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左右对联

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5-11-27

上左右对联篇一

区分对联上、下联的方法

区分对联的上下联

对联的主要特征有:

1、字数相等 示意完美

2、结构相应 对仗工整

3、平仄相对 声律和谐

4、内容相关 语意连贯

确定上下联方法是:根据对联最后一个字的音调,怎么分上下联,就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 (通常情况下三四声(仄声)作为上联,一二声(平声)作下联。(绝大多数都如此)) 在现在汉语拼音中,一、二声是平音,三、四声是仄音。

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也就是说,你面对大门,上联是在你的门的右边的。下联自然就贴在左边。

上左右对联篇二

怎样区分上下对联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许多传统文化热爱者视之为消遣娱乐、展示风采的高雅艺术;而且它更是成为中国人节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比如商铺开业、新婚喜庆、乔迁新居等,往往都要张贴对联。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对联中上联和下联的识别模棱两可,以至于在张贴上也随意性很大。那么,怎样区分上下对联呢?一般而论,上联结于仄声,挂在右边;下联结于平声,挂在左边。

一、区分春联的上下联,简单来说有四种区分方法:

首先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风吹绿门前柳,康泰一家生百福”,“柳”是仄音, “福”是平声。(仄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平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其次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因为只有“百花争艳”这个“因”,才会有“万物生辉”这个“果”。

再次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最后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二、春联的正确贴法: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 对联的张贴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上”仄“下”平原则;语意重心原则;横批指示原则。这三个原则应该兼而用之。

1、上仄下平原则

有人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可是,门之左右与手之左右固然一清二楚,然而那一幅两张的对联,哪一个又是上联哪一个又是下联呢?比如对联“风流人物数当代大好春光

看今朝(横批:人杰地灵)”和“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横批:春回华夏)”,这些对联,因为其语意几乎是对等的,这时候,人们往往借助于语音——即平仄——来判断。

2、语意重心后置的原则

当然,这种只根据声音的理解,而离开了对于对联语意以及横批的理解,就是简单化的,因为声音只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甚至是次要的元素而不是重要的元素。因此,对“音”的强调,应该服从于对“意”的强调。

语言是有重心的,语言学上所谓的偏义词,其实正暗示了语言意义重心的存在。在语言的转折结构、连贯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选择结构、假设结构等等结构当中,语意的重心自不待言显而易见,即使在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其意义也是有所侧重的,而且往往表现重心后置的规律。曾国藩当年之所以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人们之所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不说成是“下有苏杭,上有天堂”,甘肃人办的酒厂之所以要说“南有茅台,北有皇台”而不能说成是“北有皇台,南有茅台”,都与并列结构中语意的重心位置有关。 对联作为“对称的句子”,其上下联,一般都是并列结构,然而,看似是并列结构的对联,其语意也仍然是有重心的,而且其重心仍然是后置的——也就是处于下联位置的。如下面的一幅对联:

金鸡辞岁千家喜(应该是上联,因为按理“辞”在前,先辞后迎。)

玉犬迎春万户歌(应该是下联,因为依理“迎”在后,先辞后迎。)

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我们提着上联和下联这两个竖条子,就不能把应该贴在上联的贴到

了下联,就不能把应该先读的后读了。我们就得看自己手上一左一右这两句话里,语意的重心在哪一条上。意义重心所在的那一联就是下联。比如在传说中程咬金给秦叔宝母亲的寿联中,“„„不是人”与“„„乃神仙”,先抑后扬,“不是人”眼看就是上联无疑,因为它不是意义的重心而只是后文“乃神仙”的铺垫。再比如某个老人自书于棺木上的对联“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如果只从声音上判断,则只能读成“一点灵魂归何处,七尺遗躯葬此中”,然而这样的上下联之意味,由于语意的重心落在肯定性的“葬此中”,意味就是满足而安然的。可是,如果读成“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语意重心就落在了疑问性的“归何处”,其意味就是不满足的灵魂不安的。这时候,正确判断上下联——或者说正确判断老人心情——的原则,就应该是语意重心原则而不应该是仄上平下原则。

有时候,对语意的重心之所在的判断,往往要结合对联的横批,因为对联的横批,往往会从内容上指示语意的重心之所在。比如对联“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由于其横批是“红梅报春”,所以,语意重心应该落在“岁月新”上,即新字句为下联;再如“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由于其横批是“普天同庆”,则其语意重心也应该落在“乐无穷”上,即穷字句为下联。

3、横批指示原则

这个原则,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内容上确定上下联,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式上结合横批而贴明上下联。

古时候的对联张贴,受古人从右往左直书之语言排列法的影响,上联在门右边,下联在门左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书写,所以问题似乎不大。可是时代发展到如今,由于现代人从左向右书写之习惯的影响,我们会不时从住家、机关、商场、庙会等处发现,不少人常常把上联贴在门左边,而贴在门右边的则是下联。

