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点击: 2016-05-19
尽孝千万别说以后
尽孝千万别说以后
我从小在奶奶的宠爱中长大,她像爱护自己的眼珠子一样疼爱我,小时候我闯下祸母亲要打我,我就往奶奶那里跑,准会平安无事。当我背上书包去上学的时候,奶奶说:“好好学习,长大了找个好工作挣钱给我花。”八一年我高考落榜回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奶奶说:“好好教学,等以后转成公办教师挣钱多了领我去逛泰山。”奶奶对祖国的风景名胜知之甚少,只是听一个去过泰山的老太太讲过泰山如何好,所以她老人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去泰山看看。九二年,八十岁的奶奶病逝,每月工资不足二百元的我,始终没舍得带她老人家去逛一逛泰山。奶奶的心愿成了我永远的追悔。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天,父亲去我城里的叔叔家串门,回来对我们说:“今天在你叔家喝了一壶好茶,用开水一泡满屋子飘着香味呢。”我说:“等以后我有了钱也给你去买上一包那样的好茶喝。”寒冷的冬天,我看到父亲每次出门小棉袄外面再套上一个肥大的厚棉袄,我就说:“等以后我有了钱就给你买件鸭绒服穿,又轻便又暖和。”结婚后每次回娘家,我手攒着那微薄的工资,总是算计着少花点,给父亲买上一瓶两块钱的高密白干,再割点生肉,买几样青菜。明知道父样爱吃红烧肉,却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说:“等以后我转上公办教师挣钱多了再给父亲买红烧肉吃。”就这样往后一年年的推,总是把为父尽孝的心愿寄予以后有了钱。九四年春天,一向健康的父
亲突发脑溢血去世,我从来没想过六十刚过的父亲会这么快离开我,让我那些为他尽孝的心愿全都化成泡影,半点机会都不给我。
如今,每月工资五千多的我,有能力带着疼爱我二十八年的奶奶去逛泰山,有能力为我敬仰的父亲买一包一冲满屋子飘香的好茶,也能为他买得起一件羽绒服,更可以让他每月吃上几顿红烧肉。可是奶奶不在了,父亲不在了,我现在能做到这些那又怎样呢?还不是只有懊悔、自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人这一辈子的林林总总,其实都是被限时的,它们不能放到未来,而应该回归到当下。想做的事,想爱的人,特别是想尽的孝心,迫不及待地去把它们实施在每个今天,而不是留到那些不确定的明天。所以,我想对所有的人说:“尽孝千万别说以后,要尽你所能,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趁着你有机会可以尽孝的时候,对老人多尽一份孝心吧,其实有老人让你尽孝也是一种幸福。”
孝敬父母 不仅是说说而已
孝敬父母 不仅是说说„„
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各项机能会逐渐衰退,很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困扰。特别是近年来在老年群体中普遍高发的老年痴呆症。由于该症病情发展相对较慢,许多子女往往难以察觉,当发现父母明显不对劲了才到医院检查,这时候,老人的病情明显已经加重了。
如果某天你发现,年迈的父亲或母亲出现了各种“异常”:他们可能经常发脾气打架、捣蛋胡闹、痛哭撒娇、四处无目地晃荡„„那时,请你一定要拿出最大的爱心与耐心去对待他们,因为,他们极有可能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那时,你也必须要明白,他们的大脑不再健康、智力已然退化,一切给你“添麻烦”的行为,都是他所不能操控的,而无论表象如何,他们心底对你的爱丝毫没有减少。
老年痴呆症的前兆
1、记不住事了
明明买了菜,回到家却两手空空;刚刚做过的事、说过的话转眼就忘了,再也想不起来。
2、说话费劲了
做为一个正常人,有时候会出现难以找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老年痴呆患者由于大脑萎缩,会忘记更多的词语和物品的名字,以至于别人无法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
3、不知道时间找不到家{不孝顺的说说}.
我在哪里?我是谁?我要回家,家在哪儿?„„,当他在熟悉的地方也会迷路、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回家,更不知道自己所在是何年何月与何日。
4、智力严重下降
思维迟钝,主次不清,熟悉的工作做不了,甚至日常生活的能力也在减退„„
5、丧失判断力
易将东西放错地方。任何人都有可能将钱包或钥匙放错地方,而痴呆症患者会将东西放在特别不合适的地方,如把电熨斗放在冰箱上,把手表放在饭碗里。
6、性格变怪异{不孝顺的说说}.
