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点击: 2012-02-12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网上整理版)免费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11日 王国生
)
湖北省省长王国生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湖北迎难而上、奋力跨越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旱涝急转等严重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神聚力,砥砺前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先中部、高于全国、好于预期。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8万亿元,增长13.5%以上,增加额连续两年超过3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70亿元,增长45.4%,增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正确处理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坚持做大做实做强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7%,民间投资增长42.1%,占全省投资总额57.6%。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427个,同比增加405个,一批产业、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保重
大项目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1.4万公里,大别山旅游公路、二七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27.8亿元,增长18%,家装、教育、文化成为城市消费热点,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城镇。坚持做大做实做强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65.6亿元,增长20.5%,利润、税金均超千亿元,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消费品工业增长快于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千亿元产业达到8个,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超过3500亿元,食品、钢铁、石化产业过3000亿元。各类开发区和高新区引领全省工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2300亿元,增长23%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119亿元,增长31%。金融、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旅游业总收入1987亿元,增长36%。全省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542亿元,增长18.2%,湖北银行、长江财产保险公司开业,22家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入驻光谷金融港,新增上市公司10家(境外1家),融资218亿人民币和15亿港币,五家省级投融资平台公司完成投资60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012亿元。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有力,全社会用电增长10.4%。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保障供给、加强调控、完善补贴、加强监管等综合性措施,物价上涨势头初步遏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8%。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显现,各城市房价涨幅回落。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完成年度目标,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5%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以上,较好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强力推进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和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加快实施“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的特色更加凸显。把构建战略支点作为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以一系列工作平台为抓手,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特色进一步显现,一体化步伐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全面提速,湖北长江经济带沿江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力推动“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武汉生产总值增加1000亿元以上,突破6500亿元,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襄阳、宜昌的生产总值、投资和工业增速领跑全省,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升。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荆州“壮腰工程”全面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纳入国家试点,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加速推
进,黄石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荆门循环经济试点、咸宁低碳发展试验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县域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对全省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超过50%,实现历史性变化。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宜昌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十堰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启动建设42个重点中心镇、40个特色镇和400个宜居村庄,完成“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特色民居改造。
——全力抗灾夺丰收,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科学调度,周密部署,战胜历史罕见的三季连旱、旱涝急转和汉江秋汛等重大自然灾害。全省累计转移安置受灾群众47.6万人次,恢复因灾倒房1.1万户、3.6万间,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房住、有病能及时就医,灾区社会保持稳定。粮食增产14.54亿斤,实现“八连增”,比预期目标多增加10亿斤,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油菜总产连续17年全国第一,棉花、蔬菜、肉禽、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8.3%,增加1065元,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增收额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加快推进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570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19万亩,新增农机动力2200兆瓦。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加快实施,产值突破6000亿元,稻花香集团成为我省首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龙头企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基本完成,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全面展开,水利部将我省汉江流域列为全国唯一的水利现代化流域试点。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新增19个中央财政补贴小农水重点县,新建小型水源工程5.2万处,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0平方公里。解决2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综合治理中小河流560多公里。投入62.5亿元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省级试点达到8个层面,覆盖了全省39%的乡镇。在800多个建制村开展环境连片整治,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启动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新十年纲要,解决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民族地区“616”帮扶工程取得新成效。脱贫奔小康试点如期实现“三年取得明显变化”的阶段性目标。村级集体经济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扎实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发展与稳定。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空间显著拓展。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国资监管、环保、土地、财税、集体林权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武汉
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纳入全国试点,排污权交易在光谷联交所正常运行,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作为全国首个废旧再生资源竞价平台正式揭牌,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五项重点任务如期完成。探索公立医院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推行农村居民健康一卡通,启动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扩面提标。培育重商文化,营造创业氛围,各类市场主体达到219万户,增长16.7%。新增驰名商标27件。组织到发达省份、中西部地区学习考察,促进思想解放,密切省际交流合作。加快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狠抓招商引资,推进外贸发展。预计进出口总额335.2亿美元,增长29.1%,其中出口195.4亿美元,增长35.3%。赴日韩、欧洲等对外交流活动和在鄂苏(长三角)、鄂港(珠三角)及省内举行的一系列大型经贸活动成果丰硕,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5亿美元,增长14.9%,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93家。“百家央企湖北行”成效明显,共签订78个重点项目投资协议,协议投资总额5200亿元,已到位1100亿元。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引进省外资金3376亿元,增长70%,荆州被国家批准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全省地方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70.6%。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省教育支出增长20.3%,其中省本级增长25%。新增7名两院院士,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0人,新增全省“百人计划”59人。文化强省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动漫产业增长67.5%,跃升至全国第五。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和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全省110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启动流动图书车工程。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精心打造一大批优秀剧目和精品出版物。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我省分别有两个参演剧目获一等奖、夺得7枚金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取得积极成效。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4%,城镇新增就业76.6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继续提高。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54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7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29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连续七年上调,达到月人均1387元。强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5.35万套,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07%,基本建成18万套。
