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 点击: 2014-08-27
2015“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
牢记记者使命,传播真实事迹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
“我自豪,自豪我是中非友谊的见证者”,这是人民日报社记者张建波的肺腑之言。去年8月13日,在人民日报社非洲中心分社工作的他,捏着一张单程机票,只身飞往塞拉利昂。以笔和相机为武器,马不停蹄地讲述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心抗击疫情不一般的故事。张建波说: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把我推送到塞拉利昂的,我只知道我是个党报的记者,在这个时候应该担当起责任感。”他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一段段有血有肉最真实的事迹,也展示了中国好记者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良好形象,让更多人理解了记者,更看到了当代记者的责任、坚韧与担当。他们牢牢记住记者的使命,不向困难低头,为我们传递着真实,传递着正能量。
毛泽东曾给记者希冀:“记者应该是先锋,‘先天下之放而放,先天下之鸣而鸣’。” 记者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有一双苍劲有力的翅膀和一双洞察敏锐的眼睛,敢搏狂风暴雨,敢迎电闪雷鸣,敢遨游苍穹。能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局势中看清方向,明辨是非。记者善于捕捉常人未能察觉的新闻线索,然后拟定成文,服务大众,让更多的人不出门知天下事。
生活中又岂止是这十位好记者,有太多的记者坚守着自己的使命,不顾千辛万苦,奋战在一线,给我们带来最新报道,在此向他们道一声:辛苦了!看过这期节目后,我对记者这一职业
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果说之前梦想从事新闻工作是想让别人投来更多羡慕的目光,那么,从这一刻起,我理解的记者则是如何用行动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作文素材积累——2014年好记者讲好故事
2014年“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选手演讲摘选
记家国情怀、时代使命者乃为记者,记社会风云、人民冷暖者乃为记者,他们用故事记录着国家前行的脚步,他们用笔尖诠释着人间真情,他们用镜头温暖着社会大众,他们用新闻传递着时代正能量。
这是一批志存高远的人,他们用梦想和追求坚守着永远不变的信念;
这是一批时刻走在路上的人,他们用脚步和心灵丈量着时代变迁;
这是一批常存温暖情怀的人,他们用故事和画面凝聚成中国力量。
在第15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2014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8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10位好记者代表通过讲述各自的采访经历,展示中国记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的良好形象。
坚守战地1200天
人民日报国际部西亚非洲编辑室 焦翔
坚守战地1200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领悟。
2011年1月,我刚到埃及,骚乱就爆发了。镜头下,百万示威民众与军警对峙,年轻人在催泪瓦斯中被打得头破血流。在博物馆,埃及法老的珠宝遭到洗劫,4000年的文物化为满地的碎片,博物馆馆长痛哭到几乎窒息,他问我:难道这就是西方想要的民主? 驻外第七个月,我冲进北约轰炸下的利比亚。恐惧笼罩着的黎波里,空气中仿佛嗅到了死亡的味道。为了躲避空袭,卡扎菲把国家电台等敏感机构都安置在外国记者下榻的酒店楼下,如此一来,我们就都成了他的人体盾牌。爆炸总把黑夜变成白昼,玻璃被震得嗡嗡作响,几乎碎裂。每次惊醒,我都要使劲儿掐一下自己的脸——真疼,我还活着!
在兹利坦,我们陷入围困,炮弹、子弹从四面八方袭来。等待着不知是否会到来的救援,我的脑海中尽是外国记者被虐待、被斩首的画面。我想起2008年本报一位驻外记者的来信。与其说是来信,不如说是一份遗嘱。他在信中说:伊斯兰堡天天爆炸,天天死人,我相信生死有命,就不撤了,如有意外,我的财产都归我父亲所有„„人民日报历史上那么多记者都经受住了生死考验,我又岂能做第一个胆小鬼?!振奋起来,我把握住空隙间歇那转瞬即逝的机会,成功突围!
日复一日闻听轰炸枪击,我的右耳被震坏了,因为没能第一时间回国治疗,医生说我可能永远都会失去四成听力。但我还是选择了坚守,选择在战地采访中让我的青春绽放! 驻外第500天,我请缨赶赴新的战场,在叙利亚一驻就是两年。大马士革,千年古城,万劫不复。仅仅40平方公里的城区里,一天会落下70多枚迫击炮弹。汽车爆炸发生后,我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却撞见了躺在路边还没炸开的“人体炸弹”。为了躲避反对派武装随时可能射来的冷枪,我不得不把汽车开到时速220公里。
一场持续10天的激战,让15岁的女孩莱拉失去了父母和弟弟。“带我去中国吧!带我走吧!”我无言以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身上所有的钱留给她,转身离去。
那一刻,我领悟到作为一名中国记者的责任,我要把中东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忽视自由与平等,忽视经济与民生,轻信西方的承诺,盲从舶来的民主,就是葬送自己的美好家园。 1200天的坚守,凝聚在我100万字的文稿、6万张图片和大量视频报道中。
洞悉乱象,把脉大局,我感悟到中国力量。“不能任由外部干涉实现政权更迭”,这是对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捍卫,是大国的正义担当。
如今,我的同事们依然奋战在全球动荡之地,奋战在埃博拉疫区,给世界注入中国的观察视角,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正义声音。我为自己成为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员而自豪。 我时刻准备着,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重返战场。
生死高原路 情系藏家人
中央电视台西藏记者站站长 陈琴
我来自雪域高原,在西藏已工作4年多了。今天,我要讲的故事,都跟路有关,难度系数非常高,是真正的天路。
第一条路是位于西藏东南部的墨脱路。它的难度系数高,是因为很多路段是悬挂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绝壁上的。墨脱公路直到2013年10月,在中国三代交通人的努力下才建成。而之前,很多人去墨脱县不得不徒步翻越两座大雪山,甚至长眠在那里。
这几年,中央电视台持续推出《走进墨脱》报道,我也是三进墨脱。最特别的一次,是去年10月到墨脱县最偏远、也是唯一一个还需要溜索过江的岗玉村。那条溜索有200米长,下面是湍急的江水,我还有点恐高,幸好之前喝了一碗当地村民的鸡爪谷酒,壮了壮胆。 第一次绑在溜索上时,我听到自己的心跳,起码飙到了120,非常恐慌,不得不撤下来。我的搭档扎旺说:“陈姐,要不你别去了,我去拍回来。”我当时就急了,徒步八公里都走到了岸边,怎么能不去呢?记者又怎么能不到现场呢?结果,又第二次绑了上去。滑过对岸,村民们说,我们是第一个到村里采访的媒体记者。
好消息是,就在今年7月,岗玉桥建成了,以后再也不用过溜索了,村里的玉米终于可以卖出去了。
在岗玉村,我路遇一对四五岁的姐妹,她们只有一双鞋,一人一只,山路很磨脚!其实,我的女儿比她们大不了多少,现在重庆读小学,全靠我的父母带着,聚少离多。女儿让我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西藏的孩子们。我们推动了西藏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方案”的出台,还正在帮助更多盲童获得学龄前教育的机会。生命总有另一扇门打开,好记者就是那开门的人!
