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点击: 2012-03-31
材料之十四政府工作报告
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材料之十四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6年3月23双捷镇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双捷镇人民政府镇长 范正晓
各位代表:
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概述及2005年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顺利完成“十五”计划任务。
“十五”期间,全镇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6%,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3%,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镇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和谐社会开局良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计生工作顺利通过市、区的考核。组织实施民心工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困难群众“一保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新成绩。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帮助下,我们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国民经济上了新台阶,社会和谐进步,较好完成了镇十四届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2005年双捷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98亿元,比上年增8%。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去年,镇政府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各项措施,免收农业税,做好示范引导工作,做好猪链球菌和禽流感的防控工作,调动、保护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农业产业结构步伐加快,粮食种植面积达4.5万亩,新发展了900亩反季节大棚西瓜,1000亩甘蔗等一批生产示范基地,全年粮食总产量13798吨,水产品总量1200吨,禽畜肉类总产量962吨,农业总产值1.2亿元,比上年增6%。
--------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去年,镇委、镇政府切实加强了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努力改善全镇的投资环境,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加强了对双捷招商环境推介,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工业化进程,全年共引进江城粮食储运仓库、创新家具厂、乔利涂料厂、胶粒厂和胶化厂等大小企业项目5个,共引进资金200多万元。此外,镇政府还切实加强了现有企业的引导管理,促使捷彩化工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创建自己的品牌。全镇去年工业总产值达5150万元,增幅达10%。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投资33万元的康州村进村大道硬底化工程已于今年2月正式通车;投
资700多万元的双乐公路硬底化工程即将竣工;捷西堤康州险段加固除险工程顺利竣工;投资近200多万元的双捷自来水厂工程已进入最后建设阶段,预计今年五月初投入使用。
--------财政收支平衡。进一步完善了征管网络和机制,加强税源监控,规范税收征管,堵塞漏洞,挖掘潜力,全镇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9万元,财政总收入921万元。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财政资金监督检查,实现保工资、保运转。2005年,全镇财政总支出921万元,收支平衡。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在上级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共投资100多万元的湾头、朗东、茶水小学教学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投资44万元的双捷中学教工宿舍楼即将竣工;卫生和防疫保健工作加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达12559人,覆盖率达5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投资25多万元建设的双捷卫生院工作用房即将竣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全镇人口出生率19.9‰,人口自然增长率5.42‰,性别比125。82户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获奖励;支持配合守成农信社改制。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全镇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新增400户700人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减免440名困难学生共10.4万元书杂费。投入2万多元解决2名单亲家庭母亲家庭居住问题;民兵、双拥,残联、老龄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件。组织开展严打整治
专项行动,加大吸毒人员收戒力度,成立了治安联防中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双抢”、“两盗”违法范罪行为得一定遏制。组织了全镇干部职工签订了禁赌责任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圆满完成第五届村(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政务、村务、厂务公开进一步规范,效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镇直机关单位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开展行风评议活动,一些行业和部门的不下之风得到纠正。
各位代表,“十五”时期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镇委和正确领导、镇人大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镇党员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团结一心、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关心支持双捷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不快,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缓慢;二是财政收入增长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的增长,造成财政紧张;三是城镇建设速度不快,城镇功能、品位、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够,民营经济发展缓慢;五是部分村民小组处于转型时期,利益格局调整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群众上访多,给政府工作带来更多压力;六是部分干部职工作风不扎实,抓落实力度不够,行动缓慢,工作拖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努力加以解决。{14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十一五”的时期的总体构想和2006年工作设想 “十一五”时期是我镇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双捷,完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双捷为目标,以打造实力双捷为主题,以发展工业经济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实施“西进南拓”战略,推进二级核心区建设,加快发展速度,实现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区委《关于加快发展二级核心区经济的决定》,工作重点是:
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集中力量,建设银岭工业园、红十月产业转移园和两路夹带长廊工业区,推进二级核心区建设。充分利用我镇山坡地、劳动资源丰富的优势,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辐射,狠抓招商引资,引进一批规模大的工业项目,发展壮大一批支持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强专业协作组织和体系建设,走“特色十规模”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按照标准化,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定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扩大我镇特色名优水产品、禽畜、水果、蔬菜等生产规模,抓好农副产品加工,积极拓展市场,打响农业的品牌,加快传统农业向优质现代农业转型。
三是大力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干部职工同心同德,奋发有力,群众宽容理解,积极支持配合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改善群众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日在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省长 鹿心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同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国内外发展环境纷繁复杂,春夏连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全省上下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三个突破、八个提高”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1583.8亿,同比去年增长了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1020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5.6%。财政总收入164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3.4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7.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92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13%和19.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受宏观环境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2%,高于4%的调控目标。