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点击: 2013-06-13
冬至谚语
◆ 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台湾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 阴过冬至晴过年。(浙) ◇ 冬至阴天,来年春旱。(鲁) ◇ 晴冬至,年必雨。(鄂) ◇ 冬至晴,春节阴。(辽) ◇ 冬至晴,明年阴雨多。(桂) ◇ 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皖) ◇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篇二:冬至节气谚语一 冬至节气谚语一
◆ 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台湾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 阴过冬至晴过年。(浙)
◇ 冬至阴天,来年春旱。(鲁)
◇ 晴冬至,年必雨。(鄂)
◇ 冬至晴,春节阴。(辽)
◇ 冬至晴,明年阴雨多。(桂)
◇ 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皖)
◇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
冬至节气谚语二
◆ 根据冬至的风、霜、雨、雪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湘、桂、云)
◇ 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藏)
◇ 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湘)
◇ 冬至打霜来年旱(湘)。
◇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浙)
◇ 冬至有霜年有雪。(苏、鄂、川)
◇ 冬至无雨一冬晴。(皖、鲁、川)
◇ 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桂)
◇ 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赣)
◇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湘)
◇ 冬至雨??,小寒见霜冻。(湘、桂)
◇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粤)
◇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苏)
◇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晋、鲁)
◇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陕)
◇ 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湘)
冬至节气谚语三
◆ 根据“冬至日”在月头、月中、月尾的位置,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
◇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贵)
◇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桂)
◇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苏)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甘)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篇三:冬至节气谚语三
◆ 根据“冬至日”在月头、月中、月尾的位置,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 ◇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贵) ◇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桂) ◇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苏)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
冬至节气谚语三
◆ 根据“冬至日”在月头、月中、月尾的位置,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 ◇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贵) ◇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桂) ◇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苏)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甘
精选24节气与秋分相关谚语
关于秋分节气的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想知道秋分各地有哪些相关的谚语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秋分秋分,昼夜平分。
二、八月,昼夜平。
八月十五雨一场,正月十五雪花扬。
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
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
勿过急,勿过迟,秋分种麦正适宜。
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24节气中有关冬至的谚语}.
适时种麦年年收,种得晚了碰年头。
早黍晚麦不归家,种麦“早”字要狠抓。
麦种八月土,不种九月墒。
适时早播老经验,适时晚播也增产,看种看地又看天,“适时”二字要把关。 肥少旱田,适早保险;肥足能灌,酌情播晚。
过早温高苗猛窜,病重虫咬苗难全;过晚很难保穗足,管理再好难高产。
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后十天不晚。
淤土秋分前十天不早,沙土秋分后十天不晚。
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迎霜种的夹河滩。
分前种高山,分后种平川。
麻黄种麦,麦黄种麻。
种麦泥窝窝,来年吃白馍。
种麦泥流流,来年吃馒头。
种泥不种水,种水种不归。
犁沟种不如贴茬耩,贴茬耩不如犁铧响。
八月有雨好种田,十月有雨麦墩盘,来年三月透地雨,穗足粒多保丰产。
瓜茬种上麦,馍馍吃不败。
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
谷耩浅,麦耩深,芝麻只要隐住身。
二指浅,四指闷,种麦三指正当心。
二指浅,四指深,三指准。
中指二纹,不用问人。
两三厘米浅,六七厘米深,四五厘米准。
麦种晒和扬,粒实出苗壮。
扬一扬,秕粒剔除种子强。
麦种用水漂,瘪粒能除掉。
药剂拌种,防治病虫。
发芽试验早做好,下种数量可参考。
小麦精量播种机,深浅宽窄能调剂,下种均匀省良种,苗子出来壮又齐。
秋分稻见黄,大风要提防。篇二: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
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
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二十四节气】—— 闽南话谚语
春谚: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
少。)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24节气中有关冬至的谚语}.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夏谚: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秋谚:
六一,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七一,一雷九台来。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篇三:二十四节气谚语
夏至节气气象谚语
◆夏至节正处梅雨期间,雨量大,雨日多,常造成较大的洪涝。各地谚语有不同的说法。如下:
◇ 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浙)
◇ 夏至落雨,九场大水 (鄂)
◇ 夏至下雨十八河 (湘、贵)
◇ 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 (湘)
◆有时遇到反常年份,夏至天气炎热,预示后期天气既旱且热。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 夏至无雨三伏热 (川)
◇ 夏至无雨干断河 (贵)
◇ 夏至无雨六月旱 (湘)
◇ 夏至不雨天要旱 (皖)
◇ 夏至无云三伏烧 (陕)
◆夏至是否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 夏至不打雷,大水连天起 (闽)
◇ 夏至无响雷,大水十几回 (湘)
◇ 夏至有雷,要烂杆围;夏至无雷,百日无雨 (粤)
◇ 夏至鸣雷旱三伏 (桂)
◇ 夏至雷响,打破梅娘 (浙)
◇ 夏至雷响天多晴 (鲁)
◆ 夏至时,冷热程度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的关联。这方面的谚语也有一些。如下: ◇ 夏至不热,冬至不冷 (陕、赣)
◇ 夏至未到莫道热,冬至未到莫道寒 (赣、川、鄂、冀)
◇ 夏至闷热汛来早 (冀)
◆ 有关夏至的气象谚语还有不少,如下:
◇ 吃了夏至饭(面),一天短一线 (赣、冀、晋)
◇ 夏至端午近,麦子满仓囤;夏至端午远,年景必有闪 (鲁)
◇ 夏至加端阳,田里不打粮 (陕)
◇ 五月夏至头,担水救禾苗;五月夏至中,多雨又多风;五月夏至末,大水溢塘坡 (赣) 小暑节气气象谚语
小暑到来,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语有“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 圩”的经验总结。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署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 小暑节气下雨对未来天气有何指示性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苏)
“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冀)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苏)
◆ 小暑节气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何预示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节气的打雷与梅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上海地区,对小暑节气与黄梅的关系,也流传了不少气象谚语。“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如果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头上一声雷,半月黄梅倒转来”等。在江苏省还流传有:“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之说。
◆ 小暑节气的凉热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关系,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沪、湘、辽、晋)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川、贵)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湘){24节气中有关冬至的谚语}.
