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点击: 2012-07-18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2016-2017学年度临涣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温馨提示:
1.亲爱的朋友,你现在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你要在150分钟内完成所有答题。
2.正如你所见,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第一部分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 名句默写(10分)
(1)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名句。(任选其中6句)(6分)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④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温庭筠《望江南》)
⑤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⑥疑怪昨宵春梦好,________,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⑦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⑧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刘方平《月夜》)
(2)默写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下阕。(4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屈指春秋,已近三千年。三千年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春秋的马嘶yīn哑了,秦汉的明月 àn淡了,隋唐的宫殿成灰了,明清的身影远去了„„一
切的一切都在岁月的风化下,慢慢地褪色、剥落„„然而,有些人,有些事,却在时光的冲刷下愈加清晰,我们的心被震憾,被感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yīn( )哑 àn( )淡 剥落(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沧海桑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慢慢地褪色”中,“褪色” 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 运用你课外积累的知识,完成(1)(2)小题。(4分)
( (1)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古代作品名称。。(1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2)、沂岭杀四虎、打死殷天锡、斧劈罗真人、元宵闹东京,这些《水浒传》中的情节都和一个人有关,他是谁?(1分)
(3)作为《水浒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林冲能忍的个性是造就他曲折而悲情人生的重要因素。从他到第一次出场到风雪夜上梁山前,他都是“忍”,忍下了高衙内和高太尉的欺压,忍受了朋友的背叛,忍下了莫须有的罪名,忍受了与妻子的离别,忍受了小人的折磨和别人的鄙视等。对林冲的忍,你是怎样看待的呢?(2分)
4.语文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12分)
(1)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雨丝的清凉,洗去你心灵上的尘;让那雨丝的 , 。让那无声的雨丝告诉你,那些躲在房中,关紧了门窗的人们,所永远不会了解的,雨丝和绿海那心底的爱,和永恒的诗。(请仿写上一句,把句子写完整连贯)(2分)。
(2)春雨蒙蒙,万物复苏,大地写满诗意;夏雨初歇,群蛙欢唱,纸船到处飘荡;秋雨点点,敲打残荷,声声落进心里;冬雨无声,苍白大地,渴望张开眼睛„„生命里经历的不同的雨景,唤起我们内心不一样的感受。请你描写一种雨景(要至少运用一种修辞),表达当时的心情。字数100字左右。(5分)
(3)下面是一位同学为这次活动拟写的一封邀请函,在格式、内容和用语等方面都有问题,请你根据提示进行修改。(5分)
邀请函
尊敬的校长:
您好!
我班将于明天上午在校四楼多媒体教室举行有关“正能量”的主题活动,请您务必准时参加。
2014年10月15日
九(5)班班委会 ①此函格式上有两处不当,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②函件中少了一个重要信息,请指出。(1分)
③此函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5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9题(18分)
快递与电子商务
①从山东来京打工的阴法勇2004年刚当上快递员那会儿,每天在丰台区的三个镇之间骑车跑上五六十公里,也只能揽来三四个快件。但如今,阴法勇每天只去一家企业收件。他说:“这家企业的网上购物生意,每天都能发七八十个快件。光这一家我就快忙不过来了。”
②最早,民营快递的发展速度并不快。从2005年起,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其对快递业的正面影响开始显现。当年,圆通、申通、中通和韵达速递工资先后和淘宝签约,成为淘宝推荐的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中的网购迅速成为这些大型快递企业的主要业务来源。最高峰时,圆通70%的业务量都来自淘宝。对一些小型快递企业而言,电子商务产生的业务量甚至占其业务总量的90%-100%。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近几年,快递业务收入每年都有20%只有的增长。 ③然而,“成也电子商务,败也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给快递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
④首先,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使急于抢占这个市场的快递业打起了价格战。七八年前,北京同城快递起价为10元左右,后来一度降至5元,DDS快递公司甚至曾打出上海同城快递2.8元的超低价。这种情况导致导致快递企业利润积累缓慢,扩大再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渐弱。先是DDS公司在业务激增的冲击下,因入不敷出倒闭。之后是去年11月11日淘宝大促销,一天就产生了1000多万件快递量,让快递企业也招架不住。造成混乱局面。
⑤其次,近两年来的电子商务和快递业成为一根绳上的两只蚱蜢,电子商务跳得太快,而快递业被拽得踉踉跄跄。在管理上出现脱节情况。快递企业来不及兴建仓库,购置车辆和培训人员,往往采用特许加盟的方式扩大规模。这种方式虽然能快速扩大企业的派送范围,却难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快件延误、损毁或丢失的现象时常发生。特别是电子商务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发货,导致中西部地区派送任务重,揽收收入低,派送不积极,设计快件丢失、损毁和延误的投诉居高不下。
