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点击: 2019-07-06
二年级上册识字五
识字5说课
课前交流:我说三句话,如果你同意就鼓掌,如果不同意就摇头好吗?1.我是你们的朋友.2.你们是我的朋友.3.咱们班的小朋友爱思考,爱发言,非常能干.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谚语王国里有几位老朋友正等着和大家打招呼呢,让我们和它见个面吧!通过进入“天气谚语城”,复习学过的三句天气谚语。
2.激趣导入:在第二座城堡里有五位新谚语朋友,现在我们快点去见见它吧!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识字五》。
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谚语,趣味识字
1.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谚语,圈出本课生字,并注意识记。
2.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你瞧生字朋友排好队来迎接我们了,来我们来叫叫它们的名字。(指名读,齐读这些加拼音的字。)
看来带拼音的生字,同学们都掌握了,就让我们乘上快乐列车吧!(读不加拼音的字) 生字宝宝坐上了“快乐列车”,和我们一同开往“谚语城”了,大家高兴吗?
三、读中感悟,巩固识字
1.看,我们来到了谚语朋友的家了。(课件出示这五则谚语)你会读吗?(出示我会读的图标。)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集体正音。
4.你喜欢那一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学习这五则谚语)
a.人心齐,泰山移。
1.指名读。
2.出示“移”通过做动作来理解:大家移一移你的小板凳,很容易吧!如果是一块大石头,你能很轻松地移一移吗?如果是一座大山呢?凭借你自己的力量,你能很轻松地移一移吗?
3. 是呀,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吧!
b.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1.指名读,分排读,齐读。
2.出示“谋、柴、焰”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交流后打个手势告诉老师。
3.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然后总结: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识字好办法。如果把这些办法都总结出来,那么,我们的识字办法真是又多又好啊!
4.再读谚语。
c.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1.做实验来理解:一女生来折一根筷子,一大力士来折一把筷子,看看结果。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引申词语,进行积累: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
4. 男生女生合作读,齐读。
d. “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1.自由读,指名读。
2.做搓绳的动作,识记“搓、绳、”,巩固生字。
e.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当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来临,迎春花开了,还有哪些花开了?当看到满园春
色时,你的心情怎样?那么,就读出你的高兴吧!
3.“一字开花”游戏:
独
师: “独”字有这么多的朋友和它在一起,它就不再孤独了。它会感到很快乐!
四、整体感知,再读谚语
1. 出示五则谚语,问,你想怎么读这五则谚语呢?
(鼓励学生拍手读,男女合作读,小组展示读,齐读等方式。)
五、指导书写
1. 观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2. 学生指出其中容易写错的,或难写的字。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并进行自我评价。
挑:注意右边部分的笔顺。
满:注意时左右结构,千万不要把三点水写到草字头的下面。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齐心协力学会了这五则谚语,会写了生字,可真了不起,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一起努力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文学常识、国学小知识五则带字数统计
龙崇拜的四种文化含义(1764)
龙崇拜主要有以下四种文化含义:(一)把龙当作百虫之长;(二)把龙当作保护神;(三)把龙当作水神;(四)人们自喻为龙。
把龙当作百虫之长,这种文化含义我们首先从节日日期和节日名称可以看出。惊蛰节一般就在二月初二前后,这个节气正是“蛰虫咸动,启户始出”“的时候。人们将这个节日命名为龙抬头节,就是把龙作为一切虫类的代表,把龙当作百虫之长。其次,我们从龙的形貌特征也可以看出。据南宋罗愿《尔雅翼。释龙》记载,宋代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龙的形貌特征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现代龙形大体就是这个样子。考古材料表明: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濮阳蚌塑龙就已经基本具备了上述特征。”人们通过对龙的形象的塑造,明确地表达了“龙是百虫之长”的思想。
