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数字对联

热门资讯  点击:   2016-10-14

一副数字对联篇一

数字对联

数字对联 上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下联: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上联:三才天地人 下联:四诗风雅颂 上联:三千里外一条水 下联:十二时中两度潮 上联:万瓦千砖百日造成十字庙 下联: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通桥 上联: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 下联: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上联:十八年前未谋面 下联:二三更后便知心 上联:童子看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下联:先生讲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上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下联: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上联: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下联: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上联:半醉半醒过半夜

下联:三更三点到三河 上联:孤山独庙,一将军横刀匹马 下联:两岸夹河,二渔叟对钓双钩 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上联:有三分水二分竹添一分明月 下联: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大江 上联:尺蛇入谷量量九寸零十分 下联: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一副数字对联篇二

有感于一幅数字对联

有感于一幅数字对联

横批 201314

上联 2十0十1十3十1十4=11(光棍)

下联 2一0一1一3一1一4=一7(夫妻)

横批:回首结束的2013,迎接2014,

上联说明:做人,不能用加法。只索取,结果就是孤家寡人!

下联说明:做人,要用减法。讲付出,人生,才不会孤单。

感言:人生就是一道减法。见一面少一面、珍惜眼前人,预祝各位网友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快乐!幸福安康!

一副数字对联篇三

趣谈数字对联

趣谈数字对联

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二中学(430040) 陈良俊

(电话027-83240704、电子邮箱chenliangjunde@163.com)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中嵌入数字能产生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艺

术效果。下面撷取几则,以飨读者。 (一)

相传郑板桥在山动东当县令时,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有一年过春节前,他来到一

个小村子,见有一户人家大门上贴上了一副全是数字的古怪对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橫批:南北

郑板桥看后,叹了一口气说“这户人家过不了年啊”,马上叫人取来米面和衣物送给去,

这户人家感激的跪在地上叩头谢恩。別人问郑板桥:“大人,你怎么知道这户人家过不了年

呢?”郑板桥说:“这付幅对联不是写得很清楚吗?它告诉人们,他家缺一(衣) 少十(食) ,只有南北,沒有东西。缺衣少食,没有东西,如何过年?”。听了郑板桥的解释,问的人恍

然大悟。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民开始富裕起来了,在山东的一个小村子,有一

户人家贴出一副也是全是数字的对联:

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十十

亲爱的读者,你知道这户人家要表达的意思吗?

(二)

传说明代著名书画家、会稽才子徐文长早年乘船赴考,因路途艰难,误了开考的时辰,

起初,主考大人不准徐文长入场,经他一番恳求,顿生恻隐之心,主考官便道:“如果你能

用‘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出个上联,说明你迟到的原因,那我就准你补试。”徐文长见

主考官只有这一要求,自然满心欢喜,当即出了上联: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墨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

来迟

主考官见徐文长如此聪慧,非常高兴,便道:“如果你能用‘十’到‘一’这十个数字

做下联,诉说你应试愿望,如果对得好,我就录取你!”徐文长不愧为一代才人,稍一思索

便对出下联: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年一定

要中

主考官见徐文长确实才学出众,妙语惊人,便真的“破格”录取了他。

(三)

民国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称“人民拥戴”,竟恬不知耻地演出

了称帝的闹剧,有人便为其写了这样一幅对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忠孝仁爱礼义廉

上联隐去了“八”,下联隐去了“耻”,从而影射袁世凯“忘(王)八无耻”的丑恶行

径,以这种奇特的方法对袁以嘲讽和抨击,真是入木三分、大快人心!

无独有偶,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手舞足蹈。这时,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于1953年参加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出国考察,团长是钱三强,成员有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吕淑湘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吟出上联,求对下联,上联是:

三强韩魏赵

这里“三强”一是指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隔了一阵,华老自对下联:

九章勾股弦

众人听后,为之叫好。“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一副数字对联}.