⑥如今,快递服务质量已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将触角伸至快递业:有的入股快递企业,有的开始自建物流。今年初,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也宣称将通过“物流宝”平台大力推进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投入上百亿元兴建全国性仓储网络平台。专家预计,该平台一旦建成,对快递业将产生深远影响。总的来讲是会缓解快递业的供需矛盾。大量跨省快递将转变为同城快递,租不到飞机、火车而影响寄递速度的情况,以及长距离运输造成的快件损毁情况或将相应减少,网购快递服务质量也有望因此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加盟企业或将纷纷宣布独立,产业集中度也可能因此降低,快递业将重新“洗牌”。
5.请你说说选文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6.选文②段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7.选文④段中加点的“甚至”删掉好不好?为什么?(4分)
8.请根据选文④⑤段内容简要说明快递业“败也电子商务”的原因。(4分)
9.请选出下列说法与选文⑥段表述的内容不相符的一项( )(3分)
A.快递业如果要持续发展,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服务质量不高。
2017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澎湃作文
2017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邓稼先( jià) 宰割(zăi) 可歌可泣(qi)
B.弥高( mÍ) 赫然(hè) 气冲斗牛(dŏu)
C.簇新(cù) 校对(xiào) 鲜为人知(xiān)
D.草率(shuài) 揩桌子(kāi) 深恶痛绝(wù)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
A.当初选骋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知人之明。
B.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C.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振天地!
D.来了客人还要到街上去买鱼或鸡,买回来还要到橱房里去工作。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
先。
B.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首当其冲的。 ....
D.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东西等行为让人深恶痛绝。 ....
4.(2016甘肃兰州中考A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B.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C.敦煌市承办首届丝路文博会的各个展馆都在改善建设及改造的进度。
D.吉利公司推出的首款电动车“知豆DI”初步定价大约在4至6万元左右。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杨振宁,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C.《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萧红,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6.(2016山东淄博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水小品,宜 。读忠烈传,宜。读奸佞传,宜。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 。
①纵水狂呼,可以旋风
②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
③击剑捉酒以销愤
④吹笙鼓瑟以扬芳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④③① D.①③④②
7.(2016重庆中孝A卷)重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需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请参照画线句,在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7分) 校园里,你的文明,也许就表现在上下楼梯时的靠右行走, 校园外,你的文明,也许就表现在公交站台上的有序上下车, , 表现在公共场所中的轻言细语„„
二 阅读 (35分)
(一)阅读下文,同答问题。(9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①当涂:
②涉猎:
③才略:
④见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IO.宋代有人写过一首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意思是: 。而《孙权劝学》则以 为主,言简义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3分)
(二)(2016湖南常德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讨分数的人
徐慧芬
一阵小跑声过后,学校走廊里,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
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
后,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
啊,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写意国画《梅花麻雀图》。这算是期中考试了。
两张画摊在桌上,我给他分析:“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可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到位的„„”
他听明白了,似乎也服气,但还不走,磨磨蹭蹭,抓了一会儿头皮,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老师,你这次能不能开开恩,送我5分,下次还你,行不行?” 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送你5分呢?”
“你表扬过我的,说过我画画蛮好的。”
“啊,我表扬过你?”
“是的,你表扬过我两次,一次画素描头像,你说我暗部画得蛮透气,没有闷掉。还有一次画水彩,你说我天空染得蛮透明,没有弄脏。”
“可是这次你只能得65分呀,再说这是考试,老师应该公正,是不是?” “可是我这次已经向我爸说过我美术考得不错的,否则老爸要说我吹牛,又要打我的„„”
“65分已经超过及格线了,以后再努力一下就是了。”
“不不不,老师,我只好实话告诉你,这次期中考,几门主课我都没考好,语文65分,英语刚及格,数学只得了55分。我爸气死了,用皮带抽我,用脚踢我,说我没有一门考得像样,我说我副科蛮好的,美术至少能考70分„„老师,你看——”
他撩起一条裤腿,露出了几条青紫的伤痕。
我不再多说,拿出一张宣纸,让他重画一幅。
半小时后,我用朱笔在他的画上写了个“70”,很醒目。出门时,他向我鞠躬,又轻轻问一句:“老师不会告诉其他同学的,对吗?”我含笑。
多年以后„„
我在地铁月台上等车,一旁座椅上一个男子向我微笑行注目礼,而后站起未说:“您不是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吗?”
