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6-02-26
2012中考语文模拟
2011年初中毕业班语文模拟试题(2)
命制:沙市实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题卡分离,其中试题卷6页,答题卡2页,共七大题,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是试题卷,不能答题,答题必须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一、(8分)积累运用
l.(2分)选出下列加点字字形或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
A.高亢(kàng) 招徕( lái ) 风雪载(zǎi)途 赫(hâ)然在目
B.恬(tián)淡 谬(miù)误 引颈受戳(lù ) 绚(xuàn)丽多彩
C.腆( tiǎn )着 徘徊(huí) 顶礼膜(mî)拜 沧(cāng)海桑田 D.酒肆( sì ) 洗濯(zhuï) 吹毛求疵(cī ) 涕泗(sì)横流
2.(2分)下面是学生作文中的句子,选出表达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只要稍微深思熟虑一下,这个道理是不难领会的。
B.王亮从电话中得知,开刀的是他父亲。
C.这张报纸比任何特效药都好,把学习后的疲劳、瞌睡都被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D.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3.(4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
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
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
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 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
①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本段的结构方式是: 。 ②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
二、(16分)综合性学习
班上以“唱红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
活动一:忆红色经典
4. (8分)下面是围绕主题搜集的经典爱国诗文,请你补充完整。
从古至今,爱国思乡一直是文人墨客们吟咏不绝的主题之一。面对国破山河,杜甫用‚① ,恨别鸟惊心。‛表达对祖国危难的深刻忧虑;文
天祥用‚②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对祖国的一片衷心;龚自
珍用‚落红不是无情物,③ 。‛表达不忘报国之志的情怀;范仲
淹用‚浊酒一杯家万里,④ 。‛表达了戍边报国、建功立业的
雄心壮志;辛弃疾用‚了却君王天下事,⑤ 。‛表达了为祖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陆游用‚⑥ ,只有香如故。‛表达其
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陈与义用‚白头吊古风霜里,⑦ 。‛表达了他对时事政治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孤愤之情;诸葛亮用‚⑧ ,奉命于危难之间。‛表达了对蜀国的忠心。诗人们以他们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
出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丹心可鉴。
活动二:说红色经典
5. (4分)你班上将举办“唱红歌”动员会,如果你是主持人,请说一段简短
的开场白。(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唱红色经典
2011年5月,由江汉商报主办的‚荆州第三届红歌会‛系列活动在‚五一‛
黄金周期间拉开帷幕,掀起了荆州连续三年‚唱红歌‛的高潮!届时一首首人们
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歌曲会在荆城上空回荡,倾诉640万荆州人民对党的无限热
爱和敬仰之情!
据红歌会组委会负责人介绍,整个红歌会活动将以专题展演、巡回演唱和歌
咏比赛三种形式进行,以歌颂党、歌颂祖国等主旋律歌曲为主,其他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歌曲也可参加演唱。在全市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系列
活动中,本届红歌会组委会将献上一场《辉煌九十年》大型专场演出和举办《红
色之旅》千名歌手一路高歌大型纪念活动。
6.(2分)请将上面这则消息拟成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 。
7.(2分)假如你是活动的热心参与者,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10
字以内)
。
三、(12分)古诗文阅读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 (2分)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____________”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
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10.(2分)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醉翁亭记》(节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
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
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
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二)《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11.(2分) 指出下面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B.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D. 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 ..
12.(2分)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2分) 诵读下面语句,指出句子的语气。
①庐陵欧阳修也。( )
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14.(2分)《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四、(10分)议论文阅读
没有“如果”,只有“幸好”
魏屹立
①有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一位老妈妈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
卖饼。老妈妈每天都愁眉不展。一位老翁问其何故?她娓娓道来:‚晴天我愁:如
果下雨多好,大女儿的伞就不会卖不出去了;雨天我也愁:如果晴天多好,小女
儿的饼就不会没人来买了。‛老翁听后狂笑不止,劝道:‚你的话中用词不当,我
替你改改。你再重新诵读——‘晴天,幸好是晴天,小女儿的饼卖得一定快;雨
天,幸好是雨天,大女儿的伞卖得一定快。’‛老妈妈闻后茅塞顿开。
②老翁将老妈妈语中的‚如果‛改成了‚幸好‛,这让老妈妈的思想倏地扭
转了过来。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
③有些追悔莫及的事,我们即便是用上千万个‚如果‛,也只能让忧伤更加
浓郁。而换一个角度,我们说不定就能找到新的路径,获得新的惊喜。
④我有一位远房的叔叔年轻时相貌堂堂,在选择伴侣时无比挑剔,最后选择
了一位比较称心的女子。谁知,婚后几年,婶婶不但未能生育,还患上了久治不
愈的类风湿。旁人都惋惜道:如果娶了别人,一定不会这样,而叔叔却笑道:‚如
果娶了别人,说不定会死呢,幸好娶了她。‛多么豁达!
