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吴忠市政府工作报告

热门资讯  点击:   2012-02-20

2002年吴忠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西安市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4月13日在西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西安

市代市长 孙清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市十二届人民政府自1997年5月组成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新世纪西安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410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73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6322元提高到10616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3.8亿元增长到55.9亿元。“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带动了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2001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亿元,旅游总收入113亿元,其中外汇收入2.9亿美元。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新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3%。农村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初步形成城郊型农业经济的新格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

——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6年的114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28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989亿元,完成重点建设项目115项。西蓝、西阎高速公路和绕城高速北段等相继建成,西户高速、沿秦岭北麓旅游公路等正加紧建设,“米”字型公路交通枢纽框架基本形成。配合国家完成了西康铁路建设。黑河引水、城市天然气气化、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集中供热及供排水、污水处理、城乡电网改造、通讯及城域宽带网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水资源保护和大气污染治理、城市广场建设、园林绿化等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90%的国有中小企业完成了改制,国有大型企业通过“三改一加强”,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以养老、失业、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卫生改革

开始起步。取消、合并了516项审批核准项目,清理了57件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相适应的法规、规章及文件。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治理力度,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9.2亿美元,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落户西安。扩大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与国外友好城市交往日益密切。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称号,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两基”成果巩固提高,相继建成了一大批文化体育卫生设施,一批优秀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5023元和1586元增加到2001年的6705元和2489元,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

4.65 ‰,民族、宗教、侨务、扶残助残以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维护了全市社会政治稳定。

五年来,市政府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监督,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不断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共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23件,制定、修订行政规章103件。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人民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西安驻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安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市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发展中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还比较弱,特别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名牌产品很少;思想解放不够,改革步子不够大,开放程度较低,外向牵动不足,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较严重,使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外向型和民营经济比重偏低,投资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经营和管理城市的水平不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执政为民的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效率不高,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严重影响了人民政府的形象。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是向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和“中国西安·西部最佳”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五年。今后五年市人民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为实现“十五”计划,建设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快速发展、科教文化发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和西部经济强市而努力奋斗。迎接考验,战胜挑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西安的新跨越,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们应担负起的重大使命。今后五年,市政府要把富民强市作为根本任务,把坚持发展、加快发展作为主旋律,把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施政方略,把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幸福作为第一要务。这是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做到“六个坚持”: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先导。解放思想是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的过程,永无止境。对我们在思想解放方面存在的差距和由此派生出来的种种制约因素,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实现西部经济强市和“中国西安·西部最佳”的目标,全市上下必须来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我们要从对昔日辉煌的沉湎和陶醉中解放出来,要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不敢竞争的小生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从习惯于旧体制、老思路、老办法的定势思维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树立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用开放的眼光审视现实,按市场经济规律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以与时俱进的勇气摈弃守旧,大胆开拓。通过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带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紧迫感,千方百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前不久在我省视察时指出:“要认真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经济发展。解决西部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发展”。西安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比较优势和大好机遇。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精力用在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在全市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要用足用活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运用好世贸组织的规则,坚持扩大和培育内需的方针,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继续使我市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调整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扶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全面提升我市经济质量和效益。

——坚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一要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在城市发展模式上创新,运用市场机制,整合、盘活、优化配置城市各类资源,把城市资源转变为城市资本,做到城市建设市场化、资源利用商品化、资金筹措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二

要积极探索区县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赋予城乡一体化战略以新的内涵,增强区县经济的发展活力和造血功能。三要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新路子。按照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向世界展示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采。从理顺体制、明确责任入手,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市场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四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子。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形成招商引资的环境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西安创业发展。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对非国有经济加大政策扶持、依法保护的力度,实行市场准入平等、税费平等、融资平等,为其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鼓励非国有制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国有企业。充分发挥非国有经济在扩大就业、活跃经济、增加税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坚持依法治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增强依法行政意识。要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正确引导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的主要任务。严格依法行政,努力实现行政行为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要始终把保持社会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处置突发和群体性事件,化解和消除不稳定因素,把影响稳定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坚持标本兼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营造社会繁荣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和关心群众生活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特别要把增加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收入作为工作重点,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带领、引导和依靠人民群众克服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做好今年各项工作

