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淮南

热门资讯  点击:   2012-02-11

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淮南篇一

政府工作报告6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8日在涟水县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 长 陈卫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我们已胜利完成“十一五”使命 “十一五”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涟水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淮安争一流、苏北争上游、全省争进位”的工作基调,致力经济发展,全力加快建设,尽力改善民生,努力营造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开拓进取,奋力拼搏,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发展基础日趋坚实、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第一抓手,致力推动综合实力快速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8.9%、44.4%和48.7%,其中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6.27倍和 7.27倍,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财政增收工作先进县”。到“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8:43.6:30.6,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3.1个百分点;省定小康指标已有15项达标。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多措并举,全力加快基础建设,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全县累计投入城乡建设资金127亿元,城市

框架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5.2平方公里,城市功能配套、绿化景观以及一批重大民生工程相继建成;道路交通全面升级,等级化公路达到3127公里,涟水机场顺利通航,“水陆空铁”兼备的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镇村建设加速推进,县域副中心建设取得突破,夜合、龙兴等新农村建设在全省形成亮点;不断提升工业发展承载能力,县经济开发区上升为省级开发区,化工园区成为特色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村级创业点为发展镇村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县亿元乡镇达到19个,千万元村达到64个。

过去的五年,是民生改善投入较多、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把民生改善作为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以赴落实惠民举措,兴办惠民实事。累计兑付各类惠农资金4.19亿元,投入11.7亿元兴办14类惠民实事,实现新农保、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全覆盖;通过脱贫攻坚,全县16.4万人摆脱贫困,涟水被评为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全县24.6万农村人口实现饮水安全;实施新一轮农村“六项实事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投入30亿元,兴办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计划生育工作跨入先进行列。“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6.4%和13.2%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平安发展成效明显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发展保和谐、以和谐促发展,人心思齐、奋发有为的氛围日益浓厚。投入1.3亿元,着力解决合理诉求,使各类群体待遇与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信访稳定由全省后进县变为先进县,连续3年被评为“省信访稳定工作三无县”。深入推进平安涟水、法治涟水建设,被国家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连续5年被评为省“平安涟水”合格县,第4

次荣获“省双拥模范县”称号,农村警务室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群众满意度稳居全市第一。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符合涟水实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涟水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民生福祉得到最多、安定和谐成效最明显的时期之

一。五年来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解放思想,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解放思想始终是我们加快发展的致胜法宝,涟水每一次跨越、每一项成就无不得益于解放思想。“十一五”时期,我们立足涟水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县有工业园、镇有集中区、村有创业点”、“招商引资与自主创业两翼齐飞”等符合县情的发展思路;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选择地取舍苏南模式与温州经验,这些创新举措有效解决了制约发展的动力不强、活力不足问题。必须调高定位,坚持高标准要求不动摇。“十一五”时期,在“淮安争一流,苏北争上游,全省争进位”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加速奔小康,建设新涟水”的期盼,明确了“2014年以县为单位全面达小康”的奋斗目标,激励了百万人民奋勇直追的壮志,激发了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大胆创新、艰苦创业、争先创优成为全县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主要指标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县域排名逐年上升。必须突出项目,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建设是第一要点。“十一五”时期,我们始终把经济建设摆在突出位臵,把项目引进与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形成“经济是发展主旋律,项目是发展生命线”的共识,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小项目小发展,大项目大发展,一批大项目就能跨越发展”,相继实施了一批支撑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为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必

须统筹城乡,坚持全面推进不动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县域全面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我们立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着力推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实施了一大批事关民生民计、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必须依靠人民,坚持共享成果不动摇。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这既是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十一五”时期,我们始终把群众意愿放在第一位臵,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尽力多办实事,增加福祉,凝聚了人心,团结了力量,共谋发展、共推发展的大局不断巩固,加快发展、跨越赶超的基础日益坚实。

