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故事

励志故事  点击:   2017-10-04

中国现代故事篇一

中国现代名人成长故事

1.毛泽东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2.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3.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

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

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中国现代故事篇二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

1.詹天佑(1861~1919)近代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 11岁考取容闳所招出洋留学生习技艺,次年赴美,为中国首批留美官费生。清德宗光绪四年(1878)入耶鲁大学工学院土木建筑科,三年后毕业。归国后,奉派赴福州水师学堂习驾驶,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调派赴扬武兵舰服务。光绪十年(1884)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聘任广东博学馆教席,两年后完成测绘广东沿海险要图。从十四年(1888)起献身铁路工程,任工程师,先后主持塘沽天津段、滦河铁桥、津芦段、萍乡至醴陵、潮汕铁路、京张铁路等建筑工程。民国8年(1919)奉命至海参崴、哈尔滨参加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管会。因北方严寒,加以公务繁忙,操劳过度而患病,不久逝世于汉口

2.冯如(l883~1912)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员

冯如,广东恩平人。幼时家贫,12岁赴美国,当童工。工作之余勤于钻研技术。在旅美华侨支持下,曾在旧金山创办广东飞行器公司。溥仪宣统六年(1909)设计并制成飞机,亲自驾驶,试飞成功。后造新飞机一架,航程、时速、高度均达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竞赛大会上获奖。宣统三年(1911),拒绝外国重金聘请,返回广州,并带回两架自制的飞机,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广东革命军,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陆军飞行队长。 中华民国元年 (1912)八月二十五日在广州作飞行表演时失事牺牲,年仅29岁。

3.李四光(l889~1971)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竺可桢(l890~1974)气象、地理学家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

先指出,夏季季风带来的水汽,是中国大陆上雨泽的主要来源;又指出,季风强盛时,长江流域主旱,华北主涝,季风不强时则相反。他还研究物候和天气的关系,组建中国物候观测网,注意物候知识在农业中的应用。竺可桢长期搜集整理古代有关物候的文献,并依据历代物候记载,研究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贡献。

竺可桢共发表论著 270余篇,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 《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中国气候概论》、 《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中国当代科学家小故事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2、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3、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但海军部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在海军部所属单位任职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籍人员须加入美国籍才能参加。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祖国的怀抱。

5、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1937年赴法国留学研究原子理论,被小居里夫妇认为他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1948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提出回国,导师和同事们都再三劝说、挽留。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恶狠狠地威胁说:“看他能上得了大陆的岸,那才怪呢!”这意思很明白。如果钱三强坚持要回祖国,国民党特务就会在半路上下毒手。钱三强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顾,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弹之父”。

6、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并加以迫害,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蔑陷害他为“间谍”,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14公斤。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了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通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于 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7、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报效祖国,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以吃饱,而当时日本帝国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

8、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10.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后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可以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报纸上曾引述农民的话说:“我们吃饱饭,靠的是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袁隆平的水稻南优2号,比以前的水稻单产增产20%,于1973年研究成功,1976年开始推广。八十年代,国际组织给他的奖项多得像米粒一样。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一个人,相当于干了两亿农民的活。有人预估,他的种子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假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就会大致与世界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590亿美元相当。

中国现代故事篇三

现代故事

篇一:现代的故事

现代的故事》——旅游品牌的商标抢注之痛

{中国现代故事}.

哲理故事中的旅游营销策划感悟(交广传媒-胡森)杂想系列153

《现代的故事》

1992年,浙江现代集团董事长的章鹏飞花费20多万元一举注册了和“现代”有关的198个商标,这个小小的投资成了今天现代集团的摇钱树,因为与韩国现代集团的合作,尤其是让后者在中国使用现代商标,使浙江现代集团获得了4000万元的收益。

“现代”商标给公司带来了这么大的收益,可是,谁能想到,由于对商标的维护、管理意识不强,这个现代商标“金娃娃”,差点被工商部门撤消。

今年10月,杭州下城工商分局在申报市著名商标工作过程中,对浙江省现代控股集团申报的“现代”商标进行审核时,发现“现代”商标已被国家商标局以连续三年停止使用为由依法予以撤销,其他几类商标也面临被撤消。