另一个故事,是一段特别的巡诊路。我有一个好朋友叫洛松,是昌都地区边坝县沙丁乡的乡村医生,从医20年,是全国十佳最美乡村医生。
2012年冬天,我们跟随洛松在怒江峡谷里巡诊,整整走了5天,差点没回得来。因为这5天,我们的体力消耗很大,很多山路坡度到了70度。路上,吃的是一种当地叫“圆根”的白萝卜,拌点辣椒。当我们终于走到这座5200多米的雪山脚下时,我实在支撑不住,瘫倒在雪地上。同事扎旺,身体特别棒的藏族小伙,也累得不行,抓起雪就吃。我躺在雪地里,心想如果能睡一觉,真是太幸福了。可红军战士不就是这样躺在雪地里休息一下,就永远站不起来了吗!{与记者故事}.
风雪中,洛松给了我10颗丹参滴丸和两瓶葡萄糖液,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拉着马尾巴爬上了山。山顶上,洛松拉着我的手哭道:“陈姐,这条路以前没人走过,别人也不了解我是怎么走过来的,只有你了解,因为你走了。但是我希望你以后别再走了,这条路太难了。” 今年9月29日,洛松被评为“全国民族先进个人”。我在微信里含泪回了一段话:这一路走来,终见你结出硕果!我们一直都在努力走着自己的路,不要犹豫,不要怀疑,不要放弃!因为我们的报道,西藏全区乡村医生的待遇提高了。
前几天,我回重庆看望了年迈的父母,爸爸说,“你不要再爬珠峰了。”当时,我没有回答。现在,我想借助电视机对爸爸说一声:“对不起,爸爸!只要需要,这条路,女儿还是要走下去。”
走过的路 遇到的人
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 孙铁翔
作为记者,我走过很多路,也遇到很多人,更见证了他们的故事。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三个故事。
责任
2008年5月13日,清晨,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6小时。冒着余震,我爬进了北川,采访到一位满脸络腮胡的“大胡子”军人。
采访结束时,强烈余震来袭,老县城的一座山滑下来一半。“大胡子”军人把自己的雨衣脱给我,说:“小伙子,我们都要活着出去!”也许很多人叫不出他的名字,但却知道那些被他部队救出的鲜活生命:“敬礼娃娃”郎铮、“芭蕾舞女孩儿”李月、“总理让路”女孩儿宋馨懿„„
他叫王凯,当时48岁,全国抗震救灾英模,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军长。 一个月后,他找到了我。谈起当初进北川的生死瞬间,他问我:“当时就不怕被捂到里面?”
我说:“怕,但我更怕不进去后悔一辈子。”
我问他:“你呢?”
他说:“危难面前,军人的字典里只有进,没有退,这是军人的责任!”
坚韧
2012年9月30日,中秋,四艘海监船组成的编队在钓鱼岛海域高速巡航。其中一艘船的驾驶室里,一个其貌不扬、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沉稳、熟练地指挥着编队。这是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声明》后,中国海监编队第一次在钓鱼岛海域度过中秋。“一年要在海上待多久?”我问。
“200多天吧。”
我心里一紧。这个中秋我在海上待了20多天就瘦了8斤,怀孕9个月的爱人每天都盼着我早些回去。
这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比风吹日晒更难熬的是内心的孤独和对家的牵挂。我问他,值么?没等他回答,通信设备突然响了起来。原来夜色中,一艘中国籍商船正好经过钓鱼岛海域,他们见到中国海监船太兴奋了,大声对海监编队喊:“中秋快乐!祖国万岁!” 他幸福地笑了,说,值了!他叫王云,39岁,中国海监83船船长,中国海监当时最年轻的船长。
钓鱼岛领海基线公布后的第一个中秋、第一个国庆、第一个春节„„我都在钓鱼岛海域度过。有人问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起了王云。于是我说:我感受到了一种坚韧的力量!
担当
2014年5月12日,中国南海,中越西沙海上对峙进入第十天。
200多艘舰船在十几平方海里的海域内挤成了一个个的“小疙瘩”,而这个海域的中心就是一座名叫“海洋石油981”的钻井平台。我是第一个来到对峙一线的记者。当搭载我的直升机快要在平台上着陆时,一个身穿石油服的男人笑眯眯地向我招手。他简单地介绍了当前形势,便把我送到一线的海警船上。我问:“会不会遇到撞船?”
他说:“看你运气。”
“船不会沉吧?”我又问。
他笑了,说:“看你命。”
喊话、驱逐、碰撞„„接下来的三天里,作为记者,我的运气“不错”,碰到了几乎所有的“战斗”场面;当然我的命也不错,经历了撞船,但万幸船没有沉。当我归来时,迎接我的又是那张笑眯眯的脸。一线如此紧张,他却如此平静。我知道,这就是他的工作,他的担当。
他叫王喜武,今年46岁,“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护航行动指挥员、中国海警局支队长。
王凯、王云、王喜武,是我采访路上遇到的三个人。记得我跟他们说过同样一句话——“向伟大的人致敬”,但他们说“自己只是平凡的人”。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责任、坚韧、担当都是支撑一个人人性的基石。只有一个国家拥有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自认为平凡的人,我们的国家才真正拥有了一种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
向“平凡人”致敬!
半生流泪终不悔
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 郑晋鸣
33年前选择了记者,23年前选择了光明日报,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这条路很艰辛,但也很纯粹。
20年前,我写了孔繁森。我陪孔繁森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14天,我问他:“孔书记,你为什么要二进西藏?”他笑了笑说:“艰苦地区更需要人呐!”