“你是?”我记不得他是哪位了。
他说:“我就是那个向你讨分数的学生呀!”于是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那一幕。月台上,我俩相互把上述故事一点点补充完整。
我问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说了一家公司的名称。
“那么,你现在是否经常向你的老板要求加薪?”我和他开起了玩笑。 他笑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公司人不多,我当家。”
“啊,那你就是老板了,你后来学的什么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搞软件设计。”
“你过去数学好像不怎么好的,怎么选了这一行?”
“老师,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在你办公室里你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说,像你这么聪明,想得出讨分数的人,怎么可以数学不及格?”
我说过吗?记不清了。可是他却一直记着,并为此改变了自己。
(选自《青年博览》2016年第9期)
11.试比较下面句子中“我”的两次“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分)
(l)
学生。
(2)
答:
12.具体分析“父亲”和“我”的教育方法的特点。(5分)
答:
1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男生形象。(3分)
答:
14.说说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2分)
答:
(三)(2016江苏盐城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3分)
酒酿王
凌鼎年
黄阿二的酒酿让古庙镇土老老少少都竖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古庙镇人黄、王不分,大伙习惯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至少在古庙镇土,还没有谁做酒酿能做得过黄阿二的。
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据说小钵头酒酿比大钵头酒酿难做,因此做酒酿小生意的,都习惯用大钵头,不敢轻易改用小钵头,单凭这一点,黄阿二就远胜其他做酒酿买卖的。{2017的个性说说}.
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别人喊:“酒酿——卖酒酿——”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酒酿王的嗓音很浑厚,有一种穿透力,能穿过门墙,撞击人们的耳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听到酒酿王的吆喝,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
古庙镇的人偏好吃酒酿有些历史了。来了客,端碗酒酿小圆子,既不破费,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据他们说,一上口就能吃出是不是酒酿王做的酒酿。每每这时,黄阿二脸上就浮现出一种满足一种得意来。他说:“有老吃客的这些评价,比吃人参还补。”
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但黄阿二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从无例外。通常他九点钟骑着黄鱼车笃悠悠地走街串巷,一路骑过去,一路吆喝过去。黄阿二常说,他做酒酿买卖,一半是为了能吆喝上这几声。“只要每日里这么吆喝几嗓子,通体舒畅。若待在家里只吃不做,不吆喝,不出一个月保管憋出病来。”
黄阿二的酒酿常常是不到吃中饭就卖光了。下午,他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天长日久,他有了不少茶友、浴友。有位老茶友对他说:“你的酒酿,生意这么好.何不多做点儿?”“我只一双手。”黄阿二说了这话再不多言。有位浴友替他出主意说:“那请一两个帮手嘛,你还可过过老板瘾呢。”黄阿二默默半晌后说:“我这人命贱,自己不动手做,比死还难受。再说了,自己做放心。做好做坏,心里有底。”
黄阿二依然那样不多不少每日里做三十个小钵头酒酿。他的酒酿不论斤不论两,论钵头,一小钵头一买,连钵头买也可,用锅用盆来倒回去也行。他的酒酿打出牌子,不挑不拣,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比比看,挑挑看,他就不卖。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从无短斤缺两,无需挑挑拣拣的,否则,咋叫“酒酿王”?古庙镇的人都说:如今像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了。
有次,有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说有批上海客户点名要吃他酿的小钵头酒酿,公司准备连钵头买,钱可以预付。
黄阿二说:“可以。但每天只有三十钵头,若要五十钵共只能分两天交货。” 那怎么行?公司总经理表示价钱可以提高点儿。
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就难保证了,只能一天三十钵头,要就要,不要拉倒,没啥商量的。”
经理碰了一鼻头灰,心里一百个想不通。有赚不赚猪头三,这黄阿二死脑子一个。
听惯了黄阿二的吆喝,几天不听见,就有人问:“酒酿王这两天怎么没来?”往往这话还在耳边,那“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的吆喝声就传来了。 最近,连着好几天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仿佛生活中缺了什么。一打听,原来黄阿二病了。大家怪想念黄阿二的,几个老茶友、老浴友结伴前去看望他。进了门,大伙儿一起吆喝了一声:“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
黄阿二听后浑身一震,他撑起身子说:“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毛病好了一半。”
(选白《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集》,有删改)
15.小说开头说“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3分)
答:
16.品读下面两句话回答:酒酿王的吆喝在古庙镇有什么特别的意义?(2分)
(1)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
(2)连着好几日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仿佛生活中缺了什么。
答:
17.文中黄阿二的语言极具个性,请任选三处说说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3分)
答:
2017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2017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
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邓稼先( jià) 宰割(zăi) 可歌可泣(qi)
B.弥高( mÍ) 赫然(hè) 气冲斗牛(dŏu)
C.簇新(cù) 校对(xiào) 鲜为人知(xiān)
D.草率(shuài) 揩桌子(kāi) 深恶痛绝(wù)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
A.当初选骋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知人之明。
B.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C.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振天地!
