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点击: 2013-11-03
10大IT企业名称背后的故事 来源
10大IT企业名称背后的故事 来源: 崔宇宸的日志
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黑莓、苹果、Yahoo、Twitter,、Android、Foursquare等IT企业或产品的名称成为目前科技媒体上最常见 最火爆的名词, “Google”和“微软”这样的名称相对来说容易理解一些,前者源自于同音异形单词googol(意思是“巨大的数字”),而后者则是 “microcomputer”(微电脑)和“software”(软件)的组合。那么,Twitter等其他著名企业及产品的名称又是从何而来呢?
1.Twitter(推特)
Twitter(中文称:推特)是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Twitter这一名称是从帽子中抓阄抓出来的。一天,旧金山的播客(视频分 享)创业公司Odeo几名技术人员举行了一个集体讨论会,决定给他们的产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候选名单最后缩小至包括Jitter和Twitter在内的 名称,他们决定将这些名称都写在纸上,放进一个帽子中,通过抓阄决定命运。Twitter最终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创始人比兹·斯通也非常喜欢这个名字,感 觉它像鸟儿清脆、短促的叫声,不但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且非常悦耳动听。
2.Android
Android是基于Linux内核的软件平台和操作系统,早期由Google开发,后由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开发。Android的标志是一个绿色小机器人,而联合创始人、前公司CEO安迪·鲁宾确实酷爱机器人。Android的另一位创始人 尼克·席尔斯表示:“如果你与安迪以及他的机器人在一起,就得小心了。我亲眼见到他的宠物狗攻击他的机器人。”
3.Foursquare
Foursquare是一家基于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的手机服务网站,并鼓励手机用户同他人分享自己当前所在地理位置等信息。Dodgeball是丹尼斯· 克罗利在移动社交网站领域的第一次尝试,这家公司在2005年被谷歌收购。在谷歌扼杀了这个项目后,克罗利创建了移动社交服务网站Foursquare。 “Foursquare”最早是美国儿童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有人不禁要问,难道克罗利小时候在儿时游戏上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其实并非如此。据 Foursquare公关经理介绍:“丹尼斯之所以将两家公司以儿时玩的游戏命名,是因为它们都被设计成充满乐趣的服务。”很显然,Foursquare 始终是克罗利的第一选择,只是在他创建Dodgeball时,这一域名已被别人注册。
4.37signals{it行业的故事}.{it行业的故事}.
37signals是一个创造简单的、专一的软件的小团队,其产品可以帮助你协同工作,组织团队。与许多伟大的创新一样,37signals的名称灵感 源于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一天,37signals的联合创始人卡洛斯·西古拉正在观看一个名为NOVA的科普节目。他从中了解到,为了寻找外星 生命,人类在不断分析来自外太空的无线电波。虽然几乎所有的信号来源都已得到确认,但仍有37个信号没有得到解释。
5. Yahoo!(雅虎)
雅虎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和全球互联网服务公司,提供一系列的互联网服务,其中包括门户网站、搜索引擎、雅虎邮箱、新闻等。大卫·费罗和杨致远在美国斯坦 福大学攻读博士时创建了雅虎。这个网站最初含有用户最喜欢的网络链接分类列表,令雅虎最早的公司名称“杰瑞与大卫的万维网指南”至少很准确,虽然让人很难 记得住。雅虎其实是“另一种正式层级化体系”(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英文首字母缩写形式。但根据雅虎方面的说法,两位创始人选择这个名称,是缘于Yahoo这个单词本身的定义:“粗鲁、简单、粗野”。
6.Adobe
Adobe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何塞的电脑软件公司。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查尔斯·杰斯克和约翰·沃诺克曾为施乐公司效力,当时居 住在加州小镇洛斯拉图斯,而碰巧有一条名叫“Adobe Creek”的小溪从这个小镇穿过。根据维基百科有关“Adobe Creek”的介绍,这个名字源自19世纪一位加州州长在附近住过的一栋房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Adobe是以建筑物命名的。