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我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计划,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11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9.1%;全部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8.4%,同比去年提高3.0个百分点;重大产业项目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487个,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8.8%;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568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1.6%;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增加到5个,其中有色行业突破4000亿元,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总数达12家,其中江铜集团突破1000亿元;促进工业园区集约发展,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3万亿元,新增过百亿园区12个,总数达46个;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22位上升到第18位,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多年少有的好形势。粮食总产410.56亿斤,创历史新高;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新增耕地17.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水利建设力度加大,修复重点水毁工程1.1万余处,新增灌溉面积60多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10万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省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达2800家,47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直接带动370万农户户均增收2200元。
服务业加快发展 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59.4
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98.2亿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18%和17.4%;金融业健康发展,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322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0.3%;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类业务余额超过1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9302亿元,企业直接融资237.5亿元,政策性保险保费收入5.56亿元;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全省旅游接待1.6亿人次,同比去年增长47.8%;旅游总收入1105.93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5.2%。会展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成功举办了“泛珠会”、“赣台会”、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大会等大型展会;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中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取得新进展。
(二)加快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
城镇化稳步推进 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市、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省、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城镇承载能力增强,11个设区市中心城区实施500万元以上城市建设项目1065个,新增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全省新增城镇人口80万,城镇化率达到45.7%。城乡人居环境继续改善,设区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5%,国家园林城市达到7个,11个设区市和28个县(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县域经济实力增强,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0个,其中南昌县超45亿元。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有了新的改观。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德兴至南昌、永修至武宁、瑞金至寻乌、上饶至武夷山、南昌至奉新、隘岭至瑞金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554公里,总里程3642公里,全省在建铁路里程1200公里;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竣工通航;景德镇500千伏洪源变电、贵溪电厂三期等一批电力项目建成投运;环鄱阳湖天然气管网建设基本完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工作有序推进,峡江水利枢纽、浯溪口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完成;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优势巩固提升
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405个重大项目已启动建设3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近5000亿元。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新增造林面积389万亩。全省81个县(市)新建配套污水处理管网1240公里,第二批30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启动建设。在3万个自然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成乡镇垃圾填埋场2350个。积极开展市、县、乡、村四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生态镇40个、生态村9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扎实开展,20个工业园区成为首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获得国家批复,“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全面清理了“五河”源头及其干流、鄱阳湖滨湖和东江源头污染企业。强化项目节能环保审查,严把“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关。投入1.35亿元对“五河”和东江源地区进行生态补偿试点,开展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补偿试点,实施了鄱阳湖南岸片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启动实施了“千万吨标煤工业节能工程”和“百千万企业节能行动”,拆除了112家企业落后设备。完成13台12.5万千瓦机组关闭工作。在南昌、新余、萍乡等市开展了低碳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等一系列改革试点。全省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0.6%,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
空气质量全部在二级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去年均下降1%,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同比去年下降3%,有效控制了氮氧化物排放。
友情提醒:江西论坛中的互动信息由数十万注册用户的个人观点组成,不代表论坛态度。请网友对其真实性、可靠性做出理性判,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支持(1) 中立(0) 反对(0)
猎狐 小大 2楼 信息 | 搜索 | 邮箱
加好友 发短信
勋章:
等级:贤人隐士
帖子:1863
积分:12321{14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5-24 3:08:00
Post By:2012-2-3 12:39:00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体制机制活力明显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 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成果不断巩固,省建工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基本完成,江中集团、江钨控股集团等改组改制有序推进;非工口七个系统1771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安置在职职工34.6万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全省1790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累计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央项目1200个,4所公立医院开展了取消药品加成试点,启动了12所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不断完善,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稳步推进,3万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财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在13个县(市、区)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点,所有设区
市启动了公务卡改革;清理财政专户8846个,撤并率达51.2%,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得到加强。
