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政府工作报告

热门资讯  点击:   2012-03-16

1994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政府工作报告 在城关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在*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 *** 2011年12月2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对

“十二五”规划和2012年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列席

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经济发展回顾

五年来,镇人民政府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

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和带领全镇人民,团结拼搏,扎实苦干,

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各项任务,全镇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态势,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工业支柱初步形成,三产服务业更趋

完善,基本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新格

局。五年来,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1.94亿元每年提高到

11.134亿元每年,年均增速25%,农业生产总值由8346万

元每年提高到 15041万元每年,年均增速13%。固定资产

投资五年来累计完成55146万元,是十五的3.68倍。粮食

总产量由 11657吨每年提高到12054 吨每年;油料总产量

由每年1994 吨提高到 2696 吨每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185元提高到4518元,增加了2333元,五年来财政收

累计完成901万。{1994政府工作报告}.

(一)、工业经济提速强效,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坚持以率先突破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扩张工业规模经济和做

强绿色产业为主线,统筹城乡,加速工业生态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201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1.134亿元是2005年的3.15倍,按照“低门槛进入、低成本发展、高效益回报”的原则,简化办事程序,积极营造“惠商暖商”投资环境。五年来全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户,新增规模以下企业22户。按照“土地集约、要素集中、产业集群”的思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多方筹集资金8000余万元,统征收储土地1000余亩,启动了月河工业园区规划及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初具雏形,入驻工业企业31户,实现工业产值13.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0.9%,园区聚集效应凸显,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二)、农业经济增产扩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按照“龙头牵引、大户带动、技术支撑、政策激励”的思路,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生猪产业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积极推广自然生态和正大养殖模式,新建正大标准圈舍76栋,培养自然养猪大户7户,建成友佳公司和晨丰公司生猪人工受精点2处。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9804亩,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5061亩,新实施荒山造林5000亩,并做好森林等工作。五年来农业生产总值实现1.9亿元,粮食总产达5.8万吨,油料总产达到15500吨。生猪饲养量达60514头,出栏量34094头,大力发展林果,新栽桑园1000亩,核桃3000亩,蔬菜、林果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三)、投资规模大幅增加,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一是配合搞好了东城农贸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和老城背街小巷

的改造,配合县上搞好了龙岗园林配套建设和人行观光湖桥的建设。二是全面启动了老城改造,完成了街面硬化改造,积极配合,城南开发和北区开发过程中的土地征用、矛盾纠纷化解等各项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了城南开发。抽调干部,协助加强了农贸市场的规范管理。三是“十天”高速路建设完成了红线内1206亩,临时征用地308亩,落实拆迁户安臵建房点7个,完成了190余户的拆迁安臵以及417棺坟的迁坟任务,确保了十天高速路建设环境和谐,施工无障碍。四是全面完成2个市级、3个县级新农村建设任务,顺利完成2个特困村建设。

(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一是继续加强教育工作。以创建教育强镇为目标,加强教育教

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和教研教改两项基础工作,突出抓好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蛋奶”工程,惠及全镇中小学生6000余人。二是加快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报销制度,巩固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全镇共有44908人参与,参合率达94%。有序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已参保15135人,参保率49%。三是稳步推进计生工作。免费开展生殖健康义诊活动,计生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落实各项奖扶政策,加快推进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同全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北街社区被市计生局命名为市级计划生育先进社区。2010年组织开展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全镇人口信息,全镇人口总数76400人,其

