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作文移步换景

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7-03-08

五年级作文移步换景篇一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清风微凉,繁华的都市还沉浸在宁静的晓色中,我独自来到附近的公园散步. 走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布满洁白雪层的小广场。高大的法国梧桐,失去了往日绿叶团团、浓荫匝地的风采,显出几分潇瑟与瘦削来,使人想起步履满跚的老人.树上不时飘落的丝丝雪花,给人带来些许凉意,给美丽的园景涂抹上一层斑驳的色彩。

走过小广场,就可以看到开阔的大草坪,浅草平铺,斑斑雪色,在晨光的映照下,像一张用绿色渲染的洁白的地毯。四周高大挺胸的雪松,绿叶苍翠,郁郁葱葱,使人感到无限生机.

沿着步行道走去,随处可见的花坛里,花儿已经凋零,厚厚的雪层覆盖着泥土.点点残瓣镶嵌在雪层的周围,红白依托,互相映衬,真是美丽极了! 我迎着淡淡的冬日走出了公园,身后的雪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五年级作文移步换景篇二

应用移步换景方法写景作文教案

应用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法写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应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法写景

2、 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应用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法写景

三、教学课时

3课时

四、教学前准备

1、 范文《荷塘月色》

2、 选好学生写景观察地点

第一课时

1、 下发范文《荷塘月色》

2、 分析范文写景方法

A、 范文共写了哪些景?

荷塘、月色、荷塘四周

B、 作都是否一开始就写了荷塘之景? 荷塘四周 路的一旁(点明此应用移步换景法写景,并告诉学生什么是移步换景) C、 作者写荷塘时写了哪些景?作都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此讲明什么是定点观察)

教师学生探讨形成以下板书

弥望的荷叶(看)

开着的荷花 上

荷花

花苞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荷香 (发挥想像,用上修辞) (想) 定点观察

荷塘 闻 像闪电

荷波(看)

叶下的流水 (看) 下

五、作者写月光抓住什么特点来写?写了哪些地方的月光?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讨论形成板书

照在叶子、花上 下

月光

六、作者写了荷塘四周什么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形成板书:

远近高低都是树,将荷叶围住 整体

树梢上的远山 远

树缝里的灯光(没精打彩)

(想像)

四周的树{五年级作文移步换景}.

树上的蝉声(听)

水里的蛙(听) 近 局部{五年级作文移步换景}.

七、总结整篇文章写景方法,并形成整体板书

1、作者先应用移步转移法粗笔勾勒了小煤屑路,荷塘四周的景,再应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按一定的写作顺序写了荷塘,月光,荷塘四周等景,在写景时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将荷塘的月色写得静悄,朦胧,传神。(指导学生写作时可应用移步换景,定点观察的方法,按一定顺序,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将景写得优美生动,使文章井井有条。)

八、安排第二课时观察任务

1、指明第二课时观察地点――翠竹公园,并简单交待会路过的景点

2、指明观察重点―――翠竹公园的翠竹林

3、观察方法指导

仿照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作方法及写作顺序指导观察景物的角度,形成题纲。

开头:(略)

教室翠竹小广场 石板路翠竹林 移步换景(粗笔勾勒) 大小 颜色

总体特点 气息

(可观察的角度用上修辞){五年级作文移步换景}.

和周围的景构成怎 看(色、状)

竹叶 想(用上修辞)

听(声)

翠竹公园 翠竹林 看(色、状) 定点观察

竹节

竹 摸(感觉)

竹笋(同上)

阳光照射下的竹

鸟叫

丛林四周的景

结尾:感想或启示

范文板书:

{五年级作文移步换景}.

小煤屑路 荷塘四周 路的一旁 移步换景

荷塘月色

看) 上 荷花 花苞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发挥想像,用上修辞) (想) 荷塘 闻) 荷波(看) 叶下的流水 (看) 下 照在叶子、花上 下 月光 照在树上(树影) 上 树梢上的远山 远 树缝里的灯光(没精打彩) (想像) 四周的树 树上的蝉声(听) 水里的蛙(听) 近 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 整体 定点观察 局部{五年级作文移步换景}.