五年来的发展成果鼓舞人心,五年来积累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县委正确领导、县人大鼎力支持和县政协参政议政的结果,是历届历任领导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是省市驻涟扶贫工作队倾力相助、社会各界热忱关心、积极参与,全县人民同心同德、奋发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驻涟武警官兵、离退休老同志、各群众团体,向所有参与和关心涟水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地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十一五”发展中仍有一些遗憾和不足:我县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基层发展不活、产业结构不优、工作创新不多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招商引资成果还不够大、重大项目数量还不够多、推进建设还不够快;干部群众收入水平、社会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快基层致富的任务还很重。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全面推进,精彩纷呈,我们已奋力跨越2010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精彩纷呈的一年。全县上下继续围绕“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四件大事,克服制约因素增多、竞争压力加大等困难,团结奋进,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取得新的业绩。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分别增长15.7%和31.7%;实现财政总收入22.5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0.68亿元,分别增长41%和4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分别增长16.5%和14.6%。涟水先后荣获市级以上荣誉337项。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总量进一步扩大。完成工业开票销售收入86亿元、入库税金8.1亿元、工业用电量6.6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27.9% 43.7%和23.6%。新增长点培植成效显著。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户,比上年多增33户;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62户;列入市监控的26个新增长点新增销售收入22.5亿元,利税4.7亿元。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投入75亿元,实施30个亿元以上技改项目;申报市级以上新产品8个,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户,申请专利599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亿元;新发展注册商标107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2件。载体建设不断完善。实施县经济开发区路网完善、管网建设、设施配套、环境提升“四大工程”,新增道路45万平方米、绿化30万平方米;投入1.8亿元完善薛行化工园区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厂进入调试,弱电线路全部入地;乡镇工业集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入46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57.3万平方米。

“三农”工作扎实开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认真落

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淮南篇二

2011年1月6日在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6日在淮南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曹 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克难奋进、成果辉煌的“十一五”

“十一五”时期,是淮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成功战胜特大自然灾害,妥善防控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开创了淮南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五年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2005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从263.6亿元增加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3.2%;财政收入从36.5亿元增加到106亿元,年均增长23.8%;粮食产量从100.5万吨增加到139.1万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16.1亿元增加到388亿元,年均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1.7亿元增加到186.5亿元,年均增长18%。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8.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9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153家增加到532家。工业化率从44.8%提高到59%,城镇化率从59.1%提高到65%。

五年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围绕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实施“T”型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煤电产业加速提升,原煤年产量从4018万吨提高到8100万吨,年发电量从230亿千瓦时提高到465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01.6%、102.2%,率先在全国建成“亿吨级”煤电基地。煤化工、煤机产业加快培育,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加快振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712”提升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统筹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房地产等产业蓬勃兴起。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五年来,城市形象日益彰显。围绕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滨河滨湖城市、宜居宜游宜学宜业城市,统筹推进新区开发、老区提升、矿区改造、景区完善和综合交通。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建设蓬勃展开,完成投资492.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5倍。竣工商品住房面积775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道路面积380万平方米,改扩建农村公路1743公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淮南港和航站楼加快规划建设,综合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创建深入推进,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等称号。新增绿地面积586.4万平方米。新创4A级景区2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跻身省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五年来,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成为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创造性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融入长三角,加速国际化进程。累计利用外资7.4亿美元,引进内资722.7亿元,实现进出口5.6亿美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83%、675%、210%。加快规划建设11个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从1个增加到6个,搭建163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开发平台。完成36户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增民营企业7500家、个体工商户1万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强化城乡规划建设、

