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

工作总结  点击:   2017-04-04

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篇一

县委五年工作总结

2006——2010年工作总结

中共XX县委书记 陈义青

(2011年3月21日)

我于2001年2月任XX县人民政府县长,2006年6月转任XX县委书记至今。在我任县委书记的五年期间,我和XX县委一班人精诚团结,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建设坚强有力,奋发向上的领导班子,狠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全县经济和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五年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由3.85亿元增长到10亿元,增长1.6倍;固定资产投资额由 1.06亿元增长到13.73亿元,增长12倍;财政收入由3200万元增长到2.01亿元,增长5.3倍;一般预算收入由1207万元增长到 6615万元,增长4.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215万元增长到 1.54亿元,增长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76亿元增长到4.6亿元,增长1.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322元增长到12660元,增长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68元增长到2890元,增长1322元。XX县获得了“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乡”、“全国双拥共建工作先进单位”和“山西省文明和谐县城”等5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本人也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

荣誉称号,被评为2009年山西十大女性年度经济人物,受到中组部、中央综治委嘉奖一次。现将五年来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紧跟中央和省市部署,加强政治引导,明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

作为一个县委书记,职责范围内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认真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紧跟上级党委部署,吸收班子成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提出明确的工作思路。2006年我任县委书记后,正值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值此大好机会,我和县委一班人把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与XX工作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XX的自然生态环境,考虑XX的和谐稳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新一届县委的发展理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又好又快发展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强化党的建设为保障。发展战略是:生态先行、农牧并举、兴企上项、和谐发展。发展模式上,强调了坚持“五个统一”和“五个突出”。即:把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发展能力统一起来,突出强调提高发展能力;把农牧并举和生态先行统一起来,突出强调生态建设;把兴企强县和引资上项统一起来,突出强调引资上项;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起来,突出强调和谐发展;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突出强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目标上,定位为:建设一个绿色、富裕、和谐、文明的新XX。

为了把这一工作思路贯穿于工作实践中,2007年,结合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二次党代会的安排部署,提出“走出四条路子,实现四个突破”的工作要求。即:加快结构调整,培育“羊豆”品牌,努力走出农牧大县区域经济特色发展的路子,在扩张区域特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求突破;坚持分类推进,着力“三农”工作,努力走出贫困小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在扶贫开发上求新突破;加快引资上项,落实“两区”项目,努力走出资源弱县加快发展新兴工业的路子,在招商引资和兴企上项上求突破;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优环境,努力走出财政穷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求突破。按照这一要求,县委狠抓品牌,重抓项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使全县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到年底盘点,全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居全市前列。在省政府公布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中,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列全市第二。

2008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大事多、喜事多、灾难也多和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县委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从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脱贫步伐、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等方面入手,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使各项经济指标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和国内经济急剧下滑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2009年,根据中央和省市“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目标要求,按照市委“三五”工作总要求,县委着力优化

结构、创新创业、强化“三农”、改善民生、安全稳定等方面的工作,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平稳健康。被评为项目攻坚先进县,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被评为“全国平安县”,受到中组部和全国综治委表彰。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XX召开。加强矛盾突出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经验在全省交流;我本人就新形势下如何当好一名领导干部,在全市县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上进行汇报,并就做好信访工作接受了省电台专访。 2010年,围绕项目建设、结构调整、“三农”工作、惠民工程、协调发展五大重点,县委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特别是XX书记7.29讲话之后,我们迅速传达,及时贯彻,要求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握好转型跨越发展这个主旋律,找准发展突破口,再创发展新业绩,使工作步骤尽快合上了省委、市委的节拍。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继2008年过亿后首次突破两亿元大关,实现了两年翻一番的好成绩。全市扶贫开发现场促进会在XX召开,我县的信访维稳工作、党管武装工作、老干部工作等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被评为全省文明和谐县城、全省人口与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县、全省扶贫工作先进县、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县和全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县。被全国粮食协会授予“中华XX之乡”的殊荣。

实践证明,县委提出的发展思路,符合XX实际,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凝聚了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转型跨越发展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同,并且已经转化为生动的社会实践。

