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保定工作报告

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2-02-07

2017保定工作报告篇一

保定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语文答案

2016年保定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1.(3分)D(原文第三段说“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并未确定。)

2.(3分)C(偷梁换柱;“饮新酒”“簪菊”是京城人的风俗。)

3.(3分)C(“消灾辟邪”主要是茱萸的功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3分)D

【解析】A项,“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不妥,原文是“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B项,“为促进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不妥,原文是“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背景不是目的。C项,“无耻之徒”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无聊之徒”。

5.(4分)

①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②对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研究,他以论带史,开创了研究范式;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具有开创意义。

③对明清历史和文化进行探索,表现出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

(每条学术研究方向1分,意义1分;答对1条给2分,答对两条给3分,答对三条给4分。意思对即可。)

6.(5分)

示例一:

我同意这个评价,陈寅恪是“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①陈寅恪达到无人企及的学术高度:他的学生成为大家,他的研究对中国学术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②陈寅恪信奉独立自由的学术追求:他拒绝出任中科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认为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研究学术。

③陈寅恪具有独步千秋的学术操守:他不在乎别人读错他的名字,不愿借鲁迅的名气扬自己之名,强调文责自负,表现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操守。

④陈寅恪遭遇国难、家恨和个人坎坷:1937年以后,他先后经历父亡,藏书被毁、被盗、两眼相继失明的打击,后来又受到不正常的政治风气的压制。

示例二:

我不同意这个评价,陈寅恪不是“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①他的研究,曾获得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

②他的生活,曾获得邓广铭先生的关心。

③他的成就,曾得到《剑桥中国史》的褒奖、牛津大学的认可,中科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

④他转向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与学生蒋天枢寄给他长篇弹词《再生缘》有关。

(要答出观点和理由,答对一条理由给1分,答对两条理由给3分,答出三条理由给5分;只答理由无观点扣所得分1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7.A、B【解析】A项,王保长接到密令喝酒吃肉是故意做给外人看的,目的有三:一是借机支走老婆,为晚上他找阿毛“报信”做铺垫;二是做给乡邻们看,让他们证明自己确实饮酒;三是做给林专员看,为后文自己“醉酒”延误抓捕找到搪塞的借口。总之他不是不拿密令当回事恰恰是他“老谋深算”的表现。B项,对老婆“专横跋扈”错,那是表象。(每点2分,共4分,其余选项不给分)

8.(5分)

①足智多谋,含而不露。王保长收到杀人密令,假借和老婆吵架忘记公事,借让阿毛帮自己认字透露消息,送出金菩萨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②随机应变,能说会道。见到来督查的林专员,先是奉承,然后巧转话题,接着诉说和老婆打架的委屈,还说不认识“隰”字以摆脱干系。

③有情有义,不吝钱财。为救结拜兄弟的儿子,王保长送出金菩萨给林专员,终于化解了危机。 (每项概括1分,具体分析1分。言之成理即可。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

9.小说结尾安排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①从人物表现的角度看,结尾借阿毛母亲之口揭开真相,侧面表现了王保长有情有义、足智多谋的典型形象。

②从情节设置的角度看,结尾写阿毛的名字是王保长起的,与上文提到的不识“隰”字相呼应,交代实际情况,解开所有谜团。

③从读者感受的角度看,最后才解开真相,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并令读者回味悠长。

(答对一条给1分,答对两条给3分,答对3条给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参考译文

王结字仪伯,是易州定兴人。自幼聪颖,读书一目数行,终身不忘。曾随太史董朴学习经书。他二十多岁时,游学京师,上奏陈述八件时政事,但宰相未全部采用。 当时 仁宗还是在太子府时(或者尚未即位),有人举荐王结为(或者充任)太子宿卫,他于是就收集历代君臣好坏能成为历史教训的往事,每天呈送太子阅读,仁宗赞许并采纳。大德十一年(1307),任命王结为东宫典牧太监,官阶太中大夫。当时亲近的侍从可以引艺人入宫,王结说:“从前唐庄宗爱好这个,最终招来灾祸而失败,殿下正当在春宫育德养性,视听应谨慎为要。”仁宗高兴地听取了他的意见。

