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

管理学  点击:   2013-02-16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篇一

编号32生物课时作业参考答案

编号32生物课时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DBBA 6-10DDBDC 11-15DBBBC 16-20CDBCC 21-25CDBCA 26-30CACAB 31-35CDDAC 36-40DDCBC 41-45ACBAB 二、非选择题

1. C A A B D 2.(1)③ ② ① ④ (2)食物竞争使大草履虫缺少食物而死亡 (3)寄生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4)②④ 曲线①中,b(兔)死亡,对a(狐)无利;曲线②中,b(小草履虫)死亡,对a(大草履虫)有利;曲线③中,b(根瘤菌)死亡,对a(豆科植物)有害;曲线④中,b(噬菌体)死亡,对a(细菌)有利 (5)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最后趋向稳定。

3.(1)捕食 竞争 (2)64 (3)D (4)B (5)不会 实验室生态环境简单,自然界中由于其它因素介入,难以出现一种草履虫消灭另一种草履虫的现象

编号32生物课时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DBBA 6-10DDBDC 11-15DBBBC 16-20CDBCC 21-25CDBCA 26-30CACAB 31-35CDDAC 36-40DDCBC 41-45ACBAB 二、非选择题

1. C A A B D 2.(1)③ ② ① ④ (2)食物竞争使大草履虫缺少食物而死亡 (3)寄生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4)②④ 曲线①中,b(兔)死亡,对a(狐)无利;曲线②中,b(小草履虫)死亡,对a(大草履虫)有利;曲线③中,b(根瘤菌)死亡,对a(豆科植物)有害;曲线④中,b(噬菌体)死亡,对a(细菌)有利 (5)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最后趋向稳定。

3.(1)捕食 竞争 (2)64 (3)D (4)B (5)不会 实验室生态环境简单,自然界中由于其它因素介入,难以出现一种草履虫消灭另一种草履虫的现象

编号32生物课时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DBBA 6-10DDBDC 11-15DBBBC 16-20CDBCC 21-25CDBCA 26-30CACAB 31-35CDDAC 36-40DDCBC 41-45ACBAB 二、非选择题

1. C A A B D 2.(1)③ ② ① ④ (2)食物竞争使大草履虫缺少食物而死亡 (3)寄生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4)②④ 曲线①中,b(兔)死亡,对a(狐)无利;曲线②中,b(小草履虫)死亡,对a(大草履虫)有利;曲线③中,b(根瘤菌)死亡,对a(豆科植物)有害;曲线④中,b(噬菌体)死亡,对a(细菌)有利 (5)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最后趋向稳定。

3.(1)捕食 竞争 (2)64 (3)D (4)B (5)不会 实验室生态环境简单,自然界中由于其它因素介入,难以出现一种草履虫消灭另一种草履虫的现象

编号32生物课时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DBBA 6-10DDBDC 11-15DBBBC 16-20CDBCC 21-25CDBCA 26-30CACAB 31-35CDDAC 36-40DDCBC 41-45ACBAB 二、非选择题

1. C A A B D 2.(1)③ ② ① ④ (2)食物竞争使大草履虫缺少食物而死亡 (3)寄生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4)②④ 曲线①中,b(兔)死亡,对a(狐)无利;曲线②中,b(小草履虫)死亡,对a(大草履虫)有利;曲线③中,b(根瘤菌)死亡,对a(豆科植物)有害;曲线④中,b(噬菌体)死亡,对a(细菌)有利 (5)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最后趋向稳定。

3.(1)捕食 竞争 (2)64 (3)D (4)B (5)不会 实验室生态环境简单,自然界中由于其它因素介入,难以出现一种草履虫消灭另一种草履虫的现象

编号32生物课时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DBBA 6-10DDBDC 11-15DBBBC 16-20CDBCC 21-25CDBCA 26-30CACAB 31-35CDDAC 36-40DDCBC 41-45ACBAB 二、非选择题

1. C A A B D 2.(1)③ ② ① ④ (2)食物竞争使大草履虫缺少食物而死亡 (3)寄生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4)②④ 曲线①中,b(兔)死亡,对a(狐)无利;曲线②中,b(小草履虫)死亡,对a(大草履虫)有利;曲线③中,b(根瘤菌)死亡,对a(豆科植物)有害;曲线④中,b(噬菌体)死亡,对a(细菌)有利 (5)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最后趋向稳定。

