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点击: 2014-01-01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张小华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集训结构的。
基于以上依据,我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过程
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4、作业布置生活化
五、研究成效
经过研究,我总结了一些生活作业的设计策略。
1、改进书本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有其形式单调的不足,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也没有予以体现。为此,我们将传统的作业进行了改编,力求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很强时代性、应用性的家庭作业。在既达到作业练习目的的同时,又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比如我今天要上的这节课,书本练习是:寄往外地的信要买8角邮票。怎样付8角钱?我的设计是:到超市中观察、记录商品的价钱,比一比,哪个贵,哪个便宜。拿1元钱看看能买哪些东西?又是如何付钱的。这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
2、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接受,也完成得较好。
3、丰富作业形式
学生常常把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因此我们设计作业时形式要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在低年级段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这样几种作业形式。
(1)情境式作业
学生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了《认钟表》后,让学生回家用学过的时间,来向爸爸妈妈叙述一下自己在学校的一天的具体安排,还可以回学校后向同学们说说爸爸妈妈一天工作的具体情况。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有生活学习情境,
让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一天,学会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又了解父母的一天,从而懂得体谅关心父母,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来得“润物细无声”。
(2)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一直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在教学完分与合后,我们设计了 “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玩,并且作为“过关”的基本关,督促学生练习。学生对此类游戏式作业乐此不疲,抓紧所有时间,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这种游戏在家长方面也得到了比较好的配合和收效。
(3)家长合作型作业
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写字,很多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比如我们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就让学生回家后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来让学生有向父母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父母的监督作用。但这种作业对于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效果甚微。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经常用到的数学生活化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操作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试验、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如在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只出现了大量的计算各种长方体表面积的题目,而现实生活中涉及大多是求不完整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像求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的表面积等。于是我们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布置了测算火柴盒的家庭作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我们设计如下家庭作业:测算出给定水果(或其他物体)的体积。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汇报测算过程。各学习小组在汇报时都想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有的用长方体饭盒加满水,把水果放入水中,计算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水果的体积;有的利用圆柱形茶杯测算出水果的体积;还有的学习小组经过实践得出结论,如果有足够大的容器,就可以测算出任意大小、不规则的物体。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多种形式作业布置的研究工作总结
课题编号: YYWX16124 课题名称: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多种形式作业布置的研究
主 持 人: 吴锦军
工 作 总 结
一:工作的回顾
首先,我们从批判传统的 “写作业”入手:
写作业,就是要“写”。如今,虽然上级要求小学阶段无作业,事实上,出于对教学质量的担忧,每个学校都要求每学期的数学作业在60次左右。
从学生心理发展来看:作为刚从幼儿园来到学校的学生,正是从表象和象征向逻辑数学思维过度,这个时期,对于非抽象、逻辑的作业是必要的,不是仅仅起补充作用的。“写作业”大多以抽象的数字、加减运算为主,难以添加表象的、具体的作业。
从学生健康成长来看:据统计,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是世界第2位,发病率为50%。其中,小学生近视率为22.78%,初中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大学生高达80%以上。我国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人数占整个学生比例的60%,患者人数超过6000万。居世界首位。