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党的十六大将隆重召开。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十分重要,任务也非常艰巨。我们必须按照“稳定、安全、灵活、多元”的思路,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实现“中国西安·西部最佳”的目标迈出稳健的一步。为确保实现今年12.5%的经济增长和其他各项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把握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按照法制统一、非歧视、公开透明的原则,抓紧做好市政府涉外经济规章的制定、修订、废除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做好地方性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广泛普及世贸组织知识,加快培养一大批通晓世贸组织规则的国际型人才,提高各级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按国际通行规则行政和办事的能力。对加入世贸后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要及早研究应对方案,趋利避害。

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采取出让股权、境外直接融资、租赁和特许权项目(BOT)等多种形式,鼓励外商参与道路交通、公用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各类招商活动的实际效果,切实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提高资金到位率。

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出口主体多元化战略,综合运用出口信贷、退税等各种政策手段,千方百计地扩大外贸出口。搞好外贸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出口骨干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品和农特产品出口。精心组织劳务输出,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发展跨国经营。

继续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力度,重点抓好五项整顿和两类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重点打击制售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等制假售假行为。积极倡导诚信守法,营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继续搞好投资环境整治,对破坏投资环境、损害西安形象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决不放过。

(二)按照经营城市的思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要将经营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对整个城市资源进行市场化运营,更多地采用资本运作的方式,广泛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动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发展。

以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经营城市的突破口,尽快建立国有土地储备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土地供应公示制度,对经营性项目用地实行市场化出让,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交易,并通过立法和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土地市场。

对经营性的市政公用设施,实行经营权、股权拍卖出让。对政府出资建成的大型文化、体育、会展等设施,逐步通过公开拍卖、出让股权或经营管理权等形式交由企业来经营。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对公交线路运营权、城市空间和街道的广告经营权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的冠名权等无形资产的有形化

2002年吴忠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2002年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市政府办 发布时间:2006-09-19

2002年1月30日在襄樊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襄樊市人民政府市长罗辉

各位代表:

{2002年吴忠市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1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战略,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0.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6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16.4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32.2亿元,增长9.7%。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均比上年增加。“五优工程”进展顺利,优质小麦、水稻、油菜、果菜和三元杂交猪的普及率分别达到80%、50%、96%、56%和70%。创建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龙头”作用开始显现。一部分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较大好转。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人口城市化率达到40.5%。农民负担基本实现总量控制,人均比上年减少36元。

(二)工业经济继续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利润7亿元,增长3.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15。“金鳄”、“襄阳”、“瑞司达”等7个产品被省政府命名为名牌产品,全市省级名牌产品已达30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

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列入全国扭亏脱困对象的44户大中型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已有38户基本脱困。

(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已有130多家企业实施动态股权制,促进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混合经济的发展;一批中小企业通过产权出售、破产重组、租赁经营等形式,转换了经营机制,提高了经济效益。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会计委派制度稳步推进。高新、汽车、鱼梁洲三个开发区基本实行封闭管理。乡镇撤并工作顺利完成,共裁减乡镇(办事处)59个;市、县两级机构改革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在按计划推进。

(四)外经贸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实现外贸进口6453万美元,增长38%;出口创汇4757万美元,同比下降5.4%,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210万美元,增长98%。利用外资及出口创汇额在全省的排位分别由上年的第八位和第七位前移到第五位和第六位。与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州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五)投资和消费需求回升。投资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87.7亿元,增长9%,超额完成计划。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亿元,增长9%。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由37.65%下降到35%;消费价格指数为99.1%,同比回升0.2个百分点,市场需求有所增加。

(六)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0.5亿元,增长9%;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8%,按可比口径,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29.87亿元,增长17%,其中本级财政支出27.13亿元,增长19.8%。财政支出结构有所改善,全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0.11亿元,增加39.1亿元;贷款余额286.4亿元,增加10.8亿元。

(七)经济发展环境初步改善。进一步加大治理“三乱”力度,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欺行霸市等不法行为,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襄樊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按市场化运作的’2001“一节一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2年吴忠市政府工作报告}.

