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

励志故事  点击:   2020-03-29

中国成语故事篇一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

中国成语故事

安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他们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东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风破浪,终于顺利地到达了东海对岸,如期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成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来比喻在某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领去完成共同的任务。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有的说李白晚年游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现不少以李白的事迹为主题的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zhã)仙楼、捉月亭等,引来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来参观。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留的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

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鲁班奉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没人敢在鲁班面前卖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要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被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抱薪救火

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谋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xǐ)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薪,柴草。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

听候朝廷处分。”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罪。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过,过失。

鞭长莫及

春秋时,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从楚国到齐国,要经过宋国,按理应事先通知宋国。可是楚庄王自恃大国之君,不把宋国放在眼里,说:“不用通知宋国,只管过去就是!”申舟经过宋国的时候,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当时执掌宋国国务的华元对国君宋文公说:“楚国使者经过我国,事先连通知都没有,简直把我国看做已经亡了,成为它的属地了,这是不能容忍的!我们必须维护主权独立和尊严,不能受这样的侮辱!他们如果借此发兵,我们大不了也是亡国,我们宁愿战败而亡,决不可屈辱而亡!”于是,宋文公把申舟杀了。

楚庄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兵攻打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请求援助。晋景公怕不出兵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便准备出兵帮忙。晋大夫伯宗认为出兵援救宋国对晋国非常不利,就劝阻晋景公说:“古人说过,即使马鞭子再长,也打不着马的肚皮。如今,老天爷要让楚国逞强,怎么能和它相争呢?遇事要心中有数啊!河水可以容纳污浊的东西,山林之中可以隐藏毒虫,美玉也难免含有瑕疵(xiácÿ)啊。所以,我们要容忍一时的屈辱,不要因为不救宋国就感到羞耻,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晋景公听了这番话,于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扬的,到宋国去安慰一番。

后来,人们引用“鞭长莫及”来比喻现有力量所不能办到的事,或者是虽有力量也难以办到的事。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shì)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后来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耻,以为耻辱。

不得要领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yuâzhÿ),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qiün)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非常友好热情,但是始终不肯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不得要领”来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之处。

不寒而栗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义纵的人。由于他的姐姐医治好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的病,因此义纵也得到了汉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几个地方担任县令,后来又多次升迁。在任职期间,义纵公正无私,不惧怕权贵,严格执行各种法令,使当地的秩序有了极大的改观,那些违法乱纪的人都非常怕他。后来,义纵又升迁为南阳太守,他听说有一个名叫宁成的都尉横征暴敛,残暴无比,于是就派人查实了宁成的种种罪行,根据法律给他治了罪。

不久,由于定襄地区秩序非常混乱,犯罪分子十分猖獗(chünɡjuã),汉武帝便把义纵派到定襄担任太守。义纵一到定襄,就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他从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轻判并且有私自解脱桎梏(zhìɡù)行为的犯人,从重判决,斩首示众;同时,将二百多名私自到监狱探望这些重犯并帮助他们逃跑的人一并斩首。

这件事在定襄地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都在议论义纵一天杀死四百多人这件事。此时虽然天气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却心惊胆战,浑身发抖。那些过去有过犯罪行为的人,从此之后便老实多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栗”这个成语,形容非常恐惧的心情。栗,战栗,颤抖。

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

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老夫我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千万别把忧患当做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后来的势态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国都的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后来,人们就用“不可救药”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

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shàn)善国。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近,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只有这样,才能使鄯善国王归顺汉朝。” 于是,班超和属下在晚上发动突袭,一举消灭了匈奴派来的使团。第二天,班超便提着匈奴使者的脑袋去见鄯善国王。国王大吃一惊,马上表示愿意和汉朝永久友好。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历艰苦的奋斗,就不能获得胜利。