农村危房改造10.4万户,实现100%竣工入住。社会救助、灾民安置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省政府年初承诺的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10件实事得到较好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完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体系和应急处置有效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城乡社区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继续推进依法治省和法治湖北建设,“五五”普法、“六五”普法有序衔接。司法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网络等新兴媒体综合管理取得明显进展。宗教服务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
——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环境有效改善。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强化效率观念,狠抓工作落实,行政效能明显提升。扎实推进“治庸问责”工作,履职履责机制进一步健全。强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23%,成为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三公一金”治理,促进降低行政成本。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与省政协讨论协商重大事项,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556件、省政协提案654件。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工作在创新中扎实推进。妇女儿童、人防、招投标、机关事务管理、科协、统计、保密、档案、测绘、气象、地震、水文、征兵、参事、文史、方志、哲学社会科学、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新的成绩。
“十二五”良好开局,标志着我们在过去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又迈出了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新步伐,写下了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这必将极大地增强全省人民的信心和力量,激励我们更加奋发有为、勇攀高峰。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省人大和省政协监督支持、合力推进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是驻鄂部队、驻鄂机构和各方面大力支持、共同奋斗的结果。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视察湖北,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全省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为激励全省人民加快湖北振兴崛起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全省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共谋发展、
湖北政府工作报告
湖北日报讯 图文:代省长王国生作政府工作报告。(记者郑元昌 摄)
代省长 王国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行,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是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综合实力显著跃升的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在2005年6520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达到15806亿元,五年增长1.42倍,实现了年增长由一千亿到两千亿的跨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从中等收入偏下阶段进入中等收入偏上阶段。财政总收入从728亿元增加到1919亿元,年均增长2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
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1.9%。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18万亿元和1.46万亿元,增长超过1.5倍。
这五年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二三产业比重由83.4%提高到86.4%,粮食实现连续7年增产,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保持20%以上的速度,七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1700亿元,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八位。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和增长贡献率接近6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控制目标。
这五年是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总体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的五年。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实质性进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改革创新试点获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启动,构成了事关长远、覆盖全省的“两圈一带”总体发展战略和推动湖北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
这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的五年。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元,达到10803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5年的投资总和;“十一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9.6%。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后续规划开始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全
国第一条特高压电力通道建成运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673公里,居全国第六位,各市州实现高速通达;铁路总运营里程达到3300公里,湖北率先进入高铁时代;天河机场年客流量突破千万人次;武汉新港成为亿吨大港。湖北正在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跨越。 这五年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0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831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3.5%。新增城镇就业352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244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严重自然灾害挑战中,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一是抢抓机遇扩大投资,实现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计划目标、超全国增幅。2010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3.1%,占全省投资总额的53.2%,争取中央投资占当年中央投资总规模的5%以上。
二是挖掘消费需求潜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9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三是努力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新增高速公路2024公里,“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武广高铁、合武专线、武九快速相继建成运营;长江航道、船舶、港口建设顺利推进。能源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新增电力装机(不含三峡工程)1325万千瓦,增长75%;建成兰—郑—长成品油管线、西气东输二线和川气东送天然气管
线。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坚持一手抓壮大规模,一手抓调整结构,始终把调整优化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制定并落实全省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千亿元产业发展计划”全面超额完成,其中汽车产业超过3千亿元,钢铁、石化、食品、装备制造产业超过2千亿元,电子信息、纺织产业超过千亿元。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26家。制定出台支持政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8%,工业实现利润和税金年均分别递增29.2%和22.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94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武汉市江汉区国家首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工作全面推进;金融业增加值增长3.2倍;旅游业年总收入超过1400亿元,年均增长25.3%;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年均增长27%。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彻底取消农业税等税费,为农民减负32亿元。全省涉农专项资金五年支出达到2620亿元,其中四项直补资金192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达到2316万吨,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居全国第一。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过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产值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达到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4000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