二、把握工作重点,突出转型跨越,以强硬的工作举措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工作思路明确后,五年来,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努力向绿色富裕和谐文明新XX的工作目标冲刺。

(1)从创先争优和品牌建设入手,打造绿色XX。 XX是一个农牧业县份,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因此,抓住“三农”问题,就抓住了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几年,立足于在“三农”工作中创先争优,立足于打造一个区域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良的农牧业强县,主要实施了三大战略:

首先,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打造了以绒山羊为主的生态畜牧基地和以XX为主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两个绿色品牌。在以绒山羊为主的生态畜牧基地建设方面,深入挖掘和放大养羊优势,实现了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2007年,启动“123”绒改工程和绒山羊品系培育工程;2008年,建设绒山羊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改良绒山羊3万只,会同山西农大专家组开展雁门关绒山羊种羊核心群选育工作,完成了相应的档案资料。2009年之后,积极与农业部畜禽研究所、山西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进行科技项目对接,与山西农大签署县校合作备忘录,对绒山羊养殖小区进行标准化改造,使品牌论证工作

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篇二

市水产局五年来工作报告

市水产局五年来工作报告

五年来,我局各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农业局的正确我局紧紧围绕“增产、增效、增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渔村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大水产”发展战略,坚持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为主线,以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为重点,以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和渔民持续增收为目的,立足市情谋发展,开发大水面,精养小水面,主抓名特优,不断开拓渔业发展新思路、新途径、新领域,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将我局五年来的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履行职能情况

(一)以和谐发展为主题,渔业各项生产指标全面增长。截止xx年底,全市实现养殖面积98万亩,比xx年88万亩增10万亩,增长8%,比上年增加2.5万亩,增长1.3%。其中水产常用水域养殖面积92.2万亩,比上年增加2.5万亩,增长1.3%;稻田野生龙虾寄养等潜在养殖开发面积5.8万亩,比上年增加

4.2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5.1万吨,比xx年21万吨增加4.1万吨,增长18%,比上年增1.2万吨,增长4.5%。渔业行业经济总产值达24.9亿元,比xx年13.5亿元净增11.4亿元,增长3%,比上年增4.2亿元,增长20.4%。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14.1%,比xx年13.8%提高了0.3个百分点。鱼苗生产39.9亿尾,比上年增2亿尾,增5%;鱼种生产6.3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增3.6%;投放鱼种5.9万吨,较上年增加0.4万吨,增6.8%;渔民人均增收5663元。占全市人均增收300元的42%,渔业为全市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45.1元。连续五年来我市水产各项主要生产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五,居荆州、武汉、黄冈、孝感之后,水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渔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五年来我局共开展科技下乡入户和科技培训等活动983次,并通过开展科技下乡培训活动成功推广了美国斑点叉尾鮰、中华绒毛蟹、克氏原螯虾、黄鳝、鳜鱼、大口鲶、杂交才鱼、湘云鲫、黄颡、银鱼等10个优势养殖品种和水库网箱养鱼、湖泊围栏养蟹、稻虾共生、鱼禽共生、鱼莲共生、鱼+猪+沼气结合、2:8放养模式、龟鳖

生态养殖、种青养鱼和工厂化流水养殖等10种高效养殖模式,使全市放养品种和养殖模式日趋优化。今年全市名特优放养面积达83万亩,名特优产量17.2万吨,实现产值13.65万元,渔业一二三产业比例结构由上年的92.1%、

3.8%、4.1%优化为82.2%、10.2%和7.6%,名特优水产品比重达68%,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市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总面积达到35万亩。并形成八大养殖区域即:一是虹鳟鱼、金鳟鱼、三文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区;二是淡水白鲳、罗非鱼、彩红绸等热带鱼养殖区;三是中华龟、中华鳖等龟鳖养殖区;四是斑点叉尾鮰、鲟鱼等网箱养殖区;五是克氏原螯虾、中华绒毛蟹等虾蟹养殖区;六是湘云鲫、杂交才鱼等新品种养殖区;七是黄鳝等池塘网箱养鳝养殖区;八是银鱼等人工放流养殖区。

