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

热门资讯  点击:   2012-01-19

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9楼】文化软实力是向与量的统一

文化软实力是向与量的统一

【红旗文摘--文化】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贯彻六中全会精神,需要对“文化软实力”开展多视角的研究。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定的向与量的统一体。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是一定的向与量的统一体

文化软实力中的“力”,是一个从力学中借用的概念。力学中的“力”,是一种有大小也有方向的量,即向量(或矢量)。文化软实力也是如此。现实存在的各种文化,都是一定的方向与大小的统一体,忽视其量的大小或忽视其方向性,都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它。

确认文化具有方向性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观点。恩格斯在阐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时,提出了著名的“合力论”。他说,由特殊生活条件构成的许多单个意志使社会运动中“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92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这里他直接借用了力学中向量合成的理论,把社会运动中的意志当作向量来阐述。各种文化也是作为这样的向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作用的。恩格斯还论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因其方向不同而区别为三种情形。一是“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即同向促进作用;二是“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即反向阻碍作用;三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同上,第597页)这里,他是把国家的力量当作一种向量来分析其对经济的作用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同样是如此。《决定》对文化的阐述,通篇包含着文化具有方向性的精神。《决定》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文化软实力之所以具有方向性,是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决定的。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66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一经典论断是我们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其性质、作用的指南。虽然构成文化的诸多要素并非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但一定的文化就其总体而言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虽然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其作用的因素非常复杂,包含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民族的和地域的要素,但总体上看,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都是反映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并为它们服务的。文化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同时受到政治的强烈影响。文化的作用,终究取决于它同一定的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一定阶段上的历史总趋势为尺度来衡量,各种文化软实力既有大与小、强与弱之分,也有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别,对社会发展分别起着促其前进或拉其倒退的不同作用,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方向性。

《决定》指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之所以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之所以成为艰巨的任务,正因为不同国家的文化既有大小、强弱的差异,又有性质、方向的不同。如果各国文化都是向着同一方向起作用的同质的量,那就难以构成竞争,更不会形成交锋之势,也不会发生文化安

全问题。

各种文化并非是同质同向的,但并不意味着其性质方向都是根本对立或截然相反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经济、政治所决定,会出现基本性质、方向相对立的文化,但现实存在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非此即彼的两极;其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有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相互反对或相互合作,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也不是僵硬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表现为“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构成“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才是在“交流”中既有“交融”,又有“交锋”。我们必须看到各种文化在性质、方向上的区别,但不能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对其作简单化的划分和处理。

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决定》提出要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即文化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自觉”的主体,是作为一定文化之主体的民族、国家、阶级、政党;“自觉”的对象,是这一定主体的文化。文化同一切事物一样,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因此,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自觉认识文化同经济、政治的联系和区别,认清文化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自觉,更重要的是认识一定文化的特殊性,即它相对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质和作用,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只有在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才能真正达到对特定文化的自觉认识。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较中认识自身,实现文化自觉,既要分析其“量”的方面,更要认识其“向”的方面,并将二者统一起来。

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文化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人们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对文化进行划分。使不同文化区分开来的多种属性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民族性和社会制度属性。文化自觉,最根本的是要认识自身的民族特性和社会制度属性。《决定》的主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我们培养文化自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自觉认识我们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中国的,又是社会主义的。这两方面有机统一的认识,才是我们所要的“文化自觉”。{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民族中,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此,民族性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决定》中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各族人民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决定》要求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中坚持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忘记了“中国特色”或“中华文化”这一基本属性,就谈不上文化自觉。

文化既然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与政治紧密关联而又历史地发展着的,它就不能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不同的社会制度会孕育和滋养不同的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它们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有旧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文化,它在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思想同盟的进攻下偃旗息鼓,宣告退却;而我们党所主张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党的十五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决定》重申了这一观点。这

就在坚持文化民族特性的同时,强调了我们的文化是不同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文化,具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

