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

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20-03-29

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篇一

中华经典谚语大全

中华经典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经典语录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篇二

中华谚语大全

中华谚语大全

第一缉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篇三

中华谚语大全

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篇四

国学经典学习资料

{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

国学经典学习资料

放假期间,我到海口参加了省教育厅举办的,为期一天半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培训班。今天,按照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我利用下午一节课的时间对老师们进行国学培训。

说老实话,我在海口什么也没学到。第一天上午,省教育厅的各位领导轮流致辞,省教育研究室的研究员解读《国学方案》,下午听山东孔子学院的一位博士高谈阔论《孔子的前世和今生》,第二天早上观摩湖南省长沙市金沙试验小学的一位特级教师上的国学课,然后是专家点评。所有参加培训的老师都说:“不培训还好,培训下来,领导、教授、专家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之一句话,不能把国学上成语文课,也不能把国学上成背诵课。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国学老师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看着办。”一天半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台上的领导、专家、博士、特级教师讲得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真的好过瘾,而我在台下则是听得无精打采,腰酸背痛,真的烦透了。

国学,乃一国之学,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独特的,最根本的民族性学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土壤,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不要说一天半的时间,就是一辈子我都学不完国学。至今为止,国学在我心里仍然是:像雾像雨又像风。所以,今天我在各位老师面前谈国学,感觉就如“鲁班门前玩斧头,关公面前耍大刀”,讲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我认为,作为中国人,对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负有义不容辞的传承责任,而老师则是传承国学的排头兵。虽然现在在座的各位老师还没有教国学,但并不意味着你们今后不教国学。今年是四年级和初一开设国学课,明年是五年级和初二开设国学课,后年是六年级和初三开设国学课,2013年将会前面开设国学课。俗话说有备无患,我们老师早点接触国学,静下心来学习和积累一些国学知识,即能修心养性增长见识,又能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熏陶自己的子女,今后上起国学课来也将会是如鱼得水,随心所欲,何乐不为呢。因此,希望各位老师能耐心地听我讲完,同时,我尽量讲得干脆利落些,要不我在台上高高兴兴地过了一把瘾,而大家在台下却实实在在地受了一场罪。

国学现状

21世纪伊始,“国学热”开始在中国社会萌芽,直至2007年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将其推上了巅峰。这场“国学热”一直持续到今天,被称为一场社会性的儒家复兴运动。2008年,随着暑期的到来,“电视国学热”辐射到了更多栏目。《开心辞典》推出了以传播国学基础文化为内容的大型电视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该节目以选秀的方式遴选国学爱好者,获胜者可获得进入北京大学国学班深造的机会。近两年,国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由《百家讲坛》于丹、冯其庸、易中天、欧阳中石、阎崇年等知名学者带动的“电视国学热”,更是因其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而备受关注。有网友评价《百家讲坛》是为观众酿制了一坛国学老酒,浓厚而醇香。尽管已有一些学者指出《百家讲坛》实际存在不少硬伤,但观众似乎觉得无所谓:“知识就是用来给人学习的,包括历史文化知识,能够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走近国学,不仅没有不妥,反而更有利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 由于观众的热情,这一股“国学热”迅速从电视荧屏蔓延到了生活中。出版商看准了“国学热”引来的商机,白话经典、简化原著的国学读物在图书市场遍地开花。只要在各大书店转了一圈,你会发现,一些简化后的国学读物,比如《白话史记》、《钱文忠解读三

字经》等书都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在这里很多读者驻足浏览。国内的很多企业家也加入了研读国学的行列。武汉大学乾元国学讲堂随着这股“国学热”悄然开班,在一年里,20名学员花2.8万元在这里接受为时24天的博导国学培训,七成学员都是企业老总。

正所谓,国学无价,国学班天价。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说,经济管理是“术”,而国学是“道”,在事业达到一定高峰时,很多人内心却常感到空荡荡的,所以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归属感。这也成为近年来“国学热”中的一个缩影。随着国学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国学班在许多著名大学里应运而生。除了几年前清华大学在沪上开设的学费直追MBA,主要针对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精英国学班”,今年,复旦大学还将在本科学生中首开国学班,培养未来的“国学大师”,让国学更为平民化和广泛化。相比让学生们在大学才开始接受国学教育,如今,更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于是,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一日,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共同下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今年,海南省计划六个市县为试点单位,乐东是其中之一。

