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客对联吧

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7-03-29

中客对联吧篇一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

青分楚豫

一、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接受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之,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活动准备:

1、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有意义的对联等)。

2、根据学过的一些课文(人教版初中第一、二册),自编一些对联。

3、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4、选出男、女主持人各一名(以下称男、女)。

四、活动过程:

男、女(合):嗨,大家好!

女: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

男、女(合):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男: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

生一:《七律·长征》。

生一:《过故人庄》。

生一:《钱塘湖春行》。

生一:《游山西村》(还有《次北固山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岳》……)。

女:回答得不错。不过,这些诗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

女:好,我们就来背诵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吧。

(生齐背书)

男:这首诗里有一联非常有名,这一联是——

生(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女:对了。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了—— 生:对联。

男:说到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着呢。有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讲一讲对联的历史?

生一: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呢。

生一: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古书的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九六四年亲自写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生一: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生一: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生一: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呢。

生一:对联主要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但是,对偶句还不能就说是对联,只有它们脱离律诗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女:同学们的资料收集得非常齐全,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既然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吧。 生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生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男:当然不止这些。不过,我想问问大家,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对联或对偶知识,说说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生一:每联两句,每句字数相等。

生一:每句相同位置的词性要相对,比方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生一:上下两联的内容要有联系。

生一:听说还有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我也不太懂。

师:对。有关平仄的知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一查有关资料。另外呢,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同学们,回家以后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对联张贴的顺序是不是对的呀?

女: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园地里的一朵艳丽的鲜花。从古至今,发生过许许多多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信,看了下面这个小品,同学们就可以领略对联的妙处了。这个小品的名字是——《解缙三气老尚书》。

男:欢迎参加表演的同学出场。

(二生表演小品)(小品内容:明朝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叫解缙,他小的时候很聪明,擅长对对子。他家的门正对着一个老尚书的竹林。过年那天,他就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老尚书是个小心眼,又看不起穷解缙,见了对联,很气愤,心想我的竹林怎么能让你随便写进对联!于是叫人把竹子砍掉。解缙明白邻居的意思,于是就在上下联后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尚书更加恼火,下令家人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尚书气得说不出话来。 )(表演过程中由表演者当场书写对联)

男:演得怎么样啊,同学们?再次鼓掌感谢这两位同学吧。

女:这个小品告诉我们,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是一种战斗武器呢。

男:对联不光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不信就请听听吧——

生一:明朝著名学者顾宪成有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告诉我们,除了读好书,还在关心天下大事呢。

生一:蒲松龄落第后写了一则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一: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明心底无私天地宽。 生一:苏东坡说在他的书房门前写道:“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个对联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生一:刚才小品中的那个解学士还写了一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可不要做那些不学无术而又不知羞耻的人哟。

女:刚才我们接触的多数是古时候的对联。其实当今社会对联也无处不在。

男:是啊,大江南北,城市乡村,街头巷尾,家家户户,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谁家不贴对联呢?

女:下面的节目是:身边对联大展示。同学们,你喜欢你身边的哪些对联?奉献出来让大家也来欣赏一下吧。

生一:过年时我家贴的春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虽说很普通,但是它给我家带来了美好的祝愿,所以我很喜欢它。

生一:我家住葫芦岭下,没事儿总爱到岭上的玉佛寺去散步。我记得玉佛寺大门两边有幅对联,上联是“宇宙清风东南西北临仙境”,下联是“东江绿水春夏秋冬映圣堂”。横批是“罗阳福地”。我觉得这个对联把周围的风景与玉佛寺的身份结合得很好。

生一:我家住在罗浮山部队。过年时见过部队贴过这么一幅对联:“常备不懈苦练过硬本领,紧握钢枪守卫大好河山”。我觉得很有力量。

生一:我也去过罗浮山呢。罗浮山酥醪观里有一幅对联给我印象很深:“小楼容我静,万壑烟云留槛外;大地任人忙,半天风竹拂窗来。”对联给人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

生一:“平乐”文具店旁边有家药店,对联是:“ 藏花川贝架上丹膏返老还童,南参北芪匣内丸散延年益寿”,横批是“固本培元”,怎么样,还不快去买?

