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 点击: 2016-08-26
云门山游记
我和爸爸妈妈商量好了,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去爬云门山。
那天春光明媚,非常适合出去游玩。我们一家人都穿上运动装,怀着兴奋的心情出发了。大约行了三十分钟的路就到达了目的地――云门山。
云门山在青州城南2.5公里处,海拔421米。站在山脚下向上望,只见青山绿树,风景秀丽。我们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拾阶而上,小径旁边的樱树开花了,花朵呈淡粉色,美极了。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观寿亭。
继续往上走,路边的小花变得更加可爱,小径两旁古木参天,遮天蔽日。走累了,在树下休息一会儿也是不错的享受。
不一会儿,我们又来到了望寿阁,站在望寿阁前仰望山顶,可以清晰地看到山顶的“寿”字,故名“望寿阁”。
再往上爬就到了摩崖石刻“寿”字的山崖处,人称“云门献寿”。这个“寿”字高7.5米,宽3.7米,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国内外罕见。
再往上爬,天仙玉女祠让人更加赞不绝口。天仙玉女祠为石质无梁双拱建筑,这种建筑在全国只有三处,可见这是一处多么了不起的建筑啊!
天色渐晚,我们只好原路返回下了山。在云门山的出口处,我恋恋不舍地望了一眼云门山,心想:这真是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山啊!
【指导老师:高芸芸】
和?评一评
写游记,首先要简单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这一点刘清文同学做到了,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而且从习作内容可以看出,小作者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来描写云门山的。
不过,习作在表达空间位置的转移上,用语比较单一,略显生硬,如“来到了”“继续往上走”“再往上爬”等,无形中为这篇游记打了折扣。
从习作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游览的景点很多,有观寿亭、望寿阁、云门献寿、天仙玉女祠等,并对其一一作了介绍,清晰明了。
只是这四处景点小作者都是一笔带过,如果小作者能抓住其中最突出的一两处景点进行详细描写的话,不仅能做到详略得当,同时也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尾处一个“恋恋不舍”,一个“流连忘返”,用词准确生动,共同表达了小作者对云门山的热爱之情。
编辑的话
游记是记叙文的一种,以写景状物为主,适当穿插有关文化内容,既可描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也可记叙各地的风土人情。写游记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游览一个地方,所见所闻很多,如果什么都想写,就什么也写不好,只有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才能写得准确,生动,具体,形象;其次要呈现清晰的游踪,要把景物写清楚,就要注意描写的顺序,可以是由远到近、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也可以按观察者的行踪先后为序来写;再次写景要有所选择,游览一个地方,必然会观察到许多值得写的东西,如果不加以选择,将观察到的都平铺直叙出来,那写出来的只能是一本“流水账”;最后要情景交融,人们常说“触景生情”,因此写游记既要写景,也要抒情,才能使笔下的景与胸中的情统一起来,收到情景交融的最佳效果。
云门山导游词
云门山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您好,欢迎您来到青州著名风景名胜区——云门山景区。云门山位于青
州城南2.5公里处,主峰海拔421米,属于泰沂山脉。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文物古迹
众多,可以说云门山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在2002年云门山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
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晋级为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现在就请您随我走进云门山走进这
美丽的历史画卷。
这四柱三门的牌坊便是云门山的山门了,仿古建筑,金黄色璃瓦覆顶,匾额上“云门山”