“小暑过热,九月早冷。”(苏)
“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冀)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湘){24节气中有关冬至的谚语}.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桂)
节气谚语--早晨立秋和夜里立秋对未来天气的变化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到头(苏、鄂、川等)
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湘、甘、宁)
早晨立了秋,下午冷飕飕(鄂、川)
早晨秋,着衣秋;夜里秋,脱衣秋;中午秋,赤膊秋(苏)
节气谚语--六月立秋或七月立秋
六月六秋,早收晚丢(冀)
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新)
六月秋,及早收;七月秋,慢慢收(苏)
六月秋,丢的丢,收的收;七月秋,全部收(新)
立秋在六月,初雾来得早,影响秋季收成;
立秋在七月,初霜来得晚,秋季收成好(新)
六月立秋,早收晚丢;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晋)
七月立秋,早迟都收;六月立秋,早收迟丢(陕)
节气谚语--立秋的雨和雾,与未来的寒暖、旱涝均有密切关系
立秋有雨倒春寒(桂)
秋日落雨秋飕飕(浙)
打霜立秋,干断河沟(贵){24节气中有关冬至的谚语}.
立秋雾,地枯枯(湘)
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鲁)
早秋凉飕飕,晚秋晒死牛(苏、桂、川)
秋来伏,热得哭(贵)
节气谚语--立秋节气的晴好与未来天气的关系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浙、鄂)
立秋晴,八月雨;立秋雨,八月旱(桂)
立秋晴天秋天旱(鄂)
立秋晴,秋雨少(赣)
立秋无雨人发愁,庄稼顶多一半收(皖)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鄂)
立秋无雨对天求,田中万物尽歉收(苏、鄂、川)
立秋无雨水,白露雨来淋(湘)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二十四节气】—— 闽南话谚语
春谚: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夏谚: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秋谚:
六一,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七一,一雷九台来。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 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乌云飞落海,棕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冬谚: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 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
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十二月初三,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二十四节气谚语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度石家庄市12月份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
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
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22分)
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戊子,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恺曰:‘臣先任大州长史,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文宣顾谓遵彦曰:‘其言有理,卿赦之。’此其所长也。”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魏徵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一定此制,万世无虞。”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犹敦然诺 敦:敦厚、淳厚 .
B.上亦为霁威 霁:止、收敛 .
C.运祚修短 祚:福分 .
D.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迭:交替、轮换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尽以封国邑 .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B.文宣怒,召而责之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C.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D.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卢祖尚居功自傲违背皇命,太宗下令立斩于朝堂;魏徵援引齐国文宣王纳谏的事例规劝,最终太宗幡然醒悟,下令让卢祖尚官复原职以荫庇其子孙。
B.在魏徵告假去祭扫祖墓期间,太宗曾有临幸南山的打算,后因怕受魏徵责备而取消了南山之行,可见直谏之臣对当国者的影响之大。
C.一次太宗正在把玩鹞鸟,望见魏徵前来,将鸟藏于怀中。魏徵上奏朝政大事,经久不停,结果鹞憋死怀中。从中可见太宗对魏徵的敬畏。
D.群臣对封建之事各抒己见,或忧经费短缺,或患子孙相残为害,或主张有序地分封亲王宗子,他们从不同层面为皇上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皇 家 宗 室 及 勋 贤 之 臣 宜 令 作 镇 藩 部 贻 厥 子 孙 非 有 大 故 无 或 黜 免 所 司 明 为 条 列 定 等 级 以 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9~10题。(12分)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