(三)以规模渔业为主导,水产板块基地建设日趋完善。几年来,我局按照“基地、文化、社会”三个建设一起抓的思路,使水产板块功能得到充分显现,五大板块基地已基本形成。即:一是以京山为核心呈现出五大公司特色的生态龟鳖产业特种片。二是以钟祥为核心呈现出六大推广特色的网箱鮰鱼产业汉江线。三是以沙洋为核心呈现出五大突破特色的湖田虾蟹产业长湖圈。四是以东宝为核心呈现出四大发展特色的天然银鱼产业漳河园。五是以掇刀为核心呈现出五大基地特色的高效鲫鱼产业中心区。五大水产板块基地现已实现养殖面积50.37万亩,占全市养殖面积的68%,产量15万吨,占全市渔业产量的56%,产值12亿元,占全市渔业生产总值的54.5%。为增强我市水产品的市场竞销力,增加渔民收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以加工增值为纽带,渔业产加销得到协调发展。加工活,则流通兴;流通兴,则产业旺。五年来,我局始终把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作为我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截止目前全市已发展9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年加工能力在100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3家。今年我局通过招商引资已与年加工生产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南湖蓝天公司和东湖食品有限公司达成意向性协议,二个公司将分别落户我市的钟祥市南湖渔场和沙洋县后港镇,使我市水产品加工生产能力将可达到3万吨以上,今年实现加工4530吨,创加工值4702万元,同时我局在实施品牌战略中还打造出11个水产品品牌,即:长湖牌鱼糕、蛟龙牌鱼糕、金星牌黄鳝、长湖风味鱼、漳河保鲜银鱼、漳河虹鳟鱼片、漳河银鱼干、楚龙

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篇三

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届市委工作报告全文

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届市委工作报告全文{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浦荣皋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走过新世纪头五年发展历程、进入“十一五”发展新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发展、富民、创新主旋律,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加快太仓现代化建设新进程。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基本总结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在党中央和省委、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迎难而上,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任务,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科教全面进步,民主不断健全,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5亿元,年均递增13.5%,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接近8000美元;完成财政收入45.18亿元,为2000年的4.5倍。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大增幅,五年累计达524.5亿元,其中工业性投入占72.9%,为经济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后劲。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发展趋向协调。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有所突破。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80.8亿元,比2000年翻了

一番。服务业发展提速,完成增加值年均递增12%。港口开发突飞猛进,码头及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开通内外贸航线23条,港口功能日益配套完善,200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集装箱运量分别为2000年的6.3倍和6.9倍。五年来,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港区、新区)建设不断提速,引进发展了环保电厂、玖龙纸业、中化集团、中集、现代货箱、碧辟润滑油、上海烟草薄片、阿尔派电子、艾伯纳工业炉、艾欧史密斯、耐克体育用品、特灵二期、舍弗勒二期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大项目,沿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沿沪高新技术产业群持续壮大。

{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全面完成了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了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实施了社会事业领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专项改革,深入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水利水务一体化运作;以农村“五大合作”、“三大保障”为重点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全面完成。各项改革的深化,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五年累计利用注册外资4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8亿美元,分别是“九五”的2.8倍和2.4倍;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5.8亿美元,其中出口17.8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33倍和1.96倍;外贸出口依存度比2000年提高16.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以浙江温州、上海等地为代表的外来民资纷纷涌入,本地民资进一步激活并加速集聚,至2005年底全市民营经济注册资本总额达106.7亿元。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

全面加强了城镇规划,以中心城区和滨江新城为主的城市规划逐步形成体系。启动了滨江新城、南郊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加大了中心城区改造力度,着力实施了城区出入口整治和建设;实施了新一轮镇、村行政区划调整,促进了资源整合和生产力布局优化。交通、水、电、通讯等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明显增强。进一步健全了城市长效管理体制,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大了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大力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促进城乡环境优化,城市品位和形象得到全面提升。各项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桂冠,通过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始步入较为殷实的阶段。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将近翻了一番,年均递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9%;城乡居民人均储蓄比2000年翻了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3.3%。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以私家车为标志的高档消费品进入了普通家庭,人们从单纯追求富裕转向追求更高质量、更加科学的生活方式。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失业率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进,市人大、政协积极围绕中心履行职责,工作卓有成效。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平安太仓”创建连续三年获得省级先进,被评为2001-2004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科技、教

