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4-01-23
对联分类
应用联是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它可以再分为专用于庆祝春节的春联,用于某一具体事项的对联如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等。还可分为人们在各种交往中所用的交际联。总之从时间、空间的使用范围看,对联的分法如下表所示:对联1.实用联——春联2.专用联——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座右铭联等3.交际联——赠联,题答联2.装饰联(二)按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关系分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对联可分为三种,即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1.正对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派春光明四海,万枝桃李艳三江。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夫妇共谱劳动曲,男女同讴致富歌。2.反对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这种对联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对比中突出表达效果。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莫忘当年创业苦,春看今朝生活甜。又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铺张浪费损家害国,勤俭节约积少成多。3.流水对也叫串对,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有承接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如:江河无止终而为海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又如:但使人家有遗爱曾将诗句结风流(三)从形式字数上分以对联的字数来划分的话,对联可分为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几十字联、几百字的长联等。如:昼夜不舍;天地同流。——太原番祠难老泉联峭石千重立,藤萝百道开。——五台山望海峡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飞来峰,董其昌联漓江酒绿招凉去,常侍诗清赏雨来。——桂林叠彩山“元常侍清赏处”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周恩来祝马寅初六十寿联,时马被国民党囚于贵州息峰集中营红花并蒂同朝阳比艳;紫燕同飞向浩宇高歌。——婚联君不见为人百岁谁不死;意难平行世一时志未酬。——挽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文天详题孟姜女庙联殷干酷刊,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康有为挽戊戌变法死难诸君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洞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占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对联的分类
对联的分类与对联撰写很有关系,不明确对联的分类,就写不出内容准确的好对联来。具体来讲对联有以下几种分法。(一)按使用的范围分 对联从使用范围上划分,可分为应用联和装饰类两大类。这里装饰联主要指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如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的对联;装饰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等。装饰联一般富有哲理,回味无穷。 应用联是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它可以再分为专用于庆祝春节的春联,用于某一具体事项的对联如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等。还可分为人们在各种交往中所用的交际联。总之从时间、空间的使用范围看,对联的分法如下表所示: 对联1.实用联——春联2.专用联——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座右铭联等3.交际联——赠联,题答联2.装饰联 (二)按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关系分 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对联可分为三种,即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1.正对 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一派春光明四海,万枝桃李艳三江。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夫妇共谱劳动曲,男女同讴致富歌。2.反对 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这种对联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对比中突出表达效果。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莫忘当年创业苦,春看今朝生活甜。又如: 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铺张浪费损家害国,勤俭节约积少成多。3.流水对 也叫串对,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有承接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江河无止终而为海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又如: 但使人家有遗爱 曾将诗句结风流(三)从形式字数上分 以对联的字数来划分的话,对联可分为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几十字联、几百字的长联等。如: 昼夜不舍;天地同流。——太原番祠难老泉联 峭石千重立,藤萝百道开。——五台山望海峡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飞来峰,董其昌联 漓江酒绿招凉去, 常侍诗清赏雨来。——桂林叠彩山“元常侍清赏处”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 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周恩来祝马寅初六十寿联,时马被国民党囚于贵州息峰集中营 红花并蒂同朝阳比艳; 紫燕同飞向浩宇高歌。——婚联 君不见为人百岁谁不死; 意难平行世一时志未酬。——挽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文天详题孟姜女庙联 殷干酷刊,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 ——康有为挽戊戌变法死难诸君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洞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占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轻霜。
巧解对联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对联解题方略
一、对联常识。
对联也称楹联,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语言艺术。相传最早使用对联的是五代后蜀的亡国之君孟昶,他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第一副春联。