招商引资、沉陷区治理等服务职能。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鉴定科技成果167项,荣获各类科技进步奖51项。第六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五年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8599元、2786元增加到15300元、5400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20.9平方米、25.1平方米增加到24.5平方米、35平方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从333.5亿元、221.9亿元增加到897.8亿元、655.9亿元。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5.5亿元,惠及240万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投入资金60亿元,建设搬迁安置点61个,搬迁居民28.7万人。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政策。城乡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体系不断完善。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加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实现下岗再就业11.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支出54.5亿元。医疗保险实现“三张网”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社会救助830万人次。文体事业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五届中国豆腐文化节、两届中国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圆满完成奥运火炬传递。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形势平稳,社会保持和谐安宁。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风雨同舟、迎难而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五年来,我们科学发展、奋力赶超,跨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回首“十一五”,我们深深地感到,要推动淮南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必须立足市情、明晰思路。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人本的群众观,把中央精神、省里要求和淮南实际结合起来,不断丰富“五彩淮南”的形象定位、“两型城市”的目标定位、“一主两翼”的战略定位、“四煤”发展的转型定位、“四宜”城市的功能定位,闯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必须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永不满足、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构建转变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坚持提升学习力、实践力、执行力,保持整体联动、城乡互动、区域带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必须把握当前、放眼长远。坚持发展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必须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奋发有为、异彩纷呈的2010年

过去的一年,是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也是我市大事多、喜事多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增长4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4%。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推进项目招商,在产业培育上迈出新步伐

以项目投资发展产业。全年实施项目1280个,增长35.9%。扎实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年”。中石化(安徽)煤化工基地批准筹建,中安联合煤业化工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煤制烯烃及乙二醇、郑煤机舜立机械、顾桥煤矸石电厂等项目开工。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及组件、轻纺服装鞋帽工业城、年产5万辆新能源专用汽车生产线等项目成功签约并启动实施。煤制气、3座电厂、2条1000千

伏特高压、毛集博胜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3大煤矿矿建工程全面展开。比塞洛斯煤机、长壁煤机、海螺水泥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家。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倍增计划”全面完成,凯盛重工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德普胶带等13个项目竣工投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纵两横”路网全面拉开,台湾科技园正式开工,国家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主体工程完工。

以招商引资嫁接产业。制定承接产业转移投资若干优惠政策,建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落地推进机制。组建了驻深圳、厦门、杭州招商联络处和274个招商小分队。组团参加了第六届徽商大会、世博安徽活动周等重大节会,扎实开展赴南美、欧洲、香港、长三角等地招商推介。编制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淮南集中区30平方公里规划,与上海杨浦区签订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上海长宁区、贵州遵义市缔结友好城区(市),与浙江平湖市合作加快,与淮南矿业签订共同推进城市化、工业化框架协议。与央企合作进展顺利,淮南电网工程等9个项目开工,新增签约项目7个。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发展“4511”腾飞计划,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签约项目152个,总投资619亿元。共同建立合肥经济圈定期会商机制,完成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投资环境不断优化,荣获“2010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2010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全年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增长11.7%;引进内资260亿元,增长57.6%;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

1.32亿美元,增长10%。

(二)展现五彩魅力,在城市功能上实现新提升

“四大”节会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展现了淮南良好的办赛、竞赛水平,为矿山救援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第十七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坚持以节促发展、以节促开放、以节促招商,取得了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双丰收。第十届全国“市长杯”乒乓球赛,被国家体育总局赞为“十全十美”的赛事,达到了成功、创新、精彩、难忘的效果。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凸显了“五彩淮南、盛世江淮”的主题,实现了办好一流盛会、建成一流场馆、展示一流形象、务求一流效果、提供一流保障、力争一流成绩“六个一流”的目标。“四大节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五彩淮南”的城市形象和辉煌成就,增强了全市人民自信心和自豪感,正转化为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强大动力。