生一:我叔叔开了家饭店。过年他让我给他找对联。我在网上给他找了一幅是:“件件随心饥有佳肴醉有酒,般般适合冷添汽水热添茶”。又方便又热情,还不错吧?

生一:有一家理发店我常去,只是因为店门前的一幅对联打动了我,使我觉得这家理发店的品位还挺高的。对联是:“修就一番新气象,剪去千缕旧东西”,一语双关,妙不妙? 生一:我的小表弟最爱玩具,所以我常去光临玩具店。春节时,我看到一家玩具店的对联是很特别,我就记下了:“吹吹打打敲敲般般好玩,白白红红绿绿色色精工”。

男:生活中对联无处不在,语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联。下面的活动是——猜人名。我说一幅对联,你们来猜猜这幅对联说的是我们熟识的哪位作者。请准备好——“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生一:杜甫。我们学过他的《石壕吏》。

女:“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生一:蒲松龄。我看过他的《聊斋志异》,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文章《狼》。

男:“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生一:这个很容易,说的是鲁迅。

女:“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生一:写的是南宋豪放派诗人辛弃疾。我们学过他的《西江月》。

男:同学们表现得还不错。不过我们仅会欣赏别人的对联而自己不会创作可还是不够。这样吧,我们来个比赛,学习对对联,看谁对得快对得好。我们还是以学过的课文为依据。

女:我来先说,然后大家出联大家对。请听:孙权劝学——题目对题目。

生一:这还不容易?愚公移山。

生一:观沧海。

生一:泊秦淮。

生一:张洁挖荠菜

生一:安石伤仲永,行不行?

女:这个可有点勉强,你把王老先生的姓给吃掉了呀。

生一:再来。孟浩然过故人庄。请对。

生一:来了,陆放翁游山西村。

生一:再听:三味书屋寿老先生严中有爱。

生一:七根火柴无名战士危里见忠。

生一:英雄石像谁对谁错?

生一:羚羊木雕孰是孰非?

生一:老父亲步履蹒跚买朱橘,父爱似海。

生一:小儿子泪眼朦胧忆背影,儿思如潮。

女:今天,我们上了一堂令人心醉的对联课。我们觉得,对联,就是一首诗,诗情画意; 男:对联,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

女:对联,语文天地里的一朵奇葩;

男:对联,民族文化里的一颗珍珠。

女:这真是——

男:女(合)千言万语道不尽,联联对语总关情。

男:同学们,

男:女(合)让我们热爱对联、热爱语文、热爱生活吧。

(课程结束)

五、注意事项:

1、活动中教师尽量做好一个旁观者,一个指导者。

2、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3、要充分体现综合性课程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

对联讲座

目的:1)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对联知识

2)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中客对联吧}.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 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这便是最早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为老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办丧事也挂对联,这叫挽联;等等。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对联,千万不要搞错。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你看,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学一点对联知识吧。

其实,对联并不是某人一提倡它就发展起来的,而是有它出现的基础的。在我国的歌谣、谚语、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对偶句,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东汉末年就开始出现对联了。 唐代由于律诗的盛行,门联已比较普遍。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期。(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是从古代诗词、骈文中衍变尔来的,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对联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只有这组对偶句意义比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张贴才可称为对联。

(二)对联的格律

对联很讲究格律,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

一、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二、句式一致

指的是句子的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当,比如:

学问藏今古

文明播东西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三、词性相当

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 ,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四、平仄相对

中客对联吧篇二

古今对联诠释

古今对联诠释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因冒犯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行刑日,凄凉肃穆,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空地,四周闪着刀光剑影,显得阴森恐怖。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刑场上,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眼看行刑时刻将到,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于是吟出了上联。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接着念出了下联。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只见寒光闪处,伴着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文坛巨星过早地陨落了。

【金圣叹撰题联】

流水今日;

明月前身。

——金圣叹题佛经

千古绝吟太白诗;

大江东去学士词。

——金圣叹题书房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金圣叹感题时势

一个文官小花脸;

