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点击: 2013-08-27
it名人和成功企业的传奇故事
南存辉,正泰集团董事长。
这位被《福布斯》杂志列入中国首富前五十名的中国民企精英,创业之前只是个子承父业的修鞋匠。
现在,南存辉已经是个腰缠亿贯的富翁了,但这可不仅仅是他辛劳创业,不仅仅是他克勤克俭,让他在新一代的温州人中鹤立鸡群,全在他长着一对千里眼。
修得用功一点,质量可靠一点
南存辉的少年时代布满了艰辛与磨难。从6、7岁开始,南存辉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卖。
南存辉的父亲是温州乐清柳市镇人人皆知的老鞋匠,13岁那年,他初中刚毕业,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水泵砸伤,卧床不起。作为长子,南存辉辍学子承父业。他天天挑工具箱早出晚归,一晃就是三年。
一个严寒的冬天,补鞋的锥子不小心深深地扎入南存辉的手指中,他咬牙拔出锥子,用片破纸包上伤口,坚持为客人补好鞋。回忆这段非常经历时,南存辉说,修鞋那阵子,我天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我就凭自己的速度快,修得用功一点,质量可靠一点。
在温州的低档压电器创业潮中,南存辉找了几个朋友,四处借钱,在一个破屋子里建起了一个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四个人没日没夜地干了一个月,赚来的第一笔钱只有40元钱。三个合作伙伴都沮丧极了,而南存辉却兴奋异常,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路子。南存辉说,我们要干,就要讲究质量,不能赚昧良心的钱。
后来,一位退出舞台的大业主不无感慨地说:当年产品好坏都有人要,我们只图眼前利益,没想到这是条末路。南存辉看得清,他胜我衰,这是要害。
IT运维的三个故事
IT运维的三个故事
出处:中国计算机用户 作者:胡敏 2005-10-26 13:50 评论
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刘云川亲身经历了三段看似不同却类似的IT运行维护历程。每一段历程又代表了不同性质企业的IT运维发展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加拿大大众银行总行进修学习过,见识了世界领先的IT运维模式和方法。 如果类似的故事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了三次,那么,个中缘由肯定不能仅仅用巧合来解释。相信他的感受也一定很奇特。现任职于中国网通信息化部的刘云川,就是一个有着如此奇特感受的人。
他的特别感受与IT运行维护有关。这种感受由他三十多年来的职业生涯累积而成。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站在行业信息化的前沿阵地,担任过国家“七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技术负责人,从最初的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1974年)、到中国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1995年-1998年任高级工程师),辗转到深圳发展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1998年任网络室经理),再到目前的中国网通信息化部负责CRM建设,他一直深处信息化第一线,几乎踏着银行业、电信业IT运行维护的脉络走过。
刘云川亲身经历了三段看似不同却类似的IT运行维护历程。每一段历程又代表了不同性质企业的IT运维发展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加拿大大众银行总行进修学习过,见识了世界领先的IT运维模式和方法。
在不断的反刍、咂摸中,刘云川比常人体会到了更深一层的感悟。这份感悟,几乎算得上一个关于IT运行维护的陈年佳酿。
回想过去的三段经历,刘云川充满了激情和激动。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侃侃而谈,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停顿。
传统被动的、孤立的、分散的“救火队”式IT运维管理模式,已经让IT部门疲惫不堪。如何简化IT管理,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已经成为IT部门的一个重大挑战。
为了有效地解决行业用户在IT运维管理方面的困惑,并推介ITIL在IT运维管理中的价值和意义,我刊策划了“IT运维诊断面对面系列活动”,活动特别邀请IBM、HP、CA、BMC等IT服务领域的资深运营管理专家,深入了解行业用户的IT运维管理现状,切实为用户解疑答惑,并共同探讨IT运维管理方法和经验。
本期邀请中国网通控股有限公司运营系统规划与开发部高级经理刘云川,讲述了三十多年来他所经历的银行业、电信业的IT运维故事,以及他的个人体会。
“哪怕是一个只有基础技术能力的陌生人,也能做专业IT维护”,这是刘云川对加拿大大众银行IT运行维护水平一个整体评价。大众银行的所有IT设备都可以远程监控。设备遇到问题,会自动报警,工程师只需要按照系统相关知识库该设备的操作数据一步一步操作下去就可以。
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刘云川在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根据中-加两国政府人才培训协议,1992年他远渡重洋来到加拿大大众银行总行进修学习。他在该银行网管中心、呼叫中心呆了一年多。
在大众银行一年多的学习和见闻,开阔了他的眼界。他不仅看到了国外银行业先进的运作模式,也切身感受到了国外银行业领先的IT建设和运行维护模式。
[海外见闻] IT运维自动化
“哪怕是一个只有基础技术能力的陌生人,也能做银行专业IT维护”,这是刘云川对国外银行IT运行维护水平一个整体评价。
大众银行的IT运行维护建立了完整的设备、系统资源管理数据库和知识库,包括所有硬件设备的配置情况、所有软件的参数配置,购买日期、维修记录等。几乎所有设备均可通过系统远程自动化监控。 设备遇到问题,会自动报警,以红色标识显示在屏幕上,无论是系统自动报警还是使用人员报故障,工程师只需要按照系统相关知识库的数据,一步一步操作下去就可以,因此,对于工程师来说,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就可以进行维护支持。正因为如此,刚刚到国外银行的刘云川很快就能适应。