⑤‚如果‛是人们在悔恨后的心愿、梦幻,都知道不可能,但还是一遍又一
遍地幻想。没有谁做的事情都能如己所愿,一定有后悔的事情,那种悔恨的感觉
像满世界的尘埃铺天盖地、令人窒息。于是幻化成对上苍的祈祷,‚如果‛怎样怎样,就不会怎样怎样。渐渐地,‚如果‛变成了魔咒,吞噬着人的灵魂,令人
颓废,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死亡的深渊。扪心自问,哪位圣者敢说真的无牵无挂?
哪个人敢说自己的离去不愧对任何人?包括养育你的父母,培养你的社会。即便
没有,你的离去也会给善者带来深思、悲叹!况且,无论你怎样了,地球照旧转
动,历史亦不会重演。
⑥所以我说:既然事实无法更改,脚下的路还得走,那么,把‚如果‛换成
‚幸好‛——幸好我还活着,我还能看到色彩缤纷的世界;幸好我有思想,任我
将大千世界在脑海里编辑。脚下的路,无论你用什么步法,都得向前走,那么选
择你希望的一种步法,快乐地走。
⑦幸好我还会选择步法!
15. (2分)文章开篇写老翁对老妈妈劝慰的故事有什么好处?
16. (2分)文章第④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7.(2分)“如果”和“幸好”分别代表什么心态?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18. (2分)请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的妙处。 19.(2分)请用你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五、(12分)散文阅读{下雨古风说说}.
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中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20.(2分)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1.(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22.(2分)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3.(3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24.(3分)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六、(12分)小说阅读
错位
他是电视台一名优秀的通讯员。夏天的一个傍晚,他接到电话,说一辆轿车,从桥上‚跳‛进人工湖‚冲凉‛了。当他赶到事发现场时,120急救车‚呜哇呜哇‛从他面前驶过。湖堤上围观的人群,依旧不肯散去。一台大吊臂,将一辆白色轿车缓缓拎出水面。
他一边打开DV,一边向旁边的人打听详情。得知:车里的人,全都被好心人救了上来,没什么大碍。这就好,这就好。他嘀咕着,站到高处,将DV对着人群、吊车、湖面……
晚间本地的电视新闻,播报了这条片子。但随后,播音员说:那些救人不留名的‚雷锋‛,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然而,现场围观群众和求援人员的财物,严重遭遇失窃,折射出我们城市道德文明素质的缺失。
居然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真是太可耻了!他有些义愤填膺,摩拳擦掌。决定将这些毛贼揪出来,将他们的面目、丑行,公布于众。于是,一连几天,他猫在房间里,反复回放DV录像,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的举动、表情。 最终,他将目标锁定在三个‚下里巴人‛身上。他们无一例外打着赤膊、神情委顿、眼光迷离,泥鳅似地穿梭在人群里。其中一个,还抱着婴儿,用来打掩护。他将三个疑似的贼,特写,放大,印成照片,揣进随身的背包里,同时也COPY进脑子里。
经过缜密推断,他认为这三个人,很可能是在现场附近干活的农民工。于是,他决定顺藤摸瓜。果然,没费多大周折,他在人工湖对面的一个小饭馆,逮到一张熟悉的脸: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是小饭馆的老板。 他走进饭馆,要了一碗凉面,借故和老板搭讪,问这问那。突然话锋一转:‚上星期,这边发生了车祸,晓得不?‛
‚晓得呀,我还去看了的。‛
‚我听说好多人丢了钱包、手机、衣服,你有没有丢?‛
‚大哥,我都不好意思说。那天出来的时候,我这里里外外二三十个客人吃晚饭。最后,不但一个没结帐,还顺手拿走了不少碗、碟、勺。‛
他眼光咄咄:‚那你就墙内损失墙外补?‛
‚啥嘛,我本来打算看一眼就回来。谁知道,车里头女人叫、娃娃哭,我只能赶快下水捞人了。‛
他愕然。但思忖片刻,觉得这些人,满心满眼只有钱,连做带偷,满嘴谎话。于是,不动声色,拿出抱孩子男人的照片,说认识不?老板一看,说常在门口见,好像在前头工地上打工。他黑着脸,付账,出门。
在一垛两米高红砖墙上,他找到了那个农民工。开门见山:‚那天车祸你在现场不?‛
‚是啊。‛
‚丢东西没?‛
农民工苦恼地说:‚我婆娘到现在还跟我打仗。那天,她给我二百块钱,让我带儿子去买辆婴儿车。后来,我给娃买了个旧车。余下的钱,买洗澡盆、玩具、奶粉,还有一件汗衫穿在身上。回来的路上,有人掉湖里了,我就把娃和东西放在岸边,脱下汗衫,搭车把上,下水救人。好家伙,上来后,我娃被人抱着,车和东西全不见了。我只好打赤膊,抱走娃喽。‛
他举起DV将农民工拍了下来。那人又顿了顿说:‚我现在只能多加班,到下个月发工资,再给娃买车。我那个老乡更倒霉,脱下来的裤子、皮鞋,兜里的手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按所给拼音写出汉字。
①惬意( ) ②竹篙( ) ③瞭望( ) ...
④干hé( ) ⑤慢dài( ) ⑥精suǐ(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青纱遮面,看不真切。