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65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60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任务,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41万亩。投入百亿元以上,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新增通村沥青水泥路10.4万公里。共解决162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扎实开展仙洪试验区等多层次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从完善规划、改革试验、体制创新、部省合作以及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具体化和项目化。75个国家部委机构与我省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一批改革发展试点及项目落户我省。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城际铁路、鄂西圈十大旅游景区、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了以“一主两副”为依托,以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城、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7%。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7.5%。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4.1%、26.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共解决200万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完成4385个重点贫困村扶贫整村推进任务,扶贫搬迁5万户16万人,培训转移25.8万名贫困劳动力。顺利完成丹江口库区移民外迁任务。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构建“两型”社会。
狠抓节能减排,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超过3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50%。环境保护专项治理成效显著,五
湖北2012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湖北迎难而上、奋力跨越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旱涝急转等严重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神聚力,砥砺前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先中部、高于全国、好于预期。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8万亿元,增长13.5%以上,增加额连续两年超过3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70亿元,增长45.4%,增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正确处理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坚持做大做实做强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7%,民间投资增长42.1%,占全省投资总额57.6%。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427个,同比增加405个,一批产业、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保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1.4万公里,大别山旅游公路、二七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27.8亿元,增长18%,家装、教育、文化成为城市消费热点,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城镇。坚持做大做实做强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65.6亿元,增长20.5%,利润、税金均超千亿元,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消费品工业增长快于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千亿元产业达到8个,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超过3500亿元,食品、钢铁、石化产业过3000亿元。各类开发区和高新区引领全省工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2300亿元,增长23%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119亿元,增长31%。金融、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旅游业总收入1987亿元,增长36%。全省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542亿元,增长18.2%,湖北银行、长江财产保险公司开业,22家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入驻光谷金融港,新增上市公司10家(境外1家),融资218亿人民币和15亿港币,五家省级投融资平台公司完成投资60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012亿元。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有力,全社会用电增长10.4%。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保障供给、加强调控、完善补贴、加强监管等综合性措施,物价上涨势头初步遏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8%。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显现,各城市房价涨幅回落。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完成年度目标,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5%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以上,较好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强力推进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和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加快实施“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的特色更加凸显。把构建战略支点作为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以一系列工作平台为抓手,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特色进一步显现,一体化步伐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全面提速,湖北长江经济带沿江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力推动“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武汉生产总值增加1000亿元以上,突破6500亿元,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襄阳、宜昌的生产总值、投资和工业增速领跑全省,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升。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
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荆州“壮腰工程”全面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纳入国家试点,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加速推进,黄石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荆门循环经济试点、咸宁低碳发展试验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县域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对全省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超过50%,实现历史性变化。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宜昌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十堰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启动建设42个重点中心镇、40个特色镇和400个宜居村庄,完成“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特色民居改造。
――全力抗灾夺丰收,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科学调度,周密部署,战胜历史罕见的三季连旱、旱涝急转和汉江秋汛等重大自然灾害。全省累计转移安置受灾群众47.6万人次,恢复因灾倒房1.1万户、3.6万间,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房住、有病能及时就医,灾区社会保持稳定。粮食增产14.54亿斤,实现“八连增”,比预期目标多增加10亿斤,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油菜总产连续17年全国第一,棉花、蔬菜、肉禽、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8.3%,增加1065元,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增收额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加快推进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570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19万亩,新增农机动力2200兆瓦。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加快实施,产值突破6000亿元,稻花香集团成为我省首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龙头企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基本完成,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全面展开,水利部将我省汉江流域列为全国唯一的水利现代化流域试点。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新增19个中央财政补贴小农水重点县,新建小型水源工程5.2万处,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0平方公里。解决2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综合治理中小河流560多公里。投入62.5亿元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省级试点达到8个层面,覆盖了全省39%的乡镇。在800多个建制村开展环境连片整治,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启动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新十年纲要,解决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民族地区“616”帮扶工程取得新成效。脱贫奔小康试点如期实现“三年取得明显变化”的阶段性目标。村级集体经济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扎实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发展与稳定。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空间显著拓展。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国资监管、环保、土地、财税、集体林权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纳入全国试点,排污权交易在光谷联交所正常运行,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作为全国首个废旧再生资源竞价平台正式揭牌,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五项重点任务如期完成。探索公立医院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推行农村居民健康一卡通,启动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扩面提标。培育重商文化,营造创业氛围,各类市场主体达到219万户,增长16.7%。新增驰名商标27件。组织到发达省份、中西部地区学习考察,促进思想解放,密切省际交流合作。加快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狠抓招商引资,推进外贸发展。预计进出口总额335.2亿美元,增长29.1%,其中出口195.4亿美元,增长35.3%。赴日韩、欧洲等对外交流活动和在鄂苏(长三角)、鄂港(珠三角)及省内举行的一系列大型经贸活动成果丰