只要任何一个热线电话打过来,不管是银行内部员工,还是外部客户人员遇到问题,工程师都可以在显示屏幕上点击出故障的设备,远程查看设备的故障问题;查询有关该设备的详细情况,之后,会大概判断出是什么问题,指导客户一步一步操作,即便不懂什么技术的业务人员,也能按照他的提示,进行操作处理;如果某个步骤处理不当,只需按照系统数据库的数据原样恢复就可以了。
一套运作机制的支撑
是什么支撑着如此先进的运行维护模式?刘云川表示,这与国外银行的IT建设模式有关。国外银行IT系统采用了大集中模式,只有一套核心业务系统,对系统的维护支持也都是归总公司统一部门管理。 具体的运行维护管理,采用了类似ITIL的方法来做运营支持,包括人员设置和流程运作,问题管理、事件管理、变更管理、服务级别管理。
在这套运作机制下,国外银行设置有专门的热线支持,共用同一套系统平台分别接听处理来自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各种问题,系统资源高度共享。IT运行维护人员还分为一线支持、二线支持。一线工程师处理一般性问题,其效果不会有太大差别,其后面还有提供二线支持的专家团队,专门解决一线支持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由于是全国联网的数据集中式系统,总部只需少量高水平的专家,与国内相比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
IT运维的三个故事
出处:中国计算机用户 作者:胡敏 2005-10-26 13:50 评论
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刘云川亲身经历了三段看似不同却类似的IT运行维护历程。每一段历程又代表了不同性质企业的IT运维发展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加拿大大众银行总行进修学习过,见识了世界领先的IT运维模式和方法。 十年差距
当然,这段海外学习经历,也让刘云川看到了国内外银行业之间的差距。
当时,国内银行业还没有开始大集中建设,每家银行的各个地方分行都单独建设和维护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都各自配备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
在运行维护方面,据刘云川介绍,中国银行业当时用的调制调解器,基本上都无法对这些设备进行网管控制。
对故障的解决,当时完全依靠运行维护部门的工程师的上门服务。不管问题大小,工程师都要来回去现场解决。遇到一些技术难度大的问题,如果工程师的水平高,处理起来就快;如果水平低,甚至花上几个小时,可能也解决不了。
刘云川回忆说:“如果比较起来,现在国内银行业的IT运行维护管理水平,有点接近国外80年代末90年代初银行业的水平,现在银行IT结构上都采用了大集中模式。尽管从硬件设备上来看,国内银行不比别人差,甚至还有些领先,但IT运维管理还没达到国外当时的水平,尤其是呼叫中心、客户服务方面。”
目前,以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中小型全国性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大集中模式的IT核心业务系统,其IT运行维护也都采用了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模式。最近两年,中国的银行业,开始着手探索基于大集中模式的运行维护管理方法,如引入ITIL。
差距不仅仅是IT运维
实际上,国内外银行业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IT运行维护上,在IT应用程度、所有制形式、业务运作模式以及配套的社会监管和法律环境方面,两者也大不相同。
刘云川为笔者举了个例子。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国外银行已经能够根据每个信用卡客户的日常消费记录情况,得出该客户的消费行为规律。当某个用户的消费行为发生突变时,比如某次消费突然大幅度超出该客户的日常消费行为规律时,系统就会及时报警,银行由此可以善意地提醒客户,如“信用卡是否被盗”等,总之,银行替客户看护他的钱。
除此之外,由于不少国外银行都是上市企业,因此监管部门对银行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方法。
[国内·银行] 银行步入集中式运维
仅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大集中增加了作弊的技术难度。大集中之后,几十人的规模扩展到了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团队,因此集中式运维也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工商银行等开始引入ITIL,用流程驱动方法进行管理。
据刘刘云川介绍,八、九十年代,国内银行业的IT系统和运行维护都是分散式结构,每家银行的各个地方分行都单独建设和维护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并各自配备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这种分散式结构存在诸多问题。
从投资角度来看,每年银行的每个分行都要投资IT系统建设,所有投资加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数目,而且造成重复投资现象。
从运营成本来看,每个分行的IT系统都需要一个后台支持系统,每个分行都有数据中心,还需要双机运行,要保证7×24小时运行,并加上开发用机,各种空调、设备、人力等都要跟上。
从人力支持角度来看,每个分行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技术专家来进行系统开发和维护支持,全行几千人还不够用,形成庞大的人力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运维风险、投资风险、道德风险等金融风险问题。
在分散式结构下,尽管总行对每个分行具有管理权限,但每个分行的核心业务系统仍然归分行管理,分行对业务数据具有完全自主的修改能力,这样情况下,总行难以真正掌握分行的真实业务情况。
过去,银行内曾经有一句笑话:利润是做出来的。以前各分行都是自己管自己,因此作弊的可能性比较大。
