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名言 点击: 2018-07-04
孟子的义利之辨
评孟子的义利之辨
义利观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侧面,义利之辨层次最能引起人们注意,因为孟子正确审视义与利之间的选择性张力,既能鲜明地坚持道义论的基本立场,又能够对经济生活进行独具特色的伦理辩护。义与利,通俗地说,就是道德与利益。“义利之辨”,就是正确处理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如果说仁是《论语》的核心价值观,那么,义可以说是《孟子》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孟子》第一章《梁惠王上》的主题是“义利之辨”。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还提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之后孟子还提到:“人性中羞耻的心,是义的开始”(“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会给别人,也不会从别人那里拿取一丝一毫”(“非其义者,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官吏违背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国家还能存在,那是太侥幸了”(“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离娄上》)。
综上,可看出孟子已将“义”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足以见得孟子对于义的看重。但是我认为孟子这样讲“义”与’利“放在了两个完全的对立面,未免有些过于极端。其实在之后儒家也并不讳言利。“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也就是说,道德和利益是人所兼有的。林则徐有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的崇高利益,不应趋福避祸,即使贡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而我们上一届总理温家宝也提到,商家要流着道德血液,我们应该鼓励社会对于“义”的发扬,但也不反对人们对于合法利益的追求,做到义与利的结合,我想这才是我们建立一个和谐的法治社会所需要努力发展的方向。
名言警句
见利不贪,见美不淫。
【出处】三国·诸葛亮《将苑·将志》
【注释】美:此处指美色。
【简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莫取不义之财。有些人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向往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甚至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原文】(节选)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智者见利而思难,暗者见利而忘患。
【出处】北朝·刘昼《刘子·利害》
【简析】要摆正“义”和“利”的关系,见利思难是为官从政的一种道德准则。“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才不会在政治上蜕化,思想上迷茫,物质上贪婪,生活上堕落。
【作者简介】刘昼,北齐渤海阜城人,字孔昭。习三《礼》、《春秋》,俱通大义。举秀才,考策不第,乃害不学属文,制《六合赋》以呈魏收,收谓其愚。又撰《高才不遇传》。孝昭帝时,自谓“董仲舒、公孙弘可以出矣”,频上书,多非世要,终不见采。有《金箱璧言》,已佚。
【原文】(节选)智者见利而思难,暗者见利而忘患。思难而难不至,忘患而患反生。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
【简析】人要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不知道廉耻,什么都索取,什么事都敢做,必然会遭致无穷祸患。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亦自署蒋山佣,明诸生。曾参加抗清斗争,后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考证,古音考订,分古韵为10部。治经重考据,力求经世致用,其诗沉郁苍凉,爱国精神强烈,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原文】(节选)《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
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乎?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出处】晋·傅玄《傅子·正心》
【注释】尚:崇尚。莫:代词,表示没有什么或没有谁。
【简析】成就道德,其根本在于保持正直善良之心;心正,然后人品行为才能端正。古人讲“修身在于正其心”(《大学》),说明培养和保持正直之心,对立身处世有重要意义。
【原文】(节选)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处】《宋史·范纯仁传》
【注释】助廉:助益廉洁。恕:推己及人,仁爱待物。‘
【简析】只有俭朴才可以养成廉洁的作风,只有宽恕才可以形成美好的品德。“俭”和“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两个概念。俭是富国的重要国策,也是防腐倡廉的主要途径;恕要求以仁爱之心待人。如此,方能成就大德,兴国立邦。
【原文】(节选)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没之日,幼子、五孙犹未官。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亲族有请教者,纯仁曰:“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陈绛 义利之辨 的现实意义
“义利之辨”的现实意义
——陈绛教授在第三届敬老崇文论坛上的演讲
发布者:正北 时间:2012-10-20 07:09:29 来源: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 【收藏】[0]
【评论0 查看】 【我要评论】 【发起话题】
思想者小传
