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钟课时作业化学

管理学  点击:   2013-02-08

40分钟课时作业化学篇一

化学必修二课时作业

1.据报道,已发现了114号元素,下列有关其推测不正确的是( )

A.它有+2,+3,+4价

B.其晶体有良好的导电性

C.其原子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

D.该元素位于第七周期ⅣA族

2.若把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号取消,由左到右按原顺序编为18列。如碱金属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计算机芯片的组成元素位于第14列

B.第10列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C.第18列元素单质全部是气体

D.只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3.关于元素周期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科学家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B.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8个族

C.原子序数是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号

D.元素周期表上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用不同的颜色做了区分

4.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 )

A.相对原子质量和核外电子数

B.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C.相对原子质量和最外层电子数

D.电子层数和次外层电子数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推知该原子的周期序数

B.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该原子的周期序数,前20号元素中,阳离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原子的周期序数减去1,阴离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原子的周期序数

C.知道原子的周期序数,就能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D.知道原子的周期序数,还不能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6.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碱金属开始,最后以稀有气体结束

B.同一周期(除第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从1个逐步过渡到8个

C.第二 、三周期中,上下相邻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8个

D.元素周期表中有十八个纵行,共有十八个族

7.某周期的第Ⅰ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那么同一周期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

A.肯定是x+2

B.肯定是x+2或x+8或x+32

C.肯定是x+2或x+12或x+26

D.肯定是x+2或x+10或x+26

8.A、B、C、D、X五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X与A、B为相邻族,与C、D为相邻周期),若元素X的原子序数为x,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不可能是(镧系、锕系和0族元素除外)(

)

9.美国化学家西博格(Seaborgg T)年轻时家境贫寒,依靠打工才读完高中和大学。工作后由于努力,他在核化学领域中做出了非凡的成绩。例如,1949年底他发现了94号元素钚

——制造原子弹的一种重要原料,已知钫是87号元素,则有关钚元素的推断中错误的是

( )

A.位于第7周期

C.是锕系元素 B.是ⅦB族元素 D.是ⅢB族元素

10.如图所示,A、B、C、D、E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五种位置相邻的元素(不包括镧系和锕系)。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E原子序数之差可能是2

B.D、E原子序数之差可能是8、18或32

C.B、C原子序数之差一定是2

D.B、D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7

11.某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只有两个电子,该元素( )

A.一定是金属元素

B.一定是第ⅡA族元素

C.一定是过渡元素

D.可能是金属元素,也可能不是金属元素

12.下图中各选项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图中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M的原子序数为37的是(

)

13.(12分)(1)表中的实线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边界,请在图中用实线补全元素周期表的边界。

(2)元素甲是第三周期、第ⅥA族元素,请在下边方框中按氦元素的式样写出元素甲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

(3)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元素原子结构的关系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2分)A、B、C为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A、C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质子数。

(1)写出A、B、C三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B元素位于周期表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3)C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15.(14分)(1)原子序数大于4的主族元素A和B的离子Am和Bn,它们的核外电子+-

排布相同,据此推断:

①A和B所属周期数之差为________;

②A和B的核电荷数之差为(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________;

③B和A的族序数之差为(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________;

(2)A、B两元素,A的原子序数为X,A和B所在的周期包含元素种类数目分别为m和n。如果A和B同在ⅠA族,当B在A的上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当B在A的下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如果A和B同在ⅦA族,当B在A的上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当B在A的下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

16.(14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表中所列元素a、b、c、d、e、f、m中: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属于主族元素的有____________;e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

族。

(2)下列哪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

A.a,c,h

C.c,h,l B.b,g,j D.d,e,f

(3)i元素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的最高化合价是________价,最低化合价是________价。它的单质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吸水性很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实验室里常用做干燥剂,写出它的单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对碱金属的叙述,其中完全不正确的组合是( )

