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点击: 2015-05-30
2015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25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上海市市长 杨 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开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全面开展。修订出台2014版负面清单,推进外商投资管理、境外投资管理和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新一轮31项对外开放措施,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实施“先入区、后报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一批监管新措施,启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推出自由贸易账户、人民币境外借款等金融创新举措,设立一批面向国际的要素市场,完
1 / 24
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建立六项基础性制度,加强开放环境下的专业监管,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实施自贸试验区条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实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再制造产业发展等创新试点。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把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纳入试点范围。制定实施一系列国资国企改革配套政策,建成国资流动平台,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出台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实行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建成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创新外商投资审批方式,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实到181.7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45家,累计达到490家。推动外贸转型升级,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构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新机制,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亿美元。扎实推进对口支援,促进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往来。
(二)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4.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1.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以上。
2 / 24
“四个中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出台促进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现代保险服务业、平台经济发展等一批政策措施,配合启动“沪港通”试点,支持“上海金”等创新产品推出,推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等机构落户,扩大电子发票、商业保理、启运港退税政策的试点范围,基本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并成功试展。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786万亿元,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提高到45.8%,商品销售总额达到7.4万亿元。
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推进集成电路装备及工艺、大数据等领域关键技术布局。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科技成果处臵权和收益权改革等一批改革举措。完成张江高新区第三轮扩区。开展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7件。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发展,突破工商登记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制定实施信息消费、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邮轮旅游等领域的支持政策。运用建设用地减量化、差别电价等手段推动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644项。推动南大、吴淞、桃浦等区域转型发展。
(三)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继续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710元和2119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10.3%。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启动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定向招录残疾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扩大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益面,完善低收入困难
3 / 24
家庭专项救助政策,提高养老金、城乡低保等待遇标准。建设服务供给、需求评估、服务保障、政策支撑、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编制市区两级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启动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试点,新增公办养老床位5829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9.4万人。新建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13.9万套,基本建成11.3万套,进一步放宽住房保障准入条件,使政策衔接更趋合理。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63.9万平方米,启动13个城中村地块改造。
文化和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持续推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完善需求导向、社会化供给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机制,推出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加强文化金融合作等政策,组建新文广集团。编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启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高校学科发展规划,扩大高校经费使用自主权,率先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启动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建成质子重离子医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面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市民体育大联赛参赛市民达到147.9万人次。实施体育赛事市场化、社会化办赛模式改革,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和第十五届市运会,上海体育健儿在第十七届亚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妇女儿童、慈善事业稳步发展,国防动员、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工作进一步加强。
(四)多措并举加强城乡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加快。
城市建设有力有序推进。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16号线全线贯通,13号线部分区段建成通车,运营线路总长达到548公里,东风西沙水源地、浦东国
4 / 24
际机场第四跑道等顺利竣工。加快黄浦江两岸等重点区域和郊区新城镇建设。推广建筑信息模型的工程运用。实施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重点区域。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城市日”活动。
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展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重点课题调研。狠抓城市管理领域突出问题整改,“群租”、非法客运、违法建筑、无序设摊等顽症整治初见成效。 深化网格化管理。健全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开展油气输送管道、重大火灾隐患、道路交通、特种设备等安全专项排查整治。强化人口服务管理,制定实施结构调整、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三方面配套政策。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对四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管理。健全分级分责化解社会矛盾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郊区农村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开展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课题调研。建设美丽乡村,实施200公里中小河道整治,完成4万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完成100个村庄、800公里村内道路改造。加强农村综合帮扶,推动一批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造血”项目落地。全面推广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实施高压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沿线重点区域宅基地臵换。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继续加强。加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力度,推进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实施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完成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推动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燃煤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替代1675台,
5 / 24