所谓横批指示原则,是指我们在张贴对联的时候,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下联则贴在左边。这样,横批也就不会游离于对联的整体之外而成为了对联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横批也才真正与对联整体紧密相关,也才堪称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关于对联横批的此一作用,雪潇先生将它形象地命名为“对联的手势” 。

有人曾不无遗憾地说:“横批应该从右往左写的,但现代人对这一传统习俗不甚讲究,大部分横批从左写起了。”如果理解了对联横批的这种“手势“,则这位先生当不再迷茫,因为即使是从左写起了,那也并不错,只要我们根据它的指示,把上联贴在左边而把下联贴在右边就可以了。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联的张贴在现代人生活中可以通用的两种方法:

传统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于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现代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左至右,于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这样的方法,也许是与古不合的,然而,它却是与时俱进地具有通变精神的!)

以上关于对联张贴的三个原则,如果能够兼而用之,则我们既可以准确地区分出上下联,也可以准确而又不失灵活地进行张贴,如此,则对联这种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作用。

附:<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一、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

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二、现在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上左右对联篇三

100副史上经典对联

100副史上经典对联

作者:相龙贵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

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

4、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5、五车诗胆;八斗才雄。

6、大块焕文章,白云在天,沧波无际;春风扇淑气,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7、问青牛何人骑去;有黄鹤自天飞来。

8、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大光亭)

9、古今奇观属岩壑;往来名士尽风流。(杨树悬山阴自在亭)

10、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止息亭联)

{上左右对联}.

11、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止息亭联)

12、留此湖山,得此佳趣;召以佳景,假以文章。(水月观音亭)

1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刘墉四照亭联)

14、风旌不动真乘义;月印常圆了悟因。(半山亭联)

15、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陈抟老君台联)

16、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观音亭联)

17、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张广楠苏东坡读书台联)

18、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19、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周延延俊伯牙亭联)

20、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矩沧浪亭联)

21、月光千里白;秋色一天青。(君山亭联)

22、几点梅花归笛孔;一湾流水入琴心。(枕流亭联)

23、开轩敫朗月;对弈趁清风。(高杨依山亭联)

24、偶呼明月问千古;临对青山思故人。(捉月台联)

25、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黄梁梦亭联)

26、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普深和尚清凉台联)

27、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朱方湖心亭联)

28、瑞气降寰宇;兰香遍大千。

29、云水风度;松柏气节。{上左右对联}.

30、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3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三雅园联)

32、每闻乐事先惬意;或见奇书手自抄(爱新觉罗 弘历园联)

33、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34、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啼。(哈同花园联)

35、拈花一问,无人会笑;弄石千般,有字可传。(台湾慎德堂联)

36、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自题诗)

37、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王文治自题联)

38、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王时敏自题联)

39、受人以虚,求是以实;能见其长,独为其难。(王莆常自题联)

40、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毛怀自题联)

41、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方声洞自题联)

42、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邓石如自题联)

43、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左光斗自题联)

44、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45、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46、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47、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

48、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叶恭绰自题联)

49、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田家英自题联)

50、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包世臣自题联)

51、喜有两眼泪,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包世臣自题联)

52、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永瑆自题联)

53、阐旧帮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自题联)

54、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55、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吕留良自题联)

{上左右对联}.

56、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北苑春山。(刘熙载自题联)

57、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祁毓麟自题联)

58、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自题联)

59、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孙星衍自题联)

60、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于右任自题联)

61、清机发妙理;高步迢常伦。(杨法自题联联)

62、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6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杨继盛自题联)

64、竹阴在水;兰气随风。(李育自题联)

65、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李子仙自题联)

66、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佐自题联)

67、交懑四海,乐道人善;胸罗万卷,不矜其才。(李经畦自题联)

68、江山入画;意气凌云。(关佳舜自题联)

69、好人我自苦中来,莫图便宜;凡事皆缘性里错,且更从容。(吴大微自题联)

70、学立道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聊以从容。(何绍基自题联)

71、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汪士慎自题联)

72、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启功自题联)

73、要求真学问;莫做假文章。(张杰自题联)

74、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张英自题联)

75、格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

76、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陈字自题联)

77、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陈元龙自题联)

78、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陈白崖自题联)

79、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林则答卷自题联)

80、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邵飘萍自题联)

81、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郁达夫自题联)

82、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自题联)

83、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84、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自题联)

85、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冼星海自题联)

86、体道鱼游进活泼;消闲墨舞呈天真。(赵金光题联)

上左右对联篇四

史上最著名的对联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花圃,阵阵畹华梅兰芳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过年苦,苦过年,年年苦过年年过 千古 万年{上左右对联}.