刘云川曾经亲身经历过一件“查帐”事件。当时某地分行新任行长在上任之前,强烈要求总行派人先查一下账,以便了解清楚该分行的家底。尽管该行报上去的数据是小有赢利,但结果让人吃惊,竟然巨亏额损。
在分散结构下,除了总行对分行的管理上存在风险问题,在分行内部也存在内部员工作案风险。 银行业IT部门有一条规定:开发、后台运行维护和前台应用维护必须严格分工;开发人员不能参与后台运行和前台维护业务,负责后台系统维护的人可以参与开发前期方案设计,但不能参与开发编程工作。如果开发人员参与后台运行和前台维护,就有盗用客户的账号和密码、内部作案的机会。
世界知名IT公司名字背后的故事
世界知名IT公司名字背后的故事
微软、雅虎、苹果,Google,索尼,英特尔…都是我们整天在新闻中接触到的著名IT公司,可是你知道它们名字的由来吗?下面这篇有趣的文章列出了18家IT公司的名字由来,相信一定能让你收获不少。
1、Motorola
创始人PaulGalvin是在公司开始生产车用无线电的时候让公司叫现在这个名字的。原先它叫Victrola。
2、Microsoft
BillGate起了这个名字。表示公司将专注于MICROcomputerSOFT-ware(微型计算机软件),原来叫做Mi-cro-Soft,后来把中间的“-”去掉了。
3、Lotus
从莲花式盘坐(padmasana)中得名。创始人MitchKapor曾经是Ma-harishiMaheshYogi的超脱静坐教师。(译者注:MaheshYogi,Maharishi,印度宗教领袖。)
4、Intel
BobNoyce和GordonMoore想把他们的公司命名为“MooreNoyce″,可是这个名字已经为一家连锁旅馆注册了,因此就改成了INTegratedELec-tronics(集成电子)的缩写。
5、Hewlett-Packard
创始人BillHewlett和Dav-ePackard丢硬币来决定他们的公司叫Hewlett-Packard还是Packard-Hewlett。
6、Hotmail
创始人JackSmith想出了最初的主意,要建立一种任何计算机都可以通过Web访问的电子邮件服务。当SabeerBhatia起草商业计划书的时候,他尝试了各种以mail结尾的名字,最后,他选择了Hotmail。因为Hotmail包含了“html”———编写网页的语言。Hotmail 最早的形式是HoT-MaiL。注:微软在1998年以4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Hotmail。
7、Google{it的故事}.
名字来自于一个关于搜索引擎到底能搜索多少信息的夸张说法。最早它叫“Googol”,代表1后面跟100个0。创始人SergeyBrin和LarryPage曾经向一位投资人演示他们的项目,最后他们收到了一张给“Google”公司的支票!
8、Cisco
这个名字不是什么缩写,而是SanFrancisco的最后五个字母。公司的徽标也和旧金山有所关联,是不是像极了金门大桥?
9、Apple{it的故事}.
SteveJobs最喜欢的水果。该公司成立后三个月还没有名字,Jobs威胁同事,如果五点钟之前还找不到一个比“苹果电脑”更好的名字,那么公司就叫这个名字了。(难道其他人也喜欢吃苹果?)
10、Apache
创始人是从给NCSAhttpd后台代码打补丁起家的。结果,他们得到了“APAtCHy”server(打过补丁的服务器),于是,就叫Apache了。
11、Adobe
创始人JohnWarnock家后面有一条叫做AdobeCreek的河。
12、YAHOO!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Jonathan Swift发明了yahoo这个单词。在小说里,它代表了一个在外表和行为举止上都令人厌恶的家伙,简直都不能算是一个人。Yahoo!的创始人杨致远和David Filo选择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是yahoo。
另一种说法,Yahoo是“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的首字母缩写,不过David Filo和杨致远坚持他们选择这个名称的原因是他们喜欢字典里对yahoo的定义:“粗鲁,不通世故,粗俗。”
13、Xerox{it的故事}.
xer是希腊文字根,代表“干”。由于Chestor Carlson发明的产品是干式复印,和当时占优势的湿法复印有显著的差别,所以他用Xerox命名。
14、Sun Microsystem
由斯坦福大学的四个家伙创建。SUN是“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缩写。
15、Sony
来自sonus和sonny的组合。sonus是拉丁词,代表声音。sonny是美国俚语,用来称呼聪明伶俐的少年。
16、SAP
代表“Systems,Applications,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四个IBM的前雇员组建了SAP。他们为IBM工作时属于的部门叫“Systems/Applications/Projects”。
17、RedHat
公司创始人Marc Ewing念大学的时候,他祖父给了他一顶康奈尔曲棍球队的帽子,上面有着红色和白色的条纹。他不小心把帽子弄丢了,很希望找回来。红帽子Linux beta版的用户手册里面有一段话,央求用户如果找到了他的红帽子,请归还!
18、Oracle
银行IT运维的三个故事
银行IT运维的三个故事
如果类似的故事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了三次,那么,个中缘由肯定不能仅仅用巧合来解释。相信他的感受也一定很奇特。现任职于中国网通信息化部的刘云川,就是一个有着如此奇特感受的人。
他的特别感受与IT运行维护有关。这种感受由他三十多年来的职业生涯累积而成。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站在行业信息化的前沿阵地,担任过国家“七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技术负责人,从最初的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1974年)、到银行' target=_blank>中国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1995年-1998年任高级工程师),辗转到深圳发展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1998年任网络室经理),再到目前的中国网通信息化部负责CRM建设,他一直深处信息化第一线,几乎踏着银行业、电信业IT运行维护的脉络走过。{it的故事}.
