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 点击: 2016-12-18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5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62.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87.仁者寿。——《论语·雍也》
88.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90.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庄子·山木》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14.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铭记中华传统文化
铭记中华传统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为了使道德建设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还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诱导、启迪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运用“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他们在青少年这个便于记忆的时期,熟记和背诵这些“格言”,就能够更好理解、感受和身体力行这些格言的内容,这不仅对当前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有教育的意义,而且,在长大成人后,对他们更好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腐蚀,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思想家强调,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格言,对青少年“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长大成人以后,对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严格要求,也就不再会有格格不入“捍格不胜”的忧虑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传统精神文化。传统精神文化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
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的传统文化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
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谚语与生活》
《谚语与生活》教学设计
十堰市车城西路中心小学 郭星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第七
单元。
教材分析:
谚语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固定短语,它在日常运
用中靠口耳相传逐渐固定下来,充满了哲理和智慧,所以语言形象、
简练、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便于记忆。谚语包罗万象、取材广泛,
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知识和经验的结晶。本次活动旨在让学
生了解谚语的产生、发展、传承以及谚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
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从4月28日开始,我们开展了以“谚语与生活”为主题的
综合实践活动。在前几个阶段,我们通过分组活动,从了解谚语的产
生、发展、传承以及谚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探究。本节课主要是围绕研究内容,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评价,并在
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感受谚语在生活中的魅力,进一步了解博大
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总结汇报、展示活动成果。为学生前段时间的活动成果提供展
示的空间,提供向他人学习借鉴的机会。
2、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创新的意识、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3、发展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总结汇报、展示活动成果,激发学生学习谚语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谚语,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欣赏中华文化
的语言美,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各组所查到的资料,多媒体展台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分享
1、游戏激趣。(成语、歇后语接龙抢答赛)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小组汇报,展示评价
1、小组交流搜集的谚语。(谚语接龙对对碰)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谚语,并试着说出它所蕴含的道理。{《中华传统文化》的谚语}.
3、师小结:揭示什么叫做谚语及谚语有什么特点?(板书:揭示
道理,言简意赅)
三、交流评价,发展能力
1、小组交流收集的谚语、探知谚语的含义:(知识小贴士)
“打脱牙齿和血吞” 意思是:即使吃了亏也要暗自忍下来,不想
声张。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比喻遇到了不讲道理的人。
2、小组交流、展示谚语的分类:(归类:谚语乐园)
孩子们,谚语包罗万象、取材广泛,哪个小组来分享一外关于谚
语分类的探究结果::
①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 ②认识、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
③总结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谚语的分类: 有气象谚语、农业谚语、卫生谚语、励志谚语等……
3、小组展示,谚语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生汇报交流,如何运用这些谚语。(游戏:牛刀小试)
②指名汇报讨论交流成果。(生自主发言:先说出谚语的含义,再
联系生活用谚语说一句话。)
例如:我们刚好在讨论王老师今天会带什么惊喜来,只见她手抱一
个纸盒子已经走进教室,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啊。
③师及时评价并小结。
四、小结升华,拓展延伸
孩子们,谚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有很多谚语跟我们的学习也密不可分。谁能来分享几句关于学习的谚
语呢?【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等。】
1、选择几句最喜欢的并能激励自己进步的谚语作为自己的座右
铭。让“谚语”这个朋友监督和鼓励我们共同进步吧!
2、课件出示谚语“积累卡”。引导学生分类积累谚语,把自己喜
欢的谚语制作成精美的卡片。
3、趣味谚语故事分享。 ①课件展示,师讲述故事:《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②生讲述学生自己收集到的谚语故事。(进一步激发兴趣。){《中华传统文化》的谚语}.
小结:参与了这次主题活动,同学们了解谚语、收集谚语、理解
谚语、编制谚语手册并推广谚语,把你的体验写下来吧!