陈绛 字墨孙,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29年生于福州。194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50年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提前毕业,分配在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工作,1957年起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长期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曾任上海市经济史学会会长。1977年回复旦任教,1995年受聘入上海市文史馆。作为美国富布莱特资深学者,1983年曾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访问讲学。合著有《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上海近代经济史》第一卷,译有《赫德日记:赫德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李鸿章评传: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起始》,编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轮船招商局》、《中国家谱资料选编·经济卷》及有关论文。
幼承庭训点滴
母亲以传统的诗词给我美的启蒙教育,陶冶我幼年的情操;父亲要我诵读儒家经典,就是要用它培养我的道德观、价值观。东西方文化尽管有许多差异,但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相通的。我在哈佛大学校内的哈佛燕京学社看到陈宝琛题写的对联——“新旧文明能相益,东西心理本自同”,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本届论坛的主题——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是个很大的题目。不论传统文化,还是道德建设,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专题,撰写一部专著。今天我只能就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其对我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谈谈我对儒家 “义利之辨”的肤浅体会。
我在识字之前,晚上入睡前,母亲常常教我念李白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西鄙人 《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之类文辞优美、音调悦耳的诗歌。母亲以传统的诗词给我美的启蒙教育,陶冶我幼年的情操,却从来不教我像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类宣扬读书做官、毒害儿童心灵的诗。母亲的诗教,以及她每天晚上哄我入睡时给我讲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王祥卧冰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则是她给我道德的启蒙教育。我小时虽然不像《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那个六朝人,把钱叫做 “阿堵”,可是母亲却从不让我接触钱,我身边没有零花钱,想要什么文具小玩意儿,都是母亲替我买,我自己没有钱,也不用钱。即使新年有压岁钱,收到后,也要交给大人。一直到读小学六年级快毕业时,母亲才给我几枚铜板,自己可以自主到文具店买喜欢的文具了。
父亲是以儒家思想灌输我。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长期支配中国社会生活,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元典。我读小学和中学,每遇假期,父亲总是抽时间教我读 《大学》、《中庸》、 《论语》、 《孟子》。他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教给我文化历史知识,而在于教我立身、待人、做事的根本道理。他告诉我,我们这一辈兄弟命名,都是取 “纟”旁部首,如陈总(字岱孙)、陈薭 (字矩孙)。下一辈应当怎样取名,请示大伯祖父陈宝琛。那时正是民国初年,社会混乱,军阀混战,在陈宝琛眼中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所以他说,现在做人最要紧,取名就取单人旁吧。父亲很有同感。所以我的子侄辈名字多是单人旁,如陈任、陈传。
父亲要我诵读儒家经典,就是要用它培养我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小学五六年级时,有一天中午放学,正遇上突然下阵雨,我回家告诉父母亲,一个我平素不喜欢、看不惯的同学
没有带雨伞,我幸灾乐祸看他淋着雨回家,而不愿意叫他和我共打一把伞。父亲听到后很不以为然,他立即引 《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教训我。他就是这样不失时机地用儒家的道德准则来要求和规范我的日常生活。这一点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我一直谨记在心。父亲对我和善地循循善诱,我从小从未受过父母亲一次责骂,更没有挨过打。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美国哈佛大学,和房东夫人在早餐桌上谈起这则故事。她是基督徒,立刻告诉我, 《圣经·马太福音》上说,你要人家怎样对待你,你便应该怎样对待人家。一正一反,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可见东西方文化尽管有许多差异,但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相通的。我在哈佛大学校内的哈佛燕京学社看到陈宝琛题写的对联——“新旧文明能相益,东西心理本自同”,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义利之辨”释义
仁义道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 “义利之辨”,就是正确处理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儒家并不讳言利,但反对不择手段地追逐个人或集团的私利,反对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而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践踏道德伦理的底线。谋取利益的时候,要首先考虑道德的准则 “义”,这是儒家教导人们的基本价值取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孔子对学生子贡提问的回答。子贡问他: “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 “那大概就是 ‘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对‘恕’字的诠释: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恕矣” (《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待人家要宽厚,否则就离开恕字远了。记得陈家祖训有 “常存厚道以培家运”句,螺洲祖屋第一进大厅左右两侧柱上悬有楹联 “谦朴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两者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母亲待人宽厚仁慈,深受邻里的尊敬和赞扬。自我记事时起,我从没有见过她对佣人 (不论男仆还是女佣)疾言厉色、叱喝呵责。