7. BlackBerry(黑莓){it行业的故事}.
黑莓是一款手机的名字,它采用双向寻呼模式的移动邮件系统,兼容现有的无线数据链路。人们普遍认为,按键形似草莓种子,是RIM公司将这款产品命名为 “黑莓”的原因,但这种说法不足为信。黑莓这一名称纯属营销策略。RIM公司在电子邮件中对此作出了解释:“RIM希望这款产品名称独特、有趣、具有纪念 意义,同时在国际上叫得响,对各类用户有吸引力。RIM决定挑选一个具有内涵的单词作为品牌名称,而不是描述性单词或编造出来的单词。”
不看后悔看了更后悔的四个故事
不看后悔看了更后悔的四个故事
故事之一:手中名片
一对已结婚十多年的夫妻去城市的另一端去看朋友,回来时天色一晚,又逢末班车,丈夫说,咱俩从前后两个门挤上去吧,人太多了。妻子点头同意。从前门挤上去的丈夫站在车厢中间,被一层层的人拥挤着,十分难受。忽然就有一只手悄悄的抓住了他的手,凭感觉他知道那不是妻子的手,因为妻子的手肯定没有那么温热,柔软,细腻而动人心魄…..他真希望这车能一直不停的开下去,哪怕到天亮都可以。继而又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他怎么注意到我的?她叫什么名字呢?怎么样才能和她联系呢?忽然脑中一闪,将自己一只的名片悄悄取出一张塞在那只可爱的小手里。车终于到站了。丈夫恋恋不舍的下了车。从另一侧门下来的妻子看起来并没有觉察到什么。两个人横穿马路时,一辆摩托车疯也似的冲过来,妻子稍稍犹豫了一下,还是用身体撞开了丈夫……
丈夫抱着浑身是血的妻子跑到医院,天亮的时候,医生出来告诉他,我们已经尽力了,你妻子只想见你最后一面。丈夫走进病房时,妻子的一只手攥成了拳头,后来那只手像电影里的镜头一样缓缓张开,丈夫的名片悄无声息的滑落 来….
故事之二:一把锁和一把钥匙
一把锁和一把钥匙故事的开头似乎是大家听了一千遍也都烦了腻了的那种。某某男人原本贫困,下海后几经努力终于发了财。发了财就饱思淫欲地越看自己的妻子越难看,男人说咱俩离婚吧。女人开始几次都不同意,后来说好吧。给我五万块钱我就离。男人就给了女人五万块钱。两人又没有孩子。也就通通快块的分手了。分手之后的男人很是潇洒了一阵子。但没有多久他就厌倦了这种生活。一天,他在雨中候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面貌姣好的女孩,女孩也冲他点头微笑。他心中蓦然一动:好熟悉的眼光啊!后来他们搭讪起来,然后开始约会,再后来他们就结了婚。婚后妻子除了温柔体贴地照顾他之外,平时总是缠着他问他前妻的一些事,没到这时候就令他不知说些什么才好。女人还保留了一个小小的箱子和一把精致的钥匙,总不让男人看。直到有一天,女人卧床不起,她把钥匙交到的男人的手里时很平静的说,我死之后你可以打开那个箱子啦。女人终于离开了人间世,再次失去妻子的男人迫不及待的打开了那个让他牵挂已久的箱子。箱子里只有一个厚厚的日记本,日记本里讲述了一个女人整容的前后过程。一把锁怎么可能只有一把钥匙,只不过原配只有一把,而替代的却很多。只要我们一直留意着原配,不把它弄丢,其他钥匙是永远都用不上的。
故事之三:一只脚和两条性命
讲这个故事的是一位来自南方的朋友,现在在上海。他说这个故事的背景可能是无锡,或者是一个类似的地方。是真事。女的是一家电视台的主持人,生的明眸皓齿,男人是一个名声鹤起的青年作家。两人都好年轻,本不打算这么早就结了婚,不料一不小心女方怀了孕,两人商量说还是结了婚再说吧,两人就去登了记并选择了结婚的日子,也怪女人天性太浪漫了吧,女人坚持洞房花烛要在船上才浪漫。于是两人就搭乘了一艘太湖的游船。半夜时分两个人听见舱外有许多异样的响声。接着广播说船船触了礁,并在下沉,请大家赶快逃生吧。男人就拉着女人跳出窗子扑进水里,那天夜里风高浪急,不怎么会游泳的女人只几下就呛了水,正在这时他看见男人游了过来。她想这下可好我男人来救我了,于是一把拉住男人的胳膊,夜色中的男人忽然很凶恶的吼了一声:“快放开我!”女人还不知怎么回事时,男人一脚揣在女人的胸口上,这一脚
踹地女人万念俱灰。也许是命不该绝吧,女人最终还是获救了。女人上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那男人解除了婚约,并去医院打掉了那个不幸的小生命,
后来有一天女人接到了那个男人托人转给她一封厚厚的信,信中详细地剖析了人性和人的本能,并不要求女人原谅他,只要求女人好好活着并照顾肚中的孩子。女人看过信后颇觉不详,赶到男人的住所后才发现男人自杀了。他用了一种奇怪的方式,据说那是世界最残忍的一种结束生命的方式。
朋友讲这个故事是在我们给他接风的一个酒宴上,他讲过之后大家就都没了胃口。一个朋友叹息说,那女人并不值得可怜,她害死了两条生命,一个是自己的丈夫,一个是自己肚中的小生命。无论如何,这是一场悲剧。大家又都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就有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老兄焦躁起来,大声说他妈妈的自古有句古话叫做“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夫妻嘛,不就那么回事!俺老婆以前恋爱那会儿总问我,要是有一天我和你妈都掉进水里,你先救哪一个?害的我好几天脑子都疼,现在我说去你妈的,老子也不会游泳,先自己逃命在说吧!大家就都哈哈笑起来,于是又都举起酒杯,又开始了觥筹交错的场面。