把龙当作保护神,这种文化含义我们从在房屋前面和房屋周围撒灰两种习俗可以看出。龙抬头节期间,人们在房屋前面(或者房屋周围)撤灰,是为了驱赶各种毒虫,把它们挡在屋外,不让它们闯进屋里来。人们把灰撤成龙蛇形状,显然就是想利用龙蛇的形貌去驱赶、吓跑各种毒虫,以便达到避邪御凶、吉祥幸福的目的。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是祟龙习俗最原始的文化含义之一。8000多年前的查海遗址出土了一条长达19.7米、用石块堆塑而成的巨龙,这条石龙就位于该聚落面积最大的房屋的前面(也可以说是整个聚落址所有房屋的前面)。⑥这与“灶灰拦门辟灾”“是何其相似啊:只不过撒在房屋前面的不是灶灰、而是石块而已。濮阳蚌塑龙位于墓主人的右边,在他的左边是蚌塑虎,龙和虎对墓主人起着护卫作用,是墓主人的保护神。显然,当时这些地方的.人们都把龙当作保护神进行崇拜。我国民俗至今仍把龙当作保护神进行崇拜。人们在节日里玩龙灯、舞狮子,就是把龙、狮子当作保护神,以求避邪御凶、吉祥幸福的一种办法。
把龙当作水神,这种文化含义从打灰囤(又称“围仓”)和撒灰至井边(或河边)两种撒灰方式可以看出,从汲水和晨忌挑水两种民俗事象也可以看出。撤灰至井边,是祈求龙神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打灰囤(围仓)也是这个意思。显然,这两种撤灰办法分别是从在房屋周围撒灰和在房屋前面撤灰演变而来。汲水是为了把龙神引进屋里来,晨忌挑水是为了避免抵触水中的龙头而使龙抬不起头来、招致水旱之灾。很明显,这些做法都是把龙当成了掌管雨水的水神。4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一种彩陶盘,盘底绘制了一条口衔麦穗的蟠龙。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这里的人们已经把龙当成了掌管雨水的水神,向它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可以用来说明人们把龙当作水神进行祟拜的最早材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龙,水物也。 ”《淮南子·地形训》曰:“土龙致雨。”高诱注曰:“汤遭旱,作土龙以象龙。云从龙,故致雨也。”甲骨L辞,其乍(作)龙于凡田,又雨。”⑦《说文解字》在解释“珑”字时说,“祷旱玉也,为龙文。从玉从龙。”⑧这些材料充分说明,古人确实曾经把龙当作水神进行祟拜。我国民俗至今仍然把龙当作水神进行崇拜。各地龙神庙都是用来祈雨的。民间流行这样两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人们自喻为龙,这种文化含义从剃龙头、戴龙尾和儿童开笔取兆三种习俗可以看出。人们把自己(或儿童)的头说成是龙头、给儿童戴龙尾、叫儿童开始习字,显然是把自己或儿童比作龙,借龙抬头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讨个吉祥。我国有一条成语,叫“望子成龙”,就是父母希望子女长大以后有出息的意思。春秋末年,人们开始把有才能、有本领的人比作龙。例如,孔子就曾经把老子比作龙。⑩战国末年,人们也曾经把秦始皇称为“祖龙”。⑾封建时代,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将龙崇拜的这种文化含义窃为已有。现在,中国人自称“龙的传
人”,将龙崇拜的这种文化含义解放出来。这些材料说明,人们喜欢把有出息、有本领的人比作龙,或者自喻为龙。
这些文化含义是我国祟龙习俗的基本内涵,是我国崇龙习俗自产生以来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们将以上四种文化含义与有关考古材料、文献资料对照起来,龙崇拜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我们探讨龙崇拜的起源,便可循着这条历史轨迹进行。只要我们把最早的文化含义的由来弄清楚了,龙崇拜的起源问题就有希望得到解决。
民间语言中的"吃"字 (711)
中国人重视吃,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民间语言。在中国,用吃来表达各种思想行为现象的语汇简直太丰富了,含义又极其广泛复杂,几乎什么都可以带“吃”字来说。
譬如,把从事什么职业说成吃什么饭,从政的叫“吃政治饭”、“吃官饭”,做生意叫“吃算盘子饭”,文人叫“吃笔杆子饭”,教师叫“吃粉笔灰”。没有正当职业的人,靠女人为生的叫“吃软饭”。卖弄口舌的叫“吃嘴巴皮子饭”,投机取巧为生的叫“吃松活饭”。彼见招呼,不说“你好”、“再见”,而是“吃饭没有”,“吃了饭再走”。情况紧急叫“吃紧”,受了惊吓叫“吃惊”,经受困难叫“吃苦”,力不从心叫“吃力”,受了损失叫“吃亏”,占便宜叫“吃了甜头”。打耳光叫“吃巴掌”、“吃鲫鱼”,被诉讼叫“吃官司”,枪毙叫“吃花生米”、“吃卫生丸子”。成批购进叫“吃进”,赌博全赢叫“通吃”、“一吃三”。
还有表示各种含义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管什么吃什么”、“吃软不吃硬”、“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吃里扒外”、“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吃虱婆子留一只脚”、“好看不好吃”、“吃不了兜着走”„„简直不胜枚举。后来,又陆续出现了“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吃大锅饭”、“分灶吃饭”、“吃透精神”、“吃不准”一类带政治性的新语汇。