B.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散步。
C.天都峰是黄山的三大主峰,在群峰的环抱中,好像是天国的都会。
D.自从清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把它当做品评山水的论断。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B.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呢?
C.如果说泰山的旭日东升是庄严神圣的话,那么黄山日出是无比的瑰丽、壮观、辉煌!
D.船家说那叫父子岩,为什么叫父子岩?就难懂了。
4.古代诗词名句默写。
①笛中闻折柳,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② ,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③月黑雁飞高, 。欲将轻骑逐, 。(卢纶《塞下曲》)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 。( 《惠崇〈春江晚景〉》)
⑤请写出两句描写秋季景物的古诗:
5.仿句练习。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6.有位美国老妇人来游黄山,途中不慎被荆棘划破了裤脚,游兴大减,不肯继续登山。机灵的女导游笑着对她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使得老妇人开怀大笑,高兴地继续跟导游登山观景了。
根据当时的情景和女导游的身份,你认为她说的是下面的哪句话?( )
A.我们黄山就是这样,荆刺多,但只要你小心点,不就不被划了吗?
B.您看我们黄山的荆棘多么热情好客,拉住您的裤子,不想让您走呢!
C.我们黄山的荆棘就是这么热情好客,它拉住您的裤子,就是不让您走。
D.我们黄山的荆棘就是这样,它不想让谁走,就划谁的裤子,你最好别走。
7.《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说桂林》,在这个单元中,诸位作者用他们的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奇山异水,使我们获得了美的享受。请你也拟个新颖的题目来描绘家乡的一处山水名胜,并简要谈谈你准备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
8.请根据下面情境,按要求答题。
班里的“小书法家”!小丽正在书写一幅参赛的书法作品。大功即将告咸。毛手毛脚的小映突然凑上来碰到了她的手,一幅艺术作品立刻惨不忍睹。小丽气恼地瞪了小映一眼。小映赶忙道歉,见小丽还在气头上,又莞尔一笑,说:“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 ①小映这句话的意思是: 。
②假如你是小丽,你将会对小映说: 。
二、阅读理解
(一)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
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1.山泉与人,本来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作者却说:“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这种“浓碧”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在下面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其描写的妙处。
①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②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戏嬉忘返的孩子。
品味:
4.选文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由补山亭到庆云寺一带山坡的环境。请联系全文内容思考:这与课文,尤其是下文所要着力表现的听泉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5.作者说,庆云寺“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谈谈看法。
(二)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缥缈,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秘,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氲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纯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篷船„„一切都发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她的举止,她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她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一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一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这里也许少些金戈铁马烽火硝烟的峥嵘故事,但多的却是才子佳人红颜知己的浪漫情怀。否则,这小镇何以如此绵绵的、楚楚的、风情万种呢?