刘云川亲身经历了三段看似不同却类似的IT运行维护历程。每一段历程又代表了不同性质企业的IT运维发展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加拿大大众银行总行进修学习过,见识了世界领先的IT运维模式和方法。
在不断的反刍、咂摸中,刘云川比常人体会到了更深一层的感悟。这份感悟,几乎算得上一个关于IT运行维护的陈年佳酿。
回想过去的三段经历,刘云川充满了激情和激动。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侃侃而谈,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停顿。 传统被动的、孤立的、分散的“救火队”式IT运维管理模式,已经让IT部门疲惫不堪。如何简化IT管理,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已经成为IT部门的一个重大挑战。
为了有效地解决行业用户在IT运维管理方面的困惑,并推介ITIL在IT运维管理中的价值和意义,我刊策划了“IT运维诊断面对面系列活动”,活动特别邀请IBM、HP、CA、BMC等IT服务领域的资深运营管理专家,深入了解行业用户的IT运维管理现状,切实为用户解疑答惑,并共同探讨IT运维管理方法和经验。
本期邀请中国网通控股有限公司运营系统规划与开发部高级经理刘云川,讲述了三十多年来他所经历的银行业、电信业的IT运维故事,以及他的个人体会。
“哪怕是一个只有基础技术能力的陌生人,也能做专业IT维护”,这是刘云川对加拿大大众银行IT运行维护水平一个整体评价。大众银行的所有IT设备都可以远程监控。设备遇到问题,会自动报警,工程师只需要按照系统相关知识库该设备的操作数据一步一步操作下去就可以。
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刘云川在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根据中-加两国政府人才培训协议,1992年他远渡重洋来到加拿大大众银行总行进修学习。他在该银行网管中心、呼叫中心呆了一年多。
在大众银行一年多的学习和见闻,开阔了他的眼界。他不仅看到了国外银行业先进的运作模式,也切身感受到了国外银行业领先的IT建设和运行维护模式。
IT运维的三个故事:[海外见闻] IT运维自动化
“哪怕是一个只有基础技术能力的陌生人,也能做银行专业IT维护”,这是刘云川对国外银行IT运行维护水平一个整体评价。
大众银行的IT运行维护建立了完整的设备、系统资源管理数据库和知识库,包括所有硬件设备的配置情况、所有软件的参数配置,购买日期、维修记录等。几乎所有设备均可通过系统远程自动化监控。
设备遇到问题,会自动报警,以红色标识显示在屏幕上,无论是系统自动报警还是使用人员报故障,工程师只需要按照系统相关知识库的数据,一步一步操作下去就可以,因此,对于工程师来说,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就可以进行维护支持。正因为如此,刚刚到国外银行的刘云川很快就能适应。
只要任何一个热线电话打过来,不管是银行内部员工,还是外部客户人员遇到问题,工程师都可以在显示屏幕上点击出故障的设备,远程查看设备的故障问题;查询有关该设备的详细情况,之后,会大概判断出是什么问题,指导客户一步一步操作,即便不懂什么技术的业务人员,也能按照他的提示,进行操作处理;如果某个步骤处理不当,只需按照系统数据库的数据原样恢复就可以了。{it的故事}.
IT运维的三个故事:一套运作机制的支撑
是什么支撑着如此先进的运行维护模式?刘云川表示,这与国外银行的IT建设模式有关。国外银行IT系统采用了大集中模式,只有一套核心业务系统,对系统的维护支持也都是归总公司统一部门管理。
具体的运行维护管理,采用了类似ITIL的方法来做运营支持,包括人员设置和流程运作,问题管理、事件管理、变更管理、服务级别管理。
在这套运作机制下,国外银行设置有专门的热线支持,共用同一套系统平台分别接听处理来自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各种问题,系统资源高度共享。IT运行维护人员还分为一线支持、二线支持。一线工程师处理一般性问题,其效果不会有太大差别,其后面还有提供二线支持的专家团队,专门解决一线支持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由于是全国联网的数据集中式系统,总部只需少量高水平的专家,与国内相比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
IT运维的三个故事:十年差距
当然,这段海外学习经历,也让刘云川看到了国内外银行业之间的差距。
当时,国内银行业还没有开始大集中建设,每家银行的各个地方分行都单独建设和维护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都各自配备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
在运行维护方面,据刘云川介绍,中国银行业当时用的调制调解器,基本上都无法对这些设备进行网管控制。
对故障的解决,当时完全依靠运行维护部门的工程师的上门服务。不管问题大小,工程师都要来回去现场解决。遇到一些技术难度大的问题,如果工程师的水平高,处理起来就快;如果水平低,甚至花上几个小时,可能也解决不了。
刘云川回忆说:“如果比较起来,现在国内银行业的IT运行维护管理水平,有点接近国外80年代末90年代初银行业的水平,现在银行IT结构上都采用了大集中模式。尽管从硬件设备上来看,国内银行不比别人差,甚至还有些领先,但IT运维管理还没达到国外当时的水平,尤其是呼叫中心、客户服务方面。”
目前,以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中小型全国性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大集中模式的IT核心业务系统,其IT运行维护也都采用了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模式。最近两年,中国的银行业,开始着手探索基于大集中模式的运行维护管理方法,如引入ITIL。
IT运维的三个故事:差距不仅仅是IT运维
实际上,国内外银行业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IT运行维护上,在IT应用程度、所有制形式、业务运作模式以及配套的社会监管和法律环境方面,两者也大不相同。