中农村人口为49005人。截至目前,全镇符合政策生育率96.5%,出生统计准确率为98%,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及时率为85.8%,重点对象三查率98.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四是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农民安居工程扶贫搬迁完成185户746人,争取工赈搬迁80户342人,低保扩面和五保户供养提标工作稳步推进,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实施500户农村贫困人口危房改造,解决好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协助做好城镇廉租房建设和实物配租及租房补贴发放工作。太平、五一中心敬老院及1处五保户集中安臵点建设竣工验收,共安臵126人;实施了涉及190人的“安抚工程”。全镇五保户集中供养达到80%以上,把太平敬老院建成市级示范敬老院,共安臵126人。五是全面实施公共卫生工程。落实农村育龄妇女、65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体检和15岁以下人群免费补种乙肝疫苗。不断完善村卫生室建设和镇卫生院建设,做好防疫、妇幼工作,要加强指导、强化培训,实现全镇医疗卫生水平的快速提高。六是加大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力度。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做好省级电视数字化转换工作,全镇24各村(社区)安装农村远程教育,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七是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依托“雨露计划”组织农村居民参与以烹饪、计算机技术、科学种养殖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五年来共培训5次,528人,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新生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完成农村劳动力就业14200人。八是加快党管武装正规化建设。切实重视和加强党对武装的领导,紧紧围绕武装工作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累计投入8万元支持民兵点验和正规化建设工作。继续做好征兵入伍,五年来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员达165人次。组织民兵成立夏季防汛、冬季防火队伍,在抢险一线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在重大节庆日加强执{1994政府工作报告}.

勤,肩负安全保卫工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坚持建管并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五年来,始终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管并举的的原则,

使农民生活生产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迅速发展。一是坚持“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机制,全镇共投入2750万元,投劳 17.6万多个,完成了24个村115 公里的水泥路硬化工程,建成通村水泥路195条803公里,贯通南北环线27.5公里。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土地整理、小流域治理和基本口粮田等工程,实施小流域治理面积 80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 400亩,修建河堤10000米,u型渠 60000米,水窖120口,拦河坝20处,堰塘改造28口,实施安全饮水8000万人。三是完成了23个行政村的农村低压电网建设工程,实现了户户通电的目标,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工。新发展数字电视用户400余户,信息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四是以创卫为契机,加大村容村貌的治理,全镇24个行政村均有固定的垃圾点和垃圾车,并形成了卫生清理的长效机制,农村改水改厕改气进程加快。清理街巷、居民区、集中点、河道、公路、沟渠等公共区域的垃圾,新建垃圾池273个,{1994政府工作报告}.

投资40万元新修五一、花扒、长窖、草桥4个垃圾填埋场。

(六)、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五年来,我镇大力协助县委、县政府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第五

届油菜花节和群众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倾力打造了以大兴、龙岭两个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村。结合新农村建设目标,先后组建了欢庆锣鼓、广场秧歌、民歌队、花鼓队、舞蹈队、太极拳等群众性文艺团队20余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文化娱乐活动。充实社区文化工

1994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195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95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1955年7月5日至6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

一、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概要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工业和运输业的基本建设问题

(二)关于工业的生产问题

(三)关于农业的增产问题

(四)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五)关于保证市场的稳定问题

(六)关于培养建设干部问题

(七)关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问题

(八)关于厉行节约问题

(九)关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同我国建设的关系

四、为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目录

各位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议案,我现在代表国务院向本次大会作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的直接领导下编制完成的。一九五五年三月间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并基本通过。党的中央委员会根据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的意见作了修改之后,把这个计划草案提交国务院。国务院会议对这个五年计划草案加以讨论并一致通过,现在请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予以审议和通过。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国民经济已经恢复的基础上开始实行的。全国解放之前,我国国民经济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掠夺和严重破坏,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人民的大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把原来由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垄断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和铁路等经济命脉变成全民的财产,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就使我国人民有可能来迅速地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三年中间,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劳动战线上的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全国人民在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进行“三反”“五反”等各个战线上的胜利,依靠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正确的经济政策的领导,同时还由于伟大的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支援,我们胜利地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在一九五二年,即我国结束经济恢复阶段的这一年,我国工业农业总产值(包括工业、手工业、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全部产值,这种产值都是按一九五二年的不变价格计算

的,下同),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百分之七十七点五,其中:现代工业增长了百分之一百七十八点六,农业(包括农村副业)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八点五。一九五二年,工业和农业的主要产品的产量,除个别的以外,都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水平。由于现代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快,它的产值在工业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十七上升到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二十六点七。在工业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同时,运输和邮电有了相应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在平衡财政收支和稳定物价这些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了显著的作用。