除了直接带吃字说的,还有间接带吃字说的,像在吃的过程中各种味觉感受甜酸苦辣,就广泛用来形容各种的事物,如“甜蜜的事业”、“甜美的声音”、“辛酸的回忆”、“寒酸的样子”、“艰苦的工作”、“痛苦的经历”、“毒辣的手段”、“泼辣的性格”等等。
特别有意思的是,爱和恨这两种极端的感情,都可以用吃来表示。女子漂亮招人喜爱,说是“秀色可餐”,对憎恶的仇人,则要“寝皮食肉”。
说“文”谈“字” (956)
任继昉
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文字,记录国学典籍的则主要是汉字。文字最早的叫法是“文”,本指彩色交错的现象或图形。《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韩康伯注:“刚柔交错,玄黄错杂。”“玄”是黑色。《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清代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泰伯篇十二》:“异色成彩之谓文。”花纹、纹理就是彩色交错的具体表象。《左传·隐公元年》:“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文”即花纹。因为文字最初是古人模仿各种事物的轮廓而画成的图形,犹如花纹,所以就把它叫做“文”。《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杜预注:“文,字也。”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唐代张怀瑾《文字论》:“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岳、四渎,地之文也;城阙、朝仪,人之文也。”刻写文字或刺画花纹图案也可称“文”。《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颖达疏:“越俗断发文身,以辟(避)蛟龙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湼之。”在字形上,“文”的甲骨文就像一个叉腿站立而胸背画着花纹的人形。
至于“字”,本来也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怀孕、生育、哺乳、养育。《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虞翻注:“字,妊娠也。”《广雅》:“字、乳,生也。”《诗·大雅·生民》:“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高亨注:“字,养育,指给他乳吃。”在字形方面,“字”由“宀”+“子”组成,“宀”像房顶,房子里有“子”,表示生育、哺育孩子。在字音和字义方面,“字”与“子、籽、滋、孳”等构成一个词族,都与“滋生”有关,而文字的“字”也是由“文”滋生的结果。《〈说文解字〉叙》:“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音渐)多也。”张怀瑾《文字论》:“‘文字’者总而为言,若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为‘字’。”正因为“字”是由“文”滋生而来的,所以后来也叫“字”,《说文解字》书名的意思就是“说明独体之‘文’,解析合体之‘字’”。
最早将“文字”合用的,是秦代的琅邪台刻石:“维廿八年(公元前218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红得发紫”一词的由来(354)
我国封建时代的等级尊卑十分严格,连服饰穿戴也有严格规定。如黄色是皇帝的专用服色,其他人(除太监外)一概不能“染指”。各级官员服饰也不相同,不能乱穿。官职品级不同,衣服颜色也各异。这种制度就是“品色衣”制度。
“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时,只是在局部作了一
些小的调整。就唐代而言,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服者,官卑职微。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其中就有遭贬后的官职低微之意。那些穿红着紫的达官贵人可以经常出入朝廷。于是,人们便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志,而达到紫色则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故而,人们常以“红得发紫”来代替那些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
四灵:古代吉祥的象征 (1051)
中国古代认为麒麟、凤凰、龟和龙是有灵性的动物,因此,把它们称为四灵,作为祥瑞的标志。其实,除了龟以外,其他三种都是传说中的动物,是人们自己想像和创造出来的。
传说中的麒麟,身体像鹿,遍体披着鳞甲,头上长独角,角卜生有肉球,脚像马蹄,尾像牛尾。麒麟被认为是有德性的仁兽,历代帝王都把它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在北京的击宫和颐和同等皇帝的住处和花园里,都能见到麒麟,有铜铸的,也有石雕的。在民间,麒麟也很受重视。春节期间,中国江南各地的人们,常常抬着纸扎的麒麟,到各家门前表演,表达美好的祝愿。另外,在中国还有“麒麟送子”的传说,人们一方面用麒麟象征有出息的子孙;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祈望早生贵子、家道繁荣的意思。