刘云川为笔者举了个例子。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国外银行已经能够根据每个信用卡客户的日常消费记录情况,得出该客户的消费行为规律。当某个用户的消费行为发生突变时,比如某次消费突然大幅度超出该客户的日常消费行为规律时,系统就会及时报警,银行由此可以善意地提醒客户,如“信用卡是否被盗”等,总之,银行替客户看护他的钱。 除此之外,由于不少国外银行都是上市企业,因此监管部门对银行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方法。
一个创业者的故事——小屋的故事
一个创业者的故事——小屋的故事
文/小屋
#写在前面#我是一个80后,目前和几个朋友辞职创业,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光合原品,打算通过微信小店卖酒。之前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我还是辞了,内心总想做点什么,就走上了创业这条不归路。80后的骨子里总是容易带着点略显消极的情怀,有好,有坏。对于我这样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来说,选择晒自己的故事,已经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了。一定程度上为了创业是在自断后路,求得监督,以此鞭策自我。
=======正文分割线=======
一
五月份的一个下午,新租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朋友,小黑。 小黑是一名设计师,我们认识有六七年了,他比较了解我们创业的过程,偶尔也会帮我们一些忙。我们很快聊到了创业。
我是和另外的四个朋友孝峰、继辉、小龙以及老孟一起创业。那段时间我们已经确定创业的方向,但是没有想好合适的品牌名字,确切的说还没有找到品牌的理念在哪里。
听完这些,小黑给我们分享了一段经历。小黑老家是山东招远,地处胶东半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在那儿盛产一种小米。这种小米形体金黄,味道很香,是好米,当地十里八乡的人都爱喝这种小米粥。但这种小米有个特点:耐煮。很费火,不爱熟,一般要熬一两个小时。
每次从老家回来,小黑都喜欢带一些这种小米,分给邻居朋友们品尝,也会多嘱咐一句这种小米需要多熬上一两个小时。尝了后,朋友们都说这种小米粥真香,纷纷打听哪儿能买到。以后每次回家,小黑总要尽量多带些回来。小黑说,其实每次开车驮着那么一大袋的小米回来的时候,媳妇总是会埋怨一番。但他觉得让朋友们吃到这种小米,他会有种带着点感动的高兴。他很喜欢攥一把这种小米,在手上有种糙的感觉,会让他想起自己家里种谷子的情景,会想到小时候田地里飞奔的野孩子。
小黑说,这也许就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可能和我们做酒要表达的相似。
二
阿郎是我在易到用车工作时认识的一位哥哥,北京人,一家叫埃蒙小镇的云南餐厅的老板。
阿郎对易到的创新业务模式非常感兴趣,所以后来签约成了一名易到的服务司机。我当时正好是做线下产品工作,就这样认识了他。
很喜欢听郎哥聊天。郎哥酷爱旅行,特别喜爱去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去感受跟城市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他的足迹踏遍西藏、甘南、贵州、云南等地,不乏一些冒险的经历,甚至还曾偷渡出境去了缅甸,只为体验当地佤邦的真实生活。
郎哥说,旅行路上也有很大的孤独感,也会经历很多危险,是天堂,也是地狱。但在他的世界里,旅行本身比生命还重要。
郎哥餐厅的服务员,全部都是一群来自少数民族的年轻的孩子。有很多人都是生长在山区,想出来看看,郎哥就把他们带到了北京,安置在自己的餐厅。
这些孩子们喜欢唱歌。每当餐厅打烊的时候,这些孩子们就喜欢在路边围成一圈,喝着烈酒,弹唱着来自深山里的歌曲,时常引来城里的路人驻足。
郎哥说,虽是在城里,这些孩子们依然简单,快乐。
三
当我决定从易到用车辞职出来创业的时候,有很多朋友不理解。 的确,我在易到做得不错,公司也有前景,在旁人看来,没有理由离开。
促使我下决心的,是春节期间,父亲的去世。这件事让我好生愧疚,让我的情绪也变得很复杂。亲人的离去,刺到了我原本裹着安逸
的痛;原来,我还有好多事需要去做;原来,有些最亲的人和最想的事,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好几年前,我就有了一些创业的念头:
我想过在iPad上做一款字帖的临摹应用,让喜欢书法的长辈们,可以和年轻人一样享受科技带来的愉悦;
我想过做一个试穿衣服的插件,网上购买衣服时,可以模拟试穿效果,帮助网上购物的人群;
我想过做一款Hi宝贝的APP,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年轻的父母或准爸爸妈妈们,记录下宝贝每个时期的变化和成长,让每个宝贝都拥有一棵成长树。
这些或从未开始,或半途而折,都没有了后来。
初心,人生路上众人皆有,但多数之人常被生活和工作的影子遮掩,行到最后,望穿秋水,不见高轩。
四
我生于1980。
有时候,我很佩服身边一些很年轻的朋友,他们生活很难,但他们敢做。
人生总有艰难。
十年前,当我独自来到北京的时候,我眼里的世界还没变化,我只是寄予一份工作,我以为我会很本分。
十年中,北京给了我野心,燃起了我的梦想,但世界已然变化,在凭工资已不能买房的时代,我总在不断隐藏自己的野心„„八零年代人,总是带着那个年代所具有的诗性情怀;成长后,在情怀与现实的碰撞中,总是展现着顽强的隐忍。
有些人,一隐忍就成了一辈子,世人称之为理性。
十年后,而我终于决心打破我理性的束缚走上创业的路的时候,却发现这条路也充满着虚幻和荆棘:在媒体的渲染下,“九死一生”放大成了“九生一死”,梦想的创业者们在用他人的、与己无关的成功来让自己血脉偾张,定义名利的成功,忘记了因何出发;在 BAT的背景标签参照下,创业者也暗含着不同的阶层,高富帅总是比屌丝更受欢迎。而我也差点掉进了创业陷阱中,草根创业并不容易。
创业本是源自内心的理想,是一次生命体验的旅程,可以是一件苦中作乐的事情,而如今,也会演变成了现实的名利场。
可是万事总怕信仰。十年的时间已经给了我很多的历练,我信仰草根创业者有自己的顽强。每天醒来,我总以“创业可能还是会失败”来提醒自己,做好每一天。在我的内心总保留着那个诗性情怀,这个情怀催人向前:今天的事,原本没那么复杂,只是想去做好;一切起于初心,归于实践,无需假设,无关成败。
一个人,只有自己经历过后,才会明白:梦想,现实,原本就是谁也不欠谁的。
五
有关计算机的故事集
有关计算机的故事集
故事一:IT在英美日中的简要发展故事