故事之四:心脏的故事
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到了出嫁的年龄,也许是因为心脏病的原因,先后谈了几个小伙子都吹了。女孩很伤心。家里人开始为她张罗换心脏的事。终于有一天,好机会来了,一个出了车祸的女人的心脏被移植到了女孩的身上,手术非常成功。看着手术后一天比一天健康的女孩,大家都为她高兴,然而还有一件更让人高兴的事,那就是有一个英俊潇洒,各方面都非常出众的男孩突然闯进了女孩的生活,他对女孩一见倾心,百般呵护,没多久,两人就在女孩亲友的一片祝福声中举行了婚礼。婚后女孩发现丈夫有一个奇怪的举动,那就是喜欢伏在女孩的胸口上听女孩的心跳声。开始女孩好高兴好激动,后来女孩听丈夫的一个亲戚说丈夫原来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妻子,那个不幸的女人死于车祸,她那本不属于自己的心动了一下,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找到了那家为自己做移植手术的医院,,好心的大夫告诉了捐献者的名字。回家后女孩细心翻拣丈夫的东西,终于在一本厚厚的书中找到了一张字条,那个字条上赫然写着那个名字。
一个创业者的故事——小屋的故事
一个创业者的故事——小屋的故事
文/小屋
#写在前面#我是一个80后,目前和几个朋友辞职创业,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光合原品,打算通过微信小店卖酒。之前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我还是辞了,内心总想做点什么,就走上了创业这条不归路。80后的骨子里总是容易带着点略显消极的情怀,有好,有坏。对于我这样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来说,选择晒自己的故事,已经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了。一定程度上为了创业是在自断后路,求得监督,以此鞭策自我。{it行业的故事}.
=======正文分割线=======
一
五月份的一个下午,新租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朋友,小黑。 小黑是一名设计师,我们认识有六七年了,他比较了解我们创业的过程,偶尔也会帮我们一些忙。我们很快聊到了创业。
我是和另外的四个朋友孝峰、继辉、小龙以及老孟一起创业。那段时间我们已经确定创业的方向,但是没有想好合适的品牌名字,确切的说还没有找到品牌的理念在哪里。
听完这些,小黑给我们分享了一段经历。小黑老家是山东招远,地处胶东半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在那儿盛产一种小米。这种小米形体金黄,味道很香,是好米,当地十里八乡的人都爱喝这种小米粥。但这种小米有个特点:耐煮。很费火,不爱熟,一般要熬一两个小时。
每次从老家回来,小黑都喜欢带一些这种小米,分给邻居朋友们品尝,也会多嘱咐一句这种小米需要多熬上一两个小时。尝了后,朋友们都说这种小米粥真香,纷纷打听哪儿能买到。以后每次回家,小黑总要尽量多带些回来。小黑说,其实每次开车驮着那么一大袋的小米回来的时候,媳妇总是会埋怨一番。但他觉得让朋友们吃到这种小米,他会有种带着点感动的高兴。他很喜欢攥一把这种小米,在手上有种糙的感觉,会让他想起自己家里种谷子的情景,会想到小时候田地里飞奔的野孩子。
小黑说,这也许就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可能和我们做酒要表达的相似。
二
阿郎是我在易到用车工作时认识的一位哥哥,北京人,一家叫埃蒙小镇的云南餐厅的老板。
阿郎对易到的创新业务模式非常感兴趣,所以后来签约成了一名易到的服务司机。我当时正好是做线下产品工作,就这样认识了他。
很喜欢听郎哥聊天。郎哥酷爱旅行,特别喜爱去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去感受跟城市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他的足迹踏遍西藏、甘南、贵州、云南等地,不乏一些冒险的经历,甚至还曾偷渡出境去了缅甸,只为体验当地佤邦的真实生活。
郎哥说,旅行路上也有很大的孤独感,也会经历很多危险,是天堂,也是地狱。但在他的世界里,旅行本身比生命还重要。
郎哥餐厅的服务员,全部都是一群来自少数民族的年轻的孩子。有很多人都是生长在山区,想出来看看,郎哥就把他们带到了北京,安置在自己的餐厅。
这些孩子们喜欢唱歌。每当餐厅打烊的时候,这些孩子们就喜欢在路边围成一圈,喝着烈酒,弹唱着来自深山里的歌曲,时常引来城里的路人驻足。
郎哥说,虽是在城里,这些孩子们依然简单,快乐。
三
当我决定从易到用车辞职出来创业的时候,有很多朋友不理解。 的确,我在易到做得不错,公司也有前景,在旁人看来,没有理由离开。
促使我下决心的,是春节期间,父亲的去世。这件事让我好生愧疚,让我的情绪也变得很复杂。亲人的离去,刺到了我原本裹着安逸
的痛;原来,我还有好多事需要去做;原来,有些最亲的人和最想的事,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好几年前,我就有了一些创业的念头:
