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4-04-29
春天里的湘子桥
春天里的湘子桥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今天,我们来讲讲:“春天里的湘子桥”
春天里的湘子桥,周围草木茂盛,正值夏季,有时,几滴晶莹的雨,不时从灰蒙蒙的天空飘荡下来,给韩江披上了一层轻薄的纱衣,微风轻轻地吹,小草和花朵在风的引领下,轻轻地婆娑起舞,小草在经历了一番洗礼后,变得更加昂扬挺拔,燕子和百鸟在枝头高歌,这仿佛就是一首激昂的春歌。树木笔直地站在旁边,既像一位观众在认真地倾听风的歌谣,又像一位位坚守岗位的士兵般站岗。青的草,红的花,为春带来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春姑娘用他手中的画笔,轻轻地点缀着湘子桥的每个角落,湘子桥在韩江上站着,果然是:“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艘船二四州,二四楼台二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啊!
湘子桥——潮州人的骄傲,你说美不美?
湘子桥导游词
滨江长廊
各位团友:
现在我们将要参观游览的是潮州市区颇负盛名的“滨江长廊”。 “滨江”是指这一风光
带地处在潮州的母亲河、广东第二大河——韩江的西岸,“长廊”则形象地点出此处景色优美、
风光秀丽,犹如一座镶嵌在韩江边的五彩画廊。它由修复好的宋明古城墙及其若干座门楼、
防洪大堤绿化风光带以及广济桥所组成,全长2.3公里,兴建于1999年,总投资2.2亿元,
历时三年建成。
【城墙】
好,下面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承载着潮州历史印记的宋明古城墙。潮州是一座国家级的
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古城于宋代已成规模,到了明洪武三年,增筑石墙,全面修建府城墙。
修建后的府城墙高二丈五尺,基阔二丈二尺,周围 1763丈。环城开上水、竹木、广济、下
水、南、西、北七门(其中上水门城门外构筑月城作为屏障),并在城上造敌楼44座,雉堞
2932个,十分雄伟壮观。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府城的南、西、北三面城墙均因城市建设的需
要而被拆除。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仅存东面临韩江的古城墙,它因承担着堤防的重要作用而得
以保留。这面城墙北起金山,南至南门,全长2132米,随着岁月的流逝,部分古城墙以残破
不堪, 1999年潮州市政府根据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斥巨资在原残存的宋明古城
墙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如今这面古城墙上,还保留有四座城门,即下水门、广济门、竹木门
和上水门,每座城门上各建有城楼。四座城楼中以正对广济桥的广济门最为雄伟壮观,广济
门城楼也是潮州内八景“东楼观潮”的所在地。
【广济门城楼】
各位团友,这就是广济门城楼了,它因建于潮州城区的东门上,民间俗称“东门楼”,是
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它既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又是潮州北堤的重要关
闸,潮州城里联结城东郊区的重要枢纽。 广济楼是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潮州指挥俞良辅主持建造的,距今已有630多年的
历史了,历代均有不同的程度的维修。由于广济门城楼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四檐歇山顶阁楼。外城门楼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东为
万春”,这四个字是由当代著名的汉学家饶宗颐先生所书。楼内有一副对联:“万峰当户立,
一水接天来。”
广济门城楼不仅壮观,同时它也是潮州的重要防洪设施。在每年的春末夏初,韩江水暴
涨,洪水冲涌城堤,在这个时候,沿江的广济门城楼以及下水、竹木、上水四个城门都要关
闭以防止洪水进入潮州城区。自古以来,每当这个时候,潮州人都要登临广济门城楼,观看
那令人心澎湃的滔滔韩江水,因此“东楼观潮”就成为潮州的内八景之一。 广济楼对面就是我们的湘子桥,等一下大家可以上桥去参观,我对滨江长廊的讲解就到{三年级作文潮州湘子桥}.
此结束,谢谢大家。篇二:淡浮院导游词1 淡浮院导游词
沿途游览线路:
[概述]——[世纪大宝鼎] ——[知鱼桥] ——[太极图]——[石牌坊]——[古牲牛]——
[中国历代书法碑林]——[正殿]——[桃花水母井]——[交泰殿] ——[砚峰书院]
[概述:淡浮院的由来及其历史] 各位朋友:
1993年,用于收藏和展示中华民族珍贵文物,旨在弘扬中华文物,促进中泰友好的淡浮
院在泰国建成。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从全国收集珍贵文物328件赠送泰国淡浮陆院永
久陈列。之后,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政协广东省委员会也分别赠送中国著名书画家作品
18幅和23幅。台湾友人也赠送了一大批文物。 爱国爱乡赤诚之心驱使郭老在家乡兴建又一座淡浮院,并计划将 部分文物运回祖国,让中华文化在家乡发出璀璨的光芒。1995年8月10日。郭老亲临
潮汕选址。郭老在走遍潮汕千山万水之后,来到砚峰山,发现这里的风水非常好,决定在这
里建造另一座淡浮院。在郭老的倡议下,众多海内外潮人热烈响应捐资,迄今为止,共筹款
一亿三千万用于潮州淡浮院的建设。1999年,淡浮院第一期工程完成后,即对外开放,同时
进行第二期工程的建设,并于2005年完工。之后还有第三、四期工程继续开展。 今天我们有缘来淡浮院就是有缘来上堂淡浮人生的文化哲理课。
[世纪大宝鼎]
我们先来看这个世纪宝鼎,铜铸的,重20多吨,国家的国,繁体的国字是围墙,有“一,
口,戈”“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民“戈”代表武器,代表独立的主权,现在去掉围墙,
表示开放了,由“王”代替了人民。鼎在我国古代是用来煮食物的,同时也象征王权,国力
雄厚。
[知鱼桥]
知鱼桥故事的由来:战国时,庄子与惠子一同在桥上看水里的鱼,庄子说:“看这些鱼游
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并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他以为这样一问,
庄子肯定会被难住,不料庄子却回答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这就成了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论辩故事。
[太极图]
两个脚印的中间(即这个太极图的红土与黑土的界线)是郭丰 源先生定出淡浮院整体建筑的中轴线,等到交泰殿建殿期间,发现地下的土地居然呈现
两种颜色,左为红土,右为黑土,呈阴阳交泰之象,就如同于八卦中的太极图。
