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

领导口才  点击:   2019-04-05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篇一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 月 日在龙家店镇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龙家店镇人民政府镇长 王树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龙家店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5年,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民主监督下,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以城镇化引领镇域经济,力求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战略,确保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镇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

(一)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经济建设出现令人鼓舞的好形势

经济运行势头良好。2005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4.52亿元,比上年增长 20.3%,其中工业总产值11.44亿元,同比增长24%,农业总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8%,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78亿元,同比增长2%;财政收入完成1800万元,同比增长7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31元。

项目建设成果显著。全年共落实百万元以上项目9个,完成总投资2220万元,新上项目同年增产值7506万元,利税达580万元。

主导产业发展迅猛。2005年共落实百万元以上项目9个,其中涉及粮油食品加工项目5个,投资达1120万元。到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72家,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7044人。

农调又有新突破。农业示范园区步伐加快。国家立项投资土地综合整理项

目和万亩农业开发项目达成协议。改造中低产田1000亩。农业服务组织作用日趋明显,协会作用日益突出。以大棚蔬菜、草莓、葱秧子为主的高效种植面积扩大明显,总面积以由去年的6500亩发展到8000亩。畜牧养殖发展迅猛,特色养殖悄然兴起。

小城镇建设又有新进展。实行“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投资10万元,修建长1300米的绿化带,制作广告灯箱28个,安置路灯36盏,制定夜间亮化管理制度。在新建镇区发展商贸100余家,年创经济效益700多万元。

交通运输业得以发展壮大。依托小城镇的工业及市场商贸运行体系,运输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发展运输专业村3个,运输车辆800余辆。

建筑建材业蓄势待发。建材业已发展成为木板材加工、石膏大板加工、精密铸件加工和新型轻体砖四个行业,发展企业11家,年产值8000余万元,为镇域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 社会各项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果

计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积极探索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两个转变”的新路子,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深入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信访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双拥、社会保障、青年团、妇联等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按照《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镇人民文明素质和文明建设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镇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落实,教育事业循着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不断进步。

(三)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紧紧围绕强化服务意识这一主题,突出提高效率这一关键,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镇政府确定的2005年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完成较好,带动了政府全局工作的开展。狠抓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认

真查处了违法违纪行为。

认真总结一年来的政府工作,可以说成绩是显著的。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所取得的成绩都是与全镇人民的努力分不开的,都是4.4万人民齐心协力、务实创新、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镇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财政形势依然严峻,可用财政增收乏力;招商引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镇村两级干部素质有待提高;党员队伍老化,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十分到位,服务意识、效率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镇政府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并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和改进。

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确定了2006年镇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实施“以城镇化引领镇域经济,力求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思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创建和谐社会;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水平,加快实现镇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6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

财政收入2000万元;

项目建设投资300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长足发展。

围绕上述目标,2006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 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小区建设,着力发展民营经济,为财政收入提供保障。

结合我镇实际,加大南北两个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增强区内对项目的吸引力,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把工业小区打造成“项目聚集高地”。

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以粮油加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为基本框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产业协会,切实发挥产业协会作用,全力扶持精心打造,使之尽快成为我镇经济支柱,带龙身,活龙尾,提高行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为财政收入提供保障。

(二)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加强无公害大棚蔬菜、大棚草莓、葱秧子基地建设。继续发展订单农业,加大葱秧子订单向其它农产品的扩展外延,增加农产品保险系数。

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继续通过宣传引导,资金技术的扶持,养殖大户的辐射带动等引导全镇养殖业向规模化、良种化、基地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三)全面落实小城镇改造规划,努力打造优美的城镇发展环境。

进一步抓好二期旧改,全面落实城镇规划,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四)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以提高干部整体素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目标,认真实施镇村两级干部素质工程,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落实政务、村务公开,深入实施强村工程,以5个基础较好的村为样板,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带动全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

(五)加强法制建设和全民道德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治镇,加强政府法制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认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