市政府工作报告-2015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25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上海市市长杨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开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全面开展。修订出台2014版负面清单,推进外商投资管理、境外投资管理和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新一轮31项对外开放措施,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实施“先入区、后报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一批监管新措施,启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推出自由贸易账户、人民币境外借款等金融创新举措,设立一批面向国际的要素市场,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建立六项基础性制度,加强开放环境下的专业监管,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实施自贸试验区条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实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再制造产业发展等创新试点。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把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纳入试点范围。制定实施一系列国资国企改革配套政策,建成国资流动平台,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出台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实行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建成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创新外商投资审批方式,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实到181.7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45家,累计达到490家。推动外贸转型升级,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构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新机制,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亿美元。扎实推进对口支援,促进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往来。
(二)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4.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1.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以上。
“四个中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出台促进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现代保险服务业、平台经济发展等一批政策措施,配合启动“沪港通”试点,支持“上海金”等创新产品推出,推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等机构落户,扩大电子发票、商业保理、启运港退税政策的试点范围,基本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并成功试展。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786万亿元,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提高到45.8%,商品销售总额达到7.4万亿元。
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推进集成电路装备及工艺、大数据等领域关键技术布局。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科技成果处臵权和收益权改革等一批改革举措。完成张江高新区第三轮扩区。开展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7件。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发展,突破工商登记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制定实施信息消费、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邮轮旅游等领域的支持政策。运用建设用地减量化、差别电价等手段推动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644项。推动南大、吴淞、桃浦等区域转型发展。
(三)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继续提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710元和2119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10.3%。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启动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定向招录残疾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扩大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益面,完善低收入困难家庭专项救助政策,提高养
老金、城乡低保等待遇标准。建设服务供给、需求评估、服务保障、政策支撑、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编制市区两级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启动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试点,新增公办养老床位5829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9.4万人。新建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13.9万套,基本建成11.3万套,进一步放宽住房保障准入条件,使政策衔接更趋合理。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63.9万平方米,启动13个城中村地块改造。
文化和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持续推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完善需求导向、社会化供给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机制,推出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加强文化金融合作等政策,组建新文广集团。编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启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高校学科发展规划,扩大高校经费使用自主权,率先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启动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建成质子重离子医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面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市民体育大联赛参赛市民达到147.9万人次。实施体育赛事市场化、社会化办赛模式改革,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和第十五届市运会,上海体育健儿在第十七届亚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妇女儿童、慈善事业稳步发展,国防动员、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草案}.
(四)多措并举加强城乡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加快。
城市建设有力有序推进。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16号线全线贯通,13号线部分区段建成通车,运营线路总长达到548公里,东风西沙水源地、浦东国际机场第四跑道等顺利竣工。加快黄浦江两岸等重点区域和郊区新城镇建设。推广建筑信息模型的工程运用。实施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重点区域。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城市日”活动。
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展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重点课题调研。狠抓城市管理领域突出问题整改,“群租”、非法客运、违法建筑、无序设摊等顽症整治初见成效。深化网格化管理。健全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开展油气输送管道、重大火灾隐患、道路交通、特种设备等安全专项排查整治。强化人口服务管理,制定实施结构调整、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三方面配套政策。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对四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管理。健全分级分责化解社会矛盾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郊区农村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开展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课题调研。建设美丽乡村,实施200公里中小河道整治,完成4万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完成100个村庄、800公里村内道路改造。加强农村综合帮扶,推动一批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造血”项目落地。全面推广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实施高压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沿线重点区域宅基地臵换。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继续加强。加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力度,推进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实施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完成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推动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燃煤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替代1675台,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17.2万辆。积极发展绿色建筑。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新建绿地1105公顷。{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草案}.
