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初一下地理预习性寒假作业亚洲的人文环境答案

热门资讯  点击:   2012-02-07

2017初一下地理预习性寒假作业亚洲的人文环境答案篇一

寒假作业答案汇总

第1课时 地球仪和地图

1、 连接南北两极 同赤道平行

半圆 圆

等长 不等长。最长纬线是赤道,往南北两极逐渐缩短,到南北两极时成点。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2、赤道 20°W 160°E

3、

66.5°N

23.5°N

赤道 0° 23.5°S 66.5°S

4、(1)北半球 东半球

(2)3°52′N 53°37′N (3)海陆兼备

5、比例尺 方向 图例与注记

6、1:1000000 图略 图上1CM 代表实地距离10KM 7、一般定向法 指向标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 8、小 大 粗略 低 大 小 详细 高

9、山脊 鞍部 悬崖 ()

第2课时 社会调查

1、 社会调查

2、 问卷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 实地参考调查法 查阅文献资料法 3、 明确目的 周密详细的调查提纲

4、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实地参考调查法,查阅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 5、 开放 封闭

第3课时 中国的地理位置、省区和少数民族分布

1、 亚欧 太平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2、 东 北 中 北温 3、 省 县 乡

4、 34 23 5 4 2 北京

5、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6、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庆市 7、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8、 西南 西北 东北

9、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苏省 江西省 上海市 10、 重庆市 湖北省 湖南省 江西省 安徽省 江苏省 上海市 11、 重庆市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3、 内蒙古自治区 () 14、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台湾省 15、 口头

第4课时 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考点8)

第5课时 中国地形气候类型、分布及主要特点(考点9)

1. 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 复杂多样;

2. 地形复杂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

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

5.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E:温带大陆性气候;

6.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7. 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第6课时 南北方、东西部差异与因地制宜(考点10)

2.气候

4.地区发展的条件;主导因素;优势产品 5.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第7课时 大洲、大洋及世界气候

1、 南极洲 大洋洲; 欧洲 北美洲; 非洲 南美洲; 亚洲 北美洲 2、 亚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极洲 3、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4、 亚洲马来群岛,非洲刚果盆地,南美洲亚马逊平原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非洲撒哈拉沙漠,亚洲西部广大地区 亚洲、北美洲、南美洲以及澳洲东南部 地中海沿岸 欧洲西部 亚洲东北部

亚洲、欧洲、北美洲广大内陆地区

第8课时 世界典型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一)

1 湄南河 美国中部

亚州东南部中南半岛(泰国) 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 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地深厚、肥沃 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低平,土地肥沃 以人工劳力为主精耕细作 高度 机械化耕作 住“吊脚楼”崇尚谷神、稻母、团结互 人们居住比较分散,生活水平较高

助,关爱弱者,共度难关

2 四季放牧、转场文化 梯田农业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 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讨论:利(夏季从山麓到山顶景色差异明显成为观光和避暑胜地。冬季天气晴朗而稳定日光充足发展滑雪运动)弊(由于是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

3 (1)鱼米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土壤肥

沃,适合农业发展

(2)日本是海岛国家,国土南北狭长,有许多优良港湾,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

渔场

(3)措施:1、实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法 2、设置禁渔期 3、对捕捞工具、捕捞方法做出

规定,避免过度捕捞 4、制定一系列海洋环保法律法规 5、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意义:恢复和改善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远洋渔业资源 (4) 生 兴 忧

第9课时 世界典型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二)

1、 气候比较干热,近70% 高、寒、旱,紫外线强,昼夜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

的土地是旱地,草原 温差大,牧草营养成分高, 夏热降水少,草原平坦 平坦辽阔 草原面积大 辽阔

(1) 1、候比较干燥,近70%是旱地,草原平坦辽阔,适合牧草生长以及发展大面积畜

牧业,机械化程度高。 2、澳大利亚人口较少,羊只总量占世界1/6

(2)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旱,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饲养藏羚羊,藏山羊,牦

牛等,所以牧民们穿藏袍,住帐篷,过游牧生活,以牦牛肉为食。

2、 筒车 坎儿井{2017初一下地理预习性寒假作业亚洲的人文环境答案}.

3、 都江堰 灵渠 京杭大运河 三峡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

4、1、新疆地处我国西北 2、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

旱,沙漠连绵

5、使用坎儿井 发展绿洲农业 6、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7、新疆人民发展绿洲农业 波斯湾人民使用节水灌溉装置

8、1、自然方面:气候干旱、沙漠广布、降水少、水源不足、地处内陆,远离海洋 2、 社会因素:资金、教育、人才、科技、经济实力比较落后 9、(1)东海 长江 方便航运,与我国内陆和国际相通,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经济 (2)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3)亚热带季风 全年温暖,夏季经常下雨,冬季比较干燥

(4) 1、历史上,800多年前已经是商旅云集,中国最早的照相馆、跑马场、保险业、

彩票业以及电影放映业都最早出现在上海,因此被称为“东方的巴黎”

