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

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8-01-20

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篇一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2011-02-05 08:38:38)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教学

小学

语文

教学

修辞手法

成语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 反问,设问。(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复喻(又名博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分正衬、反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无更换词语叫做叠句或重复(注意2者的区分)。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定义: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比拟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

拟人修辞手法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夸张

3.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夸张的用法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实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排比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对偶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

6.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篇二

成语中的修辞

许多成语运用各式各样的修辞方法,既简练又形象,具有独特的魅力。如果恰当地运用这些成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能收到极好的表达效果。常用成语的修辞方法有:

明喻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暗喻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借喻 :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夸张 :胆大包天 浑身是胆 一步登天 顶天立地 怒发冲冠

度日如年 一丝不苟 寸步难行 不寒而栗 挥金如土

{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

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满招损,谦受益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借代 :目不识丁 披坚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比拟 :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反复 :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懒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反问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双关 :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顶针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有的成语同时兼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挥汗如雨是暗喻,也是夸张:雷声大,雨点小,用了借喻、对比、对偶:披荆斩棘,既运用了对偶,又运用了反复,还有借代。{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

懂得成语的修辞方法,有利于我们掌握成语的结构,更能体味成语之妙。

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篇三

带有各种修辞手法的成语

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比喻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a明喻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拟人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夸张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一日千里 一毛不拔 一尘不染

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披星戴月 口诛笔伐 口蜜腹剑 山珍海味 山重水复

借代

目不识丁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比拟

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土崩瓦解 反复

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反问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双关

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顶针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篇四

俗语成语中的哲理测试题

俗语成语谚语名句中的哲理测试题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指( )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3.“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4.“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

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 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 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 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6.“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 ④意识决定于物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 “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8. “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9. “审时度势”是说( )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10. “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11. “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正确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13.“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积极的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5. “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16. “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

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17. “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

①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②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③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④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8. “丢车保帅”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一般统率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19. “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

①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 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

① 守株待兔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④物极必反 ⑤墨守成规 ⑥吃一堑长一智 ⑦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⑧失败为成功之母 ⑨断章取义 ⑩统筹兼顾 A.②③⑦ B.④⑤⑥⑧ C.①⑨⑩ D.③⑥⑨ 21. 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⑨ D②⑧⑩ 22.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23. “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

①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要重视意识的决定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4. “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④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1

25.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

①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③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④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⑤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2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2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 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28. 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29. 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30.“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______的辩证关系

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31.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3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 )

A.实事求是的态度 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33. “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34.“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会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35. 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36.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

①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②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 ④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⑤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37.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指规律( )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8. 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39.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0.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41.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42.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③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④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②③

43. 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 )的观点。

A.发展变化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对立统一 D.物质离不开运动

44.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 )

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

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45. 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46. “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 )

①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②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③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2

47.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8.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49. "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 ) 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50. "露从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51. 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52. "耳听为虚"的错误是( )

A.否认经验有直接和间接 B.把读书和实践割裂开来 C.否认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D.认为认识分感性和理性

53.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

54.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55.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骄。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A.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有 B.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56.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矣;不学者亦难矣。”这段话说明( ) A.难与易因人而异 B.学与不学因时而异

C.学与不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D.难与易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57.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辩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以“四物汤”为例,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是治疗血虚、头痛、头晕等症的基本方剂。但在临床运用上,若兼有气虚就要增加人参、黄芪;若血虚有寒加炮姜、肉桂;若血虚有热加黄连。“四物汤”的临床运用体现了( )

A.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B.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 C.从这践到理论的过程 D.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58.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59. 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呤”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60. 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61. 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

62.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63.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 )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64. “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这句话意在说明( )

A.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B.人与周围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

D.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

65. 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

是( )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66. 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7. 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

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68.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69. 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 ) A.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70. “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 )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71. 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 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2.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73.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全面的观点 ②矛盾的观点 ③联系的观点 ④实践的观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74. “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 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75. “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76. 俗语说:“花在林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77.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活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78. 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着( ) 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标 B.书本知识对于认识事物没有价值 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9.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0.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表格中 姓名

4

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篇五

成语中的修辞

成语中的修辞

编者按:本文转自网络免费资料,略有删改。内容相当精妙,值得一读

声调美是成语特有的修辞手段之一,我们熟知的两句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中“星垂平野阔”是平平平仄仄,“月涌大江流”是仄仄仄平平。平仄完全合律,自然贴切,读起来跌宕起伏,声音铿锵,发挥独特的修辞效果。

平仄协调,显示声调的各种变化,抑扬顿挫,急舒有致,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 如:

平平仄仄式:穷形尽相,风吹草地。仄仄平平式:力挽狂澜,末雨绸缪。

平仄平仄式:发号施令,肝胆相照。平仄仄平式:安步当车,身体力行。

仄平仄平式:趾高气扬,倒行逆施。

二、音韵谐和,叠韵双声。

古人说“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所以同学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起来,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如果你自己的文章中用上双声叠韵的成语一定会格外生色的。

有两个成语常被同学们弄错,一个叫“望洋兴叹”,以为是“望着海洋感叹”,其实不然,这里的望洋是个叠韵词,“望洋”;抬起头来看的样子,兴:产生,发出。另一个成语叫“首鼠两端”,“首鼠”不是“第一只老鼠”,是一个双声词,犹豫不决,欲进又退的样子。端:头,整个成语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可见,在成语中利用双声叠韵词,会有音节和协,读起来富有乐感的特点。文章中要加强语言的表现力,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而且在理解时,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双声叠韵词的整体理解,决不要单个字的望文生义。以致误用成语。

下边这些成语中带点词都是值得思考的。

参差不齐、末雨绸缪、从容不迫、小巧玲珑

三、.同义联合,互文见义。

有部分成语是由同义词组合而成,当我们对其中一个词义不明白时就可以用“互文”的修辞知识加以解决,免得理解错误,导致误用成语而贻笑大方。

比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求全责备我们,说我们重理轻文”,显然,这个学生将成语中责备当成“责怪”用了,其实,这个“责”是要求的意思,“备”是“齐全”的意思,“求全责备”是一个由两对同义词交叉搭配,并列使用的联合式成语,类似的成语还有“文过饰非、循规蹈矩、装模作样、聚精会神”等。

了解成语互文这一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在文中的联合词组,如《阿房宫赋》中的“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同义,都是无以复加的意思,“态”和“妍”同义,都是美丽娇媚的意思。如果将“态”解作“姿态”文章就不通了。另一个成语“不学无术”常被学生理解为“因为不学习,所以没有本领”,粗略看没有大错,实则不正确。这个成语也用互文来理解,“不”与无”同为否定副词,都是没有的意思,“学”和“术”都是名词分别是“学问”和“本领”的意思。

四、形象具体,妙在比喻。成语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很强,莫过于比喻的运用。 另一种是运用成语的比喻意义,就是一个成语由于它的比喻用法而逐渐形成,固定下来的意义,如:曲高和寡,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在也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含讽刺意味。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描写主观主义者是“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其谈谈”,,这里俗语和成语连用,取其比喻义,显得生动而活泼,形象而

深刻。

五、引人联想,巧用借代。

苏东坡有一首打油诗“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诗中的河东狮子吼指嫉妒而又厉害的妇人,因这妇人姓柳,河东是柳氏的家乡,故以河东狮子用来代嫉妒而又厉害的妇人。这种借某一事物的特征来代替本体,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读者的印象。

成语中运用了借代手法,同样增强了形象性和表现力比如用“化干戈为玉帛”,就比用“化战争为和平”更有韵味,用“大兴土木”比“大搞建筑工程”来得简洁明快,用“舞文弄墨”比说某人“玩弄文字技巧”更形象贴切。

六、成语连用,排比映衬。

李密《陈情表》里有一句话:“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急,朝怀虑夕”,连用四个成语,把表达的意思层层引向深入,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作者祖母病势垂危的严重情况,这就是连用成语排比的修辞功用。

又如: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情,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里将“满腔热情”与“冷冷清清”等三个排比成语鲜明对照形成反衬。深刻地揭露了事物矛盾的本质。

再如,有一段赞美见义勇为的文字: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品格。连用四个成语排比起来,如江河奔泻之势,激动人心。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说话作文时,如果连用成语将会收到加强语意,猷劲文笔的功效。

成语是我们汉语的瑰宝,它的修辞功能,也不是一篇短文说得完的,只有我们在学习中时刻体会成语妙用的精华,我们的文章将添姿添彩,才会让人读来酣畅淋漓。

中国人成语谚语俗语的修辞特点篇六

成语中的九种修辞

成语中的九种修辞

1.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如履薄冰 如虎添翼 如法炮制 稳如泰山 安如磐石 美若天仙 骨瘦如柴 如火如荼 妙语连珠 如狼似虎 如花似玉 如饥似渴 水平如镜 如鱼得水 呆若木鸡 胆小如鼠 骄阳似火 视死如归 心细如丝 气势如宏 温润如玉 碧空如洗 多如牛毛 水平如镜 人声鼎沸 口若悬河 如释重负 情同手足 恩深似海 高手如林 观者如云 挥金如土 铁证如山 爱财如命 稳如泰山 门庭若市 冷若冰霜 如雷贯耳 守口如瓶 浩如烟海

2.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3.夸张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一目十行 一日三秋 千钧一发 不毛之地 不计其数

4.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对比: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e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五年级新闻作文
下一篇:举一例说说滴水穿石的道理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