3.(1)捕食 竞争 (2)64 (3)D (4)B (5)不会 实验室生态环境简单,自然界中由于其它因素介入,难以出现一种草履虫消灭另一种草履虫的现象

编号32生物课时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DBBA 6-10DDBDC 11-15DBBBC 16-20CDBCC 21-25CDBCA 26-30CACAB 31-35CDDAC 36-40DDCBC 41-45ACBAB 二、非选择题

1. C A A B D 2.(1)③ ② ① ④ (2)食物竞争使大草履虫缺少食物而死亡 (3)寄生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4)②④ 曲线①中,b(兔)死亡,对a(狐)无利;曲线②中,b(小草履虫)死亡,对a(大草履虫)有利;曲线③中,b(根瘤菌)死亡,对a(豆科植物)有害;曲线④中,b(噬菌体)死亡,对a(细菌)有利 (5)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最后趋向稳定。

3.(1)捕食 竞争 (2)64 (3)D (4)B (5)不会 实验室生态环境简单,自然界中由于其它因素介入,难以出现一种草履虫消灭另一种草履虫的现象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篇二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3】(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作业3 新人教版必修

3

一、选择题

1.(2012·上海六校联考)下图显示一个传出神经元。该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冲动会达到效应器

B.冲动会达到脑部

C.冲动会达到Y处的感受器

D.在Z处会有神经递质释放

【解析】 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了效应器。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兴奋能够传到Y处的效应器,也能传到Z,但不能传到上一个神经元,不能传到脑部。Z处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 A

2.(2013·承德高二联考)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

A.①→④

C.③→② B.②→③ D.④→①

【解析】 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外负内正,静息状态电位为外正内负。

【答案】 A

3.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

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C.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

D.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小

【解析】 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表现为钾离子由膜内流向膜外。

【答案】 C

4.(2012·济南检测)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

A.①→②

C.②→① B.③→④ D.④→③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而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

【答案】 B

5.(2012·海南高考)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析】 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B错误;神经细胞内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错误。

【答案】 A

6.(2013·石家庄高二期末)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条件反射及兴奋产生、传导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这是条件反射,反射路径是酸梅的形态、颜色等条件刺激物→眼睛上的感光细胞→传入神经→脑干→传出神经→唾液腺。这一过程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肯定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由于条件反射是后天经学习获得的,是后++

天学习、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因此,条件反射需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答案】 C

7.(2013·包头高二检测)如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病人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正常,但手不能动,说明神经冲动不能传至效应器,故阻断的位置是③传出神经。

【答案】 C

8.(2011·江苏高考)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正常机体内,兴奋从感受器向效应器单向传导;由图示知d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切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兴奋在突触(即结构c)处的传递速度慢于神经纤维(即结构b)上的传导速度;Ⅱ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 A

9.(2011·海南高考)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 A为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活动,无高级神经中枢参与;B和C均为仅由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活动;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说明排尿反射是由低级中枢控制的反射

活动,但无意识的人不能控制而有意识的人能控制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答案】 D

10.下图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结构。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Ⅱ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

B.神经冲动传到Ⅲ部位时,电信号将转变为化学信号

C.只有兴奋时,Ⅲ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D.Ⅰ部位产生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

【解析】 考查对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理解。在实验条件下,神经冲动在Ⅱ上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但在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Ⅱ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从树突传向轴突;Ⅲ部位是轴突的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形成突触,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将转变为化学信号;Ⅲ突触小体内的神经递质是不断合成的,不是在兴奋时才能合成;Ⅰ部位是树突,树突是突触后神经元,突触后膜是不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的。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2013·洛阳高二期末)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图1 图2

(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支叫做_______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上________的变化。

【解析】 图1中A内含有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F(肌肉)

和支配它的运动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图2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对于神经纤维来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到刺激时,转变为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乙酰胆碱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答案】 (1)突触 突触后膜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 大脑皮层

(3)外负内正 (4)兴奋 膜电位

12.(2012·大同高二期末)下图甲表示人体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乙是甲中③结构的放大,其中数字表示结构,字母表示物质。

甲 乙

(1)在进行膝跳反射时,兴奋的传递方向是①______②(填“←”或“→”);兴奋在①和②上以__________形式传导。

(2)乙图涉及____________个细胞,⑥一般是神经元的____________部分。

(3)a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⑤,然后与[b]________结合,引起⑥________。