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就;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郑和国际航海节系列活动,有力地弘扬了先进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领先,“南南合作”中国项目办事处成功落户;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有效实施;成功抗击非典,有效防控禽流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围绕大局创新实践,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统战工作取得新成效,老干部工作以及人民武装、双拥工作等取得新进展。

党的领导不断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强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新经济组织和社区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机关主题教育活动,机关作风明显好转。坚持从严治党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集中解决了群众反映的一些热点问题,广大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进一步增强。

经过过去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太仓综合经济实力列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强”,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小康县市之一,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五年来的成就为太仓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倍加珍惜;五年来积累的经验是指导今后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

(一)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五年来,无论是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还是在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时候,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不动摇,深入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观念,牢固确立“开发开放、敢闯敢试”的发展理念,正视差距但不甘落后,以“争先进位、跨越发展”鼓舞人民,以“加快发展、迅速崛起”激励人民,在全市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

(二)必须发挥优势、发展优势,坚持走具有太仓特色的发展之路。

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充分发挥并不断扩张自身优势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着力做好“以港强市”和“接轨上海”两篇文章,奋力加快“两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外资、民资,从而促进了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必须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努力使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在推进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我们倡导多做少说,反对空谈,力戒浮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发展目标上;我们注重实践,崇尚实干,牢牢抓住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关键,一抓到底,抓出实效。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正推动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业绩。

(四)必须凝心聚力、和衷共济,造就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探索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大局观念和团队精神;我们深入推进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深深认识到,只要班子团结,上下一心,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与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望相比,我们的工作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层次还不够高;经济规模总量不大,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城乡协调发展任务还很艰巨;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知识水平还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干部队伍的活力还需要进一步激发,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和改进。

二、面临的形势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加快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观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我们必须看到,这五年是我市充满希望、大有作为的五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国际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研发环节加快向长三角转移;我国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规划启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江苏加快沿江开发,上海举办世博会,洋山港开港等,这些都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尤其是我市沿江沿沪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人均耕地相对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及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坚实基础,将为我们破解发展阻力、激活发展潜力、增强区域竞争力提供强大的内生支撑。同时我们要看到,这五年也是我市面临更大压力的五年。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各国对资源、能源、原材料市场的争夺更趋激烈,来自国内宏观调控所带来的用地指标、资本供给、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的日益突出,更来自区域竞争的不断加剧。苏南地区百舸争流,你追我赶;苏中地区也在快速跃起,咄咄逼人。我们别无退路,唯有居安思危,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一方面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另一方面要规避风险,化解矛盾,攻坚克难,从而更加科学地谋划好未来的发展。

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高扬发展、富民、创新主旋律,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以港强市、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和接轨上海五大战略,大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更高层次上的互动协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加快发展、迅速崛起,使太仓经济更加繁荣、科教更加发达、生活更加富裕、环境更加优美、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文明,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到2010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多,年均递增15%以上;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多,突破150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高于30%,各项经济指标率先达到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值。

城乡发展再现一个大跨越。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要求,城市化率达65%以上,初步形成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和滨江卫星城市架构;建成吞吐能力超亿吨的“江苏第一外贸大港”;建成一批具有太仓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社会事业再呈一个大进步。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城乡文化设施较为齐全,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创建取得新成果,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人民生活质量再有一个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24000元和13000元,恩格尔系数小于30%,居住、出行条件更加优越,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明显优化。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把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为根本的战略思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做好以港强市、接轨上海两篇文章,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把富民作为工作的第一导向,大力支持创业,积极促进就业,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把创新作为实现加快发展、迅速崛起的力量之源,着力推进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提升创新能力,使全市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