父亲教我读 《四书》,不是按大、中、论、孟的次序,而是先读 《孟子》。我最近读到王国维的女儿回忆王国维的文章,谈到王国维教子女也是先读 《孟子》,然后才读 《论语》。 《孟子》第一章 《梁惠王上》的主题是 “义利之辨”。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他: “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给我什么利呢?”孟子回答说: “王何必曰利,有了仁义就可以了。”孟子接着说: “如果全国上上下下都追逐利,那么,国家便完蛋了。”如果说 “仁”是 《论语》的核心价值观,那么, “义”可以说是 《孟子》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仁义道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宋儒程子说: “仲尼只说一个 ‘仁’字,孟子开口便说 ‘仁义’;仲尼只说一个 ‘志’,孟子便说出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义利之辨”是 《孟子》一书提出的第一个论题。孔子和孟子都多次谈到义。在儒家看来, “义者宜也” (《中庸》),义就是做事要适宜,待人要公正。孔子说,义是最可贵的,它是做人的根本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说,人性中羞耻的心,是义的开始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会给别人,也不会从别人那里拿取一丝一毫 (“非其义者,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官吏违背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国家还能存在,那是太侥幸了 (“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义与利,通俗地说,就是道德与利益。 “义利之辨”,就是正确处理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儒家并不讳言利。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也就是说,道德和利益是人所兼有的。王充在 《论衡·刺孟》中分析: “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前者指国家的财政收入,后者指百姓的安定富足的生活。林则徐有句名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的崇高利益,不应趋福避祸,即使贡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儒家不是一般地反对利,儒家反对的是不择手段地追逐个人或集团的私利,儒家反对为
了满足个人的欲望而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践踏道德伦理的底线。儒家肯定追求利益的正当性。人们都想得到富贵,这是人的本能。孔子说: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果富贵可以求得到,即使是赶车这样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做。哪个人不想富贵?但是儒家先哲都坚持,不符合道德要求而获得的富贵,他们是不要的。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必须做到 “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谋取利益的时候,要首先考虑道德的准则 “义”,这是儒家教导人们的基本价值取向。 《孟子》朱熹注记司马迁读到孟子见梁惠王这一章, “废书而叹”。朱注: “程子曰:君子未尝不言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唯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就是,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知道谋利。他将义和利看作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
传统道德“义”字为上
“义”表现在对国家的态度上,便是 “忠”。在中国传统道德里,“忠义”两字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成为传统道德的一个范畴。 “义”表现在对人的态度上,是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里, “信义”两字也是常常连在一起的,成为传统道德的另一个范畴。诚是诚实、忠诚,信是信任、信赖。在人际关系上,互相信任是建立在双方诚实、恪守契约的基础上。
“义”表现在对国家的态度上,便是 “忠”。在中国传统道德里, “忠义”二字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成为传统道德的一个范畴。我的伯祖父陈宝琛在晚清光绪初年作为清流派主要人物,因为坚持正义,批评朝政,触犯了慈禧,光绪十一年 (1885)被降级回乡。光绪三十四年 (1908)慈禧去世后,他才复出,担任溥仪的师傅。他在家书中说,他原来只打算短期出山后仍然回乡,但是“情牵义缚”,不忍南归福建。所谓 “情牵”的情,便是他同溥仪师生之情;所谓 “义缚”的义,便是君臣之义。他反对溥仪在日本人诱骗和郑孝胥等人怂恿下出关去东北,他拒绝跟溥仪去东北,出任满洲国伪职。他在临终前说: “民族是不可得罪的。”历史已经进入民主共和的新时期,他未能随历史潮流而前进,仍然幻想大清皇朝复辟,这是他的悲剧。但是他一片孤忠,坚持民族大义,这一点却得到后人的肯定。 “义”表现在对人的态度上,是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里, “信义”两字也是常常连在一起的,成为传统道德的另一个范畴。诚是诚实、忠诚,信是信任、信赖。在人际关系上,互相信任是建立在双方诚实、恪守契约的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亲身经历两件小事,感触很深。一件是,我在一家书店买书,此后这家书店每月都寄来两本新书供我选购。如果我喜欢,把书留下,开张支票寄去;如果不要,将书退还。书店不怕我赖账,我当然不会赖账,彼此都基于诚信。另一件事,关于集邮。我有集邮的癖好。我在波士顿邮局买了一套前一年的全年套票。买了一袋,回家打开整理,发现少了一枚。心想糟了,离了柜台,银货两讫。过几天路过这家邮局,我想死马当作活马医,姑且进去问问。柜台上的人拿到我那缺一枚邮票的一袋套票,二话没说,立马给我换了新的一袋。我当时想,这类事西方国家做得到,我们能做得到吗?