在恢复时期中,我们已经开始进行了国民经济的改造工作。社会主义经济成份逐步地加强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在这个时期,公私工业都有发展,但国营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私营工业,私营工业中的一部分已经转变为公私合营,因而国营、合作社营和公私合营的工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包括现代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的产值,不包括合作化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七上升到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六十一,而私营工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则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六十三点三下降为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三十九。同时期内,农业的互助合作运动也有了初步的发展。一九五二年,国营商业和合作社营商业在国内商业批发中的比重达到百分之六十三,在社会零售中的比重达到百分之三十四,对外贸易已由国家管制。总的说来,社会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作用和领导地位,随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日益巩固,已经在恢复时期大大地加强起来,因而也就大大地为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开辟了道路,并需要我们着手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长期计划。

苏联的真诚的、无私的、兄弟般的援助,是我国能够迅速地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帮助我国设计新企业和供应我国建设所需的设备,以及对我国的其他一系列的援助,表现了最伟大的和最崇高的国际主

义。正如斯大林所说的:“问题不仅在于这种帮助是极度便宜的,技术上是头等的。问题首先在于这种合作的基础,是互相帮助和求得共同经济高涨的真诚愿望。”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期间是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这个计划草案的编制工作,在一九五一年就已经开始,中间经过多次的补充和修正,到一九五五年二月,即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了两年之后,才编制完毕。这是由于我国资源缺乏调查,统计资料也很少,有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并存,我们又没有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建设工作的经验又很不够。而且,从国家的整个情况来说,一九五○年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到一九五三年七月底才实现了停战。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一百五十六个工业单位中的主要部分——第二批九十一个单位,也到一九五三年五月才确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过去两年,只能一面进行建设,一面编制长期计划。虽然如此,但由于我国在一九五二年已经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已经能够每年编制和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年度计划,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第一批五十个单位,早在一九五○年就已经确定并陆续施工,所以我们在建设方面并没有丧失时间。而且正因为我们进行了许多准备工作,在执行两个年度计划的过程中又取得了不少的经验,这就使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更加接近实际,更加能够保证它的胜利完成。

现在,我谨对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作如下的说明。

一、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一九五二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制定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国革命第一阶段的任务,是由工人阶级领导人民大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新民主主义的社会,这个任务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第一阶段的基本结束和中国革命第二阶段的开始。中国革命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1994政府工作报告}.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无论在什么国家,社会主义社会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建成的,无产阶级在推翻了反动统治、取得革命胜利以后,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之前,都要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必须利用自己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来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在一九五二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九五四年已经被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接受,列入了我国的宪法,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宪法序言规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宪法第四条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94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1995李鹏政府工作报告

1995年政府工作报告

1995年政府工作报告

——1995年3月5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李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1994年国内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国人民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体制改革迈出决定性步伐,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持稳定,各方面工作都有新的进展。我们伟大的祖国欣欣向荣,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