4个商标的专用权即将飞走,获悉此消息的浙江现代控股集团急了,立即请求工商部门出面帮助解决。经过多方的努力,六个商标基本保住了。公司将129件商标的注册人和地址进行了变更,对自己的品牌实行规范化管理。

1992年,现浙江现代集团董事长的章鹏飞花费20多万元一举注册了和“现代”有关的198个商标,含概房产、工业、商贸、家电等43类商标,全国范围内和“现代”有关的商标,98%都被章鹏飞拿下。11年后,“现代”的商标价值开始凸现。

2003年初,浙江现代联合控股集团签下了与韩国现代的商标转让协议,“中国现代”授权“韩国现代”在中国使用“现代”商标,“韩国现代”则指定“中国现代”为现代汽车在浙江惟一的一级经销商,并计划在其他国际商业项目上进行深层次的品牌合作。这一次商标合作,给“中国现代”带来的经济收益超过4000万元。

交广旅游策划机构的启示:

据调查,国内仅有一成景区注册了商标。“九寨沟”、“香格里拉”、“瘦西湖”、桂林“西街”、河北“苍石岩”、湖北“武当山、神农架”等景区商标均遭抢注。而黄山因被抢注,无奈之下只能注册英文版的服务类商标“hst”。九华山则以“九”字变形的山峰图案来作商标。 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在央视的热播,其主要外景地———祁县乔家大院迅速成为旅游热点,引得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当初主动利用大院文化吸引社会投资拍摄《乔家大院》,本是当地政府利用市场化思维创造品牌效应、做好旅游产业的一步好棋,然而,就在当地政府打算放开手脚将乔家大院运作成为一个知名旅游品牌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乔家大院”四个字从商标到网络域名都已经被他人抢先注册了。

山西省不仅仅是“乔家大院”被抢注了商标,太行山大峡谷、黄河壶口瀑布、临汾尧庙、华门等景区也纷纷被抢注,面临此种窘境,山西省旅游业内人士痛心地表示,“自己辛苦喂大的孩子便宜了别人,最后还背负了一个?侵权?的恶名!”

河南交广传媒旅游策划咨询机构认为:这些景区品牌是一笔无形资产,进行商标注册后,在拥有这些旅游项目本身的同时,也拥有了旅游景区的商标品牌和文化内涵,也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完整地拥有了该旅游项目。所以,商标注册是保护旅游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惟一途径。商标一旦被他人抢注成功,景区将失去商标专用权,相关的服务项目将不得不改名,或者要花大价钱从抢注者手中买回来,后果十分严重。

河南交广旅游咨询机构认为:只要注册人遵守了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现行法律,抢注商标的行为不应该被扣上“恶意”的帽子。同时建议景区抓紧注册,毕竟仅花几百元的事,何必非要付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代价追回呢。

目前,虽然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商标法还没有规定允许注册嗅觉商标或是味觉商标,但作为河南本土的旅游策划人,交广旅游咨询机构有义务和责任建议洛阳旅游局战

略性地将牡丹花香申请成我国第一个旅游业味道商标,辅以适当的新闻事件炒作配合牡丹花节的推广工作。篇二:现代名人读书故事

现代名人读书故事{中国现代故事}.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林肯

林肯15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里森林小路到校求学。他买不起算术书,就先向别人借,再用信纸大小的纸片抄下来,然后用麻线缝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术书。他以不定期上课的方式在校求学,知识都是“一点一点学的”。他所受的正规教育,总计起来不过十二个月左右。

林肯下田干活的时候,也将书本带在身边,一有空闲就看书。中午吃饭时,也是一手拿着玉米饼,一手捧书。最终,林肯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统率美国的政治家。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奋发向上,努力不懈,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中国现代故事}.

3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诺贝尔的母亲去世后,他把30亿瑞典币——一生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后人为了永远记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 是什么使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现代故事}.