凤凰头顶美丽羽冠,身披五彩翎毛,是综合了许多鸟兽的特点想象出来的形象。凤凰是中国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标志着吉祥、太平和政治的清明。凤和龙一样,被历代帝王当作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凤冠、凤车等与凤有关的东西,只有皇家和仙人才能使用。不过,后来凤凰也成了民间百姓的吉祥物。尤其在中自传统的婚礼上,风成了新娘礼服和头饰上的装饰,代表着吉祥和喜庆。在民间的传统图案纹样中,凤凰也被广泛应用,寓意着吉祥和太平。凤凰还常和其他吉祥物配合成纹图,如“龙凤呈样”、“凤麒呈祥”等,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龟在四灵中是惟—存在的动物,也是动物中寿命最长的。人们不仅把龟当成健康长寿的象征,还认为它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在古代,每当举行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然后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所以,人们称龟为“神龟”、“灵龟”。神龟在中国曾经受到过极大的尊敬,在古代帝王的皇宫、宅院和陵墓里,都有石雕或铜铸的神龟,用来象征国运的久远。
龙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大的神物,也是最大的吉祥物。人们都很熟悉龙的形象,但是谁也没见过真的龙。龙和风、麒麟一样,是人们想像出来的动物,它长着牛头、鹿角、虾眼、鹰爪、蛇身、狮尾,通身还长满了鳞甲,是由多种动物复合而成的。在人们的想像中,龙能在地上行走,能在水中游弋,能在云中飞翔,充满了无穷的神力。几千年来,封建帝王把它当作权力和尊严的象征,普通老百姓也认为它是美德和力量的化身,是吉祥之物。因此,在中国到处可以见到龙的形象。宫殿、寺庙的屋脊上,皇家的用具上,处处刻着龙、画着龙;老白姓在喜庆的日子里,也要张贴龙的图案,还要舞龙灯、划龙船;给孩子起名字也愿意用上“龙”字。龙作为“四灵”中最大的吉祥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预学案
10 北 京
11 我们成功了
12 看 雪
识字4
13 坐井观天
气象谚语及解释
气象谚语及解释
一、看风测天{五则谚语}.
天气兴云致雨首先要有水汽,水汽是靠风来输送的,“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预兆。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 “西北风,开天锁,雨消云散天转晴”,吹西北风,表示本地已受干冷气团控制,预示天气转晴。 “云交云,雨淋淋”、“逆风行云天要变”,说明大气高低层风向不一致,易引起空气上下对流,产生雷雨等对流性天气。
季节不同,风向所反映的天气也不同。“一年三季东风雨,唯有夏季东风晴”、“东北风,雨祖宗”,表明吹了偏东风,1~2天内天气将转阴雨,而夏季吹偏东风,将海上温度较低的气流吹到陆上,起调节气温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现雷阵雨。
二、看云测天
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
“云 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指春 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水凄凄”了。云向南移,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往南,雨成潭”。云向北 移,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好晒谷”了。 天空上下云层一致,天气比较晴好。高低层云移向不一致,天气变化会很剧烈、复杂。正如谚语所说“天上乱云交,地上雨倾盆”、“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作变”。
有许多谚语是看天的颜色测天,如“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等。
三、看雨测天
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势,因而能判断推测出天气变化。
“雨前毛毛没大雨,雨后毛毛没晴天”。是指一开始就降毛毛雨,预示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
“开门雨,下一指;闭门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说清晨开始下雨,时间短,雨量小,晚饭前后下雨,时间长,雨量大。
“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
“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
四、闻雷测天
民间群众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 的现象。
“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紧不慢连阴雨”、“雷声水里推磨,下雨漫满河”。这几条谚语指先下雨,雨后静风、闷热,雨势越来越猛,雷声不绝,预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过程中,雷声不紧不慢,打打停停,预示会出现连续阴雨。
“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指西南方位起雷暴,来得慢,雨势猛,时间长。“西北雷声响,霎
时雨滴滴”,西北方雷雨来得快,风力大,有红云时还会降冰雹。
“东北方响雷,雨量不大”、“东南雷声响,不见雨下来”,也是根据打雷的方向判定雨量的大小。