D.来了客人还要到街上去买鱼或鸡,买回来还要到橱房里去工作。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
先。
B.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首当其冲的。 ....
D.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东西等行为让人深恶痛绝。 ....{2017的个性说说}.
4.(2016甘肃兰州中考A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B.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C.敦煌市承办首届丝路文博会的各个展馆都在改善建设及改造的进度。
D.吉利公司推出的首款电动车“知豆DI”初步定价大约在4至6万元左右。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杨振宁,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C.《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萧红,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6.(2016山东淄博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水小品,宜 。读忠烈传,宜。读奸佞传,宜。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 。
①纵水狂呼,可以旋风
②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
③击剑捉酒以销愤
④吹笙鼓瑟以扬芳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④③① D.①③④②
7.(2016重庆中孝A卷)重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需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请参照画线句,在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7分) 校园里,你的文明,也许就表现在上下楼梯时的靠右行走,
校园外,你的文明,
也许就表现在公交站台上的有序上下车, , 表现在公共场所中的轻言细语„„
二 阅读 (35分)
(一)阅读下文,同答问题。(9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①当涂:
②涉猎:
③才略:
④见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IO.宋代有人写过一首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意思是: 。而《孙
权劝学》则以 为主,言简义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3分)
(二)(2016湖南常德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讨分数的人
徐慧芬
一阵小跑声过后,学校走廊里,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
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后,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
啊,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写意国画《梅花麻雀图》。这算是期中考试了。
两张画摊在桌上,我给他分析:“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可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到位的„„”
他听明白了,似乎也服气,但还不走,磨磨蹭蹭,抓了一会儿头皮,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老师,你这次能不能开开恩,送我5分,下次还你,行不行?” 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送你5分呢?”
“你表扬过我的,说过我画画蛮好的。”
“啊,我表扬过你?”
“是的,你表扬过我两次,一次画素描头像,你说我暗部画得蛮透气,没有闷掉。还有一次画水彩,你说我天空染得蛮透明,没有弄脏。”
“可是这次你只能得65分呀,再说这是考试,老师应该公正,是不是?” “可是我这次已经向我爸说过我美术考得不错的,否则老爸要说我吹牛,又要打我的„„”
“65分已经超过及格线了,以后再努力一下就是了。”
“不不不,老师,我只好实话告诉你,这次期中考,几门主课我都没考好,语文65分,英语刚及格,数学只得了55分。我爸气死了,用皮带抽我,用脚踢我,说我没有一门考得像样,我说我副科蛮好的,美术至少能考70分„„老师,你看——”
他撩起一条裤腿,露出了几条青紫的伤痕。
我不再多说,拿出一张宣纸,让他重画一幅。
半小时后,我用朱笔在他的画上写了个“70”,很醒目。出门时,他向我鞠躬,又轻轻问一句:“老师不会告诉其他同学的,对吗?”我含笑。
多年以后„„
我在地铁月台上等车,一旁座椅上一个男子向我微笑行注目礼,而后站起未说:“您不是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吗?”
“你是?”我记不得他是哪位了。
他说:“我就是那个向你讨分数的学生呀!”于是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那一幕。月台上,我俩相互把上述故事一点点补充完整。
我问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说了一家公司的名称。
“那么,你现在是否经常向你的老板要求加薪?”我和他开起了玩笑。{2017的个性说说}.
他笑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公司人不多,我当家。”
“啊,那你就是老板了,你后来学的什么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搞软件设计。”
“你过去数学好像不怎么好的,怎么选了这一行?”
“老师,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在你办公室里你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说,像你这么聪明,想得出讨分数的人,怎么可以数学不及格?”