国学对学生的作用及影响

现在开设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主要是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证明,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点学校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有些学生原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都很差,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随意拿别人的钱物,书籍,同学们都躲着他,不跟他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后,他思想态度及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而其他学生也对背诵不再视为畏途,而是当作追求快乐的精神享受。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因为孩子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孩子读书有望了。{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学生没有怕写作文的,每周都是盼着写作文,有的还不时提醒老师这周还没写作文呢?当然,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有些特别优秀的学生,《三字经》、《千字文》、《老子》等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五、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 “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

六、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

马来西亚著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在他的讲座“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那一个民族?回答是犹太民族。他接着又说,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但现在却又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而我们丢失的这些经典却被韩国、日

本,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当做传世珍宝。他认为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法宝。钟教授进一步指出,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名画、名雕塑、建筑、艺术品,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望。的确,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数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靠的是什么?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得出,靠的就是我们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是她们教会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由此看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经典的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何为国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儒学经典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点是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数术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如何教学生学国学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都意识到儿童国学启蒙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让学生从小体验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他的成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可是,面对这股国学热,也有不少老师持不同的态度。

{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

观点一:“那些古文艰深难懂,别说学生,就连我们老师有时候都不明白,学生能理解吗?而且很多观念都已经过时了,这对他能有多大用处呢?”

观点二:“现在,学生负担那么重,哪里还有时间再去学这些东西呢?”

观点三:“老师平时教学生《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可是学生没多大兴趣,老师还应该继续教吗?”

面对这些质疑,我认为这并非是国学本身的问题,而是老师本身对国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或者是教育学生的方法出现了偏差。

首先,要以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但要有选择地吸收。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一个乖巧、懂事、有修养的人,与其天天教导学生“这个要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重复唠叨引起学生反感,还不如让学生读一读教人“出门在家、待人接物、求学做事”的礼仪规范——《弟子规》,俗话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教学生一事怎么做,还不如教孩子一世怎么处。有师生共读的班级,因为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作语言基础,师生沟通也不容易出现问题。

再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容易记住且有兴趣反复诵读,并能从中学到不少好品质,而且书中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道德等等,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

国学启蒙的发起者认为,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处于生命中吸纳力与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人文教育,将形成其一生为人处事的底色。值得注意的是,以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毕竟,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

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国学,并让他在特定的场景中理解国学。在给学生讲解国学时,我们根据他的理解能力,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也应不一样。比如“凡是人,皆须爱”,三岁孩子能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就够了;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跟他讲懂得爱就是替他人着想;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明白尊重和理解一个人也是爱他的表现,爱不需要回报。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应为了教国学而教,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用国学规范学生的言行,或者说用国学里的格言指导我们做事。因此,让学生跟读、听老师讲解、背诵国学不是终极目的,关键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让学生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当学生说话不算数时,就可以讲“言必信,行必果”。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学生原本答应老师的事,结果又反悔、耍赖。这时候老师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来教

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篇五

学习国学经典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学习国学经典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学习国学经典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国学理念把人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特点。

“幼儿养性”指的是为孩子奠定优美的人格。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在零至三岁时形成的,后来虽然有变化,但整体特点没有质的改变。心理学证明,零至三岁是人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很可惜,多数的父母大都轻易错过了。如何在纯净的白纸上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建构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石,是天下父母应该关心的重要课题。心理学认为,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不尽,反之将受害无穷。幼儿阶段几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其纯净的心灵对外界信息靠高度的直觉而全面吸收,此时的教育都依赖父母亲主动地给予正确的引导。{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

“童蒙养正”指的是用圣贤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幼儿四岁后,慢慢地学会了应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学习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此时应该把“童蒙养正”教育提上日程。“养正”是指培养孩子端正的心性及行为习惯。四至六岁儿童理解能力弱,学习生活中依赖父母之处尚多。此时也是孩子心性依然纯净,记忆力最强的阶段。父母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以历代优美古文诗词等为辅佐教材,来教导儿童反复熟读,进而鼓励其背诵,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经典的价值也将随伴其人生成长,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克服人生逆境有着重要作用。{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