我想过在iPad上做一款字帖的临摹应用,让喜欢书法的长辈们,可以和年轻人一样享受科技带来的愉悦;
我想过做一个试穿衣服的插件,网上购买衣服时,可以模拟试穿效果,帮助网上购物的人群;
我想过做一款Hi宝贝的APP,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年轻的父母或准爸爸妈妈们,记录下宝贝每个时期的变化和成长,让每个宝贝都拥有一棵成长树。
这些或从未开始,或半途而折,都没有了后来。
初心,人生路上众人皆有,但多数之人常被生活和工作的影子遮掩,行到最后,望穿秋水,不见高轩。
四{it行业的故事}.
我生于1980。
有时候,我很佩服身边一些很年轻的朋友,他们生活很难,但他们敢做。
人生总有艰难。
十年前,当我独自来到北京的时候,我眼里的世界还没变化,我只是寄予一份工作,我以为我会很本分。
十年中,北京给了我野心,燃起了我的梦想,但世界已然变化,在凭工资已不能买房的时代,我总在不断隐藏自己的野心„„八零年代人,总是带着那个年代所具有的诗性情怀;成长后,在情怀与现实的碰撞中,总是展现着顽强的隐忍。
有些人,一隐忍就成了一辈子,世人称之为理性。
十年后,而我终于决心打破我理性的束缚走上创业的路的时候,却发现这条路也充满着虚幻和荆棘:在媒体的渲染下,“九死一生”放大成了“九生一死”,梦想的创业者们在用他人的、与己无关的成功来让自己血脉偾张,定义名利的成功,忘记了因何出发;在 BAT的背景标签参照下,创业者也暗含着不同的阶层,高富帅总是比屌丝更受欢迎。而我也差点掉进了创业陷阱中,草根创业并不容易。
创业本是源自内心的理想,是一次生命体验的旅程,可以是一件苦中作乐的事情,而如今,也会演变成了现实的名利场。
可是万事总怕信仰。十年的时间已经给了我很多的历练,我信仰草根创业者有自己的顽强。每天醒来,我总以“创业可能还是会失败”来提醒自己,做好每一天。在我的内心总保留着那个诗性情怀,这个情怀催人向前:今天的事,原本没那么复杂,只是想去做好;一切起于初心,归于实践,无需假设,无关成败。
一个人,只有自己经历过后,才会明白:梦想,现实,原本就是谁也不欠谁的。
五
有关计算机的故事集
有关计算机的故事集
故事一:IT在英美日中的简要发展故事
IT技术起源于欧洲。国际计算机界公认、当之无愧的计算机之父,系19世纪英国剑桥大学的巴贝奇教授。然而,由于缺乏政府和企业的资助,巴贝奇直到逝世,亦未能完成他所设计的差分机和分析机。英国人很快便遗忘了巴贝奇的理论。但是,1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教授却在IBM的资助下,将巴贝奇的梦想变成了现实,1944年,艾肯根据巴贝奇理论研制的MARK I成为IBM大型机的鼻祖,它奠定了IBM在国际IT市场大型机领域的领导者地位。
IT技术起源于欧洲。国际计算机界公认、当之无愧的计算机之父,系19世纪英国剑桥大学的巴贝奇教授。然而,由于缺乏政府和企业的资助,巴贝奇直到逝世,亦未能完成他所设计的差分机和分析机。英国人很快便遗忘了巴贝奇的理论。但是,1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教授却在IBM的资助下,将巴贝奇的梦想变成了现实,1944年,艾肯根据巴贝奇理论研制的MARK I成为IBM大型机的鼻祖,它奠定了IBM在国际IT市场大型机领域的领导者地位。
英国人图灵被尊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二战期间,图灵一次又一次地帮助英国政府破译了德国人的密电,使盟军舰队一次又一次地避免了德军潜艇的袭击为他的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英国人却似乎并不像美国人那样在意图灵在计算机理论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966年,在图灵去世的第12年,美国计算机协会ACM(而并非英国计算机协会BCS)专门设立了图灵奖。该奖被看做是国际IT界的诺贝尔奖,它极大地鼓励了美国IT领域的科学家,置身于相对寂寞的研究室,潜心从事那些基础、前瞻和长期性IT项目的研究。
50年漫长的助跑
1946年,在政府资助的美国宾洲大学国立实验室,冯·诺依曼教授等4位科学家在经过了7年艰苦的研究工作之后,终于推出了全球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8年,在AT&T贝尔实验室从事长期基础性研究的物理学家发明了晶体管,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紧接着,1954年,全球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在贝尔实验室投入运行。1955年,晶体管的发明人之一,肖克利先生创立了肖克利实验室和他自己的公司。两年后,包括诺宜斯和摩尔在内的8位年轻的科学家离开了肖克利实验室,创立了仙童公司。在贝尔实验室晶体管技术的基础之上,诺宜斯发明了晶体管的集成电路技术,而摩尔则于1965年发表了摩尔定律,1968年,诺宜斯、摩尔和格罗夫离开仙童,创立了Intel,诺宜斯的晶体管集成电路技术和摩尔的理论,为Intel后来的腾飞提供了领先于全球的技术基础。同年,仙童还孵化出了AMD。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今天的Intel和AMD,甚至包括摩托罗拉等公司的芯片技术,实际上受益于半个世纪以前贝尔实验室3位物理学家所做的基础研究。