IT技术起源于欧洲。国际计算机界公认、当之无愧的计算机之父,系19世纪英国剑桥大学的巴贝奇教授。然而,由于缺乏政府和企业的资助,巴贝奇直到逝世,亦未能完成他所设计的差分机和分析机。英国人很快便遗忘了巴贝奇的理论。但是,1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教授却在IBM的资助下,将巴贝奇的梦想变成了现实,1944年,艾肯根据巴贝奇理论研制的MARK I成为IBM大型机的鼻祖,它奠定了IBM在国际IT市场大型机领域的领导者地位。
IT技术起源于欧洲。国际计算机界公认、当之无愧的计算机之父,系19世纪英国剑桥大学的巴贝奇教授。然而,由于缺乏政府和企业的资助,巴贝奇直到逝世,亦未能完成他所设计的差分机和分析机。英国人很快便遗忘了巴贝奇的理论。但是,1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教授却在IBM的资助下,将巴贝奇的梦想变成了现实,1944年,艾肯根据巴贝奇理论研制的MARK I成为IBM大型机的鼻祖,它奠定了IBM在国际IT市场大型机领域的领导者地位。
英国人图灵被尊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二战期间,图灵一次又一次地帮助英国政府破译了德国人的密电,使盟军舰队一次又一次地避免了德军潜艇的袭击为他的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英国人却似乎并不像美国人那样在意图灵在计算机理论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966年,在图灵去世的第12年,美国计算机协会ACM(而并非英国计算机协会BCS)专门设立了图灵奖。该奖被看做是国际IT界的诺贝尔奖,它极大地鼓励了美国IT领域的科学家,置身于相对寂寞的研究室,潜心从事那些基础、前瞻和长期性IT项目的研究。
50年漫长的助跑
1946年,在政府资助的美国宾洲大学国立实验室,冯·诺依曼教授等4位科学家在经过了7年艰苦的研究工作之后,终于推出了全球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8年,在AT&T贝尔实验室从事长期基础性研究的物理学家发明了晶体管,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紧接着,1954年,全球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在贝尔实验室投入运行。1955年,晶体管的发明人之一,肖克利先生创立了肖克利实验室和他自己的公司。两年后,包括诺宜斯和摩尔在内的8位年轻的科学家离开了肖克利实验室,创立了仙童公司。在贝尔实验室晶体管技术的基础之上,诺宜斯发明了晶体管的集成电路技术,而摩尔则于1965年发表了摩尔定律,1968年,诺宜斯、摩尔和格罗夫离开仙童,创立了Intel,诺宜斯的晶体管集成电路技术和摩尔的理论,为Intel后来的腾飞提供了领先于全球的技术基础。同年,仙童还孵化出了AMD。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今天的Intel和AMD,甚至包括摩托罗拉等公司的芯片技术,实际上受益于半个世纪以前贝尔实验室3位物理学家所做的基础研究。
在软件的核心技术方面,政府投资的MIT国立实验室发明了Muldics分时操作系统,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则发明了XDS940分时操作系统,这两项发明为此后贝尔实验室编写第一个Unix版本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源于政府投资的发明还有BASIC和PL/I语言等。另外,IBM的科学家发明了FORTRAN语言。贝尔实验室发明了C语言,并正式发布了Unix操作系统。施乐公司的Xerox PARC开发了著名的以太网、激光打印技术,特别是其发明的可应用于PC上的图形界面、鼠标设置和"所见即所得"编程
语言,为12年后苹果推出Macintosh、微软推出Windows操作系统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欧洲人发明了Pascal以及后来的Linux。
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基尔代尔教授使用其自创的PL/M语言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微机操作系统CP/M,但PL/M语言被普遍看做是PL/1的翻版。微软公司1981年为IBM PC所开发的DOS,则被认为汲取了PL/M、BASIC等众多基础研究成果的营养,而后来的Windows更被看做是建立在前些年基础研究成果之上的实用型产品。DOS本身并无惊人之处,在技术方面比尔·盖茨除了熟稔于BASIC以外,别无所长。与其说他是一位技术天才,不如说更多地是一位幸运的市场天才。
半个世纪以来,如果说美国人在高性能机和软硬件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成就,那么其中企业的投资与政府的投资发挥了同样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因特网产业在美国得以迅速膨胀,则几乎完全得益于政府的投资以及相关的政策。1968年,美国政府高级研究计划局投资兴建了阿帕网即ARPAnet,阿帕网的初衷拟在高校、国立研究所和政府机构之间互通信息。1969年9月2日,加州大学的克莱因罗克,首次破天荒地将计算机连上了一台冰箱大小的路由器,并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对话,克莱因罗克后来被尊为因特网之父。1995年4月30日,在克林顿政府的倡导下,ARPAnet的经营权正式被交付给了AT&T、MCI等私营公司,ARPAnet终于步出象牙塔,走向商业化,演变成了今日真正意义的Internet。当时Internet的网民仅为数百万人,但在如今仅仅不足5年的时间内,网民数量就已接近两亿。Internet产业被普遍看做下一个世纪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19世纪,英国的IT研究水平比美国整整领先了100年,却由于缺乏研究经费而中途夭折。直到20世纪中叶,在图灵的时代,英国在IT理论领域的研究水平仍旧遥遥领先于美国人,但由于美国政府和以IBM、 AT&T为代表的企业对IT技术的基础性、长期性研究项目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和慷慨的投入,才使美国在IT领域前瞻性、基础性、高风险性研究项目方面逐渐超越了英国和整个欧洲。但是,从二战以后一直到80年代,长达30多年的时间内,美国人在IT基础研究领域辛勤的耕耘显然并未立刻转化为生产力,也并未立刻替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明显的回报。50~60年代,美国人藉兴建高速公路,而在汽车等传统工业中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70~8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了漫长的低迷期,领先于全球的IT领域基础研究方面的成果,仍处于酝酿和积蓄能量的阶段。直到90年代以来,经过了将近50年的助跑,IT技术终于为美国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日本人"凝固"的微笑