绝世

南通州 北通州 南北通州通南北

春读书 秋读书 春秋读书读春秋

东当铺 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

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 拆字:

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

少水沙即现

是土堤方成

蚕为天下虫{上左右对联}.

鸿是江边鸟

踏破磊桥三块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天下口 天上口 志在吞吾

人中王 人边王 意图全任

一目不明 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 此身应受八刀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古木枯 此木成柴

女子好 少女更妙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三女为奸 二女皆从一女起

五人共伞 小人全靠大人遮

十口心思 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 赏风赏月赏秋香

日在东 月在西 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 女居左 世间配定好人

乔女自然娇 深恶胭脂胶肖脸

止戈才是武 何劳铜铁铸镖锋

竹寺等僧归 双手拜四维罗汉

木门闲可至 两山出大小尖峰

四维罗 马各骆 罗上骆下罗骑骆

言者诸 豕者猪 诸前猪后诸牵猪</p>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 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上左右对联篇五

怎样区分上下对联

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许多传统文化热爱者视之为消遣娱乐、展示风采的高雅艺术;而且它更是成为中国人节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比如商铺开业、新婚喜庆、乔迁新居等,往往都要张贴对联。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对联中上联和下联的识别模棱两可,以至于在张贴上也随意性很大。那么,怎样区分上下对联呢?一般而论,上联结于仄声,挂在右边;下联结于平声,挂在左边。

一、区分春联的上下联,简单来说有四种区分方法:

首先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风吹绿门前柳,康泰一家生百福”,“柳”是仄音, “福”是平声。(仄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平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其次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因为只有“百花争艳”这个“因”,才会有“万物生辉”这个“果”。{上左右对联}.{上左右对联}.

再次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最后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二、春联的正确贴法: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 对联的张贴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上”仄“下”平原则;语意重心原则;横批指示原则。这三个原则应该兼而用之。

1、上仄下平原则

有人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可是,门之左右与手之左右固然一清二楚,然而那一幅两张的对联,哪一个又是上联哪一个又是下联呢?比如对联“风流人物数当代大好春光 看今朝(横批:人杰地灵)”和“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横批:春回华夏)”,这些对联,因为其语意几乎是对等的,这时候,人们往往借助于语音——即平仄——来判断。

对联的传统要求是“上”仄“下”平,即“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根据这一规律,一般都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出一幅对联的上下联,即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比如,原来商铺开张的一幅老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海”,上声,也就是三声,“江”,阴平,也就是一声。显然,海字句就是上联,而江字句就是下联。再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寿”字去声,也就是四声,仄;“门”字二声,平,于是寿字句为上联而门字句为下联。

2、语意重心后置的原则

当然,这种只根据声音的理解,而离开了对于对联语意以及横批的理解,就是简单化的,因为声音只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甚至是次要的元素而不是重要的元素。因此,对“音”的强调,应该服从于对“意”的强调。

语言是有重心的,语言学上所谓的偏义词,其实正暗示了语言意义重心的存在。在语言的转折结构、连贯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选择结构、假设结构等等结构当中,语意的重心自不待言显而易见,即使在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其意义也是有所侧重的,而且往往表现重心后置的

规律。曾国藩当年之所以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人们之所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不说成是“下有苏杭,上有天堂”,甘肃人办的酒厂之所以要说“南有茅台,北有皇台”而不能说成是“北有皇台,南有茅台”,都与并列结构中语意的重心位置有关。

对联作为“对称的句子”,其上下联,一般都是并列结构,然而,看似是并列结构的对联,其语意也仍然是有重心的,而且其重心仍然是后置的——也就是处于下联位置的。如下面的一幅对联:

金鸡辞岁千家喜(应该是上联,因为按理“辞”在前,先辞后迎。)

玉犬迎春万户歌(应该是下联,因为依理“迎”在后,先辞后迎。)

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我们提着上联和下联这两个竖条子,就不能把应该贴在上联的贴到了下联,就不能把应该先读的后读了。我们就得看自己手上一左一右这两句话里,语意的重心在哪一条上。意义重心所在的那一联就是下联。比如在传说中程咬金给秦叔宝母亲的寿联中,“„„不是人”与“„„乃神仙”,先抑后扬,“不是人”眼看就是上联无疑,因为它不是意义的重心而只是后文“乃神仙”的铺垫。再比如某个老人自书于棺木上的对联“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如果只从声音上判断,则只能读成“一点灵魂归何处,七尺遗躯葬此中”,然而这样的上下联之意味,由于语意的重心落在肯定性的“葬此中”,意味就是满足而安然的。可是,如果读成“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语意重心就落在了疑问性的“归何处”,其意味就是不满足的灵魂不安的。这时候,正确判断上下联——或者说正确判断老人心情——的原则,就应该是语意重心原则而不应该是仄上平下原则。

有时候,对语意的重心之所在的判断,往往要结合对联的横批,因为对联的横批,往往会从内容上指示语意的重心之所在。比如对联“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由于其横批是“红梅报春”,所以,语意重心应该落在“岁月新”上,即新字句为下联;再如“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由于其横批是“普天同庆”,则其语意重心也应该落在“乐无穷”上,即穷字句为下联。

3、横批指示原则

{上左右对联}.