在软件的核心技术方面,政府投资的MIT国立实验室发明了Muldics分时操作系统,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则发明了XDS940分时操作系统,这两项发明为此后贝尔实验室编写第一个Unix版本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源于政府投资的发明还有BASIC和PL/I语言等。另外,IBM的科学家发明了FORTRAN语言。贝尔实验室发明了C语言,并正式发布了Unix操作系统。施乐公司的Xerox PARC开发了著名的以太网、激光打印技术,特别是其发明的可应用于PC上的图形界面、鼠标设置和"所见即所得"编程
语言,为12年后苹果推出Macintosh、微软推出Windows操作系统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欧洲人发明了Pascal以及后来的Linux。
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基尔代尔教授使用其自创的PL/M语言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微机操作系统CP/M,但PL/M语言被普遍看做是PL/1的翻版。微软公司1981年为IBM PC所开发的DOS,则被认为汲取了PL/M、BASIC等众多基础研究成果的营养,而后来的Windows更被看做是建立在前些年基础研究成果之上的实用型产品。DOS本身并无惊人之处,在技术方面比尔·盖茨除了熟稔于BASIC以外,别无所长。与其说他是一位技术天才,不如说更多地是一位幸运的市场天才。
半个世纪以来,如果说美国人在高性能机和软硬件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成就,那么其中企业的投资与政府的投资发挥了同样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因特网产业在美国得以迅速膨胀,则几乎完全得益于政府的投资以及相关的政策。1968年,美国政府高级研究计划局投资兴建了阿帕网即ARPAnet,阿帕网的初衷拟在高校、国立研究所和政府机构之间互通信息。1969年9月2日,加州大学的克莱因罗克,首次破天荒地将计算机连上了一台冰箱大小的路由器,并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对话,克莱因罗克后来被尊为因特网之父。1995年4月30日,在克林顿政府的倡导下,ARPAnet的经营权正式被交付给了AT&T、MCI等私营公司,ARPAnet终于步出象牙塔,走向商业化,演变成了今日真正意义的Internet。当时Internet的网民仅为数百万人,但在如今仅仅不足5年的时间内,网民数量就已接近两亿。Internet产业被普遍看做下一个世纪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19世纪,英国的IT研究水平比美国整整领先了100年,却由于缺乏研究经费而中途夭折。直到20世纪中叶,在图灵的时代,英国在IT理论领域的研究水平仍旧遥遥领先于美国人,但由于美国政府和以IBM、 AT&T为代表的企业对IT技术的基础性、长期性研究项目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和慷慨的投入,才使美国在IT领域前瞻性、基础性、高风险性研究项目方面逐渐超越了英国和整个欧洲。但是,从二战以后一直到80年代,长达30多年的时间内,美国人在IT基础研究领域辛勤的耕耘显然并未立刻转化为生产力,也并未立刻替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明显的回报。50~60年代,美国人藉兴建高速公路,而在汽车等传统工业中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70~8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了漫长的低迷期,领先于全球的IT领域基础研究方面的成果,仍处于酝酿和积蓄能量的阶段。直到90年代以来,经过了将近50年的助跑,IT技术终于为美国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日本人"凝固"的微笑
数年前,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志得意满地批评美国IT业界,虽有杰出的基础研究水准,却缺乏将发明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所以在美日产品和贸易的竞争中屡遭失败。盛田昭夫认为,贝尔实验室虽然发明了半导体,但却将它束之高阁。盛田十分满意自己的索尼公司将技术买去后迅速制成了小巧玲珑的半导体收音机,索尼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收益。然而,不久后,人们便发现美国人虽未将半导体技术用于收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但也从未将其束之高阁,事实上,贝尔实验室的发明很快演变成了IT领域的大中型机、PC机以及信息电器等硬件的核心技术。