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情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的悠长的小巷„„那时的小河,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篷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在经济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旅游?是追求返朴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慢慢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时而赏着窗沿口架子上的盆花,时而看看雨中的景色。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篷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勾画在春雨中,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着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宁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朴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它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画家、大文豪吗?
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汽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都湿漉漉的。
1.潇潇春雨中的古镇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把古镇比作了什么?这些比喻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在经济飞速发展,
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说说这句话的作用及含义。
4.概述一下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因为雨天更能展现出古镇独有的魅力。
B.古镇历史底蕴深厚,潇洒超脱,从容淡泊、宁静、沧桑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
C.古镇烟雨迷蒙,古街长巷、小桥流水的朦胧婉约之美,让古镇风景如同一幅水墨晕润的写意山水画呈现在读者面前。
D.只有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才能使得游客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了古风朴朴的空气之中。
(三)绝版的周庄
王剑冰
①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凌的流水柔咸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着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②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你已这样沧桑。而你 依然很美,周身穿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 想像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净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巳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③有人说,周庄足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逮住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扬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④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 物沈万三也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⑤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流,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的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⑥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虫,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⑦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交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
⑧坐在桥上,我就那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林木。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全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
1.周庄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其独特的水乡古镇魅力成为中国大地上一个新的旅游热点。作者慕名来游,却在文章第③段发出“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的疑问。从全文的表述看,“周庄的操守”具体指什么?
2.见到周庄,作者连叹“我来晚了”。你认为第②段这两句话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3.根据全文的表述,你认为文章标题“绝版的周应”的含义是什么?
4.在文章的结尾段,作者说“看着周庄”,“感到时间的走动”。请您写一个学习和生活中的整合,简单我“感到时间的走动”的经历和体验。{下雨古风说说}.
5.读了一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问、感想和看法?请你自拟一道试题并解答
试题:
答案:
三、作文
以《6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1.①qiè ②gāo ③liào ④涸 ⑤怠 ⑥髓 2.A 3.D 4.略 5.略 6.B
7.例:《虎踞龙盘说金陵》,《波光柳絮玄武湖》等。 8.①围绕“请不要生气”的意思作答即可。例如:请别生气;请你用微笑来对待这件不愉快的事情;生气(发火)会损坏你美好的形象;生气(发火)会破坏同学问友好的关系。②从顺意化解方面回答。如:谢谢你的提醒,我重写一幅好了;为了人类更好看,我接受你的微笑。
二、(一)1.表达了作者对山泉的由衷的喜爱之情。 2.“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 3.①句把山坡上远近高低的层层沉甸甸的湿绿比作大海的波浪,既形象地写出了绿色的壮阔的形态之美,又表现了其动态之美。突出了其绿的多、密、厚的特点。 ②以比喻的手法,把山间暮色中钟声与泉声相互应答的情景表现得生动可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4.写在补山亭所望见的浓碧欲滴的湿绿,写庆云寺的悠久历史,都是为下文写听泉蓄势;因为只有有了如此植被丰厚的幽美的环境,才会有丰沛的山泉,才可能使作者听到美妙绝伦的泉声。 5.要点:这要看如何管理。当这个景点辟为旅游胜地后,如果管理得法,不但其环境不会遭到破坏,而且还可以用旅游所得更好地保护环境。如果管理不得法,就会严重地破坏环境。
(二)1.朦胧婉约 2.比作了淡淡的绿茶、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国画小品、美丽小诗、性情中人,让小镇显得楚楚动人,非常富有文化内涵,很值得品味。 3.一口气三问,衬托了乌镇的弥足珍贵,也表达了对故乡的古镇因经济飞速发展而消失的深深遗憾,对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反思。 4.既有对古镇悠远文化的留存和迷蒙秀美的景色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导语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
(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⑶、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
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⑷、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长夜沾湿何由彻?)
设计问题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问题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四)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
过故人庄
教学背景: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设计过程:
一、诗歌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检查朗读情况。正音黍(shǔ)还(há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家常话又有哪些呢?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