真完善和落实民主选举的各项制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引导群众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确保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健康发展。

下大力抓好矛盾纠纷排查,通过深入细致扎实的工作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确保镇村工作顺利,维护社会稳定。

继续坚持“三为主”方针,强化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搞好婚孕、保健一条龙服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下大力抓好土地管理工作,建立土地利用台帐,依法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积极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投入,营造全民尊重教育、关心教育的舆论氛围,千方百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使本镇基础教育不断发展,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完成奋斗目标及工作任务的措施

各位代表,2006年是我镇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为确保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及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将采取以下措施:

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营造开放的思想环境,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塑造亲商的人文环境,创造美好的发展环境。要让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奔跨越,成为全镇上下共识。

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制度的落实,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以干部形象的提升树立政府的权威。

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重点强化抓落实的目标责任制和责任监督机制,真正形成一个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龙家店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篇二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3月23日在咸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咸阳市代市长 千军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

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西部强市和全面小康咸阳,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开创了咸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根据经济普查结果,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2005年达到433亿元,增长12.5%。财政总收入达到30.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7亿元,全市总财力达到29.7亿元,较2000年翻了一番。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批独具优势和特色的果品、畜牧、蔬菜、食品、煤炭生产大县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综合效益位居全省前列。果品总产265.4万吨,优果率达到60%。畜禽存栏量和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肉奶蛋总产量较“九五”末增长96.6%。华丰、汇源、海升、通达、光明、鲁洲糖等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建材工业加快发展。彬长旬东煤田开发快速推进,大佛寺、亭南、下沟等一批新建、改扩建项目建成投产,全市煤炭产量达到848万吨,是2000年的4倍。仓储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商贸业态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1.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势强劲,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7%。

改革开放全方位推进。国企改革力度加大,市属一级法人企业累计完成改制61户。财税、金融、粮食以及事业单位、城市公用事业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867项,精简率91%。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全民招商、叩门招商战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连年大幅增长,去年达到121.8亿元,引进了上海光明、北京汇源、杭州娃哈哈、浙江声威、天津康师傅、山东张裕、安德利、蓝星和台湾天义生物等一大批知名企业,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外贸出口累计完成

8.5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被国家西部开发办列入西部开发“十一五”重点区域开发规划。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进展顺利,“市校合作”、新技术推广、农民培训成效显现。

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9亿元,超出前50年的总和。水利、交通、城乡电网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了引冯济羊、三原西郊水库、209省道乾法段、泾淳二级公路及11条县际公路改造项目。银武高速、关中环线咸阳段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累计退耕还林13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59平方公里。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中国咸阳门户网站升级改版。“数字咸阳”正式启动。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果汁、造纸、印染三大结构性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市东郊污水处理

厂建成试运行,礼泉县在全省率先建成县级污水处理厂。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37.6亿元,建成世纪大道、迎宾大道、玉泉西路、渭河桥、咸通路立交桥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改造维修渭阳路、文林路、民生路等道路42条,新增城市道路64.3公里。咸阳湖建成蓄水,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统筹规划建设了一批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新增城市绿地42.5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30万平方米,城市天然气气化率达到90%。“双创”工作扎实推进,市容市貌发生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以旬邑、兴平为代表的各县市城镇建设长足发展。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5%。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免征农业税和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为农民减负近5亿元。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49亿元,使 58.5万人脱贫,35.6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去年全市在外务工人员98.3万人次,创收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6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0元,分别较“九五”末增加643元和2968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养老、医疗等五大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连续3年坚持为农村和农民、城市居民、残疾人和教育办了一批实事,全面落实了增加离退休人员困难补助、提高部分省(部)级劳动模范生活待遇、计生奖励扶助等8项政策,使城乡群众普遍得到了实惠。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151项,年新增产值12亿元。“普九”教育目标顺利完成,高中标准化建设、职业教育取得新进展。素质教育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强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得到缓解。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地方志首轮编纂出版任务全面完成。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村务公开为核心的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四五”普法顺利完成,依法治市迈出新步伐。市政府坚持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100%。大力精文简会,开放市政府常务会议,拆除市政府围墙, 以民为本的行政理念进一步增强。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推行领导包抓信访案件和干部下访等制度,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累计清理历年拖欠工程款2.6亿元,兑现农民工工资7536万元;兑付2000年度以前基层干部职工陈欠工资1.3亿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咸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五年共查结各类违法违纪案件4400件,进一步维护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国土资源、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药品食品监督、价格管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审计、统计、人防、烟草、档案、地震、气象等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令人鼓舞,五年的成就催人奋进,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驻咸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来咸投资者和建设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信任、支持和帮助,表示真诚的谢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与发达地区和兄弟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和运行质量仍有较大差距。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集中度较低,带动全市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不多,农业和农村

