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点击: 2012-02-15
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1月24日在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包叙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1年工作回顾和200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过去的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50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2%、11.8%和9%;固定资产投资802亿元,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亿元,增长8.7%;外贸出口11亿美元,增长10.8%;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增长21%,增收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1元,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1971元,增长4.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西部大开发年度十件大事圆满完成,八大民心工程年度目标顺利实现,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产值占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6%,比重达到14.5%;非国有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9.5%,比重达到45.7%。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现。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林牧渔业比重提高,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在遭受严重旱灾、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仍有较大提高。又有31万贫困人口实现越温达标。
工业“两手抓”取得新的成果。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8亿元,增长55.4%;亏损面36.2%,下降4.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110%和25.7%,亏损面分别下降3.6和4个百分点。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小企业改制面分别达到73%和90%。长安福特汽车、重庆光电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桥名的大佛寺长江大桥、马桑溪长江大桥竣工通车,全长75公里的环线高速公路基本建成;达万铁路、渝黔高速公路一期、渝澳大桥、二郎立交桥、广播电台发射台迁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如期竣工;渝怀铁路、城市轻轨、三峡博物馆、重点防洪工程等顺利推进,“8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江北国际机场扩建、丰收坝水厂等13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工程完成,6座中型水库建成。全年拆除违法建筑145万平方米,建成绿地44万平方米。全市新增城镇公共绿地140万平方米。城市面貌进一步改善。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得到加强。完成退耕还林还草68万亩;三峡库区首批19个污水处理厂和5个垃圾处理场开工;重庆发电厂最后两台5万千瓦燃煤机组关闭;桃花溪治理工程启动;主城区清洁能源一期工程如期完成,2600多台10蒸吨以下锅炉及茶水炉全部改用清洁能源,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降低27.7%,得到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移民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建房安置12.1万人,实际搬迁11.6万人,其中外迁安置5.6万人;城镇搬迁、工矿企业结构调整、专业设施复建等按计划
推进;签订对口支援合作项目253个,引入资金12亿元。在外迁移民数量多、难度大的情况下,全面完成了年度任务。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各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效果显著,试点四县(市)农民负担平均减少37.7%;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进中心的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市级统筹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增长,出口产品结构改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61.7%和12.1%;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2.9%;北部新区开发建设顺利启动,出口加工区开工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认真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以德治市取得成效。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87.8%,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市属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社会科学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金子》等一批优秀剧目和图书获得国际国内大奖,九运会上实现“夺金升位”目标。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继续加强,民政、气象、人防、档案、地方志、保密、信访、老龄和妇女儿童、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意识增强。积极落实“十个一批”措施,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务行为,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一半以上。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政府机关廉政建
设和作风建设取得成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狠抓安全生产,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的好转。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中共重庆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在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参政议政下,全市3000万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驻渝部队、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与支持重庆建设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内外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工业亏损面还比较大,市场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不旺,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规模较小,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城镇就业压力较大,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为政不勤、为政不廉的现象和行业不正之风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大安全事故还比较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政府工作有关,说明我们思想还不够解放,工作思路还不够宽,狠抓落实还有差距,政府职能转换和机关作风建设还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逐步解决。
各位代表!200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六大,迎来我市第二次党代会和直辖五周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分析国内外形势,尽管复杂多变,但机遇依然大于挑战。去年以来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同时下滑,世界经济增长趋缓,我们面临比亚洲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但我国经济“一枝独秀”、高速增长,社会政治稳定,对外资及人才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加入世贸组织后,直接面对跨国公司冲击,竞争更为
激烈,但也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为我们扩大投资、启动消费创造了条件。只要我们沉着应对,趋利避害,一定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办好“四件大事”,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结构调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动员和组织全市各族人民,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调控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其中一产增长2%,二产增长10.5%,三产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二、抓好“十件大事”,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坚持以西部大开发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今年继续抓好十件大事:一是全面启动构建三大经济区的各项规划任务;二是抓紧研究制定和落实应对入世的各项措施;三是实施“八大民心工程”,搞好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出台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五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六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抓好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和一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
国家政府工作报告2012-2005
政府工作报告
—— 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5712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努力做到调控审慎灵活、适时适度,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在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内要素成本明显上升,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综合施策,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信贷增速,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从8月份起逐月回落,扭转了一度过快上涨势头。下半年,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方面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继续控制通货膨胀;一方面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重点支持民生工程特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保证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我们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确保调控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抑制,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降,调控效果正在显现。我们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隐患,及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摸清了多年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总规模、形成原因、