我说过吗?记不清了。可是他却一直记着,并为此改变了自己。
(选自《青年博览》2016年第9期)
11.试比较下面句子中“我”的两次“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分)
(l)
学生。
(2)
答:
12.具体分析“父亲”和“我”的教育方法的特点。(5分)
答:
1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男生形象。(3分)
答:
14.说说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2分)
答:
(三)(2016江苏盐城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3分)
酒酿王
凌鼎年
黄阿二的酒酿让古庙镇土老老少少都竖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古庙镇人黄、王不分,大伙习惯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至少在古庙镇土,还没有谁做酒酿能做得过黄阿二的。
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据说小钵头酒酿比大钵头酒酿难做,因此做酒酿小生意的,都习惯用大钵头,不敢轻易改用小钵头,单凭这一点,黄阿二就远胜其他做酒酿买卖的。
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别人喊:“酒酿——卖酒酿——”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酒酿王的嗓音很浑厚,有一种穿透力,能穿过门墙,撞击人们的耳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听到酒酿王的吆喝,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
古庙镇的人偏好吃酒酿有些历史了。来了客,端碗酒酿小圆子,既不破费,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据他们说,一上口就能吃出是不是酒酿王做的酒酿。每每这时,黄阿二脸上就浮现出一种满足一种得意来。他说:“有老吃客的这些评价,比吃人参还补。”
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但黄阿二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从无例外。通常他九点钟骑着黄鱼车笃悠悠地走街串巷,一路骑过去,一路吆喝过去。黄阿二常说,他做酒酿买卖,一半是为了能吆喝上这几声。“只要每日里这么吆喝几嗓子,通体舒畅。若待在家里只吃不做,不吆喝,不出一个月保管憋出病来。”
黄阿二的酒酿常常是不到吃中饭就卖光了。下午,他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天长日久,他有了不少茶友、浴友。有位老茶友对他说:“你的酒酿,生意这么好.何不多做点儿?”“我只一双手。”黄阿二说了这话再不多言。有位浴友替他出主意说:“那请一两个帮手嘛,你还可过过老板瘾呢。”黄阿二默默半晌后说:“我这人命贱,自己不动手做,比死还难受。再说了,自己做放心。做好做坏,心里有底。”
黄阿二依然那样不多不少每日里做三十个小钵头酒酿。他的酒酿不论斤不论两,论钵头,一小钵头一买,连钵头买也可,用锅用盆来倒回去也行。他的酒酿打出牌子,不挑不拣,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比比看,挑挑看,他就不卖。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从无短斤缺两,无需挑挑拣拣的,否则,咋叫“酒酿王”?古庙镇的人都说:如今像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了。
有次,有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说有批上海客户点名要吃他酿的小钵头酒酿,公司准备连钵头买,钱可以预付。
黄阿二说:“可以。但每天只有三十钵头,若要五十钵共只能分两天交货。” 那怎么行?公司总经理表示价钱可以提高点儿。
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就难保证了,只能一天三十钵头,要就要,不要拉倒,没啥商量的。”
经理碰了一鼻头灰,心里一百个想不通。有赚不赚猪头三,这黄阿二死脑子一个。
听惯了黄阿二的吆喝,几天不听见,就有人问:“酒酿王这两天怎么没来?”往往这话还在耳边,那“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的吆喝声就传来了。 最近,连着好几天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仿佛生活中缺了什么。一打听,原来黄阿二病了。大家怪想念黄阿二的,几个老茶友、老浴友结伴前去看望他。进了门,大伙儿一起吆喝了一声:“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
黄阿二听后浑身一震,他撑起身子说:“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毛病好了一半。”
(选白《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集》,有删改)
15.小说开头说“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3分)
答:
16.品读下面两句话回答:酒酿王的吆喝在古庙镇有什么特别的意义?(2分)
(1)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
(2)连着好几日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仿佛生活中缺了什么。
答:
17.文中黄阿二的语言极具个性,请任选三处说说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3分)
答:
18.除了黄阿二以外,小说还具体写了哪些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9.文中说“如今像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了”,试联系实际说说
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北苑校区王健龙邮编100012
内容摘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咀嚼语言,感受形象,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实践告诉我们可以这样做:平等对话,张扬个性;多元品读,展示个性;质疑探究,激活个性;以写促读,凸现个性。