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三是城市规划先导意识不强,功能还不完善,管理不够科学,市容卫生、交通秩序还不令人满意。四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城乡贫困面比较大,全社会就业率不高,群众在就医、孩子上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五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不够充分,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责任心不强、工作不扎实、办事效率不高,政府自身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好,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厚望和重托?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建设西部强市和全面小康咸阳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我们拥有诸多优势,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我市优先接受西安和发达地区的辐射,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市产业基础不断强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上下团结稳定、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些都为我市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开创咸阳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

按照市委《关于制定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部署,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执政兴市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坚持“四个为先”、实施“五大战略”、谋求“六大跨越”的基本思路,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施项目带动,强化产业支撑,突破体制障碍,消除瓶颈制约,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强市和全面小康咸阳。到2010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达到780亿元,人均15500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20.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达到520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经过五年的奋斗,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一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全力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科学制定整体规划,积极抓好典型示范,确保稳步实施。充分发挥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做大做强果、畜、菜、奶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提高新增财力用于新农村建设的额度,耕地占用税的新增税收、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水利基金主要用于“三农”,同时实施金融服务“三农”行动计划,逐步建立起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投入机制。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完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陋习,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着

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扎实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及村务公开制度,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有序发展。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农民自愿主动、城市辐射带动、工业反哺推动、上下配合互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联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格局。到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85亿元,粮、果、畜、菜产业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使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村容村貌呈现新变化,乡风民俗呈现新风尚,乡村治理建立新机制,使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前列。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强市。发展工业既是建设西部强市的核心所在,也是关键所在、潜力所在。工业兴则咸阳兴,工业强则咸阳强。“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工业强市观念,坚持把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举全市之力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优化工业布局,着力发展北部煤炭能源、中部建材食品、市区石化、电子、医药、纺织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产业集群。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优先发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成长性强、市场潜力大的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组建电子、纺织、煤电、石化、食品、医药集团,培育3—5个产值过百亿、10个产值过五十亿、80—100个产值过亿元的大企业,全面推进产业聚集、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油化工工业园、空港产业园、纺织工业园、台资工业园等建设为重点,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市场准入、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社会保障、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综合素质,造就一批企业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竞争力,努力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到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815亿元,初步建成陕西第二大能源化工、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关中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医药保健品、建材工业七大基地。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75%以上,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达到15万人。

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新跨越。围绕丰富咸阳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和建设工业强市这一重点,以建设历史文化咸阳、生态园林咸阳、产业基地咸阳为目标,创新建设理念,着力塑造城市特色。坚持规划立市,对城市进行高层次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城市。进一步深化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加强与西安在土地、产业、交通、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衔接,主动融入大西安城市群。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以县城和重点镇为基础,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重的原则,搞好城市综合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城市路桥、园林绿化、城市供水、天然气化、集中供热、环境治理与保护、城市公交和旧城改造等八个方面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到2010年,力争市区建成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努力把咸阳建设成“生态、人文、精致、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四是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大力突破水资源和交通瓶颈制约,增强发展后劲。改造新建一批国、省、县、乡公路,加快通村道路建设,形成以“四纵四横”为主的公路交通网络,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465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0000公里,实现通县公路二级化,通乡公路三级化,通村公路油路化。完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加快西平铁路、郑西客运专线、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三大铁路工程咸阳段建设。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引石过渭、亭口水库枢纽等水源工程,配合省上做好东庄水库、旬邑马栏水库前期工作。加大电力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扩大农网覆盖面,彻底消除无电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固话信息化、农业互联网信息工程,全面完成农村电话、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任务。基本建成市级电子政务内网和应用平台,建设市、县两级广电综合信息城域网,实现“数字咸阳”建设新突破。