(八)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同比增加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9元,增加93元。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和稽查力度加大,基本保证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新的进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物1410万元,社会贫弱群体得到必要救助。开发式扶贫工作继续深化。 (九)城市面貌变化较大。按照“经营城市”新理念,诸葛亮广场、汉江大道、人民广场二期扩建等17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与公共产品相关的城建投资7亿元,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达到1:3。这些工程的建成,以及创建园林城市、实施“畅通工程”、城市管理“百日会战”和“城市卫生日”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市容市貌,提升了城市品位。

(十)社会事业均有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完成国家和省级科技发展计划47项,投资规模5.87亿元,同比增长65.4%。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已有70家,产品300多种,产值达90亿元,同比增长15%。“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组建了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和“四校合一”的新襄樊四中;以广场文化为特色的群众文化发展迅速,“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清理整顿取得成效。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防保医疗、农村卫生、卫生监督、中医中药、爱国卫生、卫生科技与教育、红十字会工作取得新进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军民共建活动和“双拥”工作取得新的成果。

(十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深入人心。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7.37‰和2.86‰,达到调控目标。环保执法力度加大,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国土资源管理加强,土地储备制度开始试行,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人事、审计、统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旅游、粮食、民族宗教、地震、气象、国家安全、人民武装、人防、民政、广播电视、驻外机构、档案、地方志、残联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十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及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教育和管理,政府公务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有所提高。坚持依法治 市,推行依法行政,开展“严打”斗争,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重视和

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履行职责,主动邀请人大、政协对重点工程建设和“一节一会”筹备情况进行视察,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15件,办理政协委员建议案和提案362件。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矛盾得到较好解决或化解。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纳税人,中央和省驻樊单位干部职工,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1、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所有制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2、国有(或集体所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任务仍很艰巨,相当一部分企业资产质量差,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经营困难,破产企业资产变现盘活难,下岗和失业职工再就业问题突出;3、企业产业结 构、产品结构调整滞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4、农业市场化、农民组织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的相对水平仍然较高,个别地方还因农民负担出现了恶性案件;

5、乡镇教师工资县级统一发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拖欠工资现象;6、经济外向度不高,外经、外资、外贸工作基础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7、财政供养系数较高,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可用财力较低,社会保障体系还很脆弱,扩大就业、“两个确保”和“低保”任务艰巨;8、一些地方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亟待整治,危及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的 恶性事件仍有发生,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程度不高;9、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任务仍然很重,一些政府部门“第一职责”的意识尚未完全建立,营造经济发展环境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自觉性亟待强化;10、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力度不够,政府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令不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效率不高等问题甚至腐败现象,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等等。这些问题,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2002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面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市委九届二次会议的总体部署和“十五”规划的整体思路,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作风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按照这一总体要求,2002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财政收入33.1亿元,增长8.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亿元,增长10%;外贸自营出口5500万美元,增长16%;直接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增长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400元和8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一)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和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入世后我市的经济工作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正确应对入世的挑战和机遇,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夯实入世的思想基础。要强化入世应对意识,努力学习和掌握WTO知识,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则,趋利避害,正确应对;强化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推进适应入世要求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环境创新;强化扩大开放意识,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农村经济,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一、第三产业,都要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国外、境外和外地开放,让我市经济融入全省、全国、全球经济体系之中,通过提高开放度和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强化抢抓机遇意识,进一步优化环境,调整结构,壮大实力,加快发展,打好应对入世的主动仗。

1、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兴衰强弱的重要因素。对此,全市上下必须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市发展经济的关键来抓。要深入研究、主动对接世贸组织规则,梳理和修改现行相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利用过渡期条款和发展中国家例外条款,制定具体的产业对策,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外贸企业改革力度,加速外贸公司与生产企业的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全力扩大出口。对国际市场仍有需求的大路产品,要提高性能,

2002年吴忠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02年攀枝花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2月26日在攀枝花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市长 秦宜智

{2002年吴忠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

一、2001年的工作情况

2001年,是进入新世纪、实施“十五”计划的起始年。一年来,在中共攀枝花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下,市政府组织动员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努力克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基本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据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4.0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7.8%和10.5%。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优质粮、蔬菜、亚热带水果、烤烟、肉类、禽蛋、奶产量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2524元,比上年增加85元。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培育龙头企业工作得到加强。实施世行贷款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市区视野区生态环境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新的进展。农村能源建设成效显著。工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持续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8.94亿元,增长8%,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5.55亿元,增长34.32%。川投攀西生物药业、圣达机焦、西区威力钢等一批企业陆续建成投产,投资84亿元的攀钢三期工程已全面启动。重点建设继续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20亿元。滨江大道、炳草岗大桥、渡口桥北下线、竹湖园改造工程、临江路和江南二路改造工程、炳大水厂主体、炳草岗5万立方米干式气柜、地震台网数字工程、工行大厦等工程已基本竣工;市民用机场,垃圾处理厂