经济体制改革迈出决定性步伐。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了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由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改革取得预期效果。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开始正常运行,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都实现了初步统一,税种减少,税制简化,税负趋于公平。增强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宏观调控能力,组建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始试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汇率顺利并轨,人民币汇价稳中有升。一些重要商品价格得到调整。这几项重大改革,对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8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一点八。农业虽然遭受严重水旱灾害,仍然获得较好的收成,农业增加值增长百分之三点五。粮食总产量4445亿公斤,比上年减产120亿公斤;棉花、油料、肉禽蛋、水产品、水果等产量都有较多增加;乡镇企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百分之十八。原煤、原油、电力、钢、乙烯、汽车、家用电器、化纤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增长百分之六,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港口吞吐量都有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由上年的百分之五十八点六回落到百分之二十七点八,增长过快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投资结构有所改善。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较好,“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提前一年建成,京九铁路全线进入施工高潮,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以及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甘肃“引大(大通河)入秦(秦王川)”总干渠通水。全年新增大中型发电机组容量1500多万千瓦,铁路新线和复线3300多公里,高等级公路19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近2600万吨,电话交换机近1900万门。国内市场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增长百分之七点八。对外贸易继续扩大,全年进出口总额2367亿美元,增长百分之二十点九,出口略大于进口。国家外汇储备达到516亿美元,增长1.4倍。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良好势头,实际金额达到330多亿美元。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目标之内,金融秩序逐步改善,货币发行得到控制,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6000多项,两系法杂交水稻、数字程控交换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生物疫苗和药物、低温核供热堆等研究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各类教育继续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受到更大重视,办学条件有所改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较大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加快,结构有所调整。教师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以及民办教师转正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解决。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社会科学、卫生体育,以及地质勘查、环境保护、计划生育、扶贫救灾和侨务、老龄、残疾人工作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扫黄”和打击其他犯罪活动收到积极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所加强。加强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方面取得阶段性的效果。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五;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3179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百分之八以上。居民储蓄存款新增6300多亿元。全年城镇新建住宅2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5.8亿平方米。全国实行了职工每周五天半工作制,增加了休息和业余学习时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我们在前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突出的问题是物价上涨幅度过高。去年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要把全年商品零售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内。虽然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涨幅仍然高达百分之二十一点七,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大约有十三个百分点左右,群众反映强烈。物价涨幅这么大,既有客观原因,也有我们各级政府工作上的缺点。一是去年出台的调价项目和影响价格的改革措施比较多,包括大幅度提高粮食、棉花、原油等产品价格,实行汇率并轨等。这些措施对于理顺价格关系,调动生产者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是必要的,由此推动价格总水平一定程度的上升,是改革难以避免的代价,问题在于我们对联带影响估计不够。二是农业投入不足,耕地面积减少,一些地方不同程度放松了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工程,去年又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某些农产品供应偏紧;城乡人民生活改善和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又扩大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三是连续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对此国家没有采取“急刹车”和全面紧缩的办法,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但也增加了抑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四是对市场和物价的管理有所放松,法制不健全,市场不规范,中间环节多,流通秩序比较混乱,乱涨价、乱收费现象比较普遍。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价格,国家必须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管理。除物价问题外,农业和国有企业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同高速发展的工业以及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相比,还很不适应,农业基础脆弱,抗灾能力不强。部分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结构调整缓慢,生产经营比较困难。此外,在收入分配关系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扭曲现象,合理调节个人收入的手段还不健全。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腐败现象有的还相当严重,某些政府工作人员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渎职失职行为,给工作造成危害,群众不满意。上述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正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1994年的工作任务。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1995年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中,要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决抑制通货膨胀,切实加强农业,以国有企业为重点深化改革,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不仅是当前而且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工作的大局和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

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1995年的经济工作中,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注意解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完成“八五”计划,为“九五”期间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条件,今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宏观调控目标,定为百分之八至九。现在国际国内时机有利,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潜力,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由于已经连续三年增长速度在百分之十一以上,当前又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今年增长速度比去年低一点是适当的。这样做,有利于创造较为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发展,也有利于把发展经济的重点转到调整结构,增加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上来。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做好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工作,及时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1994政府工作报告}.

固定资产投资要量力而行,严格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加大投资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农业、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今年重点建设将取得新的进展,贯穿南北

的京九铁路将全线铺通,大西北的兰新复线和宝中铁路将投入运营,以北京为中心、以光缆为骨干的全国现代化数字通信网络将基本建成,几个大化肥工程的投产将为农业提供新的支持。要统筹规划,安排好“八五”计划与“九五”计划项目的衔接。由于目前在建规模偏大,结转的工作量较多,今年必须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房地产投资重点要放在广大人民群众住房的建设上,对于高档建筑必须严格限制。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规模也要加以控制。

最近几年工业生产发展很快,但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导致企业产品积压,经济效益不好的重要原因。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管理,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效益。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般加工工业要把发展重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适销对路的商品上,不要再盲目追求数量的增长。继续下大力量做好扭亏增盈工作,积极推动企业解决相互之间资金拖欠的问题。企业要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对供过于求的产品要限产压库促销。要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坚决控制物价上涨幅度。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确保物价上涨幅度比去年有明显回落,力争控制在百分之十五左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二要继续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努力增收节支,中央财政赤字不能比上年扩大,地方财政要坚持收支平衡。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三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能实行适度消费,不能提倡高消费。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反对铺张奢糜之风。今年要继续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但消费基金的增长应低于经济的增长,职工收入增长应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要关心贫困地区人民、低收入者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认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四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国有与合作流通企业要通过改革,在调节市场和平抑物价中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积极发展商业代理制和连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适应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加强对物价特别是对群众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整顿流通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牟取暴利的行为。