三、奋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新进程

今后五年,我们要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创新举措,狠抓落实。

(一)加快发展速度,转变增长方式,构建更富区域竞争力的现代经济。

坚持做大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努力形成港口经济与园区经济联动融合、开放型经济与民营经济比翼齐飞、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1、加速繁荣港口经济。太仓港是太仓的比较优势和重要战略资源。要按照国际化港口要求,加大港口码头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口岸环境和完善港口配套设施,不断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特别是集装箱吞吐量新的突破。要充分发挥港口对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重点发展临港大工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综合性、多行业的临港产业集群。要利用物流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以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为主的港口物流业。“两区”要进一步塑造特色,加强功能载体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层次,努力成为投入产出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现代企业的先行区,为全市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各镇工业集中区要注重资源的有效整合,积极呼应太仓港及“两区”开发,搞好配套服务、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共荣,努力形成港口开发与市域腹地发展的良性互动。

2、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主渠道,把技术创新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大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

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篇四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

抢抓机遇 争先创优 加快发展

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昌吉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苏 彪

(2006年6月24日)

同志们:

现在,我受中国共产党昌吉市第五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报告。

五年工作的回顾

中国共产党昌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于2001年6月22日召开,至今已整整五年。五年来,五届市委在州党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这五年,是昌吉市综合竞争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40万各族人民受益最多的五年。

——过去的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64.1亿元(现价,下同),是“九五”末的2.27倍,五年平均增长15.3%;人均生产总值15715元,比“九五”末增加7659元,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3.4亿元,是“九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累计93.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17.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8亿元,是“九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3.13亿美元,是“九五”末的5.7倍,年均增长4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605元,比“九五”末增加1710元,年均增长8.1%。荣获新疆西部大开发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十强县市称号,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中国西部876个县市经济百强县市第33位。

——过去的五年,我市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调优一产、调大二产、调快三产,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末的24.8:40.7:35.5调整到19.2:50.4:30.4。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协会,积极探索农企“双赢”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大力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产业整合和优势产业群的培育,工业经济整体水平和效益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已逐步形成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规模企业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3%,企业集团达到29家,比“九五”末增加19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已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44%。突出狠抓工业园区基础设

施建设,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工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强化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到位资金47.64亿元,比“九五”翻了一番。品牌战略推进取得重大突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 产品4个,“新疆名牌”产品9个,列全疆首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五年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2亿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1家企业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重点行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和社区服务、金融、信息等新兴服务业,三产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过去的五年,我市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积极贯彻自治州城市群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定位,按照“东优、西拓、南进、北调”的战略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五年累计投入15亿元,世纪大道、滨湖河等城建重点工程按计划顺利实施,拉开了新城区发展的基本框架,建城区面积达到28.6平方公里。着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新建整修道路40条,总里程60.75公里,开发房地产面积达250万平方米,全市规模小区达到61个。狠抓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新增绿化面积36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21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21%。天然气入户率达到90%,建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自来水普及率100%,污水处理率77.5%,垃圾综合处理率100%,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狠抓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居民点建设,新建、改建农村道路480公里,100%的乡村主干道路实现沥青化,99.6%的农村居民点道路实现高标准砂石化。投入资金4.7亿元,实施了惠及6389户城乡居民的

抗震安居工程,2136户农牧民1.1万人实现定居。先后荣获全国环境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自治区园林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过去的五年,我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认真扎实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狠抓整改措施的落实,“六联系一帮扶”等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建立并得到完善,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各级党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坚持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以“十大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四大机制”作保障,乡镇、企业、学校、社区、机关五个层面“五好”党支部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村级党支部“八个起来”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被评为自治区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示范市。不断完善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和干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推行绩效考核,公推公选,率先在全疆推行干部任免票决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干部队伍活力明显增强。强化干部培训,先后选派25名后备干部到镇村任职,选派78名后备干部到福建、四川挂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以及“四实”作风的要求,突出狠抓“六大措施”的落实,以作风的大转变推动了事业的大发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领导责任制,不断加强反腐保廉预防体系建设,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强化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

——过去的五年,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开展,发展环境更加和谐。坚持“育人、治城、塑形”主线,不断完善精神文明