由于日本人过分强调产业化、过分追求短期的市场收益,日本的政府和企业从无耐心在IT领域的基础性、高风险性、长期研究项目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与辛勤的耕种,致使日本在IT的技术水准与产
业发展方面,其整体水平始终落后于美国。美国人掌握着IT领域的核心技术,日本的IT产业迄今为止基本上始终处于一种"跟风"的状态。即使索尼的半导体收音机、佳能的打印机等低端产品取得了局部的市场成功,亦远远未能从总体上改变这一态势。被誉为"光通信之父"的日本物理学家西泽润一先生不久前对传媒诚恳地指出:"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科学技术,不能纯粹模仿别人,日本在这方面就失败了!"最近两年,日本经济繁荣的泡沫被挤碎之后,陷入了亚洲经济危机的萎顿,一时间难以自拔。在如今日本的顶级科学家西泽润一先生的脸上,再也找不到昨日精明的企业家盛田昭夫式的窃喜,西泽先生表情沉重。然而,几乎与此同时,IT技术带给美国新经济的奇迹,却令全世界瞠目结舌! 前人栽树 后人纳凉
最近10年以来,美国似乎迎来了有史以来最漫长的经济繁荣期,增长提升、生产力提升,一些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学家一直预计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似乎全都消失了。据英国《经济学家》载,1998年,IT业在美国GDP中比例已升至8.2%,超过了汽车等传统产业,首次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1995~1998年,全美经济增长额平均有35%源于IT业,其余没有任何一个产业的贡献可与之相提并论。IT产业孵化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并使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远远高出普通美国人的平均收入。美国生产力权威——西北大学的罗伯特·戈登教授指出:同样在1995~1998年,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力表现如坠无底深渊,非耐久制造业生产力增长趋缓、除电脑以外的耐久制造业生产力亦趋缓!美国商务部的最新报告《新兴数字经济Ⅱ》预计,到2006年,将近一半的美国劳动力将投入IT业。老成持重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终于在今年年初小心翼翼地发表了讲话,认为IT业系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而因特网经济则被普遍看作21世纪美国经济增长新的市场兴奋剂和未来经济的核心。
很多人将美国90年代以来的新经济奇迹归功于克林顿政府,该届政府为因特网经济一路拧亮了绿灯,首次倡导了"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地球"等概念,并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新经济奇迹被看作了克林顿的政绩,正是倚靠于斯,克氏的民意支持率居高不下,始终未被斯塔尔、共和党等赶下台去。 1997年,克林顿总统亲自倡导建立了"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即PITAC,该委员会汇聚了美国IT领域学术界和企业界近百名顶级人物。去年年初,在该委员会每年一度最新提交的报告当中,却对克林顿在IT领域显赫的政绩只字未提。该委员会认为,今日美国新经济的奇迹,得益于历届美国政府在IT领域高风险性长期研究项目当中长达50年的积累性投入,这种投资早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总统执政时期便开始打下了基础。言下之意,克林顿只不过是一个顺势而为的享福之辈。不仅如此,总统咨询委员会还对克林顿执政期间,在政府投资的IT研究领域所出现的轻"基础"重"应用",趋"短"弃"长"的严重偏差,展开了尖锐的批评。该委员会指出,政府投资在IT研究领域出现了汹涌的应用化大潮,这股潮流将把未来的美国置身于一种危险的境地。值得一提的是,克林顿对此说法深以为然。年初以来,克林顿除了继续到处宣讲"电子商务"、"数字政府"之外,政府投资的应用化潮流已经开始得到了扭转。
事实上,从二战期间直到80年代,长达40年的漫长岁月里,以IBM、AT&T为代表的美国IT企业,在IT领域基础性、前瞻性长期研究项目方面,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从所做出的贡献来看,丝毫不逊色于历届美国政府曾经付出的努力。IBM公司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其自身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它保证了IBM数十年以来,始终在国际IT市场的大型机领域占据领导者的地位。然而对于AT&T和美国施乐等