6年前,我写了汶川大地震英雄机长邱光华。我问他:“你已经退居二线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地飞?”他说:“我是周总理亲点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这么危难的时候,我不飞行吗?”
也是在6年前汶川大地震中,我见到一位父亲,他被通知来认领女儿遗体时,没有痛哭,也没有责怪,他把尸体绑在带来的木板上,背上肩就往家走。40分钟的车程,竟然足足走了13个小时。走走停停,哭哭笑笑,他要把一肚子酸甜苦辣都讲给女儿听。望着父女俩的背影,看着山路弯弯,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向上向善传统美德的真实写照吗?
今年8月,我带着5个学生到连云港开山岛上住了5天。这个岛离最近的海岸还有12海里,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没有淡水,没有电,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在这个岛上,一守就是28年。每天清晨,俩人扛着国旗到后山。王继才升旗,王仕
花敬礼。王仕花个子矮,敬礼的姿势并不标准,但在我这个老兵看来,却美得叫人掉泪。我问,没人要求,也没人看,为什么还要天天升旗,王继才拉着我的手,指着东边说:“当年日本鬼子侵略连云港,就是在开山岛歇的脚,如果当时我们有人在,鬼子就上不来。”28年,10220天,夫妻俩每天重复着同一天的日子,每年仅收入3000多块钱。28年,夫妻俩用坏了170多面国旗,听坏了19台收音机,听到激动的地方,就在木头上刻字,“今天是祖国生日”“今天奥运会开幕”„„王继才大女儿结婚的时候,化了五次妆都被泪水打湿,父母迟迟没有来。进礼堂的时候,姑娘一步三回头,说:“我走得慢点,或许爸妈就能赶上了。”这个时候,王继才夫妇在岛上望着台风肆虐的大海,心里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啊?“可这就是职责。”王继才说,“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我在想,我们国家还有多少无人值守的小岛啊!
4年前,我写了江苏科技大学教授景荣春,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育人,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当骨癌扩散到背部,他左手按着后背,右手板书讲课,将六件汗衫都按出了鸡蛋大的洞。这使我想起了肝癌晚期的焦裕禄,这不就是活着的焦裕禄吗?
临终前,景荣春趴在我耳边说:“我一个放牛娃能免费上大学,多亏了共产党,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入党。”于是,一场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在病房举行,当领誓人讲到最后一句:“永不叛党”时,景荣春举起的右拳还未放下,就闭上了眼睛,两颗泪珠顺颊而下。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0年8月5日中午12点40分。48个小时后,他的遗体被盖上鲜红的党旗,推进了火化室。那一年,景荣春64岁。
回想这一辈子,每个人都会有很多遗憾。父亲去世时,我在两会采访,回去时他的坟头已长出青青小草。我的第一个孩子在新疆意外死亡,当时我在南沙群岛采访,没能送他最后一程。后来我有了第二个孩子,但我见他第一面时,他已经3岁了。
半辈子写好人,还是没有写完;立志一辈子做好记者,但依然在路上。我们山西老家有句古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我不年轻了,但我们的事业永远年轻。算起来,我在岗位工作的时间还剩5年,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做人的时间依然很长很长。
用微传播弘扬我们的价值观
东北新闻网新闻部 李理
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我们东北新闻网拍摄的微电影《我是郭明义》的主题歌,是我作词作曲和演唱的。这部微电影网上观看人次达到了2.2亿。为什么会这么火,我想是郭明义的精神感动了万千网民,它首先感动的是我。
故事要从我第一次到鞍钢采访郭明义说起。我接到任务的时候心里就嘀咕,各种媒体已经报道了那么多,在网上写郭明义能有人看吗?会带来流量吗?
每天老郭除了忙工作,还要参加公益活动,替向他求助的人奔波着。我实在不理解他为啥给自己找这么多事。看着他鬓角的白发和一身的疲惫,我忍不住劝他:“郭师傅,你都已经是模范啦,差不多就行了呗!得想想自己。”本以为和老郭很熟了,说这样的话不过分,但郭明义的脸色马上变了,他忽地站起来,砰地把门关上,大声质问我:“你还是个共产党员吗你?你说出这种话,你还是个党员吗?”
我被吓蒙了,说实话,当时我真的还不是党员。过了好一会了,他盯着我的眼睛说:“我是一个党员,只要党的宗旨没变,我就要这样干!”那天晚上,老郭和我聊了很多,他的家人、他的工作,他的爱心事业。我真正懂得了支撑着他走过30多年的信念,全都来自他对共产党员这个身份的坚守。
从鞍钢回来,老郭的话始终在我脑中萦绕。我在思考,整天为增加流量到处搜寻名人、富人、达人来吸引网民,我是不是因习惯了所谓的眼球效益而变得庸俗了呢?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诉更多的人呢?{与记者故事}.
看到微博,我心中一动,在微博这个鱼龙混杂的舆论场中,怎么就没有一种清新的声音,让人脱离浮躁,追求崇高呢?对!就是老郭!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2011年3月25日,郭明义实名微博开通了。我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发图片,一起商量怎么写好微博。
3年来,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郭明义微博之中。我深知,我正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要让老郭的微博成为指尖上的正能量,让老郭成为网上真正的“红色大V”。 老郭在微博上晒矿山、晒工友、晒诗歌……晒得最多的是社会上时时发生的好人好事。老郭还让自己的微博成为拯救生命的绿色通道。那是2012年2月10日下午1点多,老郭接到一位孕妇家属的求助电话,他马上发出了一条求助微博,随即被700多名网友转发。一小时后,献血的志愿者挤满了医院采血大厅。晚上6点多,老郭的微博上跳出4个字:“母子平安!”。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大家可能不相信,在我的婚礼上,我的母亲送给我们的礼物,是她和合唱队的朋友一起高歌的《跟着郭明义学雷锋》。作为一个老党员,她知道我这些年的改变都和郭明义有关。而我回报给老郭的,就是让郭明义精神在所有的网络传播平台上彰显。
我曾经特别向往像同行们那样,在舆论监督、抢险救灾时,甚至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冲锋在新闻报道的第一线,但我深知,我的阵地就是在网络上,我的职责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让信念和情怀、善良和感动、奉献与执著闪动在微信上、烙印在微电影中、定格在网上展馆里。这是我、乃至每一个网络新闻人不变的使命。
当我真正成为一名党员,面对党旗宣誓的时候,又想起老郭的话:你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网络新闻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在网络上彰显鲜明的红色,让我们的价值观在网络上无处不在!这是一个承诺,更是一种责任!
