.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总量问题更加突出。( × ){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转移职能}.
32.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增加政府投资。( × )
33.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 )
34.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在项目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 √ )
35. 2016年,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00元。( × )
3--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2010.4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和途径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涵义
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对政府在社会系统中的职责、作用及其内在结构的认识,政府职能转变则是对政府职能的动态考察。政府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分系统,其职责不是由自己规定的,政府应该管什幺,不应该管什幺,取决于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和政府基于对环境的认识之上的自我调节和适应。
政府职能转变指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发生的重大变化。所谓职能结构指政府职能的构成及各类职能在政府职能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和相对地位。政府职能转变意味着:其一,随着时空的变化,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从某个职能转向另一个职能。由于历史传统、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国家的政府职能结构往往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国家的政府职能结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也存在着差异。从各国政府职能的演进历史看,传统社会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在于政治职能,通过暴力和专政来保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而镇压和暴力统治是政府的主要职能。而当代各国的政府职能体系中,政治职能逐渐弱化,暴力手段在“悄悄地”弱化并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而保持经济发展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趋于加强,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居于主要地位。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而且人类文明愈发展,社会愈进步,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会愈加强。其二,在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位移的同时,政府职能结构中各职能的内涵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动,收缩或扩张。这是政府为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对政府职能重心的不同要求而作出的整体性结构调整。如前所述,传统社会中政府的社会职能简单且具综合性,主要是有限地调节社会纷争和灾后救济等,而现代社会中政府的社会职能极大扩展,出现了传统社会中不曾有的或不显得重要的社会公共事务,如人口、环境和社会保障等。其三,政府职能重心变化必然会引起职能行使方式的变化。职能方式是实现政府职能所采取的手段,而不是政府职能本身。但是手段是实现职能的保证。与职能的要求要相吻合,职能重心发生变化,职能行使的方式也会随之调整。比如,传统社会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方式是政治性、行政性和直接性的,到了现代社会,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则是采取经济性、法律性、间接性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历史阶段,任何性质国家的政府,其基本职
能均涵盖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四个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职能重心从某个职能转向另一个职能,并不意味其它职能的消失和不重要,处于职能体系重心地位的职能既不能取代其它职能,也不等于全部职能。其它处于职能结构非重心地位的职能,虽退居次要位置,但仍然与处于职能结构重心地位的职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围绕处于重心地位的职能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起构成职能体系,共同行使其职责,而不是这些职能退出历史舞台。比如,政府职能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后,政治职能就主要转向调节好社会各种利益矛盾,维护政治安定,为经济发展争取稳定、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由此拉开序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职能是在两个层面上发生转变 。从1978年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党和国家实现了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建设开始成为“最大的政治”。多年来被人为扩大的专政、镇压职能得到控制,国家的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职能很快得以扩展。这意味着政府职能实现从政治职能为重心转向以经济职能为重心的第一重转变,在此基础上,经济体制改革得以展开。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经济基础的这一重大变化必然要求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上层建筑进行适应性调整,变革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权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调整和转变政府行政职能的政府体制改革被推向改革的前台。正如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如果不在政府职能转变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难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由此促动了第二重意义上的政府职能转变,即政府的经济职能从计划经济取向向市场经济取向转变。这重意义上的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进而推进更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起点。显然,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建国初期在资金短缺的发展经济中,为建立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的特定国情下所作出的制度安排。其基本特征是国家掌握着全部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并采取直接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政府居于全社会生产指挥中心,垄断了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的各个领域,并附之以指令性计划、一平二调,统收统支等制度措施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结果,企业和各个单位不过是政府的附属物,失去其作为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属性,
反过来,企业、事业单位又承担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大量社会事务,企业办医院、办学校、并承担了职工生老病死的终身保障。政企不分、政事不分造成政府职能结构的失衡和严重错位,政府不得不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忙于给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分指标、分任务、从事搞项目、分钱分物的直接管理和微观管理,使政府管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其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也导致政府机构中管理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部门特别臃肿,管理队伍特别庞大。如中央政府即国务院的管理部门,从1956年的81个单位,发展到1981年的100个单位,其中大部分从事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庞大的政府管理部门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机构多、职能乱、冗员多、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等弊端又加大了政府运作的成本,损害了政府的效率。因此,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社会服务职能,调整政府的职能结构,理顺职能关系,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前提。
(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的职能重心、职能方式和职能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府职能重心从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以及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而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升华的结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味着政府职能重心转向为市场运行、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方面,履行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责。因而,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轴心展开和确立的。首先,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要为市场发育、运行创设公共基础设施条件,为经济发展营造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硬环境。其次,作为制度的供给者,政府要为市场经济提供政策、制度、法规及包括政府效率在内的软环境。第三,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弥补市场缺陷,防止市场失灵,引导经济平稳、协调地发展。概言之,政府的经济职能要转变,社会职能要加强,服务职能要强化。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也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与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相应,政府职能方式、方法上也发生了转变,这就是从旧体制下的直接管理、微观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宏观调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还给企业;从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之以行政手段。所谓经济手段是指政府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应用价格、财政、税
收信贷、工资、利润等经济杠杆,来组织、调节和影响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管理的任务。所谓法律手段,是政府通过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活动,借助国家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经济生活。
政府职能重心和职能方式转变要通过职能关系调节的途径来实现,这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职能关系是指不同的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事,以及管理主体的职责权限的划分问题,涉及到职责、权限、结构等。结合我国职能转变的实际,在职能关系调整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企关系、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是着重要解决好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其总的要求是:清理职能、调整结构;下放权力,理顺关系;微观放开搞活,宏观调控服务。
首先,要理顺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其基本的方向是权力下放。权力是职能的保证,职能是权力的落实。旧体制下权力格局的特征是各种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中央、上级,形成头重脚轻的职能构架。一方面,地方与下级没有自主权,其积极性难以发挥,另一方面,中央集宏观与微观管理于一身,不仅陷入繁重的微观事务而削弱了宏观调控的职能,也因信息易失真、不及时带来决策失误。理顺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职能关系的原则是既要维护中央的权威,保持政令统一,又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使之有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此外,在政府与社会的权力关系中,要把属于社会的权力还给社会,国家和政府对社会集中、全面控制的范围缩小了,“体制外”的空间增大了,才有助于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其次,理顺政企关系。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问题,也是难度最大的问题。政企不分有其存在的深刻原因,这就是原有的国有制经济关系和利益结构。在单一的国有制形式下,政府作为国有资本财产所有者的代表(委托人),它赋有监督资产的使用和处置,防止经营者和劳动者(代理人)损害资本利益的行为发生,保证资本增殖的使命,而不能对企业撒手不管,否则就是失职。但是政府管企业又会导致权力滥用和低效率发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解决政企分开问题,政府不再管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按市场法则的硬性预算约束,而不是靠外在的政府的软约束运转。政企分开的关键性前提是政府不再是所有权主体,至少不再是大多数企业的所有权主体,也就是说,国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经济中不再为主体,否则所有权虚置的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改革国有制形式与公有制为主导并不矛盾。正如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国家可以通过参股、控股的形式在企业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必自己去直接经营企业,去抓生产,搞流通,政企不分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政府也才能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因此,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培育多种
