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训练 点击: 2012-07-21
2016年高考语文课标卷评析及2017年高考备考复习思考
2016年高考语文课标卷评析及2017年高考复习之我见
纵观2014、2015、2016年三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我们不难发现全国高考语文科在考查考生的能力要求上始终保持很强的稳定性,三年考纲在文字表述上没有任何变化,与之相对应的语文试题紧扣考纲要求,在传承的基础上体现创新,在创新的同时保持理性。就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卷、Ⅱ卷试题对照2014年、2015年新课标卷比较来看,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一直在探索考试内容的改革,注重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增强,坚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三年的试题均在积极进行价值引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依法治国理念,体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大前提下,今年试题既保持了整体稳定,又富有灵活性;既注重对考生语文基本素质的考查,又彰显了考查语文应用能力的趋势。湖南考区参加评卷的大多数教师认为,试题内容覆盖全面,难易度和区分度把握得比较好,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引导中学语文教学,也有利于我省高考的平稳过渡。认真分析高考试题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下一届高考复习的方向与重心,鉴于此,本文拟结合2016年全国课标卷湖南考区阅卷组反馈的评价信息就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谈谈个人思考。
一、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整体评价
(一)传承中有变化,变化里见创新
首先我们看一下近三年课标卷的构成 。2014、2015、2016年课标卷均按照语文学科基本能力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其中阅读部分70分,表达部分80
近几年试卷的板块构成、结构模式、题型分布、考点、分值、难易度等都基本一致,具有鲜明的稳定性。但在稳定的前提下,仍然有创新变化,既有命题形式上的创新变化,也有内容上的细微变化与创新。如2014年文言文阅读分别考查词语解释、断句、内容概括分析和翻译,而2015年则在保留断句、内容概括分析、翻译的基础上,将词语解释的辨析题换成了古代文化常识的辨析题,2016年在文言文阅读考查方面传承2015年未做改变;又如2014年第15题考排序衔接,2015年变成选句衔接,今年无论Ⅰ卷还是Ⅱ卷均改为选填关联词语;再如 1
2014年第17题图文转换考查构思框架的转换,2015年第17题则采用2013年的形式考查图标的转换,今年无论Ⅰ卷还是Ⅱ卷又都采用2014年的形式考查构思框架;再如第13题的命题形式、考查内容量有了变化,2013年考查成语运用的正误判断,2014年、2015年考查近义成语辨析选用,今年则由近义成语辨析变为辨析6个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最能够体现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当属作文题,沿用多年的新材料作文形式在2015年有开始向任务驱动型作文转换的趋势,这种形式在今年全国Ⅱ卷得到体现,但今年全国Ⅰ卷作文考查则采用了多年未曾出现的漫画题型。
(二)选材典雅厚重,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一,注重选取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文言文阅读材料刻画了曾公亮勤心为民、治国有方的能臣形象。其二,加大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査力度。除古诗文阅读题外,表达题中也注意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古代小说、广西传统文化、太极拳、中国结、旗袍、国画、剪纸等。其三,凸显创新能力。如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中陈忠实创作的创新,表达题中的创业大赛、新能源汽车新媒体等,都能传递创业创新正能量。其四,蕴含依法治国理念。如曾公亮“谨绳墨,蹈规矩”,漫画材
料的奖惩符号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对法律、法规问题进行思考、感悟和生发。
(三)弱化纯知识的机械考查,注重逻辑思维和审美探究能力
试题逐步弱化对字词的机械考查,承续了往年全国卷的优点,注重考查语文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审美探究能力,以凸显学生语文底蕴。如第三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为探究题,以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作为切入角度,引导考生探究小说主人公六安爷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探究小说的主题。第五题语言文字运用第16题属于补写,考查考生的逻辑分类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今年的作文题,更能综合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兼顾广度深度,注重学科交融,凸显人文素养
试题以语文学科为核心,巧妙地融合了历史、生物、化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多门学科知识或元素,兼收并蓄,实现了学科间的大跨界,反映了一种大语文的“考试观”,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例如,论述类阅读题甲骨文的发现涉及史学;句子补写题花青素的说明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密切关联;构思写话题涉及体育、手工、国画等学科概念;作文题实现了与美术、哲学的巧妙对接。
二、2016年试题具体分析及湖南考区评卷结果反馈
今年湖南考区文、理科考生共有328290人,语文科省平均分以选做者较多的传记阅读为准的话为91.05,如以选做者较少的小说阅读为准则省平分90.16,相比2015年湖南省语文平均99.55下降了8.5/9.39分,创近七年最低省平分(2010年92.63、2011年103.33、2012年92.62、2013年93.62、2014年94.37、2015年99.55)。
2
各题平均得分情况如下:第一卷必做题中论述类文章阅读3道题(9分)加上文言文选择题3道题(9分)合计平均得分为3.68分,文言文翻译10分得分为5.76分,古诗阅读11分得分6.7分,默写6分得分3.73分;第一卷选做题中小说阅读25分有27.4%的考生选做,平均得分12.47,传记阅读25分有72.6%的考生选做,平均得分13.36。第二卷必做题语言运用5道题20分,得分12.85,作文60分,省平分42.27,其中1—36分段中1—20分有1646人,21-35分有7654人;50分—60分段有3555人,占总数的1.1%,其中52分以上960人,54分以上220人。