谁是真正的英雄?
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臧熹
我的演讲,要从今年7月20日播出的一条新闻说起。
“稍早之前,我们的《新闻报道》和《七分之一》栏目报道了本台记者潜伏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卧底调查。发现工厂随意使用过期原料,将产品次品重新混入生产原料当中等问题。福喜公司是美国欧喜集团在上海的分公司,位于嘉定马陆工业园区。主要为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全家超市等知名连锁企业提供成品或者是半成品。” 相信很多人对这篇报道还记忆犹新。又是食品安全!还是发生在现代化“中央厨房”式的大型食品企业。这无疑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追问这一事件的过程中,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是这次报道的英雄?平心而论,我的这些同事堪称英雄。
对大型食品工厂的拍摄难度非常之大。在所有外围调查都没法拿到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他们决定卧底调查,可以说,这是获取真相的唯一手段。他们每天在生产线上工作近10个小时,搬运货物上千件,重量近10吨。一位同事曾连续工作20天,手部肌腱都断裂了。在福喜,对员工活动区域的管理非常严格,同事只能利用休息和午饭的半小时,在厂区走动进行调查工作。一天下来,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有时连水都喝不上。同时,这样的调查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界公认的隐蔽式采访规范,比如不做钓鱼式、诱导式的采访,只是忠实记录看到的事情,以确保新闻真实性。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像一个“人体探头”。这样下来,每天疲惫不堪。有一次,工友叫同事晚上吃饭。同事竟然神情恍惚地回了句,“不用了,我还得回去剪片子。”事后想一想,真后怕。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精神。两个半月时间,他们在工厂附近租房子住,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不能告诉家人、朋友自己在做着什么。一位同事的爱人做手术,他去看了一下,就回到工厂。他怕家人多问,也怕因为旷工被除名,让调查前功尽弃。
虽然历尽千辛万苦,但出于安全考虑,今天只能由我来讲这段故事。也许他们永远无法走到台前,但这个舞台应该有幕后英雄的一席之地。因为在他们心中始终牢记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同事调查完成,我接过了接力棒。那天的直播中,专家连说三次“无语”来表达愤怒。但我想,媒体不能只传递情绪,舆论监督要揭盖子,更要促进问题的解决,富有建设性。在节目中,我向专家和记者抛出20多个问题。一个大型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如何杜绝类似问题发生?面对新情况相关部门该如何加强监管?各档节目也持续关注,记者深入追踪。我们希望通过追问促进制度的完善,推动食品安全的篱笆扎得更紧,让公众树立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报道播出后,引起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立即展开调查。美国欧喜集团也声明道歉。
如何根据举报线索,通过深入和独立的调查去了解真相,责任落在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肩上。
这不仅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必须做的!因为这是人民的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永远的追求。那天我在节目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常说快餐是垃圾食品,但是没想到我们吃的真的是垃圾。希望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尽快给公众一个答案,也希望这个黑洞能够尽早堵住。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这段话并没什么精彩之处,但它代表了公众的声音。面对人民的需求,媒体可能无法给出最后的答案,但发现问题,探寻真相,寻找解决的办法,是新闻工作者矢志不变的责任与坚守。尤其当遇到事关公共利益的重要问题,更是要知难而上。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一句话,人民和回应人民需求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啊。
《记者与真相 》普利策金奖的故事
记者与真相 普利策金奖的故事
[美]罗伊•J•小哈里斯
图书简介
作为表彰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以其强大的公信力赢得了超越国界的影响力。每年4月份颁奖的这段时间,普利策奖都会成为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被称为“普利策金奖”的公共服务奖。 作为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讲述普利策金奖的著作,本书勾勒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普利策金奖报道史,跨度九十余年
(1917—2009),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闻报道故事,涉及一百多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奋进不挠的故事见证了新闻媒体的良心和责任。
第1部分 前言
今天美国报业的不景气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归因于读者群的缩小、互联网的严峻挑战和营业利润的滑坡。不过,当看到在上个世纪报业整合过程中生存下来的1500家日报时,某些喜爱印刷媒体的人也有自己的苦楚。这些读者感叹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报”正在不断增加。