千百年来,我国人民都喜欢用对联来表示吉祥、抒托情怀、志趣、理想、情操,或歌颂人事,讽喻时世,或酬赠亲友,悼念亡灵。所以婚丧喜庆,送往迎来,应酬赠答,甚至冷嘲热讽都可以用上,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与课文有关的作家及名胜古迹对联。如:
屈 原: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司马迁: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诸葛亮: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李 白: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杜 甫: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白居易:枫叶四时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辛弃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文天祥: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鲁 迅: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醉翁亭: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桃花源: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黄鹤楼: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对联讲究的是对偶,即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必须是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密切相联的。从对偶这种特定的形式看,对联又有不同的对法。就内容来说有人名对、地名对、花木对、鸟兽虫鱼对等;就形式来说又分虚字对、实字对、双声对、叠韵对等;就上下联意义的联系来说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等。从对联的表意形式看,对联可运用多种修辞形式。
1、用典。指在对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警语来表情达意,使联语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如: 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珠帘,都化作空潭云影;
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江西滕王阁对联)
2、镶名。又叫嵌字,是将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嵌在联语中,使对联新颖,个性化突出。如: 航标引道,旌旗指路,构和平,同创华夏伟业,锦绣河山涛声笑;
国乐迎亲,乡茶叙情,谋发展,共建炎黄愿景,楚汉土地瑜色美。
嵌进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名字。
3、对比。把正反两方面的事物和情况摆出来,进行对比。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苏州拙政园联)
4、叠字。是把相同的字叠用起来,使重点突出,语气加强。如: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西湖对联)
5、双关。指一句联语有两层意思,表面说的是这个意思,实际上要表达的则是另一个意思,这另一个意思才是说话的真意所在。这种手法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使联语机智幽默,饶有风趣。
就构成条件看,双关可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这两种双关形式又可结合使用。
(1)谐音双关。指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如:
塔中点灯,层层孔明诸葛亮;池中采藕,节节太白理长根。
上下联都用了谐音,嵌入了诸葛亮与李长庚(即李白)的名字,颇见奇妙。
(2)语义双关。利用语义的双重性构成的双关。如: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反动政府更加贪污腐化,司法机关也是“衙门八字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当时有人就替法院拟了一副对联:
有条有理;无法无天。
意思是:有金条就有道理,无法币就暗无天日。八个字把反动政权的腐败堕落揭露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手称快。
6、回环。指的是在对联中巧妙运用回环修辞手法,顺读逆读一个样,形成音韵上的回环往复美。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还有一种借助谐音构成读音回环的对联。据传,明代唐寅一日到朋友家做客,见壁上挂有一幅僧人所画的《出水芙蓉图》,脱口出句曰:
画上荷花和尚画,
联语传开,久而无对。直至清代,才有两个对句。一为李伯元所对:
书临汉帖翰林书。
另一为纪晓岚所对:
观音堂前唐寅观。
7、顶真。即在联语前后的几个词语与词语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联,上递下承,使得联语结构
紧凑,语意连贯,声韵流畅。如:
相传,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来到京城天然居酒楼,忽来灵感,为之题一上联云: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后纪晓岚过浙江新昌县郊大佛寺,见其佛像高达丈余,于是对句: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8、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修辞格式。如: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南京秦淮河风月亭)
9、集句。指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警句成联。可以增强联语的说服力和语言的典雅性。如: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风景这边独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山如此多娇。
10、用多音字。指巧妙地利用汉字中的形同而音义皆异的多音字。如: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温州江心寺联)
此联为南宋状元王十朋所作,巧妙地利用了多音字“朝”和“长”,通过写云聚云散、潮长潮落,描绘出了温州江心孤岛那风云变幻、气象万千的景象。
11、缺如。指在联语中故意隐去某些词语,引发人们想起另一层意思的形式来促成联语。如: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披是“南北”)
联语隐含的意思是“缺一(衣)少十(食)无东西”。
二、常见题型举例。
1、直接对出上下联。如:
上联:杜子美居茅屋胸怀天下寒士;
下联: 。
2、联系名著对对联。如:
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传》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
上联: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
下联: 。(《西游记》)
3、成语对联。如:
在下面括号中分别填入一个成语,要求与它前面的成语形成对偶。
(1)愚公移山——( )
(2)心里有鬼——( )
(3)守株待兔——( )
(4)狗仗人势——( )
(5)雪中送炭——( )
(6)瓜熟蒂落——( )
4、根据原有句子,重新排列顺序成为对联。如:
下面是陈毅为鲁迅先生逝世写的挽联,其上联的次序被打乱了,请重新排列。
上联:懂得进退攻守,要打叭儿落水狗,岂仅文坛闯将,临死也不宽恕
下联: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5、根据情景对联。如:
八月中秋,三个新考中的秀才赏月。这时民间艺人史厥宜也来了。三个秀才看不起他,提出要和他对对联,难为他,未料史厥宜却对答如流。轮到史厥宜出题,上联是:天上月圆,地上月半,月月月圆对月半。
直到除夕晚上,秀才们未想出下联,只好请教,史厥宜微微一笑,答出了下联:(提示:结合除夕特定情景即可对上)
上联:天上月圆,地上月半,月月月圆对月半;{专用对联}.