列举 几个生活中常见的谚语。
试讲 几个有趣的谚语故事。
设计 一张手抄报。
绘画 一张谚语漫画。
自制 一则谚语小手册
谚语与生活
“谚语与生活”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设计:梁金玲 评析:王芳
一、教学内容:辽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谚语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人民群众经验积累的形象而又富有意味的概括,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在日常运用中靠口耳相传逐渐固定下来,所以语言形象、简练、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便于记忆。谚语包罗万象、取材广泛,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知识和经验的结晶。谚语作为一种实践验证有价值的经验结晶,对人类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谚语的产生、发展、传承以及谚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谚语、感受谚语在生活中的魅力,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谚语的含义、内涵,搜集谚语,丰富学生的语言,提
高其语言的感染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重点掌握调查的方法,培养运用调查、访问获取
信息的能力,查阅参考书籍、上网等手段观察记录、访谈记录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意设想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围绕“谚语与生活”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究
欲望、兴趣,培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逐步养成勤于动手、乐于合作、热爱生活、尊重科学等良
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
四、活动计划
1、 第一阶段:激发兴趣,确立小组研究主题。(1-2课时)
2、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3-4课时)
3、 第三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课时)
4、 第四阶段:设计与制作阶段。(2课时){《中华传统文化》的谚语}.
第一阶段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纸卡、活动计划表。
课前布置:收集生活中常听到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布置同学们收集谚语,不知道你们查找的情况如何,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验?
(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画内容说一句谚语。)
1、图一:一小男孩边走边吃。
图二:该小男孩捂着肚子,很痛苦。
(谚语:病从口入)
2、图一:池塘内许多小鱼跳出水面。
图二:下起了盆大雨。
(谚语: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3、图一:冬天田野里一片雪白。
图二:秋天,各作物大丰收。
(谚语:瑞雪兆丰年)
师:看来你们真的下了功夫,不但会说谚语,还知道它在哪里运用,不过老师还是想问问,你们听了这么多谚语,找了这么多谚语,那么你们知不知道到底何为谚语,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次主题活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谚语的世界吧!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此情境的创设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出问题,确立子课题
师:对于谚语,你们最想了解什么呢?
(一)根据兴趣提出问题。
1.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并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记录在纸卡上。
3.各组将所提问题贴到黑板上。
(二)整理问题,确立子课题。
1、学生整理问题。
2、确立子课题。
(预设如下问题):
(1)什么是谚语?
(2)谚语的种类有哪些?
(3)谚语与生活的关系?
(4)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谚语比较好?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并进行整理和筛选,活动中不仅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还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选择子课题,组建研究小组。
1、选择兴趣小组。
2、推选组长、制定活动口号。
3、各小组交流。
四、制订活动方案
1、小组讨论。
2、各小组指名代表说一说。
3、小组合作填写活动计划表。
4、指名一小组展示活动计划表。(展台投影)
5、针对个别活动计划进行评价。
6、修改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第二阶段
活动目的:
了解学生的研究进程,指导学生掌握本次活动的重点方法——调查法。运用以往的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活动过程:
一、 确定探究途径
师:上节课我们每个小组都制订了活动计划,现在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打算如何实施呢?
1、各小组交流
2、确定查找途径
(1)上网查找
(2)查阅图书
(3)实地调查
二、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师:对于上网查找和查阅图书,我想同学们都已经很熟悉了,现在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即社会调查
1、(出示课件)
社会调查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
社会调查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基本的方式。问卷调查,就是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进行的调查;访谈调查,就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口头交谈进行的调查。
师:在我们这个活动中,你认为哪个调查法比较适合?(访谈调查法) 在访谈调查中,大家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交流。
谚语教案1
三年级语文《走近经典,走进谚语》教学设计 《走近经典,走进谚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什么是谚语,理解每句谚语中所蕴含的道理,积累并能记住更多的谚语。
2、能在日常生活中在恰当的情境里运用谚语,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谚语的兴趣。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谚语,了解谚语的特点和分类。积累学习类谚语。 教学难点:学会积累并理解谚语,培养对谚语的喜爱。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今天,我们来点与众不同的猜谜,我们来猜猜谚语,看看这些图片使你想起了哪句谚语?