仁宗即位,王结升为集贤直学士。出任顺德路总管,勤于农事,兴办学校,孝顺父母、爱护兄弟,禁止邪恶暴虐。属县巨鹿沙河有唐朝魏征、宋璟的坟墓,于是在学校为二公立祠,表彰他们的言论风度,以劝勉更多的士人。后来调他到扬州,又调宁国,因为他的堂弟王绅任江东廉访司佥事,(他为了避嫌)推辞不赴任。改任东昌路,境内有黄河旧道,可是会通堤阻止下流,夏季水涝,冲坏百姓的麦禾,王结疏导闸门,使水泄出,百姓获得耕种之利。

至治二年,(王结)参议中书省事。当时拜住任丞相,王结说:“做丞相的方法应该先正己才能正君,正君才能正天下;消除邪恶不能犹豫,犹豫就会出现别的变故;衣食住行不能奢侈,奢侈就会危害自身。”丞相认为说得有理。不久,授吏部尚书,他举荐宋本、韩镛等十多人。 泰定元年春天,在朝堂上选拔进士,(皇帝)让王结担任做阅卷官。迁职集贤侍读学士、中奉大夫。这年皇帝下诏让王结知经筵,随帝到上都。王结援引古训,证明时政的错误,希望帝能有所感悟。皇后听说后,也下诏让王结进经,王结借故推辞。

元统元年,皇后命僧尼在慈福殿做佛事,不久殿遭火灾,王结说僧尼轻慢该判罪。左丞相病情危急,他的家人请求释放重囚来为他消灾,王结极力说不可。从前有罪的北方人流放到广海,南方人流放到辽东,离家万里,往往死于路途。王结请求更改法令,(被流放的人)只流放千里之外,能改过的让他们回乡,于是写成法令成为定制。至元元年,再诏入翰林,因病不能应诏。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卒,享年六十二岁

10.(3分)B

11.(3分)C(“会试录取的举人”错,应为“贡士”)

12.(3分)D(“左丞相也难逃罪责”错,王结没有弹劾左丞相)

13.(10分)

(1)当时仁宗还在太子府(或者原住址),有人举荐王结担任太子宿卫,(他)于是收集历代君臣行事中能够成为历史教训的好坏事例(好事坏事),每天呈送到太子面前,仁宗赞许(他)并采纳了这些意见。(潜邸,太子府,或“原住址”。充,充任,担任。历代君臣行事善恶可为鉴戒者,定语后置句式。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以上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王结请求更改这些法令,被流放离乡的囚犯,最多只流放到千里之外,能改过的还听凭他们回到家乡,于是写成法令。(更,更改。止,只。因,于是就。著为,写成<著。写作,撰述;为,作

为,当作>。以上各1分。语句通顺1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14.(5分)B、D。(B项,“使臣辱国行径”错。(2分);D项,“语势婉约细腻”错。(3分)

15.(6分)

①自豪与愤激。在这个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里,在这片孕育着汉族文化的国土上,总该有一个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志士吧!

②愤懑与斥责。金人治下的中原腥膻如许,千古英灵何在? 磅礴正气何时才能伸张?表达了对金人夺宋半壁江山的愤懑和对朝廷主和派的谴责。

③自信与乐观。词人坚信,金人的气数不须一问,它的灭亡是肯定的,表达了作者对抗金事业的坚定信念。

(每条2分,只要分条表述言之成理即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6分)

(1)寤寐思服

(2)古之学者必有师 孔子师郯子、长弘、师襄、老聃

(3)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亦若是则已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B【解析】①落地生根:比喻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做好所从事的工作,使用正确。②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对象有误。③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与“声讨”相矛盾。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是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⑤寝食不安,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十分忧虑担心的样子。⑥不尴不尬,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此处应为“浴火重生”。

18.(3分)D【解析】A项,杂糅句“究其原因是……造成的”;B项,逻辑错误,“两面对一面”;C项,搭配不当,“举行”与“庆贺”不搭配。

19.(3分)C

20.(5分)