五是积极推进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大力实施彬长旬东煤田综合开发,着力促进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向化工产品转化,拉长产业链。按照节能、环保的总体要求,推进中部地区石灰石资源开发。到“十一五”末,原煤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精心制定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积极推进地热在工业、农业及群众生活等方面的应用,高标准、高起点实施一批地热开发项目,把地热资源变为支撑发展的新亮点、展示城市魅力的聚焦点。着眼资源开发,注重深度加工,把资源开发与产业培育、城镇建设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增长区,为城镇化提供持久动力。

六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落实富民政策,做大做强富民产业,精心办好富民实事,实现城乡居民及干部职工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普遍提高。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使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更强,教育的履盖面更广,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健康保障更加有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能力。加强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使市民和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使城乡群众住房更加宽敞、出行更加顺畅、饮食更加安全、医疗更加实惠、子女就学更加方便。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咸阳实际,牢牢把握好以下五条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要快中求好,也要好中求快。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奋力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真正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富民强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各项事业。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根本点推进经济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为目标推进政治建设,以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为重要任务推进文化建设,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着力点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第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深化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放手让一切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让各种生产要素充分涌流,推动全市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按照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并重的要求,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扩大引资规模,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

第四,坚持经济与文化产业并重。在发展经济产业的同时,注重发挥咸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和文物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民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成为咸阳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

第五,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秦、渭、泾、兴四县市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实现率先发展;乾、礼、三、武四县以食品加工、建材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实现跨越发展;彬、旬、长、永、淳五县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果业、畜牧业为重点,实现快速崛起。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建设一批经济大县、经济强县。到“十一五”末,力争有1—2个县进入全省十强县和西部百强县的行列。

各位代表!实现“十一五”宏伟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相信,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经济实力将明显增强,西部强市和全面小康咸阳建设将取得更大进展,一个城乡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新咸阳一定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篇三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在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乡长 李仲安

2007年1月25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上届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龙观乡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奋力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回顾总结龙观乡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全面部署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人民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开创龙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呈现又好又快发展。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乡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项目建设,统筹城

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经济较快增长的五年,是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凝心聚力、开拓进取、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较好的完成了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龙观“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谋求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深入实施“双优”战略和“百企业十强”工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中求进、快中求优,始终保持了全乡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06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亿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161%,年均增长33%,财政收入1.24亿元,比2001年增长200%,年均增41%,农民纯均收入8981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69.3%,年均增长15.3%,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长。

工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坚持工业兴乡,大力实施“双优”战略和“百企业十强”工程,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71.99亿元,销售71.59亿元,利润5.57亿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236.1% 、235.9%、 70.2%,全乡规模以上企业总数到2006年达到24家。大力实施“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和“走出去”战略,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2002年以来全乡协议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实际到位