(4)小王在做膝跳反射的实验时,有意识地把腿绷紧,膝跳反射不能完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膝跳反射完成后,小王才产生了被敲击的感觉,从结构上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人脑的高级功能等知识。

(1)由示意图可知,神经节存在于①上面,则①应为传入神经、②为传出神经,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的方向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或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的。

(2)乙图为突触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④、突触间隙⑤和突触后膜⑥组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不同的细胞,故突触涉及2个细胞;突触后膜一般为神经细胞的胞体或树突膜。

(3)a为神经递质,其存在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兴奋传至轴突末梢时神经递质借助胞吐或外排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而后扩散到突触后膜与b特定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4)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而低级中枢会受到高级中枢的支配。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篇三

生物课时作业 选修1专题1

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四种微生物都参与豆腐的发酵,从代谢类型上考虑,哪一项与其他三项有明显区别( )

A.青霉 B.酵母菌

C.曲霉 D.毛霉

2.下面对发酵过程中灭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防止杂菌污染

B.只消灭杂菌

C.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灭菌

D.灭菌必须在接种前

3.葡萄糖在毛霉细胞质内分解至丙酮酸的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线粒体中进行无氧呼吸

B.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C.不产生CO2

D.反应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4.下列有关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生长和谷氨酸发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酶是维持菌体基本生活的必要条件

B.菌体能合成各种生长因子,不需要从外界补充

C.发酵液pH呈酸性时就会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D.细胞膜透性的改变,可解除代谢产物对有关酶活性的抑制

5.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温度过高,发酵周期缩短,产量降低

B.温度不影响生物合成的途径

C.温度能影响菌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D.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所需的最适温度不一定相同

6.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时,投放的适宜原料和在产生酒精阶段要控制的必要条件分别是( )

A.玉米粉和有氧 B.大豆粉和有氧

C.玉米粉和无氧 D.大豆粉和无氧

二、双项选择题

7.在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的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各个生长时期的长短是固定的,无法人为缩短生长周期

B.对数期是采样留种的最佳时期

C.在稳定期补充营养物质可以提高产量

D.调整期是收获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

8.将少量某种细菌接种到恒定容积液体培养基中,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期取样统计细菌的数目。曲线中,细菌数量变化较大的时期为( )

A.调整期 B.稳定期

C.对数期 D.衰亡期

三、非选择题

9.以下是证明食物腐败是由细菌引起的实验,阅读这段材料和下图示,请回答:

①把碎肉或大豆加水煮烂,用两层纱布滤取肉(豆)汤备用。

②在3只三角瓶里注入50 mL肉(豆)汤,第3个瓶用装有S型弯玻璃管的药棉瓶塞塞住。(如上图所示)

③把3只三角瓶放入盛水的锅里隔水加热,使锅里的水沸腾5 min,取出3只三角瓶,冷却后放在温暖的阴暗处(日平均温度在20 ℃以上)。

④以后逐天观察肉汤的变化。结果一天后,不加塞的三角瓶里的肉汤已混浊,液面有一层薄膜,这是细菌的群体。瓶内可能有臭味,说明肉汤已腐败。加药棉瓶塞三角瓶的肉汤几天后也开始腐败。加药棉瓶塞和S型玻璃管的三角瓶的维持时间最长,但肉汤也最终腐败。

(1)本实验采用的是什么实验法? 。

(2)不加塞的瓶内肉汤为什么会腐败? 。

(3)加药棉塞三角瓶内肉汤几天后为什么也开始腐败? 。

(4)实验操作的第1个瓶起 作用。

10.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产生白色泡沫,溶解氧渐渐耗尽。随后,酵母菌繁殖速度迅速下降,糖度加速下降,

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沫不断增多。当糖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啤酒。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该过程表明啤酒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是 。

(2)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的主要方式是 。

(3)酒精主要是啤酒酵母菌进行 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

(4)经测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其他发酵产物,其余1.5%则用于 。

(5)请写出由麦芽糖→葡萄糖→酒精的反应方程式。 。

11.将等量萌发的种子和煮沸后自然冷却的种子分别放入甲、乙两个试管中,如下图所示(本实验中石蜡油短期内不影响生物的生长),两试管中均无空气存在。据图分析回答:

(1)甲试管放置几个小时后,管内顶部出现气泡,其中的气体成分主要是 ;将该气体引入 溶液中,可使该溶液变混浊。

(2)甲试管中产生气泡的现象是种子进行 造成的,写出表示这一过程的反应式 。

(3)乙试管在与甲试管同样的时间内,试管内顶部未出现气泡,原因是 。

(4)乙试管继续放置几天,一些微生物开始繁殖,导致试管内顶部也出现少量气体,这是这些微生物从试管 中的 获得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一般来说,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可归纳成 、 、 、 和 五大类。

(5)这些微生物可能的来源是(答出两个来源即可)

12.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利用玉米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为:{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

(1)玉米秸秆预处理后,应该选用 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2)(多选)从以下哪些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上述酶( )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

A.酿制果醋的醋酸菌

B.生长在腐木上的霉菌

C.制作酸奶的乳酸菌

D.生产味精的谷氨酸棒状杆菌

E.反刍动物瘤胃中生存的某些微生物

(3)从生物体提取出的酶首先要检测 ,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糖液的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够被反复利用,可采用 技术。

(4)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 ,生产酒精是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 。

参考答案

1.解析:四种生物全为真核生物,同化作用类型都为异养型,不同的是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而其他三项全为需氧型。

解析:B

2.解析:灭菌是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A项是灭菌的目的,因为发酵所用的菌种大多是单一的纯种,整个发酵过程不能混入其他微生物(杂菌),所以A项是正确的。B项是错误的,因为灭菌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但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只消灭杂菌,而是消灭全部微生物。C项是正确的,因为与发酵有关的所有设备和物质都要灭菌,而发酵所用的微生物是在灭菌后专门接种的。D项也是正确的,灭菌必须在接种前,如果接种后再灭菌就会把所接的菌种也杀死。

解析:B

3.解析: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及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同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因此不需氧的参与。

解析:C

4.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中的相关知识。菌体并不是能合成各种生长因子,如果缺乏合成生长因子所需的酶或合成能力有限,则需要从外界中补充其所需的生长因子。

解析:B

5.解析:首先发酵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温度。如果温度过高,酶就很快失活,菌体衰老,发酵周期就会缩短,产量也会降低;第二,温度影响生物合成的途径,因为生物的合成过程需要酶,不同的酶的活性与温度有关;第三,菌种吸收营养物质时的方式多数是主动运输,需呼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篇四

2014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

课时作业(四十)

一、选择题

1.(2011·长春模拟)下列关于PCR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①PCR是一种酶促反应 ②引物决定了扩增的特异性 ③扩增DNA利用了热变性的原理 ④扩增的对象是氨基酸序列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在高温条件下,把DNA的双链打开,缓慢冷却后,又重新结合,需要耐高温DNA聚合酶,同时,还需要引物,从引物的3′端连接脱氧核苷酸。

【答案】 D

2.(2011·广州模拟)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技术是蛋白质研究的重要技术。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据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性,可将样品中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分离

B.根据蛋白质所带电荷性质的差异及分子大小等,可通过电泳分离蛋白质{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

C.根据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可通过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

D.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密度不同,可通过离心沉降法分离蛋白质

【解析】 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则可以透过半透膜,因此可以将蛋白质和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分离。

【答案】 A

3.(2011·山东高考押题卷三)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鸡血作为材料,原因是鸡血红细胞有细胞核,其他动物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B.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进行DNA粗提取,原因是DNA在其中溶解度不同

C.用酒精进行提纯,原因是DNA溶于酒精,蛋白质不溶于酒精

D.用二苯胺试剂进行鉴定,原因是DNA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即呈蓝色

【解析】 只有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A选项错误;DNA不溶于酒精,蛋白质溶于酒精,所以可用冷却的酒精来对DNA进行提纯,C选项错误;DNA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要在水浴加热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蓝色,D选项错误。

【答案】 B

4.(2011·江苏苏州第二次模拟)下列关于DNA和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多选)( )