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获国务院批准。西部城区分区规划、八公山综合旅游服务区规划、高铁站周边地块设计、滨瓦埠湖新城概念性规划等编制完成,滨河新城、滨高塘湖新城、大汉城等概念性规划启动。全年完成大建设投资221亿元,增长43.8%。新区开发全面展开。市级机关办公楼和南纬一路等6条道路基本完工,奥林匹克公园、淮南二中、山南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推进,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D水系等45个项目全面开工。老区提升取得突破。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计划提前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智能化和文化“六位一体”推进。国庆路等16条主干道、陈洞路过街人行天桥和广场路下穿立交竣工投用,12条次干道、主城区113条小街小巷改扩建工程完工。拆除违法违规违章建筑27万平方米。矿区改造扎实推进。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环境修复与开发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大,改造面积367万平方米。景区完善再添活力。谋划旅游项目81个,总投资588亿元。焦岗湖度假村、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38个项目加快建设。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取得实质性进展。植树造林1.3万亩。上窑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大通万人坑教育馆、龙湖公园创牌升级扎实推进。综

合交通加快构建。骆岗机场淮南城市候机楼开业,淮蚌高速公路主体工程完工,206国道改线工程、东西部第二通道、京福高铁淮南段加快建设,淮南东站正式开工。

服务业加快发展。落实扩大消费政策,家电以旧换新、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活动扎实开展。全年新开工房地产面积62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1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66%、30%。淮南月星环球商业中心等项目开工,龙湖路地下商业街等8个项目加快推进。316家企业签订融资协议174亿元。招商银行淮南分行、淮河农村商业银行、凤台通商村镇银行挂牌成立,海通证券进驻淮南。筹建小额贷款公司5家、新批准开业11家。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增长15%。

(三)强化“三农”工作,在城乡统筹上取得新进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投入“三农”资金18亿元,增长28.6%。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增长23%。新增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2个。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0家。凤台县成功申报“中国糯米之乡”地理标志。省级潘集现代农业生态综合开发园区开工建设。

新型农村扎实推进。出台关于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决定,完成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方案编制。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1860”示范工程和“阳光村务”工程稳步实施。上窑洛河一体化、舜耕安成滨河型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创建省级生态乡镇9个、省级生态村14个。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累计流转土地15.5万亩。启动34.7万亩农村土地整治重大项目,报批各类建设用地

1.47万亩。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1.96万亩。荣获全省耕地保护工作先进市。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石姚段、洛河洼行洪区退建加固、泥河泵站应急维修一期、一批行蓄洪区撤退路和堵口复堤工程竣工,朱集灌区节水等工程加快推进。新建农村公路75公里,改扩建农村客运站7个。解决11.6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清洁乡村、美化家园”试点村扩大到122个。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400口、联户沼气工程3处。新建5座村镇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站、7座村镇压缩式垃圾转运站、2.05万座无害化厕所。完成退网还湖1.5万亩。

(四)深化改革创新,在环境优化上呈现新变化

各项改革步伐加快。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待批。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出台了皖淮机械厂改革重组、搬迁重建总体方案,完成1户中小企业股改。加大向扩权强镇试点镇放权力度,下放管理权限23项。市旅游投资公司挂牌成立。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抢抓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机遇,5个项目列入试点范围。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相继获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9个、省级以上创新

试点企业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4家、高新技术产品28个。专利申请1300件、专利授权635件。荣获全省质量兴市优秀等次。毛集被批准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区。谢家集被批准为省级科技特派员试点区。{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淮南}.

节能减排步伐加快。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200个。22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深入推进,19个污染减排项目全部建成。拆除机立窑水泥生产线2条,关闭小煤矿2座,关停粘土砖瓦窑厂53座。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削减2.14%,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控制指标8个百分点。

(五)加强社会建设,在民生改善上得到新拓展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投入资金10.6亿元,全面完成42项民生工程。新开工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点12个、续建10个、竣工11个,搬迁居民4.3万人。顾桥首采区村庄搬迁安置应急工程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工程扎实推进,竣工面积58.6万平方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4%,高考升学率62.3%。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目录类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市级统筹,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加人数分别达47.5万人、59万人。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4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8个。荣获国家文化“群星奖”1项,电视剧《念恩桥》开拍,淮南子文化发掘利用取得新成果。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6家单位完成转企改革。建成乡镇文化站16个、农家书屋100个。我市体育健儿在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取得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4个。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出台并在潘集试点,凤台县进入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发放社会救助金2.1亿元,救助147.5万人次。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0所,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38%。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市获批,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6.2亿元,当年使用率提高32%。建成经济适用房30.3万平方米、廉租住房9.8万平方米,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410.5万元。

