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点击: 2015-01-02
故事的结构
上次我们谈了故事“结构”的三大原则,即:故事的结构系统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故事的结构应该符合讲述性的基本特点、故事的结构应该是诸元素和谐结合的统一体。今天我们谈两个问题:故事的整体结构以及故事结构的种类问题。
一、整体结构
一位著名剧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系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这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在这段话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词:“战略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考虑一个故事的结构,应该从“战略”这个高度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从一定的高度看,要从整体看,要把构成一个故事的各种元素(诸如人物、事件、情节、环境、节奏等)综合起来考量,而不能像搭一个草棚子那样随意为之。
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故事的整体结构呢?
我曾经把故事的整体结构形态归纳为一句话:“两三个人物围绕着一件事在两三个环境里展开两三次矛盾冲突。”这里的“两三”其实是一个虚数,有“不多”的意思,为便于说明和记忆,才用了这个词。在上面这句话里,我把一个故事里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基本结构状态作了说明,从总体上说,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应该是这么一种结构状态,当然,如果是中篇、长篇,那么人物会更多些,事件会更复杂些,环境会更丰富些,但其整体的基本格局还应该是上面概括的那样。
上面概括的基本结构状态中包含了人物、事件、环境、矛盾冲突这四个要素,其实还有一些是由这四个要素生发出来、而我们并未提出来的,比如节奏、详略、过渡、线索、悬念、开头、结尾等等,这些都和整体结构的设计有关,都需要我们精心筹划。
说到整体结构,还有一个问题应该提出来,即“人物和事件的关系”。我们应该看到,“故事”是以事件(情节)为中心的,但其最终目的同样如小说等文学样式一样,也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我们既不能让事件淹没人物,也不能一味地“塑造人物”而忽略了情节的地位,我们的故事作者要善于在自己的作品里设置人物和事件(情节)的合理关系,而这种关系,必然
会决定和影响故事整体结构的设置。简言之,也就是说,你写一个故事,你要设置故事的整体结构框架,你就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人物和事件的关系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完善? 此外,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一个故事整体结构的基本原则:主干突出,层次明晰,疏密得当,张弛有度,有头有尾,整体和谐。在这么一种结构框架下,一个故事从发端至结尾,其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至最后达到高潮。
二、故事结构的种类
1.传统的故事结构种类
有关故事的结构种类,曾有人作过一些阐述和归纳,大致如下:
三段式:这是很典型的一种结构方式,如《三笑》、《三进山城》、《三打祝家庄》、《三封密电》、《三请皮老虎》,等。为什么要“三”而不要其他数字?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为开端,“二”为发展,“三”为结局,“三”其实蕴涵了事物发展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如果在一个故事中,仅有“一”则显得单薄,缺少发展,没有过程,显得意犹未尽;有了“二”,虽有发展,但推进得尚为不够;往往是有了“三”,方显得曲折有致,变化有度,有头有尾,始成格局。
在我们故事作者的大量作品中,虽然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标示“三”,但也往往以“三”作为故事的结构样式,不一一赘述了。
包孕式:这是指在一个大的故事里“套”一个小一些的故事,呈包孕之态。
连环式:几个情节呈环状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重复式:在一个故事中对某一情节段落进行若干次的重复,《狼来了》就是这一结构的典型演绎。
以上几种结构形式,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比方说,包孕式和连环式的区别,前者是一个大故事里套着一个小故事,后者是几个容量、地位大体相当的故事呈并列状地串联在一起,不存在“包”与“被包”的关系;而连环式和重复式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前者所“连”之“环”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而后者则是重复着几乎相同的情节段落。
以上这些结构形式,追根溯源,其渊源都是传统故事,而在四十多年的新故事创作中,上述这些传统的结构形式已经有了更丰富的发展,比较明显的一点是:我们的作者不满足于一种形式的运用,而是把若干种结构形式结合起来,从而使新故事的结构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2.新故事在结构上的发展
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罗伯特·麦基在阐述银幕制作的基本原理时曾把电影的结构作了如下表述:“节拍——场景——序列——幕——故事。”他认为在一部电影中,最小的结构单位是“节拍”,若干“节拍”成为场景,若干场景成为序列,依次类推,最后成为一个最大结构——故事(电影)。我觉得我们不妨借用罗伯特·麦基的说法,简言之,他的“节拍”类似于我们故事中的细节,若干细节形成了情节,也就是“段落”,或叫章节、层次,如果我们把“段落”作为故事的基本单位,那就容易把话讲清楚了。
从大的方面说,新故事的结构就是两种形式,一是独体式,一是复合式。
独体式:在一个故事中,仅是一个段落,也就是一个情节,一个层次。这类故事的结构较简单,《故事会》上的“情节聚焦”、“幽默世界”栏目往往是这个类型的作品。{一个故事的内容}.