2、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更加凸显,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 重要门户,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第10课时 历史上不同地区文化交流

2、 138 119 张骞 2长安 大秦

3、 (1)贸易往来 (2)东西方文化交流 (3)亚欧 4、(1)洛阳 (2)涿郡 北京 余杭 杭州 (3)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5、郑和 印度洋 红海 非洲 6、略 7、(1)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2)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加强了与各个大陆间的联系,拓展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

明的传播与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频繁起来;造成了亚非拉长久的落后与贫困。

8、司马迁写《史记》 王羲之《兰亭序集》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鉴真东渡 9、(1)政治制度 赋役繁重 (2)农业生产 (3)字形结构

第11课时 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

1、 火药、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2、宋元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棉纺织技术 3、火药 火药 4活字印刷术 书籍 5、指南针 2、 棉纺织 商朝 春秋晚期 唐朝

3、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后半期

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 电力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改良蒸汽机(瓦特) 电灯(爱迪生)

2017初一下地理预习性寒假作业亚洲的人文环境答案篇二

高二地理寒假作业——人文地理部分

高二地理寒假作业---人文地理部分

一.选择题

如图所示是某四国人口构成。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劳动力承担的扶养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解决①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鼓励生育,增加劳动力数量 B.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化率 C.大力发展农业,增加就业机会 D.控制出生率,强化国民素质 下图所示区域工业发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汉宜铁路没有选择沿江修建,主要是因为该河段( ) A. 河道弯曲,线路太长 B. 地形复杂,路基不牢

C. 人口稠密,搬迁人口多 D. 多小城镇,对经济带动不明显

6.关于修建沪汉蓉铁路最主要的意义是( ) A. 缓解我国东西方向的货运压力,完善交通运输网 B. 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C.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步伐,增进民族团结 D. 促进沿线农矿产品的销售,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2012年9月,中国和尼加拉瓜决定联合修建尼加拉瓜运河。该运河预计将比巴拿马运河更宽更深,可通行25万吨级的油轮和集装箱船。下图为尼加拉瓜运河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多选)

3.甲国是西欧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原因主要是( ) ①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③领土面积大 ④河流多、水源充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近年来,乙国的部分钢铁公司将炼钢高炉从鲁尔区搬迁到丙国的海边,其主要目的是( ) A.就近获得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获得进口的铁矿石

C.接近消费市场,便于出口产品 D.减少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2012年7月1日,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沪汉蓉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宜(昌)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7.圣胡安河流量季节变化较稳定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内气温年较差小,蒸发弱 B.流域内年降水总量大

C.流域内湖泊调蓄径流作用显著 D.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 8.运河选址的有利条件有

A.有天然河流、湖泊可以利用 B.地处狭窄区域,地形较平坦 C.沿线人口多、施工劳力充足 D.径流量较大,通航时间较长

9.该运河修建后,对运河所在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有 A.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B.陆上运输将萎缩 C.促进非农人口增加 D.农业产值将下降

21世纪以来,中国服装工业进口美国的棉花、澳大利亚的羊毛、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棉纱和坯布、日本和韩国的面料,按照舒适、安全、美观的要求,加工成衣。在当今全球服装出口总值中,"Made in China"的服装占到1/3 。完成下列问题。 10.据资料,我国此类服装产业应布局在 A.原材料丰富的地区 B.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C.廉价劳动力充足的中西部地区 D.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

11.美国是中国部分制造业最大的海外市场。针对此市场的制造业,目前却遭遇因享受出口税收优惠,低工资、强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的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严峻挑战。该对手国家最可能是

A.印度 B.古巴 C.越南 D.墨西哥

下图为内地芙知名体育服装品牌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②终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丰富 ③河流短小湍急,落差大,水力丰富 ④西南部冰川地貌发育显著 ⑤位于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5.该岛屿西侧以畜牧业为主,东侧以种植业为主,形成此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日照时数与地貌 B.地面物质与土壤 C.坡度与人口分布 D.地面坡度与交通

下图表示的四个区域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完成小题。

12.20世纪80年代该台湾企业家选择泉州而非沿海其它城市作为代工生产地,主要原因应是 A.内地市场广阔 B.国家政策优惠 C.泉州地价便宜 D.个人乡土情感

13.内地该品牌服装总部于2009年由泉州迁往厦门。影响其迁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城市竞争力 B.交通便捷度 C.劳动力资源 D.原料和市场 下图所示岛屿面积约为15万 km2。读图,回答小题。

16.农业地域类型以牧牛业为主的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17.关于四个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草场茂密,光、热不足 B.乙—土壤肥沃,雨热适宜

C.丙—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平原面积大 D.丁—地面平坦,水网稠密

18.关于四个区域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粮食商品率高 B.乙—机械化水平低 C.丙—水利工程量大 D.丁—市场适应性强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关于该岛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

19.关于图中山脉D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 C.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相撞形成 20.关于图中C处的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属于经度地带性分布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属于垂直地带性分布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布 D.温带荒漠带,属于非地带性分布