偿还时限和区域分布。这些债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特别是部分偿债能力较弱地区存在局部性风险。我们认真开展债务清理整顿和规范工作,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稳妥解决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水平是可控的、安全的。总的看,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抗灾减灾,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839亿元。农业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639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60万无电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试点示范工作步伐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支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央预算投资安排150亿元,支持4000多个项目,带动总投资3000亿元。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交通运输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布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9亿千瓦,比上年增加3356万千瓦。加强重点节能环保工程建设,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100万吨,5000多万千瓦新增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1.5亿吨、炼铁产能3122万吨、焦炭产能1925万吨。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并提高补助标准,实行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植树造林9200多万亩。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实施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定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胜利完成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积极推进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云南盈江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并顺利交会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中央财政加大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支持,各地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显著增加。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服务面逐步拓展。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大力加强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安全性提高、价格下降。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进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7.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农民工总量2.53亿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增长3.4%。
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各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连续第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年人均增加1680元,5700多万人受益;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以及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对全国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8600多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扩大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降低900多万个体工商户税负。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大幅增加。2147个县(市、区)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334万人参保,641万人领取养老金。234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58亿人参保,9880万人领取养老金,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解决了500多万名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将312万名企业“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有序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向制度全覆盖迈出重大步伐,这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的重要成
就。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出台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完善财政投入、土地供应、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政策,着力提高规划建设和工程质量水平,制定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和办法。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2.2倍,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
努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做好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处置、调查、问责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集中打击、整治非法添加和违法生产加工行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加大攻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特别是预算管理制度,把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进政府预算、决算公开,98个中央部门和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省市公开“三公经费”。在全国范围实施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出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启动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依法开展草原承包经营登记。推进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实施电网主辅分离改革重组以及上网电价和非居民用电价格调整方案。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开展。
我们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优化贸易结构。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万亿美元,增长22.5%,其中,出口增长20.3%,进口增长24.9%,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比重提高。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01亿美元。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多边双边经贸关系继续深化。
我们在民主法制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和外交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从
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
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二、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我们要坚定信心,善于运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2002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
朱镕基 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朱镕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首先报告2001年的工作。{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新世纪第一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克服困难,阔步前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坚定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结构有所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增加。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传统工业改造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较大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完成了一批公路、铁路、江河干堤、水利枢纽和农村电网改造等重点项目。西部大开发起步顺利,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57亿元,增长8.1%。税收大幅度增长,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637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加2400亿元。金融运行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0.7%。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其中出口2662亿美元,增长6.8%。外商直接投资468亿美元,增长14.9%。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212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6亿美元。人民币汇率稳定。国民经济沿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进。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国家向重点企业派出的监事会作用加强。企业重组、改组工作积极推进。一批资源枯竭的矿山和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通过关闭、破产退出市场。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稳步推进。清理和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仅对制假售假违法活动立案查处的就达120多万起,有力地打击了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分子。
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的“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和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开始实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正式启动。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国普通高校招生268万人,比上年增加48万人。高校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顺利。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明显加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取得成效。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得到加强,部分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医药卫生、计划生育和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得到加强。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深入进行。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加大,成绩显著。“严打”整治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依法铲除一批黑恶势力犯罪团伙,惩治了一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5%。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社会保障支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基本上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人数,由年初的400多万人扩大到年末的1120多万人。国家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增加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以上几项,仅中央财政当年就增加支出6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2%。通过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整顿电价,降低农村用电价格,减轻了农民负担。城乡市场繁荣,居民住、行条件进一步改善。
