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点击: 2012-02-18
生祠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周末作业(6月24日))
靖江市生祠初级中学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九年级语文周末作业(6月24日)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根据拼音依次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zhù立春天的校园,放眼望去,枯瘠的小草已经悄悄泛青,草坪的石凳上一个留着平头的男孩正心无旁w
ù地读书,树林里几个女生热烈地谈论着什么,不时bèng jiàn出一阵银铃般的笑声。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 ) ....
A.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两组。
B.“真美啊!太湖的山水。”她由衷地赞叹。
C.请以《我和爸爸》为题,写一篇感情真挚的文章
D.《白杨礼赞》 选自《见闻杂记》。(文光书店1943年版)
3.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一句(2 分) ( ) ....
A.许多孩子刚摆脱尿布就开始摆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其热衷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B.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C.我们应遵守交通规则,以免发生事故。
D.同学们明确了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 。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6分,每题1分)
①为山九仞, 。 ②耳闻不如目见, 。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 。 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斯是陋室, 。(《陋室铭》刘禹锡)
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5.名著阅读。(5分)
⑪《水浒传》是 朝代的 (填人名)写的长篇小说。(2分)
⑫《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脍炙人口。请联系相关情节,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达粗中有细的特点。 (3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3分)
学习了“鸟”专题后,班级开展“鸟”专题研究活动。
(2) 大家收集了很多鸟的古诗句,阅读下面的诗歌“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孤 雁 》 【唐】 杜甫),体会诗中大雁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分)
(3) 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得到校内外认可,大家都说班长能力强,可班长谦虚地说:“我即使是红花,也需
要绿叶。”学了“叶”专题后,请你说说班长表达的意思是什么。(1分) (1) 班级决定围绕“保护鸟类,建设绿色家园”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请你设计一个栏目(1分)
1
二、阅读理解(共38分)
(一)阅读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然后回答问题。(5分)
①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②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7.(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2分)
(2)诗歌的标题是“早春”,下联却描绘了仲春时的景象,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鸟说》一文,完成8 -11题。(14 分)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啁啾者,即
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
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鵱鷇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
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注释(1)即:走近,靠近(2)掬:用手捧,盈掬:这里指用手满握。
(3)鵱:音构,鸟卵。这里指幼鸟。(4)奚:为什么。(5)适:到„„去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 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 (2) 雌者覆翼之( ) ..
(3) 鸣乃已( ) (4) 见辱于人奴以死( ) ..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 桂之上日有啁啾者 何陋之有(《陋室铭》) ..
B. 雏且出矣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
C. 即而视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
D. 主人戏以手撼其巢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 ..
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1分) ...
其 旁 有 桂 一 株 焉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12.本文和《马说》在写法上相似,都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的主题有何不同?(3分)
(三)阅读杨子的《两代人的矛盾》一文,完成13-15题。(8分)
①“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
2 (4)(3)(1) 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2)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5)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
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
②其实,在这“两代人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年青人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怎样指责这一类的行为,都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③在“两代人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未能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④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因此,父母固然有与子女沟通的必要,而作为子女,也不可犯盲目反抗的错误,总是要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才后悔莫及!
⑤父母可能有许多错误,孩子也可能有许多错误。但是,一个孩子在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要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父母,在孩子踏进“反抗”的年龄时,也应当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追不上属于孩子的时代。
⑥只要年青的一代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而父母则顺应时代潮流,把下一代看成自己的朋友,双方共享喜乐,分担烦恼,就没有化解不了的两代人的矛盾。
13.概括选文的论述思路。(3分)
14.文中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15.针对一部分父母的愚昧和落伍,文中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生活中如果你与父母发生矛盾,你打算怎样化
解矛盾?(3分)
(四)阅读丁立梅的《花盆里的花仙子》一文,完成16-18题。(11分)
①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惹事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老师们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为了让他少惹事,老师们对他说:“张星,这次考试,你可以不参加。”“张星,星期天补课,你可以不来。”那么,好吧,他乐得逍遥,整日里游东逛西,打发光阴。偶尔坐在教室里,也是伏在桌上睡觉。
②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包,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这个窗台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③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女老师手上托一个小花盆,对他说:“张星,这盆花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交给你管理,可以吗?”