第二课时

一、观察准备

1、 课堂强调注意安全

2、 再次回顾上节课强调的写作要求及方法,并提醒学生尽量按上节课指导的方法观察。

3、 鼓励学生游玩中融入情感,真情品味美景,同时展开合理想象。将景物写得生动优美。

二、组织学生到翠竹体验情境,指导写作

1、 引导学生观察翠竹广场――主广场――石板路等景点。边走边提醒学生写下自己看到了什么,这些

东西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竹林

A、请学生观察整个竹林是怎样的如大小如何,整体颜色如何,气息如何,和周围构成了怎样画面。将自己观察到的写下写下自己看到此竹林时所感

B 、局部观察

(A)请学生观察一棵棵竹子是怎样的,如竹叶、竹节、竹笋是怎样的,像什么,你听到什么,有何感受等。

(B)请学生观察四周景如何,写出自己感受。

(C)你还看到了什么?如鸟叫、阳光等。

三、注意事项

1、在体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写出自己所听,所看,所嗅,所想。

2、在学生观察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如初到竹林时,引导学生思考此时想到什么,前人对竹有过哪些描写,哪些是与自己些时心境一致的。闻到竹香时,你内心是怎样的,发挥想像用优美的语言写出。

3、介绍景物时,按上课时所列提纲介绍指导。

第三课时

返回教室进行创作

1、学生将自己所观察,所记下的文字,根据前面所指导的方法整理出一篇作文。

2、告诉学生,以后无论写何处之景,都可应用以上方法观察。要注重按一定顺序观察,发挥想像将景物写得生动优美,更重要的是观察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学反思:

1、 注重学生写景方法指导,注重学生亲身感,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2、 通过此次写作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应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方法写景,还学会了在写景过程中想

调动各种感官,发挥想像。并体会到写景过程中,融入自己感情同样重要。

五年级作文移步换景篇三

作文技法之8--移步换景

{五年级作文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

按照方位、地点变化的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这种方法叫移步换景。方位变化就是观察点基本不变,而后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或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左到右等对景物进行描绘。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清楚。二要描绘出景物最突出的地方,表现文章的中心。三是不仅要把看到的写出来,还要把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五年级作文移步换景篇四

移步换景巧写游记

移步换景巧写游记

作文巧指导:

不少同学都觉得游记难写,觉得要写的地方很多,一下子涌上心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其实,我们可以选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路线来写,这样显得记叙顺序特别清楚,这种方法叫做“移步换景”。因为,我们在游览的时候得立足点和观察点是会有变化的,我们就可以依照它们的转移依次描写自己所看到的景物。每转换一个观察点,便别有一番景致,几乎是一步一景,这样就能一步一步地展示自己所要描写景物的全貌。

在采用这种写法的时候要注意要使“景”和“步”一一对应,走一“步”写一“景”,走到何处就写何处之景,做到“景”随“步”现,“换景”有序,“移步”而“景”不乱,写景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和交待清楚立足点的转移。{五年级作文移步换景}.

例文引路:

风景这边独好

我的家乡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最近在繁华的市中心又建起了一座风景如画的滨河广场。它与古老的中百一店遥遥相望,东临雄伟的鼓楼大桥,南面横着东城河,绸带似的伸向远方,四周树木林立,繁花似锦。这里成了泰州人消闲、游玩的好去处。

一日,和风习习,我紧紧牵着妈妈的手,踏着夏日傍晚的余辉,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滨河广场。

一进广场,只见人来人往,人们个个面目含笑。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往前走,一路花香扑鼻,蜻蜓纷飞,放眼望去,只见团团火红的不知名的花儿在风中摇曳,如一抹抹晚霞在天边缓缓移动,只只蜻蜓在花丛中穿梭,有的则全然不顾外面的喧闹,静静地站在花上,似在倾听花的细语。紧靠着的是儿童的天地,一群群孩子玩滑梯的、荡秋千的、吊杠的„„个个笑得合不拢嘴,欢声笑语不断传来,让人感觉无尽的畅意。

从孩子群中挤过,便来到了广场的正中心。只见一顶高大的白色船帆高高撑起,像硕大的帐篷在风中轻轻摇晃,船帆的四周镶着点点灯光,闪闪烁烁,时隐

时现,如幻境一般,帆船下聚集着一大堆人,我用力挤进人群,只见一年轻小伙子穿着冰鞋,随着音乐像一只小燕子在轻快地飞翔着,时而高高抬起一脚,张开双臂,如大鹏展翅;时而低头弯腰,急速俯冲,如猛虎下山;时而来个空中倒立,如小猴捞月,周围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喊起来:“好,好。”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广场中心,径直向南走去。那里也是歌声嘹亮,人声鼎沸。放眼望去,只见灯火通明,无数根水柱窜向天空,忽而变成各种形状,有如险峻的山峰,有如弯弯的拱桥,有如晶莹的巨球,有如垂挂的珍珠水帘,音乐渐低,水柱也变得安静下来,慢慢地降低,收缩,又变成了朵朵一模一样的盛开的秋菊,水珠也渐次落入湖中,一点一点荡漾开去,灯光照在上面,虽是晚上,却分明看得清湖底的水草、游鱼晃动着娇巧的身子快活地嬉戏、玩闹。这时,我多想变成一根水草、一条游鱼和他们一起嬉闹,可是我不能,我只好俯下身子,挽起双手,捧起水喝上一口,啊,好凉快!冰河广场的水汩汩地流进心田,让我无法忘怀了。