[石牌坊]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淡浮院的正门,淡浮院的正门是一座石牌坊。牌坊高16米,
宽30米,四柱三间,整个建筑为中西合璧。牌坊的下部是四根粗大的圆柱和一对石狮子,这
很容易使人想起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上部是地道的中国式牌坊,三重檐歇山式一体两
面,结构有主有辅,高低错落,美丽而庄严。 牌坊正中是香港潮籍学者、现代著名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所题的“东粤菁华”。 “东粤”
言其地域之广,已经超出了“粤东”的区域概念。“菁华”也不完全等同于“精华”,前者指
自然界中精粹部分,后者除了指“物”外,还可以指“事”。两个旁门分别题写“金声”“玉
振”。这是古代孔庙或国学专用题字,说明这里是文化场所。“金声玉振”代表古代圣人的声
音,像金玉声音之美妙。看到这个牌坊,就知道这里是弘扬文化的地方。 透过牌坊往远看,中轴线贯穿上下,两边对称,整个建筑构成一个中国的“中”字形,
这是儒家正统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上的体现。在中华文化道德里,主张对外讲“中和”,
对内讲“中平”,做事 尊“中庸”,做人要“中正”。主体建筑队随着山势,沿台阶叠而上,须仰视才能见到大
殿,使人顿生高山仰止的庄严,一步步向上,似有朝圣之感。这个“圣”就是我们中华文化
的主体精神。
[古鉎牛]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这只鉎牛,原先是在湘子桥那边的。潮州有一首民谣说的就是这只鉎牛: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舟; 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 牛五行属土,土克水,所以鉎牛就是镇水的吉祥物了。你知道吗?这只鉎牛在“文化大
革命”的险些被熔成铁水,幸亏被老同志彭启安发现,及时把它藏到砚峰山上,才得以保存
至今。等到淡浮院建成的时候,才把它移下来。我建议大家,去摸一下鉎牛,俗话说得好:
摸摸头,一生都不愁。摸摸尾,做事不后悔。
[中国历代书法碑林]
中国历代书法碑林是淡浮的一宝,。题额“中国历代书法碑林”是由我国现代书法泰斗启
功先生所题,序言由原省政协主席吴南生撰文,饶宗颐先生书写。这里汇聚了上起商周,下
迄当代的各具特色和风格的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书法有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小篆、简
读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史上各家书派,各显风采。可让你在一时之间,欣赏到
我国五千年的书法精品,碑林共有书法名家 的作品320多幅,按时间顺序排列。中国书法的载体,最早刻在龟壳和兽骨上的叫“甲
骨文”商周以后铸在金属上的叫“钟鼎文”,刻在竹片上的叫竹简,以后普遍的是写在帛书上
的,宋元以后才大量用纸张重点地介绍一下:待写
[正殿]
在淡浮院大殿上方有“淡浮院”三个字,这三个字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之弟弟溥杰所题, 在大殿正中的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释迦牟尼前面的供 案上,有一件值得细看的文物,那就是长信宫灯。此灯于20世纪初在河北满城中山王
刘胜之妻窦绾墓中出土,原物是西汉文帝时的东西,长信宫灯为黄铜制品,造型奇妙,这宫
灯设计最妙的是,灯火燃烧时产生的烟和有味气体,通过右臂袖筒的烟道,隐蔽进入宫女的
身体里,慢慢降解,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具有环保的意识了。 大殿的左厅。匾额“紫气东来”,这四字乃当代书法界泰斗启功先生所题。在大厅正面一
幅画《老子出关图》,在画中有一位和善的老头,骑着青牛,悠闲地旅游。上题“紫气东来骑
牛西去”。这位老者就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老子是中国早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道德
经》是他写的。东汉人张道陵等人就是根据他的学说创立了道篇三:潮州湘子桥 潮州湘子桥 在古老的潮州名城,有一座古老而又神秘的桥横跨于韩江之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湘子
桥。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小林。 俗话说:“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三年级作文潮州湘子桥}.
一场。”可见湘子桥的地位多么高啊,现在,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吧! 湘子桥,是一座历史名桥。位于桥东与市区间,中间有十八艘船连接,建筑结构十分奇
特。从桥上望去,隐隐约约可以望见笔架山。 据说,韩愈到潮州后,时常登笔架山,但深感过江之苦,于是请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
一起造桥。
韩湘子去凤凰山取石,化作黑猪,正赶到半路,被一妇人识破,泄露了天机,于是黑猪
再也赶不动了。
再说在桑浦山取石的广济和尚,把石头化作乌羊,沿山路赶去建筑工地,却遇见一个恶
霸地主。那地主说:“哟!你这穷和尚哪来的羊?正好我丢了几只羊,这分明就是我的!”广
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只好说:“拿去吧!看你能赶不?”地主将羊牵进篱笆里,那些羊马
上化作几座大山,传说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 结果一建起来,桥因缺石,中间缺了几座桥墩没建好,于是何仙姑抛下佛珠,化作十八
梭船,建成了广济桥。 游客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传说了吧?不过传说不是真实的哦!现在有三小时的时间游
玩,请游客朋友们自觉遵守时间。
潮州广济桥
潮州广济桥(湘子桥)的前世今生(组图)
潮州广济桥,历史上曾以其“拱桥、梁桥、浮桥相结合”的独特风格,被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而脍炙人口的潮州湘桥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更是以其朗朗上口的独特魅力为潮州人世代传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对于昔日湘桥的风采,世人已日渐模糊,所幸的是之前留下来的老照片,忠实地记录了近代湘子桥已几乎快被人遗忘的风貌„„
这张由英国旅行摄影师约翰·汤姆森拍摄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照片,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广济桥最早照片。{三年级作文潮州湘子桥}.