这几年价格调整的步子比较大,今年的任务是消化前几年价格调整的影响,一般不再出台新的调价措施,把价格改革的重点放在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和价格调控体系上。只要各级政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稳定市场物价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各项政策,上下齐心努力,就能够实现今年控制物价上涨幅度的目标。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保证农产品稳定增长,是控制物价上涨幅度,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各级政府要重视农业,切实加强领导,千方百计夺取今年农业丰收。今年要抓紧水稻特别是南方早稻的生产,力争粮食产量达到4550亿公斤以上,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有较大增长,油料、糖料、肉类、水产品也要有较多增加。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保证农业稳定增长,必须坚持农村各项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首先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今年中央用于农业的投入将有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也要增加投入,农业投入不得挪作他用。要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增加资金投入和劳动积累。二是保护和合理使用耕地,稳定粮棉播种面积,坚决制止撂荒和乱占耕地的现象。各地都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并且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城乡建设要尽量利用非耕地资源,农村多种经营和住宅建设不得挤占粮田。三是因地制宜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开垦宜农荒地,改造中低产田。有条件的地区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预防,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五是进一步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完善购销政策,建立健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储备体系和风险基金制度,促进粮食供需的地区平衡和结构平衡。要坚持“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负责“米袋子”就是负责本省的粮食供应,这就要求保证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储备,调剂供求,稳定价格。六是促进农、科、教相结合,推广优良品种、节约用水、科学施肥和使用农家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适用技术,对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稳定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队伍。七是积极扶持化肥、农药

和农机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整顿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秩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抑制价格上涨。八是支持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多渠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好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九是认真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多安排一些资金,扩大以工代赈规模,重点扶持贫困地区修建公路和基本农田,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十是继续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要巩固和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成效上来。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大力促进机械电子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鼓励工技贸相结合,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海外市场。合理调整进口商品结构,对一般商品尤其是高档消费品,要运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方法加以调节。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把引进外资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使用效益。在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的条件下,对外商投资要坚持竞争择优的原则,按国际惯例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在合资经营中要做好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引进技术和设备的鉴定工作,依法保护中外投资者和企业员工的正当权益。继续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发挥开放城市、开放地带的积极作用。这些地区要靠先进技术、集约化经营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创造新的优势。中西部地区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在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中国将一如既往,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多边和双边的经济贸易关系,愿意并且应当成为新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国。

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现在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2亿,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纲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要引导农民转变生育观念,把计划生育同脱贫致富、发展经济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要继续贯彻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坚决治理污染,特别是治理危害严重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

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后十五年特别是“九五”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中长期计划,计划方法要进行改革,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要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综合加以考虑,重点解决一些关系全局的问题。

三、以国有企业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今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要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配套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措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体系,沿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继续前进。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下,国有企业是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和技术装备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全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改革开放中,各地区各行业都涌现出一批活力强,效益好,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良好声誉的国有企业,说明国有企业是可以搞好的。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部分企业还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实践,采取有力措施,争取经过几年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国有企业改革要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要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落实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为企业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向

部分企业委派监事会。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和保值增值考核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逐步调整资本与债务的比例,有选择地解决历史遗留的企业过度负债问题。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分别选择一批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国务院将选择几个行业,试行国家控股公司制度。对现有的股份制公司要依法进行规范,把企业改组、改制和改造结合起来。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试点中的成功经验,推进面上的企业改革。

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企业,有的直接依法实行破产,有的可以先停产整顿,再进行重组。对产品落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实行转产、兼并或转让。要加大国有小型企业的改革力度,可以实行联合,或者实行股份合作制,也可以用租赁、承包、拍卖等办法进行改组改造。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企业集团。继续办好现有大的企业集团。支持企业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发展以产品或贸易为龙头的企业集团,鼓励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加快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逐步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一般可以先把企业的辅助性机构和服务单位分离出去,实行独立核算,减少补贴,逐步走向社会,实现自负盈亏。有条件的,也可以把企业办的公益性单位划交地方政府管理。分流企业富余人员要发挥政府、企业和职工三方面的积极性,实行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相结合。