在中央直接领导下,全市各方面齐心协力、全力以赴,顺利完成亚信峰会服务保障任务,为峰会成功举办作出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坚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新进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驻沪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上海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向深处着力,要素市场体系不完善,资源配臵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任务艰巨,科技创新动力不强、活力不足,创新创业环境亟待完善。经济转型升级步伐还需加快,“四新”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有不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方法路径不够多。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突出,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相对滞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不少瓶颈制约。基层治理亟待加强,街镇权责不匹配,执法体制机制不顺,服务管理力量不足。改善民生仍需加大力度,失业青年、离土农民等群体的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等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城市安全形势严峻,安全事故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去年12月31日晚发生的外滩拥挤踩踏事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事件发生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立即成立事件善后工作组,迅速开展应急处臵、善后和事件联合调查工作。第一时间紧急调配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尽一切力量抢救伤员,尽一切可能挽救生命;动员各方力量,尽心尽力开展善后处臵;坚持公开透明,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信息;认真细致开展事件调查,形成了依法、客观、公正的调查报告;对相关责任人员,依法依规进行了从严问责。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给遇难者和受伤人员家庭造成极大伤害,给全市工作造成严重损害,教训极其惨痛。对此,我们感到无比痛心、内疚和自责。痛定思痛,我们必须认真吸取教训,深刻反思,引以为戒,举一反三,主动查找思想认识和工作上的不足。这起事件暴露出城市安全工作存在重大疏漏、重大隐患,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思想麻痹,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对大人流集聚等安全风险缺乏应有认知;安全工作管理松弛,安全责任没有有效落实,领导带班值班、信息报告等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安全管控措施不到位,对安全风险的预判预警、信息发布、预防准备严重缺失,应急处臵能力亟待提高。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我们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不足,敢于正视问题,一个一个从严从细梳理,一件一件坚决严肃整改,绝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和麻痹,绝不能有须臾的疏忽和懈怠,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尽心履责,全力以赴维护广大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
二、2015年主要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增速可能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上海经济仍处于创新转型关键期,基本面总体向好,但面临的困难可能更大。我们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保持定力,全力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做好2015年政府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十届市委七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不懈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
201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7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上海市代市长杨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过去五年工作,对今后五年及2013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开启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局面,完成了本届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
五年来,我们在中央的直接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举办了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城市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八年艰辛筹备、184天精心举办,全市人民齐心协力,社会各界共襄盛举。高质量完成世博会场馆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认真做好活动策划、招展布展、对外推介等筹办工作,全面开展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面对参观人流长时间高度聚集,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园区服务和城市运行管理,周密细致做好安保、交通、外事、旅游、接待、宣传和志愿者服务等工作,经受住连续高温天气、单日103万超大客流等严峻考验,创下了246个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7308万参观人次的历史之最,赢得了国内外宾客对上海世博会和上海这座城市的普遍赞誉,谱写了世界博览史的新篇章。精心谋划“世博后”这篇大文章,一批绿色、低碳、环保的科技成果得到应用,一批世博会期间行之有效的城市服务和管理措施制度化、常态化,中国馆等重要场馆改造成公共文化场馆并对外开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上海世博会精神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草案}.
五年来,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考验,努力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2012年突破2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2007年的2103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3744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十一五”期间下降20%、近两年再下降1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额完成
削减目标。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股指期货等金融创新顺利推进,大型商业银行二总部、上海清算所等功能性机构加快集聚,各类金融机构累计1227家,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528万亿元,股票市场、期货市场规模跃居全球前列。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启运港退税等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启动实施,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三。贸易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关区和本市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8013亿美元和4368亿美元,商品销售总额达到537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8%。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0%,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大型客机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落地。经济发展对投资拉动、房地产业、重化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减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70%以上,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7.7%下降到2012年的5.4%,五年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产能4760项。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上海光源、光刻机研制等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16%。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全面加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7.2件。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不断集聚。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新增绿地5500公顷。
五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导向,把转型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07年的23623元、10222元提高到2012年的40188元、17401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加强郊区“菜园子”、市区“菜市场”建设,增强粮食、蔬菜综合保障能力,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职保”、“镇保”和“新农保”人均养老金分别提高90%、89%和192%,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73%、63%和84%。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床位增加到10.6万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27.2万人。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累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房83万套,竣工47万套,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32万平方米。贯彻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开展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基本实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全面推行,分级分责化解社会矛盾、信访事项核查终结等制度建立实施,平安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五年来,我们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城市软实力明显增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财政性教育投入从2007年的29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24亿元,新增343所幼儿园、75所中小学,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建设顺利推进。深化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在郊区新建4家三级医院,基本药物制度在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继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4岁。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
