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9-06-07
中国传统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氛与格调。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
(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中国传统对联}.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中国传统对联}.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如:{中国传统对联}.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
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偏正结构。再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尽业犹在{中国传统对联}.
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
厌娑婆苦域
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中国传统文化鉴赏——对联文化
摘要: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
一、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 “ 岳庙 ” 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 “ 对 ” ,又要有 “ 联 ”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 “ 对 ” ;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 双音步 ” ,一是一字一顿,叫 “ 单音步 ”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 “ 窗 ” 和下联中的 “ 门 ” 是平对平, “ 西 ” 与 “ 东 ” 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三、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 如 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这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五、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中国传统对联}.
六、对联的审美价值
对联应当是中国文化中独具韵味的形式。对联以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熔为一炉,令人神往,具教化、欣赏、研讨、把玩的作用,不管庙堂、江湖还是山林,皆喜闻乐见,因而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已。中国的文学作品,不能没有对联。中国的文化人,不能不写对联。中国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对联。红彤彤的春联贴上家家户户的门口,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意味深长的楹联嵌刻在楼台亭阁,为江山胜景、人文遗址平添无穷韵味。祝寿有寿联,奠祭有挽联,寄托情怀,舒展思绪。写对联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习惯。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以《红楼梦》的对联最具代表性。中国对联的文辞美、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皆可以在《红楼梦》的对联中找到例证。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撰 太虚幻境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撰 宁府上房联等等就充满了哲理美。
而意境美的就更多了: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
——曹雪芹撰 大观园藕香榭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曹雪芹撰 拟贾宝玉题潇湘馆联,这些就是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 《中国对联文化》 课件作者:崔亚红 2.《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对联》 作者:崔钟雷 出版方:哈尔滨出版社
3. 《中国对联文化的翻译与传播》 作者:王向华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10期
【中国风杏猫网】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风杏猫网】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对联 + 千古对联 + 千古不对之联 + 古诗欣赏 古风杏猫网整理
对联:
中国对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究竟出自何朝何代,已有考无信,不必劳神追究。余只从平素收集的对联中挑出自己喜欢的几幅,与大家共同欣赏、品味。
据说:元朝末年,陈友凉、朱元璋等义军把蒙古人赶出长城以北。时陈友凉军马远强大于朱元璋军,但朱元璋认为,自己坐拥天下已指日可待。一日,朱元璋脱去战袍着微服千里迢迢只身前往重庆,考察是否有帝王之气。某天中午,朱元璋看见前面远处山坡上一棵千年古树,树下一老人面向重庆盘腿而坐,闭目养神。就想上前去问路,等走到老人背后,见重庆已历历在目,心里不觉一阵欣喜,竟脱口说出:
千里为重 重山重水重庆府 (朱元璋联)
老人听后文丝未动,眼睛都没睁一下,随口回道:
一人为大 大人大义大明君 (隐者联)
朱元璋听后惊出一身冷汗,心想:他怎么知道将来的国号是大明,又怎么知道我就是大明的皇帝。朱元璋赶快连连作揖,绕道走开,寻思:文人,真天下之大患也。老人一句下联,为朱元璋日后制造文字狱诛杀天下文人埋下了祸根。
想明太祖出身寒门,放过牛、出过家,大字不识几个,却天赋深厚文字底蕴,必神人也。一次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道出上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 日月争光 (朱元璋联)
意为:浩瀚天空二子争风,朱元璋将与陈友凉争天子之位。刘伯温随即应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 风云际会 (刘伯温联)
意为:战将云集声势浩大,两军对垒,少不了一场恶战。一君一臣,一出一对,身份地位清晰分明,用语比喻恰当绝妙。
明朝时期有一宰相解缙,年少时虽家境贫苦,却博学多才、出口成章。一天,宗族祠堂举行祭礼,解缙也想去看看,刚要进门,被族中富人拦住,让他走旁边小门,解缙不从。族长走过来说:我出一上联,你若能对上,就从正门进,否则,从侧门。说比,道出上联:
小子无才嫌门矮 (族长联)
解缙听完一脸不屑,随口应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解缙联)
解缙反对下联,气贯长虹,更衬托出年少气傲的宏大志向。
郭沫若先生也曾是一天才少年。幼年读书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偷吃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没人认帐。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若能对上,就免责罚。说完,写出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 不知是谁 (私塾先生联)
郭沫若沉思片刻,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 必定有我 (郭沫若联)
先生一听非常高兴,惊慕其才华,就免除了对偷桃学生的处罚。
香港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世纪末曾出一上联,并在某媒体上公开承诺:有对出下联者,愿赠送有金庸亲笔签名的全套精装武侠小说。金庸先生上联:
冰较冰之冰 (金庸先生联)
第一个冰指:冰块。第二个冰指:冰水。第三个冰,意思:寒冷。匆匆数年,无人能对。2003年春节,一在深圳打工的湖南仔把此联说给他曾作过私塾的爷爷,并说无人能对此联,他爷爷听后说道:这还不简单,随即对出下联:
墨比墨之墨 (私塾老人联)
第一个墨指:墨定。第二个墨指:墨汁。第三个墨,意思:黑。打工仔说要把拿给金庸先生和相关部门评定。其实,评定结果没出来之前,牧风已有结论:好联!