社会管理得到加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4.37%。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6万人。新建农民工创业园9个。淮南被批准为省级创业型城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扎实开展。人口低生育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深入推进“三项”建设和“三项”重点工作,积极解决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信访形势持续好转,进京、赴省、来市上访总量下降。切实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应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民族宗教工作继续巩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继续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地方志、档案、地震、气象等事业取得新发展。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在管理创新上展示新作为

大力弘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推进行政决策机制试点市建设,实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市规委会制度。深入推进问计于民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拓宽问政于民的新渠道。扎实开展“十二五”规

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淮南篇三

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淮南}.

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淮南市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时期。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根据《**淮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要阐述ZF战略意图,明确ZF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宏观性、战略性、全局性、政策性的规划,是淮南各级ZF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也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淮南市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克服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加快实施工业强市、东向发展、创新推动、城市化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1、经济总体实力快速、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5亿元,比2005年的263.6亿元增加341.4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4690元(按2010年底汇率基准价计算约合3705美元)。全市财政总收入106亿元,比2005年增加67.5亿元,年均增长2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51.7亿元,年均增长26.6%。全市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300亿元,年均增长2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5亿元,比2005年81.7亿元增加104.8亿元,年均增长18%。淮南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为加快淮南市城市建设、实现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十一五”时期是淮南市工业化率提升较快的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16.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8亿元,工业化率59%。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3.9亿元增加到2010年162亿元,增长明显。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1.19:53.18:35.63调整为2010年的7.3:65.7:27,二次产业比重提高12.52个百分点。工业强市战略取得积极成效,一大批高端技术应用于煤电化等产业中,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效益。以煤矿机械为代表的其他产业在政策培育下也得到了

长足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有企业稳步发展,园区工业迅速崛起,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迅速。

3、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带动城乡发展作用明显。“十一五”期间,淮南市大胆探索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机制,进一步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山南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初步完成城市功能分区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街区改造建设力度加大,城市特色日益显现;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建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住宅建设发展迅速,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市绿化、美化显著,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得到提升;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城市扩张建设的带动下,小城镇、乡村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大发展。2010年,淮南市总面积达258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56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100多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5%,居全省前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

4、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平稳发展。立足于整体搞活国有经济,盘活国有资产,不断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林业产权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平稳发展,荣获“2010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2010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等称号。五年全市累计引进内资722.7亿元,利用外资7.4亿美元,实现进出口5.6亿美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675%、89.7%、195%。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教育事业有序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62.34亿元,教育固定资产总值五年来净增加6.05亿元,校舍面积增长65.4万平方米。全市有国家级重点学校4所,省级示范学校1所。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87%,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4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4.1%,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育、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教育改革取得新成效等。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取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相继获批,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等称号。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卫生工作呈现新的面貌,2010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37%;妇幼卫生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不断繁荣。2010年末全市共有文艺表演团体4个(不含民间组织),文化馆8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公共图书馆4个。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成功举办了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并在运动会上取

得了好成绩,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日益广泛、深入。

6、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2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93.8%、77.9%。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2005年的20.9平方米和25.1平方米提高到24.5平方米和35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累计社会保障支出54.5亿元。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体系更加完善。资源环境保护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成效初步显现。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全市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排放量完成预期目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社会秩序方面,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了全市社会政治稳定。全市初步形成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二五”时期淮南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实施积极的消费促进政策,充分挖掘消费需求潜力;突出发展这个主基调,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落实七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的新跨越;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必须坚持“两型”引领发展。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引导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深刻变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一主两翼”互动发展。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双轮驱动为主战略,以城乡一体化、合淮同城化为侧翼,实现“四化”良性互动,协调并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城乡、区域共同繁荣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形成保障科学发展更为有力的体制机制,全方位汲取国内外优质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必须坚持创新创业推动发展。营造宽松有序、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全民创业,充分释放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潜能。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造福人民群众为根本目的,着力保障和改善