二、三期工程,晃桥水库,胜利水库渠系配套,二级邮区中心,德铭商城二期,攀枝花学院三期,市广电中心,城乡电网改造等工程进展顺利;法拉大桥、高堰沟水库复扩建工程、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等一批项目已开工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所增强,城市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城乡市场消费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14亿元,增长11.8%。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以着力打造旅游精品为重点,加强了重点旅游景区的建设,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节,旅游品牌形象在逐步凸现。财税工作运行质量提高,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财政收入完成7.52亿元,增长9%;财政支出完成15.88亿元,增长29.40%。金融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0.03亿元,比年初增长4.0%;各项贷款余额112.74亿元,增长4.1%。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年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3.78亿元,比年初增长10%。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初见成效。深入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和规范市场秩序行动,全市共查处各类案件9534件,端掉制假售假窝点341个,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12692万元。

(二)改革开放取得实效{2002年吴忠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及地方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积极进展。按照《公司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中央、省属企业和地方8户重点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加大了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力度。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取得阶段性成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市属107户改制国有企业中已有66户、县区属111户改制国有企业中已有100户国有资本实现了全部退出。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全市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21565户,私营企业发展到2422户。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基本实现了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市属改制企业和县区属改制企业中的离退休职工已全部移交社保,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保险制度和失业人员失业救济金制度,各种保险待遇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就业和再就业取得新的成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启动实施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矿业权改革,成功实施了省第一宗采矿权拍卖。市、县(区)和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三定”方案基本完成。

开放力度继续加大。围绕开展“改善对外开放环境年”活动,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1198项;建立了市政务服务中心,27个市级部门的317项行政审批事项进入中心服务。攀枝花省级高耗能工业园区已正式挂牌,3.3万吨铁合金厂已建成投产,10万吨电解铝项目已开工建设。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为我市民用机场建设提供3087万美元低息贷款项目已启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16万美元,利用内资6亿元;凤凰二期、温州商城等招商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出口创汇1.24亿美元。年内完成了冬春疗养基地和金沙江漂流基地两个国家级旅游基地的申报工作;成功举办了川滇五市地州首届经济合作会和川滇十地市州首届旅游经济协作会;加强与中科院、同济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友好交往进一步加强。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已获国家批准。建立了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优质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共实施重点科技项目38个。其中,世界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氮化钒产业化技术”通过鉴定,产品已投放市场;“煤炭井下气化”试验取得初步成功;纳米二氧化钛等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工程开发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全年共有71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科技新增经济效益约5.8亿元。加强了社会科学研究,全年获得市级以上社会科学奖励17项。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不断完善。“两基”得到巩固,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攀枝花大学经教育部批准由专科层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院校,攀钢职教中心经省政府批准改制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幼儿教育社会化稳步推进,多元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围绕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组建了全省市州第一支交响乐团。良好的文化格局正在形成,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现代京剧《老杨这家子》、广播剧《坚守》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村村通”工程得到巩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2.1%、93.9%。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竞技体育取得新的成绩。医疗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制度”改革全面