“少年养志”是指鼓舞孩子追求崇高理想,培养远大志向。孩子告别幼儿园,就进入了少年时期,理解能力显著发展,渐渐脱离父母的关怀照顾,正是意气风发的学习独立阶段。此时即应迈进“少年养志”的教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正是我中华民族青少年们立志向学的典范。至于到了初高中的青少年时期,除了学校正常课业及特别感兴趣的学科书籍外,建议父母选择有助于孩子立志的课外读物,鼓励他们阅读。有了书籍的力量,就会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情,建立坚定的信心和为理想奋斗的勇气。

“成人养德”指的是积累厚重的德行,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展开真实的生命旅程。成年以后,孩子进入社会,开始发挥自己的专长,进而立业成家。此时应尽力以

求自立,在与人交往、与社会对接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成为成熟的个体人,能够在为人处事中常常反省自己的缺

失与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

人生的四个阶段是环环相扣的,深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每个阶段都与国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而幼儿养性正是其入门的门票。因此,抓好幼儿国学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华传统美德的18个德目中,有三分之一是关于行为习惯的,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劳节俭、诚实守信、谦虚礼貌等待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靠家长和老师的正面引导,也要靠国学知识的熏陶。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太阳,两代人四颗星围绕着太阳转,衣、食、住、行都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极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骄傲、脆弱等不良习惯,生活中类事例比比皆是。开展国学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如读了《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孩子就会产生感恩父母的初始心态,为以后孝敬父母打基础。读了“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就会引导孩子关注修德育才,少些与别人攀比吃穿的想法。诵读《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会引导孩子形成节俭的习惯,诵读《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会引导孩子心灵向善。

(二)有助于开发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人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智力因素,记忆力好的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高人一筹,即使是在交际场合,想要谈吐文雅、引经据典也需要有较强的记忆能力。

心理学认为,人的记忆能力在两周岁前就已经开发了65%,到6岁时开发至80%,入学后的开发已经很有限了。因此,有效利用学前时间,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是很必要的。

实践证明,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千字有余的《弟子规》,整整千字的《千字文》,经过几天时间的诵读,孩子们能从头到尾全篇背诵,真是令人惊叹。如果老师和家长与孩子同读同背,都只能零散地记得部分句子。记忆力强的孩子读《千字文》6、7遍之后,基本上能背下来。

幼儿时期熟记的知识是最牢固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很有用处。有人做过研究,幼儿时期诵读过国学经典的孩子,到了初高中学习古文比没诵读的孩子上路快,理解深刻。同时,对写作文有极大的帮助。很多孩子上初中后不会对联,每年中考对联的2分都有部分孩子得不全,如果将《笠翁对韵》、《声律启蒙》或者《训蒙骈句》作为孩子诵读内容,到了初中对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有利于帮助孩子识记和理解文字。

识字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关于幼儿识字教学争议较多,什么时候开始识字?幼儿阶段识多少字?识字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一般理论讲,幼儿阶段应从1.5周岁开始识字,识字量应该在600-1000之间,识字要求应该是读准字音、掌握字型、初步理解字义。

幼儿识字理论历来有两大派别。一派是传统识字派,讲究的是音、形、义统一,例如,识记“休息”的“休”字。另一派是现代识字派,讲究的是整体认读,快速识字,不求质而求量。如果将两派综合起来,幼儿阶段识字的量就会增加,许多孩子在背诵过经典之后能自己阅读图文并茂的儿童文学作品。

(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做到声音动听,发音标准,是每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追求。孩子们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能够一边走着舞步一边背诵,把握读经“一心二用”的特点。通过背诵,也锻练了幼儿的记忆能力,并随着年龄增长和对经典的进一步理解,大大提升孩子们的分析判断能力。诵读国学经典的同时,也可以积累大量的优美语句,作文水平提高。

(五)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核心因素,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都是为思维能力报务的。没有思维能力的统合,其他的智力因素都是散在的不成体系的能力。只有思维能力发展得好,孩子才会在初中,特别是高中的学习中显示出优势。