硕,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5亿美元,增长14.9%,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93家。“百家央企湖北行”成效明显,共签订78个重点项目投资协议,协议投资总额5200亿元,已到位1100亿元。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引进省外资金3376亿元,增长70%,荆州被国家批准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全省地方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70.6%。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省教育支出增长20.3%,其中省本级增长25%。新增7名两院院士,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0人,新增全省“百人计划”59人。文化强省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动漫产业增长67.5%,跃升至全国第五。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和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全省110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启动流动图书车工程。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精心打造一大批优秀剧目和精品出版物。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我省分别有两个参演剧目获一等奖、夺得7枚金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取得积极成效。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4%,城镇新增就业76.6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继续提高。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54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7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29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连续七年上调,达到月人均1387元。强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5.35万套,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07%,基本建成18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0.4万户,实现100%竣工入住。社会救助、灾民安置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省政府年初承诺的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10件实事得到较好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完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体系和应急处置有效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城乡社区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继续推进依法治省和法治湖北建设,“五五”普法、“六五”普法有序衔接。司法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网络等新兴媒体综合管理取得明显进展。宗教服务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
――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环境有效改善。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强化效率观念,狠抓工作落实,行政效能明显提升。扎实推进“治庸问责”工作,履职履责机制进一步健全。强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23%,成为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三公一金”治理,促进降低行政成本。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与省政协讨论协商重大事项,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556件、省政协提案654件。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工作在创新中扎实推进。妇女儿童、人防、招投标、机关事务管理、科协、统计、保密、档案、测绘、气象、地震、水文、征兵、参事、文史、方志、哲学社会科学、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新的成绩。
“十二五”良好开局,标志着我们在过去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又迈出了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新步伐,写下了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这必将极大地增强全省人民的信心和力量,激励我们更加奋发有为、勇攀高峰。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省人大和省政协监督支持、合力推进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是驻鄂部队、驻鄂机构和各方面大力支持、共同奋斗的结果。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视察湖北,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全省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为激励全省人民加快湖北振兴崛起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全省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共谋发展、奋力跨越的氛围更加浓厚。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部队,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向所有关心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切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较多矛盾和困难,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主要是:发展不够、市场主体不活仍然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自主增长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脆弱,工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能源、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问题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虽有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存在“庸懒散软”现象,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当前我省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经济金融领域潜在风险上升。在这些困难和问题面前,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扎实有效的举措,千方百计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湖北加快构建战略支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之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将在年内召开,做好全年的工作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打造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总目标,深入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继续做大做实做强工业、农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坚定不移推进跨越式发展,以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上述预期目标是基本要求,必须确保完成。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状态,确定更加积极的工作目标。全省经济总量今年要确保跨越2万亿元大关,力争更好结果,为超额完成“十二五”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这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一是担当支点建设重任,亟需跨越发展。从我省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关键是要把“稳中求进”与“好中求快”统一起来,并与湖北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和跨越式发展目标相衔接,力求做到在“稳”上有更大贡献,在“进”上有更大作为,在“好”上下更大功夫,在“快”上有更大突破,以快于、优于、好于常规发展的成效实现新的跨越。
二是国家政策有利湖北,亟需抢抓机遇。今年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操作上分类指导,有紧有松、有保有压、有控有扶。财政投入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三农”、水利、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加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调节信贷供给,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总体上,宏观政策对湖北发展比较有利。我们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开动脑筋,主动作为,找准贯彻落实中央政策与发挥湖北优势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三是全省发展态势良好,亟需乘势而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湖北实现了弯道超越,近四年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增速。快速发展使湖北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去年跨上1.8万亿元新台阶,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速发展期。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不可多得的交通、科教优势叠加,使湖北成为海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的热土。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乘势而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发展成果。