“独体式”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从结构上看它并不复杂,仅是一个段落,一个场景,一个部分,但在这个“独体式”的结构里又安设了若干更小单位的段落、片段、层次,如7(上)的《主持婚礼很好玩》就是这样一种复杂一些的“独体式”结构,这个故事虽然写的仅是阿P在主持一次婚礼时的情景,但其间有一个较为曲折、多层次的过程。那么,同期的《意外横生的晚上》是不是独体式的结构?不是,因为它的场景、层次不止一个,它包含了“闵生加油、酒吧失窃、横生车祸、真相大白、警察偶遇”等若干个情节段落,和《主持婚礼很好玩》的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
复合式:这是和“独体式”相对应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结构形式,我们上面所说的三段式、包孕式、连环式、重复式等其实都是复合式。
复合的形式较多,有时会是两个段落,也就是两个情节连在一起,一大一小,一主一次,这种状态有点像“葫芦”,上端小些,下端大些。这种“葫芦状”的结构在故事中也是较多见的,7(上)的《花生油的爱》大体上就是这样的结构:老王头买油、众女儿送油。 还有一种是两个以上的段落并联在一起,这其实就是上面说的“连环式”,数环并联,形成一体,《意外横生的晚上》可以视作是这样的结构形式,还有,7(上)的《七窍玲珑心》也是这样的结构,后者比前者更复杂,所连接的“环”(段落)更多,而中篇就更复杂了,比方说6(上)的《跑第二的孩子》,从大的方面看,小伟一共跑了三次,整个故事就是由这样三个结构上的“环”组成的,而每个“环”里又有若干情节段落,结构显然复杂多了。
说到“连环式”,有一个情况必须提出:“连环式”之“环”,指的是内容较为厚实的情节段落,而在一些作者的故事作品中,相连的不是“环”,充其量仅是一些单薄的细节,几句对话,几句叙述,几句描写,整个故事就是由这样一些分散的、琐屑的、细微的内容组合起来的,它们不是“连环式”,而是“流水状”,仅是一些水滴,而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浪花”。这种“流水状”结构的故事,如果末尾没有高潮,没有一个很好看的“点子”,则是无法立足的;如果后面有好看的情节,则应尽量挤干前面“流水”的水分,加快节奏,以维持内容上的可读性。从来稿看,这种“流水状”结构形态的故事数量不小,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倾向。
有些复合式在结构的设计上较为复杂,这期的中篇《九张脸》即如此:此故事是从现实写起的,即第一节,然后第二、第三、第四这三节写了三件往事,前两件是历史上的事,后一件是二十多年的事,最后第五节回到现实,和开头呼应。这个故事的整体结构,其实还是一个复合式,其中第二、第三、第四这三节是连环式,这一局部的连环式“包孕”在一个整体结构里,结构上显然复杂多了。
下一次我们再谈谈当前故事创作在结构设计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故事结构的优化问题,作个预告,再见!