从上述各题的得分情况以及阅卷现场反馈的考生答题情况来看,今年湖南考区语文科相对影响得分的主要是第一卷中论述类文章阅读、文言文阅读中的古代文化常识与翻译、古诗鉴赏第8题的第二问、第10题情景默写、选做题第11题的第2小题和第3小题、选做题第12题的第3小题和第4小题,第二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几道选择题难度不大但得分不理想,第16、17题得分差强人意,作文得分42.27不能算满意得分。而导致上述各题得分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综合湖南考区评卷组的意见作如下简单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
近几年来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选材集中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经济金融等相关领域,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材料的文化含量和教化作用。今年材料选自朱凤瀚论文《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全文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题型仍是3道逆选题;第1、2小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第3小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相比2015年,今年的命题更加强调“整体阅读”意识,要求考生在真正读懂整段、整篇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因而相对难度加大,考生得分率不高。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
全国卷倾向于从正统的历史著作中节选纪传体文本,传主往往是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但不回避其“小瑕疵”。今年节选文本既有曾公亮兴修水利、为政有能声、通晓典章制度、止息边地事端、接待辽使不辱使命等事迹,也有其生性吝啬、为子孙谋划等性格展示。
第4题文言断句题,连续考了三年,今年的难度不大,得分比较理想。 第5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此题的设置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大背景有关,但由于考生平时重视不够,积累不多,本题得分情况不理想。
第6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于对文意内容的概况和分析,难度不大,但考生缺乏文题对照意识,对原文理解不够准确,得分率依然不高。
第7题是文言文翻译题。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性实词与虚词的理解。第(1)题采分点有“锡”(通“赐”)、“虔”(恭敬);第(2)题采分点有“救正”(纠正弊病)、“固宠”(加固宠幸)。相比去 3
年的考题,今年的难度稍大。特别是第(2)题,因为删除了中间一句话,给考生在理解上带来了一定困难。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诗歌鉴赏取材于唐朝诗人李白的《金陵望汉江》,这是继去年以唐诗(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作为命题材料后,又选择了一首唐代名家的五言古风作为命题材料。全国卷诗歌鉴赏题选材以唐诗、宋词为主,倾向于两个方面,一是非名家的名作,二是名家的非名作。本诗属于第二种情况。
第8题考查诗歌形象及其作用,采用连续问的形式,“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第1问得分率较高,第2问得分率较低,考生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回答较多,对揭示诗歌主旨的作用不大。
第9题考查“情感”。“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似简单,但有一定难度,考生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不够全面,“歌颂盛世”的情感基本上能概括出来,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这一要点难以把握,得分率较低。
3.名篇名句默写(6分)
全国卷多年来都从两个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64篇诗文中选材,命题方式是给语境,考生根据语境的要求去填写。今年仍为语境中的理解默写。从默写内容看,与去年“初中两句,高中四句”相同;从考查时代看,分别涉及先秦、三国、宋;从文体看,考查的文和词,且“文”的比重很大。但相较于2015年,今年的题目难度本来不大,但从考生作答情况看,第(2)小题出错的比率较大,相当一部分考生填写成“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命题者要求填写的内容,应该是顺承本句而来的两句,而不是对题干内容的重复,反映出考生审题不细,也有部分同学因写错字失分,如“狼居胥”(郎居婿)、仓皇(惶)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选用小说文本,中外兼顾,以中国为主,选文一般在1600字左右。
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是山西作家李锐的小说《锄》。选材关注现实生活,写的是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较量,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沦落,人们失去土地的失落与迷茫。本小说主题鲜明,人物性格也不复杂,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命题者在设题时,把重心放在了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上。第(1)题“五选二”,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人物性格及小说主题;第(2)题考查小说题目“锄”的寓意,有一定难度。第(3)题考查一些词语连续运用的作用;第(4)题探究题,以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作为切入角度,要求探究小说主人公六安爷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小说的主题。学生失分主要在小说的中心主旨把握上,欠深刻分析,缺少深层思考,不能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传达的信息,不能筛选、提炼观点,局限于直接摘抄原文信息。本题第1、4小题得分
7.94分,2-3小题得分4.53分。
4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全国卷选材均为人物传记,传主以现当代著名人物如文学家、科学家、实业家、军事将领等为主,中外兼有,篇幅在1600字左右(含链接材料)。今年的传记题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是一篇关于作家陈忠实的传记,从选文和题目看,难度都不大。