五条工作线机制,狠抓系列机制的优化、系列创建的实效,形成城乡统筹、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市民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建成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区级文明单位87个,州级文明单位137个,区级文明行业4个,荣获自治区文明城市“四连冠”。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党对人大、政协、人民武装和群团组织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巩固了团结协作的良好局面。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扩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加强普法教育,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市进程加快。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加强,“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经济犯罪和敌对势力、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进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提高了社会稳控能力,社会更加稳定。

——过去的五年,我市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教兴市战略得到全面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和科技特派员试点市工作有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8%。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合理调整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城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积极开展文化、体育示范乡镇创建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乡乡有文化中心、村村建文化室目标基本实现。社区建设得到强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2%。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初步建立,农牧区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工作机制进一

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篇五

常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常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2011年09月01日

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美好常州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范燕青在中国共产党常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

一、五年来的工作和体会..................................................................................... 2

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6

(一)加快产业升级...................................................................................... 6

(二)建设创新强市...................................................................................... 7

(三)大力改善民生...................................................................................... 8

(四)塑造精品城市...................................................................................... 9

(五)统筹城乡发展.................................................................................... 10

(六)推进生态文明.................................................................................... 10

(七)打造文化名城.................................................................................... 11

(八)创新社会管理.................................................................................... 12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3

(一)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凝聚科学发展的精神力量.................... 13

(二)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党内民主健康有序发展........................ 14

(三)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引领发展的中流砥柱.................... 14

(四)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创先争优的坚强基础................ 15

(五)着力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6

(六)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17

{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常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六个注重”,全面推进“第二个率先”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我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选举产生中共常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出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代表,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美好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常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

一、五年来的工作和体会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奋勇前进的五年,是全市广大企业家奋力拼搏的五年,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奋发有为的五年,也是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围绕“两个率先”总目标,全力推进“五大建设”,圆满完成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我们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集聚人才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全面提升,产学研合作基础坚实,形成特色鲜明的“常州模式”,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全面启动,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我们全力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以铁的决心、铁的法规、铁的纪律修复生态、改善环境,建成国家园林城市,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老小区改造、公园绿地建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功申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我们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首创国内有影响的“道德讲堂”,连续获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精神,承办了江苏历史上最精彩、最圆满、最成功、最难忘、最和谐的省运会,全市人民的自豪感大为增强,常州形象和市民素养全面提升。

我们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抓好“三农”工作不放松,水稻单产连续八年全省第一,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国领先,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我们全力推进富裕常州建设,千方百计改善民生,慈善救助、公园敞开、公交优先、住房保障、交通畅通、城市长效管理等民生事业亮点频现、享誉全国,跨入全国相对富裕市(地级)前十强。

“五大建设”深入人心、“五大建设”成果丰硕,为“十二五”转型升级、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财政总收入84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8倍和3倍;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1.4%,比五年前提高7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名列全省前茅。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谱写了常州发展史上新的篇章。我们坚持不懈抓好以下重点:

致力于抓投入、调结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以优化结构、注重实效为导向,促进有效投入持续增加。从“加快有效投入年”到“创新发展提高年”,年年有重点,年年有主题。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12亿元,是“十五”的3.3倍,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投入大幅增加,支持企业技改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75亿元。对接央企和引进跨国公司取得重大突破,五年引进超亿美元重点项目34个,实际到账外资100亿美元,是“十五”的4.7倍。销售收入超百亿工业企业由“十五”期末的1家增加到9家,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由8家增加到35家。

上市企业由11家增加到30家;私营企业突破7万户,个体工商户突破16万户,从业人员突破150万人,个私经济注册资本突破1900亿元。

致力于快创新、促转型,竞争能力显著提升。着力推进“一核八园”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三级平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增加,科教城集聚研发机构、创新企业478家,创新人才9200名;全市孵化器面积338万平方米;企业“两站三中心”50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7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32.1%,比“十五”期末提高7.8个百分点。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三年累计引进海外人才1800多人,创业团队300个,其中12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84人为省“双创人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3%。