四是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亟需积极应对。今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复杂,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呈现出长期化趋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我省面临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加快”任务,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同时并存,要素瓶颈制约更加趋紧。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能力,我们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五是区域竞争十分激烈,亟需奋发进取。近年来,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全面提速,尤其是中部板块更加引人瞩目。去年中部六省全部跻身“万亿元俱乐部”,共同迎来“万亿时代”,也共同进入以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一轮竞争时期。同时还要看到,东部地区增速放缓的实质是主动调控、优化发展,将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中西部省份谋求跨越、奋力赶超,围绕市场、项目、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湖北在区域发展格局中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态势,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我们不仅要自加压力,更要加快创新步伐,实现错位发展,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根据上述目标和要求,今年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2010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湖北2010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6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湖北省省长李鸿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 年工作回顾
2009 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逆势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同心协力,迎难而上,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呈现平稳回升、蓄势上行的良好局面,增长基础进一步巩固,积极因素进一步累积,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12831 . 5 亿元,增长13 . 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42 . 2 亿元,增长20 . 1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11 . 8 亿元,增长41 .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8 . 4 亿元,增长19 .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14 . 8 亿元,增长14 . 7 % ,税收收入比重为75 . 6 % ;出口总额99 . 8 亿美元,下降14 . 8 %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46 . 9 亿美元,增长13 . 9 % ;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 . 5 % ,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 . 5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 元,增长9 . 2 % ;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 . 3 元,增长8 . 1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 . 8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 2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 . 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 . 4 个百分点。除外贸出口外,本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已完成。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了明显成效,标志着我们在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谋划“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我们坚持应急与谋远结合,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始终把坚定发展信心作为应对危机的动力之源。我们在咬定发展目标中坚定信心。我们综合分析研判形势,辩证思维,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愈挫愈勇,确定“保十”发展目标,提出“弯道超越”要求,与全省人民一道,坚定信心,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保证了目标的实现。我们在调控经济运行中坚定信心。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控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在总结经验中坚定信心。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 周年,荆楚大地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敢于胜利、奋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
(二)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在扩大投资需求方面,我们把2009 年定为“投资年、项目年”,及时出台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累计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55 . 6 亿元,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81 亿元,两项在全国占比均位居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计划目标、超全国平均增幅,增速创十五年来新高。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铁路、公路、航道港口、机场建设步伐加快。三峡工程顺利完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启动。全年建成高速公路563公里,总里程达到3282公里,由全国第八位上升到第六位,新增铁路营运里程435公里,总里程达到3463公里,武汉天河机场年客流量突破1100万人次,我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投资结构得到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明显加快,同比增长48. 9 % ; 民间投资较快增长,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一半以上,增速为4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加强投资管理和项目监督,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在建施工项目25286 个,已有18568 个项目竣工;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使政府投资用在应对危机最关键的地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对保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出台进一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二位。全年城乡消费分别增长17 . 9 %、21 . 6 % ,呈现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农村快于城市的良好态势。全面推进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累计销售下乡家电产品194 万台(部),销售收入居全国第五位。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举办重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带动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 . 52 亿人次,增长28 . 8 % ,实现旅游总收入1004 . 5 亿元,增长35 . 0 %。全年省内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百万辆。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0 . 0 %。
在扩大内需中,注意充分发挥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的引导作用。两年统筹财政性资金1500 亿元中,2009
年已集中使用780 亿元;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减免税收105 . 7 亿元。全年新增贷款3302 亿元,居中部第一。10 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或通过发行审核,境内上市公司直接融资120 亿元。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融资债券204 亿元。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市县级规划修编基本完成。按照“好而快则先”的原则改革土地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向国家争取土地利用计划的力度,保证了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在扩大内需中,鼓励关联企业“抱团取暖”,开展互利合作,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兑争力。创新为企业服各方式,建立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省里帮助155 家重点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制订并落实支持武钢、东风等大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从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鼓励城乡劳动者创业等方面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77 . 1 万户,增长12 . 9 % ,新登记35 . 4 万户。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39 家,增加2741 家。
(三)始终把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一是保持工业稳定增长。及时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 . 1 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5 . 2 % ,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22 . 8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制定并落实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等六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工业内部结构继续改善,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31 亿元,增长20 . 5 %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 . 4 %。三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东湖高新区获批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功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力度,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473 亿元,增长49 . 3 % ,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增幅7 . 7 个百分点。设立“长江质量奖”,推进品牌建设,湖北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位居中部之首。新认定驰名商标10 件,总数达到48件。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有14 家金融机构在汉建立后台服务中心,武汉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了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和文化品牌,对调整结构、拉动消费、促进和谐、增强信心起到重要作用。五是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省财政调度使用2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资金、1 亿元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全省县域工业、投资、消费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保增长的中坚力量。六是强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年关闭污染企业155 家,新增污水处理厂49 座,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 %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成功召开,向全球发布了以“让湖泊休养生息”为核心理念的《 武汉宣言》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迈出实质步伐,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加快推进。