诚信的反义词是欺诈。今天我们的社会,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诚信缺失。所谓 “利欲熏心”、 “利令智昏”、“见利忘义”,都不幸地成为屡见不鲜的现实。在商界,加了苏丹红的鸭蛋、三聚氰胺的奶粉、洗衣粉氽的油条、餐桌上的地沟油,制造和出售这些戕害人们健康的商人,说他们丧心病狂毫不为过。更为不堪的是,在文教界,院士作假,校长剽窃,博导抄袭,也时有所闻;学者急功近利,游走于官员和商人之间,膜拜于权力和金钱面前,早已斯文扫地。{义利名言}.
前几年,上海市文史馆领导让我参加中央文史馆举办的国学论坛,我提交了一篇论文,谈到近几年的国学热中,国学的商品化亦即市场化,有些地方举办国学讲堂,一年上课24
天,收费两万八千元。我指出,国学已经沦为逐臭之夫的淘金桶和摇钱树,靠国学赚大钱,这不仅是国学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在旅游界,有的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将一些历史建筑变成豪宅会所。不久前北京闹得沸沸扬扬的梁林故居,还有重庆的蒋介石行宫、南京的张治中公馆,都是在 “保护性拆除”、 “维修性拆除”的名义下,遭到了破坏。四大佛教名山现在争着上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都以旅游公司的形式,打着保护当地文化和开发旅游资源的旗号以盈利,峨眉山早已在前几年挂牌上市,其他三座山也在积极策划上市。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发展理念中,各地挖空心思寻找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一些著名的寺庙道观 “沃尔玛化”,卷入 “圈钱’的大潮。一些地方官员一味追求GDP,醉心于政绩工程,开发商不择手段牟取暴利,官商勾结,亦官亦商。孟子所谓 “上下交征利”的现象,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涵养道德从小做起
今天年轻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送孩子学钢琴、学画画、学奥数,交择校费、送补习班,说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恰恰很少有人注意一个人品格成长的基础在幼年,道德培养的起跑线在家庭。
当然,不可否认,在今天这个呼唤道德建设的社会,我们依然不时看到“最美母亲”、 “最美女教师”、 “最美工程师”、 “最美公交司机”、 “最美党员奶奶”,乃至 “最美高富帅”等等,网友们用 “最美”来赞扬这些草根百姓中的道德楷模。他们在道德与私利 (甚至个人生命)二者择一的危急时刻,坚守道德的底线,秉义直前,义无反顾,奋不顾身,舍生取义,令人动容。他们身上闪耀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辉。人们在网上成千上万次地转发他们 “最美”的事迹,表达出人们对道德回归的热切呼唤。
人们未必都能像这些道德楷模那样,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做出义举、壮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义利之辨”随时都在拷问人们的心灵,考验人们的道德观。前几个月我在报纸上读到一篇短评,提到:好干部从不贪做起,好会计从不做假账做起,好记者从不说假话做起,好商人从不卖假货做起,如果各行各业都能恪守 “义利之辨”,从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做起,那么,社会上弊绝风清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总的说来, “义利之辨”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的基本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人们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处境纵然千差万别,但是对于基本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奉,应该是一致的。我们提倡和褒扬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奉行,唾弃和谴责对道德规范的蔑视甚至践踏。通过道德建设和传统文化的濡染,将基本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做人要求,养成道德的自觉,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今天年轻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送孩子学钢琴、学画画、学奥数,交择校费、送补习班,说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恰恰很少有人注意一个人品格成长的基础在幼年,道德培养的起跑线在家庭。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三字经》说: “养不教,父之过。”家长 (家庭)对儿童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儿童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做起。家长不必对儿童耳提面命,但是家长的以身作则,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对儿童的耳濡目染,像润物的春风春雨,能起到重要的默化作用。
我们常说,学电脑、学体育,要从娃娃抓起,其实,家庭教育是道德建设的起点或基础,更不可忽视。前两天我从报上读到一则故事。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在哪个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 “最主要的东西”?他的回答既不是哈佛大学,也不是哪一个世界上超一流的实验室,而是幼儿园。因为他认为在幼儿园学到了人生根本意义上的全部东西:行为的规矩、做人的底线、懂得珍惜、懂得与人分享。可见幼儿教育是人一生所受品德教育的基础。 孔子说: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要在品德修养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把德育置于智育之前。现在我们往往反过来做,先抓智育,然后再去补课抓德育,其实是把
本末颠倒了。
苏东坡诗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意味传统文化, “气”意味个人道德涵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和传统道德的熏陶下,一股正气充沛于心,气度自然不凡。这句诗扼要地说明了传统文化对个人道德涵养的积极的培育作用,值得我们大家铭记在心。
习近平经典语录大全
习近平经典语录大全
■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中俄双方把握这美好的早春时节,为两国关系和世界和平与发展辛勤耕耘,必将收获新的成果,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 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 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不断深化。继17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
■ 我们两国要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实际行动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坚定支持对方发展复兴,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对方办好自己的事情。
■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义利名言}.