妇女儿童、国防动员、双拥和档案工作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外事、港澳、对台、侨务工作得到加强。建成东方体育中心和近5000处社区健身设施,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和第一届市民运动会,上海体育健儿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文化发展不断加快,中华艺术宫、当代艺术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化场馆建成开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基础服务项目,国际艺术节等一批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等改革全面完成,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推动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洋山深水港区三期工程、浦东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建成运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投入使用,京沪高速铁路上海段、沪宁城际铁路、沪杭客运专线、金山铁路建成通车,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从2007年的263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468公里。长江隧桥、外滩地区综合交通改造工程、崇启通道和一批黄浦江越江工程相继建成。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全面建成。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光纤宽带使用家庭达到250万户,无线局域网覆盖300处主要公共场所。全面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城市维护投入,城市面貌显著改善,交通运行平稳有序。黄浦江两岸、临港地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郊区新城规划调整修编基本完成,重点新城建设加速,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新建改建3300公里农村公路,完成527个村庄、20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151户农村困难户危旧房改造。农业投入加大,累计建成设施粮田129.8万亩、设施菜田20.3万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对财力困难区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崇明生态岛建设加快推进。
五年来,我们直面制约科学发展的老矛盾、新问题,奋力推动改革开放不动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南汇并入浦东新区顺利实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期货保税交割等创新在浦东率先推进。按照国家部署,在部分服务业先行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为全国扩大试点范围积累了经验。国资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有序推进,一批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全市经营性国资证券化率从2007年的17.6%提高到2012年的35.2%。实施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缓解中小微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人民银行征
信中心落户上海。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际利用外资595亿美元,对外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403家,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30%以上,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连续四年超过100亿美元。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对口支援力度继续加大,与长三角和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化。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着力创新政府管理,着力改进政府服务,“两高一少”行政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审批标准化管理制度,共取消调整审批事项1040项,产业项目平均审批期限缩短三分之一。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全覆盖,网上政务大厅开通运行,网上办事事项达到1792项,“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成运行,以“上海发布”为核心的政务微博群成功上线。全面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共依法公开73.2万条政府信息,信息公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共取消和停征368项收费项目,成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最小的省市之一。市、区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和黄浦、卢湾“撤二建一”顺利完成,市级政府部门与所属企业全面脱钩。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预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等决策程序,完善行政执法人员管理等制度,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重大政策执行等的审计监督,在财政资金、土地交易等领域实行“制度加科技”的预防腐败新机制,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五年,我们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奋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驻沪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道路上还有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商务成本持续上升,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不少产业能级不高,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非常艰巨;创新创业活力不足,国有经济发展动力不够强,扩大出口的困难更多,“走出去”层次不高,深化改革开放更加紧迫;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民增收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力度亟待加大;常住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样,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的任务繁重;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多发,薄弱环节还有不少,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急需提高。有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相对滞后,推动转型发展、加强公共服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责任感不强、工作效率不高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
不主动作为和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仍然存在,直接导致一些政府工作落实不力、服务不到位;少数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忧患意识、群众观点不强,脱离群众,铺张浪费,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不掩饰、不回避,切实加以解决。
五年实践探索,我们的体会主要是: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始终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和谐安定;始终把政府自身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总结五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既是我们过去实践的根本经验,也是我们开创未来的致胜法宝!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也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世界经济格局继续发生深刻调整,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没有改变。我国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风险挑战,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上海转型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但在实现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使命没有改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上海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开拓前行,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的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努力建设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根据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建议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今后五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草案}.