性质的经济成分,也是政府促进自身职能转变的重要职责 。
第三,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合理配置政府职能体系。依据政府职能重心转变的要求,对职能进行分解与分析,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克服职能不清、职能交叉、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的弊端。
(四)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
应当说,改革以来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是明确的,转变的目标、要求及意义在理论上也是清晰的,但是职能转变本身是不能直接操作的,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具体措施加以落实,比如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政府组织结构的改革等。政府职能转变在实践上的操作与进展也远不如理论上那幺纯粹规范和来得快。政府职能转变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其它诸多领域和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其进程、力度要受制于政府系统内部与外部的许多因素,因而理想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步到位。
首先,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互促动。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空白基础上起步的,经过多年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基本建立起来,但是仍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差很远。尽管商品市场发展很快,但生产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企业家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等发育迟缓、残缺不全,处于半市场、半行政的运行状态。在市场仍无法起作用的地方,政府不得不发挥替代作用,以弥补市场不健全的缺陷。因此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渐进发育过程,政府职能转变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到彻底改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起来之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可能按照理想的目标去操作,也不可能真正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转变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只能跟随经济体制的改革亦步亦趋,恰恰相反,政府职能转变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居于关键性地位。 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是自发形成,而是要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因此,培育市场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特殊职责。培育市场体制就是要培育主体和市场体系,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设关设卡和不必要的审批事项;转变旧的行为方式,为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竞争中的公平交易和优胜劣汰机制发挥好监管作用;提高自身效率,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以各种手段发育市场等等。有鉴于此,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关键不在于企业和普通民众能否适应市场经济下的新角色,而在于政府能否尽快从旧体制下的职能模式中走出来,转向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履行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反过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其次,政府职能转变要受观念、利益和旧的行为方式的制约。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等级观念、官本位意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去年工作回顾
2005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较稳的良好局面。
——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增长23.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9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6%和6.2%。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继续搞好宏观调控,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综合运用财税、货币、土地等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遏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进一步增加农业、能源、交通、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投入,促进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继续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保障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对部分粮食主产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制定和实施了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了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重点行业健康发展;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
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出抓了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和政策措施,启动了178项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加强了矿产开发、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管理。去年投入国债资金152亿元,主要用于淮河、太湖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治理,解决了一些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三)深化体制改革和推进对外开放。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加快。中央财政安排219亿元支持116户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继续进行。财税、投资、价
格改革继续深化。邮政体制改革开始启动。铁路、民航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制定并实施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们积极应对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出口退税、关税和加工贸易政策,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稳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全面部署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各项工作。
(四)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投入国债建设资金95.4亿元。
在科技方面,加强了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档数控机床研制等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务院领导下,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论证,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在教育方面,重点加强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对592个重点贫困县17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还为中西部地区1700多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许多辍学儿童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两年来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为16万个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在卫生方面,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工作。近三年,中央和地方投入105亿元,基本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总投资为164亿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中央安排30亿元国债资金支持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已扩大到671个县,惠及1.77亿农民。加强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和对人的传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文化方面,积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利实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五)努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大对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去年中央财政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专项补助、再就业补助209亿元,比上年增加29亿元。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等就业工作。中央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已有17个省(区、市)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城市低保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明显提高,中央财政安排优抚事业费74.6亿元,比上年增长90%。28个省(区、市)、2300个县(市)已初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救灾和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中央财政用于抗灾救灾的资金89亿元,救助受灾群众9000多万人次。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扶贫资金162亿元,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245万人。
(六)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21个省(区、市)完成了村委会换届选举。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不断扩大。加强了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工作,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重视政府法制建设,国务院提出了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等7部法律议案,制定并颁布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22部行政法规。制定和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审计、监察监督进一步强化。认真做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准备工作。
实施新的《信访条例》,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了信访秩序。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入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的专项整改活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刑事发案数有所下降,社会保持稳定。
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外交工作成果显著。