致力于兴“三农”、增收益,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双百万亩”工程,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成高效农业99万亩和高标准农田93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4%和41%。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市农业产业化园区面积达12万亩。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达57.4%和31%。加快推进“三集中”和农村土地整治,积极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完成土地整理16万亩。所有村实现“三清一绿”,50%以上村完成“五化三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党员进老区、万人帮万户”活动成效明显,深受老区人民欢迎。

致力于办实事、惠民生,发展成果百姓共享。千方百计推动创业、扩大就业、促进增收,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26269元和12637元,均为“十五”期末的1.8倍。创新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三大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大幅提升;创新住房保障模式,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89万平方米,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创新慈善募捐方式,基金总量突破17亿元,救助困难群众35万余人次;创新公交优先理念,建成快速公交系统,公交出行率从9%提高到26%;创新公园绿地建管机制,扩建、新建公园绿地39个,累计达64个,全部免费开放。积极实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惠民工程,市级财政对社会事业五年投入达466.8亿元,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致力于拓骨架、建生态,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大力开展城乡建设和环境治理,加快打造现代化宜居城市。城乡基础设施五年投入1200多亿元,建成新运河、高架路、高铁站、新机场、客运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奥体中心、大剧院、规划馆、博物馆等大型公共文体设施;坚强电网建设投入86亿元;城市防洪大包围圈基本建成;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期末的104平方公里扩展到153平方公里。实施数字城管长效考评,城管水平和市容市貌“双提升”,保持“全国交通畅通工程”A类一等管理水平。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投入35亿元治理、保护和开发西太湖;入太湖河道水质稳定达标,“清水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新增绿地1万多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削减,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致力于转职能、勤服务,发展环境更趋优化。在全省率先推出广播、电视、

报纸、网络四位一体的“政风热线”模式,受理各类投诉和咨询3万多件,积极查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在全省首创“三合一”网络平台,推进6179项行政权力事项网上运行,强化行政行为全程监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两集中、两到位”,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度达91%;全力营造创新创业最优环境,能放宽的最大限度放宽,能让利的最大限度让利。对人才、资源、资金、信息流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五年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27万增加到37万;上市公司募集境内外资金16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06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19.7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4倍和2.9倍。{五年来市委工作报告}.

致力于固根本、重和谐,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建网络”,扎实推进平安常州建设,突出抓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落实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不断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历史性问题。着力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探索社会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机制。有序推进法治常州建设,“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的安全感持续攀升,两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和全国人防建设先进城市。

致力于强队伍、提素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精心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重要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展开。广泛开展“理论慧民”工程,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1900多期,培训干部30多万人次。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推公选、公开选拔等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在全省首创干部选拔任用优选模型和县处级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深化农村“双学”、“双带”活动,集中培训1053个村党组织书记,基本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100%,新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积极稳妥推进党内民主,圆满完成辖市区、镇党委换届工作,村、社区党组织换届普遍推行公推直选;扎实开展党务公开工作,党员主体权利得到进一步落实。完善对县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监督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从政行为。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案件,着力构建教育范围广、预防能力强、查处效果好的惩防体系。

同志们!五年来,在常州这片热土上,全市人民和共产党员共同洒下了辛勤劳动的汗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共同体会了创业的艰辛,分享着收获的喜悦。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向全市人民以及所有支持、关心常州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的显著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一些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必须始终坚持:

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全市上下始终高扬“创新、发展、提高”主旋律,把创新贯穿于发展理念、重大决策和工作措施之中。推进产业创新,以行政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强大创新合力,全面振兴五大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科技创新,扬民营企业众多之长,补科

教资源稀缺之短,探索创新产学研合作五大机制,吸引、整合国内外科教资源到常州与企业结合、与市场结合,集聚未来几十年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推进服务创新,通过服务理念、服务方法、服务环节的持续创新,让创新创业者办事更方便、让企业得到政策支持更实在。社会凝聚力增强、常州竞争力增强的事实说明,只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才能为常州率先发展和转型升级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发展。在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千方百计改善民生,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千家万户。坚持广泛听取民意,大力增进民生福祉,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各项民生事业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实践证明,只有时刻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把群众当亲人,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万众一心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个人工作总结组长
下一篇:乡镇领导工作总结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