三个大字为红军书法家,原书法协会主席舒同的题写,他的字外圆内方,自成一体,被称为
舒体。此匾额为84年所题写。(舒同,1905年出生,字文藻,又名宜禄,江西东乡人,历任
山东、陕西省委书记、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
委员会委员等职)。
云门山有近千级的石阶直达山顶,整个石阶为999级。这些石阶修的很科学,每上二三
级台阶,就有一小段平路,让您的腿有个缓冲休息的时间,这样上山下山都不至太累。云门
山海拔421米,属于泰沂山脉。 观寿亭是一座两重檐五重梁的仿古高亭,此处为观寿的最佳角度,故名“观寿亭”,毁于
47年解放战争于84年按照隋朝模式重修。在观寿亭内有六个石鼓形的凳子,是用青州的特
产青刚石制成,上面分别刻有貂禅、西施、李清照、王昭君等美女、才女的形象,雕工细腻,
线条流畅。亭子上方绘有八仙、观音、寿星的图案。观寿亭建在登山的必经之路,登山的游
客可以在这里稍事休息,看看山顶的寿字,登山的劲头就更大了。而当地的很多老年人经常
来云门山,在这亭子里打打扑克、下下象棋,谈谈云门山的典故,呼吸一下大山的清新空气,
天晚了下山,也算是游了云门山了。 离观寿亭不远处的小型石制建筑为云门山的山神庙,您可不要因为它小而小瞧它,这里
住的可是云门山的主人---云门山山神,客人们来到这里,先拜一拜主人,也是应该的。俗话
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然这庙也不在大,有神则灵。 一路往山上走,路边好多松树杈上都放满了石头,这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关系,用我们
青州话来讲叫“压松枝”,“松枝”谐音“送子”或“孙子”,老太太门抱孙心切,希望家里早
添人丁,就到山上的送子娘娘跟前求拜,下山时就捎一块石头放在树杈上,这样就寓意着送
子,来年就可以抱孙子,心想事成了,还有人会折一小段松枝,插在耳后或头发上,说是“下
山戴松枝,回家抱孙子”。这算是表达心愿的一种方式吧! 云门山自古以来就是佛、道共同青睐的一座山峰,山顶有巨大的洞穴,南北贯通,远望
如高悬太空的明镜,每逢夏秋之季云雾常穿门洞而过,景色非常壮观,人们称此景为“云门”
或“云门仙境”,云门山因此而得名,据山顶碑文记载隋朝此山被称为云门山。 云门山上有一段奇特的路称为龟背石或龟背路,因路面表层上的图案与形状特别像龟的
贝壳,因此而得以美名。我们来到了“渐入佳境”。这四个字刻在这块小石壁上,有点信手涂
鸦的感觉,这是明朝著名书法家雪蓑在云门山上的第一处题记。相传有一次雪蓑酒后登山来
到这里,他看到山下大雾弥漫,山上却是春光明媚,一个个山头像是海上浮出的仙岛,他以
为自己看到了人间仙境,便写下了“渐入佳境”四个字,虽似信手拈来,其中却隐含深意。
他的意思是说云门山的景致从这儿越来越好了。 从“渐入佳境”再上几个台阶,眼前豁然开朗,平坦的空地上是一个红墙的院落“望寿
阁”。望寿阁属于佛道两家的共同遗址。隋唐为鼎盛时期,这里供有灵光菩萨的塑像,是和尚
们的天下。唐以后,道教开始兴盛,佛道之争日显。到了元朝,忽必烈作了皇帝,道教被定
为国教,道士们就把灵光菩萨撤掉,改为道观,取名“灵官庙”。解放战争中毁于战火。青州
市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事业,于84年重修,因为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见山顶的寿字,于是命名
为“望寿阁”.正门遍额上“望寿阁”三个大字是我国原书法协会主席启功的题记。望寿阁的
正殿为四面透窗的高大建筑,殿内供奉的是福、禄、寿三星,门楣上的牌匾为三星共照。 东边厢房里供奉着泰山老母、送子娘娘、眼光奶奶。实际上我们民间所称的“泰山老母”
就是泰山上的碧霞元君。
西边厢房供奉的是关公和文武财神。《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广为流传,那
位红脸的美髯公关羽更成为正义的化身,关公成为国家祭祀的高级神诋后,佛道两家争相把
他拉入自己的教门充当护法,他既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伽蓝神,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神之一。
关公供奉在此意寓保平安之意。 财神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类。文财神是比干和范蠡。我们此处供的文财神是比干丞
相。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为人耿直。比干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便直言相谏,最后
纣王恼羞成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今天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几个窍!”说完,就命