①足见其食用历史之悠久(2分)

②还是只开花不结果的雄树(还是不能结果的雄树)(1分)

③柿子树得以大范围栽种(优良品种之所以能大规模推广)(2分)

21.(6分)班主任素质大赛拟于10月10日在阶梯教室举行,赛事组织工作要联系场地,选拔20人参赛,最后产生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进行会议传达,并需通过学校网站和校报进行报道。

四、作文(60分)

22.(60分)

①参考立意:

1、民众善良不可欺,道德底线不可违。

2、个人求助应有理、更应有节。

3、善待民众信任,且思且行。

2017保定工作报告篇二

河北省保定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河北省保定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革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了消解灾祸。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曰:“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的植物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

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载:“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也就是说,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而武则天选在公元690年的重阳节这天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67岁的高龄君临天下,看重的恐怕就是重九的“久久”寓意。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素的同时,老百姓则将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

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于臂、悬于屋,并将其栽于居所、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了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九月重阳,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数种:其中有像莲房似的叫“万龄菊”,粉红色花蕊的叫“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浅红色花心的“木香菊”——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

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的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2017保定工作报告}.

(选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时,人们祭飨天帝、祭祖,佩戴某些植物或登高野宴等以消灾避邪。

B.汉代以前,人们视重阳日为“恶日”,种种习俗均为消解灾祸,源于古人认为“九九”数字为两阳重合,盛极则衰。

C.魏文帝曹丕以“九九”寓意“久久”,将此日风俗内容改为祈寿、祈福,成为给“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

D.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认为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方面,先代圣王是后人的榜样。他确定重阳为正式节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节成为“吉日”后,“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了新辉煌,北宋时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很快就超过了茱萸。

B.《东京梦华录》介绍了开封重阳节盛况,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可见重阳节已变为大喜节日。

C.《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皇宫里重阳节盛况:按惯例八日准备,习俗有点菊灯,饮新酒,头插菊花等。

D.曹丕、唐太宗、武则天的倡导,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文化元素的注入,百姓的节俗传承,使农历九月九日变为“吉日”重阳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人们一般把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安排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的农历九月九日进行。

B.唐太宗诏令中“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

C.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辟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效。

D.重阳节经历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变化过程,显现出我们民族对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017保定工作报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陈寅恪 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曾请教他为何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他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大家。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等。

1937年,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个转向与抗战有关。北平即将不保,父亲亡故、右眼失明的他携妻将雏,踏上流亡之路。藏书悉数毁于战火,随身携带的书籍大部分被盗。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他以论带史,跟早年做的那种,从语文学到历史学精细的对照,完全不一样。在中古研究里面,他注意到的若干解释中古中国的架构和因素,至今仍是很多研究者绕不过去的课题。说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学者,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为写这两部书,他曾躺在床上呻吟,对前来探视的邓广铭先生说:我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给予陈寅恪异乎寻常的褒奖。牛津大学1939年正式聘请他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虚席以待。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双目失明了。抗战胜利了,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这时他57岁。陈寅恪是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的。陈寅恪的助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堂课:那天他是唯一的学生。他来后,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挪步到楼上,下楼时,竟郑重地换了一身长袍。胡守为说:“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很深,这就是为人师表啊!”

因为生病,陈寅恪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转向。1953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他认为,以前大家以为中国是没有史诗,《再生缘》就是史诗。是中国式的史诗。陈寅恪在病中,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能接任,他却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起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研究学术。他主张“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受不正常的政治风气影响,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全书结尾处,陈寅恪用自己的两句诗,隐喻心境和志趣。

1958年,陈寅恪竟成了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转为专力著述。他仍然浸润在他所构筑的那个纯粹的学术世界中。他仍强调文责自负,著作里的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的,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陈寅恪有一部中古史论文集《金明馆丛稿初编》,出版社曾要求修改其中的一个词,被他严辞拒绝,为此,这本书竟没能在当时出版。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他79岁的生命历程。

陈寅恪没有遗嘱。

(摘编自默秋同名文章)