填补一个黑洞(1)
今天美国报业的不景气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归因于读者群的缩小、互联网的严峻挑战和营业利润的滑坡。不过,当看到在上个世纪报业整合过程中生存下来的1500家日报时,某些喜爱印刷媒体的人也有自己的苦楚。这些读者感叹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报”正在不断增加。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报纸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有些发行人以经济拮据为借口,编辑方针缩手缩脚,不愿意把宝贵的资源用于公共服务项目,不报道严重的社会问题。经理人员可能辩解道,维持生计的报纸无法进行这样的工作。当削减预算的时候,这些报刊往往把矛头指向那些最有能力做些有价值报道的高级记者,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个困难。
在全国数以百计的报纸竞技场上,大报生存下来,甚至兴旺发达。每年的竞争越来越厉害,都盯上了新闻界的普利策奖,特别是最有价值的公共服务金奖。
什么样的工作有资格获得普利策金奖呢?《华盛顿邮报》的一个报道班子揭露了警察射杀平民的惊人数字,帮助扭转了这个趋势,因而获得了1999年的普利策金奖。波特兰的《俄勒冈人报》调查了移民归化局的情况,警示了这个联邦机构沾染了种族主义,成为2001年普利策金奖的得主。《波士顿环球报》之所以获得2003年普利策金奖,是因为它的记者揭露了天主教牧师们的性侵犯行为,而教会当局却进行掩盖的惊人事件。2005年夏季卡特琳娜飓风肆虐期间,密西西比州格尔夫波特的《太阳先驱报》和新奥尔良的《时代花絮报》不顾自身遭受严重破坏,竭尽全力帮助社区恢复元气,因而获得这一年的普利策金奖。《纽约时报》获得2002年普利策金奖,是因为它开辟了“国家蒙难”每日专栏,包括“悲恸群像”专栏,从而给了纽约人精神武器来对付“9·11”袭击及其后果。
媒体对公共福利继续作出重大贡献,2007年的普利策金奖授予了《华尔街日报》:它揭露了一些公司秘密地把购买股票的期权给予他们的主管,并违规地改写成过去的日期。该报的4位记者(其中一位是最近从耶鲁大学数学系毕业的)研究出了一种算法,可以解析最复杂的案情。这个丑闻被揭露后,至少有70名主官失去了工作,联邦政府对140多家公司进行了调查。
公共服务新闻可能使报纸的零售额大增,从而获得更多的广告收益。但是也不尽然。有时,报纸在经营方面反而会由于出色的新闻报道而遭其害,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沃思堡明星电讯报》获得1985年的普利策金奖,由于它的一项调查性新闻报道揭露了贝尔公司制造的直升机存在一种设计上的问题而导致的严重坠毁事件。这个报道使这个地区最大的贝尔公司愤而抵制该报。小石城《阿肯色新闻报》关于取消学校种族隔离制度的不偏不倚的报道,使它赢得了1958年的普利策公共服务奖,但却因此而蒙受了读者大为减少的损失。俄亥俄州的《坎顿每日新闻报》1927年获该奖,它揭露了地方的恶霸同政界的联系,结果导致它的主编被谋杀,接着该报被迫关闭。
今天的记者和编辑对美国新闻史上的这些重要事件可能知之不多,这意味着新闻行业在精神上的病症。 比尔·布伦德尔是美国著名的写作导师之一,他在许多报纸工作过。他认为这个病症是“美国新闻行业心脏上的一个黑洞。几乎所有的报业员工都不了解美国新闻界的历史,包括他们正在为之工作的那些报刊的历史”。就公共服务新闻而论,这个黑洞尤其巨大,人们很少做什么工作,让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了解前人在这个领域曾经取得的最佳业绩。
迄今为止,摄影、特写、社论和讽刺画获得普利策奖的情况已都有相关的著作。却为什么没有出版过一本关于普利策金奖获得者的书呢?首先,获得公共服务奖的报纸往往强调团队因素。这种做法是高尚的,可以准确地反映许多报道工程的性质。但是,团队的研究是很复杂的,不容易被读者所了解。许多报纸的内部工作--如《总统的班底》--在媒体颇为辉煌的今天已越来越引不起人们的兴趣,这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了。 填补一个黑洞(2)
再者,就公共服务奖而论,引人注目的,是被报道的事件本身,而不是同那个事件有关的出色报道工作。从各个角度论述天主教牧师丑闻的著作很多,但是,迄今为止,很少有人论述揭露这件事的新闻报道工作。过去15年来,有4家报纸由于报道暴风雨而荣获普利策金奖,然而吸引著作家的只是暴风雨本身。这就是目前总的情况。遗憾的是,新闻工作者被撂在了史册之外。
只有一个例外,也是普利策公共服务金奖获得者:《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使卡尔·伯恩斯坦、鲍勃·伍德沃德和本·布雷德利成了名人。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写的《总统的班底》--和根据此书拍摄的电影--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如同他们的报道对国家的贡献一样大。
我的这本书是写给那些想要了解近期和过去重要新闻作品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院校的学生的。我希望关心新闻和社会互动关系的美国历史爱好者也能在这本书中发现它的价值。
在可能的情况下,普利策金奖也试图给人们一个惊喜,正如记者和编辑们所发现的那样,某些似乎平凡的工作竟然成为终生不忘的故事。对许多读者来说,这将是这些案例研究的最有趣的因素。
跟大多数趣事一样,这项工作是作为一种爱好开始的,起初的规模并不大。2002年9月9日是我父亲的百岁华诞,我提出一个计划,想写写《圣路易斯邮讯报》多次获得普利策公共服务奖的情况。我父亲是一位职业新闻记者,曾经为这家报纸获得1950年公共服务奖,在1937年至1948年期间又先后帮助该报3次获得普利策金奖。当1952年《圣路易斯邮讯报》再次获得普利策金奖时,它成为当时先后5次荣获金奖的唯一的报纸。然而当我提出这个写作计划时,《圣路易斯邮讯报》的新闻工作者,从主编到下面的工作人员,对于这个业绩竟一无所知,不了解这家报纸为什么5次获得这样的荣誉,也不知道与之有关的记者、编辑和发行人。