三朝元老大奸臣。

——题舅父钱谦益

金圣叹的舅父钱谦益,老奸巨猾,玩世不恭,原是明崇祯手下礼部尚书,后李自成进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灭,他又摇身一变,屈膝投降,当上清朝的礼部侍郎。这天,钱侍郎生日作寿,金圣叹母命难违,前往祝寿。酒席宴上,一个个摇头晃脑,弹冠相庆。独有金圣叹板着脸,不卑不亢,沉默不语。酒过三巡,一个打秋风的宾客过来拍马屁了。他说:“钱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会,正好置酒论文,让我等开开眼界。”一时间赞声四起,金圣叹倒也不推辞,站起来淡淡一笑:“盛情难却,只好献丑了。就提一对联吧!”只见金圣叹手握斗笔,饱蘸浓墨,写道:“一个文官小花脸;”众人一见,大惊失色,钱侍郞正在捋须的手一颤抖,不觉拔掉了几根胡子。心想,这小子也太狂妄了!这七个字可以乱写?只见金圣叹不慌不忙又写了四个大字:“三朝元老……”众宾客一见,脸上露出笑容。钱侍郎怕金圣叹又来什么邪劲,便走上前冲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谁知金圣叹却冷冷一笑,毫不迟疑,“刷刷刷”写完,把笔一掷,拂袖而去。众人一看,只见金圣叹写下的是十四个字:“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钱谦益两眼翻白,手脚冰凉,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中客对联吧}.

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

草木知名节,久而后成。

——金圣叹题书斋

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

少老头,坐睡椅,由冬至夏读春秋。

——金圣叹撰技巧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夜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金圣叹题时令年节

一年中秋赏月,金圣叹偶得上联,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联,次日他把这上联写在壁上,每天沉思,终不能对。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团年守岁,其妻叹曰:“今夜是最后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开头了。”金圣叹一听,突然跳起来说:“下联有对了!”随即在壁上续接写出了下联。

这老翁舍得几文钱,斋僧布道,加几年阳寿足矣。胡为乎,使金童玉女引上天堂;呀呀呀,玉帝也嫌贫爱富;

那婆子偷尝两片肉,破戒载荤,打两个嘴巴够了。又何必,差马面牛头拿归地狱,哈哈哈,阎王乃重畜轻人。

——金圣叹题戏台(41+41=82字)

====================================================================

【金圣叹评《水浒》第四十四回联批】

李逵忽然有假;

宋江到底无真。

{中客对联吧}.

宋江爷生不如死;

李逵娘死贤于生。

李逵取娘,村中遇鬼;

宋江取爷,寨里见神。

宋江爷不忍见活强盗;

李逵娘不及见死大虫。

李逵遇鬼,只见两板斧;

宋江见神,受三卷天书。

{中客对联吧}.

宋江遇玄女,是奸雄捣鬼;

李逵遇白兔,为纯孝格天。

李逵取娘归时,带两只真虎;

宋江取爷还时,携三卷假书。

====================================================================

【金圣叹应对、合撰联】

〖金圣叹应对老者联〗{中客对联吧}.

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中年人)

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老者)

——附录:老者应对中年人

金圣叹一生评点过不少古人名著,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甫的诗歌、《水浒》和《西厢》合称为天下“六才子书”。并对《水浒》、《西厢》两书进行批改,很有独到见解。后又把《三国演义》称为“天下第一才子书”。一天早晨,金圣叹在茶馆吃茶,听到近旁桌子上有四五个人在谈论对对子。其中一长须老者对一个中年人说:“这个下联我有了。你上联是:„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我下联对:„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中年人听了忙说:“您老真不愧对对子老手,佩服佩服!”

上素月公饼;(老者)

中糖云片糕。(金圣叹)

——金圣叹应对老者

长须老者捻捻胡须说:“我也出一副联给你们对对。”说着用手指盘中月饼:“上联就出个„上素月公饼‟吧,但我上联指的是食物,所以下联也只准以食物相对。”长须老者说完,大家抓耳挠腮,因其中“上素”是“尚书”谐音,不容易对。金圣叹见半天无人对出,心里一急,脱口而出:“这有何难!对„中糖云片糕‟不就行了。”他这下联中,不但“中糖”和官名“中堂”同音,云片糕也是食物,大家都点头称是。

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老者)

少老头,坐躺椅,由冬至夏读春秋。(金圣叹)

