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

管理学  点击:   2014-08-14

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篇一

培训日志二

培训日志二

听申宣成博士讲座有感

11月19日下午,申宣成博士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分别从综合性学习的意义、策略及案例三个方面,阐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整个讲座过程效果良好,学员们积极性挺高,不时被申博士那幽默的话语逗的阵阵发笑。

申博士的讲座,让我感受到:在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有心,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到“综合性学习”,并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下面把我曾经在2007年省教研室语文论文评选中获奖的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请大家批评指正。

让学生自主的开展综合性学习

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初级中学 卢正银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是极富创新意识的内容,能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让学生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能整合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中有一句关键性的话:“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必须尊重学生,放手发动学生,充分展现他们的个性,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把自己的探索成果大胆地展示出来。基于这种认识,我指导学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语文能力及语文成绩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

一、激发兴趣是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驱力。笔者常用三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活动兴趣。

1、以问题激趣。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读了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后,就会联想到自己家乡的端午节,家

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你能发现类似汪曾祺笔下的那种风趣幽默的生活细节吗?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于是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引入《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以故事激趣。所讲故事,要求曲折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趣味性和示范性。为了吸引学生,让他们主动开展《十二生肖的来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讲了一则《蛇生肖来历》的故事。故事梗概如下:很久很久以前,上帝决定用十二种动物来做生肖。过了几个月,十一个位子都有主了,只剩下第六个位子了。到底用青蛙好呢还是蛇好呢,上帝犹豫不决。蛇见人就咬,见畜就吃,弄得人间很不安宁,土地神把蛇告到天宫。上帝大怒,令神兵砍去蛇的四条腿。上帝见青蛙老实,有功于人类,就将蛇的四条腿赐给青蛙。青蛙从此以后就不再老实,到处乱叫,洋洋得意。蛇呢,决心改过,开始拖着长长的躯体,一声不响地为人类捉害虫;还跟着龙学治水,有功于民;每当恶念萌发,便将它化作一层皮蜕下,以示洗心革面。上帝见蛇痛改前非,表现突出,决定让它做人类的生肖属相,排在龙的后面。

3、以情景激趣。针对追求时尚、乱花零用钱的现象,我们决定开展一次以“中学生消费心理”为话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了激起同学们对这次活动的兴趣,我设置了以下情景:小王征得妈妈的同意,在家举办了一次生日宴会,有六位同班同学到会祝贺。那天,小王穿着时髦,脖子上还挂着一块挺漂亮的MP3,样子十分可爱,她的形象着实让在座的同学羡慕不已。几个星期以后,班上穿时髦服装的人多起来了,有五、六个人悄悄地戴上了MP3。班主任觉得应该对全班同学的消费心理作一次调查研究。假如你就是那位班主任,那么该怎样调查研究呢?情景的设置应贴近生活,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信性。

二、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

激起活动兴趣后,就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成绩和家庭住址等因素,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各组以教师为顾问,由组长牵头,共同商讨,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为开展活动作精心准备。方案的类型由内容决定,我的学生经常设计的方案,相应地也有三种类型。

1、角色型方案。整个方案要求学生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通过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我在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时,“收集桥的文化组”就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方案:查找有关桥文化的的资料,例如关于一些桥名称的由来、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还有与桥有关的民俗民风、风景名胜。

要求:

⑴当当演员,设计剧本,演绎桥的故事与传说;

⑵当当导游,向游客形象地介绍有关桥亮的民俗民风、风景名胜;

⑶当当文人,有感情地吟咏关于桥的文章诗赋、对联;

⑷当当艺术家,向大家简要推荐与桥有关的绘画作品。

整个活动中,学生在获得相关桥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而且还受到了一些桥文化的熏陶,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

2、故事型方案。《十二生肖的来历》就是以故事为中心来设计活动方案的。

(1)采访善于讲故事的长者,倾听他们讲述有关十二生肖的故事。(2)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十二生肖的故事。(3)如遇缺漏,就仿照别人的讲述编写故事。

(4)顺便了解有关十二生肖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5)按十二生肖的排序整理故事,注意文采,适当运用成语、谚语和歇后语;如果有条件,可出刊一本故