第(1)题,仍是传统“五选二”。本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与分析概括能力,整体难度不大。第(2)题,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本题信息点比较集中,筛选难度不大,但考生将文本中的语言“概括”成精炼的答案很不容易。第(3)题,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答案要点分散在全文,需要有较强的筛选信息能力和整合概括能力。第(4)题为探究题。本题有两问,第一问“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考生既要理解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又要弄清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有一定难度。第二问“有哪些表现”,是信息的筛选整合,只有真正理解了“剥离”和“寻找”两个词语的关系,才能在原文中准确筛选。本题第1、4小题得分7.99,2-3小题得分5.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近几年全国卷把成语运用、病句判断、句子衔接、补写语句、图文转换作为稳定考点,很少涉及字音、字形、修辞。通常由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组成。
第13题成语题,连续考了几年近义成语的辨析填空,今年在命题形式上出现了不小变化,变成分析6个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考查的成语数量增加了,但难度没有太大变化。
第14题病句题,涉及的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逻辑错误和结构杂糅。 第15题,题型出现变化,虽然仍是考查语言连贯,但以填写关联词的形式考查。
在作答上述三题时,有的考生审题不认真,或用文字作答,或多选,或漏答。 第16题属于补写,仍然考查语言连贯,语料为科技说明文。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达不严谨,存在语病现象,有的概括不准确,不完整。
第17题属于图表转换题,题干要求对所给的框架进行解说。与去年徽标类(邮票主体图形)不同,采用的是与2014年考题类似的“构思框架”类图示,考查考生的逻辑分类和语言表达能力。考生作答此题主要的问题:忽略关键信息,语段结构不明或语序颠倒。
(六)写作(60分)
作文题为漫画材料题,材料由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两组四格漫画构成。题目具有形象性、现实性、开放性、思辨性等诸多特性,考生在审题上没有太大难度,几乎都有话可说。但是,看似简单的漫画材料中蕴含着较多的分析层次,且有深浅之分,对考生的概括提炼、具体分析、逻辑推演、语言表达等能力带来了挑战。从考生作文得分情况看,一类卷和四类卷的数量都比较小,大多考生作文集中在
二、三类卷。
5
2017高考作文辅导 高手如何在满分作文中使用素材
来看高手如何在满分作文中使用素材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素材是文章的血肉。素材能否优化运用往往决定文章等级的高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并不是没素材,而是缺乏对素材的思考和发现,有“货”不会用。
下面是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优化运用素材的9种方法。 1、凝缩
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一细节。这种“凝缩”就内容的涵盖面来说,可分为两大类:
①典型凝缩
如陕西高考满分作文《请让我们“摔跤”吧!》中的一段:
前人由败而胜,由逆境而到胜利的顶峰者,往往不胜枚举。越王勾践可属一成功的范例。春秋之时,列国征伐不已,烽烟不断。孱弱的越国在勾践的带领下,与气势正盛的吴国交锋,结果损兵折将,臣服于吴国,勾践本人也充当了吴国的奴仆。这一跤对于越王来说,可谓沉痛不已。心怀大志的越王,数十年如一日,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奋发进取,积蓄力量,在二十年的生死教训中,勾践没有温情的关照,没有舒适的环境,但雄心却在日益增长,宏图在不断扩展着,越国的金戈终于冲进了吴国的都城。假如没有那一场亡国的惨祸,勾践将如何,谁也难以预料,历史最终多添几个平庸的姓名而已。
这段文字中的典型举例的素材源于课文《勾践灭吴》,原文较长,聪明的作者紧扣话题“摔跤”,舍去了“勾践灭吴”中的许多“细节”,“凝缩”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典型凝缩”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以一当十。 ②列举凝缩
还是上述那篇满分作文,随后的文字是这样的:
不仅人如此,国家亦如此。反右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一场场艰难险恶环境,中国人不知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和险阻,但这些都没有压垮中国人的脊梁,我们在奋斗中成长着,在困难中成熟着。直到今天,中国人已经可以坚强地站立起来了。
这里对反右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素材的运用,
可谓惜墨如金,点到而已,文章内容简练而不简单,既有容量,又有力度。
如果说“典型凝缩”是“点”的话,那么“列举凝缩”就是“面”,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内容既充分又简练,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2、扩展
有的作者常常由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的牵挂,一个喜悦的预感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如山东考生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一文,便是作者根据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的内涵,以“稻草绳”为线索,引发联想,补充引申,丰富发展,把眷眷的母爱和作者拳拳的感激之情串连起来。这里,稻草绳既是母亲爱的寄托,又是作者的象征,还是作者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素材的扩展生发,常常遵循着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思想轨迹。 3、量裁
就是量体裁衣,根据话题、主旨或内容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切入,使用同一素材,就像一块布料,剪裁师傅根据不同身材、不同需要,缝制出不同特色的服装。高考命题千变万化,但年年都有人利用同一则素材写出不同的优秀作文。
如“感动中国人物”中“邰丽华”这则素材,在河南省高考优秀作文《成长路上的跌倒》中被用来阐述苦难中的成长,在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中又被挖掘出“有意气”的精神品质,紧扣话题“意气”来叙述、分析、评价,有力的论证了“人有意气,才能压不垮,锤不弯,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这一观点。点题语明确,素材与主题接榫自然。