不遗余力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趁机派出使者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否则就要将赵国踏为平地。 于是,赵王召集楼昌、虞卿来商量对策。赵王说:“我们的军队在长平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楼昌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国去讲和。虞卿对这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楼昌的意见不切合实际,然后针对赵王的意见,问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败您带去的全部兵马呢?”赵王说:“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意思是说,秦国进攻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败我们才肯返回的。虞卿于是说:“希望大王能听从我的意见,派出重要使者带着珠宝礼品到楚国、魏国去。楚王和魏王贪图我们的礼品,必然会很好地接待我们的使者。秦王看到这种情况,必然会疑心各国诸侯要联合抗秦。秦王就会心生顾虑,不敢贸然进攻我们,我们与秦国讲和才能成为现实。”但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结果军队也吃了败仗。

后来,人们就用“不遗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长驱直入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xiünɡ)阳、樊(fán)城。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军队,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而徐晃带领军队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军队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杀害。 徐晃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曹操为了嘉奖徐晃,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劳徐晃令》,让人带给徐晃。信中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

中国成语故事篇二

中国成语故事 目录{中国成语故事}.

豺狼当道 6-73 打草惊蛇

8-61 掉以轻心 9-73 咄咄怪事 10-9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7-69 长驱直入 车水马龙 车载斗量

11

E 尔虞我诈 F

发奸擿(tì)伏 发蒙振落 罚不当罪 翻然改图 风吹草动 奉公守法 釜底抽薪 覆巢之下无完卵

16

J 机不可失 积不相能

6-89

惩一儆百

6-103 赤膊上阵 6-117 重蹈覆辙

楚囚对泣

F 11-1

负荆请罪

覆水难收

11-15 赴汤蹈火 11-29 负重致远 11-45 G 11-55 改过自新 11-63 改弦易辙 11-83 感激涕零 11-93

11-113

J 16-1

激浊扬清

16-15 疾风知劲草 7-91

7-103 7-121 7-129

12-1

12-21 12-61 12-75

12-85 12-95 12-107

17-1 17-9

大材小用

大义灭亲 箪食壶浆

G 高山流水

高屋建瓴 各得其所 各自为政 功败垂成

公而忘私 篝火狐鸣 狗尾续貂

J 江郎才尽 将勤补拙

8-69 8-89

8-105

13-1

13-17 13-39 13-49 13-59 13-69 13-87 13-105

18-1 18-13

东窗事发 东山再起

东施效颦

14

G 贵人多忘

过河拆桥 H 邯郸学步 汗流浃背

沆瀣(hàng xiè)一气 好好先生 黑白混淆 后起之秀

怙(hù)恶不悛(quān)画虎类犬

19

J 今是昨非 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9-89

多多益善

9-103 多谋善断 9-115 多难兴邦

多行不义必自毙

15

{中国成语故事}.

H 14-1

画龙点睛

14-15 画蛇添足

黄粱一梦

14-31 黄袍加身 14-39 回光返照 14-53 讳莫如深 14-63 14-71 14-83

14-93 14-103

20

K 19-1

开诚布公

19-15 开卷有益

10-103 10-115 10-133 10-147

15-1 15-15 15-25 15-41 15-77 15-111

20-1 20-15

12

13

17

18

鸡鸣狗盗 鸡犬不宁 鸡犬升天 积羽沉舟 16-51 家徒四壁 16-75 价值连城 16-91 坚壁清野 16-115 兼听则明, 17-39 矫枉过正 17-53 嗟来之食 17-65 竭泽而渔 17-79 借箸代筹 18-53 近水楼台 18-63 精卫填海 18-73 居安思危 18-85 举棋不定 19-61 刻舟求剑 19-71 空洞无物 19-79 口蜜腹剑 19-91 扣盘扪烛 20-43 20-51 20-59 20-71

L 狼狈为奸 狼子野心 劳苦功高 老当益壮 老马识途 老牛舐犊

21

21-1{中国成语故事}.