6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海伦·凯勒有一本书,你们看过吗?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我就讲一下里面其中

的一个:海伦·凯勒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她是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你可以想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不必再 “凿壁偷光”,更不必模仿“刺股悬梁”的做法,但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而且我们都是健康人,比海伦·凯勒强多了,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篇三:现代幼儿故事

百聪明和千聪明

在某一个水池子里,住着两条鱼,名字叫做百聪明和千聪明。有一只叫做一聪明的虾蟆同它们俩结成了友谊。它们三个长时间地在水边上用美妙的词句共同 享受畅谈的乐趣,然后再回到水里去。有一回,当它们正在谈着话的时候,太阳快落下去了,走来了一些渔夫,手里拿着渔网,他们看到了这个水池子,互相说道: “哎呀!这个池子看起来有不少的鱼,而且水也不多了。明天早晨我们就到这里来。”说完了以后,就回家去了。它们呢,听了这像霹雳一般的话,就彼此商量起 来,虾蟆说道:“喂,伙计们呀!百聪明和千聪明呀!要怎么办呢?逃跑呢,还是呆着不动?”听了这话以后,千聪明笑了笑,说道:“喂,朋友呀!只是随便说了 一句话,不要怕嘛!他们绝对不会回来的。就算他们回来的话,我也能运用我的聪明,把你同我自己都救出来。在水里各种各样的游法,我反正都会。”听了这话, 百聪明说道:“喂!千聪明说得很对。因为:

即使风吹不进,

阳光找不着道;

聪明人的聪明,

也能迅速达到。

只是听了那么一言半语,我们不能够就放弃从祖先手里遗传下来的生身之地;我们也不能到任何地方去。我会运用我的聪明救你的命。”虾螟说道:

“我只有一个聪明:我要逃走;因此,今天我就要带着我的老婆,到其他任何一个水池子里去。”

这样说过以后,虾螟等到夜间,就到另一个水池子里去了。到了第二天一早,那些打鱼的人果然来了,他们就像是阎王爷的奴才,在水池千里到处都下了网。结果 所有的水里的动物,像鱼、鳖、虾蟆、螃蟹等等,都给网网住了,百聪明和千聪明想法运用一些特别的游泳法来救自己的命,也落到网里去了,死在里面。到了下 午,渔夫们兴高采烈地回家去了。因为百聪明身体很重,一个人就把它顶在头上;另外一个人用绳子把千聪明拴起来,提在手里。那一只虾蟆呆在池子边上,同自己 的老婆在一块,它说道:

“亲爱的你看哪!

百聪明躺在头上,

千聪明被人拴起;

亲爱的呀!我这一聪明

却在清水里游戏。”

翠鸟

翠鸟有着一身美丽的羽毛,它喜欢独处,并总是对大海流连忘返。传说,为了逃避人类的捕猎,翠鸟常在海岸的岩石上筑巢。有一只翠鸟为了孵育后代,来到某 处的一个海岬,它看中

了一块岩石,就在岩石上的避风处筑起了鸟窝。一天,它外出觅食,海上狂风怒吼,掀起的海浪一个高过一个,狂浪冲上了岩石,淹没了鸟 巢,雏鸟也被浪花卷得无影无踪。翠鸟回来后,眼见这般凄惨的景象,伤心地说道,“我真是命苦啊,为了逃避捕猎的危险,才躲在这海边来藏身,谁知到头来还是 遭此横祸。”

宙斯和乌龟

宙斯结婚的时候,请了所有的动物来赴宴,只有乌龟没赶来,宙斯为此很纳闷。第二天,他问乌龟为什么不来赴宴。乌龟说:“我爱自己的家,还是家里最好。”宙斯听了很生气,就决定让乌龟背着自己的家走路。

两个背包

普罗米修斯造完了人之后,在他们的脖子上挂了两个背包。一个里面装着别人的缺点,另一个里面装着自己的。装别人缺点的背包挂在胸前。装自己的吊在背后。结果,从此以后,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找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见自己的缺点。

当天使飞过人间

在一个宁静朴实的小村落里,住着一对平凡的老农夫妇,还有一只忠实的小狗。有一天傍晚,老农夫结束了田里繁忙的工作,骑着脚踏车踩着夕阳走在回家的路上,在路旁的大树下,发现了一个奇怪、疑似遭人遗弃的纸箱,里头有一只可爱的小狗仔,可是在他的被上竟然有一对翅膀!长有翅膀的小狗与老农夫的相遇,将会为原本宁静的村落什么特别的惊艳?又会带给平凡的老农夫妇什么样不平凡的生活呢?日本插画家田中伸介,沉稳而细腻的铅笔素描技法,黑白的电影运镜,不论是人物的表情或是景境的刻画,都富有浓厚情感和寓言。田中伸介的铅笔素描,将深深的打动每个人的心。

{中国现代故事}.