下联: , , 。
6、根据对联知识,选择上下联。如:
苏州网狮园的看松读画轩有一副对联,下联为“一帘晴雪卷梅花”,与之构成对仗的上联应是( )
A.满园春光堪入画 B.满地绿荫飞燕子
C.千朵红莲三尺水 D.三代前贤松柏寒
7、精简语句,使之成为对联。如:
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
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游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行;
下联为: 。
8、在对联中获取相关知识。如:
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幅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冰水,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幅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 )
A.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9、根据对联特点,填字成为对联。如: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对联。请根据扩展后的下联,在方格中填写一字,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联。
上联:轻风□细柳;
下联:淡月隐梅花。
10、指出对联中隐藏的名人或名胜。如:
(1)下面的对联都是赞颂古代名人的。请写出对联所赞颂的人物、并写出与对联内容相关的成语或诗句。 ①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赞颂的是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 。
②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赞颂的是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 。
③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赞颂的是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 。
(2)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 ( )
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 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
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 )
11、对联类型考查。如:
给下列对联归类,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 )
(2)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
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 )
(3)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 )
(4)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 )
A.春联;B.婚联;C.挽联;D.行业联。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亦称“楹联”,常称“对子”、“门联”、“门对”,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的应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一、对联的效用
对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从古到今,人们在新春佳节、婚丧嫁娶、乔迁住宅、庆贺祝寿等庆典活动中,都要张贴对联,宣柒气氛。对联,从它的应用价值来说,有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对联像号角,催人振奋;像清洗剂,净化人的心灵;像美妙的歌舞,创造吉祥的气氛;像诗歌图画,吸引人们欣赏;像情感的黏合剂,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启迪智慧;像警钟、利箭,抨击黑暗,抑恶扬善。例如,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的黄兴,在武昌起义一周年的纪念会上,奋笔直书: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这是歌颂辛亥革命的佳联,至今还传为美谈。又如在教师节期间,有人写道:
做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烈火,
化甘露浇桃李催放理想鲜花。
显然这是尊师重教,赞扬师德师风的对联。
2005年春联欢晚会,为喧柒盛世迎春的热闹气氛,安排了新春对联专题节目,以各个省市的特色为题,进行联对,如吉林与辽宁贯对:
吉林:车轮飞转 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宁:钢水奔腾 春夏秋冬入眼来
河北:万里长城 山海关 龙头为首
河南:独门绝技 少林寺 天不无双
北京:三海九门 京华迎奥运
上海:一江两岸 世博靓申城
这些对联寓意深远,同时为当年的春晚添姿添色。
再如在抑恶扬善,扶正劫邪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北宋时期的奸臣秦桧墓前有这样一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奸臣
人从宋后羞为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些对联能使人们爱憎分明,伸张正义,贬斥邪恶,弘扬美德。
总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其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喧柒气氛,传播智慧,陶冶心灵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二、对联的结构及张贴方法
(1)对联的结构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构成。上联是出句;下联是对句,横批与上、下联紧密相连,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上、下联的思想。比如有两幅对联: 遍地牛羊六畜旺 自力更生创千秋伟业
满山花果四季香 励精图治开万代宏基
横幅是:春光明媚 横幅是:奋发图强
(2)对联的张贴。张贴对联的口诀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意指对联的出句(上联)贴在人的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联的对句(下联)贴在人的左手边,即门的右边。因为古代文体行文是竖排,是从右至左行文的。现代文体是横排,是从左至右行文,
对联是竖写,要遵循古代文体的规则,所以要右至左张贴。
三、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的基本规则,或基本法则,基本要求,概括地说,是八个字:“对仗工整,平仄协 调。”