为什么小学生也有那么多人近视呢?不排除个例的各式各样的原因,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这个不近视的孩子不进行看书、写作业这些近距离的学习活动,这个孩子不会近视;或者这个小学生从进校门起不近视,然后辍学,玩耍,没有发现这样会近视的案例。
换句话说,近距离的看书、写作业的学习活动是小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
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布置作业时要作出正确的抉择。
数学,在一年级阶段,由于识字数量少,做文字题时要念题,也不要求答。一般来说,这种题,不能复杂,因为即使“会”,就是能想到,也不会做出来。
其次:我们研究怎么才能摒弃写作业:
研究多种形式的作业:动手制作的作业、语言表达的作业、行为动作的作业、交流合作的作业、倾听别人问题的作业。
第一:手工作业
手工作业是有,但是因为判断对错(批改作业)的标准难定等原因,一般不算正式的作业,而且这种作业在课本中能布置的次数也少(一般少于5次),不值一提。
第二:语音作业
语音作业:就是老师在出题,学生说题。这种形式是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但是学生太多,一人半分钟,都不够,难以做到人人有作业。
第三:视频作业
视频作业:就是老师在出题,学生活动,这种作业费时,难以在课堂上全面开展。 第四:交流合作作业
交流合作作业:就是分组讨论,合作进行的一项任务。这种作业只能在课堂进行。 第五:倾听别人问题作业
倾听别人问题作业:通过听问题说出问题的中心,及有问题推理出的结论。这种问题偏难,而且在数学课中通常被忽略!其实,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向。交流能力、推理能力,才是教育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可以通过老师说话(不是问题),学生听,自主发现数学信息、推理得出各式各样的结论。
多种形式的作业的优点
首先说一说学生的语音作业的好处。
语言可以表达思维。语言可以表达过程、结果、概念、疑问,是思维的一种体现形式。也许学生想了,思维了,但是表达出来才是有交流价值的。通过语言,过程性的东西可以呈现出来,相比只注意到结果的书面作业,更符合数学大纲的要求。在新大纲中对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第二维就是:“过程性、方法性的”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在作业的体现,通过语音,更方便。
其次说一说视频作业的好处
视频作业,应该是比语音作业更好,只是微信中,发视频,一般不超不超10秒。即使只是10秒的视频,由于网速不是很快,打开有时超过1分。但是希望在将来,网速提高、wifi为视频作业提供不久的未来的可能。
第三:说说倾听别人问题作业的好处。
目前所有的作业中,没见过听“意思”的数学作业。事实上,换种说法、听出说话者的意思、从表示的语言中发现数学信息,进而得出推理的结论,我觉得非常重要。人的聪明,很大一部分是指这个,摆脱“书呆子的”形象,靠这个了。这个作业和语音作业形式差别不大,所起到的作用却差别不小。
至于手工作业、合作交流,好处不用说了,只是这两种作业不在微信中体现。
最后:我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作业的实践活动
以上的作业形式的实现,主要靠微信!{一年级下册数学生活化作业课题研究总结}.
现在,每个老师都建了自己班级的微信群,每个老师和家长沟通主要靠微信了。
不管是通知、还是学生表现、家庭作业,都是通过微信。
微信发的作业,不能是简单重复的题,而是有思考的题,通常要说怎么算?为什么这么算?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有几种方法?还可能怎么做出来?等等,微信的说题要体现过程!体现方法!不只是追求答案。
任课教师在自己班的微信群里发作业,可能是文字、语音、图片、视频。比较好的形式是语音和文字两种形式,方便不识字的家长明了作业的内容。能不用视频的,就不用,防止家长打不开而耽误了解作业的内容。
说题布置后,可以在2分钟内撤回、修改。
五:多种形式的作业的批改
学生按要求把自己完成的作业发在微信群里或发给给代课教师微信上,老师通过听学生的语音,给出文字或语音或表情符的批改,这样就完成了作业。
微信的批改作业可以实现点对点,因为时间上比较灵活,老师,说了一句,学生过了半小时又说了一句,但也不妨碍实时交流。
微信批改作业相对书面作业来说,有时化更多的时间,但是:灵活。因为微信在手机里,手机随身携带,随时可以批改,甚至上厕所都可以批改作业,有优势。
对学生来说,可能省时、省力,也肯定有发言的机会,不像上课,学生不一定有发言的机会。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多种形式的作业,最大的缺点就是批改作业费时。就拿最容易批改的语音作业来说,如果每个学生说20秒,老师听要25秒,批改说10秒,加上进入微信等待的时间5秒,一个
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阶段总结)
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数学用数学的研究
总结材料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有哪些联系。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并能随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回归真正的数学。
现行的数学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的课堂活动。在传统教育的方式下,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教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实验与推广,为教学改革提出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教材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对教材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结合,让整个教学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和富有探索性,倡导有意义的教学、合理整合数学学习资源,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尤显重要。基于以上认识,我进行了《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数学、用数学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化问题的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一年级下册数学生活化作业课题研究总结}.