长有翅膀的小狗与老农夫的相遇,将会为原本宁静的村落什么特别的惊艳?又会带给平凡的老农夫妇什么样不平凡的生活呢?日本插画家田中伸介,沉稳而细腻的铅笔素描技法,黑白的电影运镜,不论是人物的表情或是景境的刻画,都富有浓厚情感和寓言。田中伸介的铅笔素描,将深深的打动每个人的心。

狗民网-狗与爱的世能力与待遇 主人将货物分成两份,平均分给驴和骡背,驴看到自己背的东西和骡一样多,很气愤地说:人们给骡吃的食物比我多一倍,却让我和它驮负一样重的货 物。走了一段路以后,主人看到驴支持不了,就把它身上的货物移一部分到骡背上。再走了一段路以后,驴更没精神了,又把货物移过去一部分,最后,驴身上空无 一物。这时骡瞪着驴说:你现在还会认为我多吃一倍食物不应该吗?

原意: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一定要长期观察,不可逐下评论。

新意: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相观对治,不亦齐乎?

说明:一个组织的工作,可分成例行工作及解决问题的工作。通常是愈富有解决问题性质的工作,工资愈高,但所承受的压力也愈大。有些专做例行性工作的人,却埋怨工资比不上其他人,但他若有机会尝试解决问题性的工作时,就会了解别人是否比他有能力多了。 反躬自省

狐狸在跨越篱笆时脚滑了一下,幸而抓住一株蔷薇才不致摔倒,可是脚却被蔷薇的刺扎伤了,流了许多血。受伤的狐狸就埋怨蔷薇说:你太不应该了,我是向你求救,你怎么反而伤害我呢?蔷薇回答道:狐狸啊!你错了,我的本性就带刺,你自己不小心,才被我刺到的啊! 原意:遭遇挫折时不反躬自省,反而责怪或迁怒别人,是无济于事的。新意:责人之错须据理,因人品极处是本然。

说明:有句俗话说:一个快淹死的人,连一根稻草也会赶紧去抓,但却常因饥不择食,反而无济于事。同样地,遭遇不幸时,若只知向人求救,不知自己想办法,很可能反而会被落井下石。有许多商人,在周转不灵时便求助于高利贷,结果为了负担利息反而愈陷愈深,后悔也来不及了。

庆贺升官

一个人升了官,亲友们都来向他庆贺。

他看见这么多人来奉承他,立刻骄态溢于眉宇,目中无人起来。后来,他碰到了老朋友,也目高于顶,不屑和他们打招呼了。

“你是谁?”他问一个老朋友。

“上帝呵!”这个很机警的朋友叹息着,“我非常替你担忧,一个人一旦显扬成名,他立刻会失去视觉,失去听觉,失去记忆,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豺狼和鼓

在某一个地方有一个豺狼,饿得脖子细长,它到处乱转,想找一点东西吃。在树林子里,它看到以前某一个国王打过仗的地方。它站了一会,忽然听到洪亮的声 音。听到以后,它心里哆嗦成一团,吓得不得了。它说道:“哎呀,祸事来了,现在我完蛋了!这是什么东西的声音呢?这个东西什么样子呢?”它左找右找,找到 了一个样子像山顶的鼓。看到这鼓以后,它想道:“这个声音是怎么一回事儿,是自己发出来的呢?还是别人弄出来的?”风吹草动,草的尖一打到鼓上,它就发出 声音,否则就一点声音也没有。发现了它原来是个死东西以后,它走近它,由于好奇,把它从两边敲了敲,它高兴地想道:“哎呀,我好歹找到吃的东西了!这个东 西一定是填满了肉和脂肪的。”它这样一想,就从一个地方撕了一个口,钻进去;原来这个东西是用硬皮子蒙起来的,它几乎碰掉一个牙。在失望之余,它看到,这 只是一些木头和皮子,它念了一首诗:

听到可怕的声音,以为是一堆油,进去一看,才知道只有皮子和木头。

母狮的葬礼

狮夫人去世了、大家立刻去奔丧。

为了向国君去吊唁,

这反倒增加了他的哀伤。

他通知全国丧礼将在某天某地举行,

他的司仪官要来主持仪式,

还要安排席次,

他要检查一下大家是否都出席了。

国君嚎陶大哭,

哭声响彻整个洞府,

因为狮子没有其他的殿堂。

人们听到朝臣先生们也都在学样,

大家用各自的语言在哭丧。

照我看朝廷是这样一个地方,

在那里人们发愁、高兴,他们准备什么都干,

或者对什么都漠不关心,

这一切都为的是讨国王的欢心,或者,虽然实际上并不如此,

但至少表面上要装得是这么回事。

他们是变色龙,是摹仿主人的猴子,

好像只有一个头脑才会使上千个躯体活跃,

正因为这样,这些人才真正是些简单的机器。

现在还是继续来讲我们的故事。{中国现代故事}.

鹿一点也不哭,他怎么能哭呢?狮夫人的死使他报了仇,

因为王后从前曾经掐死过他的妻子和儿子。

一句话,他一点也不哭。

中国现代故事篇四

几个近现代历史故事

平型关大捷

{中国现代故事}.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这次战斗是由林彪指挥的八路军115师完成的。

1937年9月,日军占领大同等地以后,兵分两路向太原进发。一路由大同沿同蒲路南下,进攻雁门关,一路由蔚县、广灵、涞源进攻灵丘、平型关,配合沿同蒲路南下的日军夺取太原。

太原是山西的省会,也是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的司令部所在。雁门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为了保卫太原,阎锡山以重兵于雁门关一带布防,准备与日军在繁峙、沙河之间决战。狡猾的日军意识到这一点,便派出坂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进攻中国军队防守比较薄弱的平型关,准备由平型关突入长城,然后南下代县,截断雁门关后路,并威胁太原。9月2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的两个联队,连同炮兵、辎重等约5000人,抵达平型关一带。

根据这种情况,阎锡山和周恩来等人在雁门关岭口会商,决定由晋军在平型关作正面防御,八路军120师掩护雁门关一线,115师主力向平型关一带急进,寻找战机,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势伏击敌人。

9月24日,八路军115师判断日军将于25日大举进攻平型关,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组织旅、团、营指挥员踏勘平型关的地形,选择了日军必经之路而又非常适宜进行伏击战斗的战场,并制定了周密、合理的伏击计划。24日晚,八路军115师冒着瓢泼大雨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设伏。

25日7时左右,日军坂垣师团第21旅团一部进入115师伏击圈,由于山谷道路狭窄,雨后泥泞,日军车辆、人马行动非常缓慢,八路军115师居高临下,突然向日军发起攻击,日军乱作一团。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八路军歼敌5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大量的武器和军用物资。

平型关大捷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第一,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军队虽浴血奋战,但始终没有丧师失地。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它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沉重的打击,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士气,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第二,八路军以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的简陋装备,主动迎战日军的主力师团,并且首战大捷,突出地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

在平型关的战斗中,八路军115师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全师伤亡500余人,有的连队在战斗结束时仅剩18名战士。因此,这次战斗对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制定以持久战和游击战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在徐州东北约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这里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大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在军事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日军一旦得手台儿庄,便可策应津浦路南端日军攻势,一举拿下徐州。 1938年3月下旬,日军以七八万兵力,在华北方面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指挥下,分两路向台儿庄进发。

一路为坂垣第五师团,自1月12日在青岛岭山湾、福岛两处强行登陆后,沿胶济路西进,至潍县转南,经高密,循诸城、荣县一线,进逼临沂;一路为矾谷的第十师团,该师团沿津浦路南下,直取台儿庄。3月23日,日军矾谷师崃谷支队主力已沿台枣线突进到台儿庄一带。

负责指挥台儿庄战役的是中国第五战区司令李仲仁,为了确保台儿庄阵地以保卫徐州,他令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的三个师扼守台儿庄阵地,以阵地战吸引敌人,令汤恩伯的第20军团一部担任台儿庄至韩庄间运河南岸防务,汤部2个军于津浦线两侧以运动战诱惑前来增援的日军坂垣师团沿临沂枣庄直线南下,待台儿庄守军取得胜利后,再配合孙连仲部围歼日军。