■ 俄罗斯有句谚语:“大船必能远航。”中国有句古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中国将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等理念,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中国将坚定不移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中国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中国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坚持正确义利观,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中国重视各大国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同各大国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与各国一道共同推进全球合作。
■ “合则强,孤则弱。”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正在推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合作倡议,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和机遇。{义利名言}.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坚持开放包容政策,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中国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秉持开放精神,共享发展资源,推进国际开放包容。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化在增进中外了解和友谊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中国坚持人文交流,搭建友谊桥梁,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支持人文交流和民间外交,包容互鉴,广结善缘,扩大人文合作,增进人民感情。{义利名言}.
■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理念,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全球和平稳定,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 中非关系不是一天就发展起来的,更不是什么人赐予的,而是我们双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 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 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我们双方谈得来,觉得相互平等;我们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你们,你们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
■ 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真朋友最可贵。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
■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非洲,世界和非洲的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中非虽然远
隔重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的传统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我们各自的梦想。
■ 搞“山头主义”“小圈子”必出事。
■ 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
■ 党内不能搞利益集团。
■ 有腐必反,决不“养虎为患”。
■ 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
■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 不能想象突然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 “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任何国家发展同非洲关系,都应该尊重非洲的尊严和自主性”,这是习近平在达累斯萨拉姆发表演讲时斩钉截铁的表态。
■ 这一“重要演讲”从强调半个世纪以来的友情开始,谈到历届中国领导人对非洲的支持, 将双方关系定位力“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此后,习近平提到了“核心利益”。这个词通常是指中国绝不会退让的主权问题,如台湾和西藏等问题。如今,中国的关注点在于与日本之间的尖阁诸岛问题,以及与菲律宾等国之间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争夺。
■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 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旧时代。
古代名句100则
古代名句100则
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诗经》
(译:一天不相见,好像相隔三年。形容思慕殷切。)
2、一失足成千古恨 ——《隋唐演义》
(译:一犯错误,抱恨无穷。)
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 (译:一句话已经出口,即使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比喻话已出口,难以再收回,指说话算数。)
4、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
(译:以弓的张弛比喻治理天下应严宽结合,使人民有劳有逸。现也用以比喻生活和工作要加以节制,有节奏地进行。)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
(译:二人一条心,锐利得能截断金。比喻同心同德,办事就容易成功。)
6、人一能之,己百之 ——《礼记》
(译:别人聪明,一学能成功的事,自己便要用百倍的工夫学好它。也做“人一己百”。)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译:不进老虎洞,怎么能得到小老虎呢?比喻不冒险,不经过艰苦的实践,就不能有大的成就。)
8、不为五斗米折腰 ——《晋书·陶潜传》 (译:不为微薄的薪俸向上司低头弯腰。)
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不能因为一次小的失误,就抹杀过去的大功劳。){义利名言}.