这是二十世纪初美国发行的明信片上的广济桥。
二十世纪初广济桥中段的十八梭船
1921-1923年的广济桥。
侵华日军随军记者所拍摄的1939年7月的广济桥
有钱人过桥不用自己走,而是坐轿子,桥上轿夫的身影清晰可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济桥中段的十八梭船.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广济桥,从这角度可看到铸于清雍正三年(1724年)的鉎牛。
鉎牛旁边的摊档是在“算命”的。
1958年中间十八艘梭船被拆除后改建为“桩承台式钢架梁”,潮州人称之为“铁桥”,1959年4月1日汽车第一次从桥上驶过。
1976年的广济桥,桥面两边增修了人行道,大大改善了广济桥的交通状况,当时桥上交通非常繁忙。
1939年日军入侵潮州,炮轰广济桥,这是当时被炸断的一条桥面石梁。
残破不堪的桥墩,八百多年来稳固地矗立在韩江中,见证的广济桥的风雨沧桑。
这是1980年潮州市机械厂铸的鉎牛,原来的鉎牛在“文革”期间被毁。
这是广济桥的老桥面(古石梁),其中有部分仍被完好地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这个场景对潮州城里人来说都不陌生,每年“湘桥春涨”时家住桥东的市民涉水进城做工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2003年广济桥全面维修前,特地留个影,好让后人记住她曾有的风采。
2007年6月18日,当日,广济桥修复庆典仪式在广东省潮州市举行。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的广济桥(又名湘子桥)修复工程于2003年10月开工,工程对桥墩进行维修加固,并恢复明代该桥“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以及桥上亭台楼阁的独有风格。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全长约518米,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潮州 真好(初中作文)
潮州,真好!
潮州市是广东省的地级市,位于广东东部,东与福建省接壤,是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一说起潮州,爱玩的人不免想到湘子桥、韩文公祠;爱古韵的人不免想到潮剧、潮绣,还有手拉壶、功夫茶;而具有经济头脑的人还会想到陶瓷、婚纱······而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潮州,真好!”。
潮州之名胜
在潮州古城的东门外韩江之上,有一座历史名桥叫广济桥。因相传韩愈在贬寓潮州期间,韩湘子一直相随,故有湘子桥之称。它是集梁桥、拱桥和浮桥于一体的桥梁、从江岸到第一个桥墩处为拱桥,向江中延伸后为梁桥,在江心主河道处为浮桥。现存桥梁全长518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潮州城区东区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施石”下,有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 祠庙——韩文公祠。整座建筑,古朴少饰,肃穆端庄,是潮州的旅游胜地之一。每年都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无不为之赞叹不已。作为潮州人,我们深感荣幸之余,更有一份自觉:必须为家乡的旅游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潮州之古韵
潮剧是潮州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又名潮州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种,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意义的交给的审美价值。还有潮绣,它也叫潮州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为潮州的主要传统工艺美术品。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茶具,劳作之余,一家人每天必定要围坐在一起喝上几轮,其乐融融。一提起功夫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功夫茶具,在众多茶具中,最显眼的是潮州最具特色的手拉壶,它采用手工胚法成型,是原始辘轳制作法。但由于社会的发展,传统艺术渐渐被冷落,作为潮州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潮州之经济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已经在此繁衍的冶陶。目前,潮州已有较大的陶瓷生产,已获“中国瓷都”的称号,出口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美术瓷和日用瓷的生产和出品基地、卫生洁具生产基地。还有婚纱,在潮绣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婚纱晚礼服业也迅速发展。在总量、品牌、设计、加工、时尚、技术等方面都拥有相当的产业优势,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和出口基地,获得了“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的称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下,作为潮州人,我们与有荣焉。
潮州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可谓“幸福潮州”。
广济桥
简介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闽粤交通要津。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著名古桥。古人有“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之说。桥梁专家茅以升曾撰文指出:广济桥“中有一段,用船只连为浮桥,可以解开,让出航道,成为可分可合的活动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 桥上形式各异的亭台楼阁是该桥的一大奇观,因兼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
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至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后多次修建。2003年,广济桥全面维修,2007年竣工。“广川利涉开新运,杰阁重楼见旧仪。”(饶宗颐先生联语)修复后的广济桥,梁舟结合,联阁重瓴,宛若长龙嬉水,复道行空。其独特之风姿与高雅之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而桥上琳琅满目的楹联亭匾,更让人恍若置身于诗文书法的艺术长廊中。
广济桥,是一座美轮美奂、活色生香的文化古桥。
传说典故
“三斗汉”力挽巨石
相传,古时候广东有个流浪汉,每顿饭得吃三斗米才能饱,所以人们叫他“三斗汉”。此人身高一丈,腰粗得双手抱不拢,黝黑的脸庞上长满蜷曲的胡须。他终日在街市里乞食,但因为
食量太大,乞讨所得很难填饱肚子,常常挨饿。
有一天,“三斗汉”来到惠州,在提督衙门外戏耍,一时兴起还把门外那对石狮子提走了。提督知道后叫人把他召来,他回来时双手仍然提着那对石狮子。提督想试试他的力气到底有多大,于是安排五头牛在前面拖一根横木,“三斗汉”则在后面拉住横木,然后用鞭子抽牛,使它们发了疯似地想往前冲。但那五头牛始终敌不过“三斗汉”的神力,根本无法移动分毫。 提督认为他是可造之才,十分赏识他,给了他一些粮食,还让他参军习武。他跪求提督说:“我一顿饭得吃三斗米才能饱,请大人给我加倍的粮食。”提督答应了他的请求。 “三斗汉”在军中习武,因为只有蛮力,悟性不高,操练时不是骑马常坠马,就是射箭难中靶的。无奈改当步兵,但仍无多大起色,郁郁不得志,最终只能退出军队而继续流浪。 这一天,他来到潮州东门外,正巧碰上湘子桥在进行维修。桥的石梁长三丈多,宽、厚都是五尺。工人们搭起天架,几十个人一起牵挽石梁,却怎么也挽不动。“三斗汉”见状就在旁嘲笑他们说:“这么多人,弄得面红耳赤,汗流浃背,还不能把一根石梁升上去!”众人听后很生气,觉得他太狂妄了,让他自己来试试看。没想到他独自登上架子,双手一发力就把一根石梁挽了上去。众人看得目瞪口呆,无不折服。主持工程的官员见他有如此本领,不但可以提高效率,还能节省费用,就命令他把余下的石梁全部挽完,然后赏了钱给他。 他拿着赏钱到处吃喝,不到一个月就把钱花光了,于是他离开了潮州城,从此不知所踪。{三年级作文潮州湘子桥}.