当进行这项研究工作时,我发现,关于普利策金奖获得者的情况,人们几乎没有写什么东西。我发掘得越深,越被那些常常被忽视的故事所感动:新闻工作的基本惯例、报道编辑的运营规则,多年来仍然保持原样,尽管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编辑部门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截至2009年,普利策金奖共颁发95枚。本书仔细研究了最新的十几例。其他案例的选择是因为它们不仅有着动人的故事,而且说明了多年来普利策奖金颁发规则的演变,展示了多样化的主题和报道风格。 目前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报刊的新闻写作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洛杉矶时报》的前主编约翰·卡罗尔提出了严重的警告。在他的《洛杉矶时报》由于揭露一个大医院的问题而获得普利策公共服务奖以后不久,他跟其芝加哥论坛公司的老板发生争执而离开了该报。
2006年4月,他在哈佛大学简·肖伦斯坦政治中心的岗位上提出了一些关于新闻工作者的难题。他在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说,题为《在美国报纸编辑协会沙龙上的最后呼唤》。他要编辑们想象一下,没有报纸的美国可能是什么样子。他问道:“如果警察对嫌疑犯刑讯逼供,谁还会像《费城问询报》那样发出警告呢?”(该报因此而获得1978年的普利策金奖。)“更加日常的事情,谁会到市政厅进行查询?美国城乡各地,谁会每日去法院或者去警察局进行检查?谁会对数以万计的行政官员们进行监督?”更为广泛地说,他问道:“一个主编竟然拿公共服务作为借口,来为他的预算辩解,这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但是,当每年4月份颁布普利策奖的时候,美国全国各地的新闻工作者仍然会停下来,思考一下他们为这个行业做了些什么,他们及其报纸应该怎么做,才能跻身于普利策奖获得者之列。
我们在寻找新的模式,以便使报业在经济上和新闻业务上都重新兴旺发达起来。我们希望,本书提供的一些案例将唤回新闻事业在美国的民主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论出现什么样的模式,公共服务都应当处于中心地位。
第2部分 人人之事
在20世纪80年代,商务和技术是每一个记者和编辑都在思索的问题,一个原因就是电脑正在占领他们的新闻编辑室。他们办公桌上的机器开始由打字机变为电脑,其牌号由雷明顿、罗亚尔或安德伍德变为IBM或苹果。过去办公室里老是连续不断的敲打打字机键码的声音,到这时停息了,取而代之的是轻叩电脑键盘。一夜之间,新闻编辑室变得像保险公司办公室一样安静。
人人之事
“奈特(报团)家族及其喉舌《夏洛特观察家报》居然与OSHA(职业安全健康署)和压迫成性的官僚站到一起来反对崇高的南方纺织工业,多么可耻啊。有些爱哭哭闹闹的美国人显然是想要从他们家人的衣食供给者手中再捞一把,而新闻界一些没骨气的奴才也跟他们结成一伙,真叫人作呕。”
--W·B·皮茨,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市,赫米塔奇(纺织)公司总裁
在20世纪80年代,商务和技术是每一个记者和编辑都在思索的问题,一个原因就是电脑正在占领他们的新闻编辑室。他们办公桌上的机器开始由打字机变为电脑,其牌号由雷明顿、罗亚尔或安德伍德变为IBM或苹果。过去办公室里老是连续不断的敲打打字机键码的声音,到这时停息了,取而代之的是轻叩电脑键盘。一夜之间,新闻编辑室变得像保险公司办公室一样安静。
噼噼啪啪的声响没有了,只是一种假象。记者们仍然在本着“水门”精神鼓足勇气进行调研。优秀的报纸依旧保持警觉,而又积极进取,日益增多地组建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工作组,去担负重大的报道项目。记者
的装备中也多了电辅助的器材。当《安克雷奇每日新闻》于1989年赢得它的第二枚普利策金质奖章时,当时担任该报总编辑的霍华德·韦弗就是使用一台麦金托什电脑来处理那些成堆的统计数字以说明阿拉斯加土著居民的苦境。当时该报人员也增多了,他也是利用电脑来帮助他协调各人的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期限。韦弗将这一切与该报在1976年调查卡车司机工会情况时所使用的工具作了对比。他说:“当时我们是使用彩色铅笔绘制各种图表和线条,来表明人与人的关系。”
获得公共服务金奖的报道题材在20世纪80年代也扩大了。两次是宗教事务,两次与种族问题密切相关,还有两次涉及军队。记者们还特别深挖所谓的商务视角,但不是经典的财经版面上的通用汽车、施乐或微软等商号的事务,而是大公司在环境事务方面的作用、军界与工业界的联合体等,直至教会的财务问题。 过去经常出现的关于政府官员贪赃枉法的报道淡出了得奖者名单。但对联邦政府机构和军事部门提出的质疑仍然很多,还有不少质疑涉及司法机构在损害百姓健康和福利的事件中的作用。
1985年,普利策奖理事会把新闻类奖项增加到14个,实际上就是要把奖项安排好,以便进入新的世纪。有两个奖项说明了报纸对待报道方式的态度变化,这就是解释性报道和特写。另一个奖项是专题报道,在1991年改称为独家报道。在普利策新闻奖当中居于老大地位的,仍然是社论撰写和公共服务。
夏洛特两次欢呼
奈特-里德报业集团的《夏洛特观察家报》在20世纪80年代两次得奖。1980年,该报着力了解庞大的卡罗来纳纺织工业中出现的健康问题。纺织厂的工人们私下里都知道是那几乎看不见的棉尘作怪,引发一种近似于哮喘的病,即棉屑沉着病,亦称棉尘肺。但是政府和厂主们却不认为存在这一问题,连一些医学专家也对此视而不见。《夏洛特观察家报》报道此事的想法最初是来自纺织工人的工会,该报主编理查德·奥佩尔觉得工会的动机是可疑的。他说:“这好比是从有毒的水果压水果汁,因为那工会是另有所图的。可是我相信,只要信息得到了核实,对这信息就不该打折扣。事实就是事实,不管你是从谁那里听到它,它都是事实。”
老资格的记者霍华德·科文顿和马里恩·埃利斯牵头的记者组调查了棉尘可能造成的危险,采访持续了几个月。医学记者鲍勃·康恩和罗伯特·德罗金,还有驻华盛顿的记者罗伯特·霍迪尔恩,也参加了调研。他们作了深入研究,但仍然感到难办,因为在棉尘和已确知的病状之间尚缺乏已得到证实的因素联系。不过州政府已有明确法规要求限制棉尘在人群中间的散布量,而这一规定并未得到遵守。这就够明显的了。 《夏洛特观察家报》记载了有关工人吸入大量棉尘的明显事实,还刊登一些照片有力地显示出他们的苦境。奥佩尔说:“从照片上看,他们像是90岁的人,可是他们还不过是45岁。”这些受棉尘之害的人有时不得不依赖吸氧。这一系列报道共有8个部分,从1980年2月3日起逐日刊登,总的标题是《棉尘肺:致命的懈怠造成的恶果》。它一共包括22篇文章和8篇社论。