3月24日,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猛攻,日军以坦克为前导,向孙连仲部阵地推进。狂风暴雨般的枪炮弹,把台儿庄外围阵地工事基本摧毁,孙连仲部在一无平射炮,二无坦克的条件下,以血肉之躯与靠近的日军拼杀,与横冲直撞的日军坦克同归于尽。27日,日军濑谷支队一部突入北门,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28日,日军突入台儿庄西北角,池峰城组织由57名壮士组成的敢死队以大刀、手榴弹与日军决一死战。31日,中国守军将进入台儿庄地区的日军濑谷支队全部包围。日军坂本支队几次试图救援,均被中国守军击败。

4月3日,中国军队向台儿庄之日军发起攻击,双方陷于拉锯战。4月5日午夜,中国守军组织先锋敢死队,分组向敌进袭,冲击敌阵。他们各自为战,个个奋勇异常,已经血战经旬的日军正堕入梦乡,听到不知从哪来的枪声,顿时乱作一团,一面仓皇应战,一面后退。经数日血战为敌所占的台儿庄各街,竞在短短不到一小时内,一举夺回四分之三。

4月6日,中国军队全线出击,一直防守遭攻的孙连仲部,听说反击,也个个神情振奋,命令一下,杀声震天。此时日军已成强弩之末,弹药汽油也用完,机动车多被击毁,丧魂落魄,狼狈逃窜。4月7日,伤亡惨重的日军矾谷部向西北退去。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完全胜利。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1万余人。 中国高校大西迁

抗战爆发前夕,我国共有高等学校108所,大部分集中在中东部。其中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占45所,北平、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占30所,广东占7所。以上三地区共有82所,占我国高校总数的3/4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上述地区的高等院校首当其冲,备遭蹂躏。

1937年7月28日午夜,日军用密集的炮火彻夜轰击南开大学,7月29日又派飞机以南开为目标,对天津进行了长达四小时的连续轰炸。之后,又将军车开进南开,将尚未炸毁的楼房泼上汽油点火烧毁。南开大学的秀山堂、木斋图书馆、芝琴楼女生宿舍、单身教授楼和大部分平房均被夷为平地。南开中学部的西楼、南楼和小学部的教学楼也成了一片废墟。南开的一口重18000斤、镌有全部《金刚经》的大钟也被日军拉走,熔为做枪炮子弹的材料。

南开的事例只是抗战中众多被日军破坏的文教机构的一个典型。据统计,从1937年7月起到1938年8月底止,全国108所高校中遭日寇破坏的有91所,遭严重破坏而停办的有25所,全部被毁坏的10所,直接财产损失达33604879元。各高校损失的珍贵资料,如南开大学关于华北经济的研究资料,清华大学收集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档案资料,北京大学的关于中国地质的资料,等等,都是无价之宝,更是无法也不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受战火影响,全国有半数的中等学校学生无法上学,129700多所小学和幼稚园被破坏(约占全国小学、幼稚园总数的44%)。被破坏的中小学校与社会教育事业机关的财产损失达18300余万元。除用炮火轰炸我国教育机关外,日本帝国主义还对不听命于己的广大爱国师生进行残酷的迫害。上海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天津耀华学校校长赵君达等因坚持抗日立场,惨遭特务暗杀。著名教育家宋泽夫被日军逮捕,迫害致死。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被日军长期关押,受尽折磨。

野蛮的轰炸和破坏吓不倒中国政府和人民。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得知南开被炸的消息,向记者发表谈话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1他表示,只要国家有办法,南开算什么?打完了仗,再办一个南开。蒋介石也向张伯苓表示:“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即有南开。”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战区内学校处置办法》、《各级学校处理校务临时办1《张伯苓教育论著选》第22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法》等法令,布置各战区学校内迁与学生借读等应急事项。由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大迁徙。

八年抗战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内迁大致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37──1939年。这段时期,东部沿海的各高校除北平的燕京、辅仁大学等教会学校中立未动,上海的交通大学、沪江大学等迁入英美租界外,其余主要高校或迁往西南、西北地区,或就近迁入周围山区。国立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均成立于此时;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齐鲁大学、浙江大学等均于这一时期迁往西南。