21-15 21-35 21-51 21-61 21-71

偏信则暗 间不容发 见怪不怪 见利忘义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22

L 老生常谈

老妪能解 乐不可支 乐不思蜀 乐此不疲 乐极生悲 犁庭扫闾 李代桃僵 礼贤下士 厉兵秣马 立地书橱

17-91 金城汤池 17-99 金石为开 17-113

17-129

L 22-1

励精图治

22-17 利令智昏 22-29 梁上君子 22-47 两败俱伤 22-59 两袖清风 22-69 量力而行 22-87 量入为出 22-99 临深履薄 22-115 临危不惧 22-133 22-145

18-105 18-117

23

23-1

23-13 23-25 23-33 23-5 23-6 23-7 23-8 23-9

举足轻重 卷土重来

24

L 令行禁止

流言蜚语 柳暗花明 鲁鱼亥豕(shǐ) 戮力同心 鹿死谁手 论功行赏 罗雀掘鼠 洛阳纸贵 驴鸣犬吠 绿衣使者

19-105 旷日持久 19-115 困兽犹斗 L 蓝田生玉

滥竽充数

25

M 24-1

马首是瞻

24-17 买椟还珠 24-39 卖剑买牛 24-51 满城风雨 24-61 芒刺在背 24-79 毛遂自荐 24-89 冒天下之大不韪 24-103 每下愈况 24-121 门可罗雀 24-133 24-147

20-83 20-93 20-105 20-117

25-1 25-17 25-25 25-53 25-65 25-75 25-91 25-99 25-113

M 马革裹尸

24-167

26

M 门庭若市

26-1

M 磨穿铁砚

27

27-1 N 南山可移 28

28-1

N 牛衣对泣

29

29-1 P

30

30-1 赔了夫人又折兵 门无杂宾 靡靡之音 灭此朝食 民不聊生 民以食为天 冥顽不灵 名正言顺 明珠暗投

31

P 破釜沉舟 破镜重圆 剖腹藏珠 璞玉浑金 Q 欺世盗名 齐大非偶 旗鼓相当

26-15 模棱两可 26-29 莫测高深 26-45 莫须有 26-55 目光如炬 26-69 木人石心 26-83 暮云春树 26-99 N 26-113 南柯一梦

Q 31-1

骑虎难下

31-15 奇货可居 31-33 歧路亡羊 31-43 其貌不扬

杞人忧天

31-61 气壮山河 31-85

31-103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32

{中国成语故事}.

32-1

32-21 32-37 32-45 32-63 32-71

难兄难弟 南辕北辙 南州冠冕 鸟尽弓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牛刀小试

Q 千夫所指

千金买骨 千虑一得 千万买邻 前度刘郎 前倨后恭 黔驴技穷

28-17 28-29 28-43 28-59 28-87 28-97

33

33-1

33-21 33-35 33-47 33-63 33-99 33-113

O 呕心沥血 P 排难解纷 攀龙附凤 盘根错节 旁若无人 抛砖引玉

34

Q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强弩之末 巧夺天工 秦晋之好 青云直上

鹏程万里 29-13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披坚执锐

29-25 披荆斩棘 29-55 疲于奔命 29-73 29-83 29-103

Q 34-1

请君入瓮

34-25 罄竹难书 34-39 穷兵黩武 34-59 秋风过耳 34-75 秋毫无犯 求舍问田 趋炎附势

曲尽其妙

30-35 30-47 30-73 30-91 30-105

35

35-1 35-15 35-25 35-37 35-51 35-67 35-77 35-89

曲突徙薪 35-107

36

Q 犬牙交错 R 人给家足

36-1

R 人心如面

37

37-1

R 入木三分

38

38-1

S 声名狼藉

39

39-1

S 食不甘味

40

40-1 40-13 40-23 人自为战

36-13 忍辱负重 37-15 S

声色俱厉

37-27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38-17 升堂入室 39-13 十行俱下 39-27 识时务者为俊杰 人杰地灵 人弃我取 人琴俱亡 人人自危