A.提取动物细胞中的DNA和蛋白质可以采用蒸馏水涨破细胞的方法

B.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反复溶解与析出DNA的方法可去除蛋白质等杂质

C.蛋白质纯化过程中采用透析法可去除溶液中的小分子杂质

D.血红蛋白只能采用凝胶色谱法纯化,DNA则可采用电泳、盐析等方法纯化

【解析】 本题难度较大,考查DNA和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有关知识。提取动物细胞中DNA和蛋白质都可以用蒸馏水使细胞涨破;DNA能溶解于NaCl溶液中,蛋白质不溶于NaCl溶液;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的原理,可以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原理进行透析。

【答案】 ABC

5.(2011·江苏百校联考一)下列关于DNA和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

A.蛋白质合成时,每种氨基酸至少有一种密码子为其编码

B.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在凝胶色谱柱中移动速度越慢

C.DNA复制和转录时,某些蛋白质能加速分子的合成速度

D.除少数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都储存于DNA中

【解析】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在凝胶色谱柱中移动速度越快。

【答案】 ACD

6.(2010·江苏无锡模拟)下列关于DNA和蛋白质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提取细胞中的DNA和蛋白质都需用蒸馏水涨破细胞

B.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反复溶解与析出DNA可去除蛋白质

C.蛋白质提取和分离过程中通过透析可去除溶液中的DNA

D.蛋白质和DNA都可以用层析法进行分离纯化{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

【解析】 在提取DNA时,如果是用动物的细胞需要用蒸馏水涨破,如果用植物细胞则不需要,因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的保护,不会吸水涨破;用2 mol·L{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

进行分离纯化。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7.(南昌市2011届高三模拟)Ⅰ.下图示以鸡血为实验材料进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操作程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的NaCl溶液溶解DNA,然后过滤出蛋白质,再降低NaCl溶液的浓度,析出DNA,DNA是大分子物质,透析适于小分子物质。蛋白质和DNA都可以用电泳法

(1)步骤一中,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________并搅拌,可使鸡血细胞破裂。

(2)步骤二:过滤后收集含有DNA的________。

(3)步骤三、四的操作原理是________,步骤四通过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_调节NaCl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mol/L时,DNA将会析出,过滤去除溶液中的杂质。

(4)步骤七:向步骤六过滤后的________中,加入等体积的冷却的________,静置2~3 min,溶液中会出现________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

(5)步骤七:DNA遇________试剂,沸水浴5 min,冷却后,溶液呈________色。

Ⅱ.下列是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用鸡的红细胞提取DNA,用人的红细胞提取血红蛋白,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凝胶色谱法,是根据________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所用的凝胶实际上是一些________。

(3)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首先要用________(填写溶液名称)洗涤红细胞,其目的是去除________。

(4)在________和甲苯的作用下,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用________法可分离出血红蛋白。

(5)取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再将透析袋放入pH为7.0的________中,透析12 h。

【解析】 Ⅱ.(1)鸡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含DNA丰富;人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含血红蛋白丰富。

(2)凝胶色谱法的凝胶是多孔球体,蛋白质分子小的能通过凝胶颗粒内部而滞留,蛋白质分子大的排阻在外,迅速通过。

(3)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首先要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去除杂蛋白。

(4)红细胞吸水涨破后,离心分离出血红蛋白。

(5)透析时要将透析袋放入pH为7.0的(磷酸)缓冲液中。

【答案】 Ⅰ.(1)蒸馏水 (2)滤液 (3)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通过控制NaCl溶液的浓度去除杂质 蒸馏水 0.14 (4)滤液 酒精 白 (5)二苯胺 蓝

Ⅱ.(1)鸡红细胞具有细胞核,含有DNA,适合用于提取DNA;人红细胞无细胞核,且血红蛋白含量丰富,适合用于提取血红蛋白

离心 (5)(磷酸)缓冲液

(2)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微小的多孔球体(3)生理盐水杂蛋白 (4)蒸馏水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篇五

生物必修一 课时作业 第1章

第1章 走近细胞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课时作业{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潮州二模)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中可见到64个细胞排成一行,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视野中可见到的细胞数目最多为 ( )

A.4个 B.5个

C.16个 D.17个

解析:物镜为从10×换成40×,放大倍数是原来的4倍,即行放大4倍,故64/4=16。 答案:C

2.(2009年深圳二模)在人体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中,下列哪项是相同的 ( )

A.细胞核与细胞质的体积比

B.脱氧核苷酸和碱基的种类

C.脱氧核糖核酸的种类和含量 

D.核糖核酸的种类和数量

解析:在人体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中有4种脱氧核苷酸和5种碱基。由于细胞质含有DNA和RNA,故其含量不能确定。不同细胞的体积是不同的,故细胞核与细胞质的体积比也不能确定是否相同。