【相关链接】

①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日本弘文学院,陈寅恪和鲁迅同住一舍,朝夕相处。后来,鲁迅日记中不时地提到他,而陈寅恪没有只言片语谈到鲁迅。一直到晚年,陈寅恪才透露,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认为自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成为“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摘编自陶方宜《鲁迅一生骂人无数为何不骂陈寅恪》)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寅恪认为没必要没必要纠正关于自己姓名的读音错误,说明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一生,是为学问的一生。

B.为促进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陈寅恪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进行了比较研究,开辟了中国学术一个崭新的领域。

C.陈寅恪和鲁迅曾同住一舍,朝夕相处。但陈寅恪不愿提及这段往事,因为他不愿成为攀附鲁迅以抬高自己名望的无聊之徒。

D.本文语言简洁而内涵深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陈寅恪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研究的推崇,对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洁人品的敬仰。

5.陈寅恪的学术研究方向有怎样的变化?各有怎样的学术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题目中说陈寅恪是“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是否同意对陈寅恪的这个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2017保定工作报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王保长

章月珍

下午,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务必在深夜带人秘密逮捕一个叫陈隰的村民,然后就地正法!王保长怀里揣着那张密令,心事重重地回到家。他抽着闷烟,吩咐老婆赶紧杀鸡,煮熟。然后,敞开大门,啃着鸡腿,喝起了闷酒。

王保长的家就在村路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路过的村民都闻到了酒肉香。从敞开的大门望进去,只见王保长喝得醉醺醺的。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传来了王保长夫妻俩的吵

闹声,夹杂着摔碗筷和扔桌凳的啪啪声。不一会儿,看见王保长把一个包裹扔出屋外,扯着嗓子嚷:“你就是嫌弃我现在穷了!你过不惯,那你赶紧给我滚!最好永远甭回来!”

“滚就滚!这几年要不是我娘家接济,日子早就穷得过不下去!自从你当上了这个破保长,我们是越过越穷,赚不到钱不说,还天天跟着你提心吊胆,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老婆哭哭啼啼抱怨道。邻居来劝架,可王保长却趁着酒性,指着老婆鼻子,叫她滚。老婆终于忍受不了,哭着跑了。

王保长继续喝酒,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夜深了,王保长估摸着到晚上九点了,焦急地不停向屋外张望。他在等阿毛。阿毛是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在县城读书,从小父亲就死了。这几天,因为母亲病重,他请假回家给母亲煎药,每晚九点他总是拿着一个药罐子,到王保长屋前的马路倒药渣。九点,终于等来了阿毛,王保长赶紧拉他进屋,拿出那张密令给阿毛看。

“阿毛,村里就数你识字最多,你叔我识字不多,只能向你请教!你看看这纸上的陈字后面念啥?他是何许人也?人命关天,你跟叔说说!”

阿毛拿着那张纸,手有点发抖,脸红一阵白一阵,说话也疙里疙瘩的。

“叔,这个„„这个好像是生僻字,我也不认识。要不我回家去查查,然后回来再告诉你!你看行不?”

“好!好!你快去快回!我等你!这密令只有你知我知,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不然你我小命都不保!”王保长嘱咐道。

阿毛答应着,急急地走了,连药罐子都忘了拿。

五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始终不见阿毛回来。王保长酒劲上来,犯困,昏昏欲睡。

第二天,王保长是被林专员几个巴掌打醒的。睁开眼,看到林专员气得扭曲的胖脸,两手正抓着自己的前胸。他吓得浑身发抖。

“林„„林专员,您怎么大驾光临鄙人寒舍了?真是蓬荜生„„”

“生什么生!我问你,你的密令呢?”

“密令?在呀!我保管得妥妥的!丢不了!”王保长边说边从怀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纸,双手恭恭敬敬地递给林专员!