数年前,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志得意满地批评美国IT业界,虽有杰出的基础研究水准,却缺乏将发明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所以在美日产品和贸易的竞争中屡遭失败。盛田昭夫认为,贝尔实验室虽然发明了半导体,但却将它束之高阁。盛田十分满意自己的索尼公司将技术买去后迅速制成了小巧玲珑的半导体收音机,索尼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收益。然而,不久后,人们便发现美国人虽未将半导体技术用于收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但也从未将其束之高阁,事实上,贝尔实验室的发明很快演变成了IT领域的大中型机、PC机以及信息电器等硬件的核心技术。
由于日本人过分强调产业化、过分追求短期的市场收益,日本的政府和企业从无耐心在IT领域的基础性、高风险性、长期研究项目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与辛勤的耕种,致使日本在IT的技术水准与产
业发展方面,其整体水平始终落后于美国。美国人掌握着IT领域的核心技术,日本的IT产业迄今为止基本上始终处于一种"跟风"的状态。即使索尼的半导体收音机、佳能的打印机等低端产品取得了局部的市场成功,亦远远未能从总体上改变这一态势。被誉为"光通信之父"的日本物理学家西泽润一先生不久前对传媒诚恳地指出:"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科学技术,不能纯粹模仿别人,日本在这方面就失败了!"最近两年,日本经济繁荣的泡沫被挤碎之后,陷入了亚洲经济危机的萎顿,一时间难以自拔。在如今日本的顶级科学家西泽润一先生的脸上,再也找不到昨日精明的企业家盛田昭夫式的窃喜,西泽先生表情沉重。然而,几乎与此同时,IT技术带给美国新经济的奇迹,却令全世界瞠目结舌! 前人栽树 后人纳凉
最近10年以来,美国似乎迎来了有史以来最漫长的经济繁荣期,增长提升、生产力提升,一些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学家一直预计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似乎全都消失了。据英国《经济学家》载,1998年,IT业在美国GDP中比例已升至8.2%,超过了汽车等传统产业,首次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1995~1998年,全美经济增长额平均有35%源于IT业,其余没有任何一个产业的贡献可与之相提并论。IT产业孵化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并使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远远高出普通美国人的平均收入。美国生产力权威——西北大学的罗伯特·戈登教授指出:同样在1995~1998年,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力表现如坠无底深渊,非耐久制造业生产力增长趋缓、除电脑以外的耐久制造业生产力亦趋缓!美国商务部的最新报告《新兴数字经济Ⅱ》预计,到2006年,将近一半的美国劳动力将投入IT业。老成持重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终于在今年年初小心翼翼地发表了讲话,认为IT业系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而因特网经济则被普遍看作21世纪美国经济增长新的市场兴奋剂和未来经济的核心。
很多人将美国90年代以来的新经济奇迹归功于克林顿政府,该届政府为因特网经济一路拧亮了绿灯,首次倡导了"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地球"等概念,并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新经济奇迹被看作了克林顿的政绩,正是倚靠于斯,克氏的民意支持率居高不下,始终未被斯塔尔、共和党等赶下台去。 1997年,克林顿总统亲自倡导建立了"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即PITAC,该委员会汇聚了美国IT领域学术界和企业界近百名顶级人物。去年年初,在该委员会每年一度最新提交的报告当中,却对克林顿在IT领域显赫的政绩只字未提。该委员会认为,今日美国新经济的奇迹,得益于历届美国政府在IT领域高风险性长期研究项目当中长达50年的积累性投入,这种投资早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总统执政时期便开始打下了基础。言下之意,克林顿只不过是一个顺势而为的享福之辈。不仅如此,总统咨询委员会还对克林顿执政期间,在政府投资的IT研究领域所出现的轻"基础"重"应用",趋"短"弃"长"的严重偏差,展开了尖锐的批评。该委员会指出,政府投资在IT研究领域出现了汹涌的应用化大潮,这股潮流将把未来的美国置身于一种危险的境地。值得一提的是,克林顿对此说法深以为然。年初以来,克林顿除了继续到处宣讲"电子商务"、"数字政府"之外,政府投资的应用化潮流已经开始得到了扭转。
事实上,从二战期间直到80年代,长达40年的漫长岁月里,以IBM、AT&T为代表的美国IT企业,在IT领域基础性、前瞻性长期研究项目方面,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从所做出的贡献来看,丝毫不逊色于历届美国政府曾经付出的努力。IBM公司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其自身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它保证了IBM数十年以来,始终在国际IT市场的大型机领域占据领导者的地位。然而对于AT&T和美国施乐等