关键词:平等对话 多元 品读 质疑 自主探究 写作 个性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沉闷、机械和模式化;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革除这些弊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平等对话,张扬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着对话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是彰显个性风采的契机,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如,有位教师教《木兰诗》一文时,有学生问:“古代女人都裹脚,木兰裹脚后,还能关山度若飞,还能驰骋疆场吗?”该教师说:“这与课文主旨关系不大,不必多想。”你看,一盆冷水浇下来,学生还敢质疑吗?而另一位教师在教《五柳先生传》时,学生问:“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吗?”这位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研究陶氏生平、思想、作品,比较两者之间有何异同。结果学生的结论精彩纷呈,有的说等于,有的说约等于,有的说大于,有的说小于,他们纷纷陈述自己的见解。理由,让人不由得称赞。此外,在对话中,还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成熟的意见,并让他们在对话过程中慢慢修正自己的意见,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所以说,尊重是一缕阳光,也是一种期待,只要我们现在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们一定会灿烂辉煌,反之,则会抹杀学生的个性,使课堂变为一潭死水。
二、多元品读,展示个性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不同,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同;他们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由于这个因素,读者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对它的品读必然是多元的。
萧蕴说:“读、吟、诵乃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与品位是相辅相成,诵读出之于口,品位会之于心,心口相应,相得益彰。
比如,《天净沙·秋思》一文,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个读、听读、配乐读、齐读,几
次读后,学生已熟读成诵了,然后,我让学生说说读这首小令后的感受。学生经过思索后,纷纷发言: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写出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的乡思。/它让我想起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小令寄情于物,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马、夕阳,这些有形之物来抒发无限的凄苦之情,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枯、老、昏、古,几字用得好,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标准进行了创造性地阅读,他们由文本引发出这么多的感悟,品出这么多美点妙要,这种品读吟诵,牵一发而动全身,张扬了学生个性,我们做老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质疑探究,激活个性 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些名言警句,都强调了质疑的重要性。可以说,不疑不能激思增趣,不疑不能发展进步。可是,阅读教学中疑问是由老师设,还是由学生呢?刚开始,我担心学生不会问或满堂问不到重点,完不成教学任务,由我精问导思,把握重点,揭示主旨,其余由学生质疑。慢慢地,我把质疑的权利放下,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我惊讶的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老师要解决的,当然,也有意外,如学《蜡烛》一文,就有学生问:“文中写到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到老妇人的近旁。文中类似的话描写了四次,我想问为何密集的炮弹偏偏没炸到老妇人,这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众说纷纭:
学生A:“老妇人很幸运,侥幸逃过一劫。这也说明上天总是庇佑好人的。”
学生B:“这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有其真实性,所以我认为是真实地巧合,而非虚构。” 学生C:“我认为这样写不但在结构上取得了前后呼应的作用,而且反复渲染了当时战争的氛围,可就在这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老妇人却从容不迫地掩埋了苏联红军的遗体,这有力地突出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的爱,对法西斯的恨。”
学生D:“我认为这样巧合,也许是德国士兵有意为之的。你想,方场很小且毫无遮掩,何况蜡烛的火光在夜晚是很耀眼的,敌人怎么可能炸不到呢?再说,无论怎样凶残的人也有柔弱的一面,这也许就是人性吧。也许老妇人的行为触到他们的哪根神经,比如说肃然起敬,再比如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或亲人。”
„„
看,学生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这哪里是课堂,这简直就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喷发!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是件多么愉快的事啊!现在,我们班学生基本上都用过这种阅读方法,这种质疑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学生的个性也在自主探究中飞扬!
四、以写促读,凸现个性
如果说读、悟、疑、品,让学生体味了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含,提高了语感和文学审美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独到的见解。那么,如何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悟表达出来呢?除了口头交流之外,还可以通过书面语言来进行表达。这种读写对接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并从文本出发,进行各种类型层次的写作训练。它不仅要求学生读懂什么,还要求学生读懂怎样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还可以怎样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不仅仅是被动的能力训练,更是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的体验,以写促读,在写中悟道,既避免买椟还珠,又不至于得鱼忘筌,鱼和熊掌兼得,读写兼顾,事半功倍。从而避免学生随意性的夸夸其谈和未经思索就脱口而出的浅薄,真正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凸现学生的个性。
如,在学完《生命,生命》一课以后,我让学生仿写一句有关生命的格言。学生的习作耐人寻味:生命就是一场马拉松,要用激情和毅力才能跑完。/生命就像一支歌,有高昂也有低回。/生命就像一匹马,要靠自己去驾驭。/生命就像月亮,有着阴晴圆缺,每一种都应微笑以对。这些格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与课文对话时的独特感受,来源于自己情感积淀基础上的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