古人不管婚丧嫁娶、庙会节日、亲朋聚会,吟诗作赋、题联对答,尽显温文而雅,连骂人都颇具学问
众所周知,清朝纪晓岚铁嘴钢牙,才高八斗,学识渊博。一日,纪的两个宗族侄儿在庙前爬树玩耍,庙里的老和尚看到后想戏弄他们一番,便出上联要哥俩对下联:
二猿伐树 看小猴子如何下锯(下句) (和尚联)
俩侄无以对,纪晓岚刚好路过此处,听罢对出下联:
一马犁田 瞧老畜生怎样出蹄(出题) (纪晓岚联)
和尚听罢,自觉无趣地回到庙里。
从前有一名叫段稀的私塾先生爱寻花问柳,偶然一次机会,得知一学生的姐姐唐桂颇有才华。便生歹念,几番题联挑逗唐桂碰壁后心仍有不甘,一天他以家访为由到学生家想会会唐桂。始逢唐桂做完事在拍衣挠痒。先生上前随口说出上联:
抓抓痒痒 痒痒抓抓 不抓不痒 不痒不抓 越抓越痒 越痒越抓(私塾先生联)
唐桂知道先生上门不怀好意,当即对答: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不生不死 不死不生 先生先死 先死先生(唐桂联)
言罢,先生面红耳赤,尴尬难当。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是个歧意词组。先生第一层含义表示先出生的人,第二层含义表示老师。
对联不在乎字多少,主要看它的外部结构和内在含义。在这给大家推荐一幅不知出处的对联,别看它总共只有十个字,内涵却无所不有、无所不容:
上联:烟锁池塘柳
下联:炮镇海城楼
“烟锁池塘柳”表现一种景色,不用解释,一看就懂。“炮镇海城楼”气势宏大,同样表现一种景象。此联妙就妙在它的偏旁部首,上下联的偏旁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规规矩矩,乾天坤地、宇宙万物融会其中。
1943年薛觉先排三国题材新戏《乔小姐三气周瑜》,为了造势,题一上联在报上征下联。此举在当年引起很大震动,前后得下联1500余幅,其中一幅最为赏目:
上联: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俏脸
下联:止戈才是武,何劳铜铁铸镖锋
乔女天生娇媚,非常讨厌胭脂弄脏漂亮的容颜。娇是乔女的形声组合,乔女又是三国时期东吴乔太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的和称,大女嫁于孙权,次女嫁周瑜。二女倾国倾城,美艳天下,长令曹操垂涎,曾筑铜雀台以待之。
孔武就能制止争斗,不用铜铁打制兵器。武是会意字,止戈的变体组合,这幅下联在当时被普遍看好。
我国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古城通州,当地人一分为二,有南通州和北通州之称,不管是南通州还是北通州,统称通州,因此,当地有一幅叫得响的对联:
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这幅对联看似简单,仔细揣摩却有一番情趣,尽管下联的当铺小了一点,却也对得工工整整。
余在广州生活数年,去过近百个祠堂,看过数百幅对联,皆不出:山长水远,源于一脉。树有千枝,同系一根之类,无甚新意。惟太和谢家桩对联别有韵味,让人过目不忘,偶有所思。
(上联)池上鹅毛传令绪 (下联)堂前燕翅带春晖 (谢家桩原联)
(上联)阶前孤木望远路 (下联)砌下落叶探春音 (乔天正仿题)
寥寥数字道出谢家曾经显赫地位。牧风梧桐看毕,天已色暮,朦胧中一袭冷风,一派雨雾。天井内靠西侧有一棵小树轻轻摇曳,若大的庭院亦显异常清冷。独处台阶,品联顾景,若有所悟,随即两联两仿:
(上联)诗题红叶韵常清 (下联)头簪紫荆花正茂 (谢家桩原联)
(上联)梅沾翰墨千般秀 (下联)诗题荷蕊万品芳 (乔天正仿题)
千古对联:
苏东坡是我国宋代大文豪,且不知其妹苏小妹也是一代天娇、满腹锦伦。一日,苏东坡和苏小妹在后花园品茶赏月,苏东坡有意试小妹才华,便出一上联:
水仙子挥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东坡联)