脾气变坏,因为一点小事就愤怒或者哭泣;情绪敏感变多疑,或越来越暴躁、固执,有时会出现幻想症,如东西被偷、被迫害等。
7、工作生活不再主动
正常人有时会对家务、生活及工作会有阶段性的厌恶和反感,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很快就能恢复主动性,而痴呆症患者则表现得极为被动和消极,终日无所事事,在家里无目的地晃来晃去。
椿萱茂康复专家介绍说,老年痴呆症近年来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多发,发病多隐匿,尤其是患病早期,家属及本人均不易察觉,病情发展较快且不易恢复,因此,正确认识老年痴呆症的早期发病征兆很有必要。提醒大家,如果老人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应尽快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联系自己情况,说说该如何孝敬父母
联系自己情况,说说该如何孝敬父母
上次说到感恩,“感”是感应恩情,“恩”则是报恩。在我看来,这世界上最大的恩情则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报恩,是对父母尽孝道。孝道也是扎根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 我觉得孝敬,最基本的就是要先让父母衣食无忧,然后再有更深层次的孝。而如今的很多成年人,已经具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不但没有努力工作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反而一直让父母养着自己。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即使兼职也不能完全支付自己的学费,现在我的父母依然在为我工作,为我支付学费,即使我已经成年一年了。但我在很小就已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努力工作,让父母因为有我而过得更好,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知道,让父母生活得好,只是孝敬的一个很低级的层面。曾经学过的《论语》中提到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得很简单,只说了两个字——“色难”。就是说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很多年轻人对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们一点都不了解我!”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他们什么时候又真正想着去理解父母了呢?有的人事业不顺利,很烦躁,在家里也总是发脾气,偶尔还对父母吼上两句,更有甚者,使用暴力对待双亲……但是在这一点上,我自问做的非常好,从小到大父母管教我时,都乖乖得听着,但有时父母也会说错,我怕顶撞他们会领他们生气,就在几天后顺便提到这个问题,父母也非常高兴。这是我引以为荣的!几年前是这样,相信我以后也不会改变,这也是我孝敬父母的方法之一。
目前在大学里学习,远离了父母,我心里知道,我出门在外,父母在家一定很想我,每当学习结束或放假不回家时,我总是给父母打个电话,和他们聊聊学校发生的事,听着父母开心的和我聊天,几次眼中都湿润了。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最大财富,可是当我们失去了,才知道他们的价值,不要再等了,拿出我们的行动吧“偶尔在网上看到这句话,我心里也十分欣慰,因为我从未等过。
说说论语中的孝
说说《论语》中的“孝”
海州实验小学 柏志云
我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自从全区掀起读书的热潮,特别是张校长推荐《论语》给全校教师学习后,我从原来的随手翻翻变成现在的每晚枕着《论语》才能入睡。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呢?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论语?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需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就拿“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句话来说吧,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呢?但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几月几日甚至几时几分的答案,但是你问问许多年轻的人,他的父母多大?生日是哪一天?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岁了。那一年,一场意外让我与死亡擦肩而过,而正是父母无私的爱将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死离别。当我像个植物人般躺在病床上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动的时候,唯有我的父母像照顾婴儿一样细心地照顾我,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父母之爱。记得在那以前,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上什么中学,报什么志愿,学什么专业,事事都是父母为我安排好的,反而让我觉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的这种关心有一种反感。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真是枉费父母的一番苦心啊!
正是由于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使得不少学生认为家长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漠视父母的案例也不足为怪。我们要知道,孝敬父母是每位学生的自觉行为。为此,许多学校慢慢兴起了“孝道”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关爱,体贴自己的父母,学会感恩,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人贵尽孝,我想,“孝道”教育也是我们每一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前几天在医院里看到这样的一幕:
一位体态臃肿的老年妇女坐在骨科门诊外的三轮车上,左脚裹着绷带,看上去应该是来复诊的。几分钟后,一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中年男子拿着一张报告单走到老妇人面前说:“钱呢?”老妇人一边很费力的掏钱包一边问:“多少钱啊?”“先给我三百吧?”“我没带那么多。”说话间,老人已经掏出了钱包,打开钱包,里面露出了仅有的一张红色和几张十元、五元的纸币。男子很生气的说:“不带钱看什么病啊,真是的!”然后径直走到收费处,问过价钱后又折回到老妇人面前说:“给我一百二!”老妇人重又掏出钱包,男子气愤地拿了钱嘀咕着走了,老妇人的目光一直未离开过他的背影„„
我敢肯定的是,他们是一对母子,但我却很疑惑:子就是这样尽孝的吗?!当时,我真的为那个儿子感到羞耻。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是的,我们都成家了,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更应该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那种比海还深的爱啊。如果我们能用父母对我们的十分之一的心去对待我们的父母的话,我想他们一定会很知足的!最后我想说:“子欲养而亲不在”,不要让这句话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不孝顺的说说}.
附件:
作者简介:柏志云,女,33岁,海州实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任综合学科教研组长。曾获“海州区优秀教师”、“海州区骨干教师”等称号,多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
附件: 作者简介:×××,男,××岁,××学校××(学科)××教师。(担任)××(职务)。曾获××××称号,在××刊物上发表论文××篇。
说孝
说孝
自古以来,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因此人们常常以这个人是否孝顺来判断这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但究竟孝是什么样的,应该怎么做才是孝呢?《新华词典》中“孝”被解释成孝顺,孝顺呢,被解释成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而孔子是怎么看待孝的呢?