第二时期:自1940年下半年至1943年春。这一时期由于美日关系恶化,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原迁上海英美租界的高校,如沪江大学、交通大学等,不得不迁往重庆,原滞留北京的燕京大学也迁往重庆。这一时期由于战事的变动,特别是云南从大后方变成大前方,迁往滇西的国立艺专、同济大学等又先后迁往四川。

第三时期:1944──1945年,因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和黔南战役,广西、贵州等地的部分高校及内迁该地的部分高校再度迁徙。如广西大学迁往贵州榕江,唐山工程学院从贵州的平越迁往四川的璧山。

在高等学校内迁过程中,迁校最远的是北大、清华和南开。由这三所学校在昆明组成的西南联大,是我国抗战时高校办学的一个典范,是闪耀在大后方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1935年华北岌岌可危之时,清华大学曾在湖南长沙岳麓山建筑了一批校舍。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至长沙,组织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湖南省教育厅长朱经农、湖南大学校长皮宗石以及教育部代表杨振声为筹备委员会委员,负责长沙临时大学的筹备工作。1937年10月25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1月1日正式上课。当时全校有文、理、工、法商四个学院十七个系,教师148人(原北大55人,清华73人,南开20人),职员108人,学生1452人。

临时大学设在长沙的时间很短,只有一学期。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武汉、长沙告急。经蒋梦麟亲自请示蒋介石,决定将临时大学迁往昆明。1938年2月,临时大学除350多位学生留在长沙外,大部分师生分两路由长沙向昆明进发。一路是女生和体弱者,约800余人,由樊际昌、梅美德、钟书箴三人领队,乘火车至广州,经香港再乘船至越南海防,然后改乘滇越铁路至昆明。另一路师生两百多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翻越重山峻岭,步行至昆明。1938年4月28日,旅行团的师生历时68天,行程3360华里,胜利抵达昆明,与先期到达的一路会合。胡适曾高度赞扬旅行团说:“临大决迁昆明,当时有最悲壮的一件事,引得我很感动和注意:师生徒步历时六十八天之久,经整整三千余里之旅程„„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24月2日,接教育部通知,迁到昆明后的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联大正式上课。

西南联大是当时中国北方最优秀的三所高等学府的组合,它的建立融合了三所学校的个性和精神──北大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清华的借石他山、自由活泼,南开的允公允能、自强不息,并在此基础上融汇成自己的新精神:“同不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3。组成联大常务委员会的三位校长──清华的梅贻琦、北大的蒋梦鳞、南开的张伯苓,均以国家民族为重,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先,相互之间坦诚无私、精诚合作,他们既为联大新精神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是联大新精神的绝好注释。

西南联大从1938年4月建立,到1946年5月北大、清华、南开先后返回平、津复员,历时八年多。在这八年中,西南联大先后有2500多人毕业,800多人投笔从戎,再加上结束时返回三校的学生1794人,共5000多人。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唐敖庆、沈元以及众多战后活跃在国内外科学领域前沿的专家、学者,都来自于西南联大。在新中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第一批190名学部委员中,西南联大的师生竟占了118人。考虑到战火纷飞及中国大学教育起步较晚等因素,西南联大能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大批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这实在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 2

3转引自《笳吹弦诵在春城》第51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资料》第134─13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南京中央大学是抗战中迁徙最迅速、最完整的高校。而中央大学迁校的成功,又与罗家伦的高瞻远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35年华北危机之时,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已开始注意物色可供中大迁校的校址,并不顾外界对他的冷嘲热讽4,订制了大批木箱,准备迁校。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罗家伦电促正在放暑假的学生立即返校。8月15日,他在四牌楼中大大礼堂语气沉重地向在校学生作动员说:“现在全面抗战已经爆发了,这一场中日战争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场大战,这一仗不打则已,一旦打起来就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能够结束的。我们这一代人打不完这一仗,下一代人还要打下去,一直打到日军被驱逐出我国国土,收复失地为止。”5学校迅即将教学图书、仪器设备、学籍档案等装箱启运入川。10月初,学生开始迁徙。12月1日,中央大学在重庆沙坪坝新址开学。