这一系列报道引起了纺织业资方的长时间号叫。本章开头引用的一段话就是摘自一家纺织公司总裁的信,它反映出当时这一部分人的愤怒有多深。理查德·奥佩尔申报普利策奖的材料中就附录了这一封信。《夏洛特观察家报》系列报道第一篇开头就说道:“卡罗来纳最重要产业的一种看不见的产物,即棉尘,正在杀人。”
在这一系列报道发表以后,北卡罗来纳州劳工局就领到经费,来雇请专职工作人员对厂房棉尘状况进行视察。州的工业委员会增添了一批助理委员来加快办理相应的赔偿事宜。州长还下令改进赔偿金的发放方式。 到1980年的年底,患棉屑沉着病的工人已领到赔偿金共400万美元,超出了此前9年期间付出的赔偿金总和。普利策奖理事会将1981年的公共服务奖授给了《夏洛特观察家报》。
然而,争论并未就此结束。对于棉屑沉着病是不是一种真正的疾病,医学界仍有不同的意见。哥伦比亚大学保存的普利策奖档案中就有杜克大学一位流行病学者寄来的一封信,该信认为《夏洛特观察家报》的得奖是等同于同一年《华盛顿邮报》的珍妮特·库克的《吉米的世界》的得奖,那篇报道已被发现是虚构的。杜克大学那位博士写道:“医学界许多权威人士认为棉尘肺这种病是否存在,是值得怀疑的,而一家受尊敬的报纸居然对它作如此有偏见的报道,这真是不幸。”信中还说:“这一系列报道煽动情感,充满毫不掩饰的反工业言辞,是毫无价值的。”
《华盛顿邮报》退回了库克那份奖,但是《夏洛特观察家报》和普利策奖理事会都坚持认为有关棉屑沉着病的报道获得金奖是正确的。今天,棉屑沉着病这种危害工人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普遍的承认,只是由于政府加强了管制,同时纺织工业流向了国外,所以这种病在美国已很少见了。
1981年--《夏洛特观察家报》:因该报发表了《棉尘肺:致命的懈怠造成的恶果》这一系列报道。 够了还不是够了
《夏洛特观察家报》在20世纪80年代还考察过当地另一家企业,即吉姆·巴克主持的PTL电视福音传道院(PTL代表两种含义,一是“赞美主耶稣”〔Praise The Lord〕,一是“爱心之人”〔People That Love〕)。关于这家私营企业,流传的小道消息不少,但没有值得加以连续报道的材料。《夏洛特观察家报》的报道早在1976年就开始了,但一直主要是提出问题,而没有回答这些问题,即使是这样的报道,也引起了巴克及其支持者的恼怒,他们已在发话--有时是通过电视发话--说《夏洛特观察家报》是跟PTL有“宿怨”。然而,有关PTL劣迹的小道消息仍然不断传到记者耳朵里,所以《夏洛特观察家报》一直密切注视着情况,只是好多年一直没有得到能核实的、过得硬的证据。
1984年12月,《夏洛特观察家报》对吉姆·巴克和PTL的怀疑进一步加深了,因为一位曾在PTL当秘书的女士杰西卡·哈恩给记者查尔斯·谢泼德打电话,谈了4年前她在佛罗里达一家旅馆曾受到巴克性侵犯。谢泼德是主编奥佩尔于1980年聘请的记者,他对于巴克这种可能的性犯罪并不是那么感兴趣,因为那是很难证实的。他倒是很想知道,巴克会不会动用教会的钱来收买哈恩,让她不再张扬此事。果然,哈恩在3个星期后打电话给他,收回她上次告诉他的那一切,这样一来,他就更加下决心要把这背后的情况查清楚。谢泼德后来回忆说:“她还威胁我说若是此事见报,她就要起诉我们的报纸。”谢泼德终于了解到这是为什么:哈恩的一名代理人扬言要起诉PTL,PTL就拿钱给她,让她不再吭声。
到1985年末,谢泼德终于得到信息,确认PTL是动用教会的钱买得哈恩封口。据谢泼德说:“这件事本来似乎只是一个公众人物的私生活问题,如今已成为PTL滥用捐款人捐给教会的钱,这正是我们报纸从70年代末以来所追求的新闻。”{与记者故事}.
然而,不正当性行为能否成为新闻,《夏洛特观察家报》是规定了严格标准的。主编奥佩尔说:“必须有扎实证据证明公众人物的性生活损害了他所在的单位,这才能成为新闻。”而谢泼德所得到的信息还达不到这一标准。给他提供信息的人已要求保密,他又没有其他方面的可靠证据。他后来回忆说,奥佩尔要求弄到可以记录在案的、书面的证据,“这在当时似乎是不可能的。PTL已规定哈恩问题的解决不留文字记载,有关人员也必须闭紧自己的嘴。”
1986年1月,《夏洛特观察家报》得到一条有用的线索,涉及PTL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该报根据《信息自由法令》得到的书面材料说明联邦通讯委员会正在调查PTL利用广播进行募捐一事,于是据此作了相应报道。
这样一来,巴克与《夏洛特观察家报》的战争升级了。这位电视福音传道者利用他在全国电视辛迪加工作日联播的阵地,对《夏洛特观察家报》发动了圣战,他这一节目的标题就是《够了就是够了》。据谢泼德
最新“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演讲稿优秀范文
最新“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演讲稿优秀范文
记者是什么?有人说,记者是份体面的工作,是种权利,是无冕之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等等。
记者是什么?做记者12年来,我一直努力地在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
记者是什么?我想,记者意味着关爱。我手头是刚刚出版的《新闻人》,封面上有张特殊的照片,头发蓬乱、眉头紧锁的我抱着一个昏迷着的小女孩冲向新闻110的采访车。小女孩叫刘芳,来自重庆,才11岁,不慎从屋顶摔下来,造成颅内巨大血肿,随时会夺走她稚嫩的生命。今年8月4日,刘明文抱着昏迷着的女儿从濮院赶到曙光医院救治,但医院要1万元手术费。这名重庆打工者哭着把女儿抱了出来,他口袋里只有300块钱。但当我闻讯后赶到现场时,父女俩已乘公交车走了,如果追不到女孩,意味着如花般生命的凋谢。新闻110采访车飞驶到洪合镇时,才把父女俩追回。一路上,我与市中医院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成功地进行了手术。
禾城,留住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文章见报后的当天下午3时多,市委副书记寿剑刚托人送来了1000元个人捐款,这是刘芳收到的第一笔捐款。我被浓浓的爱意感动着,知道刘芳有救了。很快,所有的手术费用都筹齐了。感谢摄影记者在我不经意间定格了这个画面,我时常揣摩着这张照片,心头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为了我简单的举动所能得到的社会回应,为了我们这座城市给予一名重庆女孩的爱心,为了枯萎的花朵重新吐出生命花蕾。
记者是什么?我想,记者意味着一种责任。我手里这把剃头刀,在3年前差点结束了一名女孩的生命。xx年11月的一天,这名中国演讲网经受感情挫折的广西女孩打来电话,说我要自杀,割腕的刀片都准备好了。我一直开导到深夜,最后,这名女孩把刀片给了我,笑着说,我要勇敢地活下去。3年过去了,这把剃头刀一直藏在我办公室的抽屉里,它时时提醒我,我是一名记者,我对于社会责无旁贷。