答案:B

3.(2010年黄冈中学高三模拟)与下列几种微生物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酵母菌 ②乳酸菌 ③硝化细菌 ④蓝藻 ⑤烟草花叶病毒

A.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②是厌氧型,③④是自养型

B.从结构成分看,①具有成形的细胞核,⑤的遗传物质中不含胸腺嘧啶

C.从异化作用类型看,①②是异养型,③④是自养型

D.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⑤是生产者

解析:同化作用包括自养和异养,异化作用包括厌氧和需氧型;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含胸腺嘧啶;③④是生产者。

答案:B

4.(2009年广东六校联考)下列物质一定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中合成是

( )

A.酶 B.激素

C.运载体 D.凝集素

解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能合成蛋白质;凝集素是蛋白质,其他都不一定是蛋白质。

答案:D

5.(2009年邗江中学第三次月考)地球上的生命千姿百态,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下列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细胞层次的是( )

A.一个病毒 B.一个受精卵

C.一个洋葱 D.一个蜂巢

解析:一个受精卵是一个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答案:B

A.真核生物 B.原核生物

C.异养生物 D.微生物

解析:原核生物除了核糖体外,没有其他细胞器,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有叶绿素。 答案:B

二、双项选择题

7.(2009年珠海二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原核生物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B.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

C.动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

D.病毒的变异主要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解析:原核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其遗传物质是DNA,故A项错误。D项病毒没有染色体,其变异主要是基因突变。

答案:AD

8.(2009年珠海二模)下列是有关生物实验的四幅图,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①由甲转换为乙时,视野中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B.图②两个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将弯向同一方向

C.图③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细胞液浓度要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D.图④是长期培养在缺镁培养液中的番茄,其叶片色素提取分离后的结果

解析:A项中甲物镜长度比乙物镜短,故乙物镜放大倍数大,由甲转换为乙时,视野中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图④有叶绿素,故D错误。

答案:AD

三、非选择题

9.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在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回视野中央仔细观察。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中间亮的黑边圆圈是_______________。

(2)换高倍镜观察时要将黑边圆圈移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_____________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产生这种黑边圆圈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有的同学误将气泡当细胞进行观察,气泡圆亮,边界清晰好看,易找到。造成的原因是,制片时操作不规范,盖上盖玻片时未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载玻片上滴加的水分过少。换高倍镜观察时应将黑边圆圈移到视野中央,否则换高倍镜后找不到目标,原因是高倍镜观察的实际面积减少。移动标本时,物像与标本移动的方向相反,因为显微镜观察的是倒像。因此要将物像从右上方移到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标本。

答案:(1)气泡 (2)右上 显微镜观察的是倒像 (3)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或载玻片上滴加的水过少

10.使用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的结构,与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说明细胞的_____________性,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细胞的_____________性。

解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洋葱表皮细胞是真核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洋葱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有液泡,大肠杆菌则没有。

答案:无核膜 差异 细胞膜 细胞壁 核糖体 统一

11.下图为某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 据图回答:

(1)该细胞为___________类细胞,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 所共有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细胞的细胞壁与植物细胞相比, 不同之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器中只有核糖体,并且有细胞壁。符合原核细胞的特征。原核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答案:(1)原核 无核膜(不形成染色体, 细胞器分化简单)

(2)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核糖体 (3)该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12.下图中的 A 为蓝藻细胞结构示意图,B 为水绵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与水绵细胞相比较, 蓝藻细胞由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___________,因而属于原核细胞;水绵细胞由于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属于真核细胞。

(2)在蓝藻细胞和水绵细胞中, 它们共有的结构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体现了不同类细胞之间的_____________。

(3)由于蓝藻细胞和水绵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因而属于___________生物。在它们的光合作用色素中都有_____________。不同的是蓝藻还含有___________, 水绵还含有_______________。

(4)生活在水中的这两种生物, 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都能形成“水华”。

解析:从图A可以看出,其没有细胞核,只有裸露的DNA(没有染色体)。B图具有植物细胞的特征。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有叶素素和藻蓝素,同样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acknowledgement范文
下一篇:40分钟课时作业化学必修2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