以上两例告诉我们,“材不在多,会用则灵”,主旨不同,同一个素材,切入的角度也不同,组织和分析的方法也各有奥妙。其实,从感动中国邰丽华的素材还可挖掘出“乐观”、“永恒”、“奇迹”、“坚韧”、 “美丽”、“人生定位”、“战胜困难”、“逆境与成才”、“缺陷与完美”、“命运在自己手中”等内涵。只要你对所写的话题、命题、材料作文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对文章主题有清楚、到位的把握,便可找到素材与主题的契合点,找到表述的角度和侧重点,便可自如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叙述和分析素材:或借助关键词语句来引申,或借助合理想象、联想来拓展,或采用原始素材中的相关内容,加进自己的读解和感悟。 4、剪辑
1
如果说“量裁”是“一材多用”的话,那么“剪辑”则是“多材合用”,是把本质上相近或相似或有一定关联的几则素材,按照一定的话题或主旨组合在一起,能使文章丰厚而多彩,意蕴绵长。
如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分别以“一个人的天空”、“三个人的天空”、“一群人的天空”作为小标题,精心“剪辑”了丛飞、为救孩子而牺牲的父母、微尘这样三则素材,灵犀共启,层层推进,将“爱的天空”拓展到了极致。
再如安徽高考优秀作文《青山寂寂水澌澌》中主体部分便是对屈原、陶潜、李白等经典素材的“剪辑”:利用三个诗意灵动的小标题,恰当地评价了屈原、陶潜、李白的一生,读懂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人格修养,段末点化主题。
虽然屈原、陶潜、李白三个人物是常见的,但是,作者并没有简单的
“剪辑”,而是按照文章的主旨进行叙述和议论,很好地完成了一篇考场作文。 5、巧借
就是活用经典素材的思路或技巧,让老树生新芽。这种技法不是偷懒,而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不是无奈,而是有意为之的奇思妙得。如河南考生《少年中国说》便是以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为行文脉络,结合作文所给图画的寓意,写出了自己的《少年中国说》。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文体形式,既让人感到亲切,又让人感到新颖。 6、独白
原指戏剧、电影中的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这里指巧将素材中的第三人称改用为第一人称的自叙、自辩的写法。如广东考生优秀作文《圣火的自白》,作者巧妙运用“奥运圣火”的素材, 采用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来写,利用了自述文的叙述优势,把奥运圣火的曲折历史化为几个圣火传递的镜头,把奥运精神的传递通过圣火的独白表达出来,感情真挚,感染力强,甘肃考生的满分作文《落红》也是采用的这种技法。 7、妙引
就是巧妙引用名言警句或俗语、谚语等。这种“妙引”因题而异,相机引用,能使文章峥嵘、高远、耐人寻味。如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中的妙引: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段巧妙地把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作为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到好处。“妙引”有明有暗,有详有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文采斐然,思想上比较深刻,整体上一气呵成,显得大气而老到。
8、引源
就是引入生活的活水源头,融入真挚情感。
如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通过叙述农村家庭平凡生活的小事表现家庭的和睦和温情,诠释生活的诗意,表达自己对诗意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文章写的是身边小事,表达的是真情实感,说者诚恳,读来亲切。人物的语言细腻真实,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画面彰显,诗意盈溢:
“于是,无数个炊烟枭枭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毕毕剥剥声响的灶堂里看到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作文题无论怎样设计,都不会逾越我们的生活圈子和生活经历。 9、兼用
是指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法的综合运用。
如河南考生《少年中国说》一文,就活用素材的思路、技巧来说,是“巧借”;而文中那段对“一路跌倒一路向前”的少年李肇星的概述,却又是“凝缩”。
再如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主体部分的技法是“剪辑”,剪辑中的经典素材“丛飞”、“父母”、“微尘”又是源于同学们所熟悉的“源头活水”,从这个角度说又是“引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方法在使用时都必须紧扣话题,紧扣主旨,深入进行挖掘。
2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D.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C.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B.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退缩,收缩
C.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D.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籴:运送
5.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B.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C.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D.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嫉妒他,担心他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也望风溃败;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译文: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2017湖南高考作文分析}.
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在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运完。还有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形势十分危急。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峡防局本来是一个主要针对盗匪的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平台,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居,创造理想的社会”的口号。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②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③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积极目的。(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