人把比干的心给挖了出来。比干被刨心后,走出宫阙,虽然他没有了心,但是他吃了仙人送
的仙丹,并未死去。正因为无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自古道:“无商不奸!”把比干
这位公正无私、童叟无欺的正派君子敬为财神,当然人人信服而无异议。 武财神赵公明为道教神明。您来到此处道教圣地,可以诚心的拜一拜,保佑自己与家人
平平安安,财源滚滚,在这里将会使您的心愿达成圆满。 望寿阁建在云门山最北端,左右及后面三面悬崖,属云门山的一处风水宝地。一路行来,
无论天气有多么炎热,在此处也可以感到凉风习习的,而且还可以观赏到四周美丽的景致。 站在望寿阁向西望去,青州著名佛教文化胜地—驼山尽收眼底。驼山位于青州城西南5
公里处,主峰海拔408米,属于沂山山脉。站在此处,远望群山山峰如千匹卧着的骆驼的驼
峰。明朝嘉靖年间《青州府志》记载:“因山形似驼,故名驼山”。驼山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
户单位。位于驼山东南面峭壁上,大小并排着石窟六座,石佛造像638尊,保存非常完整,
是山东省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石窟造像群,被誉为“齐鲁石窟之冠”。驼山之所以闻名遐迩,不
仅是因为山上众多的石佛造像,而且在驼山上可以观赏到世界上最大的山体巨佛。位于驼山
东南面,云门山的阳坡前面,有一座奇妙的山体巨佛。佛像从发髻到喉结全长2600米。这尊
巨佛形象逼真,造像者借助山势,根据登山不同的方位,修凿出巨佛口型一张一合的变化。
在青州当地,有一拜佛、二拜寿之说,其中拜佛,则是到驼山拜谒佛祖,因此驼山还有一个
名字为佛山。
北望——青州城的全貌尽收眼底。大禹治水后,全国置九州,即按照当时山川、河流的
走向,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州,青州就是其中之一。根据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
中记载:“海岱为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也就是说从渤海之滨到泰山脚下这一大片的
青山绿水都为古青州的所在地,按照中国古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记载:青州的地理位置位
于最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被称之为青州,并被誉为“东方第一州”。 眼下被松树林覆盖的山,像一只展翅的凤凰,此山名为凤凰山。凤凰为传说中的一种很
有灵气神鸟。相传它要到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繁衍生息,于是它便不远万里飞翔寻找,当它
飞到青州时,被云门山的景致和灵气深深吸引了,于是定居下来传为美谈。 东望——天气晴朗时,您会发现东方有一条洁白的玉带在轻轻飘浮着,那就是青州母亲
河——弥河。 “海岱雄风”为原江苏省书法协会主席武中奇的题记。武中奇,1907年出生,
山东长清人。海:指渤海。岱:泰山。即从渤海之滨到泰山脚下,这一片的绿地为古青州的
所在地,以当今的青州为治所是从东晋开始的,此后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封
建王朝,虽建制频仍,但均为州、府、郡、道、路的治所 ,长达1600年之久,是山东境内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在明洪武九年,青州由省级治地降为地级治地。旁边的竹林
图为我省著名画家于希宁的作品。 路边的这块平坦的大石头,刚好容纳一个人躺在上面,石台上方写着“蓑老卧豆岩”,您
一定会非常奇怪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处题记是明朝书法家雪蓑的又一处题记。相传,又一次
雪蓑酒后登临云门山,走到此处后躺在这块岩石上睡着了,到了晚上山上忽然下起了大雨,
大雨顺着岩石流淌下来,淋湿了雪蓑的半边身子,他一时兴起,写下了“蓑老卧豆岩”的题
记,后来,雪蓑和友人来到此处,他人不解,问其含义,雪蓑笑而不答,指指自己的脑袋。
友人恍然大悟:“头”的半边淋湿了,去掉“页”字,就剩下“豆”字了。这是雪蓑留给我们{三年级青州云门山作文}.
后人的一处字谜。(这处题记为郭沫若所释义)。 “敬神如神在”刻在路边的石壁上,非常醒目。这是孔子的一句至理名言,后面加上一
句“不敬是泥胎”就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即为“如果你心里敬信神佛,神就真的存在;
如果不信,它也就只是一尊泥胎而已”。信则有,不信则无,可见孔子是最早具有辩证思想的
人,是一位大智者。
当我们踏着999级美好的祝愿来到寿字跟前,眼前豁然开朗。在山阴石壁上镌刻着我国
古代最大的摩崖巨刻“寿”字。这个字端庄大方,结构严谨。通高为7.5米,宽3.7米,仅{三年级青州云门山作文}.