我不禁爱上了这美丽的风景地了。

评头论足:

刘昕羽:这篇习作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了滨河广场,而且写得时候有选择的分别描写了花、溜冰的小伙子、喷泉等景物。

严诗卉:她还注重了人物内心的情感的把握,这一点也值得我学习。钱雨思:我觉得开头的部分虽然是为了介绍广场的方位,但是似乎语言罗嗦了点。

王小颖:嗯,你说的有道理,我来修改。

潘志刚:我觉得她的排比句用得特棒,把喷泉的变化写得很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黄老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我们要注意游记并不一定要纯粹写景,可以综合运用写游记的各种方法,可以紧密而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样就把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了,就能达到比较好的表达效果。

五年级作文移步换景篇五

小学五年级作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写一次游览经历。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 教学重点:

把自己的一次游览时看到的写下来(注意要有代表性的景点)。 教学难点:

叙述要有条理性,不要当成景物描写。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

教具准备:

景点图片或旅游DV片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阅读本单元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你是否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些美妙的文章,引领我们观赏了一幅又一幅内涵丰富的画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介绍出来,然后彼此交换阅读,从中增加见识,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下面,就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想一想,哪次游览印象最深?

(二)回忆游览顺序,以此确定文章思路。

1、从阅读中感悟文章的序。

同学们在以往的习作中,了解到,文章要言之有序。那这篇习作,如何达到这一点呢?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生:我认为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比如《海上日出》的2、3自然段就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景物的变化的。)

(生:我觉得应该按我们游览的路线来写,先到那儿,再到哪儿。一一写出来。)

是的,在游览中,我们是移步换景,随着观察点的变化,映入眼帘的景物也在发生着变化。如叶圣陶爷爷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按游览顺序这样安排了文章的写作思路:金华城——罗甸——山路——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如此这般,游览顺序一目了然,文章层次清楚明白,不是就符合了言之有序的要求了呢?

2、现在,我们细细地回忆一下,当时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先后到了哪些景点?然后自主选择在括号里填一填。( )( )( )( )

3、讨论。

如果一次游览去了五六个景点,在文章中是否需要一个不落地写出来?为什么?

不用。写游览经历,要有选择地写一些景点和景物,不必面面俱到。

(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

在游览中,景点中的景物是最吸引人眼球的。这些景物可能是自然景物,也可能是一些人文景观。无管那种,只要你感觉它是这处景点的代表作,是你喜欢的,那么就应该好好观察,并在习作中抓住其特征进行具体描写。

如何把景物特征写的具体形象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1、描写景物的色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色彩。用语言再现景物色彩,将会使读者犹如亲眼所见。 (出示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说话练习。)

2、描写景物的形状。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事物。只要仔细观察,你一定能捕捉到景物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景物的形状就是你不可忽视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四)通过回忆,把握住景物的特点。

1、指名回忆浏览是所见。(口语训练)

2、表彰优秀,学习优点。

(五)学生自主习作。

(六)自查互评,修改完善,展示共赏。

1、轻声朗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修改。(师巡视指导)

2、评赏学生作品。(投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评学生写游览经历的作品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学会欣赏优秀作文。

2、通过讲评、指导,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文章存在什么毛病,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难点:

基本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具准备:

几篇学生范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次习作要求。

1、选一处景物,对所选景物进行观察,要按一定顺序、仔细地观察。

2、把观察到的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作文的内容要具体。

二、讲授新课。

(一)点评作文情况。

1、从批改的过程看,有一部分同学从多方面表现了美丽、迷人的特点,特别是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的成功运用。

2、大部分同学写的内容不符合要求,用词不够准确,语句不连贯,错别字较多。

(二)指导学生欣赏佳作。

1、出示有毛病的作文,指导学生修改。

2、出示学生范读优秀作文,学生讨论。

3、让同学们交流各自的意见,学习别人作文成功的地方,予以借鉴。

(三)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次讲评,同学们应该知道写景的文章应注意什么了吧!希望下去多多积累好词佳句。

四、布置作业

继续修改作文,并抄写上缴。

五、板书设计: 写景方法:(学习心得)

1、选好要写的景物。

2、明确观察顺序、方法。

3、将观察到的景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中考作文那一次我真
下一篇:中考作文凤头八法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