《论语》第一章中首先给“孝”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过世后,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改父亲所传的道,可以称为孝。从这句话来看,我们可以知道父母的教育在我们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一个人不管发生任何事都能始终如一的贯彻父母教给他的为人处世的原则,那么我们的确是可以说他是孝顺的了。此外,《论语》第二章中还有这样一段对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先享用,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吗?就像现在许多人一样,每个月给父母几百块钱,之后就不怎么露面了,或者是每个月给父母一些好吃好用的,然后就走了。而不和父母交流,也不陪伴父母,这些都不能称之为孝。孝顺父母并不只是给予父母物质上的享受,而在于精神上的。父母辛苦了大半辈子,年纪大了,该享受生活了,可他们更在意的是儿女的陪伴,这比你给
他们钱或者东西更能使他们开心。《论语》第四章中提到“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正是因为这个,所以古代社会才有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
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为了倡导孝,古人才有了《百孝经》。“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还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的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可见孝在古代的地位之高。
那么,在当今社会,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上虞市章镇镇的现代孝女曹秋芳,从4岁开始就照料瘫痪母亲,7岁坚持“背”着母亲上学,从小学到初中继而进入高中,11年坚持“背”着瘫痪妈妈上学。还有傅淼和他养父母的故事,傅淼是顺义供电公司普通职工,87年毕业于北京供电技校,在顺义供电公司变电工区从事着变电运行工作至今,在变电运行值班岗位始终兢兢业业,克服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压力,他从没有因为多年照顾病床上的父母而影响到本职工作,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傅淼参加工作以来,在19年当中对养父母始终孝敬有佳。在2007年,傅淼的
母亲终因病情去世,在临终前,老人拉着傅淼的手,流着泪说:“儿啊,妈这辈子有你们照顾,知足了,以后你们要过好自己的生活,我就放心了……”百善孝为先,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他一定也是个忠诚的人。傅淼以孝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有当代学生刘霆考入浙江林学院以后,把患有尿毒症而无人照料的母亲带在身边。他在校外租了一间小屋,为母亲打针、量血压、洗衣、做饭,背着母亲晒太阳……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照顾她。他们用他们的行动告诉世人----他爱他的父母,他愿意为他的父母竭尽所能。
而我呢,虽然已经20岁了,可还像一个孩子一样,时时需要父母操心,想想真是不应该呀。我出生在一个乡村家庭,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阶级,一年也只有3万多,但光我的学费就要一万五,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呀。所以父母省吃俭用,我不在家的时候,父母几乎不买菜,母亲甚至常常工作到很晚很晚。小时候我就是伴着母亲使用缝纫机的声音入睡的。近几年,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我看在眼里,心里也很不好受,但我又不能为母亲做些什么。所以我在学校时会把父母给我的生活费省一点出来,给父母也买点什么东西。记得有一次,学校外边的商场在打折,当时是冬天,我知道父母亲一到冬天脚上的皮肤就会开裂,我看到商场的宣传册上有一款护肤品是针对脚上的皮肤开裂的,所以我让同学去帮我买了。我拿回家给父母的时候,他们笑得合不拢嘴。还有在假期的时候,我打扫了一下书房和洗了一下衣服,母亲就
说我长大了,懂事了,会帮父母干活了。我听了心里其实有点苦涩,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之事,父母就夸奖我了,可见父母对我的疼爱有多深。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两个星期才放一回假,每次我下车的时候,母亲都会来接我。回到家,母亲还准备了我最爱吃的菜,说是要帮我补身体。现在我每个星期打一次电话回家,话筒里母亲的声音总是那么轻松,母亲不想让我担心家里的事情,她总是说只要我好好学习就是对她最好的报答。父母的爱是那么无私,而我现阶段所能做的就是听他们的话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也能让父母过上轻松地生活。{不孝顺的说说}.
孝顺父母是我们的本分,所以当你成功时,不要忘了那里面有你父母付出的艰辛。
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不孝顺的说说}.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上面的翻译
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说:“所守的约言符合道义,所说的承诺就盟能兑现。态度容貌符合礼仪就不致于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2、孔子说:“后生小子(弟子在这里指的是年纪幼小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这里的弟子指命士以上的人物而言。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便敬爱兄弟。寡言少语,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精力,再去学习文献。
3、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4、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为谥号)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孔子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5、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道:“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6、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7、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问孝,孔子说:“儿子在父母面前经有高兴的神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菜佳肴,年长的人吃喝。 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8、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9、宰我(孔子学生)问:“父母死后要守三年的丧,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习礼,礼仪必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去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然已经吃完了,新谷又已出来,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一个轮回,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
宰我道:“安."
孔子(抢着说)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小的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
宰我退了出来,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10、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其为人也孝弟中的“弟”是悌,音ti的四声。孝为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为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