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 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59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18.8%;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2579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3.8%;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出口总额达到218.81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63.1%;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37.3%和17.6%;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实现营业额15.8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2.8亿美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51.9%和31.5%;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并上线运行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开通了九江港至韩国仁川港直达始发货运班轮、上饶至宁波铁海联运“五定班列”,大幅加密了赣台航班,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新增国际友好城市5对。
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 全省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6393.2亿元,上缴税金941.13亿元,分别增长13.6%和33%;民间投资同比去年增长35.8%,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7.9%;全省私营企业总数达到19.4万户,十体工商户115.37万户,同比去年分别增长14.2%和15.2%。{14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生工程66件实事全面完成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2.6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5.8%;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2.6亿元,扶持带动就业36.1万人次;社会保障制度进—步完善,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成,保障了城乡低保对象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医保政策标准全省统一;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2.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6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万户,启动了新一轮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完成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5万多贫困群众移民搬迁,8个民族乡群众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解决了220万农村居民和30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实现中央下达我省15.1%的目标,教育总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校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8.33%,普通本专科在校生82.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75.7万人;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增强,提高了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标准,对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行免费救治,启动了困难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救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覆盖县、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计生工作实现“一升三降”目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英雄模范褒奖办法》;其他各项事业也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进—步加强: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 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依法行政纳入市县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0件,出台省政府规章8件,完成了112件省政府规章以及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的清理;组织开展了全省行政执法
案卷评查,加强了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
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建成覆盖全省的网上审批系统,全年完成网上审批90多万项,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审批效率明显提高;在全省开展了发展提升年活动,设立1.3万个监测点对各职能部门实行效能实时监测,深入开展“百千万”内设机构测评,效能建设取得新成效。
行政监督不断强化 全省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暨统一电子监察平台开通运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力度加大,主动公开政府信息97万多条,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得到提高;扎实推进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启动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网上交易,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站)共承接交易项目3.5万多项,成交金额1900多亿元,公共资源交易更加公开透明。
廉政建设力度加大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决策部署,惩防体系不断完善,认真开展工程领域、公务用车,“小金库”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官员,依纪依法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腐败案件。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成绩和进步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赣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央驻赣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江西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好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全省经济总量偏小,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发展不足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产业层次整体不高,发展不平衡,统筹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生产成本上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繁重。改善民生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挑战。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还不强,执行能力和工作作风还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政府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支持(1) 中立(0) 反对(0)
猎狐 小大 3楼 信息 | 搜索 | 邮箱
加好友 发短信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11日在金安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金安区人民政府区长 汪龙照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开拓奋进,五年发展跨上新台阶
过去的五年,是金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的发展,为“十一五”目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为“十二五”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年来,全区人民在中共金安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奋进,圆满完成了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金安迈入了快速发展新阶段。
这五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区生产总值总量和人均实现双翻番,分别达到104亿元和12149元,年均分别增长13.5%、13.8%。财政收入(全口径)由2.87亿元增至6.83亿元,年均增长24.22%。工业主导地位显现,三次产业结构由25.9:33.3:40.8调整为19.2:46.2:34.6。工业总产值由17.07亿元增至115亿元、年均增长40%。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连年增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4家,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7亿元增至54亿元,年均增长17.5%。旅游业迅速崛起,建成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2个。
这五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累计完成固定
资产投资152亿元,年均增长51%。合武铁路、合六叶高速公路金安段建成通车,建成县、乡道路172公里、“村村通”公路950公里。金安开发区、城北工业园等园区平台迅速形成。小城镇建设累计投入35亿元,城镇化率由39%提高到52%。三十铺镇荣获“第三批全国文明村镇”,毛坦厂镇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2个新农村示范村和9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点累计投入3.72亿元,新建农民住宅30万平方米。生态区建设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36%,获全省绿化模范县区称号,有3个乡镇、27个村获省生态乡镇、村命名。
这五年,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顺利完成文化体制、工商系统市场管办分离改革。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累计引进到位境内资金162亿元、年均增长50%,利用外资69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进出口总额由1111万美元增至6150万美元,年均增长15%。全民创业行动充满活力,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80%以上。
这五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5.7亿元。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