(出示ppt图片,学生猜谚语)
预设1:生猜出来了(师:同学们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预设2:生通过提示猜出来了(师:同学们通过老师的提示猜出来了答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倾听和动脑的孩子)
预设3:生没有猜出来(师:这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谚语,时间有点长,没猜出来不要紧,现在积累也不晚)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简练通俗的传统民间语言----谚语(板书:谚语)
二:了解谚语的含义及分类
师:我知道同学们课下收集了许多谚语,谁来分享一下你收集到的谚语? 生回答交流(叫5个同学回答共说出10句左右)
师:(问最后一个站起来的同学)你积累了这句谚语说明你喜欢它,那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谚语?
生预设1:我觉得这句话有意思(师引导:是啊,内容挺有趣,那你背这句谚语容易吗?生:容易 师:为什么?生:句子比较短。师:语言简练。那你从这句话中得到了什么道理?)
生预设2:我觉得读这句话告诉我一个道理„„(师引导:你真是一个会用心读书的孩子,谚语就是给我们揭示道理。那你在背谚语的时候容易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出了喜欢谚语的理由,这也正是谚语的特点:(板书:言简意赅,揭示真理。)
(出示ppt,谚语的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出示ppt,师举例:比如有一句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寒的氮素,易 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来年收获就多。这是农民们在年复一年的种植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至 今也在对我们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
还有一句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当太阳落山时,呈深红色。这说明是大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和杂质,因此蓝色的光被大气散射殆尽,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所 以我们所看到的太阳颜色呈胭脂红。由于大气中已经含有较多的水汽和尘埃等杂质,一般致阴雨的可能性较大些。过去的时候没有现在科技这样发达更没有天气预 报,人们就是经过反复观察天气与实践而得。对农民的生产人们的出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师: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谚语,你知道“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谚语吗?
生:天气
师:除了气象谚语还有什么谚语?
生:有英语谚语、气象谚语、农业谚语、卫生谚语、社会谚语、学习谚语等„„ (出示ppt 谚语分类:有英语谚语、气象谚语、经典谚语、农业谚语、卫生谚语、社会谚语、学习谚语等„„)
过渡:我们重点来学习和我们联系紧密的学习谚语。{《中华传统文化》的谚语}.
三:读悟学习类谚语
(一、读+悟)
师:同学们读读这几句谚语(自读要求:出声读,不要齐读,读出自己的速度,自己的特点)
(出示ppt5条学习谚语)
1. 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
2.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3. 书本不常翻,犹如一块砖。
4.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5.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1.自读2.个读3.范读4.男女对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样好,谁能读一下你最喜欢的那句谚语,并说说你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
师生交流;读+悟
过渡:我听出来同学们都悟出这样的道理:学习要多问,多读书,多写字,多练习,多朗读。但我觉得拥有了这些好的学习方法还不够,同学们再读读这几句 (出示ppt 4条学习谚语)
1. 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2.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3.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4.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三年级没学过恒字,指导书写恒,讲解恒的源义,恒是会意字,在篆文中二代表天和地,天地之间的是舟,表示心乘着一叶小舟往返于天地之间,经年不变,后来由日代替了舟,写作恒。恒的本义是永恒的,长久的,引申特指恒心)。
师:你从这些言语中,又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师生交流;读+悟
过渡:同学们读懂了学习不仅要多读,多练,多写这样好的学习方法还要拥有学习用心专心,勤奋,并且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才能成功。
师:同学们读的这么用心,道理自然悟得明白。我现在要奖励同学们,我们来做游戏!
(二)背
(出示ppt 游戏规则)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还有一些朋友藏起来了,你们把他们叫出来吧. (出示ppt 谚语填空)
师:同学们找到了谚语朋友,相信同学们也把他们记在了心里。学习类的谚语还有许多,希望同学们课下多搜集.