①K通常保存在煤油中,以隔绝与空气的接触

②碱金属常温下呈固态,取用时可直接用手拿

③碱金属中还原性最强的是钾

④碱金属阳离子,氧化性最强的是Li

⑤碱金属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都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⑥从Li到Cs,碱金属的密度越来越大,熔、沸点越来越高

A.②③⑥

C.④⑤⑥ B.②③④ D.①③⑤ +

2.已知锂及其化合物的许多性质与碱金属差异较大,却与镁相似。下面有关锂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Li2CO3受热可以分解

B.少量锂保存在煤油中

C.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Li2CO3小于LiHCO3

D.锂在过量氧气中燃烧,主要产物是Li2O,不是Li2O2

3.钠、钾和铯都是碱金属,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一般的实验条件下做铯与水反应的实验是很危险的

B.三种金属中铯的金属活动性最强

C.由于钠钾合金比钠、钾有更强的还原性,故用钠钾合金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D.将钠钾合金与煤油混合,液体明显分为两层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碱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个,化学性质均活泼

B.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增多金属性依次增强

C.碱金属元素的单质都是银白色的,都比较柔软

D.碱金属元素的单质从上到下熔沸点逐渐降低

5.碱金属钫(Fr)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下列对其性质的预言中,

40分钟课时作业化学篇二

九年级化学课时作业

实验中学2012年国庆假期化学练习(一)(10月1—2日)

一:选择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2.下列实验操作:①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清洗后放回滴瓶中,②药品用量没有说明,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低部,③实验室里两个失去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砂糖,哪瓶是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④没有容器,在量筒中配制食盐水。其中( )

A.只有②正确 B.②③正确 C.①②③④正确 D.①②③正确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4、在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空气 C.冰水共存物 D.加碘盐 5、对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碳酸氢铵固体加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氨气 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D.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纯氧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二:填空简答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 (2)石灰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瓶壁上出现一层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 (3)夏天,把冰棒放在一个玻璃杯里,一会儿杯外壁有一层水珠, 说明空气中含_____ 8.我们学过氧气和二氧化碳后,有的同学讨论时说“氧气对人类更有益而二氧化碳没有益”,你肯定觉得这话不妥当。请填好下表:

1

9.请设计实验来鉴别氧气、二氧化碳、空气这三瓶无色无标签的气体(要求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10.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用E收集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________,观察火星是否复燃。也可选择C装置收集氧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其中二氧化锰起______作用,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中学2010年国庆假期化学练习(二)(10月3—4日)

一:选择

1.2008年9月27日我国航天员成功完成了太空漫步。为解决航天员的呼吸问题,舱外航天服应能提供的物质是( )

{40分钟课时作业化学}.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 2.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40分钟课时作业化学}.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3.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4.下列物质中不能在氧气里燃烧的是( )

A.氮气 B.焦炭 C.硫黄 D.天然气

5.利用温室进行植物生产时,可向温室内通人适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 ) A.二氧化碳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从而防治病虫害 B.二氧化碳可产生温室效应从而提高室温

C.施用后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施用后可防止火灾 6.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 ...A.因为磷燃烧能产生白烟,所以可用于制作烟幕弹 B.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被用来制造灯泡中的灯丝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燃料

7.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二:填空与简答

8.在下列短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其相应的变化或性质: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把块状硫粉碎( ),将燃烧匙内的硫

3

粉加热,硫粉熔化( ),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发出浅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这说明了硫具有可燃性( )。 9.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P2O5 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 mL空气,如右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 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 (写出其中一种) 。 10、看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所示的装置能用于 类物质加热,其中的物质 可能是 或 。 (2).编号中仪器的名称A B C

(3).若要收集产生的气体,在试管口需增加 和 。 11.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A B C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_______;b_______。

(2)写出A图中产生气体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图中,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先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性质。这一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_______。 (4)C图中螺旋状铁丝的末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_______。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0分钟课时作业化学}.