2514.5万美元;外贸出口快速增长,2006年完成自营出口2.02 亿美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30多倍,2003 、2004、2005年连续三年被区政府评为外贸出口外资引进工作先进单位。不断加强科技投入,五年来,完成技改项目55个,完成技改资金到位20亿元,新增国家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60只,奥克斯集团,哈利斯顿机电、五龙潭蔬菜食品等三家企业均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奥克斯空调,三星电表分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花卉、果茶兴农”战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2006年全乡实现农业总收入11961万元,比2001年增长104.1%,村级集体资产达到4936万元,村级可用资金1407万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09.2%、116%,一是大力发展设施产业。加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花卉、苗木、水果、茶叶等高效生态农业,营造绿海龙观,初步形成了观岭坑花卉、水果、桓溪坑茶叶、笋竹,金谷坑贝母的“一坑一产业,一乡一品牌”特色农业产业,2006年五大产业实现销售2700万元,2005年并荣膺“中国桂花之乡”。二是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五年来共投资2995万元,建设标准田13780亩,修筑水泥渠道78公里,疏竣河道10公里,修建机耕路40公里,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三是注重实施农业品牌建设。以品牌为导向,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加工水平和经营档次,五龙潭蔬菜、竹之韵食品通过区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新潮牌豆芽系列评为市级知名商标,两公司双双被列入市级家业龙头企业,雪岙的景湖蜜露水蜜桃通过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四是着力推进农业“百家园”工程。充分利用龙观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五龙潭旅游的知名度,引导农民发展观光休闲 “假日经济”,着力推进农业“百家园”项目,目前全乡已规划了8个农业“百家园”项目,其中日月山庄2006年评为区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新龙门山庄列入区农业“百家园”工程,龙观“百家园”工程农家风味更加凸现,休闲功能更加完善。五是生态公益林建设得到加强。从山林补偿政策着手,全面加强对公益林的资源管理,认真做好山林延包工作,目前全乡林业面积达到8万余亩,其中自留山

1.91万亩,责任山4.32万亩,统管山1.87万亩,龙观的生态环境日益优化、生态居住、生态休闲的格局更加明显。

旅游产业发展凸现新亮点。充分利用龙观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人与景观,按照“突出主题,丰富内涵,打造精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为主,文化为魂”的浙东“龙文化”假日旅游经济,五年来共投资6000万元,建设完善了五龙潭龙潭景区、青云梯景区和鸣凤景区三个旅游景点,引进了投资6000万元的南苑五龙潭山庄,景区功能不断完善,效益日益凸现。2006年旅游客源总量达到了13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达破500万元,景区并先后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市十佳魅力景

区、市十佳诚信旅游景区和市级文明单位等殊荣。

二、真抓实干,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年来,我们通过完善规划、实事工程、新农村建设等途径,积极开展市级生态镇创建,不断推进城镇建设,绿海村镇取得了新成果。

一是规划管理不断强化。以优化城镇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编制完成了龙观乡城镇空间布局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的设计,为实现我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以创建市级生态乡镇为目标,大力实施“三河四路”的定人、定时、定地的卫生保洁制度和居民垃圾袋装化处理,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2006年,乡政府荣获市级生态乡镇,后隆、桓村两村通过市级生态村评审。

二是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乡自来水厂工程建设,投资700余万元的农村二次水改管网工程基本完成,投资1100万元改建了半山至厂跟村级公路、新建了日月路、新潮路二条乡级公路。2002年以来,全乡共投资600万元资金完成了乡卫生院、乡敬老院、学校等12件实事工程。

三是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按照区委、区府“三个一”工程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占地28亩的梅树小区一期工程完成土地征用和塘渣填埋,占地10亩的桓村新村一期工程启动实施,占地10亩的后隆新村一期工程完成规划设计和选址工作,龙谷青草湾街景改造编制规划出台,城镇形象明显提升,人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篇四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定稿)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6年2月7日廊坊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廊坊市市长 王爱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廊坊市人民政府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们面对诸多挑战、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新胜利、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廊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圆满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的五年。 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经济总量迅速壮大。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68.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32.9亿元(同口径为680亿元),年均增长12.1%;2005年全部财政收入剔除基金部分为53.7亿元(同口径为58.5亿元,是2000年的3.1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3亿元,