在继续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的同时,国有企业必须着力加强内部管理。许多办得好的企业,都是有好的经营机制,有好的领导班子,发扬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注重科学管理,依靠技术进步,产品能适应市场需求。这些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应该大力总结和推广。所有企业都要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珍视企业信誉,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认真执行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基础工作,重视职工队伍建设,坚持从严治厂。改善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严格结算纪律,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进行以养老和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这项改革的总体方案和若干分项改革方案已经确定,今年要以城市为单位积极试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目前实行确有困难的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逐步到位的过渡办法。失业保险基金要以城市为单位实行统筹管理。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国有、集体、私营和股份制企业职工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职工和个体工商业者,都要参加保险,提高保险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务必把已筹集到的社会保险金管好用好,发挥其在推进改革和维护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巩固和完善已出台的各项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措施。金融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调控能力,增加间接调控手段的运用。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积极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完善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机制。分期分批组建城市合作银行。按照分业管理的原则,规范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并加强监管,银行不得经营信托投资和证券业务。巩固外汇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结汇售汇制度。

财税体制改革,要巩固和完善分税制,逐步取消一些不规范的做法。认真研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范围。加强增值税、消费税的征管,改进出口退税制度,打击偷税骗税行为。继续清理和逐步取消各种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认真执行个人所得税法,尽快建立个人收入应税申报制度,重点抓好对高收入者的征收。

计划体制改革,要进一步转变计划管理职能,改进计划编制方法,加强经济信息和经济监测预报工作,搞好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综合协调。投资体制改革,要明确国家投资和融资的范围,实行投资主体法人责任制,对立项、筹资、建设和生产经营、还本付息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的全过程负责。逐步建立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

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要抓住重点,以求有所突破,同时要兼顾其他方面的改革,以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今年要继续推进以转变职能为关键的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各级地方政府机

1994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旅游”表述分析(1979-2012)

调研报告类

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

“旅游”表述分析(1979-2012)

国家旅游局办公室 马海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从小到大,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历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充分肯定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还对旅游业来年的发展指明方向、部署任务。2012“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鼓励旅游等消费”。从1979年-2012年的34年间,“旅游”字样在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出现了72次(仅1982、1984、1995年未出现)。同时,在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旅游”的表述语词、所在位臵、出现频率等均有所不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关于旅游业的性质变化

改革开放后,“旅游”在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数种不同的语词表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性质变化和全社会对旅游业性质的一个理解

过程。

(一)旅游事业。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旅游业基本定位于“外事接待”的性质。1964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时,明确发展旅游事业的方针政策是“扩大对外政治影响”和“为国家吸取自由外汇”。但这一时期由于受政治关系影响,来华的单纯旅游性质的游客非常罕见,创汇的功能无法发挥,客观上也决定了当时旅游业主要承担了外事接待功能,也就决定了当时旅游业的“事业”性质。这种“事业”性质更多的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不考虑接待成本和不按照经济规律经营的旅游外事接待。这种定位一直影响至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直到1994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出现“国际旅游事业”的表述。但需阐明的是中国旅游业的性质变化,大致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基本完成,1991年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把旅游业归属为“产业”的范围。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出现的“旅游事业”表述,更多的是指服务于全民、全社会的社会事业,是相对于经济产业的一种职能范围,和改革开放以前及之初的“事业接待”性质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旅游产业。经过“六五”、“七五”两个五

年计划的积累,“八五”时期(1990-1995年),中国旅游业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国际旅游业创汇进入世界前十名,国内旅游迅速崛起。这一阶段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关旅游的经济意识和产业观念得到明显增强,这种站在市场经济角度看待旅游业发展在当时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明显的表现。1992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指出发展旅游业的目的是“欢迎更多的外国朋友及台湾、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来旅游”。与此同时,当年(1992年)出台的国务院重要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旅游业界定为“产业”范围。在1998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业正式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到了“十五”时期(2000-2005年),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平衡发展的局面开始形成,全国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加以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旅游业的产业性质被广泛认可,产业基础日渐夯实,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九五”、“十五”10年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始频繁出现“旅游产业”的表述(1996、1997、2000、2001、2004、2005年)。

(三)旅游业。由于“旅游业”是个统称名词,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有的年份实际上是“旅