(1)对仗工整。对仗工整的要求是四点: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一幅对联出句字数的多少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六字、七字,甚至几十个字都可以,但两边的字数必须相等,决不能一多一少,否则就不叫对联。二是两边的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介词对介词、„„。三是两边的句式结构相同。如主谓桔构式、动宾结构式、复句结构式等,上下联的句式结构必须相同,不能更改。如有一对联:
人生不满君今满
世人难逢我竟逢
这是一位年逢百岁的老人写的一幅对联,从字数来讲,是七言句,两边都是7个字,字数相等;从词性来看,“人生”与“世上”、“君”与“我”都是名词,“不”与“难”是副词、“满”与“逢”是动词(满可作形容词,也可作动词,这里作动词用),可见两边的词性相同;再从句式结构来看,上下联都是用两个句子压缩而成的,用通俗的话来说:上联是:人生是不容易满百岁的,您今天却满百岁了;下联是:世上很碰到百岁人,我却碰到了。上下联都是将两个分句,运用转折关系组合成一个复句,是包含转折关系的复句相对,且两个分句的句型也是一致的。
(2)平仄协调。平仄协调是对联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即平声对仄音,仄声对平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对联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情形,例如七言句,
平起式为: 仄起式为:
上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 下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仍以(1)中的对联为例,
上联: 人生不满君今满
下联: 世人难逢我竟逢
从平仄来分析,这是一幅平起式对联,
上联的声韵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的声韵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
对联的平仄协调还有一条重要规则,那就是:不论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上联的句脚必须为仄音,下联的句脚务必为平音。
四、汉语音韵平仄区分
(1)何谓平仄? 要了解平仄,首先要从声调谈起。所谓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按传统的说法,“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这种叙述虽不够科学,但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2)古代汉语中四声的演变。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3)现代汉语拼音四声与古代汉语四个声调之间的关系。
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与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但也有不少类似之处。现代汉语拼音一字四声,即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因此,古代汉语四种音调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即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简单地说,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就是平音,三四声就是仄音。
这可用声调表对应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 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平声,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例如:骑,骑马,平声,动词;骑兵,去声,名词。思,思念,平声,动词;思想,去声,名词。 誉,称赞,平声,动词,名誉,去声,名词。数,上声,动词,计算;数目,去声,名词。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4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讨论平仄问题。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
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5)平仄在诗词和联律中的交错。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交错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五、对联的欣赏与评价
对楹联进行评价和欣赏有利于我们提高作联水平,现以湖南专家对2005年春晚对联评赏为例进行分析,从中可得许多教益。如广东、广西两省的对联是:
广东:南海风清 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漓江水碧 飘来三姐新歌
专家点评:“春天故事”是讲深圳特区的发展,“三姐新歌”展示广西的新面貌,都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除“春”与“三”有点失对之外,其余都对得工整,但“三姐”是一个专用名字,不好更改,视为一个整体与“春天”专用名字相对。仅管有点缺陷,但不必苛求。深圳在南海边上,是广东的一个重要区域,用它代表广东;漓江是广西的一条重要江河,用它代表广西。从平仄看,上联为仄起式,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平仄
下联为平起式,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又如山东与山西两省的对联:
山东:孔子仁 关公义 人文典范
山西:泰山日 湖口烟 天地奇观
专家点评:这幅对联从内容上讲上联讲人文典范,下联讲天地奇观,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外,但仔细琢磨,有匠心之意。孔子是山东人,关公是山西;泰山在山东,日出是一大景观;湖口在山西,瀑布为一大奇观,上下联并非一个讲山东,一个讲山西,而是在讲山东时将山西的人物和景观拿来并联,反之亦然,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选取的人物和景观又极具代表性,突出该对联的特色。可异的是,“义”与“范”都是仄声,“烟”与“观”都是平声,虽然不算破律,但读起来略显单调。
再如湖北与湖南的对联是:
湖南:八百里洞庭 凭岳阳壮阔
湖北:两千年赤壁 览黄鹤风流
专家点评:上下联对仗工整,如不细心琢磨,意境也不错。湖南的景点选洞庭湖和岳阳楼,因两相邻一体,顺理成章。湖北的景点选赤壁和黄鹤楼,则有可商之处。因赤壁不在武汉,与武汉的黄鹤楼不可能隔江相望,若改武汉当地的风物,如将晴川阁省略为“川阁”取代赤壁,像上联的洞庭湖与岳阳楼一样相邻一体,“览”起来顺理成章,这样就更好一些。此外,“岳阳壮阔”怎么去“凭”?“ 黄鹤楼”如何“风流”,这种风流又如何去“览”?这也是有些费解。
中国客运列车专用对联等
龙源期刊网 .cn
中国客运列车专用对联等
作者:
来源:《视野》2012年第01期
中国客运列车专用对联:上联:啤酒饮料矿泉水。下联:花生瓜子八宝粥。横批:让一下,让一下啊!{专用对联}.