9.6万平方米。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乡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六安锣鼓书和翁墩剪纸分别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升位晋类。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深入
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459元增至1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68元增至5420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增城镇就业18490人。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净增5.38万人次,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新建敬老院3.17万平方米,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由10.8%提高到36.5%。减少贫困人口45500人。 这五年,社会大局和谐安定,政府建设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平安金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区”、“和谐社区示范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未发生一起重特大安全事故。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开展。“五五”普法通过验收,“六五”普法扎实推进。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100%。建立并落实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深入开展“网络问政”活动,区政府网站被评为省、市“优秀政府网站”。坚持信访接待日制度,认真落实信访责任制和问责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政风行风和机关效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自我加压,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区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发展加快、后劲增强、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一是示范区建设势头强劲。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各类园区
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1亿元,征地6000亩,拆迁房屋25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26万平方米,建设道路48公里。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共引进项目256个,合同引资240.55亿元,实际到位境内资金66.14亿元、同比增长63.5%,利用境外资金2630万美元、同比增长55.6%。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成功入库省“861”项目25个、总投资88.2亿元,完成投资10.95亿元,增长2.7倍。99个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6亿元,同比增长78.4%。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年目标任务基本实现,装备制造、轻纺服装等五个产业园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迅速推进,锦兴合成革、酷豆丁儿童用品、龙腾汽车科技、天成新型建材、明牛服饰和皖通管业等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6.8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30%。24个超亿元企业实现产值101.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8%。三是农业农村稳步发展。粮食总产量49.2万吨,生猪饲养量60.07万头,家禽饲养量1422.7万只,水产品产量2.25万吨,蔬菜产量26.2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34亿元,同比增长10.3%。新增流转土地3.1万亩。木南示范区成功争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凤凰、九十铺农业示范园,皖农鹅业、九棵松、丰乐源等农业特色园区初具规模,示范带动能力增强。四是旅游三产提档升级。圆满完成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年的目标任务。各类旅游基础设施投入8.1亿元,大别山石窟、皖西大裂谷、悠然南山度假区创4A景区接受了国家级评审,昭庆寺创3A景区通过省级验
收。全年接待游客2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6亿元。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五是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实施中心城区重点工程征迁项目51个,征地2370亩,搬迁1489户、拆迁房屋30万平方米,实施安置房、廉租房建设任务9项,竣工面积25万平方米。完成33项城区“创园”任务。312国道升级改造金安段征迁工作基本完成,六东路升级改造开工建设。启动小集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年投入小集镇建设资金13.31亿元,开工建设项目80个。六是民生改善成果显著。各项民生工程共投入6.17亿元,其中区级配套7998万元。发放各项涉农补贴3.73亿元,发放社保待遇2.8亿元,发放低保金7469万元,发放大病救助金1288万元。扩建乡镇敬老院9所,新增床位400张。救助重度残疾人5440人。减少贫困人口10612人。开工建设区级保障房4.8万平方米,改造危房2100户。七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入2003万元,完成41个校舍安全工程项目,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高考本科达线率达64.93%。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新农合参合率达98.9%,兑付补偿金1.18亿元。计划生育“村为主”机制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完成4所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43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群众健身和竞技体育同步发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深入开展。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物价、档案、地方志、拥军优属、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龄妇幼和社会慈善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
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2月21日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提速增效、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纵深推进“四个倾力打造”,努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圆满完成了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23.9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86.63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 115.86亿元,增长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7亿元,增长24.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17亿元,增长17.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56.49亿元,同口径增长16%;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10.38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2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6293元,增长14.9%;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3.5%和4‰以内;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4.8%。
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项目带全局,推动经济提速增效
——投资拉动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充分显现,投资拉动GDP增长9.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占投资总额的2.2%、55.1%、42.7%。突出抓好总投资1490亿元的100个重点项目,其中51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74.79亿元。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及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惠钢18万吨铜渣二期、钢城集团5000吨海绵铜、惠、煤100万吨焦炭等项目全面竣工,福川机械球墨铸件汽车后桥壳等项目基本建成,白马铁矿二期、观音岩水电站等项目按计划推进,桐子林水电站、云铜公司2万吨铜锭、省道310红格过境线、二滩水淹区连片扶贫开发、红格温泉度假酒店二期、金海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开工建设,富邦1000万件刹车制动毂、润莹300万件汽车齿轮技术改造扩能等机械制造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14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三次产业健康发展。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铜、钢铁、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矿业和机械加工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新进展,成功跻身国家首批62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64.63 亿元,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348.59亿元,增长20.5%。农村经济平稳增长,粮食、水果、蔬菜、肉类总产量分别增长0.2%、