41

S 守株待兔 数典忘祖 蜀犬吠日

束缊( yùn)请火 束之高阁 双管齐下 水滴石穿

36-27 日不暇给 36-47 如火如荼 36-57 如释重负 36-75 孺子可教

S 41-1 死不旋踵 41-9

死灰复燃

41-23 四面楚歌 41-41 所向无前 41-61 T 41-81

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41-93 泰山鸿毛

37-53 37-67 37-87 37-111

42

42-1

42-17 42-35 42-53

42-69 42-85

三顾茅庐 三令五申 三人成虎 山鸡舞镜 伤弓之鸟 上下其手 甚嚣尘上 生灵涂炭

T 贪天之功

贪小失大 弹冠相庆 谈何容易 谈笑自如

谈言微中

38-29 38-61 38-75 38-87 38-107 38-121 38-135 38-149

43

43-1

43-15 43-31 43-49 43-59 43-73

盛气凌人 尸居余气 尸位素餐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T 探骊得珠

探囊取物 叹为观止 螳臂当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桃李满天下

39-35 39-47 39-67 39-91

44

44-1

44-13 44-27 44-39 44-49 44-63 44-83 势如破竹 视死如归 世外桃源 守口如瓶

T 天花乱坠

天经地义 天罗地网 天下无双 天衣无缝 天真烂漫 天之骄子

45

40-37 40-49 40-67 40-81

45-1 45-11 45-27 45-37 45-53 45-63 45-85

中国成语故事篇三

中国成语故事、_典故

----中国成语故事、 典故----------------------------------------------------------------------------

中国成语故事、 典故

千里送鹅毛 指鹿为马 《千字文》 缇萦救父 将心比心 一枕黄粱 余音绕梁

只许州官放火 孔子绝粮 牝牡骊黄 当局者迷 吴牛喘月 慈乌返哺

毛遂自荐 富翁的第一百只羊 潘文乐旨 从容一曲《广陵散》名传千古稽叔夜

气壮山河 树倒猢狲散 愚公移山 苛政猛于虎也 塞翁失马 内助之贤 与 扬扬得意

巧取豪夺 祸起萧墙 破釜沉舟 摇头摆尾 神女峰的忧伤 三顾茅庐 曲突徙薪和焦头烂额

见怪不怪 一饭千金 “强项令”董宣 病入膏肓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五子登科 黄香扇枕

孔融让梨 孔子拜师 赵普夜读 编席抄书 孙敬悬发 苏秦刺股 车胤囊萤 孙康映雪

买臣负薪 李密挂角 苏洵发愤 梁灏夺魁 李泌赋棋 文姬辨琴 道韫咏絮 刘宴正字

道路以目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上行下效 一饭之报 破镜重圆 老牛舐犊 不知所云

抱薪救火 暴君难逃 残羹冷炙 柳暗花明 得心应手 市道之交 老生常谈 千万买邻

一心归去 奉公守法 争先恐后 以貌取人 木人石心 暴虎冯河 别无长物 天下无双

玉汝于成 爱屋及乌 下车泣罪 别有天地 半部论语 抛砖引玉 草菅人命 开天辟地

双管齐下 一饭之报 平易近人 不贪为宝 一代楷模 四海之内皆兄弟 冰山难靠

水中捞月 天衣无缝 釜中游鱼 糟糠之妻 荆弓荆得 庸人自扰 忧心如焚 金壶丹书

心旷神怡 才高八斗 有恃无恐 直捣黄龙 疾风知劲草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心灰意冷 笑比河清 同心同德 来处不易 鹊巢鸠居 卖刀买牛 感戴二天 何去何从