寸子就2.30米的高度。所以青州当地便有了“人无寸高”的戏语。“寿比南山”这个人们过
寿时最美好的祝愿即出于此,这在辞海里有名确记载。这个寿字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
九,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书,寓意着“寿比南山”的含义。(即公元1560年所刻,历{三年级青州云门山作文}.
经现在已有447年的历史)。 关于这个寿字在我们青州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说法。那年,衡王过寿,发出告示:
谁献的礼最多最厚,就可以座寿筵的首席首座。一时间,文武百官、豪绅贵族们为了讨好衡
王,拼命的争富比贵,献上自己认为最重的礼物。可是到了寿筵的这一天,将近中午,仍没
有人敢做寿宴的首席首座,因为大家都不敢肯定自己所献的礼物是否最厚。这时,从门外走
来一个穿着破旧的老道士,名为雪蓑。传说雪蓑为半仙半道之体,有着非凡的能力。只见他
大摇大摆,旁若无人的径直到首座上座了下来,大家都惊叹嫉妒不已,纷纷上前质问雪蓑:
“你究竟献的什么寿礼,敢做这个位子!?瞧你穿的这副穷酸样,能献什麽好东西?”雪蓑不
慌不忙的站起来,对大家说:“各位请随我来!”他带着大家来到院子里,抬手往南边一指,
只见南山上出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寿字,光芒直逼衡王府。衡王可高兴坏了,可又仔细一
瞧,寿字下面的寸字少了一点。衡王忙问雪蓑是怎麽一回事,雪蓑说:“你只会以貌取人,不
辨贤能,这一点就随他去吧!”衡王又是再三请求,雪蓑才让衡王拿来绸团,名文武百官一起
磨墨,然后拿起绸团,王磨盘中一蘸,随手向南扔去,绸团向南飞了五华里,正好补上了这
一点。随着这一点的形成,又是一阵强烈的金光闪耀,耀的众人眼睛都挣不开了。据说这光
向北一直照到了渤海之滨,于是老百姓都说在青州城的北边便出现了寿光县。这神奇的现象
让大家惊叹不已,雪蓑也在寿宴上出尽了风头,让文武百官羡慕极了。酒足饭饱后,衡王带
领大家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南山上,一路上还暗自盘算雪蓑用了多少金子才铸成了这 个寿字。可是到了寿字跟前一看,衡王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原来这个寿字是用红泥巴糊
在山崖上,外面贴上一层麦秸皮,阳光照在上面一反射,就感觉金光闪闪。衡王恼怒之余,
却又舍不得这个寿字,便找来了青州最好的石匠,把寿字刻在了山崖上,寿字是留住了,金
光却永远的消失了。
在寿字西侧,一个不被有人注意的僻静处,有一处价值极高的浅浮雕像非常罕见,那就
是金代道士马丹阳浮雕像。马丹阳浮雕像高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凸面高约半厘米,为
头部侧面像。雕刻十分细腻,刀法精湛。雕像五官比例适当,面部清瘦,胡须飘拂,表情宁
静,正在凝神东望。其仙风道骨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神在”两个大字,是雪蓑在云门山的又一处题记。这处题记为云门山的第二大字,字
径约一米,与大寿字相邻。该字在摩崖上镌刻而成,笔墨饱满,架构矫健,古拙浑朴,雄浑
生姿,挥洒自如,矫若惊龙,一气呵成,尽显狂放流姿之美,可谓神来之笔。游人往往于不
经意间抬首便见二字,悠然之情畅然于心,恰似“敬神如神在”之意。 “云龙之门”则为军中书法家李铎的题记。近年来,在修复云门山古迹的同时,先后征
集我国当代书画家武中奇、舒同、李铎、高启云、于希宁、史进前等名人字画,精心镌刻于
崖壁之间,为了和山上的古迹相互区别开来,我们特意把新增题记涂抹成蓝色,给古老的云
门山增添了新的生气。
这个南北贯通的天然大洞为云门洞,高阔过丈,天然形成。远望如高悬太空的明镜近看
如拱璧月门,由此云门山有了一个非常有意境的名字“云门拱璧”。关于云门洞的来历,我们
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衡王招亲的故事。明朝青州衡王有个女儿,才貌出众,人称“咏
絮公主”。那年公主正值豆蔻年华,许多王孙公子都来攀亲,但衡王夫妇爱女如掌上明珠,不
愿轻易许婚,公主也要自己挑选个品学兼优,有才能的如意郎君。于是她让父王发出告示:
谁能在南山上挂一面能在王府的绣楼就能看清的镜子,她就嫁给谁,凡年龄在16—25之间的
青年都可应试,那些王孙公子、富人子弟听到这一消息,都争先置办铜镜,有的竟不惜卖掉
家产。铜镜铸造得如此之大,数十人才能抬到山上,令人悬挂山上,但终因相距太远,因为
没有太阳光的反射,在王府难以看到,王孙公子、富人子弟纷纷败下阵来。这时,青州城西
南井塘村的一个小石匠说他能办到,并说十天后来回话。小石匠带了锤钎、凿子工具来到云
门山大云顶底部早已看好的地方早了起来,他不分昼夜,终于在第十天的早上,打出一个南
北贯通、高阔过丈的大洞,衬着山前的阳光,从衡王府邸望去,这个洞恰似一个高悬太空的