9.8 %、4.1%、3.4%,收购烟叶32万担,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52亿元,增长4.5%;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漳河、盐边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东区、西区、仁和区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正式启动,漳河县被确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盐边台湾农民创业园挂牌并启动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节水灌面2万亩,整治病险水库17座,大竹河引水工程等水利建设加快推进。以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欢乐阳光节、金芒果节等活动精彩纷呈,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有力推进,“阳光花城”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实现旅游总收入42亿元,增长21%;烟叶仓储中心、密地现代粮食物流中心一期粮库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沃尔玛等知名企业入驻我市,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品市场表现活跃,城乡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要素制约有所缓解。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实施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9个,预计新增削减量4万吨,实施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10个,预计新增削减量1500吨,为加快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土地整理工作有效开展,农用地征转报批5530亩,供应建设用地4515亩。金融稳健运行,全社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571.69亿元,增长16%;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387.76亿元,增长16%;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165.6亿元,增长25.56%,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缓解;惠河市商业银行成都分行顺利开业,农村商业银行正式获批组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铜磁铁矿直接还原新流程、机械加工制造、高铜型高炉渣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高新技术产品及技术性收入达105亿元。煤、电、油、运等要素供应保持稳定。
——财税支撑作用明显。收入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全口径地方财政收入107.1亿元,同口径增长7.22%,其中,国税系统组织收入44.87亿元,增长11.1%,地税系统组织收入37.66亿元,增长16.9%。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地方财政支出94.46亿元,同口径增长12.6%。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全力促发展、惠民生、保投资,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加大,民生投入大幅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得到保障。
——县域和园区经济活力提升。三区两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18%、23.8%、18.7%、14.8%,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6.2%、9.1 %、15.6 %、22.2%、30.4 %。铜产业园区、县(区)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其中铜产业园区(本部)完成工业总产值82.38亿元,增长62.8%,新签入园协议项目24个。
——国企民企竞相发展。引导国有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努力克服原材料涨价等困难,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强化供产运销衔接,各国有企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均迈上新台阶。其中,惠、钢集团在惠、实现总收入412.6亿元,惠、煤集团煤炭产能达500万吨,十九冶集团新签合同额93亿元。民营经济不断壮大,新增私营企业1291户、个体工商户8111户,钢城集团营业总收入突破130亿元并入选全省重点培育的100户大企业大集团,安宁铁铜等5户企业上市工作顺利推进。
(二)抓建设上台阶,改善城乡发展条件
——交通枢纽建设提速。对外大通道建设有力推进,成昆铁路新线惠河市段、丽—惠、—遵铁路、惠、—宜沿江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丽—惠、高速公路惠河市段13个工程标段已开工11个,惠、—大(理)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纳入《四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3日在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省长 刘伟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及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紧紧抓住难得历史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同2005年相比,预计生产总值总量翻了一番多,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7倍,年均增长31.0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倍,年均增长16.5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74倍,年均增长22.3%;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93倍,年均增长2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6倍,年均增长23.4%;财政支出增长2.41倍,年均增长2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1.5%和67.1%,年均分别增长10.06%和10.81%。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省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5.9∶43.4∶40.7调整为2010年的
14∶48.7∶37.3。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62%;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完成重点节能减排工程461项,实现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0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9%。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8%。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35万公里,高等级公路达到81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46公里,67个县通二级以上公路,95%的乡镇通油路,建制村全部通公路。现有铁路主干线完成电气化改造和复线建设,敦煌铁路建成通车。兰渝、西平、天平、兰新第二双线等铁路开工建设。嘉峪关机场完成改扩建,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庆阳机场扩建工程和金昌、张掖、夏河机场开工建设。建成国内首条75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进展顺利,盐环定扬黄续建甘肃专用工程主管线贯通。完成13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四期”等重大生态项目进展顺利。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建成一大批城市供水、供热、道路、垃圾污水处理和燃气等基础设施项目。新建农村户用沼气73万户,解决6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1%。
——农业和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五年财政投资63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55.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新修梯田491万亩。实施“四个1000万亩工程”和促农增收“六大行动”,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26.99亿元。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比2005年增加121.41万吨。马铃薯、中药材、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736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4%。农民工技能培训累计259.78万人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151.8万人次。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008个,减少贫困人口241万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个。建立酒泉风电装备、天水装备制造、航天蔬菜育种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启动实施新材料技术、特色中药现代化等10个重大专项和一批科技创新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32项,专利授权量达到5895件,省级科技成果达到416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34.7亿元。研制出4500吨大型快速锻造液压机组等一批高端机械装备,填补了国内制造业空白。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三叠系油藏稳产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核循环等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正逐步或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省级财政五年累计安排153亿元,为民办成62件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23.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4.2万人。连续五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733元提高到2010年的1400多元。同全国相比,提前一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提前一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提前一年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村干部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34个县557万人。