公司而言,它们在IT领域基础性、前瞻性长期研究项目方面的慷慨投入,却更多地演变成了国际IT业界的公共财富。80~90年代,当Intel、AMD、微软以及苹果等公司迅速崛起之际,贝尔实验室和施乐Xerox PARC中心在50~70年代所做出的有关晶体管、有关"所见即所得"等基础性、前瞻性的IT研究成果,事实上分别演变成了这些后来居上的年轻公司们迅速发迹的垫脚石。
21世纪,美国的领导者地位岌岌可危?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厚积薄发的IT技术为美国经济插上了梦幻般飞翔的翅膀。另一方面,克林顿总统的"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PITAC在最新的调查中,也惊异地发现,最近10年,美国的IT公司们纷纷大幅削减了其在长期基础研究领域方面的投资,转向短平快的能够迅速带来商业利益、所谓任务导向型市场项目的开发,这些短期项目的平均周期最长的不超过两年,最短的大约仅为3个月。 PITAC认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IT产品、通信设备以及服务市场所出现的平民化浪潮。PC、信息电器等产品的大量涌现,加剧了IT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已经从80年代技术竞争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转向了包括价格、服务、包装、营销方式和技术在内的全面竞争,多数IT公司的低端产品利润率下滑。全球前5大PC厂商中,竟有包括IBM在内的3家公司在PC营销中出现了亏损。而赢利的Dell,以及苹果等最近的成功完全依仗的是其独特的营销手段,甚至于特殊的外观形象,技术在PC市场的竞争当中似乎已经不复重要。PC、信息电器等IT产品沦落为制造业,已经不再被称作高科技。在有关价格和利润率强大的竞争压力之下,IT公司不得不调整其研究方向、取消其在长期前瞻性基础研究领域方面的投入,缩短研究周期,以降低成本,紧紧跟随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90年代,全美的IT公司用于满足市场需求短期产品的研发经费高达每年300亿美元,占据全部IT研究经费超过90%的比例,比80年代多出了两倍。现在,即使在美国,也已经很少有IT公司愿意为10年以后才会获得的收成而投资了。
AT&T的贝尔实验室曾经专注于基础研究,先后产生了3项获诺贝尔奖的成果、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实验室为国际IT业界所做出的贡献,曾经为AT&T赢来了极高的声誉,但其因此而获得的经济收益却微乎其微。AT&T和施乐等公司实际上长期承担了本该由美国政府承担的投资和义务。这对于美国的社会而言,不啻为一件幸事,但对公司本身而言,却被一些人看作得不偿失、愚蠢的商业行为。近年来,在贝尔实验室被划归朗讯公司以后,精明的朗讯人大幅缩减了其在长期基础研究领域方面的投入,转向短期项目,其研究成果的平均转化周期从原来的10~13年,迅速缩短为2.5年。即使IT业的头牌明星IBM,最近5年以来,迫于竞争的压力,也相对增加了对短期应用型项目的研发投入。而PC工业的灵魂——Intel和微软等公司更甚,其研究成果更新换代以及投入市场的周期最快的已经缩短到了半年甚至3个月。
不仅如此,PITAC还发现,即使由政府投资的IT研究项目,一方面总体投入严重不足,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1998年收到了1100封信和850个IT申请项目,但最终只能给75个项目投放资金。2级中心ASCI等的情形类似。为了取得入围资格,研究者们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写信提出建议上,这对他们的研究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PITAC认为,联邦政府投放在IT技术研究方面的资金太少了。对此,最大的受害者并非这些研究人员,而是政府本身。它直接危及了美国在未来IT产业方
面的创新能力和在21世纪信息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这导致了当前对于IT技术库存资源方面的掠夺性开发。另一方面,政府投资的IT研究项目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急功近利、转向应用的趋势。大量的政府投资没有被运用到保持IT经济的增长、战略的制定、和美国社会重要的领域。50~80年代,美国政府在IT研究领域方面的投资绝大多数被用于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高风险性的IT项目,最著名的例如Internet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以及高性能并行处理机、HPCC的研究计划等。但是最近10年,应用型、短期的IT研究项目大量涌入。1995年,超过2/3的政府投资项目转向了短期的应用项目,最近两年,政府在短期应用项目方面的投资持续上升,甚至已经占据了高达95%的额度。
即便如此,PITAC仍旧认为,美国政府不应因此而苛求私营化的IT公司,强行承担IT领域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长期研究工作,除非这些公司出于自身市场需求,自愿地进行投资。但是,PITAC大声疾呼,当前,政府所投资的太多的钱被用于短期应用型、任务导向型的IT研究计划,而长期基础性的研究项目比率太低,其比率不足5%。这是以失去明日领导权作为代价所换来的短期的超速发展。这是对于明日的IT资源所进行的掠夺性开发。美国政府必须尽快扭转出现在政府投资IT研究项目当中,汹涌的应用大潮。否则,美国将不得不在未来的10年内面对经济增长的严重萎缩,新经济增长的梦幻将因此而破灭。美国将在2010年以后失去其在国际IT领域领导者的地位。由此而使美国经济所遭受的损失将远远大于政府理应支付的长期性IT项目的研究经费。
投资于未来
PITAC洞察到,一个单独的IT公司越来越无力为那些不可能被它自己所收获的长期项目进行投资。长期的基础性研究项目,往往演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