后来也有人传说,他饿死在一个叫做澄江的地方。
钉木猴
相传,旧时潮州府前有个卖豆汤的小贩,有一天在府楼上仰卧歇息,昏昏欲睡、半梦半醒之间,忽然听到耳边有人谈话,其中一人说:“明日午刻,湘子桥第三个桥墩,一定会有乞仙出现”,另一个说:“乞仙既然来到,我们便可与他同游”。他骤然惊醒,但看四下无人,只有两只木猴在楼槛上相对而蹲。此人知有异,隔天豆汤也不卖,跑到湘子桥第三个桥墩,果然见到一乞儿,知道他便是神仙,于是跪下求其超度。乞儿说:你怎么知道我是神仙?他如实相告。乞儿拿出一包槟榔说:“既是木猴教你,你应该用槟榔答谢它们,去把这些槟榔放
在猴头上,然后回来见我,我再度你”。此人不知是计,按照乞仙的意思把槟榔放到猴头上。回到桥上时乞仙已不知所踪。再折回府楼,发现猴头上的槟榔已经全部化成铁钉,把木猴死
死钉住。这就是泄露仙踪的报应!
所以潮州俗语有“府楼猴,无变走(潮音,意为走不了)”,比喻陷入困境,无法脱身。
二只鉎牛一只溜
清雍正年间,韩江一次发大水,把湘子桥的十八梭船冲得无影无踪,潮州城的老百姓进城进不去,出城出不来,叫苦连天。
知府张自谦说:“当年韩文公造湘子桥时,曾和龙王打过招呼,潮州不能发洪水,不能让百姓吃苦,还写了“洪水止此”四字,刻成石碑立在桥脚,时刻提醒龙王不要忘了这事,时长日久,石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还是再刻块石碑吧!”
于是,就在城里发动各家商号捐款,凑足了钱银,择了个黄道吉日,叫来道士念经降乱,请在天的韩文公重写“洪水止此”四字,还在桥上修了韩湘子庙。张知府觉得还不够,就铸了两只鉎牛分置东西两段镇桥御水,果然自此潮州平安无事。
起初,那二只鉎牛倒是挺神气,也守本分,天天站在桥上。怎料日子一长,觉得枯燥无味,就学调皮了。开始,也不外是趁夜深人静溜到江里洗澡,以后又跑到山林田园戏耍,撞折了树木,踩坏了庄稼,弄得四邻的乡民意见纷纷,可大家都敢怒不敢言。有一夜,它俩索性打起架来,还把东津堤撞破了个大洞,结果洪水淹了城里的房屋,死了不少人和牲口,鉎牛知道闯了祸,其中一只偷偷溜之大吉,这件事闹到了天上,雷公跑去报告玉帝,要求抓拿鉎牛问罪,玉帝就派雷公惩罚它们,雷公性情火爆,一个霹雷打下来,那只没有跑的鉎牛就被打掉了左耳和左角,吓得够呛。从此老实安分了,再也不敢乱来。
桥脚鲤
从前,有个富家子弟叫郑福禄,听说潮州城湘子桥下的鲤鱼结实、鲜美、清甜,格外好吃,远近闻名,那年恰逢他到潮州城考秀才,特地带了一个厨子,想一饱口福,尝尝桥脚鲤的美味。
到了城里,郑福禄每日叫厨子专门买桥脚鲤做菜吃。因为害怕鲤鱼是用人粪作饵钓的,所以每逢厨子买鱼回来,都要特别交代他宰鱼时要洗干净,特别是鱼喉要多洗几遍,不能有半点杂味。搞得厨子提心吊胆,每次宰鱼足足要洗去半井水。可是到了吃鱼的时候,郑福禄却狼吞虎咽,自己吃得干干净净,半口也没有留给厨子吃。
厨子很恼火,就想捉弄郑福禄一下。有一日,他把买来的鲤鱼洗干净后,偷偷地把半截香蕉塞到鱼喉里。煮熟之后,捧到主人面前,郑福禄照例举起筷子先挑鲤鱼喉头检查,没料到鱼喉里黄澄澄、粘乎乎的。啊!这不是人粪吗?他脸色骤变,但没呵斥厨子,一阵冷笑过后,问:“你今天的鱼洗得干净吗?”厨子回答说:“少爷,今天的鱼,我洗得格外干净。”郑福禄说:“那好吧,今天的鱼就赏你吃。”厨子装作消受不了的样子说:“不、不、不,您是主,我是仆,您的东西我哪有福气吃呀!”郑福禄一听,火冒三丈说:“叫你吃,你就得吃!”厨子说:“好,好,我吃,我吃!”说完举起筷子,左右开弓,不一会,就把一条香喷喷的桥脚鲤吃得精光。
王源除怪石
王源,福建龙岩人,字启泽,号苇庵,明永乐甲申科进士。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他到潮州任知府。{三年级作文潮州湘子桥}.