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劳动得更加体面,生活得更有尊严,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淮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三个翻番、四个提高。三个翻番,即:经济总量翻番,

“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以上,进入千亿元城市行列;财政总收入翻番,达到2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分别达到3万元和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6000亿元,力争7000亿。四个提高,即: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工业化速度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各类城镇建设步伐加速,到“十二五”末城市化率达到70%,三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5%;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完成省ZF下达的调控目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取得重要进展,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升,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淮南篇四

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淮南二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命题人:刘梅 李锐 审题人:夏怀根

一、单项选择题(24题*2分=48分)

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人的生命最为宝贵,要采取更坚决措施,全方位强化安全生产,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经济生活依据是( )

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B.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重要表现

C.食品安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结构

D.食品安全关乎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说来,在货币出现前( )

A.不存在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B.不会出现供给和需求的失衡{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淮南}.

C.买和卖的过程是分离的

D.找不到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通过多轮竞价,最终A企业支付了3000万元人民币购买了某卫视黄金时段60秒的广告播放权。在这一过程中( )

①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职能 ②价格反映供求而不反映价值 ③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 ④货币执行了支付手段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数字货币是一个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货币形态,包括支付、结算、储存等,都可以在 没有人工核准的情况下自动完成,并保存所有无法销毁的路径信息。目前我国央行对数字货币正进行深入研究,争取早日发行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发行能( ) ①扩大货币职能,有效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 ②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 ③方便央行对货币购买力的控制与调节 ④促进支付体系的完善,提高支付结算效率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2015年我国生产某出口商品M的价格为260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6.5元人民币。如果2016年,我国生产商品M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半,人民币兑美元贬值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计2016年商品M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为( )

A.41.2美元 B.19.4美元 C.20.6美元 D.38.8美元

6.稳定物价可采取调节利率、汇率和变动财政收支等多种手段。从防止物价持续低迷角度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①利率双降→内需提升→产品需求增加→商品价格水平上涨

②本币升值→商品进口量增加→外汇流入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上涨

③征收消费税→消费者税负增加→消费需求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上涨

④扩大政府投资→刺激社会总需求→缓解下行压力→商品价格水平上涨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7.人民币离岸业务是指在中国境外经营人民币的存放款业务。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使流到境外的人民币可以在境外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上进行交易;使持有人民币的境外企业可以在这个市场上融通资金、进行交易、获得收益。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 )

①有利于解决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和交易

②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推动国际化进程

③可以保持物价稳定和人民币汇率不变

④使人民币成为结算的支付手段和信用工具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8.物以稀为贵。原产于昆仑山脉雪线地区的野生雪菊前几年在一些大城市的茶叶市场上价格一路攀升,这使得新疆平原地区的农户开始大面积种植雪菊。曾经还是“茶中贵族”的雪菊,近期一上市,售价便由每千克上万元跌到百元以下。材料蕴涵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 ①价格波动对生产规模有调节作用

②价值规律表现为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

③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稀缺程度

④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假设W企业2015年生产的甲产品价格与价值一致,每小时生产的甲产品价格为400元。2016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W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在货币贬值20%的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W企业1小时生产甲产品的价格总额是( )

A.400元 B.500元 C.384元 D.625元

10.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完善补贴方式,确保补

贴资金兑现到农户。读均衡价格曲线图和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运行机制图,图中P为价

Q为数量,E为市场均衡点,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 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应设置在P2点