五、看雾测天
雾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冬春,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表附近气层里水汽含量较多,水汽凝结成雾,或是冷气团移向暖湿的地面时,也会形成雾。看雾也可以预测天气变化。
“白 茫茫雾晴,灰沉沉雾雨”,有雾时,天空白茫茫,预示着晴天,如天气灰沉沉,预示雨天要来。“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久晴之后,空气中水气较少,不易形 成大雾,如有大雾出现,表明有暖湿空气移来,北方冷空气影响时,会转阴雨。久雨之后,冷空气已控制本地,夜间云层消散,微风,早晨出现大雾,阴雨结束转 晴。
不同季节出现大雾,预示未来天气也不一样。“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指春天出现大雾,天要转阴雨;夏天大雾消散后,天气晴热;秋天有雾,表明有冷空气南下,会出现连续有雨;冬天有大雾,预示最近要下雪。
六、看天象测天
大气层中水汽、水滴、冰晶等到悬浮物质,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现多种色彩和许多光学现象,观察它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天气。
“朝 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 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暮 霞行千里”。谚语“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等也是这个道理。
“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指前两天和当天上午阴雨,中午出现太阳,没有多久天气又转阴雨,预示天气将会连续阴雨。
七、看物象测天
动植物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其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来预测天气。
“乌龟背冒汗,出 门带雨伞”乌龟背壳潮湿,壳上的纹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龟壳有水珠,像是冒汗,将要下大雨。龟壳干燥,纹路清晰,预示近期不会下雨。这是因为龟身 贴地,龟背光滑阴凉,当暖湿空气移来时,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气干燥,暂不会下雨。
“蛇过道,大雨到”、“水蛇盘柴头, 地下大雨流”、“蚂蚁垒窝天将雨”、“蚯蚓封洞有大雨”、“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知了鸣,天放晴”、“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将来来临”、“鱼儿出 水跳,风雨快来到”、“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这些测天经验,几乎家喻户晓。它们都是动物对阴雨前气压低、湿度增大的生理反应。
在晴天转雨时,人们感到闷躁,疲倦不适。老人腰酸背疼,病人伤口发痒,关节疼痛,都预示天要阴雨。
八、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五则谚语}.
有许多天气谚语是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坏了初二三,半月不得干”、“要知未 来瘫不瘫,就看农历二十三”(瘫指下雨)、“月逢初四雨,一月晴九天”、“大旱难逃五月十三”、“六月六晒龙袍,淋破龙袍反晒四十五天”(指六月六下雨后 期阴雨天数多)等。
为什么这些关键日的天气易出现变化呢?人们经过长期的观测总结发现:冷暖气团经常会在农历的一些固定日期出现。农历与月相有密切关系,月亮的朔望对大气和海洋的引潮力有周期性变化,会使冷暖气团在某些固定日期比较活跃,影响时天气就会发生变化。
九、3个月韵律测气候
相距一定时间两种天气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许多作天气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
3个月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的联系,例如:
⑴“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无大风,夏季雨水穷”、“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 ⑵“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长”。
⑶“秋水纷纷,冬雪满天”、“秋有旱,冬有冰”。
⑷“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雨”。
⑸“春雪百日雨”。
这些天气谚语,反映了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联系,气象工作者用这些谚语作气候预测先要进行大量的谚语验证工作,再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据。
十、5个月韵律测气候
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5个月的变化和联系,大约相隔一个季节。例如:
⑴“不得春风,难得秋雨”、“春有几次大风,秋有几次大雨”。