明镜。小石匠聪明勤劳,坚定不拔的毅力感动了公主,这位“咏絮公主”虽然出身名门,却
心地善良,不重门第之分,她决定嫁给小石匠,衡王夫妇也因有言在先,拗不过女儿,就同
意了这门婚事。公主下嫁后不靠婚资过活,与小石匠勤俭持家,至今使村中的一段佳话,而
古青州八景之一的“云门拱璧”就此诞生。 云门洞北侧的两个池子名曰“二龙池”,听老年人们将这两个池子原为泉眼,池子里水清
甘冽,清澈见底,是山顶的两颗明珠。近年来,水位下降,池子里多半积攒的雨水,但即使
天气再旱,这两个池子也没有干过,可见山多高水多深是有一定含义的。 云门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上三种文化鼎力,分别为佛家、道家、儒家。穿过
云门洞我们来到了佛教圣地—云门山石窟造像群。在云门山阳坡石壁上大小并排着石窟五座,
石佛造像二百七十二尊,它与西边的驼山石窟造像同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群,被誉为齐鲁石
窟之冠。并且在石窟旁边的崖壁上历代名人的题记遍布山崖,可以说云门上本身就是一幅美
丽的历史画卷。云门洞上方“云门山”三个篆体字,形象地体现出云门仙境名字的意境。此
出题记为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的官居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加少保的山西乐平人乔宇的
题记。“鬼斧神功、“超尘离梦”、“玄之又玄”分别是雪蓑的题记。 “鬼斧神功”四个字为虞
云门洞南端内侧悬崖之上。“超尘离梦”位于云门洞上。“吐纳风云”为清朝的题刻。 “云门
山大云寺”这个题记为唐朝所保留下来,据《新唐书》载唐天授元年,青州云门山云门寺的
发明和尚通过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献《大云经》给武则天,说武则天时弥勒佛下凡,应该
主皇权,做皇帝,武则天非常高兴,诏令全国各地都要刻印学习《大云经》,各州县都要建大
云寺,这个时候青州云门山的云门寺也就改成了大云寺,现在这个大云寺已经荡然无存了,
只留下了这六个大字。
云门洞上方的三窟石窟造像风格相同,都为一佛、二僧、二菩萨、二天王或二力士像。
最西边的窟中供的是释迦牟尼像,两边有身着甲,手执叉,脚踏魔鬼的天王像,与龙门、莫
高窟等石窟群中所雕的唐天王像,各地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完全相同。中间一窟所供的主佛
也是释迦牟尼像,左右两边分别有二僧、二菩萨像和上身袒露、肌肉隆起、下着裙、赤脚的
唐代力士像,头上的冠虽然看不清楚,但双鸟尾却清晰可见,这些力士像不仅是当时一般武
士的形象,而且反映出唐代力士像的特征。最东边的石窟内有唐开元十九年益都县令唐照明
的“云门山功德录”刻字,由此可知这一窟的开凿年代,这三窟的造像题材布置和作风相同,
从而也就知道了前两窟开凿的时间也在开元前后。这一窟中还有一种特别的造像,佛坐下有
益都县令唐照明和夫人韦氏的像,称为“供养人像”。即有钱人出钱作功德,把自己或亲人的
像在石壁上刻出来,所刻的就是供养人像。 继续往西走,石壁上有一个进深两米多,没有佛像的石窟,称之为葬窟,与遍布山崖的
方形小龛相互关联,这些小龛称为“骨灰龛”。在古代,得道的高僧和主持和尚圆寂时在葬窟
中坐化,弟子便把他们从葬窟里抬到空 地上焚烧,之后把他们的骨灰放入骨灰龛中,外面凿一块与骨灰龛同样大小的石碑把它
盖住,并把他们的姓氏和籍贯刻在上面。其形式类似于今天的墙壁是公墓,但并不是所有的
和尚都可以把骨灰放到这里,只是寺院的住持才可以,用我们今天的一句话来解释,不妨这
样认为:有一定级别的人才可以享受这种待遇。因为年代太久了,石碑掉下来,骨灰也随风
而去,只留下这遍布山崖的石龛向过往的客人讲诉着这过往的史实。 这一山石自然裂缝,口如井状,深不可测,称为“云窟”。每逢夏秋之际,常有云雾从窟
中泛出,穿云门洞而过,将山头包于云雾当中,所以云门山的名字由来云窟功不可没。相传
在隋朝时,青州有一位财主叫李清,他这年正值六十大寿,却对朋友们说,什麽金银财宝都
不要,只要每人送他一丈草绳便可。李清把这些草绳连起来,一端绑上一个筐,他手里拿着
一面锣,坐入筐中,让家人把他放入窟中,并约好,当家人听到敲锣声后再把他拉上来。可
是家人在上面等了一天一夜后也没有听到敲锣声,于是把筐拉上来,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
没有办法,家人只好回去了。李清究竟去哪里了呢?原来,李清在窟底敲锣,上面却听不到,
李清只好顺着窟底往里走,走了好长一段路,正好看见两个白胡子老头在下棋,他便站在一
边看棋,却没发现身边的树是一会儿发芽,一会儿长叶,一会儿又枯黄了,俗话说;“窟底一
日,世上百年”。李清便在这里住了下来,老人告诫他,北边墙上的这扇窗户不能随便打开。
可有一天,李清忍不住把这扇窗户打开了,发现窗外就是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让老
人把他送出云窟,可等到回家时,早已是物是人非,好几代都过去,后人早已不认识他了,{三年级青州云门山作文}.