④他有些意外,一时竟愣住了。定睛看去,花盆里只一坨泥,哪里有半点花的影子。女老师看出他的疑惑,笑吟吟说:“泥里面埋着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会很快长出叶来,开出花来。”
⑤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⑥他极少再东游西荡,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觉,他给那盆花松土,浇水。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只小花盆,心里开始充满期待。
⑦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里,竟冒出了嫩黄的芽。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他忍不住一声惊叫:“啊,出芽了!”心里的欣喜,排山倒海。同学们簇拥过来,围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观看花长芽。弱小的生命,在他们的守望中,渐渐蓬勃起来。三月的时候,葱绿的枝叶间,开出了桃红的 3
花,一朵,再一朵。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风信子。
⑧他激动地拉来女老师。女老师低头嗅花,突然微笑地问他:“张星,你知道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吗?”他茫然地摇摇头。女老师说:“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他没有吱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⑨他开始摊开课本,认真学习。本不是个笨孩子,成绩很快上去了。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说:“张星啊,没看出你这小子还有两下子呀。”他羞涩地笑。坚硬的心,像窗台上的那盆风信子,慢慢地盛开了。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
⑩后来,他毕业了。由于基础太差,他没能考上大学。但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租了一块地,专门种花草。经年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 16.请从“张星”的角度,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3分)
17.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小题。(4分)
(1)第⑦段中,“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2)第⑨段中,“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请体会“有些疼痛“和有些欢喜”的原因。
1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女教师的人物形象(不少于两点)。(4分)
三、作文(40 分, 含书写分4分)
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改变一个人,一本书、一幅画甚至是一片树叶也能改变一个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事、物,因为他们(它们)的影响,我们获得成长。请以“是你改变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要有生动的描写。(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地名、人名和校名。
4
九年级语文周末试卷答案(6月24日)
1. 伫 骛 迸溅2.A 3.C 4略
5.(1)元末明初 施耐庵
(2))为保证金氏父女能平安离开,鲁达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阻止店小二拦截金氏父女。 在惩治恶霸镇关西的时候,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引郑屠先动手,并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之举。不慎失手打死郑屠后,他随机应变,称其诈死,而后安然脱身这些都表现了鲁达的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3分,答出1点得1分)
6.(1)人与鸟 人鸟共家园(栏目名称应体现“人鸟和谐相处”的主题)(1分) (2)鸿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1分)
(3)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1分)
7.(1)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1分),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1分) (2)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作者清新高雅的生活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答出以上三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即可。答出手法,得1分,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得2分。其它手法(如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等),言之成理,亦酌情给分。
8. (1)做巢 筑巢 (2)盖、蒙 (3)停止 (4) 受辱 9.D(2分)
10.其旁╱有╱桂一株焉(1分)
11.(4分)(1)问周围的人(它的去向),原来是某人(屋主)的童仆把它们抓走了。
(2)略
12.托物寓意(1分)
《马说》抨击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1分)
本文告诫有识之士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处所去发展。(1分)
13.首先,指出两代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对立;然后,分析两代人之间矛盾对立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化解两代人
矛盾对立的策略。(1点1分,共3分)
14. 举例论证(1分),有力的论述了两代人之间彼此多点“友情”和理解,他们的关系会充满了和谐的快乐(1分)。
15.①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思想。(1点1分,共2分)②只要从自己的角度
出发,主动化解矛盾即可。(1分)
5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之内容和情感 单元测试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之内容及情感 单元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考点题)从诗中“柳深青”“柳絮飞”可以看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答:
答案:惆怅、伤感。
解析:古代诗歌一般借助景物来抒情。第三句中“惆怅”一词已经明确诗人的感情。“柳深青”“柳絮飞”所展现的又是暮春之景,可看出作者的感情基调应是惆怅。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
解析:可结合诗题中的“梨花”加以分析和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功力,请分析。
答:
答案:“过”,动词,穿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意思对即可)
(2)(考点题)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答案:尾联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的景象,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意境,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①春 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 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1)(考点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诗歌表达了作者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
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解析:把握作者情感可结合诗题、诗后注释以及诗中所写景物的特点分析。
(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
答:
答案: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五、六句写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寥落凄冷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表现手法。颔联和颈联主要写了蝶、花、青帘、将临的雨等事物来表现春寒。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2017个性伤感说说}.