——金圣叹应对老者

长须老者看看金圣叹,见他一表人才,出言不凡,便邀金圣叹一起吃茶。金圣叹也不推辞,端着茶壶坐了过来。长须老者拱供手说:“看来先生十分精于对句。我这里有一对子,想请教先生,不知意下如何?”金圣叹高兴地说:“快请讲出,

让我试试。”长须老者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上联:“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众人都以为金圣叹难以对出。怎料金圣叹低头略一思索就说:“少老头,坐躺椅,由冬至夏读《春秋》。”他话音刚落,就博得満堂喝彩。长须老者请教姓名方知是大名鼎鼎的金圣叹,大家更是赞叹不已。{中客对联吧}.

-----------------------------------------------------------------

〖金圣叹综合应对联〗

半夜二更半;(某方丈)

中秋八月中。(金圣叹)

——金圣叹属对报国寺方丈

金圣叹在“哭庙”案被冤杀的三年前,刚刚批点完了《水浒传》、《西厢记》,便走进报国寺信步小憩。一天夜里,已批书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到了半夜乃毫无睡意,便披衣秉烛去见寺里方丈,想借佛经予以批点。鹤发童颜、长须飘飘的老方丈得知其来意后,慢条斯理地说:“想批书可以,我有一个条件在先,我出一联,如你能对出,即取出佛经让你批点,否则请恕老僧不给脸。”当时正值半夜子时,忽听外面“笃笃”几声梆子声,老方丈灵机一动,脱口说出了上联。可金圣叹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就是对不出下联来,只得抱憾而归,一直郁记在心。三年后,金因“哭庙”案被判斩杀。刑场上,刚逾知天命之年的金圣叹,泰然自若,临刑不惧,昂然地向监斩索酒酣然畅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其心爱的儿子痛不欲生,呼天抢地、泪流满面地赶到刑场,与慈父诀别。他看见儿子哭得泪人似的,劝慰道:“别哭了,告诉我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哽咽着说:“八月十五日,中秋。”听到“中秋”二字,金圣叹突然仰天大笑,高兴地说:“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并要儿子马上去报国寺告诉老方丈,他对出了下联。可是,一代文坛巨子,再也不能为佛经批点了。

中客对联吧篇三

对联天地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一、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活动准备:

1、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有意义的对联等)。

2、根据学过的一些课文(人教版初中第一、二册),自编一些对联。

3、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四、活动过程: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男: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

生一:《七律·长征》。

生一:《过故人庄》。

生一:《钱塘湖春行》。

生一:《游山西村》(还有《次北固山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岳》„„)。 女:好,我们就来背诵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吧。

男:这首诗里有一联非常有名,这一联是——

生(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女:对了。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了——

生:对联。

男:说到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着呢。有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讲一讲对联的历史?

生一: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呢。

生一: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古书的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九六四年亲自写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生一: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生一: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生一: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呢。

生一:对联主要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但是,对偶句还不能就说是对联,只有它们脱离律诗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女:同学们的资料收集得非常齐全,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既然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吧。

生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生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男:当然不止这些。不过,我想问问大家,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对联或对偶知识,说说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生一:每联两句,每句字数相等。

生一:每句相同位置的词性要相对,比方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生一:上下两联的内容要有联系。

生一:听说还有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我也不太懂。

师:对。有关平仄的知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一查有关资料。另外呢,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同学们,回家以后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对联张贴的顺序是不是对的呀?

女: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园地里的一朵艳丽的鲜花。从古至今,发生过许许多多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信,看了下面这个小品,同学们就可以领略对联的妙处了。这个小品的名字是——《解缙三气老尚书》。

男:欢迎参加表演的同学出场。

(二生表演小品)(小品内容:明朝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叫解缙,他小的时候很聪明,擅长对对子。他家的门正对着一个老尚书的竹林。过年那天,他就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老尚书是个小心眼,又看不起穷解缙,见了对联,很气愤,心想我的竹林怎么能让你随便写进对联!于是叫人把竹子砍掉。解缙明白邻居的意思,于是就在上下联后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尚书更加恼火,下令家人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尚书气得说不出话来。 )(表演过程中由表演者当场书写对联)