编辑讲故事:故事的节奏(2)
作者: 邢悦 期数:2009年6月下
如果说情节的节奏是一种“隐性”节奏的话,那么我们直接接受的“显性”节奏就是叙述的节奏。
正如音乐不可能都是2/4拍的一样,叙述的节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对于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篇幅的故事来说,节奏都是不同的。因此我只能根据个人的经验,试着来总结一些原则:
原则一:“不要浪费你读者的时间。”
“一吐为快”是每个表述者的根本愿望。作为一个故事作者来说,由于对生活的不断挖掘和思考,内心有很多要表达的东西,迫切地想告诉读者,于是会不由自主地借助某些片段,表露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或者,有些作者抱有对读者的善心和关怀,担心读者一下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或者会对某个细节产生疑问,于是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解释说明,或回溯缘由。
这样的写法固然能让作者很过瘾,但我不得不提醒:故事的读者是很无情的。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归结为一句话“这事儿后来怎么样了呢?”。他们会容忍并赞扬你独特有趣的讲述方式,但对你冗长、反复的表达或者脱离情节本身的议论感到不耐烦,他们宁可自己从故事情节中体会生活的味道。
读者在阅读故事时,和阅读小说、散文、诗歌时的心境是不同的。当他拿起一篇故事准备阅读时,他都有一个心里的预期,他将要阅读的是一个以情节为主要核心价值的文学作品,当然如果你想通过这个情节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最基础的判断好坏的标准是情节。就如同你拿起一瓶啤酒,你不会因为它喝起来像茅台,而觉得获得了超值享受。因此,只有围绕核心情节来展开的叙述才是适当的、需要的。
同时,不要忘记你的读者也是有思想、有知识的人。阅读文学作品的人,会开启
有关回声的一个故事
有关回声的一个故事。
一个住在山里的孩子,有一天,他来到了山上,他希望可以找到人陪他玩,因为他太寂寞了,于是他想:在山的另外一边会不会也有个小男孩和我一样呢?于是他就对着山大声地喊了:“喂——,有人在吗?”山那边也传来了声音:“喂——,有人在吗?”小男孩听了,很高兴,原来山那边也有个小男孩呀,于是小男孩子就与山的另一边的声音进行了对话。
小男孩:“你叫什么名字呀?”
山那边:“你叫什么名字呀?”
小男孩:“是我先问你的,你先告诉我。”
山那边:“是我先问你的,你先告诉我。”
小男孩:“是我先问的,你耍赖!”
山那边:“是我先问的,你耍赖!”
小男孩:“你不要学我的话!”
山那边:“你不要学我的话!”
小男孩听了,就更气了,说:“你是小坏蛋。”
山那边也气冲冲地说:“你是小坏蛋。”
这次,小男孩哭了,冲着山那边说:“你才是坏蛋!我不跟坏蛋玩,不跟你玩!”
山那边也哭了,冲着小男孩说:“你才是坏蛋!我不跟坏蛋玩,不跟你玩!”
小男孩实在气不过了,就哭着跑回家。妈妈看见了,问小男孩是怎么回事,小男孩就说了给妈妈听,妈妈摸着小男孩的头,擦了他脸上的眼泪,温柔地跟他说:“你再去一次,不过这次可不能像上次那样说话,你要先向人家问好,而且你还要先跟别人道歉,再看看别人愿不愿意当你的朋友,只有你这次有礼貌了,山那边的那个小男孩一定愿意当你的朋友。”
小男孩听了妈妈的话,又去了,又进行了一番对话。
小男孩:“你还在吗,我是刚才那个小男孩。”
山那边:“你还在吗,我是刚才那个小男孩。”
小男孩:“我妈妈叫我跟你道歉,对不起,我不再骂你了。”
山那边:“我妈妈叫我跟你道歉,对不起,我不再骂你了。”
小男孩听了,觉得很高兴,他又说:“我们都不吵了,我们做朋友吧!”
山那边:“我们都不吵了,我们做朋友吧!”
小男孩笑了,说:“好,我们就做好朋友。”
山那边也笑了,说:“好,我们就做好朋友。”
小男孩笑得更欢了,拍着手掌说:“太好了,太好了,我有朋友了,我有朋友了。”
山那边也笑得欢了,也拍着手掌说:“太好了,太好了,我有朋友了,我有朋友了。”
回声是那么奇妙呀,小男孩与回声的对话给我们上了一课有趣的人生课。回声就像一面镜子,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首先得想想你将怎样对别人,同样,你想生活怎样对你,你就先怎样对生活。正如俗话说的,你对生活微笑,生活也会对你微笑!