这个原则,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内容上确定上下联,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式上结合横批而贴明上下联。

古时候的对联张贴,受古人从右往左直书之语言排列法的影响,上联在门右边,下联在门左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书写,所以问题似乎不大。可是时代发展到如今,由于现代人从左向右书写之习惯的影响,我们会不时从住家、机关、商场、庙会等处发现,不少人常常把上联贴在门左边,而贴在门右边的则是下联。

所谓横批指示原则,是指我们在张贴对联的时候,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下联则贴在左边。这样,横批也就不会游离于对联的整体之外而成为了对联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横批也才真正与对联整体紧密相关,也才堪称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关于对联横批的此一作用,雪潇先生将它形象地命名为“对联的手势” 。

有人曾不无遗憾地说:“横批应该从右往左写的,但现代人对这一传统习俗不甚讲究,大部分横批从左写起了。”如果理解了对联横批的这种“手势“,则这位先生当不再迷茫,因为即使是从左写起了,那也并不错,只要我们根据它的指示,把上联贴在左边而把下联贴在右边就可以了。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联的张贴在现代人生活中可以通用的两种方法:

传统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于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现代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左至右,于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这样的方法,也许是与古不合的,然而,它却是与时俱进地具有通变精神的!)

以上关于对联张贴的三个原则,如果能够兼而用之,则我们既可以准确地区分出上下联,也可

以准确而又不失灵活地进行张贴,如此,则对联这种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作用。

附:<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一、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二、现在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上左右对联篇六

对联(上下)

马年对联

1、快马舞东风春盈四海 梅花香大地喜满九州

2、立马千山矮 迎春万木荣

3、伯乐明眸识好马 良才妙手展宏图

4、庆盛世雄狮起舞 展宏图快马加鞭

5、马壮牛肥山村添喜气 地灵人杰门户沐春风

6、柳绿春江月 旗红骏马图

7、伯乐选贤识骏骥 英雄酬志效鲲鹏

8、秋风古道题诗瘦 落日平原似马豪

9、鸟语花香九州春光好 人欢马叫四季画图新

10、彩云追月 骏马迎春

11、燕莺新气象 龙马壮精神

12、马奔大道风生响 春到农家雪吐香

13、春风得意马驰千里 旭日扬辉光照万家

14、柳营晨试马 虎帐夜谈兵

15、策马前驱奔四化

闻鸡起舞超群英

16、人得春风牛得草

国扬威力马扬蹄

17、奇迹不奇英雄能创造 远征非远良马自奋蹄

18、马踏春锦绣

莺歌世风流

19、车水马龙农家乐 花香鸟语大地春

20、人欢马叫丰收岁 狮舞龙腾改革潮

21、人欢马跃开创新局面 燕舞莺歌喜庆夏收年

22、马腾风雪舞

春到杏花红

23、车水马龙一路景 花香鸟语万家春

24、人欢马叫升平世 燕语莺歌锦绣春

25、十亿神州共驰千里马 四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26、马腾改革路

国展富强图

27、春返神州舒画卷 马腾盛世入诗篇

28、人强马壮康乐日 囤满仓盈富裕年

29、五谷丰登银蛇载誉去 百花争艳金马踏春来

30、马啸关山月

莺歌杨柳春

31、春风碧水双鸥静 旭日青山万马嘶

32、瑞霭盈门春在户 红旗引路马扬蹄

33、喜四化征途莺歌燕舞 看九州大地马叫人欢

34、马跃阳关道

春回杨柳枝

35、春风化雨芭蕉翠 骏马登程杨柳青

36、色借梅花香借雪 壮观骏马美观春

37、鱼跃鸢飞光景随时好 人欢马叫春潮逐浪高

38、群星瞻北斗

万马啸东风

39、春风骏马开新纪 大业宏图壮国威

40、山舞银蛇梅吐艳 原驰骏马草含春

41、爆竹迎春春丽五湖四海 红梅报喜喜催万马千军

42、三春播喜气

万马荡雄风

43、春风万里辞蛇岁 笑语千家入马年

44、神笔马良画彩骏 慧眸伯乐选名驹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不满意的说说
下一篇:与勇敢有关的名言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