4

实验中学2010年国庆假期化学练习(三)(10月5—8日)

一:选择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冰雪融化 B.水结成冰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 B. 矿泉水 C. 白酒 D. 冰水共存物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 (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镁条插入食醋中,无气泡产生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放出热量

4.

C.铁锅生锈 D.玻璃破碎

5. 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 ) A. 注射器内有液体 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二:实验

6、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回答下列问题:{40分钟课时作业化学}.

A B C

(1)用C装置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溶液应从_______(填仪器名称)口处注入. 二氧化锰从______ (填仪器名称)口处加入。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40分钟课时作业化学篇三

初三化学课时作业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姓名: 作业评价:

一、 基础知识

1、与化学有关的领域有 、 、 、 、 。

2、天然材料: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物质材料,举例: 、 、 。 人工制造材料:是人们利用科学手段生产出来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举例: 、 、 。

3、化学变化定义: ;

物理变化定义: 。

4、化学变化可能伴随 、 、 、 、 等现象。

5、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

6、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_________,还会伴随着________变化。这种能量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释放或__________。绿色植物是通过化学反应将__________储存起来。

二、巩固练习

1.下列各物质材料均属于天然材料的是( )

A棉花、木材、大理石 B木材、橡胶、塑料

C羊毛、玻璃、不锈钢 D塑料、陶瓷、合成纤维

2.塑料的使用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由此也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下列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禁止使用任何塑料制品 B.尽量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 D.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

3.下列事例与化学有关的是( )

(1)发明新的药物 (2)使环境变得更美好 (3) 研制新的半导体 (4) 能吸收储存氢的新材料发明

A.(1)(2) B.(1)(3) C.(1)(2)(3) D.(1)(2)(3)(4)

4、使用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用品的材料不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取的 是( ) A.铁器 B.青铜器 C.塑料器具 D.石器

5.下列教室里的物品有天然材料制成的是 ( )

A.粉笔 B.木质桌凳 C.合金黑板 D 塑钢门窗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姓名: 作业评价:

1、 用氧分子、氢分子、氧原子、氢原子、水分子填空:

2、用“构成”或“组成”填空.

(1)氧气是由氧元素_____ _;氧气是由氧分子______ ;而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_____ .

(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______ ;水是由分子______ ;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_____ _.

3、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 、 构成的, 水滴是由大量的 聚集成的,水分子是由 和 按一定的角度排列而成,氢气是由大量的 聚集而成的,氢分子是由 结合构成的,供给呼吸的氧气是由大量的 聚集而成的,氧分子是由 结合构成的。

4、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基础是 。

5、科学探究的环节是 、 、 、 、 、 。

6、一元硬币外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与铁的颜色相似,为了确定该硬币是否为铁质,有同学拿磁铁来吸引,该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 )

A. 观察 B. 实验 C. 假设 D. 推理

6、晓雯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

7、有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醋,就这位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

8、某同学在进行镁条燃烧实验时,发现从实验室中取来的镁条表面发黑,对此,学习小组进行了讨论,组长王连说道:“这可能是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产生了黑色物质。”王连的观点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提出问题 B.做出假设C.设计实验 D.交流评价

9、蜡烛刚熄灭时,烛芯会冒白烟,根据你所做实验推测,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C.石蜡蒸气 D.炭黑固体

10、下面是某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问题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水蒸气”属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水蒸气”属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对着干冷的玻璃片,发现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这属于科学探究中 的 环节;{40分钟课时作业化学}.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6)上述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为 (填序号)。

第三节 走进实验室 姓名: 作业评价:

一、填空

1.药品取用

①药品的用量:液体药品 固体药品 ②固体:粉末状用 或 取用,块状用 夹取。

液体:量少用 量多时用倾倒法。倾倒时要把瓶塞 ,标签 ,倒完后立即盖好瓶塞,标签向外。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最高,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一般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__,熄灭酒精灯时应用_______。{40分钟课时作业化学}.

