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点击: 2012-11-22
徐州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徐州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全卷满分14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语文积累与语言运用(25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何处望神州,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4) ,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5)诚宜开张圣听, , ,不宜妄自菲薄, , 。(诸葛亮《出师表》)
(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抒发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
的句子是 , 。
2.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拮据(jū) 嗔(zhēn)怒 重蹈覆(fù)辙 不言而喻(yù) ....
B.亵渎(dú) 谮(zèn)害 吹毛求疵(cī) 咬文嚼(jué)字 ....
C.扶掖(yè) 煞(shà)白 恪(kè)尽职守 强(qiǎnɡ)聒不舍 ....
D.旁鹜(wù) 炽(chì)痛 根深蒂(dì)固 一抔(póu)黄土 ...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人这一辈子都在赶路,有的人在奋力地奔跑,有的人在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 ,不知自己从何处来,又该往何处去。人生的道路,关键在于选择,人的追求、梦想也反映在选择之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人生没有最适合自己的路,只有最好的路。人们总喜欢四处寻找出路。其实很多时候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只
是我们总喜欢将目光眺望远方,不愿低下自己 ① (高贵、高傲)的头颅,总想试图去 ② (开创、开
辟)一条新路,却不知道,新路与旧路本来就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沿途的风景有所不同而已,一样的充满坎
坷,一样的泥泞崎岖。所以路无所谓新旧,也无所谓好坏。最多人走的未必就是一条好路,很少人甚至没有
人去走的也并非就是很差的路,到底该走哪条路,全在于自己的需要和选择。
(1)请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2分) ① ②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3)联系上下文,为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2分)
4.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6分) (1)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涉世家》和《隆中对》分别选自《史记》和《三国志》,这两部作品都是纪传体,被列为“前四史”。
B.《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是西汉刘向按国别整理编辑
而成的。
C. 有诗云:“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古今 ,聊斋史记西厢镜。”其中“儒林”指的
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D. 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这样写道,“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
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其中“山东呼保义”指晁盖,“河北玉麒麟”指卢俊义。
(2)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3分)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
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
只见郑屠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
见面皮渐渐地变了。
……
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
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①从选文看,鲁达的性格特征主要是 、 。
②联系前文情节,说一说鲁达为什么要“痛打这厮”?
二 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9题。(17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
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
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
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
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①(乙)伏念,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
②③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
④⑤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
⑥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 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
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选自诸葛亮《自
表后主》)
„注释‟①伏念:俯伏思念。②何期:哪里想到。③孝道:古人以继承父志为孝。④资仰:凭借依靠。⑤
治生:经营生计。⑥调度:另外的安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
(3)约己爱民( ) (4)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 ..
6.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愿陛下亲之信之/伏愿陛下清心寡欲 B.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 ....
C.躬耕于南阳/达孝道于先君 D.咨臣以当世之事/以长尺寸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6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8.《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甲)
作简要分析。(3分)
9.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2分)
(二)古诗词赏析(3分)
10.下列对诗词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
职。
D.该词通过对特定情景的描写以及对抵御外族侵略的忠义之情的抒发,形成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有
一种阳刚之美。
三 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篇小说,完成11—14题。(14分)
故 乡 鲁迅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
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
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
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
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
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
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
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
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回,终于就了
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
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
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
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待
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11.文学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下面句子中的省略号含有丰富的
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
(1)“阿!闰土哥,——你来了? „„”
(2)“老爷! „„”
12.闰土见到二十余年前的童年好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
的神情?(2分)
13.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上面的文字中有两处对比,把它们找出来,分别说说这
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4分)
14.画线句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选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说说
你的看法。(4分)
„资料链接‟ 过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
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著者的本意却是在
表现出人生本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
(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二)阅读下面的一篇散文,完成15—19题。(16分)
老师! 老师!
阎连科
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
室内的空旷和凌乱,纠缠、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与清寂。相向而坐,喝着白开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
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这个世界,对于有的人荒冷到寸草不生;对于有的人,却是繁华热闹到天热地烫,每一说话行走,都会
有草木开花,果实飘香。然对于我的老师张梦庚,却是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下刺骨的寒凉。生于上..................
世纪的20年代末梢,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来自日本的刀
光枪影,经历了国共征战的循环往复,之后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
却忽然成了地主,这样的命运,大凡中国人都可想见其经历与结果的曲折变形,荒冷怪异。可是好在,他终
归识字,厚有文化,国家的乡村,也最为明晓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
读书,能写自己的名姓和粗通算术计量,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着,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
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中国有了改革开放,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
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方方面面、杂杂落落的闲急高低,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
个春秋的草木枯荣,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乡村学校里枯荣衰落,青丝白染。
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样的感想与感慨,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
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近乎流水在干涸沙地的蜒蜿涓
涓,奔袭挣脱,流着可谓流着,可终归却是无法挣脱干涸与强大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
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者成家,立业者立业,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
管教训斥抚疼过的那些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过往。
还记得,初一时节,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可在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
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要好的男同学,都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而然,教室里那一天是
空落闲置,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
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
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半天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枯寂无果,时间这样急迫,我
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忙半天,我又到底做错了什么?