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是文化的中华民族自觉和社会主义自觉的统一。我们决不能离开文化的中华民族特性和社会主义性质,把文化自觉抽象地说成是对人类共同文化现象和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认同。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文化的共性、普遍性,但现实中并没有离开具体社会形态而独立自存的“一般社会”,也没有离开具体社会形态和民族国家而独立自存的“一般文化”。离开民族特性和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去谈论文化和文化自觉问题,是一种非科学的抽象,偏离了我们培养文化自觉的本来意义和精神实质。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自信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的统一。{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我们的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基于科学认识的民族文化自信,并不是否认本民族文化中有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之分,也不是文化上的盲目排外,妄自尊大。我们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种自信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我们自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因为自觉认识到中华文化中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已经在长期历史实践特别是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文化自信意味着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与此同时,我们又以积极态度对待国外文化,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为我所用。

第二,我们的自信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我们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而既有深厚底蕴,又富于青春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道路。我们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和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道路,自信坚持这条道路一定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

如果离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不去分析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社会制度属性,仅仅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比较文化的大小、强弱,就难以真正建立起以科学认识为基础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三、文化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同时关注其大小、强弱和性质、方向

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强弱与性质、方向既有本质关联,又有明显区别,其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同时关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强弱和性质、方向,坚持二者的统一。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先进文化必然走向强大,但在现实中未必已经强大,很可能还处于弱势地位;落后文化势必走向衰弱,但在现实中未必已经衰弱,很可能还处于强势地位。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体现着新生事物成长壮大的一般规律外,还同文化及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密切相关。

区别于经济、政治的文化,本质上属于社会的精神生活、精神产品,但思想文化和精神产品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载体而独立存在。因此,文化力量的大小、强弱,首先取决于其思想内容特别是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与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实力、传播手段紧密关联。文化的本质在于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之魂,但先进的文化之魂需要强健的物质身躯,这是文化之体。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有赖于魂与体的统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国土资源、经济、军事等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和政治、文化等因素构成的软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形成强大的软实力,离不开硬实力的支撑。魂与体、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关联,使文化的性质、方向同其大小、强弱之间呈现出复杂的情形。因此,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不能不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文化软实力的“向”与“量”两个方面。{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但中国还不是文化强国。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表明它的文化并不先进,但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也占有世界头号文化强国的地位,这是全世界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全世界56%的广播和有线电视收入、85%的收费电视收入、55%的电影票房收入来自美国。在全世界放映的影片中,好莱坞的电影占85%,即使在欧盟,好莱坞的大片也占高达8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数字看美国文化产业》,《光明日报》2011年11月16日,第8版)可见,力量的大小、强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一种文化力量的增大、增强并不能自动保证它性质上的先进性,落后文化力量的增强反倒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中必须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才能坚持文化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正确方向,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不同性质的思想文化,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多元多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能不科学分析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辨析不同性质、不同指向的文化,区别对待、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这对于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保持正确方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建设与批判、立与破的统一,是文化发展的规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批判和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思潮、“儒化中国”的思潮、“普世价值”论思潮和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思潮,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题中应有之义。划清界限,抵制错误和腐朽思想不是简单地否定、排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才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中的一切有益经验和积极成果都应该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机制和技术手段都应该努力吸收。

文化软实力的“向”与“量”两个方面虽然相互区别,却又是相互结合、融为一体的。必须把

它们统一在一个整体中,不能顾此失彼。《决定》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五条重要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改革开放。这“五个坚持”确立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体现了坚持文化发展的性质、方向和努力增大、增强文化力量的统一。遵循“五个坚持”的方针,就一定能把文化发展的“向”与“量”统一起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08中考重点

第一部分:

1、14至16世纪的欧洲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根据你的理解,这两个发现是指什么?〈2分〉为什么说14至16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8分〉 2、14至16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请回答:①导致欧洲社会会发生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②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③其社会特征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各有哪些主要表现? 3、材料一 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中止。

材料二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国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他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三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民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出自哪个文献?

(2)这三个文献分别与哪三次革命斗争有关?

(3)这三次革命斗争的爆发,其共同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立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请回答:

⑴ 列宁说的“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立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指的是什么政策?