去年,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七一”重要讲话,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决定。北京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我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经过长期努力,我
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有这些,对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00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和部署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辛勤工作在全国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与支持祖国建设和统一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些粮食主产区和严重受灾地方农民收入减少,有些地方拖欠工资严重,部分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仍有困难,就业压力加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经济体制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地方保护主义屡禁不止,市场经济秩序有待继续整顿。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严重,腐败现象还比较突出。有些单位违规挪用财政资金和专项资金。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比较普遍。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这些问题有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有的同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有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00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仍然缓慢,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总体上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但在近期某些竞争力不强的行业、企业会受到较大冲击。我们面临着新的困难和严峻挑战。同时,也应当看到,做好今年工作具有许多有利条件。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粮食、外汇等重要储备充足,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有较大回旋余地。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特别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累了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丰富经验。我们要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根据党中央部署,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正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抵御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困难,以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坚持实施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结构调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团结奋斗,勤俭建国,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按照这个总体要求,今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是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推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必要的力度,同时采取其他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
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一是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当务之急仍然是落实“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任何地方都不得发生新的拖欠。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居民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中央财政预算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低保”资金,地方财政预算也必须增加所需资金。对特困行业和企业的职工,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搞好在辽宁全省和其他省、自治区部分城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工作。努力筹集和管好、用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三是继续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并相应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各类所有制企业也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职工收入。对一些地方拖欠干部、政法干警、教师工资的问题,有关地方政府务必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加以解决。地方财政首先要保工资发放,对过去拖欠的工资,也应尽快补发。宁可不上新的建设项目,不办或者少办不是急需的事,
也要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严格定编定员的基础上,对发放工资确有困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助。市、县级财政有困难的,省级财政也要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助。四是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这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扩大社区服务就业门路。实行弹性大、灵活性强、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认真落实鼓励自谋职业和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五是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通过深化改革,调整政策,消除各种限制消费的障碍。鼓励居民扩大住房、旅游、汽车、电信、文化、体育和其他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保持国债投资的必要规模,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根据需要和可能,今年拟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在建的国债建设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南水北调、京津水资源保护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公检法司等方面设施的建设。1998年以来开工建设的大部分国债项目,要在今年内基本完工。目前,居民储蓄存款增加较多,银行资金比较充裕,利率水平较低,市场价格稳定,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在安全线以内,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还有一定的空间,不会有大的风险。用国债投资进行重要的和社会急需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培植财源,而且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各方面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扩大国债投资的同时,还要采取措施用活用好其他国内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要高度重视资金的合理、节约使用,坚决防止无效投入和重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合理规划,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不可过分超前。继续加强对国债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和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各种截留、挪用国债资金的行为。
努力做好财税工作,保持税制稳定,加强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堵塞“跑、冒、滴、漏”。认真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区别轻重缓急,该保的一定要保,该压缩的要坚决压缩。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支持西部开发,从今年开始,对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的办法。中央从所得税增量中多分享的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金融机构要在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努力改进服务。银行要调整信贷结构,重点支持国债投资项目、农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尽量满足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发展个人住房、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加快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内部机制,强化经营管理。商业银行从今年开始要全面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改进信息披露。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继续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加强金融法治和监管。加快信息化建设。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变化,严防国际短期资本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确保金融安全。
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购买力,是扩大和培育内需十分重要的方面,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
从根本上说,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布局调整和优化。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中部粮食主产区要抓住主销区腾出部分粮食市场的机遇,扩大优质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西部地区要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加快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深化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改革,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继续实施“星火计划”,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绝不能搞强迫命令。各级政府要做好规划,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加强服务,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了使农民收入尽快有较多增长,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扩大退耕还林规模。两年多试点证明,在中西部一些地方实行退耕还林(包括还草、还湖),既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也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充足,是加快退耕还林的良好时机。今年要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推进休牧还草,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完善配套措施,抓紧培育和供应优良种苗,保证退耕还林质量。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都要重视搞好后续产业的开发,以保障群众长期的生活来源和有关地方必要的财政收入。要抓紧研究制定退耕还林的法规。