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着同学们逃课正合了校规宪法,适合了人情事律,反让老师一时在讲台上有些哑
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把写作中那种敢于生编或硬套,努力把不可能转化
为可能的早日开始。可是,在这次见着老师时,面对耄耋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
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从我家院墙那边走来风吹日落那细微淡红的声响,
老师才要执意地告别离去,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工作在外,孝顺无比,真是天有应愿,让他一生坎坷,
教书认真,到了年老,却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树木林地。
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起的凳子;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
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走移的一棵年迈的老树。直至他在村头渐缓地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的伟大;说不出他的哪儿不凡,可就是觉得他的不凡。也许这个世
界的本身,是凡人才为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一个人的三条河》,有删改)
15.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3分)
16.请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3分)
17.试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18.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4分)
19.作者说“可就是觉得他的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3分)
四 作文(65分,含书写分5分)
20.题目:我做对了一道人生除法题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②书写工整,标点、格式规范。③避免在文中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或地名。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文积累与语言运用(25分)
1.(1)满眼风光北固楼(2)燕然未勒归无计(3)天接云涛连晓雾(4)四面歌残终破楚(5)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每空1分,共10分)
2.C(3分)
3.(1)①高贵②开辟(2)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人生没有最好的路,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路。(3)有的人站在原地茫然四顾(每小题2分,共6分)
4.(1)D(3分)(2)①疾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②郑屠强行骗娶了金翠莲,鲁达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第①小题2分,第②小题1分,共3分)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12分)
5.(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奔走效劳(3)约束(4)使„„敦厚(每词1分,共4分)
6. A(2分)
7. (1)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3)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每句2分,共6分)
8.“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1分)。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先帝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1分)。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1分)。(共3分)
9.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2分)
(二)(3分)
10.C(3分)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一)(14分)
11.(1)表现了“我”久别重逢闰土时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一时无从说起的欣喜、惊异、悲凉、疑虑、感慨等复杂心理。(2)表现了闰土见到“我”时欢喜而凄凉、恭敬而隔膜的矛盾心理。(基本意思对即可)(每题2分,共4分)
12.因为一想到自己二十多年的艰辛生活,悲惨处境,不由自主地伤感起来。(2分)
13.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脸色变化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窘迫的
境遇。通过“我”与闰士的隔膜和水生与宏儿的“松松爽爽”的“一路出去”毫无隔膜的对比,表现了“我”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希望。(基本意思对即可)(每处2分,共4分)
14.原先的好朋友变得如此的隔膜,让“我”觉得可悲(2分);是社会和生活的重压使得这么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英雄”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的等级观念使“我”与闰士之间造成了厚厚的“障壁”。这更是可悲的(2分)。(基本意思对即可)(共4分)
(二)(16分)
15.文章题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和感叹号(1分),这样既强调了人物的身份,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崇敬和赞美的强烈感情(1分),起到吸引、震撼读者的作用(1分)。(共3分)
16.开篇点题,领起下文(1分);表明自己对老师的敬仰和爱慕之情(1分);突出“我”激动、高兴的心情(1分)。(共3分)
17.虽然张老师的背影在眼前消失了,但是张老师的形象和精神还留在我心中(1分),让我像听心跳一样时常清晰记起(1分),这表达了我对张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深情难忘(1分)。(基本意思对即可)(共3分)