回声也像一个模板。父母是小男孩,回声是子女,有怎样的父母,往往就有怎样的子女。
最后要说的是那位母亲,我真是佩服她的机智与童真,她没有用一个理性的角度告知孩子回声的原理,而是让孩子继续以孩子的认知去完成这个品德的教育。保留了孩子那份天真与纯洁的心灵。
一个故事读懂数据分析的真正内涵
一个故事读懂数据分析的真正内涵】这是一个经典故事型案例,精辟展示了数据分析工作的内涵:数据分析师究竟是数羊的?分析羊的?还是帮着卖羊的?真正的数据分析师不是数羊的(发现经验,描述问题),而应该是帮着卖羊的(主动预见,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值得互联网行业的数据分析师深度思考(图:微软数据视界)
【牛B的数据分析师】1)精通所在领域的业务,了解容易作弊,产生问题的环节;2)适度了解主流数据分析工具,工作中交换使用,灵活自如;3)在一个好团队,有一群数据控的朋友,扯思路,聊数据;4)能对行业的发布的第三方数据,快速识别风险,并适度使用;5)有一手好的图表,演讲,撰写PPT技能。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尔雅考试答案
湖北民族学院程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期末考试 新 姓名:** 班级:默认班级 成绩: 96.0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影片设置悬念的原因是()。 1.0 分 A、 制造悬疑,增强影片氛围 B、 避免叙事单一,剧情枯燥 C、 增加看点 D、 增加影片的张力,吸引观众继续观看 我的答案:D 2 下列关于纪录片拍摄中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 A、 拍摄时可以不考虑白平衡和色温的影响
B、 可使用拉皮尺练习目测焦点距离,继而避免拍摄时焦点不准,图像模糊 C、 用光时注意避免画面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 D、 电影拍摄是团队工作,要事先做好工作分配和安排 我的答案:A 3 长镜头理论是由()提出。 1.0 分 A、 希区柯克 B、 普多夫金 C、 巴赞 D、 爱森斯坦 我的答案:C 4 下列关于纪录片说法正确的是()。
1.0 分 A、 纪录片的内容要高于百姓生活 B、 纪录片制作要有国际视野 C、 纪录片的表达可借鉴使用国外的方式 D、 纪录片的拍摄要立足于本国观众的角度 我的答案:B 5 “毫无疑问, 节奏是影片最基本的特征, 同时也是微妙很少被研究过的特征” 是 () 的言论。 1.0 分 A、 库布里克 B、 摩西纳克 C、 巴赞 D、 马尔丹
我的答案:D 6 ()第一次将特写运用于艺术。 1.0 分 A、 梅里爱兄弟 B、 鲍特 C、 普多夫金 D、 格里菲斯 我的答案:D 7 关于现代剪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1.0 分 A、 现代剪辑是碎片式的 B、 现代剪辑是板块式的 C、
现代剪辑有故事没有情节 D、 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8 电影界把一天中的()称为黄金时间。 1.0 分 A、 早上 6 点半-8 点半 B、 早上 8 点半-11 点半 C、 下午 2 点半-4 点半 D、 下午 3 点半-5 点半 我的答案:A 9 微电影为什么不能有仪式表达?() 1.0 分 A、 微电影篇幅太短
文字和图画怎样将故事
文字和图画怎样将故事
对于儿童来说,阅读本身的兴趣所在就是让孩子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而在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画面和文字带给孩子的形象是孩子能够维持兴趣阅读下去的理由。文字和画面是静止的,死的,但是当我们能够唤醒孩子那种潜在想像力的时候,文字和画面就活了。这样,孩子在文字和图画中,不断地去想像,去创造形象,那么孩子的想象力就会不断得到积累,孩子的体验丰富了,孩子的智商和情商都会因此而提高。对于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借助于图画来丰富想象是最佳的途径。因为画面所传递的信息是文字所不及的,并且能及时在孩子的脑子里形成一种形象,进而刺激孩子的大脑。
图画书毕竟不是纯粹的文字书,它有图画,是图文合奏的艺术,即图文合奏来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是能掌握一些看图画书的技巧,读起来就会更好玩,更生动,也更深入。下面我就从“文字和图画怎样讲故事”来分享一下我所学到的东西。
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第二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第三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我们读图画书,其实读的就是这第三个故事。
图画书的第一种类型是图文并茂,即图像和文字共同讲述一个故事,他们的关系就像一对亲密的恋人,他们手拉手一起努力故事讲好,文字负责讲述故事的脉络,而图像则详尽表达故事的内容,增强故事主题的表现力。图画和文字讲故事都有局限性,图画擅长表示空间,却不擅长表示时间、声音、味道、事物的因果关系和人的心理活动,而这些对于文字都不
在话下。
第二种类型是图文并置,图像和文字独立,讲述不同层面的故事。这是文字与图画的关系有点像即将分手的恋人,乍看上去他们还在手拉手讲一个故事,但实际已经同步不同调了。如果你能学会看图画和文字怎样讲故事,那么你就会走进故事里,而不是站在故事外边听故事了。
下面我就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文字和图画是怎么讲故事的。和很多图画书里的爷爷不同,我今天讲的《爷爷的红脸颊》中的爷爷更像是一个老顽童,整天坐在摇椅上跟孙子瞎胡扯,是一个典型的吹牛大王。
我们先看第一个跨页,他的左边是图画右边是文字,画中所反映出来的是摇椅上的老人正在给一个小男孩说着什么。而右边的文字写着„„单看图画我们不知道两人的关系更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通过文字我们知道原来是爷爷正在绘声绘色地给孙子讲着自己过去的故事,这就是文字的作用。
而如果只看文字,不看图画你脑子又会浮现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呢?往往我们从图画上得到新信息似乎更多,这应该是寒冷的冬日,窗子外有压着白雪的枯树,屋内有炉火„„离开了文字或图片,你都体会不到这样丰富多彩的语境。
接下来我们跳到第八个跨页,这一页最大的不同就是图画从左边移到了右边,你一点不以为然先看图和先看字有什么区别呢?不要以为这是作者的无心之举,相比文字图画有时会妨碍甚至扼杀我们的想象力,这是一段充满童趣的文字,爷爷居然夸口说自己造了一座桥,看到这每个人脑子里一定有不一样的桥,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桥的样子,这就是文字的神奇力
量。但如果我们先看图后看文字,你就会失去想象力,先入为主看到的只会是与图画一样的桥。图画是画家想象力的产物,画家就是用他的想象不断挑战我们的想象力,这也再次印证了图画在描述事物的样子是远胜于文字。{一个故事的内容}.