21.下列四图中,正确表示A处气候资料的是

A B C D

22.关于图中B处的农业地域类型,正确的叙述是

A. 混合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 B. 大牧场放牧业,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C. 商品谷物农业,经营的规模很大 D.季风水田农业,水力工程量大

23.读图1,回答(1)-(3)题。

(1)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某特大城市某干道市区、郊区双向车速变化曲线图,完成小题。

24.图中a、b两曲线( )

A.a曲线反映8~10时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

B.a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 C.b曲线反映以上班、上学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 D.a、b曲线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突变性

25.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是( ) A.在中心城区外围大力建设以居住为主的卫星城 B.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环形—放射式道路网

C.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集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D.严格控制私家车数量增长,实行限行措施

读“中、美两国部分地区略图”,完成小题。

26.比较甲、乙两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地地形均以平原为主,黑土层深厚 B.寒潮是冬季影响两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C.温带落叶阔叶林是两地的主要植被类型 D.冰川侵蚀是两地湖泊的主要成因

27.比较城市①和城市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地形和自然资源

B.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影响两城市工业发展的共同有利因素 C.钢铁和畜产品加工是两市的传统工业部门

D.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两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28.城市①、②、③的规模从大到小排序最可能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29.影响北部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地形和河流 C.气候和河流 D.矿产与交通

30.经过③城市的交通干线在修建时的主要限制条件最有可能是(A.沿线多次跨越河流 B.沿线地质灾害频发

C.沿线地势起伏大 D.少数民族众多,国家政策支持

下图为我国两省会城市位置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31.图中①、②两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A.河流、矿产 B.科技、地形 C.政治、交通 D.矿产、旅游

32.如果北京时间18时时两城市正好日落,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中海气候区域进入雨季 B.我国东部地区的河流正值汛期

C.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附近出现极昼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33.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

34.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沙尘暴 C.土地盐碱化 D.洪涝灾害

35.甲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 ) ①欧亚大陆桥西端 ②扼北海航线要冲

③位于莱茵河入海口 ④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图为陕西、山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Ⅰ表示以粮食为主的阶段,Ⅱ表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阶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6.如果该区域继续按照Ⅰ阶段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 A.黑土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B.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C.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D.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37.该区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①扩大农业用地

②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发展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 ④发展林果产品的综合加工业,增加附加值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8.图中①②③④⑤铁路线的名称,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南昆线、湘黔线 B.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贵昆线、浙赣线 C.京广线、焦柳线、京沪线、贵昆线、湘黔线 D.京广线、焦柳线、京沪线、湘黔线、浙赣线

39.有关图中⑥⑦⑧地理事物名称及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⑥处是商品粮基地,盛产春小麦

B.⑦是淮河,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C.⑧是旅游胜地黄山

D.⑥⑦⑧处都位于沪宁杭工业基地

二.综合题

40.(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亚地区深居亚洲大陆内部,平原面积广阔,耕地资源较丰富,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降水稀少,以发展灌溉农业为主。油、气、铁、铜资源丰富,工业以采矿工业和纺织工业为主。该区城生态环境脆弱,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次生盐渍化、湿地退化以及风沙严重等问题。2013年9月6日到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行国事访问,此次访问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并且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下图为中亚区域图。

(1)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白金之国”,试分析该国有利于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6)

(2)近年来,C湖泊的面积不断减小,试分析可能带来哪些生态问题并提出治理措施。(8分)

(3)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对我国有什么好处? (6分)

(4)“丝绸之路经济带”极易发生荒漠化,试分析原因。(4分) 41.(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通车。贵广高铁全长857公里,桥隧比高达83%,特别在贵州境内更是高达91.3%,是世界难度最大的铁路之一。下图示意贵广高铁线路。

2017初一下地理预习性寒假作业亚洲的人文环境答案篇三

高三地理寒假作业

2017届高三地理寒假作业—基础知识汇编

第一单元 地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4.经线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2017初一下地理预习性寒假作业亚洲的人文环境答案}.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017初一下地理预习性寒假作业亚洲的人文环境答案}.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2017初一下地理预习性寒假作业亚洲的人文环境答案}.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自然地理部分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2017初一下地理预习性寒假作业亚洲的人文环境答案}.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1.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2.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3.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4.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5.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6.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7.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8.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9.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

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10.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11.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12.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干旱、暴雪

13.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2017初一下地理预习性寒假作业亚洲的人文环境答案}.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2017初一下地理预习性寒假作业亚洲的人文环境答案篇四

第一节 认识大洲亚洲为例导学案

第一节 认识大洲 ——以亚洲为例

基本要求:

1、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大洲之间的界线)

2、归纳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要素的特点,并能分析其相互关系

发展要求:

阐述去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会认识大洲的一般方法

第1课时:亚洲的位置

(一)、学习目标:

1. 说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大洲之间的界线。

2. 亚洲的位置特点

(二)、重点: 亚洲的位置特点

(三)、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1,读右图,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位置;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7丹徒区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2003政府工作报告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