启动,“六位一体”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农村初保达标中期目标顺利完成,传染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建成四川省放射卫生示范市。劳动、人事、统计、气象、环保、审计、监察、工商、档案、质量技术监督、司法、民政、民族、宗教、人防、防震减灾、药品监督管理、残联、老龄、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地方志编写及民兵预备役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四)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坚持依法治市与以德治市相结合,努力培养公民法制和道德意识。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注重发挥市科技顾问团的作用。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水平有所提高。“四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推行县级政权机关政务公开,继续搞好乡镇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坚持以德治市,认真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了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认真开展“严打”整治斗争,通过“狂飙”系列行动和专项斗争,破获了一批刑事案件,特别是侦破了一批大案要案,摧毁了一批涉黑涉恶的犯罪团伙,抓获了一批负案在逃的犯罪分子,收缴并销毁了一大批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毒品,开展了对重点区域和地段社会治安集中整治和文化娱乐市场的整顿,“严打”整治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及时妥善处理了各类群体突发事件;深入开展了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加大了清盲和自发迁居农民安置工作力度,认真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加强基层民事调解,注意解决了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降至谷底、企业改革诸多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全市人民发扬攀枝花精神,战胜和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开了一个好头,取得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端。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年;是“三大战略”全面推进的一年;也是近年来我市发展势头最好的一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全市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驻攀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关心支持攀枝花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总结一年来的政府工作,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同攀枝花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贯彻。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工业抓提速、投资抓项目、农业抓增收、机关抓服务”和“保重点、抓关键、攻难点、促亮点”的工作思路,加强分类指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了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任务的基本完成。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一起抓,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稳定。三是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妥善处理工业与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四是必须坚持城市发展战略,着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营造良好的硬环境。五是必须坚持科教兴攀战略、大开放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六是必须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上述六个必须,是对全市人民在改革、发展实践中所创造的经验的初步概括和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既要坚持和发扬,又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加以创新和完善,以便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更富有成效。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是:我们对全年可能遇到的复杂形势估计不足,对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分析、研究不够及时,GDP增幅未达年初预期目标,欠计划0.8个百分点。地方企业改革难度较大,进展不快;经济发展的环境尤其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转变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入世挑战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对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2年的主要工作

200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二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完成历史赋予本届政府的光荣使命,推进攀枝花跨越式发展,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抵御和克服各种风险和困难,全力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以改革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按照上述要求,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力争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亿元,增长26.7%;全市财政收入预算比去年年初预算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出口创汇力争与上年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整体水平{2002年吴忠市政府工作报告}.

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抓好“五个一批”:一是做大做强一批。通过改革重组、技改创新、引资嫁接等途径,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全力支持攀钢(集团)公司、二滩水电开发公司、攀煤(集团)公司、川投电冶、钢城企业总公司、金沙水泥公司、米易糖业公司等10户大中型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二是引进扩张一批。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加大引资的力度,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高耗能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入园工作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是鼓励扶持一批。扶持一批技术起点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

型企业,特别抓好葡萄酒、油漆、炭黑、生物制品等企业的发展。四是脱困解难一批。积极争取破产、核呆、债转股、停息挂帐等政策,搞好煤炭、商业、地方工业等亏损企业的扭亏脱困工作。五是调整退出一批。对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小矿山、小冶炼、改良焦等依法关闭;对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破产。要切实做好攀煤沿江矿的政策性破产工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力支持攀钢三期工程、发电公司135MW机组改造等技改项目。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经济现代化。要强化企业管理,把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销售、财务、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夯实基础管理,推进管理信息化,促进管理创新。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企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攀钢、十九冶、二滩等国有大企业改革,加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督促攀煤(集团)公司、金沙水泥公司、水务集团公司等地方重点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现规范运作。地方中小型企业、县区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有实质性进展。多渠道筹集改制成本,加快劣势企业退出步伐。积极争取政策,加快中央在攀企业所办社会职能的分离工作。努力搞好协调服务工作。协调解决企业在原材料、运输、市场、信息、资金等方面的困难。继续坚持对重点企业的定点联系制度。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的减负政策,坚决制止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努力减轻企业负担。

(二)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水利、能源等重点工程建设。年内完成宁华路会理至攀枝花段30KM改造、大河路渡口桥至巴斯箐改造、冷冻厂至炳草岗大桥改造、垃圾处理厂三期、污水处理厂炳草岗分厂等工程的建设;加快建设机场、渡金线一级路改造、炳仁线、甸渡路部分路段二级路改造、法拉大桥、高堰沟水库、晃桥水库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机场路、宁华路格福段、国际商务大厦及金江水厂改扩建、大梯道改造、二街坊旧城改造等工程;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为西攀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做好攀昆高速路攀枝花段、渡口大桥替代桥、宁华路新庄至客运中心段、攀密路改建以及大竹河水库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改革投融资体制,探索多渠道融资途径,采取财政投、银行贷、向外引、向上争、民间融等多元融资机制,保证建设资金足额到位。严格执行基本建设业主负责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严把工程质量关,强化资金管理。切实搞好城市规划设计。确立城市规划设计的全新理念,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布局。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城市规划重点项目的编制,高起点绘制城市发展蓝图。强化规划管理,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切实搞好对违法违规建筑物、构筑物的专项整治。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政权和居民自治组织管理城市的作用,使城市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加强城监队伍建设,坚持联合执法、严格执法。抓好市容环境的整治,下决心解决一批市民反映强烈的、影响城市面貌和对外开放形象的“脏乱差”问题,继续加强城市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治理,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土地资产和城市存量资产,改革城市公共产品经营模式,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利用,努力提高城市经营水平。