一、2011年工作回顾
去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改革创新的突破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充分发挥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按照“六个着力”的要求,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坚决冲破传统发展思维的束缚,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全面打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战,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积极变化。
(一)经济平稳增长中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部署,坚持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加快改变速度型经济增长模式,减少对房地产业发展和投资拉动的依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健康,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以上,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9.4%,来自第三产业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快于第二产业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较快增长,消费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2%,服务性消费增速加快,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模式发展迅猛。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市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新增就业岗位64.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2万元和1.56万元,均比上年增长13.8%,扣除物价因素高于经济增幅。
(二)上海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功能建设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着力完善市场体系,在提升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的过程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实现重大突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人民币对加元和澳元即期交易、铅期货等一批新的金融产品成功推出,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启动组建,外资股权投资企业、第三方支付企业等一批新型机构相继落户,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企业扩大到20家,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突破3000亿元,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420万亿元。航运运价指数交易正式推出,报检报关“一单两报”扩大试点,船舶保险业务总量约占全国的40%,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174万标准箱,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1%,上海空港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7456万人次、356万吨,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三,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二期通过封关验收。商务部与上海“部市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国家会展项目落户虹桥商务区并开工建设,网上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等一批项目正式启动,一批品牌出口企业基地初步形成,全市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8%。商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3%。
(三)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加快。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用更大力气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结构优化。努力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第三产业引领发展,支撑作用增强。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在本市部分现代服务业行业开展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落实营业税差额征收政策,鼓励服务业外包与专业化,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中介与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8%。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机制,整合扩大“转方式、调结构”财政专项资金,组建并运作一批创业投资基金,在云计算、物联网、新型显示等领域积极承接国家项目,新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重点专项方案启动实施,大飞机研制、航空发动机、中船长兴二期工程、909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有力推进,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装备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制造业产值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基本完成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三年试点任务。启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出台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等一批试点政策,紫竹科学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全面展开。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体制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9%,发明专利授权量比上年增长30%以上。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制造业进一步向高端化发展,成套装备、汽车、船舶、生物医药等稳定增长,重化工业结构优化,一般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一批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并购重组、结构升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和布局调整加快,为城市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和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有序推进,世博会地区结构规划编制完成,一批央企总部落户园区,中国商飞总部、世博国际酒店群等项目启动建设。虹桥商务区核心区项目全面推进,一批总部机构签约入驻。上海迪士尼项目顺利开工,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强化节能减排,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重点用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管理,实施产业调整项目751项和危险化学品企业调整项目88项,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年度目标。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继续保持在3%左右,基本完成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建成投入运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7天,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绿化覆盖率达到38.15%。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加大。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把转型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面对物价持续较快上涨的压力,我们把稳定物价保证供应作为头等大事,建立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和主副食品价格稳定基金,全力稳定主副食品价格特别是淡季蔬菜价格,从严控制政府调价项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比上年上涨5.2%,低于全国水平。郊区加强“菜园子”建设,将淡季期间绿叶菜种植面积占蔬菜种植面积的比重从三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二,实施绿叶菜淡季价格保险制度,有效保护了菜农生产积极性。中心城区加强“菜市场”建设和管理,积极推动产销对接、农商对接,推进社区周末平价菜场试点。发挥大市场、大流通在保障市民安居乐业中的作用,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推进主副食品市外生产储备基地建设,抓好货源组织和市场价格监管,保障了主副食品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正确把握发展与分配的关系,高度重视改善收入分配,千方百计提高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年初增加了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镇保、农保领取养老金人员的养老金,增幅均超过10%,年中又发放了一次性补贴。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