记者是什么?记者意味着付出。一部手机带在边上,24小时开通,随时应对突发性新闻,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暴雨如注,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午夜暖暖的被窝里,这就是所有新闻110记者的工作状态。为了这个嘉兴日报社的名牌栏目,我们一直在努力着。三班倒的妻子已习惯于把饭菜冷了又热而不见我回家,甚至陪她逛一次街都会让她乐上好几天。我的宝宝还很小,xx年7月,我接手新闻110工作时,她只在妈妈肚子里孕育了5个月。我记得宝宝出生五六个月时,开始显现对于新闻110手机的铃声音乐特别敏感,无论在喝奶或是哭闹,只要新闻110手机一响,小家伙马上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摇头晃脑,一副陶醉的样子。我不得其解,还是妻子一语道破,宝宝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听惯了这种音乐,一个晚上起码十几次,这手机铃声成了宝宝最初的胎教。
记者是什么?我们都一直努力地寻找着中国演讲网答案,但真的给不出确切的答案。因为,我们记者之路还在延伸,记者的内涵还在丰富,还有待你我继续努力。
“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上/一步步,一步步/蹒跚地走/与墓地间的距离便是生命。”这是我学生时代写的一段诗句。我想,若干年后回首生命旅程,我看到了很多风景,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我无愧于记者的称谓,所以,我是满足的,我是快乐的,我是无悔的。
《焦点访谈》2011记者采访故事
《焦点访谈》2011记者采访故事
1、假“拿督”追踪记
2011年10月10日和11日《焦点访谈》连续播出两期节目《血燕的神话与真相(一)、(二)》。
记者李静在《血燕的神话与真相》节目的采访过程中,对两位假冒拿督的马来西亚人的调查是很不容易。
2011年7月26日,一场新闻发布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两名声称是马来西亚进出口卫生部出口检验局总监,和马来西亚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局局长的人在会上声明,尽管血燕的亚硝酸盐超标,但亚硝酸盐能完全溶于水,清洗后食用对人体无害。然而人们发现作为部长级的高官,其中一人护照上显示的年轻还不到30岁,两名境外人员的身份很是可疑,而经过查证,马来西亚也没有进出口卫生部和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局这两个部门。
两位假冒马来西亚拿督的究竟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又是怎么来到中国参加这场假新闻发布会的? 所有的媒体都没能给出答案。所以,我们在节目制作之初,就把两位假拿督的调查,确定为节目的内容之一。
经调查,组织那场假新闻发布会的,是在国内经销燕窝的广东佛山合盈药业有限公司。我们首先来到了广东佛山,找到了合盈药业有限公司。 合盈公司总经理李岱华承认发布会是他们主办的,但两名假冒官员是合盈公司的供货方,马来西亚凤凰集团燕窝贸易公司具体
组织的。
看来,要想查明这两位假拿督的真实身份,必须在马来西亚进行调查。经过台里的协调,我们与马来西亚记者站的首席记者肖小外取得了联系,开始了采访合作。
凤凰集团燕窝贸易公司是向中国大陆销售燕窝的公司之一,也是那场假新闻发布会的参与者,我们的调查首先从这里开始。庄琳光是凤凰集团燕窝贸易公司的负责人之一,根据我们查到的地址,肖小外她们来到了这家公司。公司里的人矢口否认是庄琳光的店铺。记者询问了周边几家店铺,得到的都是肯定的答复,这就是庄琳光的店铺。接下来,记者继续寻找,终于找到了庄琳光的家。家里人说庄琳光在店里。店里和家里都找不到人,对方显然是在回避。其间,记者多次和庄琳光通电话,展开心理战。庄琳光两次答应与记者见面,两次都又临时改变主意,不愿会面。记者动用了所有的关系,通过燕窝协会的人员做工作,但庄琳光都不愿露面。
记者转而向马来西亚农业及农基工业部反映此事,通过斡旋,记者终于见到了庄琳光河两位假冒拿督的人。一位就是出席那场新闻发布会的所谓马来西亚进出口卫生部出口检验局总监,冒牌拿督凯孺哈兴;另一位是所谓的马来西亚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局局长,冒牌拿督珉阿膜。
庄琳光承认两位假冒拿督的马来西亚人是自己的公司职员,平时负责申报燕窝。至此,这场山寨新闻发布会的炮制过程真相大白了,它由广东佛山合盈药业有限公司出面组织,马来西亚凤凰集团燕窝贸
易公司参与实施,而假冒政府官员的就是凤凰集团的两名员工。这场假冒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就是想扭转血燕中国市场销售不利的局面,保住他们的商业利益。
经过努力,我们 在节目中揭开了两位假冒拿督的真实身份,这也是我们的独家新闻。{与记者故事}.
2、假军服调查记
2011年4月4日《焦点访谈》播出节目《联合检查与猫鼠游戏》。 2011年春节刚过,记者法展和吴绍军随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工商局等七部委联合检查组来到武汉,检查武汉被服市场假军服泛滥的情况。这本来是一次已经事先经过军方摸底调查,军地双方联手摧毁假军服市场的秘密行动。虽然军方告诉记者,保密工作非常到位,第二天的检查一定会大有成效,但是职业本能告诉记者:七部委检查之前,自己必须先到市场上再走一走。武汉被服市场位于汉阳龟山脚下,进门之前,我们提前打开了暗访设备。刚刚踏入市场大门,就看到一辆工商标志的小车停在市场内,车子旁边有个穿工商制服的人正和另一个穿便服的人嘀咕什么。本能告诉记者,这里有猫腻。要抓住这转瞬即逝的一刻,我迅速告诉带着暗访设备的吴绍君赶紧走过去,只有足够近,镜头才可以拍上,话筒才可以录上。吴绍君没有犹豫贴了上去,离这两人只有半米的距离,在市场嘈杂的环境里,半米的距离足够捕捉到这两人的对话。但是这也是一次冒险,贴得太近,别人会警惕。然而记者的淡定让两人的谈话没有断,录像机捕捉到武汉市工商{与记者故事}.
管理人员向被服市场管理人员通风报信告诉他们七部委即将进行市场检查,并让市场事先收起假军服,做好应付检查的惊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