⑵ 针对这一问题,苏俄采取了什么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⑶ 这一政策的结果如何? 6、材料题

材料一:去年国际形式发生了剧烈变化,世界旧的格局已经终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上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新旧矛盾交织,天下依然很不安宁。 1992年李鹏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说,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时可能的

{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

(1)材料中“去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主要指哪一事件

(2)“旧的格局”指什么?“新的格局”指什么? (3)哪些因素使“天下并不太平”? 7、阅读下列材料:

“在那场战争中,苏联军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坚苦卓绝的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⑴材料中那场战争指什么战争?(4)

⑵材料中胡锦涛认为中国和苏联都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请你写出中国、苏联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各一重大战役?(4) ⑶“那场战争”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4) ⑷时光飞逝,“那场战争”已经结束60余年。它个人类带来的伤痛让全人类至今都不能遗忘。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3) 8、比较三次科技革命(见表格)

9、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其多方面的含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针对苏联问题,请回答: (1) 指出苏联建立和解体的事件?

(2) 苏联的发展模式 (3) 苏联的性质

(4)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还会存在下去吗?谈谈你的理由。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找出其共同点。你认为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11、阅读下列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世界人民协调行动 、共同反对法西斯取得的. (1) 写出发生在太平洋上、促使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的事件.

(2)1937年,促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建立的最重大的事变是什么? 1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有哪些特点?为摆脱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道路?这两种道路最后分别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2) 写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反法西斯国际会议的名称及其主要内容 。

13、材料一 列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的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能力。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发展。

材料二 经济大危机下,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能幸免于死亡。宾夕法尼亚洲的乡下人吃野草根……….

材料三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中说:“我向你们保证……. (1)新经济政策何时开始实施的?

{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

(2)材料二描述的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哪一国家?“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

14、历史学家说,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从两次改革的相似之处,你得到哪些启示?

15、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中国有关的内容有哪些?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16、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前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

“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仅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产生了欧洲社会的新政治制度。”

(1)材料中所指的“旧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 (2)“新政治制度”指什么?(2分)在英国、法国各表现为什么形式?(4分)

(3)为什么说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2分)

18、十九世纪后半期,俄、美、日三国为摆脱统治危机和解决内部矛盾,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掀起了一场国家体制改革和革命的狂潮。请简述这三个国家各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共同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19、材料一: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轮船“克蒙来号” 材料二:林肯在战场上

材料三: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 请回答:(1)上述三个材料各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

20、材料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民意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他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他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二:我要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够不解放任何努力而拯救联邦,我愿意那样做,如果我能够通过解放全部奴隶而拯救联邦,我愿意那样做。

材料三:内战前林肯说:“我利用我的职权,正式命令并宣告„„所有作为奴隶的人现在和今后永远获得自由。” 请回答: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美国历史上哪次革命中的文献?﹙4分﹚

⑵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内容分别出自什么文件?﹙4分﹚

⑶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这两次革命的任务有何不同?﹙4分﹚

⑷概括这两次革命对美国历史的发展有何意义?﹙2分﹚

21、材料一: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为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请回答:

⑴两段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2分﹚

⑵两次工业革命中都出现了什么新的能源?﹙4分﹚两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什么新的发展时代?﹙4分﹚

⑶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有英、法日等国瓜分。”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凡尔赛和约》出自哪次会议?(1分)写出《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军事和经济的规定。(4分)

(2)材料二中的“局面”是哪个条约造成的?(1分)该条约要求中国应该怎么做?(2分)

⑶ 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什么体系?(2分)请你对这一体系做一简要评价?(2分)

⑷ 这一体系是如何被破坏的?(2分)

23、全面内战爆发→粉碎全面进攻→( )→

( )→( )→( )→追歼残余敌军。

{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

(2)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指哪次战役?(1分)

(3)根据图一回答:毛泽东曾说: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菜,学习了马列主义。但为什么中共中央还要撤离延安呢?又为什么要留在陕北(4分)

第二部分:

1、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无数产品实行全球化生产,旅客可以乘飞机在24小时之内到达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大城市,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瞬间把信息发往世界各地,大额资金可以通过国际结算,在几秒之内划拨到指定的银行专用帐户上。

材料三:中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合作,积极的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并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请回答:①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最重要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②材料二反映出世界经济呈现出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并说出该趋势的主要表现。 ③举出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例子。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18世纪中后期,他经过独立战争,成为主权国家。19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为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扫清了障碍。20世纪30年代,它成功度过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与发展。

请回答:①在材料提到的三个时期中,曾颁布了哪些重要的法令或文件?

仿.(或发动对外战争,使法国大革命和某些成果推广到他所征服的欧洲国家) ②在三个时期中,分别涌现出了美国历史上三位杰出的总统,青说出它们的名字和主要贡献。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二:1870年以来,科学开始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渐渐的,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材料三:二战后新的科技革命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以求在国际竞争取胜。 请回答:①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②三次工业革命中都出现了什么新能源?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什么新的发展时代?

③材料三所反映的科技革命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是什么?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它做什么?

④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你从中得到社么启示? 简答题: 4、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席卷整个欧洲,并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展,一些国家为摆脱统治危机和解决内部矛盾,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掀起了一场国家体制改革和革命的狂潮。请说明这一时期,哪几个国家进行了改革和革命(名称)?并分别简要评价各国改革和革命进步意义。 5、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旧的世界格局的崩溃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请回答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哪个格局(或体系)的瓦解?这一体系主要通过那些条约而确立起来?②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以美苏两极格局为主导,请简述这一格局形成过程中,从“冷战”开始到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性事件?③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现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④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格局发展趋势如何?

6、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只要是为国家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历史便会永远珍存。请列举出下列中外历史名人的贡献各一项: (1)毕昇: (2)郑成功: (3)哥伦布: (4)拿破仑:7、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让我们共同回顾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一段曲折历程: 请回答:

⑴1924—1945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可以分为哪几个时间段?并简要分析各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何特点? 动统治.

战){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中遵循了怎样的原则?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8、身边的历史: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我市粮食亩产量一般年份在75—125千克之间。1982年以来,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农村大地,我市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仅粮食一项,2004年全市单产417千克/亩,总产量达185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材料二:山东滨化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始建于1968年,原名为“北镇化工试验厂”,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八五”(1991—1995年)以来,滨化集团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滨化人锐意改革,科技创新,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滨化集团实现利税8.92亿元,成为中国企业500强之一。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我市的粮食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国哪项农村政策的实施?

我市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材料二中滨化集团是如何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实现企业发展的?如果你以后想 成为该企业的一员,应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工作岗位?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科技创新 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3)以上两则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改革创新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9、有人说,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崛起的历史,经历了这样几个关键事件:两次革命、两次大战、还有经济上的革命,分别说明这些关键事件

材料一:列宁说:“我们计划„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产生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二: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材料三: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1913

请回答:(改正这个“错误”的?(1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三,说出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2分)并结合材料三中的图表内容,简要说出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建设造成的影响。(2分)

内容: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或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影响:①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强国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

定了物质基础。②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

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3)针对斯大林的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他们改革所导致的后果是什么?(1分)后果是:引起政局变动,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越时空,透过历史,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在欧洲东方矗立着一个巨人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请问: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1分) 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5)从苏联解体的历史中,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2分)

经验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立足国情,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 11、美国历史 ① 美国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障碍?分别是怎么克服的?

障碍:英国殖民统治;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度 克服: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 ② 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其核心和基础是什么? 实行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 ③ 二战后,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推行怎样的政策?其中针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成立的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组织是什么? 冷战政策;北约组织 ④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在其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超级大国

12、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a) 近代最早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其核心是?首先在那一国兴起?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意大利 b) 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其核心是?起止时间?在这一运动影响下,18世纪后半期发生了哪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17-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c) 以上两大运动有什么相同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11月的说说
下一篇:2017初一英语暑假作业答案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