的联动机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2.2%和20%,向低收入困难群众发放两次临时价格补贴。增加环卫、出租车等公共服务行业一线职工收入,在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4.3%。注重质量,咬住目标,兑现承诺,千方百计推进“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700万平方米、26.7万套(间),供应1240万平方米、17.5万套(间)。进一步放宽廉租住房和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准入标准。廉租住房新增受益家庭1.1万户,累计有8.6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受益。全面推开共有产权保障房申请供应工作,共计受理4.4万户居民家庭申请。首批市级统筹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启动供应。在浦东南汇新城开展限价商品房试点。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完成全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鼓励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进一步完善。将在企业工作的来沪从业人员、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的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发展老龄事业,新增养老床位5030张,新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3家,新设社区老年人助餐点46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6.2万人。孤儿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着眼于满足群众的多层次需求,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全面落实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财政教育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3.8%。新增40所幼儿园,出台困难家庭儿童接受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形成从学前到大学的帮困助学体系。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启动部市共建“985工程”三期和21所地方高校内涵建设项目,上海纽约大学开工建设。医改工作全面推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展顺利。健康城市建设有力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社区基本药物平均零售价下降39%。推出优化医院就诊流程等9项便民惠民措施。开展了医疗联合体试点和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基本建成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文化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成效显著,一批精品佳作相继推出。成功举办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国有市属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和16家区县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启动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完成世纪出版集团与文艺出版集团重组。文化广场、市群众艺术馆新馆投入使用,钱学森图书馆、巴金故居建成开馆,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项目全面启动。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服务项目实现免费开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成立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开工建设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技术服务等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成功举办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市民体质指数蝉联全国首位。上海代表团在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上包揽金牌、奖牌、总分三个第一。大幅提高了计划生育奖励与补助标准。妇女儿童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兵役政策进一步完善,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工作稳步推进。
(五)城市管理和建设迈出新步伐。经济转型过程既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过程,也是城市管理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的过程,必须加强和改进城市建设管理。围绕安全为先,我们狠抓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全面加强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全市动员、全民参与,查隐患、找问题、提建议,制定颁布一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深入开展建筑市场集中整治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成立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全面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成立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初步建立部门之间无缝衔接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成世博城市管理临时性通告转化工作,成立市政市容管理联席会议和交通协调保障联席会议,继续增加城市维护管理资金投入,加大非法客运整治力度,开通23条“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在1080个居民小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
点。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全面推开,对247个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进行了评估。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初步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平台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新机制。初信初访办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访核查终结制度建设取得成效,一批信访突出矛盾得到化解。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有力推进,社会治安秩序稳定良好。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280万户光纤到户建设改造,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新增覆盖100万户。克服各种困难,市区携手,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京沪高速铁路上海段等工程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二期、12号线、13号线一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崇启通道、军工路越江隧道、虹桥机场迎宾三路隧道、林海公路建成通车。黄浦江上游航道整治核心工程竣工。上海是水质型缺水城市,经过多年筹划建设,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投入运行,供水量占全市比重达到51%,实现了原水供应从以黄浦江上游为主向以长江为主的重大转变,供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更多市民喝到了更好质量的水。
(六)郊区农村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努力抓好统筹城乡发展这个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加大对郊区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加快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建设重心和公共资源向郊区转移,郊区建设全面提速。完成奉贤南桥新城总体规划修编调整,深化完善松江、金山等新城规划,浦东南汇、嘉定、青浦等重点新城和新市镇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崇明生态岛建设加快推进,在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开展一批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河道整治和郊区集约化供水等工程建设,完成118个村庄改造、4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在郊区新增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5+3+1”郊区三级医院建设全面推进。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推进设施农业和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场26家、标准化水产养殖场45家,粮食总产量达12.2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大力促进非农就业,新增非农就业岗位13万个。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工作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流转、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有序推进。
(七)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驱动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瓶颈,为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我们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用改革创新促发展。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实施国资创投机制、知识产权直接质押融资等改革试点,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出台浦东新区加快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政策。全面实施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完善“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的财税体制,区县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黄浦、卢湾“撤二建一”行政区划调整稳步推进。加快实施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上海汽车、上海建工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上海家化集团整体转让,国资行业布局不断优化,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提高到34.7%。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完成市区两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安排落实财政专项资金,采取支持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完善科技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和建立“投贷”、“投保”联动机制等措施,推进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缓解中小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完善人才直接落户政策,放宽人才居住证申办条件,建立特殊人才直接落户和申办人才居住证推荐评估机制,多渠道解决人才住房问题,积极推进出入境管理便利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切实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产品质量水平继续提升,“平安市场”创建活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八)对内对外开放呈现新态势。我们坚持在扩大开放中促转变,抓住一切机遇,推动全方
位对内对外开放。加强服务,改善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上海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