瑞文智力测试、韦克斯勒智力测试,都是对孩子智力水平的测量。不同孩子的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但对同样智力水平的孩子,学习能力却有不同,这就是思维能力的不同。国学经典中许多语句都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的。对于训练孩子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着很好的作用。

(六)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是家长和幼儿园的基本责任,孩子独立能力培养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国学经典中有许多教育孩子独立自主的内容,学习国学,对形成孩子的独立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七)有利于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接触难懂的古文词汇,是孩子产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渠道。一般说,古文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他们的兴趣不会很大,但是集体诵读这种形式,激发了孩子对古语的热爱。对于孩子来说,只要是读书,故事类也好、科普类也好、文史类也好,文章中即使有一些超出理解能力的词语,孩子都喜欢也能坚持听下来。一些孩子还可以延伸背诵其他的文

化经典,如《三字经》、《笠翁对韵》、《论语》、《图解山海经》等等。接近一本新书,就是为孩子打开一个新世界,尽管陌生词汇很多,但孩子喜欢听新鲜事物的愿望却得到了较大的满足,在此基础上,会激发孩子的阅读愿望和养成阅读习惯。

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篇六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中华谚语/孩子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选粹}.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 徐梓教授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与自己的传统如此决绝。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意识对于我们祖先的传统和文化一直持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很多人之所以会狠心的用手割断自己的"脐带",挖掉自己的"心",(许嘉璐先生语),大抵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传统,基于从众的心理,人云亦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国力不振,国势衰颓,传统文化被当作了替罪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国学经典内容没有实际用处。在是否有用,特别是这种用处能否看得见作为评判尺度的前提下,国学经典的学习才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贱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和中国古典教育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养的传统精英,其核心内容是经典文本研读、古典语言训练和古典文化熏染。英语绅士有句名言:虽然希腊文、拉丁文对于管理印度殖民地毫无用处,但只有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统治印度。在古代中国,虽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没有提供治国经邦的具体策略,但它们却是训练治国之术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书》、《五经》和擅长写作八股文的人,才可能以此打开科举之门,参与国家管理。

知识和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

·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很多人简单的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撇开教材的学习,开设琴棋书画等培训班,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素质教育就这样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养。

那么,何谓"素质"呢?素质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结构,具有基础或前提的意义,并蕴含着无限发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空无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质"则有形体、根本、质地的意思。所谓素质,实际上指的是可为各种具体技能提供依托和基础,又潜藏着发展的动力,并且能够突破局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统一体,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活动和过程。

只有触及人的素质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打一个比方,素质好比一块土地,而各种技能,不过是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土地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依托和基础,使得种子所具有的发芽、生根、开花、结实的潜能得以实现。素质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弹弹琴,乃至学校绘画、唱歌和跳舞,不过是在素质的沃土上栽种一些花草,而并不是根本地改良土地;不过是在素质的模板上增加一些案图,而并不是改善这模板的结构。说到底,学习具体技能师仅仅着眼于"器"、"用"、"末"的问题,而不是着眼于"道"、"体"、"本"的问题,都并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

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二法门。表面上看,国学经典教育不直接养成某种技能,是一种"无用术",但它实际上是从更深厚和高远的层面做好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完善素质的工作,是一种源于根本、专注根本、为着根本的教育。

浸润在国学经典中,能感受和体味经典世界所蕴含的古人的思索,从而获得智慧和力量。所以,国学经典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工具,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义。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指出的那样,"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养也具有任何教育内容所难以比拟的作用。

·国学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

教育以人为对象,本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将人从不成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带到更自觉、更理想、更圆满的境地。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为了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使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学得表浅的知识,而且通晓支撑这些知识的文化意蕴;人文教育不是要培养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文化修养的个体。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学经典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学习国学经典,实质上就是走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感受这个家园的温馨,参加这个家园的建设,形成对他的情感皈依。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把自己从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我们倡导国学经典教育,是基于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真切体认,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是我们承认自己成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且现在也不想割断这种亲缘关系的深情回顾。

总之,国学经典教育是实施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使我们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二年级作文大全100字
下一篇:中考满分作文好词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