四、总结拓展,强化效应
过渡:今天,同学们收获真大,不但积累了这么多谚语,而且还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些谚语都是从生活中来,最终还要应用到生活中去,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下面我们看看以下情景,你用哪句谚语最合适。 (出示ppt)
1.马上清明啦,这些老农们心里想快下场雨吧!有句谚语说得好________,_______嘛。
2.现在是三月,有句老话话说得好________,_______, 细雨润如油啊。{《中华传统文化》的谚语}.
3.看到满天的晚霞,小明的妈 妈高兴地说:“明天又是一个晴天,我们可以出去野炊了。”小明好奇的问:“你怎么知道明天是晴天?”“那还用说?________,_______嘛!”
4.老师告诉我们同学之间的友情十分珍贵,对待朋友要诚心交往,________,_______嘛。
5.爸爸妈 妈在我的书房墙上贴了一句谚语________,_______。对我说:“学习一定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是胜利。”
师:是啊,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困难,当我们想退缩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像这位爸爸妈 妈一样用一句谚语来激励我们学习,你们看,老师做了一个书签,“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老师就用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多读书,明真 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句最能激励自己的谚语制作成一张“座右铭”书签,让“谚语”这个朋友监督和鼓励我们共同进步吧!用你最漂亮的字写在老师发给你的书签 上。(作完一学生展示并说收获)
五:总结提升,感悟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师总结:一句谚语,堪称经典。一句谚语,一个真理。咱们的民间传统文化颇富艺术性,那些言简意赅、脍炙人口的语言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很 多乐趣和启示。相信咱们班的孩子们在今后的谈话和写作中会更多地运用这些精髓,让自己也变得趣味无穷。希望同学们在中华语海中多发现,多积累,多创造。你 们也会变得如古人这样有智慧。
1至3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第一单元 感恩父母
《三字经》 节选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弟子规》 节选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清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第二单元 日常起居
《治家格言》 明 朱柏庐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白兔记·牧牛》 明·无名氏 春若不耕,秋无所望;寅若不起,日无所办;少若不勤,老无所归。
《治家格言》 明 朱柏庐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小儿语》 明 吕德胜·吕坤 一切言动 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 只为慌张
第三单元 草木鸟兽
《三字经》 节选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鸡》 唐 崔道融 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田园乐》 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雪梅》 宋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第四单元 童心天趣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风鸢图诗》 明 徐渭 江北江南低鹞齐, 线长线短回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 一伍骑夫弄笛儿。
《幼女词》 唐 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第五单元 尊师重道
《论语.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幼学琼林》 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
《新竹》 清 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 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六、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笠翁对韵》 清 李渔
红对白,有对无。布谷对提壶。毛锥对羽扇,天阙对皇都。谢蝴蝶,郑鹧鸪。蹈海对归湖。花肥春雨润,竹瘦晚风疏。麦饭豆糜终创汉,莼羹鲈鲙竟归吴。琴调轻弹,杨柳月中潜去听;酒旗斜挂,杏花村里共来沽。
《自勉联》清.薄松龄
有志者,事竞成。破斧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赏花》北宋 苏轼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七、岁时节令 《除夜》 唐 王湮 今岁今霄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⑵,春风送暖入屠苏⑶。千门万户曈曈日⑷,总把新桃换旧符⑸ 《元霄》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⑵,冷露无声湿桂花⑶。今夜月明人尽望⑷,不知秋思在谁家⑸? 《偶成》南宋 朱熹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八、勤劳节俭
《尚书》大禹谟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增广贤文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咏史》 唐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则由奢。
《治家格言》 明 朱柏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九、寸阴十金
《晋书》 陶侃传 大禹胜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杂诗十二首之一。节选 东晋 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劝学诗》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十、春风秋雨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登池上楼》 南宋 谢灵运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除夕》唐 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