注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 次:停泊。
(1)全诗紧扣“夕”字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
答案: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
(2)(考点题)“听钟未眠客”中“客”指何人?请结合诗句分析“客”的情感。 答:
答案:“客”是指诗人自己。诗人旅途漂泊,傍晚泊舟淮水边,驿馆凄清,因思乡而不能成眠,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情愁。
解析: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作者自己。把握作者情感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及所写景物的特点。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塞下曲
李 益
①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②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注] ①伏波: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为抵御北方民族的侵犯,宁肯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而还。②定远:东汉定远侯班超年迈时曾在西域上书皇帝,说“但愿生入玉门关”。
(考点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这首诗运用马援、班超等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要为国立功、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
解析:作者主要是借助典故来表达感情的。结合注释可知作者想要建功报国。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①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②。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③。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 ①蜀先主:即刘备,先主庙在夔州,作者曾任夔州刺史(821—824),此诗当作于此时。②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王莽代汉时,曾废,至光武帝时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③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
(1)首联“千秋尚凛然”中的“尚”字有何妙处?
答:
答案:①尚,“尚且”“还”“依旧、依然”之意,先主之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其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似存;②境界雄阔,凸显了先主万古长存的英雄气概;③表达了作者对先主的崇敬景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的炼字技巧。炼字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回答此类问题应将“字”放到句中综合思考作答,“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2)(考点题)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①感叹后主刘禅的不肖;②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③总结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警策昏庸无能的唐朝统治者。(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辋川闲居
王 维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①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寂莫於陵子②,桔槔方灌园。
[注] ①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②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兄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1)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
答案:这两句诗勾画出了一幅鲜明的辋川风景图: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鸟振翅翻飞于苍茫的山间。青菰、绿水与白鸟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中注释比较详尽,考生应注意这一重要提示。赏析第三联景物描写时应抓住关键意象“青菰”“水”“白鸟”“山”。一“映”一“翻”,动静结合。
(2)(考点题)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第二联的“时倚”“远看”再现了诗人安逸洒脱、怡然自乐的心情。尾联以於陵子自况,暗示了自己隐居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本题既要留意“时倚”“远看”“於陵子”等关键词语,又要联系注释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其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贫 女
[唐]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②。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 ①秦韬玉:出身寒素,累举不第。②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饰。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结合诗句分析贫女的形象。
答:
答案:“蓬门未识绮罗香”写贫女衣着朴实。“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写贫女手巧勤劳,不同别人争妍斗丽。“拟托良媒益自伤”写贫女的苦闷哀怨。这首诗塑造了朴实勤劳、不迎合流俗、忧郁神伤的贫女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形象的能力。回答本题关键是要结合诗句做好分析,“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凭一双巧手针线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赫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2)(考点题)“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千古名句,请说说诗人借此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