2002年吴忠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2002年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1月1 8 日在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洛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贵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1年,在市委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扩大内需、结构调整等宏观经济政策,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目标,积极推进改革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任务。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65.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左右。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8.7%和10.2%。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产销率提高2.2个百分点;前11个月,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分别增长9.9%和23.2%。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亿元,扭转了净亏损局面。在秋粮严重遭灾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16.43亿公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9亿元,增长9.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22亿元,增长14.3%,其中市本级增长17.6%。地方财政支出35.76亿元,增长24.6%。金融运行平稳,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

57.2亿元和28.9亿元。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牡丹种植分别发展到103万亩、52万亩和6000亩,蔬菜、烟叶、食用菌等特色经济蓬勃兴起,畜牧业产值24.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648”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有20项开工建设,总投资16.8亿元。其中洛玻超薄玻璃、玻璃加工等2项基本竣工。新安新增6万吨电解铝、2×12.5万千瓦机组和伊川20万吨电解铝一期、12万吨碳素工程进展顺利,单晶硅公司6英寸硅抛光片项目正进行设备安装,一批石化产业关联项目加紧实施,部分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化已初见成效。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11个景区进入国家首批3A级以上景点,共接待境外游客10.6万人次,国内游客12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亿元左右。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升温。新争取国债2.5亿元,国债项目当年完成投资7.3亿元,主要用于滨河路、洛卢路、集中供热和粮食储备库等项目建设。全市69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60亿元,其中小浪底南岸引水口、新安提黄一期主体工程、洛三高速洛阳段等11项完工。新建交通扶贫道路106公里。城乡电网改造进展顺利。南昌路、唐宫路等18条城市道路竣工通车,龙门环境治理二期、洛浦公园东段、亚世绿地广场、青年宫文化广场和西工体育场改造等基本完工,涧西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洛河、龙门二级水面建成蓄水。中州路、南昌路综合治理等19项“两创”工程成效明显,新增城市绿地55万平方米,城市亮化、美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23.6万亩,荒山造林31万亩,退耕还林15.8万亩,通道绿化2105公里,周山、龙门山绿化530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新增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6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更新改造投资14.5亿元,增长31%。改革开放取得新的成绩。全市19户重点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10户债转股企业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2户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中小企业改制步伐加快。以养老、失业、医疗、女工生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3.35万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

3.3万名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实现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扩大到6.7万人。1.9万人实现再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全面启动。取消了455个行政审批事项,市、区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展。市级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县级机构改革全面铺开。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进出口总额增长10.65%,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家。其中陶粒支撑剂项目是迄今美商在河南最大的独资项目。东引西进取得积极成果。第十九届牡丹花会经贸活动成交额达20.5亿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9家原部属科研院所改制为科技型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完成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83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引资和创业中心、软件园建设步伐加快。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普通高招再创历史最好成绩。以洛阳工学院为龙头组建河南科技大学方案已获教育部专家组通过,洛南大学城建设正在开展前期工

作。积极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成功举办了市第九届运动会。唐恭陵、邙山陵墓群和潞泽会馆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和世行贷款项目进展顺利,无偿献血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计划生育圆满完成省下达的人口控制目标。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成果进一步巩固。坚持建设用地“五统一”管理,合理保护使用土地资源。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得到较好实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8.5%和1.6%。人事、审计、统计、民族、宗教、侨务、人防、地方志等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广泛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和企业“三讲”教育活动,深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和军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争创“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工作通过省验收。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提请市人大审议通过法规3项,颁布行政规章13个。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814件,满意率96%以上。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选举,加强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04贵州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2017三亚政府工作报告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