教学情境去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几乎每一节都有情景主题图。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教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开展希望小学捐款活动,丁丁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2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丁丁找爸爸帮忙,爸爸说这好办,收了丁丁的20个1角硬币,给了丁丁两张一元的纸币,丁丁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丁丁拿20个1角硬币换2张1元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2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2个10个1角就是2元,所以20个1角和2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即: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在现生活画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再现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
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如在教学“运白菜”后,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算出学校商店里还有多少袋面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尝试,提出了如下几种方法:(1)用面粉的总数减去上午卖出的,再减去下午卖出的。
(2)先求出一共卖出多少袋,在用面粉的总数减去卖出的,就是现在面粉的数量。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发挥个性潜能,解决生活问题,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三 贴近生活实际,进行生活化的练习设计。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例如在上了“青蛙吃害虫”这节课后,为进一步训练学生正确而熟练地口算,我采用的练习形式有读算、悄悄算、打手势算、听算、抢答、打数学扑克等各种生活化数学游戏,使学生眼、耳、手、口等多种感官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了练习效率,使他们的口算水平得到了提高。再如圣诞节期间我设计了一节练习课,即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大的圣诞树,树上挂满礼物,而每个礼物上都有一道题,这种新颖而有趣的练习形式,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讨论思考题时,学生为了得到圣诞节礼物而争先恐后的发言,收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在日常学习中我还经常灵活引进一些实践练习。如我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自己编了多种数学游戏:放风筝、拔萝卜、送信、过桥、配钥匙等,并在游戏中注意进行思想教育。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总之,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数学知识,还需要丰富的生活体验。这样才
能帮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一年级一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一年级下册数学生活化作业课题研究总结}.
一年级一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达
拉
特
旗
第
三
小
学
邱桂林
2011年7月
一、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1人.虽然学生的年龄偏小,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由于这些学生都刚入小学,不懂得学习,在加上数学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本学年将“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定为研究课题。希望在一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本学期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培养教师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的能力。
2、 通过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5、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6、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7、 通过研究,使数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三、 具体实施情况
1、 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每节课的导入新课时,我都创设学生喜欢的动画、故事、图片等导入新课,有效地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2、创设游戏活动,利用数学游戏学习数学知识。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不了多久,所以在上课时采用游戏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3、联系生活经验,扩大情境创设的空间。
将所学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便于学生理解。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
多媒体是数学教学中最好的辅助工具,在每节课前我都精心制作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探究数学知识。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计算教学时我都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寻找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都做得很好。
总之,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今天,那种通过反复灌输,强化作业,以外在的压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只知道呆读死记,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缺乏热忱向往的教学方法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市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课题研究报告
《数学课外作业完成情况个案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原因与目的
布置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作业效果的好坏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小学生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小学生选择“你认为你的作业量是适量”的占71%,在家长采访中,了解到“认为孩子的作业多”的占18%,“认为孩子的作业不多”的占24%,“认为孩子的作业量还可以”的占59%,可见,课程改革在小学实行之后,在作业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小学生的作业量趋于适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生课外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在小学生课外作业问题仍然很突出,如:作业观不够全面;作业形式过于单一,多为书面性作业,缺乏实践性作业;作业绝大部分为全班统一的作业,缺少分层作业。总之,目前小学生课外作业问题的现状及研究都表明了,对于小学生课外作业问题必须进行认真、科学的研究,以使实践中的作业环节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切实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二、关于小学生作业观的分析
小学生认为自己“平时总是认真完成作业”的低年级占64%,中年级占90%,高年级占38%,小学生“喜欢老师布置的作业”的低年级占66%,中年级占70%,高年级占22%,认为“做作业对学习有帮助”的低年级占93%,中年级占100%,高年级占87%,认为“学生该做作业”的低年级占97%,中年级占98%,高年级占96% ,“做作业时,遇到难题会先自己做,实在不会再问老师或家长或同学”的占73%。由此可见小学生刚入学时对做作业积极性很高,随着时间的增长,积极性逐渐减弱,并且开始不喜欢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讨厌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有甚者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感到害怕。
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 作业形式过于单一、乏味(2)作业难度的加大,有些小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就会减弱做作业的积极性,甚至采取放弃的态度(3)学习压力的增大,特别是父母期望值的加大,小学生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批评总是远远大于表扬,久而久之,使小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逐渐减弱。
小学生“更喜欢都由老师布置作业”的占53%,“更喜欢由自己布置作业”的占25%,“更喜欢由老师布置一部分作业,由自己布置一部分作业”的占21%,可见,长久以来的教育,让小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大多数小学生已经习惯于都由老师来布置作业,把做作业当成一种任务,而忽略了作业的课后复习巩固的功能。
小学生“愿意做能取得好成绩的作业”的低年级占55%,中年级占62%,高年级占50%,“愿意做能增长见识的作业”的低年级占16%,中年级占32%,高年级占48%,可见,低年级小学生做作业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取得好成绩,随着年级的增长,对做作业的目的逐渐趋于完善,对小学生而言,作业是小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而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取得好成绩。
三、关于小学生作业形式的分析
小学生认为自己“平常做的作业中书面类作业最多”的占55%,认为自己“平常做的作业中口头类作业最多”的占22%,认为自己“平常做的作业中实践类作业最多”的占7%,小学生“喜欢书面类作业”的占32%,“喜欢口头类作业”的占28%,“喜欢实践类作业”的占28%,问到“如果由你设计作业,你会设计什么类型的作业”25%的小学生选择口头类,30%的小学生选择书面类,28%的小学生选择实践类。由此表明小学生对作业的形式见得少,书面类作业常见,而严重缺乏实践类作业。作业形式以书面作业居多,有一些口头作业,但实践性的作业很少,其他类型的作业也比较少。看来老师布置的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小学生习惯于做书面类、口头类作业,但又力求尝试实践类作业。{一年级下册数学生活化作业课题研究总结}.