第十四个跨页,这里文字与图画显然说的不是一回事,要不是图画我们还轻信了小男孩的话以为爷爷还活着,可图画却做了否定的回答,不但摇椅上的爷爷不见了,整个房间都变得空荡荡的,墙上原来挂相框的地方只剩下一个黑黑的印迹„„原来爷爷已经去世了很长时间了。再仔细看图,我们会发现,摇椅上虽然没有了爷爷,但地上却映出了爷爷的影子,小男孩脸朝着读者的我们,小男孩快乐的表情,窗外春意盎然的绿树„„原来它一点也不阴暗处处留意着温性。说到这我们恍然大悟,文字和图片并不矛盾,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爷爷还活着活在小男孩的心中,此时这本图画书所要渲染的情感才得以升华。
与单纯的文字故事相比,图画书的最大特征就是意义的多元性和叙事的多重性。要获得图画书的完整意义,读者就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对图像传递的意义加以诠释和解读,并将其与文字的意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起一个意义丰富的、叙事连贯的完整故事。这使得阅读活动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意义接收和获得的过程,而是一个读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和故事建构的过程。根据图画书的这些特征,教师在进行图画书阅读指导时,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以儿童为阅读主体,利用一些有利于儿童进行主动意义建构和诠释的阅读方法指导。
一年级语文上册_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一年级上册)介绍及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寓德育于语文课程之中,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一、主要特点
1.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不但着力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丰富语文的积累,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教材内容的安排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材中,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各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有计划地安排在的一个有机的整体里面。以汉语拼音部分为例,汉语拼音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随情境图的内容出现相应的音节、词语或句子,以及儿歌。如dtnl一课,出现的词语是马、兔、大米、土地,这几个词语不但起着巩固音节、引导识字的作用,而且孕含着一个故事情节,孩子通过观察画面,可以自己发挥想象,编故事、讲故事。这样,就把学字母、拼音节、识汉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等诸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从兔子乐于助人的行为中获得品德修养方面的教益。这样一来,对孩子来说,学拼音就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而是一件乐事,一件可以获得极大满足和成就感的乐事。孩子从初入学就受到这样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对他今后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符合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教材重视语文教育的实践性,自主性,整体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教材面向生活,强调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教材中,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的安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识字和写字为例,本册教材突出识字这个重点,本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书要求认字400个,写其中的100个。认哪些字?认最常用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我们对《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小学生常用字表》等几份字表进行了分析综合,并加予了人工干预,从中选择出最常用的400个字。据统计,这400个字的覆盖率可以达到小学生常用阅读材料中的50%左右。这样一来,就极大地提高了汉字学习的效率,因为他们学的,都是最有用的、复现率最高的,儿童可以马上把他们的识字成果运用于阅读,增加了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写哪些字?写笔画最简单的字。(出示生字表2)从生字表上可以看到,每课要求写3-4字,几个字在笔画或笔顺上有一定的共同特点。通过指导书写这些字形简单的字,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笔画、笔顺规则,打好坚实的写字基础。
3.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大幅更新教学内容,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反映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充分利用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教材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论是插图、儿歌,还是课文,都富有时代精神,富有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如,第27页的图,“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渗透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第37页的儿歌,渗透了培养意志品质的教育。在课文部分,《平平搭积木》讲儿童对他人的关爱,《借生日》
讲儿童对母亲的关心,《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则提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材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还体现在与当代儿童生活的紧密联系上。教材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准确把握儿童的思想状态,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以口语交际为例,《有趣的游戏》《我们的画》《这样做不好》紧密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我会拼图》《该怎么办》《小兔运南瓜》有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教学内容与当代儿童的思想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儿童乐学、好学的重要前提。