(四)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对全省农民的直接补贴达到51 亿元,比上年增加6 亿元;省财政涉农专项资金支出达到532 亿元,增长21 . 6 %。推动建设农业板块基地和农业专业大县。实施《 湖北省粮食增产能力建设规划》 ,推动46 个产粮大县建设粮食核心示范区。粮食连续6 年丰收,全年增产16 . 4 亿斤。油菜籽和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连续14 年、15 年位居全国第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新增通村水泥(沥青)路2 . 65 万公里,解决400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土地整理、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完成300 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销售收入过10 亿元的龙头企业5 家,达到20 家。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开工建设。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试验试点工作。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范围扩大到23 个乡镇,鄂州城乡一体化、7 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88 个乡镇新农村建设等试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 元。
(五)始终围绕“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推进全省改革发展。一是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省委、省政府把握发展大势,深化审视省情,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确定了“两圈一带”这一覆盖全省、指导长远的重要发展战略。一年来,我们在全面实施这一战略中迈出了重要步伐。武汉城市圈各项改革试验向纵深拓展。省人大常委会制定《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 ,推动城市圈综改试验进入法制化轨道。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武汉新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156 个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开始推行,65 个国家部委机构与我省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武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跃升,城市圈内融合程度进一步增强。城市圈节能减排进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两型”社会特征开始显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全面启动。立项建设81 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534 亿元。三峡翻坝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全面部署和启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工作。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认真组织实施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全省103 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取消收费。集体林权制度、国有农牧渔良种场和城中(郊)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一系列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省级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文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力度加大,省出资企业调整重组步伐加快。三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成效突出,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在全省吝地布点建设。出台出口激励政策,加快“大通关”进程,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成功举办多次大型经贸和对外交流活动。东西湖B 型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行。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对外投资合作逆势上扬,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26 . 3 亿美元,增长73 . 1 % ,累计在全球41 个国
家和地区设立经营机构和创办企业137 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 . 2 亿美元。
(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全省筹集32 . 7 亿元财政资金,统筹解决就业问题。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15 %、127 %、119 % ,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增加小额担保贷款,建立创业促就业专项资金,扶持8 万多城乡劳动者创业,带动30 万人就业。对15 万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全省98 %的返乡农民工实现了转移就业。落实社会保险“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援企稳岗政策,稳定60 万个就业岗位。二是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省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突破3000 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平提高110 元,惠及234 万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省5519 万人。出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意见,制定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保障了144 万城市低保对象、172 . 5 万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将村主职干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解决了40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认真做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和地方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和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力度,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组织实施“616 ”对口支援和“1 + 1 ”对口帮扶工程,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增廉租住房保障17 . 2 万户,经济适用住房保障3 . 07 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 . 36 万户。三是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对农村70 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家庭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对84 万中职学生和25 万大学生发放奖助学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坚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百人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启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依法、科学、有序地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加大血防工作力度,全省23 个重疫区人畜感染率降至3 %以下。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口和计生工作完成预定目标。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取得较大进步。由我省牵头申报的“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并取得好成绩。高度重视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深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专项整治,食品药品质量平均抽样合格率稳定在95 %以上。全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保持了安全生产事故总量连续五年下降的好转态势。积极推进对口支援四川省汉源县工作,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乡镇援建任务。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兑现了我们对全省人民的承诺!
(七)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政府的第一责任。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以硬措施落实硬任务,确保了保稳定目标的实现。制定实施《 法治湖北建设纲要》 和一批政府规章,扎实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贯彻落实有关信访法规政策,加强维稳力量建设,集中解决一批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发挥城乡社区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10·24 ”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先进事迹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支持国防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八)始终把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作风建设年”、“能力建设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等活动,切实加强政府作风和廉政建设。围绕“八种能力”和“确责、履责、问责”三个环节,明确公务员“能力席位”内涵,切实抓好政府能力建设。大力开展行政综合执法,加大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问责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对台、保密、档案、妇女儿童、宗教、老龄、外事、侨务、统计、人防、测绘、气象、地震、水文、招投标监管、社会科学、参事、方志、文史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和进步,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这些成绩和进步,得益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得益于中央保增长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得益于中部地区崛起板块效应的显现,得益于湖北双重优势的发挥,得益于全省上下团结拼搏的努力,得益于全省长期以来“打基础、管长远”成效的积累,得益于各方面的鼎力支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