答案:这一名句语意双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深切同情,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辛酸。寄寓着封建社会寒士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辛酸。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姑苏怀古
姜 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
②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 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1)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诗人以云彩、柁牙、星影、白鹭等意象,描绘了一个江水澄澈、星光明灿、归云飞动、鹭眠于沙的宁谧恬淡的意境。②远景近景相结合。前句写的是远景,后句写的是近景,两相结合,使画面极富层次之美,有立体感。 ③动静结合。前句写的是动景,以归云绕柁牙写舟之动,动感十足;后句写静景,白鹭眠沙滩安闲静谧,突出江之静。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诗歌意境和写景的技法。诗歌意境的表述模式: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诗人的笔下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山川依然,宁谧恬淡的意境不难看出。
(2)(考点题)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
答案:①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以今之柳扫古落花,虽然无理,但
却有情;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②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结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③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午 枕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
③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敧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 ①诗人一生从政,致力新法,但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中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敧(qī):倾斜、歪向一边。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并试述诗歌的主旨。
答:
答案:诗眼是“兴废使人愁”。诗中主要通过梦醒后的所思所感,抒发兴废之愁。由于眼前的“兴废”不是除旧布新,而是除新布旧,诗人不能不感到寂寞与愁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语言特色及概括诗歌主旨的能力。诗眼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诗。由于眼前的“兴废”不是除旧布新,而是除新布旧,这深深地刺伤了诗人的心灵,因此结句终于归结为一个“愁”字。
(2)(考点题)诗人善于在逆境中用深刻的哲理开拓自己心胸,诗歌中间两联“表面上句句是景语,实际上句句是理语”,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颔联写野草、鸣鸠表现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诗人从中汲取力量,并对此感到欣慰。颈联通过旧蹊开新径,朱户、画楼的兴废迭代,暗示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
解析:颔联写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愁,颇具深意。自然界之所以能出现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主要是因为它能够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朱户敧斜见画楼”,通过朱户、画楼的兴废迭代,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以上四句由春梦生出感想,表面上句句是景语,实际上句句是理语。景和理的结合,既表现了诗人优雅、冷静的思想风貌,又体现出诗人善于用美好事物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战城南
杨 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考点题)《战城南》中“寸心明白日”一句所表现的情感,与《塞下曲(其二)》的整体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寸心明白日”一句,表现出战事虽然艰苦,但征人仍有光明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他们立志杀敌的情感;而王诗写出了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尸骨遍野的惨状,表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2017届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2016.12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的积累和运用(28分)
1.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竹外桃花三两枝,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
④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⑤ ,志在千里。 (曹操《 》)
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晓战随金鼓, 。 (《塞下曲六首》其一)
⑧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_____《相见欢》)
2.根据拼音书写汉字(3分)
①急不xiá 择 ②取dì ③心无旁w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
B.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
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C.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
D.针对在校初中生能否使用手机的问题,某班向家长进行了专项调查,80%赞同使用手机的结果让班主任李老师莫衷一是。 ....