男:演得怎么样啊,同学们?再次鼓掌感谢这两位同学吧。

女:这个小品告诉我们,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是一种战斗武器呢。

男:对联不光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不信就请听听吧——

生一:明朝著名学者顾宪成有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告诉我们,除了读好书,还在关心天下大事呢。

生一:蒲松龄落第后写了一则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一: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明心底无私天地宽。

生一:苏东坡说在他的书房门前写道:“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个对联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生一:刚才小品中的那个解学士还写了一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可不要做那些不学无术而又不知羞耻的人哟。

女:刚才我们接触的多数是古时候的对联。其实当今社会对联也无处不在。

男:是啊,大江南北,城市乡村,街头巷尾,家家户户,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谁家不贴对联呢?

女:下面的节目是:身边对联大展示。同学们,你喜欢你身边的哪些对联?奉献出来让大家也来欣赏一下吧。 生一:过年时我家贴的春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虽说很普通,但是它给我家带来了美好的祝愿,所以我很喜欢它。

生一:我家住葫芦岭下,没事儿总爱到岭上的玉佛寺去散步。我记得玉佛寺大门两边有幅对联,上联是“宇宙清风东南西北临仙境”,下联是“东江绿水春夏秋冬映圣堂”。横批是“罗阳福地”。我觉得这个对联把周围的风景与玉佛寺的身份结合得很好。

生一:我家住在罗浮山部队。过年时见过部队贴过这么一幅对联:“常备不懈苦练过硬本领,紧握钢枪守卫大好河山”。我觉得很有力量。

生一:我也去过罗浮山呢。罗浮山酥醪观里有一幅对联给我印象很深:“小楼容我静,万壑烟云留槛外;大地任人忙,半天风竹拂窗来。”对联给人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

生一:“平乐”文具店旁边有家药店,对联是:“ 藏花川贝架上丹膏返老还童,南参北芪匣内丸散延年益寿”,横批是“固本培元”,怎么样,还不快去买?

生一:我叔叔开了家饭店。过年他让我给他找对联。我在网上给他找了一幅是:“件件随心饥有佳肴醉有酒,般般适合冷添汽水热添茶”。又方便又热情,还不错吧?

生一:有一家理发店我常去,只是因为店门前的一幅对联打动了我,使我觉得这家理发店的品位还挺高的。对联是:“修就一番新气象,剪去千缕旧东西”,一语双关,妙不妙?

生一:我的小表弟最爱玩具,所以我常去光临玩具店。春节时,我看到一家玩具店的对联是很特别,我就记下了:“吹吹打打敲敲般般好玩,白白红红绿绿色色精工”。

男:生活中对联无处不在,语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联。下面的活动是——猜人名。我说一幅对联,你们来猜猜这幅对联说的是我们熟识的哪位作者。请准备好——“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生一:杜甫。我们学过他的《石壕吏》。

女:“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生一:蒲松龄。我看过他的《聊斋志异》,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文章《狼》。

男:“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生一:这个很容易,说的是鲁迅。

女:“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生一:写的是南宋豪放派诗人辛弃疾。我们学过他的《西江月》。

男:同学们表现得还不错。不过我们仅会欣赏别人的对联而自己不会创作可还是不够。这样吧,我们来个比赛,学习对对联,看谁对得快对得好。我们还是以学过的课文为依据。

女:我来先说,然后大家出联大家对。请听:孙权劝学——题目对题目。

生一:这还不容易?愚公移山。

生一:观沧海。

生一:泊秦淮。

生一:张洁挖荠菜

生一:安石伤仲永,行不行?

女:这个可有点勉强,你把王老先生的姓给吃掉了呀。

生一:再来。孟浩然过故人庄。请对。

生一:来了,陆放翁游山西村。

生一:再听:三味书屋寿老先生严中有爱。

生一:七根火柴无名战士危里见忠。

生一:英雄石像谁对谁错?

生一:羚羊木雕孰是孰非?