(五)

北京保温瓶厂要做保温瓶的广告,请马萧萧、顾平旦、常江、曾保泉等人合作写了一副咏保温瓶的对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此联嵌入了一、二、三、四、五;孤(个)、十、百、千、万,上联是等差数列,下联成等比数列,运用了数学知识,可谓文理结合。此联之妙还在于把保温瓶的特点很形象地写出,且气势磅礴,意境宏阔。

一副数字对联篇四

对联中的数字妙用

对联中的数字妙用

对联源远流长,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巧妙地利用汉字的特点,构成两句(或两段)音节、字数对等,词性对称,声调平仄协调的联语,有如鸳鸯戏水,又似莲花并蒂,短小精悍,富于表现力,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对联非常讲究趣和巧。历史上流传下来历的名联,或巧用镶名,或妙用名字,或化用典故,或借用修辞,信手拈来,妙笔天成。下面就以其中的“妙用数字”分类作一番介绍。

一、春联

春联是人们欢度春节时使用的对联。有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为宋朝吕蒙正所作。吕少时家境贫寒,生活窘迫,有一年春节,家中缺衣少食,过得冷冷清清,与富贵人家不可 同日而语,苦读寒窗的吕蒙正写下了这幅对联。这幅对联巧用

“隐字”修辞,上联隐“一”,下联隐“十”,谐音“无衣无食”,横批“无东西”、,可谓叫苦有方。

春联中最绝的大概要数下面这一幅: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在除夕下令“每户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下令后他微服私访,发现

有一家没贴春联,就询问原因,原来那家的主人是阉猪的,还没找到代笔人。小和尚出身的

朱元璋一时高兴,就代为这家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这幅对联取用数字,既具皇者大气,又

切合阉猪人身份,含蓄而幽默。

二、装饰联

装饰联是指美化环境的对联。游览胜地、名胜古迹、书房卧室等都可以题写装饰性对联。

旧时某地十佛寺有联云:

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

上联万、千、百、十逐步递减,下联一、二、三、四逐步递增,同时又巧妙地展现了一幅动静相生的图画,颇具神韵。

下面成都武侯祠这副对联则更令人拍案叫绝: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上联“遵教受”指诸葛亮逝世后,其既定方针由姜维继续实现,下联“十倍荷褒荣”指

刘备临终称诸葛之才“十倍曹丕”。对联在用数上从一到十皆用,概括地写出了

诸葛一生谨

慎、功盖三国而又“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结局。

题写书房卧室的对联,徐渭(即徐文长)题其青藤书屋的——副可谓无出其右者:

两间东倒西歪屋{一副数字对联}.

一个南腔北调人{一副数字对联}.

巧用数字方位词点出了穷困潦倒的生活,又于自我解嘲中透出一股特立独行之高标品

格。

三、专用联

专用联是指专为某一事而题写的对联,常见的有婚联、寿联、挽联等。

1、婚联

婚联是人们对新婚夫妇予以赞颂、祝福的一种对联。梁石编的《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中收有如下一联:

一阳初动,二姓克谐,庆大多,具四美,五世其昌征凤卜

六礼既成,七贤毕集,奏八音,歌九和,全无缺羡鸾和

按《周易》解,“一阳初动”讲的是结婚时间为十——月;“三多”即“多寿多福多男

子”;“四美”古时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世其昌”谓后代子孙昌盛发达;“六礼”指古代成婚的六个程序;“七贤”指主持婚礼的七位贤人;“八音”泛指各种乐器;“九

如”是祝福新婚夫妇健康长寿;“十全”即十全十美。此联全用吉祥语,用数一到十依次排列,堪称古今第一铆昏联。

2.寿联

寿联指为老年人祝寿而作的对联。一则真心实意而祝贺:

二万里山河,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此联为乾隆五十大寿,在离京上泰山前纪晓岚所作。上联从江山(地域)角度立意,下联从时间角度设旨,上下联合为“万岁万寿无疆”之意,且联首联尾重合复沓,颇见匠心。

二则为讥讽而作。据云,明末清初降臣洪承畴做寿时,一书生赠他一副对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人们不解其义,有人测之曰:“首句隐无八,次句隐无耻也”,气得洪承畴暴跳如雷。此联也有一说为人们为卖国贼袁世凯所作。

3.挽联

挽联是用于表示对死者深切哀悼和纪念的对联。黄兴挽黄花岗烈士联云: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上联歌颂七十二烈士满腔热血报效祖国英勇捐躯,下联写四万万同胞对他们的深切悼念,对仗工整,辞真意切。

四、交际联

交际联是用于人们交往的对联。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复杂,或褒或贬,或祝或讽,接风赠别,试才斗志,均可用对联这种文学样式。

{一副数字对联}.