当时,在潮州,横跨韩江的广济桥已颓败不堪,过江只能靠摆渡。地主豪绅却霸占渡口,借渡敛财。王源见状,决心修复广济桥。那时,西湖山上有两块怪石,大数十围,高数丈,因形状酷似蟾蜍而得名“蟾蜍石”。这两块怪石朝城区方向倾斜,潮人皆说这是“白虎瞰城”,潮州因此常闹火灾,百姓多诉讼。王源暗自思量:修桥正需要石料,不如将此二石除去,一
则助修桥,二则为民除害。主意既定,他就命令李通、陆雄率领一帮民工到西湖山除石。收惯了渡船钱的豪绅们听说要除石修桥,断了他们的财路,立即散布谣言,说谁动了怪石,便惹了灾祸,潮郡人将要大难临头。一时间风声鹤唳,民工们谁也不敢动手。
王源知道有人在背后捣鬼,便亲自拿着铁镐,在怪石旁说道:“韩愈在潮州能驱走鳄鱼,我王源也要除此怪石!若招来祸灾,概由本官担待!”说罢,猛向石头挥去。“轰”的一声,火花四溅,怪石已缺了一片。民工们见知府自己动手,也纷纷挥动铁镐。没多久,两块怪石已碎成数段,推倒在地上。除了怪石,经过石工的加工,大的拿去作桥梁,小的拿去砌桥墩。广济桥修成了,而潮州的火灾及诉讼自此也少了许多。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但被断了财路的豪绅们以王源造桥为自己树碑立传,挂自己肖像于亭中为藉口诬告他,王源因此被捕坐牢。幸好潮州父老派代表上京请愿,他才得以平反冤狱,官复原职。
王源在潮州时,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后人曾在广济桥头兴建“王公祠”来纪念他。
吴府公祭水
吴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间的潮州知府吴均。
某年韩江水大涨,淹上城墙,潮城告急。吴府公为拯救全城百姓,登上东门楼祭水,祈求水退,但水始终没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也奇怪,此时洪水竟就退了。
此后,老百姓为了颂扬他的功绩,在东门楼设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桥的东桥建了“民不能忘”牌坊。
仙佛造桥
相传,韩愈被贬潮州之后,喜欢登上笔架山饱览胜境,他站在笔架山顶峰,遥望东门外的恶溪,只见江水汹涌,百姓驾舟渡江,那一叶叶扁舟被急流冲得颠簸打旋,险象环生,稍有不慎,便可能连舟带人被江水吞噬。韩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决心要在这恶溪上面建造一座大桥,方便百姓往来东、西两岸。
但是,恶溪的水流这么湍急,要在上面建桥是极为困难的,谁能担此重任呢?韩愈在心中不停地琢磨这个问题,最后决定叫自己的侄子——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和自己的好朋友——发力无边的广济和尚来帮忙。这是为百姓做好事啊,韩湘子和广济和尚当然很乐意,韩湘子还把其余七个仙人业一并邀请过来。这样,就出现了仙佛合力造桥的动人场面。
事不宜迟,仙佛们说干就干。经过协商,八仙负责东段工程,广济和尚负责西段工程。两边各施发力,大显神通。
广济和尚穿过潮州城,出了西门,来到桑浦山下。他看到山上满是石头,便点点头,口中念着符咒,用手一指,霎时间风起云涌,草木飘摇,只见山上的石头纷纷滚落山下,变成一只只温顺的羔羊。羔羊跟在广济和尚后面朝着潮州城行进。同一时间,东岸那边八仙也在到处寻找建桥的材料。他们来到凤凰山麓,一齐施展发力,把山上的石头变成猪群,然后赶着猪群浩浩荡荡地奔向工地。
人多好办事,八仙每人各赶一群猪。铁拐李因为瘸腿,拄着拐杖,走路很慢,没过多久,便被众人抛在后面。这时,从路旁的山坡上传来一阵凄厉的啼哭声。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穿白衣、头扎白带的妇女在坟地里哭泣。他立刻感到事情不妙,喊道“不好!”正想把猪群赶开,但为时已晚,猪群化作石头堆成了一座山。这座山九时后人所说的“猪山”。原来,仙法如果被丧气一冲,便会失灵!铁拐李无奈,只好独自回到工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大家。
那边,广济和尚也碰上了麻烦。他兴高采烈地把羊群赶回潮州城,清点了一下却发现少了两只,于是赶紧回头去寻找。这两只迷途的羔羊在半路上找到了,正要把它们赶回羊群时,
忽然,路旁窜出一个人来,厉声吼道:“你这个和尚,竟然偷我家的羔羊!”广济和尚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贪财的地主,便耐心地向他解释道:“你认错了,这不是你家的羔羊。”但贪财的地主听不进去,硬把羊拖走了。拖到自己的田里时,羊怎么也不肯走了。地主气急败坏地在羊身上抽了一鞭。怎知这一鞭下去,忽然天昏地暗,雷声轰隆,四野一片苍茫。等到天空恢复明朗时,那两只羔羊已经变成两座小山,把地主连同他的田地都压在山下。这两座山就被后人叫做“乌洋山”。
因为少了八仙的一群猪和广济和尚的两只羊,桥建到江心,石料便没有了。这可急坏了铁拐李,他气得重重跺了一脚,结果把东端近江心的桥墩跺闪了一角。