是2000年的2.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178亿元,年均增长17.5%,是“九五”期间的两倍。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发展环境显著提升的五年。 坚持打基础、造环境,持续实施软硬环境建设工程。累计投资180多亿元,用于交通、供电、通信、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市承载力显著提升,一大批精品工程相继完工。标准化、公共财政、市场监管服务等软环境建设十项工程硕果累累。在全国中等城市中率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一批国家级荣誉。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的五年。 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积极平稳地推进改革攻坚。国有企业、公用事业、农村税费、政府机构、财政体制等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迅速壮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累计引进内资300亿元,年均增长19.8%,实际利用外资9.5亿美元。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年会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议定址廊坊。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2.5

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左右。加快构建大社保体系,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五大社保基金积累达9亿元;住房公积金制度实现全覆盖,累计归集资金12.8亿元。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得到加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152元和4621元,比“九五”末分别增长49.4%和29.8%。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增加5.3和4.5平方米。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五年。 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人才工作得到加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示范中心。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招生。各类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群众文化活动、基层文化建设、专业艺术工作水平提高,一批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障。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防控禽流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消除了六个重大火灾隐患,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社会稳定工作得到加强。

此外,统计、审计、公安、工商、税务、物价、民政、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地方志、人防、人口、信访、民族、宗教

等工作迈出较大步伐,外事侨务、档案、气象、防震减灾、国防动员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廊坊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把“壮县、强市、富民”作为基础性工作和现阶段主要任务,突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各项工作捷报频传,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1%;全部财政收入增长27.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和6.5%。

2.大项目攻坚成果丰硕。全年共实施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827项,实际完成投资221亿元,争列省重点项目居全省第

一。特别是总投资100亿元的华为北方生产基地、总投资30亿元的中兴北方生产基地、总投资1.2亿美元的利比玻璃、总投资5亿美元的成功(中国)大广场等一批立市立县项目落户廊坊,推动我市项目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3.园区经济迅速成长。四个省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92.7%。廊坊开发区设立出口加工区,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国家级品牌。固安、永清等一批新工业园区围绕市场运作、高层次规划和招商机制创新,大胆探索并取得成功,

吸引了一批项目落户,成为我市园区经济的新亮点。

4.金融支撑作用增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01.3亿元,比年初增加100.7亿元,同比多增30.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1.6亿元,比年初增加57.4亿元,同比多增42.9亿元。建立京津廊票据自动清分系统,实现了京津廊同城结算,在全国首开了支票跨区域流通的先河。成功召开第二届经济金融合作恳谈会,赢得了域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包括英、德、日、韩等国在内的66家域外金融机构,对我市112家中小企业累放贷款105亿元。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9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市农村信用社在全省率先直联大额支付系统,在改革中争取到中央银行专项票据16.5亿元。{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

5.高科技产业规模壮大。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82亿元,增长17.4%。以华为北方基地、世维光通讯、久智光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以量子高科、神威药业、杰希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群,以国瑞电子、鑫谷光电、晶日金刚石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群正在形成。

6.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中国电子百强前十名的华为、中兴落户廊坊,霸州胜芳被命名为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了世原精工、正兴车轮、柳伯安利活塞环等一批知名企业。会展旅游业,全年旅游收入和引进各类展会同比均翻了一番。举办了中国渔具、消防技术设备、石油天然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篇五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务公开 加入时间:2006-3-13 17:40:58 admin 点击:10 相关新闻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2006年3月6日东升镇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东升镇人民政府镇长 贺晖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升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东升镇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在广大东升建设者的辛勤工作下,全镇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东升的目标,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扎实工作、积极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推动东升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镇上下呈现出人心凝聚、百业兴旺、社会和谐的政通人和新气象。