据《古今趣联拾萃》记载,一知府大人为试神童谢启才学,出了一幅上联: 三位大仙,骑狮、坐象、踏莲花

谢不假思索:

两班衙役,偷鸡、摸狗、摘南瓜

对得又快又巧,令人忍俊不禁。

如果说,谢启的对答还具有孩子气的滑稽的话,前清大才子李调元与众书生的喝酒吟对,则在狂放不羁中带有一股倜傥英姿: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打扮入九十分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五更四鼓三声唱,大乔二乔一齐来 联中用数从一到十顺逆各一遍,活脱脱显出李调元的才华横溢而又醉态可掬。

与李调元这副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当数下面这一联:

一叶孤舟,坐着两三位骚客,启动四帆五桨,经过六滩七弯,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了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四书五经,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

这副对联,写尽了众举子苦读诗书与屡次应试的艰辛,又写出了他们的真实心态: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可谓形神兼备。

一副数字对联篇五

数字对联

数字对联{一副数字对联}.

654321,我们就对个密码。纯属娱乐。

一副数字对联篇六

数字与对联

数字与对联

作者:周友良 张„ 文章来源:湖南 更新时间:2005-11-7

枯燥的数字经文人之手,嵌入对联之中,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请欣赏.

1.清代学者朱柏庐在其所著《治家格言》中有副对联言之谆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济南大明湖有一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3.青岛崂山钓鱼台有副奇特的数字联;

一蓑一笠一髯翁,

一丈长杆一寸钩;

一山一水一明月,{一副数字对联}.

一人独钓一海秋;

4.湖北隆中三顾堂悬的一副楹联是: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5.四川眉山县三苏祠有一联:{一副数字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6.大学士纪晓岚巧对乾隆帝: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至,内多一个春秋.

7.清朝郑板桥有一联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清人顾复初有一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

对联中的数学

(一)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这副对联是由清代乾隆皇帝出的上联,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要纪晓岚对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个数.即上述下联.

上联的算式:2×60+3×7=141,

下联的算式:2×70+1=141.

(二)

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上联为数学家华罗庚1953年随中国科学院出国考察途中所作.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余人,途中闲暇,为增添旅行乐趣,华罗庚便出上联“三强韩赵魏”求对.片刻,人皆摇头,无以对出.他只好自对下联“九章勾股弦”.此联全用“双联”修辞格.”“三强”一指钱三强,二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大强国;“九章”,既指赵九章,又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该书首次记载了

{一副数字对联}.

我国数学家发现的勾股定理.全联数字相对,平仄相应,古今相连,总分结合.

(三)

四川一座乡村中学,一对数学教师结合夫妇,在元旦结婚之日,工会赠一副贺联云:

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

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

(四)

某地一对新人,男的当会计,女的做医生,完婚之日,有人赠贺联一副:

会计合数检验误差重合数;

医生开方已知病根再开方.

嵌入“合数”、“开方”等数学名词,天衣无缝.

(五)

某市一对数学教师,几经波折,终于结为秦晋之好,同事撰一联相贺,联云:

爱情如几何曲线;

幸福似小数循环.

“几何曲线”形象地表述了这对数学教师爱情历经坎坷曲折;“小数循环”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数值,借此祝贺新人的美满幸福,天长地久,实在是神来之笔.

延续400多年的数字联

数字对联,生动有趣,令人记忆犹新.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的状元罗洪光与几位饱学之士同游九江.顺流而下,江风助行,眼看九江就要到了.这时.邻船一名船夫慕名来到罗洪光的船上,说有一个上联,请大人续对.

罗洪光根本没把船夫放在眼里,心想:凡夫俗子,能出什么妙联?上联无趣,我对之也无味.待船夫写出上联,罗洪光却傻了眼,迟迟无法下笔,同船的文人墨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所措.那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上联不仅说出了实事,而且把从一到十的这十个数目字按顺序嵌进去,成了“绝对”.

从那以后,400年没人能对出来.直到1959年夏,一个偶然事件的启发,才被一个叫李戎翎的人对上.

原来,1959年6月,佛山寺一位老装修工托人到十里外找一段叫“九里香”的名贵木材,只两天便运到了.据说,1943年也有人找这种木材,弄到手整整花了一年功夫,这一对比,使李戎翎想到那个“绝对”,于是他续出了下联: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七年级下英语暑假作业答案
下一篇:七年级下册英语作业本2答案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