⑵“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四九南风伏里旱”。
以 上两组天气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5个月(150天)左右的降水天气。我们曾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查1月份冷空气活动与6月份降水的联系,发 现26次冷空气活动,23次在以后的150天左右有降水过程,占88%,降水过程平均为3天。由此可以看出,用5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程度还是比较 高的
“游丝天外飞;久晴便可期”:
游丝天外飞指毛卷云。这种云孤立地出现,一般说明高空比较稳定;如果云不是系统地增多变厚,一般预示天气继续晴朗。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钩钩云即气象上的钩卷云。钩卷云出现后往往有低气压或明显的低压槽移来,要下雨了。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指卷积云。这种云也是下雨或刮风的征兆。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是高气压控制下的征兆。故一般短期内天气仍晴好。
“炮台云,雨淋淋”:
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往往出现在低压槽的前部,表示空气不稳定,要下雨。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
指太阳下山时,西边天空的乌云接住太阳,并且乌云自西向东移动,预示当天夜里要下雨。 “西北开天锁,明朝太阳大”:
在下雨或阴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有一块蓝天出现,称“开天锁”。它预示很快就要雨止云消。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晨出现霞,预示天气要下雨;傍晚出现霞,预示天气晴朗。 “云交云,雨淋淋”
:云交云指上下两层云或者几层云移动方向不一致,说明这几层风向不一致,它通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面附近,故预兆要下雨。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春季或者春夏过渡时期在下雨的日子里,中午云层一度裂开,太阳露一露,但不久云层又聚积变厚。这通常是对流日变化所造成的暂时现象,阴雨天气仍将继续维持。类似的谚语还有“太阳笑,淋破庙”、“太阳现,三天不见面”、“亮一亮,下一丈”等。
“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少”: “乱云”指天空云多,上下有几层。“绞”指云系又不稳定,扰动性大,上下对流旺盛。这些现象预示风雨要来临了。 “馒头云,晒死人”:天上出现象馒头一样的云(淡积云),预示短期内天晴。
“梭子云,定天晴”:梭子云指荚状高积云,这种云如果云量少,变化不大,预兆短时期内天晴。 “云向东,一场空;云向南,雨成潭;云向西,披蓑衣;云向北,雨没得”:
从云的走向来预示晴雨。云向东、向北移动,一般不会下雨;云向南、向西移动,预兆要下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云盖住山顶,叫“山戴帽”。云层挡住山腰,可见山顶,叫“云拦腰”。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故兆雨;拦腰的云,一般都是由于夜间冷却生成的地方性云,云层不厚,故兆晴。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太阳从云层的空隙中射下来,称“日射脚”。傍晚出现日射脚,说明对流作用强烈,预兆未来要下雨。
“天上赶羊,地下雨不强”:
“天上赶羊”指碎积云。这种云一般不会下雨,即使下也是很小的雨,一扫而过。
“悬球云,雷雨不停”:
夏天,在乌黑的雷雨云的底部有时是波浪形状,出现象悬球状的云,预示雷雨大而强,常伴有短时间的偏北大风。
“东虹口头,西虹雨”:虹出现在东方,预兆天晴;虹出现在西面,则预兆要下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白天太阳旁出现晕环,预兆半夜前后要下雨;晕环出现在月亮周围,预兆不久要刮风。当然日晕不一定只兆雨,月晕不一定只兆风,只是说明天气将转坏。
“日出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早晨太阳初升时,天空中出现胭脂一样红的颜色,说明水汽增多,预兆风雨要来了。
“月亮撑红伞,有大雨;月亮撑黄伞,有小雨;月亮撑蓝伞,多风云;月亮撑黑伞,大晴天”:根据无云或少云的夜晚月
日出胭脂红 无雨必有风——皮黄行路难五则
鹧鸪天
“横扫唬煞马连良 揪斗怨煞周信芳”本欲以此为题头,太直白,文革非可畅言之题。经文革者,此对不必作解;未经文革者,解而末必都通,遂罢。忽忆江浙民间观天文气象,早岁家母常云:“ 日出胭脂红,无雨必有风”残阳如血,怎么也让人忧忧;日出脂红,怎么也得弄点事儿出来。卜测京剧前途,六十载从未有坦途,信然!
多少年京剧行求廊庙香烛照应,奉权贵陪尽笑脸。惜乎粉墨春秋,身价总是低微。虽娱人身心,表象鲜花恭维,只是千万别痴梦不觉,误当是媚眼投送,错也!
解读京剧,人们挺强调资历。是不是内行,更是苛求之再。有高标者更望民间论京剧之坛,应悉数专业,焉能让旁杂无知辈赘言。究其思潮,仍是“全国人民一个思想”作孽,且浑然不觉于潜移默化。哀哉!
可叹中国京剧界内,连一个正宗内行的论坛都不曾见得。让内行家屈尊跑到民间论京剧之坛,坛主偏偏仍是个小小的外行,未曾吃得戏饭。真让内行家们欲哭无泪。偏又常见外行羼入,笔者刍言,委曲了且又避不开锋头的内行家。真乃冤家路窄,相向无奈!