3.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加热试管时要使用_______,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__________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_________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记不可使试管口对着________。

4.使用试管夹时,手握试管夹的_________不要把拇指按在__________。而且应该从试管的________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1/3处。

姓名: 作业评价:

二、选择

1.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便捷的扑火方法是( ){40分钟课时作业化学}.

A.用水冲熄 B.用湿抹布盖灭 C.用沙扑灭 D.用嘴吹熄

2.在实验室的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为了节约药品,用剩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

B.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触摸药品或品尝药品的味道

C.为了能看到标签,倾倒试液时,标签不能向着手心

D.为了安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3.取用液体药品时,正确的操作是( )

A.手拿试剂瓶,标签向外 B.试剂瓶口不要紧贴试管口,以防污染

C.手持试管,应垂直拿稳 D.取完药品盖好瓶盖,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4.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切勿让试管底部接触灯芯,这是因为( )

A.将使酒精燃烧不完全 B.易使酒精灯熄灭

C.灯芯温度低,易使已受热后的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D.灯芯温度高,易使试管底部溶化

5.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可以手持试管给固体过这液体加热

B.实验要求中未说明药品的用量,就应该取最少量,液体1-2毫升,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C.取用块状药品可以用手拿

D.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可放回原试剂瓶中

6.下列四项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7.关于滴瓶中滴管的使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滴管尖嘴不要伸入试管口内 B.不能将滴管水平拿持

C.加完药品后应将滴管洗净再放回原滴瓶 D.滴管除了原滴瓶外,不能放在别的地方

8.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的正确方法是( )

①打开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 ②打开试管夹,从试管口部往下套,夹在试管中上部 ③夹住后,拇指要放在短柄上 ④夹住后,拇指不要放在短柄上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将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 B.把鼻孔凑近瓶口闻药品的气味

C.将洗净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 D.玻璃仪器外壁有水,加热前应擦干

10.用胶头滴管向试管里滴加液体的正确操作是( )

A. 滴管伸入试管竖直滴加 B. 滴管位于试管口上方垂直滴加

C. 滴管口斜靠在试管壁滴加 D. 滴管水平向试管中滴加

11.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将用剩下的药品倒入下水道

B.实验中不慎将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迅速用湿抹布扑灭

C.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吸取别的试剂

D.为缩短实验时间,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不需预热

12.小芳在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以理睬

C.查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姓名: 作业评价:

三、实验

请指出所示实验操作中的错误,并改正: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1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实验1改正: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错误:1.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改正: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测试题

姓名: 作业评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空格内)

1.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 ...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2.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

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百炼成钢 D.木已成舟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

A.有颜色变化 B.有其他物质生成 C.有气体生成 D.有发光、放热现象

4.下列由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之四,主要属于化学探究领域的是( )

A.观测太阳系外行星 B.绘制癌症基因图谱

C.研制高温超导材料 D.计算物质世界重量

5.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盐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浓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试验 D.交流讨论

6.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检查装置气密性 往试管中加入锌粒 加热液体 固体药品的取用

A B C D

7. “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

A.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进行实验

B.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C.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

D.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

8. 实验室里下列仪器属于玻璃仪器,且可直接加热的是( )

A.烧杯 B.蒸发皿 C.试管 D.锥形瓶

9.以下有关玻璃捧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蘸取试液 B.搅拌溶液 C.引流液体 D.研磨固体

10.人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燃气篝火烘烤食物 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煤燃烧发电

11.下列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

A.烧杯 B.试管 C.量筒 D.锥形瓶

12.下列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 )

A.纸张燃烧 B.粮食酿酒 C.火药爆炸 D.湿衣服晾干

13. 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 木柴燃烧 B. 冰雪融化 C. 白磷自燃 D. 食物变质

14. 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比喻老师无私奉献精神,其中也蕴含着很多化学含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诗句中涉及了化学变化