李清很伤心,又回到窟底,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看来李清是得道升天了。明朝冯梦龙所著
《醒世恒言》中有一篇《李道人独步云门》,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演义而成的。 云窟旁边的两窟为北齐和隋朝开凿的石窟,主要为西方三圣像:即阿弥陀佛和观世音、
大势至两位菩萨。在这一窟中又隋开皇九年(589年)至仁寿二年(602年)的十余处题记,
主体造像开凿于隋朝初年,最后完成于公元589年之前。东边一窟为中型窟,开凿于北齐,
这一佛龛,在云门山的造像中形式最大,肋侍菩萨雕刻得最为工细精美。这一龛选择了石壁
前尤为开阔的最佳位置,这是为了接纳更多的修行着,来此做法事。这些特点,表明了这一
龛在云门山造像中的重要性。 这一龛东侧菩萨的飘带上,可有一男一女裸体《双身法身图》,双身修法不是“合欢”。
密教认为,男是禅定,女是智慧,只有禅定和智慧相结合,才能入大定入佛智。这表明,这
一龛是最为规范、规格最高的密教造像。因此可以说,这一龛在云门山造像中,具有“首席”
的意义。
站在此处向南望去,劈山的劈缝清晰可见。旁边微凸起的山峰,可以形象的看到如一方
宝印,而此山就是前面所提到过得宝印山。古时,人们对于五行极为推崇,认为青州即是东
方之州,是最早见到太阳时的地方,此处又云雾缭绕,充满灵气,并配有“乌纱帽”和“宝
印”,于是认为此处为风水宝地,必将会出现非凡之人。公元399年鲜卑人慕容德便多方考证,
最后定都青州,建立南燕国。这也是山东境内唯一一处建国都的地区。关于这道劈缝,在当
地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相传,二郎神跟众神仙打赌,说他能担着两座山追赶太阳,众神们
不相信,于是他一头挑起劈山,一头挑着云门山追赶太阳。当他走到青州的地界时,挑劈山
的地方豁口了,无法再挑了,于是就放在了这里,二郎神怕无法和众神仙们交待,就从扁担
上拿下一个寨子,随手在地上画了一个“十”字做记号,于是在青州云门山南面有了一个十
字村,还有一个寨子村。当二郎神把扁担抽出来时,云门山上便出现了云门洞,这是关于云
门洞的有一个传说。二郎神继续往东追赶,忽然觉得鞋子里有一块小石头硌脚,就脱下鞋子
我的家乡在青州
我的家乡在青州,这里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个旅游的好地方。
青州的风景名胜可多了。有山有水,风光秀丽的南阳湖,雄伟高大的驼山、云门山、玲珑山,国家森林公园——仰天山等,在这里我说一下驼山。驼山在城西南4公里处,主峰海拔408米。山上柏林茂密,有昊天宫、七宝阁、玉皇殿、天河、天桥、五龙池、观佛台等景观。著名的驼山石窟造像群,有大小石窟五座,摩崖造像638尊。是我国东部最大的石窟造像群。每年很多游客都来这里旅游观光。{三年级青州云门山作文}.
青州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土特产很多。最出名的有;青州特产有弥河银瓜、隆盛糕点、青州蜜桃、青州柿干、青州烤烟。此外,青州红丝砚是全国四大名砚之一。 我们的家乡真是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如果你到这里来,热情好客的青州人民一定会欢迎你,让你大饱眼福和口福。
近代史作业 参观云门山
五一小长假,在学校里闲着没事,就回家了。
青州是古代九洲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放假第二天我就带着老师布置的作业来到了位于青州市城南的云门山。
云门山,是1985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处,海拨421米。平原拨笏,松荫盖足,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鲁中名山。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
很久以前,云门山叫纱帽山,南面的劈山叫人面山,云门山和劈山之间有一座像磨脐的山叫大印山。后来为什么改名了?这其中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当年,秦始皇来青州视察。来到云门山,发现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人面山酷似一个正在熟睡的人脸,其眼、鼻、口十分清晰逼真,神态安详、自若。纱帽放在其左边,高耸的大云顶是乌纱帽帽冠,两边的东西阆风亭是乌纱翅。而其官印放在纱帽和自己中间,圆圆的印头,高高的印柄,再像不过。看吧,秦始皇心中不由大惊,此处风水不破,朕的江山不牢也。于是派人给人面挑断了鼻筋,至今劈山槽还有凿刻的痕迹;把大印的印柄推倒,成了今天的磨脐山;将乌纱帽帽冠凿了个洞,这就是云门洞。
云门洞高1.6米,宽1.2米,洞室宽阔,深达5米。在洞内南侧,雕有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石像一尊。在陈抟石雕像头部的上方,有明朝隐士雪衰题写的《山居吟》一首:野宿石床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其诗文豪放,字体刚劲有力。雪蓑,明代隐士,河南杞县人,姓苏名洲,道号为雪蓑,居青州数年,与衡王有交往。嗜酒,饮量无算,醉后箕踞嘲骂王公,有人辱之也不在意。他善作大字,信手挥洒,笔势矫健,一挥即成。现在云门山上留下他的六处墨迹,如“神在”、“超尘离梦”、“鬼斧神工”等。这些作品,均为不可多得的书法杰作。洞中石壁上还有明代姜寒古所作的“君睡容我醉,我醉学君睡,醒者徙纷纷,未许把同臂”等诗句,可谓脍炙人口,耐人寻味。洞外另有“凉书台”、“仙人脚印”等古迹。