甘棠遗爱 无为而治 反裘负薪 和衷共济 利傍倚刀 火树银花 涸辙之鲋 踊贵屦贱

伐性之斧 不远千里 宝山空回 画地为牢 不蔓不枝 暴风骤雨 不欺暗室 朝斯夕斯

不耻下问 名正言顺 沐猴而冠 木梗之患 铜山西崩 洛钟东应 对症下药 食言而肥

开门揖盗 圣人之勇 闻所未闻 穿井得人 重见天日 白衣苍狗 洪福齐天 朝三暮四

安身之地 防微杜渐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倚门倚闾 回天之力 刮目相看 不拘一格

割肚牵肠 背水一战 按图索骥 班门弄斧 杯弓蛇影 不可救药 不学无术

--------------------------------------------------------------------------------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the Huihe nationality]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

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

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一交待呢?所以,一

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

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

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

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

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

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不心翼翼地把鹅

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

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

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广为流传开来。

--------------------------------------------------------------------------------{中国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

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

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

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

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

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

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

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而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

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

《千字文》

公元六世纪初,南朝梁武帝时期在建业(今南京)刻印问世的《千字文》被公认为世界

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课本,比唐代出现的《百家姓》和宋代编写的《三

字经》还早。《千字文》可以说是千余年来最畅销、读者最广泛的读物之一。明清以后,《三

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几乎家诵人习的所谓“三百千”。过去有打油诗讲私塾:“学

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正是真实写照。

《千字文》乃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谓

悟助者,焉哉手也”结尾。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尚

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

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

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

易懂的启蒙读物。 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

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

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

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此书为“绝妙文章”,清之褚人获赞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

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千字文》不仅各地蒙馆塾师用作儿

童课本,亦为社会上诸多行业所采用,如考场试卷编号,商人帐册编号,大部头书籍编号之

类皆以《千字文》字序为序。《太平广记》是一部收录唐五代以前小说、杂录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也引用了不少用《千字文》语作文、说话的资料,读来显得非常幽默风趣。

--------------------------------------------------------------------------------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详细记述了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仓公的事迹。仓公,又称太仓公,姓淳于名意(前205-前140年),是临淄人,因其做过齐太仓长,管理都城仓

库,所以习惯上称他为仓公。

仓公师从阳庆,阳庆传他“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他学了三年,给人治病,

能预决病人生死,一经投药,无不立愈,因此远近闻名。仓公切脉已臻于神乎其技的程度。如齐侍御史成自述头痛,仓公为他诊脉,诊断为疽症,其病因内发于肠胃之间,因贪酒所致,五日当肿胀,八日时便呕脓而死。果然,成于第八天因呕脓而死。

由于求医者众,而仓公又不常在家中,所以,病家常失望而归。日久,求医者开始愤懑

异常。就象以上所举医案,由于仓公能预知生死,有的病人就无药可医,病人就责怪仓公不

肯医治,以致病人死亡。怨气积久了,终于酿成祸祟。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有有权

势之人告发仓公,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处仓公肉刑(当时的肉

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按西汉初年的律令,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

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去执行。因此,仓公将被押送到长安受刑。

仓公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都去送父亲,相向悲泣。仓公看着五个女儿,长

叹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难,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听完父亲的哀叹,十五岁的小女缇萦

决定随父进京,一路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 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一路上父女俩风餐露

宿,尝尽人间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长安,仓公被押入狱中。为了营救父亲,缇萦斗胆上书汉

文帝为父求情,请求做奴婢替父赎罪。上书中这样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

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

入身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当朝皇帝是开创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史书记载,汉文帝治

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百姓安居,人民乐足。他见到上书后,感其孝诚,免除了仓公的刑罚,同时颁发诏书废除由来已久的残酷的肉刑。诏书是这样写的:诗曰:恺

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伶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

易之!不久,丞相张苍等人根据这个诏书废除了肉刑制定,颁布了新刑法。 正是小小女子

缇萦的至孝之心而上书救父的美举,促使了肉刑的废除。为此,班固有诗赞缇萦: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万古流芳,成为后世孝道的典型。

-----------------------------------------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二年级作文快乐的生活
下一篇:乡村爱情8语录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