B.诗句中的“丝”含有的物质是维生素

C.诗句中的“灰”指的是蜡烛燃烧产生的CO2等气体和炭粒

D.诗句中的“泪”指的是液态石蜡

15.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形状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40分钟课时作业化学篇四

高中化学课时作业1

课时作业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基础演练

1.已知:H2(g)+F2(g)===2HF(g)+270 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 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 L的氢气和1 L的氟气吸收270 kJ热量

B.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 kJ

C.在相同条件下,1 mol氢气与1 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 kJ能量

解析:由题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反应生成2 mol气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为 270 kJ,而从气态的氟化氢转化为液态的氟化氢还要放出热量,所以热量应大于270 kJ,由于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在相同条件下,1 mol 氢气与1 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答案:C

2.已知25 ℃、101 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O2(g)===CO2(g)

ΔH=-393.51 kJ·mol1 -

C(金刚石)+O2(g)===CO2(g)

ΔH=-395.41 kJ·mol1 -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解析:根据放出的热量多少进行比较。

答案:A

3.第29届北京奥运会火炬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丁烷,若0.5 mol丁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450 kJ的热量,则其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13A.C4H10(g)+O2(g)―→4CO2(g)+5H2O(g) 2

ΔH=-900 kJ·mol1 -

B.2C4H10(g)+13O2(g)―→8CO2(g)+10H2O(l)

ΔH=-900 kJ·mol1 -

13C.C4H10(g)+O2(g)―→4CO2(g)+5H2O(l) 2

ΔH=+900 kJ·mol1 -

13D.C4H10(g)+O2(g)―→4CO2(g)+5H2O(l) 2

ΔH=-900 kJ·mol1 -

解析:注意配平和ΔH的对应关系。

答案: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只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端写上热量的符号和数值即可

B.凡是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表明参加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H2(g)+O2(g)===2H2O(l) ΔH=-483.6 kJ 解析: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反应热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在书写时应注明各物质的状态,吸热或放热的多少,ΔH的单位是kJ·mol1。 -

答案:C

5.运用中和热的测定方法,即保温隔热的条件下,向盛有20 mL 2.08 mol·L-1的NaOH溶液的试管中分五次加入1~5 mL未知浓度的H2SO4(边加边振荡,且每次加入1 mL)后,测得溶液的温度分别是1.4 ℃,2.5 ℃,4.2 ℃,5.2 ℃,5.18 ℃,则该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2.08 mol·L1 -

B.4.16 mol·L1 -C.6.9 mol·L1 -D.5.2 mol·L1 -

解析:根据中和热测定计算。

答案:D

6.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黄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B.氢气的燃烧热为285.5 kJ·mol

O2(g)===2H2O(l) ΔH=-285.8 kJ·mol1 --1,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

C.Ba(OH)2·8H2O(s)+2NH4Cl(s)===BaCl2(s)+2NH3(g)+10H2O(l) ΔH<0

D.已知中和热为57.3 kJ·mol1,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溶液与含1 mol NaOH的溶-

液混合,放出的热量要大于57.3 kJ

解析:A应该前者多,B项系数与ΔH不一致,C项ΔH>0(吸热反应)。

答案:D

7.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钠原子与氯气反应生成食盐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体系的能量降低

B.物质燃烧可看做“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

C.氮分子内部存在着很强的共价键,故通常状况下氮气化学性质很活泼

D.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解析: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当它失去1个电子后可以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使体系的能量降低,所以A正确;物质燃烧放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B正确;氮分子内部存在着很强的共价键,很难被破坏,所以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故C错误;任何化学反应都经历旧键断裂(吸收能量)和新键形成(放出能量)的过程,故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不论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都不是由反应条件决定的,如:合成氨需要在高温下进行,但是释放能量的反应,D正确。

答案:C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3年级下册语文暑假作业答案
下一篇:ap班高一数学暑假作业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