生一:老父亲步履蹒跚买朱橘,父爱似海。

生一:小儿子泪眼朦胧忆背影,儿思如潮。

女:今天,我们上了一堂令人心醉的对联课。我们觉得,对联,就是一首诗,诗情画意;

男:对联,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

女:对联,语文天地里的一朵奇葩;

男:对联,民族文化里的一颗珍珠。

女:这真是——

男:女(合)千言万语道不尽,联联对语总关情。

五、注意事项:

1、活动中教师尽量做好一个旁观者,一个指导者。

2、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3、要充分体现综合性课程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

中客对联吧篇四

老文

老文

丰临

立春之后,太阳都像是新的。有一天,我坐车上东郊,办完事情后,被早晨好看又好闻的阳光吸引,就下了车,随心乱走。我下车的地方叫渭城镇。街道上人不多,街两边的房子,都有一层尘灰,显得陈旧安静。我走出镇,迎着太阳往东走。这是一条大道,偶尔一辆车过,搅得飞尘满目,久久才落。我就往北,转入小道。小道过村,可以看见农田,麦苗弱弱的绿色,铺在大地上。我让目光像野马一样,从近往远,从东往西,看风物的趣味。路上的行人骑着电动车经过,会直直看我,似乎我很怪,没有道理走在这儿。如果是女人,会慢下来,谨慎地过去,再加快速度,怕我是坏人。

我这人好奇心重,极目看去,晨光下面,绿野尽处,是村舍的房子,或者新建的楼群,白色的墙面,一块一块排开,自在得意。我就拿出手机,拍了下来。手机要构图好,拍出来的照片才好看。天空要占够,才能照出蓝天的本来颜色。要是镜头抬得太高,天空就成了灰白的一片。照的时候,要躲开地里的坟头。我觉得坟头照在照片里,是不吉利的。有时候,阳光透过树枝,洒在路面上,阴影像画儿一样,我也会喜在心头,想照下来,效果往往不如意想。

这时候,西北方向有一个塔,遥遥入目。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我就朝那个方向去走。我看见有一个路口,标着坡刘村。我走进坡刘村,大概人们刚吃过早饭,有老人在门前晒太阳,孩子们已经放了假,几个小孩骑车子飞快驶过,女人们在门前洗衣服,或者隔着街道,对面喊着说闲话。房子基本都一样,门前扫得干干净净,门边的对联会反映出某些人家最近遭遇的大事。有一家门口写着:

马年吉日彩车花炮迎淑女,

金秋良辰亲朋好友贺新春。

横额是皆大欢喜。

门前停着一辆面包车,房子外墙用白瓷片贴了,有烟筒从窗口伸出,这是冬天要烧蜂窝煤取暖。我探头看进去,家里地面上铺白瓷砖,光可照人。过道停着一辆电动车。再往后,是二道门,也有对联:

咸铜宾客佳肴美味消停吃。

上联看不见。我看见里面有年轻女子扫地,没敢进去。这家的儿子娶的媳妇是铜川人,新婚不久。在陕西话里,“消停”是从容随意的意思。

另有一家门上,写的对联是:豫陕奔波历尽艰辛,勤劳节俭业昭儿孙。横额写的是“什么千秋”,纸已卷折,不能看清。

这是用红纸写的,大概老人去世第三年,过三年是民俗讲究。过三年的时候写的对联吧。 有一家新去世老人,是用白纸写的对联:慈母养育恩比山重归游仙懿德永昭一路走好,儿女侍孝情赛河长望云天悲泪久潺五内搅杀。横额是母仪千古。

这家人大概是农村中的文化人,有些字句不很通,但意思是明白的。字也像是自己写的,因那书法全是钢笔样式。

我问村里人,那塔是什么寺院,他们说是集福寺。

集福寺在一个坡上。有一条南北向的道路,把寺院分成了东西两边。西边是在坡下,新建了山门、大殿、法堂和侧殿。东边的是老寺院,在坡上的台地上。有一座新建的七层塔,在东边的台地下面。我走到坡下,在老寺院的底下,有一个穿着破旧的中年人,正在拉电线。他抬头看见我,就说:

“来了?”

我点头。新建的寺院白墙灰瓦红柱,都是鲜明的色彩。檐头挂的风铃响成一片。一个年轻的僧人从东边寺院的坡上下来,去拣了一个东西,又走了上去。中年电工又说: “去上面,喝些水去。”

我问:“可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400字活动
下一篇:中秋节的谚语和歇后语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