公司而言,它们在IT领域基础性、前瞻性长期研究项目方面的慷慨投入,却更多地演变成了国际IT业界的公共财富。80~90年代,当Intel、AMD、微软以及苹果等公司迅速崛起之际,贝尔实验室和施乐Xerox PARC中心在50~70年代所做出的有关晶体管、有关"所见即所得"等基础性、前瞻性的IT研究成果,事实上分别演变成了这些后来居上的年轻公司们迅速发迹的垫脚石。
21世纪,美国的领导者地位岌岌可危?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厚积薄发的IT技术为美国经济插上了梦幻般飞翔的翅膀。另一方面,克林顿总统的"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PITAC在最新的调查中,也惊异地发现,最近10年,美国的IT公司们纷纷大幅削减了其在长期基础研究领域方面的投资,转向短平快的能够迅速带来商业利益、所谓任务导向型市场项目的开发,这些短期项目的平均周期最长的不超过两年,最短的大约仅为3个月。 PITAC认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IT产品、通信设备以及服务市场所出现的平民化浪潮。PC、信息电器等产品的大量涌现,加剧了IT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已经从80年代技术竞争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转向了包括价格、服务、包装、营销方式和技术在内的全面竞争,多数IT公司的低端产品利润率下滑。全球前5大PC厂商中,竟有包括IBM在内的3家公司在PC营销中出现了亏损。而赢利的Dell,以及苹果等最近的成功完全依仗的是其独特的营销手段,甚至于特殊的外观形象,技术在PC市场的竞争当中似乎已经不复重要。PC、信息电器等IT产品沦落为制造业,已经不再被称作高科技。在有关价格和利润率强大的竞争压力之下,IT公司不得不调整其研究方向、取消其在长期前瞻性基础研究领域方面的投入,缩短研究周期,以降低成本,紧紧跟随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90年代,全美的IT公司用于满足市场需求短期产品的研发经费高达每年300亿美元,占据全部IT研究经费超过90%的比例,比80年代多出了两倍。现在,即使在美国,也已经很少有IT公司愿意为10年以后才会获得的收成而投资了。
AT&T的贝尔实验室曾经专注于基础研究,先后产生了3项获诺贝尔奖的成果、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实验室为国际IT业界所做出的贡献,曾经为AT&T赢来了极高的声誉,但其因此而获得的经济收益却微乎其微。AT&T和施乐等公司实际上长期承担了本该由美国政府承担的投资和义务。这对于美国的社会而言,不啻为一件幸事,但对公司本身而言,却被一些人看作得不偿失、愚蠢的商业行为。近年来,在贝尔实验室被划归朗讯公司以后,精明的朗讯人大幅缩减了其在长期基础研究领域方面的投入,转向短期项目,其研究成果的平均转化周期从原来的10~13年,迅速缩短为2.5年。即使IT业的头牌明星IBM,最近5年以来,迫于竞争的压力,也相对增加了对短期应用型项目的研发投入。而PC工业的灵魂——Intel和微软等公司更甚,其研究成果更新换代以及投入市场的周期最快的已经缩短到了半年甚至3个月。
不仅如此,PITAC还发现,即使由政府投资的IT研究项目,一方面总体投入严重不足,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1998年收到了1100封信和850个IT申请项目,但最终只能给75个项目投放资金。2级中心ASCI等的情形类似。为了取得入围资格,研究者们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写信提出建议上,这对他们的研究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PITAC认为,联邦政府投放在IT技术研究方面的资金太少了。对此,最大的受害者并非这些研究人员,而是政府本身。它直接危及了美国在未来IT产业方
面的创新能力和在21世纪信息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这导致了当前对于IT技术库存资源方面的掠夺性开发。另一方面,政府投资的IT研究项目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急功近利、转向应用的趋势。大量的政府投资没有被运用到保持IT经济的增长、战略的制定、和美国社会重要的领域。50~80年代,美国政府在IT研究领域方面的投资绝大多数被用于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高风险性的IT项目,最著名的例如Internet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以及高性能并行处理机、HPCC的研究计划等。但是最近10年,应用型、短期的IT研究项目大量涌入。1995年,超过2/3的政府投资项目转向了短期的应用项目,最近两年,政府在短期应用项目方面的投资持续上升,甚至已经占据了高达95%的额度。