“平时是独立完成作业”的占62% ,“通过搜集资料来完成作业”的占7%,“进行社会调查来完成作业”的占2%,由此可见,作业形式中绝大部分是复习课本内容,而几乎没有与生活相联系的作业类型。
选择“在一个班中,老师给每个同学布置的作业都一样”的占88%,不难看出,老师平常给全班布置的几乎都为统一的作业,很少设计让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选择的分层作业。
四、研究对象的确定
1、宋福宁,男,2005年01月29日出生
2、追踪前个案资料简介
学生宋福宁,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头脑聪明,但怕经受挫折,经受磨难,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丧失信心与勇气,甚至上课时觉得自己听不懂或无兴趣还会影响到同桌和周围学生的正常上课秩序,经常忘做作业,不交作业,不及时订正作业。
3、现在个案资料简况
学生宋福宁,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控制注意力能力加强,上课能仔细认真听讲,并能做到积极发言,上课时不会影响其他同学的上课秩序,还会主动帮助老师维持上课秩序。能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懂得了了如何跟同学健康文明的相处,与同学间的争执少了,懂得尊重教师,尊重同学,能及时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考试成绩趋于平稳。
4、该生成为学困生形成原因情况分析
①、学困生形成的家庭原因
父母的不良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监管不利,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没有足够的关心和跟进。
②、学困生形成的学校原因
教师思想教育不力以及片面追求成绩。对其辅导不及时,缺少有效的方法,老师与家长之间缺少联系配合,以及对作业布置和完成上缺乏协作。
③ 、学困生形成的社会原因
一年级刚进入小学,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个性活泼好动,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数学作业有时完成情况良好,有时会忘做作业,且不喜欢订正作业,形成知识掌握不稳定,考试成绩的不稳定。
五、对策与探讨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全面的作业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没有正确的教育观作导向,就不会有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同样,没有正确的作业观作导向 ,就不会有科学有效的作业。因此,更新作业观刻不容缓。
所谓“作业观”,可以说是关于作业的一种本能的、习惯性的、总体的看法。
从教师来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无形当中或不得不形成了一种几近一致的“作业观”。这种“作业观”大致有以下特征:其一,作业是教师布置的有着明确答案的一道道练习题,它通常是书面的,所以做作业也叫写作业,当然有时也有非书面的,如背诵课文、记住定义等;其二,作为作业的练习题是对教材或课文梳理、归纳的结果,总是或力求能够体现教材内容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其三,努力追求平时作业题型与日后考试题型的一致性,“模拟试卷”式的作业就成为人们理想的作业形式。由于我们的教学恪守着学科中心,通常是把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几乎变成了就是学课本,再加上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和制约,这种“作业观”的形成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认识是对作业的狭隘理解。
在新时期,对作业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这样描述 “作业观”的基本思想或主张:有标准答案的练习题不是作业的惟一甚至主要形态,作业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是开放的而不应总是封闭的;作业可以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完成,可以由学生合作完成,不一定非得是某个学生个人的行为;做作业可以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活动,成为对知识的一种综合的运用;做作业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因素相融合的过程;对于学生做作业,我们同样应该重结果但更重过程,要善于关注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做作业的目的,除了复习巩固、加强记忆、领悟考试方法与技巧之类外,更有意义与价值的,是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加联系、接触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更广泛的交流和交往的机会。
从家长来看,在家长采访中,“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外,家长还布置其他作业”的占41%,可以看出,现在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另外布置家庭作业。
长期以来,作业作为书写的一种方式,服务于评分和考试,成为社会、家长、教师监控学生的一种手段。学校没有作业,老师不布置
作业,往往会给社会、家长带来恐慌。在这种实践活动方式下,家长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而不是作业的发展功能。家长往往关注更多的是孩子做了作业没有,而不太关注孩子是如何做的。作业成了强制的活动和机械、重复的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现代教育存在的弊端。
要消除这种弊端,必须使家长明确作业的发展功能,把作业作为孩子发展的方式,赋予孩子自主作业的权利,通过作业,为孩子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时空,为家长提供了解孩子发展进程的途径。 从小学生来看,在小学生调查问卷中,选择“希望老师改变作业形式”的占32%,“不希望老师改变作业形式”的占39%,出现这种比例的原因有:(1)小学生对作业观存在误区,认为老师改变作业形式就是不布置作业。(2)学习成绩好的小学生担心老师改变作业形式后,自己在学习上就没有优势了。
小学生应该从作业观念层面上对作业活动进行再认识:(1) 要更新小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这一错误观念,才可让小学生接受课程改革中的作业。(2) 让小学生认识到作业是学生思维与能力的表现。(3) 让小学生正确认识作业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作业重在过程的学习,而不是作业的结果。做作业不是为了考试能取得好成绩,而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发展。
(二)、采用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