④卢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外国轮船公司垄断长江航运,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这直接促使卢作孚决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
B.为了赶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下令一律采用“三段航行法”,实行分段运输,大大缩短了航程。
C.由于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辉煌成绩和完成抗战时期运输任务的卓越贡献,卢作孚不仅受到时人的称赞,也一直为后人所推重。
D.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民的幸福,急公众难,并为此身体力行,全力趋赴。
E.从北碚的建设实验中,卢作孚认识到,乡村建设固然需要人、财、物,需要实施办法,
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分工合作,不断努力。
(2)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卢作孚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②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③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④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⑤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⑥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A.②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B.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C.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D.由于工业的底子薄,西部地区的工厂大多技术水平低,其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他们从你身边走过 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 你还不引人注目。而 你长成一株大树,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
A.虽然 甚至 因为 如果 B.虽然 或者 除非 只有
C.即使 或者 除非 只有 D.即使 甚至 因为 如果
15.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①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② 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③ ,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④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⑤ 。
2017届高考作文母题汇总(10个大类,100个子题,精编A4纸11页)
高考作文母题分析
高考母题1 人生价值
◆母题透视◆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人生价值”这一母题始终被命题人看好。如2009年天津卷(我说九零后)、江西卷(兽首拍卖),2010年浙江卷(角色转换之间)、四川卷(人生的几何体)、广东卷(与你为邻),2011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江苏卷(拒绝平庸)、安徽卷(时间在流逝),2012年重庆卷(拯救冷库工人)、湖南卷(一只伸出的手)、北京卷(火车巡逻员的故事),2013年重庆卷(豆腐的诞生)、辽宁卷(沙子和珍珠的关系)等,都属于这一母题。
当前社会,我国经济改革正处于转型期,体制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思潮与诱惑纷至沓来,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那么,在种种的诱惑面前,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如何,他们能否秉承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关乎着我们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对此,高考作文也不能回避。另外,每个中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对一些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人生价值”这一命题也便于抒写考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便于发掘考生内心的价值取向。 写好此类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观念支配着行动,广大中学生只有真正树立起符合社会主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中站得稳、站得牢,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不迷失、不迷乱,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二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不动摇”。这个“中心”就是抒写“我”的真情实感,在这一中心的统帅下写“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议。行文时,切忌胡编乱造。
三是要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写此类作文既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还要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惟其如此,文章才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子题裂变◆
No.1 舍与得。有舍才有得,得到的不一定是金钱,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一种勇于追求的精神与良好的心态。这是一个人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No.2 用心生活。世间的事就是如此,没有谁比谁强多少,关键是能否用心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一丝不苟。这既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更容易成功的保证。