Follow your heart=怂 。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更可悲的是,还总被二奶和小三盗墓。
俗话说,近猪者吃。你爱吃根本就不是你的错,归根结底是因为你身边的猪太多了。 传说中,当你集齐七颗龙珠,你就会得到一个老婆。然后……你要实现她所有愿望。 “包大人,为什么你的额头上有个月亮?”“因为白天不懂爷的黑……”
我觉得困扰女生们的终极哲学问题应该是:今天穿什么?
制造快乐这一点,很多人连“再来一瓶”都不如。
观中国队比赛十余年了,解说员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天塌下来有方便面。
本想这次期末考试来个咸鱼翻身的,谁知道TMD粘锅了!
好运气来了,牌坊都挡不住。
姑娘,你已到了法定乱来的年纪。
宅男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只要一停电,就会退化成山顶洞人。
别以为我是玩世不恭的小痞子,其实我是深情款款的大骗子。
即使是虚伪的面具,戴久了照样血肉相连。
对联及对联文化
对联及对联文化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通称对子,也叫联语、联句。是一种流传于口头、书本,或者题写在壁柱上的对偶语句。其一字一音,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题刻在壁柱上的对联,谓之楹联。由于对联通常以壁柱作为表达场所,所以,楹联也常用来泛称整个对联。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如:中华民国对袁世凯。
第二,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同。
词性相对,是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结构相应,就是两联的语法结构相同。
节奏相同,就是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权变的情况:{专用对联}.
(一)在大的结构上一致,而细微处允许有些差异;如上面的例子,芦苇对竹笋,都是名词对名词,但芦苇是联合式名词,竹笋则为偏正式名词,有细微的差别,是允许的。
(二)句中自对而上下不对。广西柳州柳侯祠联: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三)借对。所谓借对,就是用某个词语的甲意义(包括某种词性和结构)的同时,又借它的乙意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分为借上、借下两种。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称为借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借上联的词语以适应下联的称为借上。如湖南桃花源的题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髫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此外,还有正对(上下联意思补充)、反对(上下意思相反,互相映衬)、串对(流水对)、半对半不对等情况。可参照近体诗对仗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这种权变,多源于表意的需要;此外,也可以使句式显得更加灵活。 第三,平仄相对,音调和谐。原则:出句中平仄交替,对句中平仄对立。
特别是句脚的字,必须平仄相对。
第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或正或反,但须有关联意。
又有“六要素”之说,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三、对联产生的原因
对联是我国的特产。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思维方式。第二,语言因素。
四、对联的起源、发展
1、对联的起源
关于对联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1)先秦说。
先秦时期,已有很多对偶比较整齐的句子。如:
上古歌谣中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
《诗经·小雅·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
《易·乾卦·文言》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等,《系辞》中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等;
《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
《论语》中的“乘肥马,衣轻裘”、“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专用对联}.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独立而不改,周行则不殆”等。
虽然刘麟生先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但这些大多是不劳经营,率尔而对,不是有意去作“对联”。
至于《封神演义》中写的姜子牙登台拜将一段,所谓“子牙至岐山,将近将台边,有一座牌坊上有一副对联:三千社稷归周主,一派华夷属武王。”当为小说家言,不足信。
(2)汉魏说。
据传说,东晋王羲之某年年关自书一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因人们酷爱其书法,不久为人揭去。复书一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又被揭去。后书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清晨补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虽是标准的对联形式,但系传说,并无实据,当出自后人的附会。
(3)梁代说。