10、不贵尺璧,而重寸阴 ——《淮南子》
(译: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直径一尺的璧玉还要珍贵。形容要珍惜分
分秒秒。)
11、不蔓不枝 ——宋·周敦颐《爱莲说》 (译:原指莲梗既不蔓延,也不分枝。后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洁流畅。)
1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论语》
(译:不必担忧没有职位或地位,应该但有自己用什么本领来使自己立足社会。)
13、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非子》
(译:不期求远古的制度,不效法陈规。意为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决不抱残守缺,决不拘泥于陈规。)
1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
(译:不堵住其他流向,水就不能朝一个方向流动;不停住一只脚也就不能迈步。现用以比喻不堵塞、阻止某种事物,就不会有另一种事物的流行和发展。)
1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易》
(译:仁义者着重仁的方面,有智者注重智的方面。个人观察角度不同,见解也不同。)
16、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庄子》
(译:以短暂的时日来看觉得不足,但按长久的岁月来计算却绰绰有余了。形容积少成多,只要长期坚持不懈就会有可观的收获。)
17、日知其所亡 ——《论语》
(译:日日增进所未闻的知识。)
18、化腐朽为神奇 ——《庄子》
(译:变坏为好,变陈腐为奇妙。)
19、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战国策》
(译:比喻人们要想本领高强,有所建树,必须努力充实自己。)
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不要认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认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
21、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孟子》
(译:把鱼赶到深水潭里,把雀子赶到密林里。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者驱使百姓投向别国。现比喻某些人不善于团结别人,把一些应该而且可以争取的人驱赶到对方去。)
22、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译:原指恋爱中的男女不用明言就可互相了解对方的心思。现常比喻使彼此间非常了解,心意完全相通。)
23、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译:用卑劣的想法去推测品行高尚人的心思。)
24、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战国策·屈原《卜居》 (译: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比显得短了;寸比尺短,但跟再短的东西比就显得长了。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2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东汉·张衡《东京赋》 (译:谁能够承载船只,也能够使船只翻掉。比喻百姓能拥立统治者,也能推翻统治者。)
26、玉不琢,不成器 ——《礼记》
(译:玉不经过雕琢,不成为器皿。比喻不学习,不受教育,不会成材。)
27、业精于勤,荒于嬉 ——唐·韩愈《进学解》 (译:学业的长进在于勤奋,懒散就会荒废学业。)
2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译: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刻意打磨玉器。原指别国的贤才可以为本国的辅佐。后常用来比喻吸取他人的长处来使自己进步得快。)
29、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礼记》
(译:极细的差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译:在忧患中生存,在安逸快乐中死亡。意为忧患能促使人奋发图强,安乐则容易使人沉溺丧志。)
3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译:皮已经没有了,毛还依附在哪儿?比喻事务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3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 (译:年老的千里马虽在马厩,仍想去跑远路。比喻人虽年老,却还胸怀壮志,干劲很大。)
3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
(译:尊敬自己的长辈, 并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别人的长辈。)
34、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译: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炼到极高的境界。后比喻学习、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后,还须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
35、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周易》 (译:相同的气味相互感应。比喻志趣性情相投的人相互呼应,自然结合,互为知己。)
3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译:比喻当事人看问题往往有主观片面性,因而看不清;旁观的人由于冷静客观,却看得清楚。)
3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译:慨叹人世沧桑,年华易逝。)
38、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史记·连破蔺相如列传》 (译:在困难当头的时刻,置国家利益于个人恩怨之上。)
39、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
(译:阻止百姓说话,比堵住流水还危险。 意为禁止人民说话,势必招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40、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唐·韩愈《独孤申叔哀辞》 (译:像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刻画、描写的人物非常生动逼真。)
41、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元·无名氏
(译:意为改造山河还容易,改变人的本性却很难。)
42、迅雷不及掩耳 ——《六韬·龙韬·军势》 (译:雷声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捂住耳朵。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势迅猛,来得非常突然,使人来不及应付和准备。)
43、如入宝山空手回 ——元·扬显之《郑孔日风雪酷寒亭》 (译:比喻本来应由所得,结果却空手而归,一无所获。简称“宝山空回”。) 4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呢?)
45、行百里者半九十 ——《战国策》
(译:要行一百里路,而把已走了的九十里只看作路程的一半。比喻事情越接近完成越困难,越要认真对付。)
46、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 (译:在读书上多花工夫,那么写文章时就轻松容易了。)
47、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译:原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一时被诬陷,但历尽艰险后他高尚的品德中就会被人们认识。现用以说明经过努力,终能获得宝贵成果。)
48、男儿有泪不轻弹 ——明·李开先《宝剑记》 (译:好汉不会轻易掉眼泪。)
49、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