“保管个屁啊!谁叫你保管了!是要你办事!你说你办完事了吗?”林专员怒视着王保长。

“啥事啊?我不记得了!昨晚我老婆跟我吵架,跑了,我心情不好,喝闷酒,乡亲们都可作证!”王保长委屈地说。

林专员气得又抽了王保长一个巴掌,把密令扔到他脸上。“我„„我这就带人去抓他!可是,林专员,这个陈字后面念啥?他是谁呀?”王保长颤抖着手,指着密令上陈隰的名字,战战兢兢地问。

林专员气得又给他一巴掌:“你作为一个保长,怎么连自己村的人都不了解!陈隰就是陈九根的儿子!小名叫阿毛!”

2017保定工作报告篇三

河北省保定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河北省保定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革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了消解灾祸。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曰:“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的植物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

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载:“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也就是说,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而武则天选在公元690年的重阳节这天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67岁的高龄君临天下,看重的恐怕就是重九的“久久”寓意。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素的同时,老百姓则将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

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于臂、悬于屋,并将其栽于居所、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了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九月重阳,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数种:其中有像莲房似的叫“万龄菊”,粉红色花蕊的叫“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浅红色花心的“木香菊”——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的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

(选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时,人们祭飨天帝、祭祖,佩戴某些植物或登高野宴等以消灾避邪。

B.汉代以前,人们视重阳日为“恶日”,种种习俗均为消解灾祸,源于古人认为“九九”数字为两阳重合,盛极则衰。

C.魏文帝曹丕以“九九”寓意“久久”,将此日风俗内容改为祈寿、祈福,成为给“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

D.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认为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方面,先代圣王是后人的榜样。他确定重阳为正式节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节成为“吉日”后,“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了新辉煌,北宋时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很快就超过了茱萸。

B.《东京梦华录》介绍了开封重阳节盛况,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可见重阳节已变为大喜节日。

C.《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皇宫里重阳节盛况:按惯例八日准备,习俗有点菊灯,饮新酒,头插菊花等。

{2017保定工作报告}.

D.曹丕、唐太宗、武则天的倡导,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文化元素的注入,百姓的节俗传承,使农历九月九日变为“吉日”重阳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人们一般把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安排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的农历九月九日进行。

B.唐太宗诏令中“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

C.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辟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效。

D.重阳节经历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变化过程,显现出我们民族对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陈寅恪 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曾请教他为何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他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大家。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等。

1937年,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个转向与抗战有关。北平即将不保,父亲亡故、右眼失明的他携妻将雏,踏上流亡之路。藏书悉数毁于战火,随身携带的书籍大部分被盗。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他以论带史,跟早年做的那种,从语文学到历史学精细的对照,完全不一样。在中古研究里面,他注意到的若干解释中古中国的架构和因素,至今仍是很多研究者绕不过去的课题。说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学者,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为写这两部书,他曾躺在床上呻吟,对前来探视的邓广铭先生说:我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给予陈寅恪异乎寻常的褒奖。牛津大学1939年正式聘请他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虚席以待。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双目失明了。抗战胜利了,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这时他57岁。陈寅恪是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的。陈寅恪的助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堂课:那天他是唯一的学生。他来后,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挪步到楼上,下楼时,竟郑重地换了一身长袍。胡守为说:“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很深,这就是为人师表啊!” 因为生病,陈寅恪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转向。1953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他认为,以前大家以为中国是没有史诗,《再生缘》就是史诗。是中国式的史诗。陈寅恪在病中,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能接任,他却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起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研究学术。他主张“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受不正常的政治风气影响,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全书结尾处,陈寅恪用自己的两句诗,隐喻心境和志趣。

1958年,陈寅恪竟成了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转为专力著述。他仍然浸润在他所构筑的那个纯粹的学术世界中。他仍强调文责自负,著作里的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的,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陈寅恪有一部中古史论文集《金明馆丛稿初编》,出版社曾要求修改其中的一个词,被他严辞拒绝,为此,这本书竟没能在当时出版。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他79岁的生命历程。

陈寅恪没有遗嘱。

(摘编自默秋同名文章)

【相关链接】

①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日本弘文学院,陈寅恪和鲁迅同住一舍,朝夕相处。后来,鲁迅日记中不时地提到他,而陈寅恪没有只言片语谈到鲁迅。一直到晚年,陈寅恪才透露,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认为自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成为“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摘编自陶方宜《鲁迅一生骂人无数为何不骂陈寅恪》)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寅恪认为没必要没必要纠正关于自己姓名的读音错误,说明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一生,是为学问的一生。