做练习、抄写、默写、朗读、背诵和复述等书面、口头作业是小学生作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否定这类作业的功能。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业的功能包括:首先,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其次,有利于技能技巧的形成。另外,做作业对学生具有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作业是学生必须认真完成的学习任务,要出色完成课外作业,必须克服许多困难,排除各种干扰,集中精力,耐心细致地做,要认真动脑,书写工整,细心检查,坚持不懈。通过做课外作业,可以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锻炼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发展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踏实、严谨、自觉、主动和富有自制力等性格特征。最后,做作业有利于小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小学生会经常和同伴进行交流,培养了小学生的合作精神。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作业的过程、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而书面、口头作业不能最好地发挥这
备课组工作计划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
宋永宁
二〇一五年九月一日
“一年级口算能力培养”课题研究计划{一年级下册数学生活化作业课题研究总结}.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课题背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一年级作为起始年级,是学生口算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因而对一年级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目的
1.激发口算兴趣
2.加强学生的口算基本训练
3.注重算理教学,加快口算速度
4.在多种感官上齐下功夫,提高口算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数学逻辑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逻辑
智能又包含了人的计算能力。口算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数学素养。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智力、思维)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也就是说,儿童时期的智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十分重视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口算练习,数与数的运算能积极刺激大脑,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三、实施方法
1.手脑并用、直观演示、建立表象。 从直接感知实物过渡到表象的运算,是低年级口算的重要形式。因此,要从学生认识10以内数开始,就始终注重直观教学。课前师生共同准备大量学生喜爱的实物图片、小棒等。课堂上认学生数一数图片、小棒,再数一数自己的小手指,强化数感训练。再通过分一分、并一并的直观操作活动建立表象,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减法。
2.注重算理教学,加快口算速度。 在口算教学中,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生理解算理。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不仅仅教给学生正确合理的
算法,而且要十分重视算理教学。通过说理训练,方法活了,口算速度也加快了。
3. 说理训练助口算
抓好说理训练,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本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在完成口算训练的同时,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组织各种不同年级段的口算比赛,对表现优异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激发学生进行口算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口算能力。
四、实验步骤
1.培养学生口算的兴趣。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想学”。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 2.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口算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检。
一看:小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看错符号。因此,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看错题目,这是正确口算的前提。
二想:确定运算步骤。
三算:低年级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计算。
四检: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3.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
训练学生做题要有耐性,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口算题
也要谨慎。教师要求学生无论是简单的口算题还复杂的口算题都要耐心细致地口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4.培养坚强的意志。
要提高口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长期坚持
的训练,才会有成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口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晚上坚持练5分钟。口算教学中,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和笔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就会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5.重视口算训练。
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笔算,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做到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一周一次组内测试,不定期举办口算比赛等,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6.安排专门的改错课。
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类似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