主峰云门山主峰名大云顶,形若鱼脊,东西走向,上多寺庙宫观。山巅植“东岳大帝”之宫,树“泰山老母”之祀,东西建阆风亭,修盘山石级968级。建云门山天仙玉女祠、望寿阁,红墙青瓦,古色古香,宏伟壮观。
云门山的阳坡有大小石窟5个,造像272尊。这些造像,虽经过一千余年的沧桑,风雨侵蚀,战火洗劫,但大部分还基本完好,现已成为研究古代佛教艺术和当时造型艺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是我国东部现存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造像主要为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也有力士、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像,还有供养人像等。这些石造像,绝大多数均附有准确的记年。仅第一窟的小龛中就有“开皇九年”、“开皇十年”、“开皇十八年”、“仁寿二年”等题记10余处。
在云门山阴,有一海内罕见的巨大型摩崖石刻“寿”字,人称为“云门献寿”,系“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写”。周全
为衡王祝寿,以“寿比南山”之意而凿。周全为明嘉靖年间衡
王府的内掌司(典膳系掌管王宫膳食的官),善作斗方之字,
云门山留有他的许多作品。这个“寿”字,通高7.5米,宽3.7
米,单是下部的“寸”字就2.22米高,为大个头的男子汉所不
及,所以当地有“人无寸高”的戏语。
游云门山
游云门山
凌晨四点,我就被爸爸从甜甜的睡梦中叫起。一想到就要见到美丽的云门山,我立刻变得兴奋起来。
(这时的乡村还沉浸在黑暗之中,周围一片寂静。车子走到宏润化工厂时,我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一座座炼油塔上缀满了明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宛如天上璀璨的群星。两旁的路灯彻夜明亮,一直通向城里„„)96
天亮了,我们来到了云门山脚下,这是已经有好多游人在爬山。起初,大家爬山的速度很快,像跑一样。但随着山路由宽变窄,由平缓变陡峭,速度就逐渐慢了下来。
爬到半山腰,看到了 “万春洞”。 “万春洞” 又名“陈抟洞”,(洞高1.6米,宽
1.2米,洞室宽阔,深达5米。)在洞内南侧,有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石像。俗话说:“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所以不少游人,为图个吉利,已经把陈抟老祖的头和腚摸得净光发亮了。
终于爬到山顶了。我们先来到了东边的阆风亭。山顶的风好大啊!放眼望去,云门山三面环山,到处一片葱绿。回望停车场,感觉离我们很远。从阆风亭向西行,我们又去游览了玉女祠、玉皇殿,无数的游客在这儿烧香拜神。往西走不远,我们又欣赏了刻在石壁上的隋、唐石窟。这些造像,虽经过一千余年的沧桑,风雨侵蚀,战火洗劫,但大部分还基本完好。最神奇的要数云窟,这是一天然石罅(xiá)。洞口不大,很不规则,看上去没什么稀奇,实际上却深不可测,直通东海。每逢夏秋时节,常有云雾从窟中泛出,真是天下奇观。
穿过高阔过丈,南北相通,如明镜高悬的云门洞,我们来到山北面。巨大的、鲜红的、国内外罕见的大“寿”字展现在我们眼前。“寿”字高7.5米,宽 3.7米,仅“寿”字下面的“寸” 字就高达2.23米。所以当地人有“人无寸高”、“寿比南山”的说法。(近年来,众多的中外游客都把能到云门山参拜大寿字作为来青州旅游的首选,以表达对自己和家人最美好的祝福。)
往回走,站在望寿阁前面,往南看,“寿”字的下半部分被树木挡住了,上半部分却清晰可见。
在山脚下,我无意中听到一个保安人员说:“去年五一有游客八千,估计今年得过一万”云门山,不愧是鲁中名山,不愧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时候,又有不少游客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赶来。
美丽的云门山,我爱你!家乡的云门山,我为你自豪!890
云门山介绍
云 门 山
云门山在青州城南二公里处,以它美丽、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独具风貌。在夏秋季节,云门山南侧的“云窟”开闸放云,即时白云腾空而出,经云门洞冉冉升天,云门山因此得名。置身山巅,望云海时隐时现,云门仙境,名不虚传;天气晴朗时,绿地伴青山,层山叠峦,北国风光更使您陶醉,令您留连忘返。云门山早在隋、唐、宋时期就深受佛、道两家的青睐。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处,石佛二百七十二尊,历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题刻、碑碣,遍布云门山摩崖。
山上的“三元占”、“三仙玉女祠”等建筑都是几代历史风雨的遗物。山巅的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明代全石无梁建筑,匠工非凡。最近修复的“望寿阁”,东西“阆风亭”,给游人又添了新的乐趣。云门山不仅有佛窟,还有不可多见的“道洞”。洞雕有宋道教首领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卧石像一尊。据传说也是寿的象征,吉的祥物,是与山上的大寿字一缘而来。故老百姓有云:“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所以不少游人,为图个吉利,已经把陈抟老祖的头和腚摸得净光发亮了。