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转变学习方式
从方面学生的学出发,教材首先是学生的学本,其次才是教师的教本。教材适当体现在游戏中学、在玩中学,注重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
教材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了学习主动学、游戏中学的意图。在练习、复习、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认”“我会画”等练习形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教材还倡导自主识字、自主阅读。不但课本中的汉字要采用自主识字的形式来学习,还提倡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贯彻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如,鼓励学生认姓氏字(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不但认识一些常用姓氏,而且认识本班同学的姓氏,认识身边最常用的汉字;鼓励学生认牌匾字(图),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儿童随时注意生活中的汉字,主动识记生活中的汉字。在教材的最后两课,是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全文不注汉语拼音,孩子可以通过借助图画、阅读预期、猜读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自己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并从中获得成功愉悦,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5.兼顾不同的教育需求,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适应性
教材努力贯彻统一性和可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适应各地学校的具体特点。
教材内容兼顾城乡,有反映城市生活的《自选商场》《平平搭积木》,有反映农村生活的《菜园里》《哪座房子最漂亮》。教材内容难度适中,有一定弹性,如识字,下要保底,但不上封顶,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1.汉语拼音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识字与写字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会写。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
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口语交际
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一个故事的内容}.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个故事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提示
教材的编排,首先是入学教育,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全册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每个识字单元、课文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下面分别就每一部分做详细介绍。
入 学 教 育
入学教育包括四幅图画,分别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和“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的一些侧面,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并初步了解读书写字的姿势和书写的执笔方法,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打好基础。
这几幅图为学生提供了观察讲述的材料,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讲述自己的感受。另外,根据各学校不同的实际情况,把观察画面与观察校园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认识校园,学习初步的学校常规。对读书写字姿势的指导,起步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图画练一练。在之后的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一直都要十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汉语拼音教学
教材在语文学习的一开始,仍然安排学习汉语拼音,而不是识汉字或读课文。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考虑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功能,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识字拐棍,将大大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汉语拼音能够帮助方言区儿童正音,读准汉字。这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所以,教材把汉语最基本的内容安排在最前面。
汉语拼音有13课基本内容,这部分最直接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能为出入学儿童打下坚实的语文启蒙教育的基础。
一、与省编教材的不同之处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实验教科书中的汉语拼音教材与省编教材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
1、将y w yi wu yu前置与i u ü 合并为一课。
2、将an en in yin 和un ün yun yuan 合并为一课。
3、在四线格里增加了字母书写的笔顺。
4、学拼音与识汉字相结合,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每课通过看图认读词、短语、句子及阅读儿歌来识记
3-9个汉字。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2、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正音、学习普通话。
4、借助拼音认读字词,读句子、儿歌,认识常用汉字70个。{一个故事的内容}.