眼见江水滔滔,大桥连接不起来,怎么办呢?大家正手足无措时,聪明的何仙姑心生一计,只见她把手中的宝莲花抛下,花瓣在江心散开来,变成十八条梭船。只是这些梭船在江面上打旋,无法连接起来。广济和尚见状,立即抛下自己手中的禅杖,禅杖画成一根大籐,把十八条梭船系住,成为浮桥。这样,整座大桥便连接起来了。
桥建成后,潮州老百姓为了纪念韩湘子他们八位仙人和广济和尚的功绩,就给桥起了两个名字,一个叫“湘子桥”,一个叫“广济桥”。
湘桥仙鱼
相传,在湘子桥东段的第三个桥墩下面有个洞穴,里面住着一条仙鱼。每逢雨后水涨,仙鱼就从洞穴里悠哉悠哉地游出来,在岸上只能见到它的尾巴,足足有一尺多长。仙鱼出出没没,摆弄波心。常常有人撒网想捕捉它,但是明明见它已经入网,一拉上来网里却空空如也。所以,人们视此为仙迹。
醉仙骑牛
相传,古时有一个醉汉,天天拎着酒壶到广济桥十八梭船上独饮。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时而骑上鉎牛背,时而卧倒鉎牛旁,时而吟唱,时而哭泣,狂态百出。
一日,他大醉后爬上牛背,倒骑鉎牛,大声吟唱道:“骑马不及骑牛好,陆马难追水牛走。湘子桥头水牛生,骑牛翻身朝北斗。”话音刚过,就看见韩江上游有只大水牛缓缓游到醉汉身边,他翻身骑上牛背,往凤凰山顶飘然飞去。人们这才知道,他竟是一位神仙。 因为这个传说,大诗人丘逢甲作了这样的诗句:“何处骑牛寻醉汉,凤凰山上日云烟。”
湘子桥第一张照片的故事
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潮州湘子桥(其他三座为赵州桥、芦沟桥、洛阳桥),不但历史悠久,建筑壮观,而且洲梁与浮梁相结合,桥道和桥市相结合,具有独特的功能与风貌。从宋代初建时起,著名诗人杨万里便有“玉壶冰底卧青龙,海外三山堕眼中”的题咏。明代潮州知府王源大规模重修该桥,架亭屋126间,桥楼24座,会稽王友直撰碑记称“四方来观者咸曰:斯桥实为江南第一。”清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对湘子桥桥市也有生动描述,民间则流传着:“踏上湘桥不知桥,疑是身在闹市中。”“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的民谣民谚。也就是说,这座古桥,历来文献记载与口碑资料不少,只是形象化的图象、照片、模型之类却不多。文博部门收集到的都是些较晚的东西。唯一一幅古城图(国画)也没有早于本世纪初。保留下来的十八梭船照片是1958年湘桥改建前夕拍摄的。对于这么一座名闻遐迩、眷满古今的名桥,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人们不相信其图像资料就这么贫乏,这么难寻觅。果然,今年5月,一个偶然机会,韩山师专
的外籍教师朱丽•希金尔女士从澳大利亚寄来一张照片复印件──潮州湘桥的最早照片。该照片摄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距今已有124年。照片标名虽有“福建”两字,但经鉴定,确属潮州湘子桥无疑。有关部门长时期“踏破铁鞋无觅处”,至此“得来正逢需要时”。目前,一批专家为修复湘桥旧貌而多方考察论证,正苦于资料不足。这张照片的到来,对湘桥景观的设计和布置,无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摄影师历险记
照片的作者名叫约翰•汤姆逊,英国人,是个摄影家,尤擅长于拍摄建筑物。他随着外国教士、官员首次来到潮汕地区。由于职业的本能和行家的眼光,使他对湘子桥深感兴趣。若在今天那就再便当不过的事:只要举起相机,选好角度,调好焦距,咔嚓一下就完事了。可在100多年前,在摄影机面世不久,又是在清帝国南方风气未开的府城,办这事不仅不轻松,还会有“风险”。请听:汤姆逊先生自己的叙述吧:“„„拍摄韩江桥的工作是艰辛的。拍摄时,为了避开喧闹的不友好的人群,我一清早就开始工作。但人们还是骚动起来。当他们看到我那枪炮般的摄影家伙对准他们那高悬桥外摇摇晃晃的住处时,他们认定我是在耍外国巫术,加害于古桥及上面的居民。于是乎他们丢下店铺摊挡不管,由一个‘勇敢分子’纠集一批擅长于投掷的无赖,与其他市民一起,齐心协力,准备好泥巴瓦片等投掷物。没多久,这些东西便雨点般落在我的身旁和头上。我跃入水中,狼狈不堪地向停靠附近的蓬船撤退,登船躲避。当人群中一个‘无赖汉子’不顾一切继续进逼,欲毁我摄影机时,我不得已操起尖利的三脚架当作武器把他击退。对于我来说,损失并不大。说真的,古桥的照片还是在三脚架上拍摄到的。”
汤姆逊先生的叙述在今天听起来的确有点不可思议,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则完全可以理解。就在他拍此照片的10年前,汤姆逊的祖国英国与法国一道用大炮轰开北京紫禁城门,胁迫清朝签署《天津条约》其中有开放潮州的条款(后改汕头),从而引发了潮州人民的“反入城斗争”。在汤先生来潮前二年(1866年),“英领事进城后,商人罢市表示反对。英领事在城内停留三天后被护送出城。百姓沿街拥塞抛丢石块(《潮州二千年》)。当时普通中国人对“洋鬼子”是怀有戒心的,加上长时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闭塞和落后,对刚出现不久的摄像技术也无所知,以致误以为外国巫术,那就不足为奇了。连当年皇太后(慈禧),不也是坚决拒绝外国人为她拍摄“玉照”,害怕被勾走魂魄吗?