(一)无绪情思恋逝者 人影不见是清谈
题头赘言,说与坛上尊辈长者。不用解,当意会。“无绪情思恋逝者,人影不见是清谈”。谈李少春,笔者是外行。因此笔者一不说李少春的技,二不说李少春的艺,笔者从翁老先生文章中识得,这个李少春是极有个性的。有先生说李少春与翁老是好朋友。笔者想翁老先生在京剧行内颇有长者之风,每位人才他都倍加爱惜。以翁老个性,见识,他相当明白每一位名演员都是“个性卓越”的。因而对谁个名演员也都是相敬如宾的。
而以笔者悟:这位翁偶虹老先生在京剧行身价之重,境界之高洁,为人之正直,拒世风之自重, 寓见识之卓越,无人云亦云之凝重。方把对京剧行名角的最爱,偏给与了“传闻不堪闻,各别似异端,”大名鼎鼎的金少山。写出了京剧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十全大净金少山》!
对于李少春,笔者从翁老先生文章中的第一印象, 这李少春的个性是特强的。幸有翁老爱材、惜材的大家胸怀,给予相当的理解。许多人说李少春逝去太早,李少春未曾立派,李少春文武全才,笔者都认同。可推论李少春换到今日的美谈?唉!笔者说他可比不过钱浩亮的能伸能屈,也比不过吴江辈的非滑头何以作内当家的。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技艺,而在于个性。李少春的技艺果然盖世无双,可他的个性不适合于现代。时过境迁,金少山能活在现在?李少春高洁的个性也得靠边站站。笔者可未曾忘了现实生活的六十年!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有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识记10个生字是本课的重点。
2、对5条谚语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一分钟演讲{五则谚语}.
2、孩子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乘坐“快乐列车”进入“谚语王国”,想去吗?那么请闭上眼睛,坐稳哦,“出发”(借助课件)
3、谚语王国到了,请孩子们睁开眼睛。
4、出示课件课题
师:谚语王国有12位生字宝宝来迎接我们,我们和他们打招呼吧。翻开书本 页,自己读一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时,看看词语上的音节,尽可能多读几遍,一会儿比比看谁读得正确。如果有认音节困难的孩子可请其他同学帮助。
二、初读课文,
1.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请1位同学来读)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听一听他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你倾听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要学会倾听,养成习惯。
三、自主识字,读准字音 检查认识的生字。
1、一个小朋友学习好不算好,大家学习好那才叫真捧呢!我们一起合作学习生字好吗?看谁学的生字多,识字方法多?
2、齐读并全班说说怎样记住“满”(出示幻灯生字加注拼音) 老师看看谁是最忠实的听众,开始!
3、规定一行一个同学读,同桌仔细倾听正音(出示幻灯没有注音生字)
师:谁发现同桌有读错的请举手
4、指名回答
5、开火车读
火车火车哪里开?
现在,我们来进行小组识字比赛,看看哪一组的识字方法多。{五则谚语}.
6、小组互相交流识字好办法
7、趣味识字:
8、小组代表汇报
指导学生用口诀:我学会了“xx”字,我用“猜字谜”的方法记住“xx”字的。
三、借助图画,理解涵义。巩固识字
1、看,生字宝宝还在谚语王国,你还认识他们吗?。
2、按顺序出示五则谚语,学生齐读。
(1)孩子们,这几条谚语都说到一个“多”字。你们发现了吗?哪句谚语出现“多”字(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大屏幕出示图片)大家看,柴多,火焰就燃烧得更旺,这就是──(齐读):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2)还有哪条谚语说到了多?(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再看,(大屏幕出示图片)很多的树木连成一片,就成了茂密的森林,这样就不怕狂风暴雨了,这就是──树多成林不怕风。
继续看,(大屏幕出示图片)将线搓成绳子,就能够挑很重的东西,这就是──(线多搓绳挑千斤)。搓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动作表示出来吗?请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搓一搓。
2、体验实践,识字写字。
(1)小朋友们真会发现,第二条、第四条谚语说到 “多”。其余三条谚语没用到“多”字,就与“多”没有关系吗?