三、内容编排特点及教学
1、内容的组合更体现了拼音学习的规律。
(1)y w yi wu yu前置i u ü合并为一课。
I u u 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声母组合才能表达意思,在这一课同时引出大“y”、大“w”和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 更便于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便于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减少头绪,降低难度,使学生能利用规律来识记这几字母。
(2)an en in yin 和 un ün yun yuan 合并为一课。
更有利于揭示知识的规律,便于引导学生建筑知识的规律,从感悟规律到自己运用规律来学习。5个前鼻韵母的构成方式、发音方法及口型的变化过程都是相同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可从复韵母中得到迁移;3个整体认读音节与相对应的韵母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由韵母变为整体认读音节,都是运用了“Y”在音节中的领头规律,可从“yi”、“yu”中得到迁移。这样,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来学习。
(3)改变了音节的呈现方式。
每一课中要求学生拼读的音节大多以结果的形式呈现,而不是仅仅通过射线的形式展现拼读过程,不给出拼读的结果。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儿童可以和音节多次见面,加快拼读的熟练程度,更有利于发挥今后在帮助识字时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安排并不要求学生直呼。
(4)增加了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带调音节的练习。
如第30页、36页都有这样的安排。另外,每一课中随词语或句子、儿歌出现的带调音节,都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口语实际,能使儿童拼读的音节形象化,有助于巩固音节,增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在活动中学,在语文实践中学的思想。
2、自主学习的方式呈现多种多样的复习巩固形式。
在拼音部分安排了4次复习,用于巩固拼音,巩固识字效果。
(1)以“我会写”、“我会读”、“我会连”、“我会摆”等方式改变教师教为学习自主学,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我能行”。
(2)形式多种多样:
除了一些常规性的练习,如区别形近或音近的字母、音节;拼读音节区分词语或物品的类别等形式之外,特别增加了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引导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学习,如复习二中的“我会想”,从身边的同学、伙伴的姓里找相关的声母;复习四中的“读读画画”,根据秋游所需物品找出相关词语等形式。
有进行思维训练的题目。如复习二25页的“读读连连”,要求学生拼读音节,然后把相同类别的物品连起来;复习三33页的“我会读”,三行词语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别,也渗透着思维训练的内容。
另外还有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动手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玩中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动手做一做的题目,其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动手做做之后,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语文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如复习二中的“我会摆”,用绳子、小棒、手势摆出学过的字母;如复习三中的“读读拼拼”,用圆圈和直线拼图形,再模仿课文中的儿歌形式进行仿编,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材中,安排有与语文表达想结合的题目。如复习四的“我会讲”,学生在拼读音节,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故事,学生可能会讲出各种各样的故事,老师不要强求一致。这些题目把拼音学习和语言发展有机地结合再一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凭借教材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3、拼音与识汉字有机结合,获得学习拼音的成就感。
汉语拼音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景图,随情景图的内容,由易到难地在图中或图下出现相应的音节、词和短语、句子、儿歌。从第三课学习声母开始,是看图认读词和短语,学习复韵母开始,是看图认读句子;从第四课开始,每课阅读一首儿歌。
(1)词、短语和句子:在情景图中或图下出现的词、短语、句子的音节都是学过的,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拼读出来。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里安排学习字词句的目的:一是巩固拼音,熟练拼读音节;二是让学生将刚刚学到的拼音知识,及时运用于实践,发挥拼音帮助识字的功能;三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拼音的兴趣,获得一种成就感。
(2)儿歌:在拼音教学中安排儿歌,不但可以复现音节,巩固音节,而且可以增加趣味性,加强语言训练。在与以前的教材相比,选择儿歌的要求更高了。学儿歌时,可以让学生先去读一读标红的音节,再圈圈读读那些学过的自己能读的音节。(如第7课中的儿歌“过桥”,有3个红色的新学音节,有7个是已学的音节,整首儿歌共40个音节,学生能自己拼读的音节有17个。)这样,在儿歌中多次复现音节,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音节,同时通过这些充满童趣的儿歌诵读,增强了拼音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学生提前进入了阅读。如第3课的儿歌是“轻轻地”,“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其中出现了本课的新音节de 、tu、le、ni,学生在巩固音节的同时积累了语言,并受到情感熏陶和道德教育。
词句、儿歌中要求认读70个汉字。这部分生字只要求认识,能读正确,知道字的大致意思,不要求写,也没有认识偏旁的任务。
4、提供想像创造的空间,培养综合语文能力。
新教材尽可能将过去的单幅图组合成情境图,每一课都通过意境优美的情景图引出所学的字母、音节、词句、儿歌。这些情境图不仅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拼音,识汉字,读儿歌,便于理解意思,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像创造的空间,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画面,发挥想像创造,运用音节或词语来说话、编故事,把学拼音、认读字词和发展语言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如,第11课中的情景图是一个休闲生活的场景:爷爷家门前有一棵大树,到了夏天,树叶长得又绿又密,爷爷坐在大树下戴着耳机悠闲地听着音乐,喜鹊在树上唱歌,蝴蝶在花丛中跳舞。看图认读音节后,还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音节卡片,用上这些音节说一句或几句话,既巩固音节、引导识字的作用,而且还蕴含了一个故事情节。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可以用上一、二个词说一句话,也可以自己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编故事,讲故事。这样,就把学字母、拼音节、识汉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等诸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综合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