一年来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驾驭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一些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一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当前粮价走低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都不小,影响农民增加收入和种粮积极性。耕地不断减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粮食安全存在隐患。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有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偏多,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反弹的压力比较大。三是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产能过剩问题日趋突出,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四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突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库区移民、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违反法规和政策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五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煤矿、交通等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我们还认识到,各级政府工作中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一些工作落实不够,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甚至贪污腐败。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发扬成绩,改进工作,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绝不辜负人民的厚望和国家的重托。
二、今年主要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通观全局,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稳定政策,适度微调。继续搞好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二是把握大局,抓好重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是统筹兼顾,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五个统筹”,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做好今年工作和实现“十一五”
规划目标结合起来,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注重实效。
今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从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看,今年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但制约发展的矛盾也不少,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采取正确的应对之策,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
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鉴于当前经济增长势头较好,社会投资活跃,今年要继续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和财政赤字。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00亿元,比上年减少2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295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5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和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农林水利、科教文卫、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西部开发等方面,保证重点续建项目,适当开工建设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从今年开始,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采取国债余额管理方式管理国债发行。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财政支出要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厉行节约。加强财政监管,控制行政经费增长。要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的信贷支持,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健全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要在“多予”上采取更多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各地都要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逐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建立并完善防止工资拖欠的法规和机制。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今年国家将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在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同时,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二是稳定居民支出预期,扩大即期消费。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三是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流通网络的作用,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四是完善消费环境和政策。改善居民住、行条件,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合理调整消费税,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抓紧清理、修订现行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和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当规模,坚持有保有压,优化投资结构,防止投资过快增长。继续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按照贷款条件和市场准入标准发放贷款。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建设。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要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整顿规范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秩序,基本完成建设领域清理拖欠工程款任务,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健康发展。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转移职能}.
具补贴,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要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一个重大转变。主要是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主要措施是:逐年加大国家财政投资和信贷资金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整合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资投劳;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坚持不懈努力,使农村基础设施有一个大的改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税赋,而且取消了70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还取消了各种不合理收费,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为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从今年起,国家财政将每年安排支出103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将达到780多亿元,地方财政每年将安排支出250多亿元。需要指出,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关键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包括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这些改革,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意义更深刻,工作更艰难,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一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关键是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在一些重要产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主要措施是: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改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要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进行这项调整,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措施是: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标准,控制新增产能;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联合,支持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依法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扩大消费需求等措施,合理利用和消化一些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积极而有序地进行。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 )。
A. 经济增速稳定B. 经济运行由降转升
C. 经济下行压力减弱D. 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2. 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下列关于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表述错误的是( )。
A.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转移职能}.
B. 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C.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持平
D.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3. 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我们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 ),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
A. 总量调控B. 定向调控C. 结构调控D. 区间调控
4. 2014年我们向( )要动力,向( )要助力,向( )要潜力,既扩大市场需求,又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做到结构调优而不失速。
A. 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B. 促改革、惠民生、调结构
C. 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D. 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5. 下列对2014年我国取得的科研成果,表述错误的是( )。
A. 2014年11月,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B. 分辨率最高的民用光学卫星高分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
C.ARJ21飞机成为我国第一款拥有世界级安全标准的喷气式客机
D.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全球覆盖
6.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根本要靠( )。
A. 改革B. 发展C. 人才D. 法治
7. 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 )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 ),强化( ),加强民生保障,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A. 稳增长 创新 服务B. 反腐倡廉建设 责任 监督
C. 转方式调结构 创新驱动 风险防控D. 全面深化改革 法治建设 政府责任
8. 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预期目标是( )。
A. 2%左右B. 3%左右C. 3.5%左右D. 4%左右
9. 下列对我国2015年节能减排目标表述错误的是( )。
A. 能耗强度下降3.5%以上
B.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
C. 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
D.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
10.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 )支撑宏观稳定,以( )带动需求扩大,以( )促进总量平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A. 法治环境 增加供给 区间调控B. 经济政策 全面改革 定向调控
C. 微观活力 供给创新 结构调整D. 宏观调控 提质增效 局部调整
1
11. 我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