18.张老师默默扎根教育,辗转多校,过着一种平凡清贫的教书生活,他的一生“清寂”(1分)。他事业有成,为教育做出了贡献(1分);子女成才,家庭幸福,因此充满了“暖意”(1分);但是,他一生清苦,命运坎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记起,因此他的人生充满“寒凉”(1分)。(基本意思对即可)(共4分)
19.人生坎坷,善良乐观(1分);厚有文化,甘于寂寞(1分);献身教育,关爱学生,受学生敬仰(1分)。(基本意思对即可)(共3分)
2017年10月月考试卷既答案
2017届九年级第一学期10月份月考试卷
同学们好!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书写水平考查(5分)
1.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
二、积累与运用(28分)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
A.妖娆(ráo)亵(xiâ)渎成吉思汗(hàn)
B.枘(ruì)凿谀(yú)词心无旁骛(wù)
C.鸿(hù)鹄鞭笞(tai)以头抢(qiǎng)地
D.崩殂(cú)箪(dān)食秦王不说(shuō)
3.下列成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代天娇强聒不舍 B.不二法门格尽职守
C.气吞斗牛白虹贯日 D.重蹈覆辄断章取义
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现在指公社。
B.涕泗横流:涕泪交加的样子,形容哭得很厉害。
C.骈进:一同前进。
D.长跪而谢:直身而跪并道歉。
5.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的发展。根据“国发2号”文件的精神,我省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上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其次,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需继续办好村教学点,要鼓励偏远少数民族村寨小学开展“双语”教育等等。
A.动人心弦加强既也 B.出人意料增强一方面另一方面
C.令人瞩目提高不仅而且 D.令人神往提高虽然但是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B.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后人把这部书成为《史记》。
C.,《沁园春雪》情景交融,上阙重在抒情,下阕重在议论。
D.《雨说》的作者是余光中,台湾诗人。
7.下列关于汉语知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青岩古镇入选‘中国古镇’特种邮票。”句中“入选”和“邮票”依次是动词、名词。
B.“贵州人文精神”“百鸟朝凤”“粽香浓郁”依次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 C.“2016年5月25至29日,‘数博会’在贵阳举办。”句中“在贵阳”是状语。
D.“盲人女教师刘芳就像一朵开在大山深处的百合花。”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8.名著阅读(4分)
(1))《水浒传》中,有两位打虎英雄,在沂岭杀四虎的是 ;在景阳冈打虎的是
(2分)
(2))下列关于名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水浒》中,宋江的绰号“拼命三郎”,和他相关的故事情节有“三打祝家庄”“私放晁天王”“误入白虎堂”等。
B.《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躲在箱子里,不料箱子被老鹰叼走,于是他就从慧骃国直接来到了大人国。
C.《简·爱》中,为了试探简·爱的心理,罗切斯特说要和英格拉姆小姐结婚,并邀请简爱参加这场婚礼。
D.“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这是《傅雷家 书》中父亲对儿子的尊尊教导。
9.默写(8分)
(1)①须晴日,,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足蒸暑土气,。(白居易《观刈麦》)
(2)①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出其创意表达愁绪的句子是:,。
②《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作者领悟到世事无常,徒增悲叹忧国忧民的诗句是:;
。
(3)请任选两句填写完整。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似曾相似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④黄梅时节家家雨,。(赵师秀《约客》)
10.请从下图中任选一幅,描述图片内容并结合标题阐述你的感情。(4分)
图一诚信不是吹出来的图二中学生集体跳舞
三、阅读能力考查(45分)
文段一桥边的老人
①那时节,如果赶不上清溟桥头的渡船,我们就不得不步行十几里山路去镇上上学。这 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总是早早备好书包、大米和一个星期的腌菜,坐在大同水库岸边等渡船到来。
②开渡船的驾船佬总是最后一个来。仿佛知道我们无论多久都会继续等下去似的,驾船佬 总是慢悠悠地把船锚抛上岸,眯缝着眼睛,看我们这帮学生娃争先恐后地往船上挤,还不忘大声斥责道:“莫挤莫挤,淹死你们这帮急死鬼!”但所有人都不理会他的训斥,还是像一群急不可耐的蝌蚪一样往上蹿。
③驾船佬的船是杉木做的,吱吱呀呀,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看起来随时都要散架。但只要我们质疑起来,他总是说这串没问题,保证淹不死你。偌大的大同水库偏偏只有他这一条渡船,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跳进船舱。
④等所有人都坐定了,驾船佬却丝毫没有要开船的意思。有人坐不住了,催促道:“怎么 还不开,莫非等酒喝?”“等酒喝”是乡里骂人的俗话,指一个人慢性子、怠惰,一般只有长辈对晚辈说。有学生娃胆敢这样没大没小地骂他,驾船佬却并不生气,照样坐在船头上一
动不动。原来,驾船佬是在等迟来的学生,想多赚几块钱渡费。
⑤还真有不着急的“吊死鬼”(“吊”、“掉”同音,指凡事掉在后面、不着急不抢先的人)慢悠悠地从山路上下来。整整一下午驾船佬都不着急,这时候反倒着急起来,大声朝山上喊道: “吊死鬼,还不赶快!”听了他一声吼,几个吊死鬼才快步跑起来。
⑥嘟嘟嘟„„驾船佬摇响柴油机,船终于开动了。船头劈开波浪,像一条巨大的青鱼,向 下游的大同镇开去。
⑦每个星期天的下午,我都会准时去清溟桥头等渡船,但是有一次,我也当了“吊死鬼”。 那是一个秋日的上午,我在池塘里帮爷爷挖藕,不小心弄湿了校服,因为奶奶非要等校服晒干才肯让我穿上去上学,又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我已经不记得了。总之那个星期天的下午迟到了,我在狭窄的乡村公路上疯狂地奔跑着,风呼呼地从我耳边吹过,我感觉肯定赶不上渡船了,但还是一次次地加快步伐。等跑过了三个山头,清溟桥头终于在我眼前出现时,让我欣喜不已的是,渡船竟还等在那里!