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今年要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主要放在中部地区的粮食主产省和农业大省,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在部分县市进行试点。中央财政在预算内安排相应资金予以支持,试点地方的财政也要安排适当资金支持改革。同时,要搞好乡镇机构、农村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配套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既要明显减轻农民负担,又要保证乡村正常工作和发展的必要经费,特别是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尚未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地方,要严格执行中央有关规定,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电价、建房等方面乱收费的专项治理。全面落实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措施,大力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进和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推动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继续做好棉花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各项工作,保持棉花生产和市场稳定。 三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提高发展水平。扩大城乡经济往来有利于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各地要清理、取消不合理的限制和乱收费,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方便,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四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采取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措施,努力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和草场围栏等设施建设。要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信息咨询和农民培训等方面加强对农业的支持。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改进金融对农业的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加大对灾区和特困地区的支持,减免农、牧业税,并真正落到实处。积极帮助农村特困户和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三、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
进一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举措。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不懈地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支持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支持承担国家重点任务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提高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改造要做好规划,以“质量、品种、效益”为重点,选好项目,不能搞重复建设和单纯扩大生产能力。巩固和扩大纺织、冶金、煤炭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得的成果,继续推进石化、建材、机械、医药、制糖、烟草等行业压缩过剩、落后生产能力的工作。已淘汰的生产能力,绝不能以任何借口和形式恢复生产。继续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老矿区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二要加快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抓好信息网络、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新材料和中药现代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三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抓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和防沙治沙工程。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西部地区要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搞重复建设、盲目投资。防止已被淘汰的企业和设备向西部地区转移,避免破坏生态环境。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在安排建设项目时要给予支持,以加快发展步伐。东部地区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经济素质和竞争力,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近几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必须继续下大气力推进。一是切实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继续推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真正转换经营机制。今年要重点检查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找出存在问题,认真加以解决。强化企业内部改革,选择少量中央管理的大型企业和境外上市公司,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衔接。加强和改进企业质量、成本、营销管理。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二是积极推进企业重组改组。尽快形成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在企业重组改组中,必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逃废银行债务。三是继续有步骤地做好企业破产兼并工作。特别要注意按政策安置好职工,维护社会稳定。适当增加银行核销呆坏帐准备金,主要用于重点行业和地区的企业破产兼并,特别是用于资源枯竭矿山和军工等特殊困难企业的关闭、破产。继续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
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通过政企分开和企业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尽快实施电信、电力、民航管理体制改革,抓紧研究制定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和队伍稳定。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继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其他各项改革,也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推进。尽快制定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争取早日实施。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金融、财税、外贸、住房等方面的改革。
四、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切实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的各项工作。
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近年来特别是近几个月,我国做了大量工作。全国性的相关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废止和修改、制定了一批法律法规。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关税总水平已由15.3%降到12%,涉及5300多个税目。今年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核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法制统一、非歧视、公开透明的原则,抓紧完善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执法公正与效率。二是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有步骤地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同时,加快制定和修订质量、卫生、防疫、环保、安全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三是认真研究、掌握和充分行使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享有的各项权利,积极推动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四是组织好世贸组织有关知识和规则的学习、宣传,分期分批对国家公务员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普遍培训。加快培养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各类专业人才。
认真做好对外贸易工作。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力争今年外贸出口有所增长。要力保现有市场,开拓新的市场。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商品质量和附加值。落实鼓励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优先保证出口创汇多、信誉好的重点企业及时足额退税。抓紧改革和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商品,全面实行“免、抵、退”税办法。扩大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加大对出口的支持。海关要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和监管水平。推动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和重组,促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和出口渠道多样化。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到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投资办厂和承包工程,带动国内技术、设备、材料和劳务出口。做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原材料的进口工作。逐步实现重要战略物资进口市场多元化。
继续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着力引进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开发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建立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基地和地区总部。引进商贸、旅游、会计、审计等方面有信誉的境外大型企业和中介组织,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境外中小企业投资。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健全法制,依法办事,改进服务,提高效率。规范招商引资行为,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做好我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工作。
2002年江苏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0-10-25 15:12:00
一、2001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省人民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较好地完成了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1065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0.4亿元,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和开工建设了一批水利、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项目。技术改造投资增长较快。消费需求逐步回升,社会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