游云门山最终目的还是拜寿。明嘉靖年间为第二个衡王朱戴圭祝寿,内掌司冀阳周全,在山阴处摩崖上镌刻了国内外罕见的大“寿”字,讨好衡王。大“寿”字,字体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宽 3.7,仅“寿”字下面的“寸” 字就高达2.23米。
所以当地人经常说:“人无寸高”,“寿比南山”,“南佛北寿”等。云门山、大“寿”字还流传着许多美妙的传说和典故。云门山海拔四百0八米,游人可拾阶而上,信步登极,立足“寿”下,可使您思绪万千。
云门山,是1985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处,海拔421米。平原拔笏,松荫盖足,山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鲁中名山。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古“青州八景”称之为“云门拱壁”。登临山巅,便可饱览“驼岭千寻”、“劈峰夕照”和“三山联翠,障城如画”的壮丽景观。在主峰云门洞南西侧有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测,当气压低时,常有蒸气泛出,名曰“云窟”。
云门山早就为历代名人所重视,山上断崖峭壁间,遍布历代文人名士的摩崖题刻和碑碣。云门仙境,历来颇得佛、道两教的青睐。隋唐时期,佛教兴盛,这里就成为佛门弟子的胜地。据《新唐书》记载,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七月,法明和尚编撰了一部《大云经》献给武则天,称武则天为西天弥勒佛下凡,应该取代唐朝做天下主。权欲熏心的武则天当然十分赏识,她当即下令将《大云经》颁布天下,并且吩咐在长安、洛阳及诸州各建大云寺一座。现在云门山前崖壁上的“云门山大云寺”题刻还历历在目。《益都县图志》
亦有“龙兴寺,在城西北隅。北齐武平四年赐南阳寺,隋开皇元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改名大云,玄宗开元十八年始号龙兴。”由此可见,大云寺之名起源于武则天时,而当时青州的大云寺即原南阳寺。在明朝景泰年间,又将云门山后的大云寺徙建山南麓。现在云门山前的山谷中,尚存当时大云寺的遗址。
主峰 云门山主峰名大云顶,形若鱼脊,东西走向,上多寺庙宫观。山巅植“东岳大帝”之宫,树“泰山老母”之祀,东西建阆风亭,修盘山石级968级。建云门山天仙玉女祠、望寿阁,红墙青瓦,古色古香,宏伟壮观。
望寿阁 位于北极山腰,由正阁、东西厢房和垂花门组成。置身阁中,仰望南山,恰好望见“寿”字,故名望寿阁。
天仙玉女祠
位于山巅,为石质无梁建筑,结构奇特,富丽壮
云门山造像 云门山的阳坡有大小石窟5个,造像272尊。这些造像,虽经过一千余年的沧桑,风雨侵蚀,战火洗劫,但大部分还基本完好,现已成为研究古代佛教艺术和当时造型艺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是我国东部现存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造像主要为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也有力士、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像,还有供养人像等。这些石造像,绝大多数均附有准确的记年。仅第一窟的小龛中就有“开皇九年”、“开皇十年”、“开皇十八年”、“仁寿二年”等题记10余处。
云门献寿 在云门山阴,有一海内罕见的巨大型摩崖石刻“寿”字,人称为“云门献寿”,系“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写”。周全为衡王祝寿,以“寿比南山”之意而凿。周全为明嘉靖年间衡王府的内掌司(典膳系掌管王宫膳食的官),善作斗方之字,云门山留有他的许多作品。这个“寿”字,通高7.5米,宽3.7米,单是下部的“寸”字就2.22米高,为大个头的男子汉所不及,所以当地有“人无寸高”的戏语。青州当地有一拜寿、二拜佛、三拜清官之说。近年来,众多的中外游客都把能到云门山参拜大寿字作为自己最大的心愿。
万春洞 云门山后东侧,还有冀阳周全开凿的“万春洞”。该洞高1.6米,宽1.2米,洞室宽阔,深达5米。在洞内南侧,雕有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石像一尊。在陈抟石雕像头部的上方,有明朝隐士雪蓑题写的《山居吟》一首:野宿石床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其诗文豪放,字体刚劲有力。雪蓑,明代隐士,河南杞县人,姓苏名洲,道号为雪蓑,居青州数年,与衡王有交往。嗜酒,饮量无算,醉后箕踞嘲骂王公,有人辱之也不在意。他善作大字,信手挥洒,笔势矫健,一挥即成。现在云门山上留下他的六处墨迹,如“神在”、“超尘离梦”、“鬼斧神工”等。这些作品,均为不可多得的书法杰作。洞中石壁上还有明代姜寒古所作的“君睡容我醉,我醉学君睡,醒者徙纷纷,未许把同臂”等诗句,可谓脍炙人口,耐人寻味。洞外另有“凉书台”、
“仙人脚印”等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