历史潮州 广济桥
135年前,一位叫约翰•汤姆逊的英国摄影师来到潮州,当他走到城外欣赏韩江的风景时,眼前的一座石桥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汤姆逊架好了照相机,为这座石桥拍下了最早的一张照片。这座桥就是广济桥,那一年是公元1868年。 广济桥最早建于公元1171年,当时是座浮桥,后来经过历代的改建,陆续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建成了23个石砌桥墩,桥面上还建了亭屋126间,桥楼24座,这就是民间广泛传唱的“廿(nian)四楼台廿四洲”的广济桥。 广济桥的建筑十分特殊,桥的两边是在桥墩上铺设石梁搭建的梁桥,中间部分是用18条木船连接而成的浮桥。浮桥东侧有桥墩十三个,西岸有十个,合计二十三个桥墩。在东西两侧的第一个桥洞部分,还采用了拱桥的造桥技术。 中国的古桥中,有梁桥、拱桥、浮桥、索桥四大类型,广济桥既有拱桥的桥洞,又有梁桥的主体,还有船只连在一起搭建的浮桥,包容了中国古代桥梁的三种形式,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称赞广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1988年,潮州广济桥被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广济桥的桥墩是在30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建成的,所以建筑样式和长、宽尺寸都不一致,这就形成了广济桥的独特之处。广济桥全长518米,宽11米,梁桥部分全是用巨大的花岗岩石条搭建形成过梁。 采访:根据我们的测量,最长的石梁大概有十多米,宽度呢,最宽的大概有一米二,基本都是在一米以上,一米到一米二,厚度差不多有一米。这么一条石梁,我们计算了一下,大概有四十多吨,宋代的时候没有起重设备,把这个四十多吨的石梁架上来,而且架的这么好,到现在还保留得这么好,可见当时的建筑艺术是非常高的。据说这些石梁都是从韩江上游、从福建、江西那边采石以后,听说当时绑在船底下,然后把船慢慢开到桥的下边,然后还要等它的水位涨起来以后,绑在船底下的石梁也就慢慢升上来,然后找准位置把它架上去。这种方法中国古桥造桥建筑史上也有记载,叫浮船法。 由于石材的限制,梁桥的跨度不能太大,为了承载住巨大的石梁,桥墩还要建得比较宽大,这就阻碍了江水的流动。韩江大部分流域属于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每年长达八个月的汛期里,江水有时暴涨直达桥面。潮州人把桥身的中间部分设计为可开可合的浮桥,解决了抗洪和通航的要求。 在广济桥的桥墩上,当年还建有二十四个楼阁,一些精明的商家在桥上开起了店铺,在三百多年时间里,广济桥商贾云集,逐渐形成了“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热闹景象。 采访:到清末时期,湘子桥就越来越热闹了,形成了一个桥市。根据一些记载,桥两边店铺成排,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人很多,所以才流传有“踏上湘桥还不知桥”,上了湘桥还不知道是桥,就好像走上街路一样。 当年,广济桥下也同样
热闹非凡,过往的商船连绵不断。为了做生意方便,精明的商人还在桥墩上安装了供人上下的梯子。 采访:有时候这个船就停在桥墩旁边了,他要买东西,买东西他可以沿着梯子爬上去,还有上边需要下边的东西,他也可以沿着梯子下来。我是听老一辈的人说,有的时候上面用绳子挂一个篮子抛下去,下面需要什么东西,我上边卖东西的这样放下去。通过这个篮子,吊给他。 广济桥还是广东、江西、福建一些州府食用盐的转运地,由此运出的食盐,称为桥盐。十九世纪中叶,清朝政府曾在广济桥设立衙门,一年收的盐税高达16万两白银。 1958年,为了行人安全和交通方便,潮州人拆除了广济桥中间的浮桥,改建成平坦的水泥桥。最近,潮州市决定投巨资恢复广济桥的历史原貌,让“廿(nian)四楼台廿四州”的景观重现韩江。 魅力潮州•国学大师饶宗颐 1917年的夏天,潮州一条小巷中的饶家出生了一个男孩,父亲为他起名“宗颐”,希望他能师法中国宋代的周敦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大理学家。 饶家是潮州的名门望族,饶宗颐的父亲饶锷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曾任《粤南报》的主笔,可以说是家学渊远。 而饶家的“天啸楼”曾是当时粤东最负盛名的藏书楼,在这里收藏的书籍曾达十万卷之多,饶宗颐从青少年开始,就在这里饱览群书。 1935年,由饶锷编辑、饶宗颐补订完成的《潮州艺文志》发表,这是潮州有史以来在艺文方面首次进行系统的著作实录,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十九岁的饶宗颐一举成名。此后,由于战争,饶宗颐先生开始颠簸流离,最后定居在香港。 字幕:以前是在香港大学教书的,教书有16年。在这16年中间,后来我就去新加坡大学。在这16年中间,有个好处,就是因为香港大学同国际上容易搭上关系,所以我们常常到国外去开会。我第一次出国是1956年到巴黎去,1956、1957、1958年这几年,我都一年到德国,一年到意大利,中间去了不知多少次日本。所以这些同国外的学术界接触得比较早,所以知道学术消息,也知道人家怎么做。 饶宗颐先生一直相信,做学问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等多门外语,足迹遍及世界很多地方。1980年饶先生还自费花3个月时间参观了中国33个省市博物馆。这些丰富的阅历,再加上饶先生本人过人的精力和广泛的兴趣,使他的研究涉及到史学、甲骨学、敦煌学、词学、楚辞、目录学、考古学及书画等8大门类。 五十多年来,饶先生共发表专著五十多部,各种论文四百多篇,内容超过1000万字, 并在多门学科中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成果,从而在国际汉学界有着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字幕:我做学问看问题,我觉得是上、下,从四方都有看,不是看某一个局部。因为看小问题要从大问题来看小问题,