游事业”的涵义,有的年份实际上是“旅游产业”的涵义,因此对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旅游业”这个名词的涵义理解,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上世纪90年代之后,旅游的产业性质逐渐明确后,旅游业基本上表达的都是“旅游产业”的涵义。另需指出的是,2000年以前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较多地使用了“国际旅游业”的表述,共出现12次,占总出现次数的17%,这也是由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客观情况决定的。改革开放初,国家根据当时的形势做出了“先国际后国内”的旅游发展战略,虽然不同于旅游发达国家“先国内后国际”的普遍规律,但却符合了我国当时的国情,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这一战略长期决定着我国的旅游发展格局,直到上世纪末国内旅游的大规模兴起才逐渐改变。由于入境旅游长时间在中国旅游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决定了“国际旅游业”的表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较多出现,直至1999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还将“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在不同的位臵分开表述,并强调“发展国际旅游,增加非贸易收汇”。

二、关于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旅游”表述所处的位臵可以有

所判断。旅游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一个逐渐的变化过程,体现了一定的规律性,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一)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在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出现31次,占总出现次数的43%。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旅游业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了“出口创汇”的作用(17次);旅游业在“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发挥了作用(5次);旅游业在促进“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发挥了作用(9次)。但旅游业在扩大开放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999年之前,之后就没有出现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旅游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旅游业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在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出现18次,占总出现次数的25%。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旅游业在推动“发展第三产业”中发挥了作用(7次);旅游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了作用(8次),在“加快发展服务业”中发挥了作用(3次)。需要强调的是,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之后,“第三产业”的提法基本不再出现,因此旅游业也

1994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开始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开始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去年工作回顾;

二、今年主要任务;三、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去年工作回顾: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

[温家宝]:2009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较稳的良好局面。 [09:05]

[温家宝]:——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增长 23.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09:06]

[温家宝]:——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9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6%和

6.2%。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新的、坚实的步伐。[09:07]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但是,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迄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统一。台湾问题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台湾问题很复杂,又有国内问题,又有国际问题。就美国说,这是一个国际问题”。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国际政治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受到了学术界高度的重视。在近几年中,学者们从多角度对美台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推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研究。

一、围绕美国对台政策的研究

有关美国对台政策的研究是美台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尽管学者们关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但是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因而研究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

基本因素及其发展规律,有助于把握美台关系的实质以及中美关系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一)对冷战时期美国对台政策的研究

20世纪40一50年代初期美国的对台政策是学者们着重关注的一个时段。例如,刘丽华着重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动性和稳定性,认为以朝鲜战争为界,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经历了从明确支持台湾回归中国到公开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从“不介人”台湾问题到武力侵占中国台湾海峡的两大变动。这两大变动始终遵循的原则是,台湾是否纳入美国的亚洲战略轨道,是否对美国的全球利益有利。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动性始终服务于其战略目标的稳定性,即利用台湾遏制中国、防止共产主义扩张、在全球推行美国的霸权主。美国的利益需求才是美国对台政策变动与稳定的出发点和立脚点。而刘红则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了战后初期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历史过程;认为在这一时期内(约十年间),美国的对台政策经历了“扶持、放弃、再扶持”的转变,从这一转变中可以看出,台湾问题的出现及长期悬而未决,完全是美国介人中国内战、干涉中国内政、插手中国内部事务的结果,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关注也是一个重点问题。例如,沈志华就对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对台政策的酝酿和武装侵占台湾的决策过程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美国政府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便匆忙认定台湾已处于危急之中,并首先决定在台湾采取军事行动,目的是在于掩盖它在战争爆发前已经开始转变的对华政策,同时为它参与朝鲜战争创造政治条件。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是促使实现这一政策转变的机会通过对美国决策层在酝酿和制订对台政策过程的分析,作者认为美国国务院、军方、两党之间的种种分歧,都不是不要干涉中国内政的本质分歧,而是通过何种手段、何种方式不让中共得到台湾,而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台政策的实质。林晓光认为朝鲜停战后美国把台湾问题提交安理会,要求联合国的介人,在台湾海峡实现停火,维持两岸分离的现状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使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政策。蒋介石对这一政策的反对态度使中共认识到美蒋的利益冲突和政策矛盾,认为可以利用美蒋矛盾,探索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方式,遂开始改变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寻找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新途径。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转移职能
下一篇:00后说说伤感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