完成保障性住房8.29万套,对38.22万户、111.16万人次发放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改造农村危旧房41.3万户。全面完成“两基”攻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42.77%提高到7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5%提高到22%。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基本实现,建成农家书屋1.3万个。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综合覆盖率达到95%。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领域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获奖,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五年控制在7‰以内。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投入资金41.56亿元,完成48户困难企业政策性破产,妥善安置职工9.59万人。进入我省发展的中央企业达76家,一批骨干企业与央企实现战略重组。75%以上的省属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到2010年底,省政府国资委监管企业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比2005年增长1.73倍和2.96倍。农垦、粮食、商贸、交通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扩大到41个县。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省级行政
审批事项累计减少1738项,事业单位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进行。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6%,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60%,全省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6.69亿美元。
——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各类应急预案不断完善,救援队伍得到加强,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成功化解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有效组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地震灾区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和重建任务全面完成,深圳援建的24个项目全部竣工,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加快。对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事项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严格依法履行职能。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公民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基层民主不断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严格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清理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审计、监察监督得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加大。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聚精会神促发展,全力以赴抓落实,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完成生产总值4100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80亿元,增长3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0亿元,增长18%;大口径财政收入745亿元,增长23.39%;地方财政收入353.6亿元,增长23.37%;财政支出1466.7亿元,增长2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2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增长11%。一年来,主要做了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政策。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进一步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制定出台了贯彻意见和实施方案。加强同国家部委的衔接沟通,已同中央16个部委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已有30个部委下发支持甘肃发展的实施意见,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或部委“十二五”规划盘子。
二是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44.9亿元,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年初确定的48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三是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启动兰州秦王川新区建设,兰州铁路枢纽工程、兰州市区至中川机场高速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酒嘉一体化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引进风光电装备制造企业35家,年生产成套风电设备能力达到2000套30万千瓦。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各地发展定位不断明晰,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技术改造,鼓励工业园区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功能。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50亿元,增长16%;实现利润总额210亿元,增长35%。加快服务业发展,物流、旅游、文化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五是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发展工程节水33万亩,新修梯田161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48万亩、高效节水技术226万亩、脱毒种薯种植41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958.3万吨。输转城乡劳动力516.89万人,创劳务收入468亿元。加大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力度,预计全年减贫40万人。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稳步推进。
六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5.5亿元支持创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9.3万人。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年2448元和850元,城乡低保人口分别达到86.9万人和318.3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第一批10个试点县参保率达到95.45%,第二批15个试点县参保率达到74%,9个藏区县参保率达到91%。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23.8%。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166万平方米。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补助标准达到15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贴标准由80元提高到120元,参合率达到95.7%。对13.47万户、38.82万人发放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0万户。从11月起,为425.7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2.77亿元。承诺为民办的14件23项实事全部兑现。
七是全力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迅速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全力抢救生命,紧急转移安置群众,及时救治伤病员,有效处置堰塞湖险情,抓紧开展河道清淤疏通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统筹安排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陇南、天水等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做到了受灾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各类学校均按期开学,抢险救灾工作取得重大胜利。目前,灾后恢复重建
工作全面启动,舟曲城区重建详细规划全面完成并批准实施,城乡居民住房加固维修基本完成,永久性供水、白龙江河道整治等工程进展顺利。
八是稳步推进改革开放。省属3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进程加快,省级国有商贸企业改制稳步推进,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支持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水、金昌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法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勘界确权面积达到8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3.3亿美元,增长89%。成功举办第十六届兰洽会,签约合同总额1309.4亿元。引进资金实际到位808亿元,增长72.6%。对外直接投资9988万美元,增长130%。上海世博会等参展工作取得成效。
各位代表!
过去的五年,是甘肃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的结果,是省委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监督的结果。“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不仅进一步坚定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也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中央驻甘各单位,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甘肃发展、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
总结五年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