3、幻灯出示“人心齐,泰山移。”
师边出示.幻灯,边讲解,
5、出示“移”通过做动作来理解:大家移一移你的小板凳,很容易吧!如果是一块大石头,你能很轻松地移一移吗?(不能)如果我们同心协力,不要说一块大石头,哪怕是一座泰
山,都能移动。这就是──人心齐,泰山移
6、幻灯出示:一根筷子容易折,
你们试一试把一根筷子折断它,是不是很容易?现在老师手上有一把筷子,谁来试一试?容易折断吗?这就是──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哪个词语表示筷子“多”?(一把)。
7、 出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哪个词语说明“花”多?可以用“独”组词吗? 四、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5条谚语(看幻灯读)先来节奏拍手读,要求读出节奏感。
2.、再来读出轻重感。
我们读书,不但要读出节奏感、轻重感,还要读出韵律感。
3、看老师手势读。
4、同桌互读,要求读出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感悟。板书:团结力量大
五、指导写字
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这8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特别要注意“折、挑、独、满”这4个生字。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如:“挑”的第五画是点,第六画是提,第八画是撇,第九画
是点。
“独’是反犬旁,不要写成提手旁,第三画是撇,不是提。 “满”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3、教师在黑板田字格上示范书写,强调注意点。
提醒写字:握好笔,手离笔尖一寸长,胸离桌沿一拳,腰挺直,腿放平。开始“写”
4.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后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把书写较好的进行展示、评价。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觉得谚语有趣吗?课后 大家去搜集更多的谚语朋友,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谚语,摘抄下来。让我们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七、板书设计:
识字5
团结力量大
(旁边的黑板部分板书本节课的生字)
《识字5》教案
《识字5》教案
许昌市建设路小学 尹渊渊
教学目标:{五则谚语}.
1、认识移、谋、柴、焰、易、折、搓、绳、斤、独10个生字,会写满、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理解谚语、感悟谚语中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在熟读谚语的基础上,
2、 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写字。
3、 小组合作,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在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4、感悟谚语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1、蜻蜓低飞要下雨。2、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3、人不可冒相,海水不可斗量。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上的三个句子宝宝,它们有趣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读读?像这样简单通俗又能反映深刻的道理的话叫谚语。
今天啊,老师要带你们去谚语城堡里游览一番,同学们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识字5。(学生书空。)
二、初读谚语,趣味识字:
1. 打开课本,翻到《识字5》,老师给同学提要求: 请小朋友先自由的读一读这些谚语,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先作
上记号,再请教老师,或者问问你的同桌。
2. 学生自由读,交流读音。
3. 趣味识字:
a.老师把生字宝宝带到大屏幕上了,我们来叫叫它们的名字。(指名读,齐读这些加拼音的字。)移、谋、柴、焰、易、折、搓、绳、斤、独
b.出示“搓绳”,做动作来理解。
c.出示“斤、近”,说说你的发现。
d.玩“快乐火车”的游戏:(读不加拼音的字)
生字宝宝也坐上了“快乐火车”,我们一同开往“谚语城”了,大家高兴吗?
e.同学们谁来告诉老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呢?
f.老师给生字宝宝找了朋友,看看你是不是还能准确的将他们读出来呢?(读词语)
三、读中感悟,巩固识字
1. 看,我们来到了谚语城堡了。(课件出示这五则谚语)在这里,你还认识字宝宝吗?你会读吗?
2. 学生自由练读。
3. 指名读,集体正音。
4. 你喜欢哪一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学习这五则谚语)
a. “人心齐,泰山移。”
1、指名读。
2.出示“移”通过做动作来理解:大家移一移你的小板
凳,很容易吧!如果是一块大石头,你能很轻松地移一移吗?如果是一座大山呢?凭借你自己的力量,你能很轻松地移一移吗?
3.学习了这么久了,小朋友们你们一定累了吧,下面我们一起来活动下筋骨,来带上动作唱首歌吧!
4。男女生赛读第一句。
b.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1、指名读,分排读,齐读。
2、 出示“谋、柴、焰”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交流后用姿势告诉老师。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然后总结: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识字好办法。如果把这些办法都总结出来,那么,我们的识字办法真是又多又好啊!
4、分组读谚语。
c.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1. 做实验来理解:一女生来折一根筷子,一大力士来折一把筷子,看看结果。
2. 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 引申词语,进行积累: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
4. 男生女生合作读,齐读。
5. 巩固识字:“容易”的反义词是什么?“折”为什么是提手旁?
d. “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1. 自由读,指名读。
2. 猜字游戏:“搓、绳、斤”,巩固生字。
e.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 指名读,你喜欢哪个词?
2. 当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来临,迎春花开了,还有哪些花开了?当看到满园春色时,你的心情怎样?那么,就读出你的高兴吧!
四、整体感知,指导书写。
1. 出示五则谚语,问,你想怎么读这五则谚语呢? (鼓励学生拍手读,男女合作读,小组展示读,齐读等方式。)
2. 蚂蚁运食忙:一群勤劳的小蚂蚁正忙着运食物,来储存过冬的粮食。它们团结协作,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