②当市场价格等于目标价格时,应该在P1点—P2点之间,此时无需进行补贴 ③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应该低于P2点,此时农户无法盈利

④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应该高于P1点,此时需要进行补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这个故事中卖骏马的人利用了消费者的( )

A.从众心理 B.求异心理 C.攀比心理 D.求实心理

12.某市居民的收人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情况如下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该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 ②该市居民收入总量与消费总量呈反向变化 ③该市居民收入变化是其消费变化的前提 ④该市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具有一致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作为互联网下的“新经济”“新商业”形态,“分享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所谓分享经济,即公众通过社会化网络平台,以分享各自所拥有的闲置资源的方式,来帮助其他有需求的人完成消费的模式。“滴滴顺风车”就是涉足分享经济的企业的成功代表,它改变了数以万计的上班族的出行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闲置车辆资源所带来的便利。

这表明( )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 ④消费调节生产的规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低碳产品不仅要符合低碳理念,还要讲求实用、易用,只有把产品的使用性能与低碳性能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推动人们的低碳生活。据此,企业的下列行为有利于实现低碳产品的易用性的是( )

①加快技术创新,大量采用新型优质环保材料

②力求使产品定价不高于其替代商品的价格

③产品设计要兼顾生产与消费、维护等环节的低碳性

④尊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开发方便使用的低碳产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我国某出口企业去年生产M商品每件成本为60元人民币,当时出口单价为15美元,1美元对人民币为6元。今年美元对人民币升值1%,M商品出口单价依然为15美元。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该企业今年生产M商品的利润率用人民币计算为( )

A.51.5% B.50% C.65% D.48.5%

16.据统计,全国共有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近7000家,中外合资、合作或外商投资图书报刊发行企业40多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我国吸引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这意味着: ( )

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地位相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④在市场竞争中,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具有平等的市场地位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7.失业率与通胀率之和被称为痛苦指数,菲利普斯曲线是对失业率和通胀率关系的描述(横轴代表失业率,纵轴代表通胀率)

A点移动( )

①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

②完善就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③加大财政对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投入

④银行大幅降低针对创业的投资贷款利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已从过去的供需紧张转向紧平衡状态,一方面,我国农产品中低端供给较为充足,另一方面放心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又明显不足。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粮食生产出现了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难堪现状。要解决上述问题( )

①必须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改革,不断增加种植范围

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

③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

④加快粮食加工转化,持续加大种粮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12月17日凌晨3时,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新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将维持在0.25%至0.50%的区间。这是美联储2006年6月来的首次加息。就美联储加息事件,推断对中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导致的人民币贬值会进一步加剧资本外流

②实体经济从股市融资的难度将进一步减小

③人们币升值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

④可能使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泡沫加速破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小王将10000美元兑换为人民币后存入银行,存期为一年(当时汇率为1美元兑换6.3元人民币,人民币存款年利率为3%)。假设一年后美元贬值20%,其他条件不变,则存款到期时可兑换美元的数量为( )

A.8240美元 B.8583.3美元 C.12360美元 D.12875美元

21.互联网的诞生,多款网上金融工具的创新,如支付宝、余额宝、APP、O2O等,实现了地球人“全球卖、买全球”的产品和服务的流通。下列选项包含与材料思想一致的有( ) ①绿色消费理念盛行,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富裕起来的农村的网购使电商平台进一步向农村延伸

③骑轮一问世,街头多了一道靓丽的骑轮一族

④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昔日王谢唐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现象

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淮南篇五

淮南二中2018届高一下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淮南二中2018届高一下教学检测政治试题 命题人:徐璐璐 审题人:陈尽染 2016、3

一、单选题(50分。每题2分)

1.中央和省市领导人多次强调,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之所以强调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是因为( ) ①社会主义民主是全民的民主

②民主制国家不能使用专政手段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④人民民主专政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

A.①② B.②③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7九年级下册英语作业本答案
下一篇:15个谚语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