——城镇建设力度加大,镇容镇貌展现新形象。按照“以人为本、宜商宜居”的指导思想,新区建设、公路主线、旧城改造逐步推进。全年市镇两级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校舍建设除外)投入4409万元,其中:完成了路桥改造等23项政府建设工程;新建道路面积118000平方米,建设新桥梁、涵箱15座,新设置安装排污管道7500米;投入1300万元,展开105国道两边二级路整治,完成护坡砌体挡墙18500米。投入350万元,改造镇中心城区 广福路、迎宾路、东成路的排污管网,初步解决了困扰我镇多年的“水浸街”问题。对105国道两侧的龙昌路、兆益路、东港大道和同茂工业大道几条主要道路实施改造工程。整治交通事故多发和较危险路段,封闭了新隆成公司对开105国道缺口,完善了东成路尾和昌观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道路的面貌和安全性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解决了10KV沥心线危险线路、10KV广福线、龙昌线、葵围线过负荷以及裕民、胜龙、观栏、白鲤、同茂住宅区低压线路过负荷的问题。在大力进行城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城镇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年内依法查处违章占道、影响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等方面违法案件638起;增强环卫力量,对鸡笼涌、益隆涌、同乐涌进行净化和两岸绿化,河涌净化美化5000多米,完成改造直排厕所1600多个。

——经济保持增长,工业主导地位有新提高。全年完成本地生产总值36.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2.8%;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14.3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68亿元,增长23.5%;税收入库5.03亿元,增长19.5%。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镇”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了我镇工业经济实力。在市政府贴息扶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基础上,镇政府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补贴,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全年全镇共有10家企业申报了市级技术改造项目,累计投资总额达2亿元,其中专款投入资金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超1.3亿元;镇级技术改造项目7个,累计投资总额达5000万元。全年申报了12个科技计划项目,成立了7家企业技术中心和3家工程研发中心,正洲汽门、力劲机械被认定为市级重点装备企业。新增国家名

牌产品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创建了东升镇办公家具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开通办公家具网站,并被省科技厅批准成为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办公家具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有所扩大。年度实现工业总产值108.1亿元,增长23%,首次突破了100亿元的关口;工业税收3.48亿元,占全镇税收收入69.2%;三次产业比由04年的4.9%:81.2%:13.9%变为4.4%:81.6%:14%;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2.7%,拉动经济增长21.6个百分点。

——农业加快调整,结构优化有新的进步。坚决贯彻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政策,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多予少取”的理念,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向前发展。全镇全年农业总产值6.16亿元,比去年增长10.2%。致力发展特色农业,逐步走出一条以水产、花卉、生猪、蔬菜为主导产业的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形成胜龙和坦背村的脆肉鲩、太平村的四大家鱼、观栏的蔬菜、高沙和同乐的花卉等各有特色的“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有效发挥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开通了“东升农业信息网”,增强了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一轮农田路网建设高潮。投入资金725.36万元,修建农路13.5公里、农桥23座、涵闸3座,受益面积7306亩,平均每亩增值300元以上。抓好低产鱼塘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筹集资金231.91万元,整治低产鱼塘2158亩,鱼塘投包金额提高了20%—30%。继续进行道路“四傍绿化”,巩固和完善水利设施,投入161.8万元进行填塘固基和大堤灌浆;投入699.18万元整治火烧窖涌、鸡笼涌、同乐涌、北角涌等围内河涌,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有力保证。

——高度关注民生,农村工作实现新突破。贯彻利益向下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农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突破。采取分级承担,财政专项补贴的办法,在裕民和高沙两个社区首次建立起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39条自然村6000多人受益,实现应保尽保,参保人数进入全市前7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全年参合人数62393人,参合率达99.3%,全年筹资额为404.98万元。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培训成绩突出,连续三年被评为“培训就业达标镇”,三年投入近200万元,培训了农民1566人,其中1249人实现了就业。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十月还成立了东升葵园职业培训学校。年初认真组织并顺利完成了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实现书记和主任交叉任职2个,占14.2%;支委和村委交叉任职30人,占49%。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献策出力,成效明显,基层建设得到加强。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以东升、裕民、高沙、同乐、兆龙、利生等6个社区为试点,积极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

——化解突出矛盾,维稳工作取得新成绩。在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妥善处理益隆村问题。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充实警力,加强警备,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故,有效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出租屋和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中央财政工作报告
下一篇:中山市2017政府工作报告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