即便如此,PITAC仍旧认为,美国政府不应因此而苛求私营化的IT公司,强行承担IT领域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长期研究工作,除非这些公司出于自身市场需求,自愿地进行投资。但是,PITAC大声疾呼,当前,政府所投资的太多的钱被用于短期应用型、任务导向型的IT研究计划,而长期基础性的研究项目比率太低,其比率不足5%。这是以失去明日领导权作为代价所换来的短期的超速发展。这是对于明日的IT资源所进行的掠夺性开发。美国政府必须尽快扭转出现在政府投资IT研究项目当中,汹涌的应用大潮。否则,美国将不得不在未来的10年内面对经济增长的严重萎缩,新经济增长的梦幻将因此而破灭。美国将在2010年以后失去其在国际IT领域领导者的地位。由此而使美国经济所遭受的损失将远远大于政府理应支付的长期性IT项目的研究经费。
投资于未来
PITAC洞察到,一个单独的IT公司越来越无力为那些不可能被它自己所收获的长期项目进行投资。长期的基础性研究项目,往往演变成了IT领域的公共资源。它们为IT产业创造了更多新的思想库、知识库和方法库,并准备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它有助于催生新的公司,也为现有公司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智力资源的库存,同时,它还为美国社会创造了更多新的工作机会和更多的税收,进一步提升了美国经济的生产力、公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美国经济在21世纪的竞争力。PITAC认为美国政府责无旁贷,应当全面地承担在IT领域基础性、前瞻性、具有高风险性长期研究项目方面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义务。PITAC认为,政府播种在IT长期研究领域的投资,其收成并不一定能在下一个10年当中获得,但却一定会在下一个40年当中获得。
PITAC建议大幅追加美国政府在IT研究领域方面的总体投资。这些资金将被追加到软件、高速因特网、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和IT作用于美国社会与经济方面的影响等长期的研究课题。PITAC建议将25个国立研究机构中大约1000名科学家的研究经费从每年15万提升到50万美元。将另外50个机构中2000名科学家的研究经费从每年10万提升到25万美元。PITAC认为,应当以丰厚的研究经费吸引更多的、刚刚毕业的IT博士投身于学术环境,致力于长期基础性领域的IT研究项目,从而避免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被私营的IT公司夺走。PITAC预计在未来5年内吸引2500名博士,其中1000位博士将获得每年25万美元的经费,另外1500名博士将获得每年10万美元的经费。PITAC认为,只有大幅提升政府投资在长期高风险性IT研究项目方面的人均研究费用,才能够重新夺回高校、国立实验室和优秀的IT研究人才的注意力,促使他们重新投身于寂寞的"象牙塔",致力于长期IT项目的研究。避免IT公司以高投入和高薪夺去宝贵的智力资源。
有趣的小故事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里面一个被称为成功的小故事,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有趣的事情发生在着名的法国作家伯纳德。
我认为,伯纳德的思想和我们普通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答案也许是:我抓住最珍贵的图片。但伯纳德的答案是聪明才智。
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而是最可能实现的目标。
目不窥园的故事
目不窥园的故事
在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在年少时就读书非常刻苦认真,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常常回到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后鸡一叫,就又来读书,总共也不到3小时。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总是读书。有人劝他出去走走,不要老跟家里读书,他去说“我不读书,只顾去玩,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讨论诗书。”后来他长大了,是有名的高等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有的是比较有名的,董仲舒饱读诗书,才有此成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