事书。

3、情景分析方案。既有对情景的描述,又有对情景的分析。描述越细腻,分析越深刻,得出的结论就会越可靠。如“中学生消费心理”活动A组是这样设计方案的:(1)把自己一星期来的消费情景如实描述出来;(2)如实述说自己的购买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后的想法;(3)如实述说今后打算购买的物品;(4)小组成员共同探讨中学生消费现象的利弊,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正确的消费观念;(5)由组长执笔,写出一份《中学生消费心理研究报告》。

三、注重活动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大特点。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在实践的过程中,更要看重的是过程,而不要过分追求结果。应尽可能突出过程的完整性。教师要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代庖,教师要让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在反复练习和运用中,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同时,在自我感受、自我体验中丰富了自己的情感。

一般来说,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会运用以下三种方式:

1、搜集资料。这是语文综合性实践过程中一定会用到的活动方式,其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大自然获取感性材料;《到民间采风去》通过人物访谈了解民俗风情、家乡特产等;《献给母亲的歌》通过问卷调查获悉一部分学生对母亲的态度;《戏曲大舞台》通过影视作品的欣赏来了解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主要剧种、京剧旦角流派和京剧脸谱等知识;《科海泛舟》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

2、感悟体验。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凸现了个性化行为,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对生活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对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前矗立四十多个春秋的“铸剑为犁”的雕像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和平鸽的形象是多么美丽,从而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甜蜜,多么幸福。

3、整理成果。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了独到的见解和想法,通过筛选、分析和整合,以不同的形式整理出活动成果。

四、通过展示活动成果,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通过精心准备,自行设计和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获得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成果。教师应搭建平台,鼓励学生把这些成果充分展示出来。这既是本次活动的继续,也可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为下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心理基础。下面介绍三种展示成果的方式。

1、作品呈现。适当布置一下教室,让学生的作品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然后互相观摩,互相交流,实事求是地作出书面评价。学生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文字作品和实物作品等。例如《献给母亲的歌》,学生参展的作品有:母亲从结婚到养育孩子的系列照片;孩子歌唱母亲的录音磁带;孩子亲手画的有关自己母亲生活、劳动的简笔画;致妈妈的一封信,述说对妈妈的爱;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诗歌等;妈妈为孩子织的围巾、手套等,孩子为妈妈准备的生日礼品。

2、口头比赛。通过几位组长的共同商讨,制订出比赛规则;各组推荐出参赛选手;教师做好协调工作。口头比赛的形式视内容而定,如《古诗苑漫步》采用朗颂比赛;《成长的烦恼》采用演讲比赛;《走上辩论台》采用辩论赛;《十二

生肖的来历》采用讲故事比赛;《戏曲大舞台》采用歌唱比赛;《背起行囊走四方》采用景点讲解比赛。

3、论文答辩。教师事先研读学生的小论文,尽量找出缺点,把这些缺点组织成几个带有责难性质的问题,然后让参与论文写作的学生答辩。这种方式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答辩,但往往能暴露学生小论文的诸多问题,如观点肤浅,材料不够翔实,论证缺乏逻辑力量,用语不够准确等。通过答辩,学生就会明确修改方向,使小论文观点突出而深刻,材料典型而具有说服力,思路清晰而严密,用语准确而富有一定文采。

以上四个环节就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精心准备活动,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展示活动成果。四个环节既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同时也体现了活动的综合性。当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指导作用。也只有这样,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株新时代语文教苑中的奇葩,才能散发出她那沁人的馨香。

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篇二

关于祖国风景的谚语

关于祖国风景的谚语

1、九寨归来不进沟,九寨归来不看水。{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

2、庐山最美在山南,山南最美数三叠。(指三叠瀑布)

3、名泉七十二,趵突天下无。(被誉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市,有名泉七十二处,号称“泉城”。在七十二泉中,趵突泉名列首位,人称“天下第一泉”)

4、七倍长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北连长江,南通四水,江湖交汇,水天相连,面积2432.5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巢湖,位于安徽省,为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七条长江、八个巢湖加起来的水量,只及洞庭湖一半。形容洞庭湖水量之丰富。)