而且小问题也要回到大问题,这样子来看就比较容易概括。我常常用佛家用的两个字,就是“向上”,“向上”这两个字是禅宗用的,看问题应该从上面看下面,看到下面来,就是变成这样子,四面八方就可以看到。从上看到下,不是从下看到上,我大概是喜欢从上看下来。 作为潮州人,饶宗颐先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他是介绍潮州陶瓷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潮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字幕:很简单的,就是我认为每个地方都应该有它的研究,因为一个国家要从局部作成一个整部,潮学是地方史的一部分,地方史是国史的基础。不是我特别爱好潮学,因为我是潮州人,自己有亲切感,一切的事情从孩子时就了解,所以从这里做起就比理解别人的东西来得更容易、更亲切,我提倡是这个意思。其实每个地区性的都应该有同样的研究价值。 于在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饶宗颐先生荣获了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儒莲奖”,还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文学艺术勋章,被香港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等,多年来,饶先生被国内外多所大学授予的荣誉达几十个。 但饶先生生性淡泊,在他的身上,至今还保留着很多传统中国文人的气质。饶先生精通音律、填词,他的书法和山水、人物画也都自称一家,别具一格。 淡泊是一个人的性格,加上生活,因为我不是太喜欢太热闹,一热闹就不能冷静,不能冷静就不能看问题,不能解决、研究问题。因为一热闹,时间、精神就都向外发泄掉了。我八十多岁了,一直这样。最难得的是健康还可以维持,我就觉得这点可能是上天要我做多一点事情,我自己也不能解释。 今日潮州•南国瓷乡 作为国礼瓷的“友谊通花瓶”,集通花、瓷花于一体,整个花瓶高1.3米,是潮州枫溪陶瓷研究所于1978年设计制作的,它被誉为枫溪陶瓷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枫溪是中国十大陶瓷产区之一,陶瓷生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枫溪的工艺美术瓷继承传统技法,融合现代气息和艺术,以“白如玉、细如丝、薄如纸、明如镜” 闻名遐迩,花色品种达二万多种。其中的通花、瓷花技艺,在国内外同行中独树一帜。 在潮州抽纱中有一种手工勾织的镂通产品,名叫“通花”,枫溪的陶瓷艺人受其启示,将这种镂空用在了陶瓷上,发明了通花瓷雕。通花瓷雕是在瓷坯体上雕通连续的几何图形,再彩绘烧制而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随着枫溪陶瓷工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通花瓷的雕刻技法、品种和纹样变化越来越多。 枫溪陶瓷艺术的沃土,养育和造就了一批批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是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他的父母都是枫溪的瓷艺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玩着泥巴走进陶艺之门的”。 字幕:我更注重这种民间艺术的吸收,还有一种现代的理念夹在里面。而且我现在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这种雕塑融合
了中国画里面的一些意境,还有诗歌、舞蹈里面的一些内涵,一些底韵再加上潮州的古文化。特别是潮州工艺美术里面的木雕、大吴的泥塑,还有那种抽纱。这种种的艺术涵养给我这种陶瓷雕塑给予了现在的这种生命力。 吴维潮对陶瓷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甘于清贫,乐于一辈子与泥巴打交道,17岁就开始学艺的吴维潮,一直醉心于瓷塑艺术的探索,他大胆地将传统的青花瓷运用到他的人物瓷塑的装饰中,使作品质朴中折射出超意识流,给人一种很前卫的感觉。 字幕:潮州陶瓷,它最大的一个代表性的特点就是陶瓷雕塑,因为陶瓷雕塑,它是在潮州陶瓷艺术里面占了比例比较大,量也比较大。特别是这几年兴起的一种出口,打到世界。所以每届交易会,这种陶瓷雕塑,陶瓷艺术里面的作品都特别多,创新的东西也特别多。 枫溪人以当地优质的瓷土,传统的制瓷技艺把工艺陶瓷与日用陶瓷融为一体,使日用陶瓷工艺美术化。枫溪的日用瓷,用国内外高级的陶瓷原料,经过精细加工,科学配制,使瓷质细腻致密,表面光滑,透光性强,达到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效果。在造型和装饰上迎合了世界潮流和新时尚,使枫溪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化日用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在枫溪,陶瓷的从业人员有五万多人,是全区总人口的一半。为了加强陶瓷后备人才的培养,枫溪陶瓷研究所创办了广东省陶瓷教育基地,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让他们从小认识陶瓷、接触陶瓷、体验陶瓷的良好环境。字幕:我父母是做陶瓷的,喜欢,和父母一起学陶瓷,所以很喜欢。 字幕:准备做成一个胖胖的很可爱的小孩子。 孩子们对陶瓷课充满了兴趣,他们的陶瓷作品虽然还显得稚嫩,但枫溪未来的陶瓷大师也许就在他们中间。 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近年来,枫溪工艺陶瓷吸收欧美国家的技法和题材,研制出既保留枫溪传统特色又具有欧陆风格的艺术品,受到各国客商的青睐,成为枫溪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产品。 枫溪的建筑卫生陶瓷,经过几年的努力,瞄准国际名牌产品的质量和标准,改进原料配方改革成型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的窑炉设备,采用现代设计手段,使产品从造型款式,釉面色调等逐步接近国际名牌产品,在国外市场赢得了相当份额。 陶瓷工业是枫溪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也是潮州市工业四大支柱之一。枫溪陶瓷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工艺,又大量吸收了西洋的技法,这种兼收并蓄的文化心态,使枫溪陶瓷具有广泛的国际性。枫溪陶瓷人开放的胸怀带来开阔的视野,又使枫溪陶瓷超前、时尚。枫溪,正成为中国南方的新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