中央大学农学院一批家禽、家畜的内迁,是高校内迁史上感人至深的一段佳话。

1937年10月底,中央大学大部已搬迁。校长罗家伦赶往南京三牌楼农学院实习农场和职工们道别,并交待说,一旦南京沦陷,余下的牲畜如不能迁移就放弃,决不责怪。罗走后,农场职工们推举王酉亭把这些经多年饲养的良种家畜、家禽也搬迁到大后方去。在职工们的帮助下,王酉亭将鸡、鸭、鹅、兔等装笼,安置在马和牛的背上,然后赶着成群的马、牛、猪、羊向四川进发。1938年11月,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王酉亭历经千辛万苦,带着仅剩的20多头荷兰乳牛和少量家禽、家畜到达重庆,进入沙坪坝中央大学畜牧场。罗家伦晚年回忆说,当他意外地看到这群中大畜牧场的家畜、家禽时,“就像看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我眼中的热泪也不禁夺眶而出了”6。王酉亭也因护送有功被誉为“中大的有功之臣”。

抗战八年,我国真正在原地正常教学、未受战事任何影响的高等院校只有新疆学院一所,许多高校都是一迁再迁。如浙江大学曾四次搬迁:一迁浙西天目山,二迁赣中吉安,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湄潭;同济大学一迁上海英租界静安寺路口,二迁浙江金华,三迁江西赣州,四迁广西贺县,五迁云南昆明,六迁四川南溪。迁校次数最多的要数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一迁广西梧州,再迁藤县,三迁融县,四迁广东乳源,五迁连县,六迁曲江,七迁回连县,八迁罗定。

内迁高校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四川重庆、成都和云南的昆明,以陪都重庆为最多。据统计,截至1944年,迁入重庆地区的高校有大学9所、大学研究所1所、独立学院10所、专科学校11所,合计31所,占内迁高校的1/3。重庆与成都的高校又大多集中在重庆的沙坪坝、北碚的夏坝、江津的白沙坝和成都的华西坝,形成著名的文化四坝。在内迁高校的同时,国民政府还创立了34所国立中学,用以收容、安顿沦陷区中等学校的流亡师生。

高等院校的大规模内迁适应了中华民族长期抗战的需要,减少了教育事业和人才的损失,保存了民族发展的元气,增强了中华民族长期抗战的实力。高等院校的大规模内迁还加速了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西南和西北地区都属偏远的内地省份,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信息不灵是导致这些省份长期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大量高校的内迁,东部沿海地区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传入和传播开来,加速了这些地区从闭塞中苏醒过来。

洋务运动中的洋学堂

洋务运动又名自强新政或同光新政。它在军事上,以“自强”为目标,仿效西方建立新式军事工业,创办海军,装备、编练新式陆军。在经济上,以“求富”为目标,建立以官办和官督商办为主要形式的新式民用企业,“稍分洋商之利”。在文化教育上,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语言、科技、军事,派遣留学生。文化教育是洋务新政中与军事、经济同等重要的内容。{中国现代故事}.

“认识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言语”,以应外交需要,这是清政府兴办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的最初动机。洋务教育由通解西语发端,根本原因是当时亟需翻译人才,是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语人才匮乏的刺激。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临行前把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訢留在北京议和。4当时有人不理解罗家伦的行为,认为他是贪生怕死之徒,讽刺他是德国驻华大使陶得曼(谐音“逃得慢”)的哥哥“逃得快”。

5转引自刘敬坤:《中央大学迁川记》,《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第252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转引自刘敬坤:《长途跋涉的中央大学畜牧场》,《民国春秋》1992年第五期。

奕訢令先期被俘的英国参赞巴夏礼致信联军统帅联系,巴夏里遵嘱草成中文书信一封,但在信的末尾写了几行英文。当时朝中文武无一人认识英文,不知所写何意,不敢立即发送。后听说天津有一叫黄惠廉的广东人识得英文,于是急忙请黄惠廉来京。黄到京后一看,几行英文不过是巴夏礼的英文签名及年月日。巴夏礼的这次不大不小的玩笑深深地刺激了奕訢。和议成后,痛定思痛,他立即与桂良、文祥联名上奏,要求开办外语学校。奕訢在奏折中沉痛地说:“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71862年7月,同文馆正式上课。同文馆的创办是中国近百年来教育现代化的开端。

同文馆创办之初,只有英文馆,1863年添设法文馆并将康熙四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五年级《我与书字》的作文
下一篇:五年级味道作文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