4.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A.具:同“俱”,全 B.制:制度 C.属:同“嘱”,嘱托 D.作文:写文章
5. 根据与划曲线处语言结构一致、内容相连的要求,横线上应填文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2017个性伤感说说}.
四面水帘高卷,周回花压朱阑。满目香风,万朵芙蓉铺绿水;迎眸翠色,千枝荷叶绕芳塘。画 。盆中水浸,无非是沉李浮瓜;壶内馨香,盛贮着琼浆玉液。江山秀气聚亭台,明月清风自无价。
A.五岳翠干云彩灭 B.萍藻上簇簇游鱼 C.数点沙鸥浮水面 D.几缕晓霞碧汉横
6.阅读下面名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说时迟,那时快,蒋门神急要挣扎时,武松早落一刀,劈脸剁着,和那交椅都砍翻了。武松便转身回过刀来。那张都监方才伸得脚动,被武松当时一刀,齐耳根连脖子砍着,扑地倒在楼板上。两个都在挣命。这张团练终是个武官出身,虽然酒醉,还有些气力;见剁翻了两个,料道走不脱,便提起一把交椅轮将来。武松早接个住,就势只一推。休说张团练酒后,便清醒时也近不得武松神
力!扑地往后便倒了。武松赶将去,一刀先割下头来。蒋门神有力,挣得起来,武松左脚早起,翻筋斗踢一脚,按住也割了头;转身来,把张都监也割了头。见桌子上有酒有肉,武松拿起酒盅子一饮而尽;连吃了三四盅,便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写下八个大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⑴请为这段文字拟写一个贴切的标题。(1分)
⑵本选段大量运用了动作描写,请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
⑶武松杀人后,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八个大字,体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征?(2分)
二、阅读与赏析(共 42 分)
(一)古诗赏析(4分)
夜 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释】张耒,北宋诗人。自幼有雄才,然而仕途却十分坎坷。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的迫害,一再被贬黜。
7.⑴诗歌的一二两句描绘了庭户怎样的特点?(2分) ⑵第四句中的“尚有声”不仅是指树叶声,更是诗人的心声,你能揣度一下诗人的心声吗?(2分)
(二)课外文言文(12分)
钟离意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
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
①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
后除瑕丘令。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②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
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 (选自《后汉书·钟离意传》,有改动)
[注]①掾:属官;属员。 ②班:分。
8.下列句中的“而”与“帝怪而问其故”中“而”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B.佣者笑而应曰
C.黑质而白章 D.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钟离意为督邮时,受到太守的赞许,于是被委任管理县里的事务。
B.钟离意在大司徒侯霸幕府时,遣送囚徒到河内时正值冬寒,就动员当时所在的弘农县给囚徒制做棉衣,事后弘农县令写信向光武帝上奏赞扬了此事。
C.钟离意把罪犯防广放回家去给母亲办理丧事。他的仁爱和宽容,使罪犯受到了感化。
D.钟离意担任尚书时,朝廷破获了交阯太守张恢的贪赃枉法案,显宗下诏书把没收的钱物赏赐给群臣,钟离意一身正气拒不接受没收的钱物(赃物),得到显宗的赞赏。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意亦具以闻 闻: ②诚良吏也 诚: ..
③后除瑕丘令 除: ④广敛母讫 讫: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罪自我归,义不累下。(2分)
译文:
⑵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2分)
译文:
(三)说明文阅读(4分)
寒潮自述
①我姓“寒”名“潮”,但也有称我“寒流”的。我的故乡在北极地区。那里终年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的,气温常在零下40℃以下,很适合我的生存生长。当时间老人的脚步一踏入冬天,我便要开始到南国游览了。
②我所到之处,往往就要使那里的气温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有时还会送去雨(雪)、冰冻、大风等天气。所以人们从广播或电视中听到我将要南下的消息时,就有畏寒怕冷之感。
③我南下时一般有三条路径:有时走中路,即从西北伯利亚出发,由蒙古国经河套地区直达长江以北地区,并带去大风、沙尘暴和大幅度降温,给长江以南地区带去雨或雪;有时我又走东路,由西北伯利亚经蒙古国到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后转向东南下。走这条路径南下,因为长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区处于我躯体的后部或底部,所以往往会给这些地区带来较长时间的阴雨(雪)天气;有时我还走西路,即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国,沿新疆、青藏高原东部南下。走此条路径,将会给全国大部分地区带来雨(雪)天气,但降温幅度不会很大,有时会给江南、西南地区带来降温和霜冻天气。 ④我南下时与火车行驶的速度差不多,一昼夜可跑一千多公里。我所到之处都会给那里的天气、气候带来较大变化,特别是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大风、沙尘暴,给南方地区带来的雨(雪)、低温天气,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使我倍感愧疚。我游览到某一地区2~3天后,那里往往受冷高压系统控制,天气转为睛朗少云天气,气温逐日回升,且渐渐刮起偏南风。但我要提醒你的是,这往往是我要再一次南下的前奏信号。 ..
⑤我在南下与所到之处的暖空气接触过程中,体温逐渐升高,直到南移到海洋上,与那里的暖湿气团融为一体。我从来不走回头路,也没有回头路可走。
⑥由于气象工作者可以通过卫星随时监测到我的势力强弱和行动路径,一旦发现了我活动的迹象,便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发出预报、警报,提醒人们注意采取防范措施,以减轻或避免因我南下时带来各种不利天气的危害。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天气预报水平的提高,我将听从于科学调遣,尽力为人类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12.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分)
13.第④段加点字“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四)议论文阅读(9分)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