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说:“考宋(应为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
(3)五代说。
五代说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其依据是我们迄今所见史书记载最早的一副对联: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关于这副对联,有四种说法:
A、孟喆说。
宋李颀撰《古今诗话》、黄休复撰《茅亭客话》载:后蜀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书“元亨利贞”四字。则该时之桃符,惟录经典吉祥语,固未事铺采摛文也。然才藻横溢者,每苦难抒怀抱。昶子善书札,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
B、辛寅逊说。
宋孔平仲《谈苑》载: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按,指宋军)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C、孟昶说。
孟昶说又有两个版本:据宋秦再思《洛中记异录》载,孟昶所作联语为“天垂馀庆,圣祚长春”;据《宋史·蜀世家》、《宋史·五行志》及宋张唐英所撰《蜀梼杌》载,则孟昶所作联语为“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4)唐代说。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唐人酒令中有“【令】鉏麑触槐,死作木边之鬼;【答】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的例子。
宋尤袤《全唐诗话》、吴炯《吴总志》载,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 温(庭筠)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又《全唐诗话》卷四“温庭筠”条载:宣宗出句“金步摇”,温庭筠以“玉条脱”对;又药名“白头翁”,温以“苍耳子”对。皆此类。
2、对联的发展
对联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唐代——滥觞期
代替桃符,是对联社会化的开始。
宋元——推广期
宋代的对联,开始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如游览联: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僧契盈陪同钱俶游碧波寺时,于亭柱上书一联曰: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如书斋联。南宋绍熙五年,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云: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寿联、挽联也产生于宋代。但文献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宋代的对联,除散见在诗文集、笔记、诗话外,还见于周守忠的《姝联》,钱德苍的《玉堂巧对》,以及近人曲滢生所辑《宋代楹联辑要》等著中。。
元代对联流传更少,较好的如赵孟頫题西湖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另外,对联也开始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宋代的话本小说,常在“却似”、“正是”之类的词语下插一副对联,如《碾玉观音》中的“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至诚张志管》中的“闹钟始觉山藏寺,傍岸方知水隔村”等;这些对联都是结合小说内容而做的结语,后来渐渐移至篇尾,如关汉卿杂剧《救风尘》末尾:“安秀才花柳花成花烛,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元明之际的章回体小说的回目,很多也采用了对联的形式,只是对对仗、平仄等要求没有对联那么严格。
明清——鼎盛期
明清之鼎盛,主要得益于皇帝的大力提倡和创作实践。
清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载,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微行出观。
另据明周晖《金陵琐事》载,朱元璋还时常自书一些对联赠送给臣下,如赠徐达者: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赠翰林学士陶安者: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院文章第一家。
这一时期的楹联大家,有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
首先,越写越宽。
第二,越写越长。如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180字,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
第三,越写越巧。
第四,出现了大量的汇集和联话。
如康熙御定的《分类字锦》六十四卷,分借对、数目、干支、卦名、彩色等门类; 杜公瞻《编珠》、高士奇《续编珠》,分岁时、人伦、文学、花木、鸟兽、虫鱼等门类; 李谦堂《联经》,集儒家经语或据经语自撰成联;
王有光《吴下谚联》、李光庭《乡言解颐》,采集江浙地区谚语成联。
梁章钜《楹联丛话》等。
所谓“联话”,就是“钞纂楹联,附以记述”,对所录对联的背景、内容、技巧等作一些说明和议论。
民国至今——延展期
五、对联的种类
1、春联
每年除夕前后,为庆祝新春的到来而作的对联,叫春联。
春联的内容广泛,有纪实者。如传说中宋代名相吕蒙正,少时家贫,除夕自题一联曰: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有寄情山水者,如元代杨瑞: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有赞政声者。如明代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