5、细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描绘了杭州细湖苏堤的美景。苏堤俗称“苏公堤”,贯穿西湖南北,筑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圃、跨虹六座石拱桥,以使内外两湖湖水相通。堤上遍植杨柳,间植桃花,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6、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7、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8、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西部的很多雪山的特征。)

9、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江西婺源)

10、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篇三

法语与心有关的谚语

法语与心有关的谚语

1. Le coeur d'un homme est un abîme.

1.人心不可测。

2. On se voit pas les coeurs.

2.知人知面不知心。

3. Les grandes pensées viennent du coeur.

3.伟大的思想产生于纯真的心灵。

4. Le coeur a ses raisons que la raison ne connaît pas.

4.感人之理不同于服人之理。

5. Haut les coeurs !

5.振作起来!

6. avoir le coeur sur la main.

6.掏心掏肺。

7. avoir le coeur dans la gorge.

7.心在嗓子眼里。(中文中类似的说法是“心提到嗓子眼”,表示紧张)

8. tourner sur le coeur.

8.让人反胃,让人恶心。

9. Loin des yeux, loin de coeur.

9.远于目者远于心。

10. coeur d'or, coeur de pierre, coeur de vipére.

10.金子般的心;铁石心肠;蛇蝎心肠。

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篇四

中国风景的谚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杭不到枉为人。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峨嵋天下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杭不到枉为人。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 华山自古一条路。 内地苏杭,关外巴塘。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金山屋里山,焦山山里屋。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在屋顶过。 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纱。 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下雨如过冬

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篇五

风景名胜谚语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武汉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武汉黄鹤楼)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江西庐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江西庐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安徽省芜湖市天门山)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杭州西湖)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陕西华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东泰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浙江建德市建德江)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

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篇六

第三单元 民族之花

第三单元 民族之花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本单元既有歌词,也有记叙文,还有说明性的文字。选材也各不相同,教学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分析每一篇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有的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一气呵成的方法;有的是通过包含感情的方法抒发的,有的是借助于一个简单的饰物来说明的,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篇文章都能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染。

爱我中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3、自学生字词词语,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歌曲《爱我中华》

教学重点、难点:{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

填空

无边无( ) 训练有( ) ( )石嶙峋

一、点明本单元主题

1、板书单元主题:民族之花

2、读了民族之花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3、预习后对这一单元有了哪些了解?

二、歌曲导入,整体感知

1、放歌曲《爱我中华》{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

同学们可以听,也可以边听边唱。

请同学来谈谈刚才听歌曲或唱歌曲的感受。(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谈出自己的一点感受就可以。)

2、介绍创作背景和作者

这么熟悉的、感人的歌曲,除了会唱,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教师适时的补充介绍。

三、感情朗读,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歌词,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朗读。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

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设疑自探

指名朗读。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解疑合探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六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2、指名朗读,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比作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枝花,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不管是谁,不论他走到哪里,他最舍不得、最爱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次提到这句话?

(4)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可联系刚结束的奥运会谈谈自己所知道的,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可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3)“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可让学生想想是谁雄姿英发?

(4)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仿照这三句话自己写一到两句。全班交流。

指导有感情朗读。

4、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歌词。试着背诵。

四、质疑再探。

1、小组里排练,或领唱合唱,或歌伴舞,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

2、全班展示。

五、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唱这首歌。再找一找其他相似的爱国主义歌曲。

3、预习《草原》查阅有关蒙古的资料。

选作:

搜集有关民族的谚语和民族的风俗节庆文化。

达标训练

抄写文中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3、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复习听写上一篇课文中的字词

{与“风景”有关的民俗谚语}.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渡: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书:风景美人情美

过渡: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书:草原风情画

3、 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设疑自探

1、过渡: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 还写了什么?

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四、解疑合探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虹向我们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

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五、质疑再探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师生共同解答。

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六、运用拓展

1、 看图,听音乐。

2、 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七、 布置作业

1、 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 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

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

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小结:这些比喻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看画面 读课文 画句子 谈体会)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课件)(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师: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吧(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归纳板书: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

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

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达标训练读下面的句子,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球,一会儿又下来了,走到哪里都想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三年级的作文500
下一篇:一起作业吧小学英语版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