B.为促进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陈寅恪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进行了比较研究,开辟了中国学术一个崭新的领域。

C.陈寅恪和鲁迅曾同住一舍,朝夕相处。但陈寅恪不愿提及这段往事,因为他不愿成为攀附鲁迅以抬高自己名望的无聊之徒。

D.本文语言简洁而内涵深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陈寅恪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研究的推崇,对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洁人品的敬仰。

5.陈寅恪的学术研究方向有怎样的变化?各有怎样的学术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题目中说陈寅恪是“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是否同意对陈寅恪的这个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王保长

章月珍

下午,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务必在深夜带人秘密逮捕一个叫陈隰的村民,然后就地正法!王保长怀里揣着那张密令,心事重重地回到家。他抽着闷烟,吩咐老婆赶紧杀鸡,煮熟。然后,敞开大门,啃着鸡腿,喝起了闷酒。

王保长的家就在村路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路过的村民都闻到了酒肉香。从敞开的大门望进去,只见王保长喝得醉醺醺的。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传来了王保长夫妻俩的吵闹声,夹杂着摔碗筷和扔桌凳的啪啪声。不一会儿,看见王保长把一个包裹扔出屋外,扯着嗓子嚷:“你就是嫌弃我现在穷了!你过不惯,那你赶紧给我滚!最好永远甭回来!”

“滚就滚!这几年要不是我娘家接济,日子早就穷得过不下去!自从你当上了这个破保长,我们是越过越穷,赚不到钱不说,还天天跟着你提心吊胆,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老婆哭哭啼啼抱怨道。邻居来劝架,可王保长却趁着酒性,指着老婆鼻子,叫她滚。老婆终于忍受不了,哭着跑了。

王保长继续喝酒,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夜深了,王保长估摸着到晚上九点了,焦急地不停向屋外张望。他在等阿毛。阿毛是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在县城读书,从小父亲就死了。这几天,因为母亲病重,他请假回家给母亲煎药,每晚九点他总是拿着一个药罐子,到王保长屋前的马路倒药渣。九点,终于等来了阿毛,王保长赶紧拉他进屋,拿出那张密令给阿毛看。

“阿毛,村里就数你识字最多,你叔我识字不多,只能向你请教!你看看这纸上的陈字后面念啥?他是何许人也?人命关天,你跟叔说说!”

阿毛拿着那张纸,手有点发抖,脸红一阵白一阵,说话也疙里疙瘩的。

“叔,这个„„这个好像是生僻字,我也不认识。要不我回家去查查,然后回来再告诉你!你看行不?”

“好!好!你快去快回!我等你!这密令只有你知我知,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不然你我小命都不保!”王保长嘱咐道。

阿毛答应着,急急地走了,连药罐子都忘了拿。

五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始终不见阿毛回来。王保长酒劲上来,犯困,昏昏欲睡。

第二天,王保长是被林专员几个巴掌打醒的。睁开眼,看到林专员气得扭曲的胖脸,两手正抓着自己的前胸。他吓得浑身发抖。

“林„„林专员,您怎么大驾光临鄙人寒舍了?真是蓬荜生„„”

“生什么生!我问你,你的密令呢?”

“密令?在呀!我保管得妥妥的!丢不了!”王保长边说边从怀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纸,双手恭恭敬敬地递给林专员!

“保管个屁啊!谁叫你保管了!是要你办事!你说你办完事了吗?”林专员怒视着王保长。

“啥事啊?我不记得了!昨晚我老婆跟我吵架,跑了,我心情不好,喝闷酒,乡亲们都可作证!”王保长委屈地说。

林专员气得又抽了王保长一个巴掌,把密令扔到他脸上。“我„„我这就带人去抓他!可是,林专员,这个陈字后面念啥?他是谁呀?”王保长颤抖着手,指着密令上陈隰的名字,战战兢兢地问。

林专员气得又给他一巴掌:“你作为一个保长,怎么连自己村的人都不了解!陈隰就是陈九根的儿子!小名叫阿毛!”