上联十四个字用了“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三个词牌。苏小妹一时答不上来,此时碰巧侍女托盘送茶过来,苏小妹顿时感悟,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小妹联)
下联亦用了“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三个词牌,工工整整,妙不可言。
苏东坡在被贬杭州期间,一日到某寺庙进香,其随从对老方丈说:这位施主来拜望方丈。方丈淡淡地说:坐,茶!随从接着说:这位是杭州新任官员„„ 。方丈脸上有点起色:请坐,敬茶!等随从说出苏东坡的大名时,方丈肃然起敬,露出喜悦之色:请上坐,敬香茶!等苏东坡进完香要离开寺院时,老方丈不失时机地上前表示想让苏东坡为寺院题幅对联,以宏扬寺院名声。苏东坡欣然同意,提笔一挥而就:
坐 请坐 请上座
茶 敬茶 敬香茶 (苏东坡联)
苏东坡巧妙地用方丈初见自己时的三种不同的语言和表情作为上下联,来讽刺出家人的虚伪和势利。方丈看后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成都望江公园有一宋代上联,千百年来一直无人能对。
望江楼 望江流 望江楼上望江流 江楼千栽 江流千栽 (宋代)
直到民国年间,四川有一地主子弟游西湖时,恰逢西湖干涸,见湖底有一古井,井旁倒着一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古井映月。顿时来了灵感,于是一幅千古孤联,有了下联:
映月井 映月影 映月井中映月影 月井万年 月影万年 (民国)
此联工整严谨、精妙,堪称绝对。当代也有众多文字爱好者对出下联,感觉也很不错。
千古不对之联:
宋代有一秀才饱读经书、才华横溢,吟诗作赋无所不精,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一日晚上在与其妻子闲聊时忘形夸下海口:天下无我不对之联。其妻也是大家闺秀,书香门第,听后顺口说出上联:
月照纱窗 个个孔明诸格亮 (宋代联)
秀才听后呆坐良久,无言以对,一日,两日。一年,两年,千年,至今仍无人能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下页,广州一家公司以每幅下联十八万的重金,为数幅千古绝联征集下联,其中
10.中华传统文化——春联
中华传统文化——春联
西安市车辆小学三年级八班 于译博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联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它常常在新年这天晚上袭击人们。因为“年”怕红色,所以人
们便买了一些对联贴在门上,结果就把
“年”
吓跑了。
每逢过年,书法家就大笔一挥,金光闪
闪的大字就印在了红彤彤的纸上:家家喜饮
迎春酒,户户欢歌幸福多。这就是春联,拿
回家贴到门上,喜气洋洋。
其实,对联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是贺联,有的是寿联,有的是挽联,还有的是婚联。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相等,要从右向左念。对联虽然只有几个字,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刻。
你瞧,“百尺竿头栖彩凤,九州春色启龙年。”对得多好啊! 还有那朱元璋给一户阉猪人家写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是多么贴切、幽默啊!
鲁迅小时候把“独角兽”对出了“比目鱼”。“独”不是数词,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词,却有“双”的意思,对的多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