No.3 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也是其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你可以做得不好,但你不能欺诈。拥有诚信,拥有成功。
No.4 选择。在人生路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艰难坎坷,也会遇到诸多的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去作出正确的选择。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疑是做好选择的指向标。
No.5 平凡与伟大。有一些人,他们不求取名,更不计较利,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却铸就了让人们仰视的伟大。这种辩证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No.6 责任与义务。勇挑责任,担当义务,这是每一个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人的必然而由衷的选择。面对责任,义无反顾;面对义务,责无旁贷。在责任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中获取自己人生的价值。
No.7 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精神是物质的升华。物质享受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追求。人生路上,用物质作后盾,用精神体现价值。
No.8 利与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在义面前,又可以义无反顾的舍利取义,这是一种君子的作为,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一种顶天立地的表现,是一种价值的选择。
No.9 付出与收获。义无反顾地付出,责无旁贷地奉献,在默默中耕耘,在悄悄中努力,只为了追求自己人生的价值,但在不经意间却能收获人生的别样丰盈。
No.10 个人与集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干不了,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时才有永不枯竭的力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建设美好生活,构建和谐社会,这种人生选择,才是最有价值的正确选择。
高考母题2 道德情感
◆母题透视◆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围绕“道德情感”屡屡设题,这不能不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关注。如2009年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江西卷(圆明园兽首拍卖)、湖北卷(站在 门口),2010年重庆卷(难题)、广东卷(与你为邻),2011年大纲全国卷(彩票中奖)、重庆卷(情有独钟),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船主与油漆工)、江苏卷(忧与爱),2013年湖南卷(我愿意)、江苏卷(一段探险经历)等,都属于道德情感这一母题。
命题人钟情于道德情感类的作文,这里边所涵盖的社会因素不言而喻。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思想也变得逐渐驳杂起来,诚信、感恩、关爱、见义勇为等传统的道德理念在一些人的心中逐渐淡化,甚至有些人逐渐丧失了作为人最起码的底线和良知,所有这些都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不能承受之痛,在这种大背景下,呼唤诚信,呼唤感恩,呼唤良知等汇聚成了一个时代的声音,那么,高考对这一主题自然不能回避。
写好此类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守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立场坚定,积极向上,一心向善,扶危济困,懂得感恩,勇于担当,这才是当代中学生应当秉持的道德观念,惟其如此,中学生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二是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我们的世界,全面辩证地认识我们的世界,不仅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更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不仅要看到支流,更要看到主流;不仅要看到眼前,更要看到将来。
三是要感情浓郁。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动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
◆子题裂变◆
No.1 感恩。乌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情,懂得感恩对于现代人而言是一个价值标杆。当然,感恩的范畴很宽泛,知恩图报是感恩,讲究孝道是感恩,回馈社会也是一种感恩。
No.2 诚信。现代社会是一个格外关注诚信的社会,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讲究诚信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No.3 见义勇为。也许,我们这个时代各项机制还不够健全;也许,我们身边还在上演着救人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的场景;但是,当别人深处危难之中时,我们依然要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因为这关乎着我们的道德良知。
No.4 坚守信仰。信仰是信念的基础,信念是信仰的体现。正确的信仰和信念产生巨大的力量,决定人生的目标和道路。
No.5 奉献。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奉献精神始终都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杆,只有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才会赢得他人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
No.6 勇于担当。勇于担当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劲头。担当就是要负责任。责任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一言一行,一岗一位,都能见责任、见担当。
No.7 助人为乐。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现代公民应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