“啊!我们村里人只知道他叫阿毛,哪里知道他叫陈隰啊!不信的话你问问他们!”王保长指着站在堂屋里的十几个人。

“别啰唆了,赶紧去抓!不然让他跑了就完了!”

可惜早已经人去屋空,连他生病的老母亲也不在了。王保长一气之下,命人一把火烧了草屋,回去复命了。

林专员气得连抽了王保长十几个耳光。骂道:“你是猪啊!你有没有脑子,怎么就烧了他房子呢?他是共党分子,里面万一有什么重要情报呢?你他妈的竟然一把火烧了!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我当时气糊涂了!”王保长摸着火辣辣疼的脸,委屈地说。

“陈隰逃了,你这条命也保不了!我只能如实向上面汇报!”林专员边说边要走。 “等等,林„„林专员,借„„借一步说话!”王保长把林专员引进内屋,关上房门,小心翼翼地从箱子底下双手捧出一个金光闪闪的小小的菩萨雕塑。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凑近林专员耳朵说:“这是我家祖传的宝贝„„” 就这样,王保长终于躲过一劫。没过几天,老婆也被他接了回来。

阿毛母子投靠了他们的一个远方亲戚。安顿下来后,阿毛对母亲说:“幸亏保长他识字不多,不然我真是死定了!好险啊!”母亲笑笑,说:“傻啊!孩子,王保长和你爹是结拜兄弟,你的名字还是你王叔起的呢!”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抓人杀人,而他却在家敞开大门,啃起鸡腿,喝起了酒,说明王保长没拿上边的命令当回事。

B.王保长借酒撒疯,和老婆吵闹起来,不顾乡民的劝阻,赶走了老婆。对王保长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他对老婆专横跋扈的特点。

C.小说中林专员怒斥王保长延误了抓捕时机,扇他耳光,并指出他烧房的糊涂,说明林专员精明强干,办案有头脑,有力度。

D.小说以王保长活动为线索,以阿毛回乡照顾母亲并逃走、林专员督查为辅线,三线交织于王保长家,情节跌宕,摇曳多姿。

E.小说中两个女人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保长计谋的实施离不开老婆的配合,交代阿毛获救原因要通过其母之口,颇具匠心。

8.小说中的王保长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2017保定工作报告篇四

河北省保定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河北省保定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革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了消解灾祸。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曰:“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的植物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

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载:“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也就是说,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而武则天选在公元690年的重阳节这天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67岁的高龄君临天下,看重的恐怕就是重九的“久久”寓意。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素的同时,老百姓则将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

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于臂、悬于屋,并将其栽于居所、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了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九月重阳,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数种:其中有像莲房似的叫“万龄菊”,粉红色花蕊的叫“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浅红色花心的“木香菊”——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的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

(选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时,人们祭飨天帝、祭祖,佩戴某些植物或登高野宴等以消灾避邪。

B.汉代以前,人们视重阳日为“恶日”,种种习俗均为消解灾祸,源于古人认为“九九”数字为两阳重合,盛极则衰。

C.魏文帝曹丕以“九九”寓意“久久”,将此日风俗内容改为祈寿、祈福,成为给“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

D.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认为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方面,先代圣王是后人的榜样。他确定重阳为正式节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17保定工作报告}.

A.重阳节成为“吉日”后,“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了新辉煌,北宋时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很快就超过了茱萸。

B.《东京梦华录》介绍了开封重阳节盛况,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可见重阳节已变为大喜节日。

{2017保定工作报告}.

C.《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皇宫里重阳节盛况:按惯例八日准备,习俗有点菊灯,饮新酒,头插菊花等。

D.曹丕、唐太宗、武则天的倡导,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文化元素的注入,百姓的节俗传承,使农历九月九日变为“吉日”重阳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人们一般把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安排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的农历九月九日进行。

B.唐太宗诏令中“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

C.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辟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效。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12星座说说
下一篇:2017卫生工作报告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