⑧“吊死鬼,就等你了,还不赶快!”驾船佬照例远远地吼了一句。我连忙欢快地朝他跑去。 ⑨直到这时,我才恍然明白,这个驾船佬嘴上不饶人,心地倒是挺善良——他之所以每次 都不肯早早开船,根本就不是为了多赚几个船费,而是要等所有的学生娃都齐了才行。驾船佬是那么精明的人,周围几个村子有多少娃在镇上上学,他心里能不清楚吗?要是船开走了,学生们该怎么办呢?
⑩这个驾船佬!
(11)我们支付的那几毛钱船费怕是还不够渡船烧柴油的钱!这是很多年后我才知道的事情。那是在驾船佬的葬礼上,他的儿子偶然跟我说的。他曾想把父亲接到城里去,父亲死活不肯,说:“当年你不也是这样坐渡船到镇上去上学的吗,我若走了,谁来读娃儿们去上学呢?”
(12)现在,村里到镇上早已修起了水泥路,人们到镇上再也不用坐渡船,大同水库也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连名字也改了,叫仙人湖。过年回家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清溟桥岸边,看夕阳洒满金色的仙人湖,我还是会想起那驾船佬„„
11.这是一篇(文学体裁),采用第人称,主要运用表达方式,叙写了桥边的老人(驾船佬)开渡船送孩子们去镇上上学的情景以及驾船佬在星期天下午等“我”这个吊死鬼的故事,表达了我对驾船佬的之情。(4分)
12.第⑩段在文中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13.请说说“船头劈开波浪,像一条巨大的青鱼,向下游的大同镇开去。”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分)
14. 结合课文,分析驾船佬是怎样一个人?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要分析(3分)
语段二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②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③例如说话,说话也有度。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拉格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
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④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⑤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⑥“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⑦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⑧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15.请选出下面成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关的一项。(2分)
A.恰如其分度日如年 B.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C.患得患失左右逢源 D.审时度势相得益彰
16.段②的画线句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简要分析.(3分)
17.段⑦中的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2分)
18.参照下面示例,自选内容仿写一段话。(3分){2017最有内涵伤感说说}.
示例: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
仿句:有人认为生智慧。不错,,,这是不争的事实。
19.《芦花荡》中老头子因过度自信自尊而导致大菱受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现象,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论据(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均可,但不能照搬文中的例子)。(4分)
文段(三)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4分)
(1)以头抢地耳(2)仓鹰击于殿上 ..
(3)天下缟素(4)寡人谕矣 ...
21.翻译段1中画线的句子。(2分)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译文:
22.选段描写了唐雎和秦王你来我往的斗争过程。在针铎相对中,秦王态度由“怒”到“谢”,请结合下面图示认真梳理情节后,在选段中提炼出能概括斗争变化过程的短语,并依次填写在A、B、C、D四个方框里。(4分)
23.第二段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实写秦王,虚写唐雎。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
语段四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24.阅读上面的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5分)
四、综合性学习水平(12分)
语文与其他学科渗透专题
材料一
(1) 化学是一种自然科学。
(2) 化学是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3)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
25.提取上面的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给化学下一个定义。(3分)
化学是:
材料二
贵阳市某中学九年级(4)班要举行一次主题为《餐桌上的安全》的班会。班主任要求第一组的同学针对学生最喜欢的零食对学校周边的小卖部左一次调查。为了写好调查报告,要先设计一份调查表,调查表的内容包括:(1)调查者的姓名(2)调查的时间(3)调查的对象:肉类、蔬菜、米、油、牛奶(4)调查的项目:市场食品安全、后厨食品安全(5)备注
26.根据上面内容,设计一份关于《餐桌上的安全调查研究》的表格。要求,设计和录规范、简明实用。(5分)
27.随着国庆节的来临,很多单位都会写上对联来庆贺,现在某学校正准备写一副对联来庆贺,上联已经写好,请你帮他完成下联。(4分)
2017-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3 雨的四季
3 雨的四季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懂得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的旋律。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
1.研读文章,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感受画面之美。
2.品味诗化的语言,感受想象和联想的魅力。
3.体会文章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新课导入
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雨是沟通天地的美丽使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潇洒俊逸、风情万种的雨的世界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花苞(bāo) 彩棱镜(léng) 静谧(mì) ...
高邈(miǎo) 莅临(lì) 吝啬(lìn sè) ....
淅(xī)淅沥(lì)沥 咄咄逼人(duō) 池畦(qí) ....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静谧:安静。
高邈:高而远。
莅临:书面用语,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
粗犷:粗豪,豪放。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样子。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十分急切。
3.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生于安徽芜湖,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其作品清新空灵,被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代表作有《雨的四季》《随便为自己找个座位》《中国的土地》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的内容。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通过对四季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