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

热门资讯  点击:   2012-04-16

2002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西安市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4月13日在西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西安

市代市长 孙清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市十二届人民政府自1997年5月组成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新世纪西安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410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73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6322元提高到10616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3.8亿元增长到55.9亿元。“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带动了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2001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亿元,旅游总收入113亿元,其中外汇收入2.9亿美元。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新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3%。农村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初步形成城郊型农业经济的新格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

——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6年的114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28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989亿元,完成重点建设项目115项。西蓝、西阎高速公路和绕城高速北段等相继建成,西户高速、沿秦岭北麓旅游公路等正加紧建设,“米”字型公路交通枢纽框架基本形成。配合国家完成了西康铁路建设。黑河引水、城市天然气气化、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集中供热及供排水、污水处理、城乡电网改造、通讯及城域宽带网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水资源保护和大气污染治理、城市广场建设、园林绿化等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90%的国有中小企业完成了改制,国有大型企业通过“三改一加强”,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以养老、失业、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卫生改革

开始起步。取消、合并了516项审批核准项目,清理了57件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相适应的法规、规章及文件。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治理力度,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9.2亿美元,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落户西安。扩大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与国外友好城市交往日益密切。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称号,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两基”成果巩固提高,相继建成了一大批文化体育卫生设施,一批优秀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5023元和1586元增加到2001年的6705元和2489元,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

4.65 ‰,民族、宗教、侨务、扶残助残以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维护了全市社会政治稳定。

五年来,市政府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监督,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不断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共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23件,制定、修订行政规章103件。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人民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西安驻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安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市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发展中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还比较弱,特别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名牌产品很少;思想解放不够,改革步子不够大,开放程度较低,外向牵动不足,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较严重,使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外向型和民营经济比重偏低,投资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经营和管理城市的水平不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执政为民的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效率不高,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严重影响了人民政府的形象。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是向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和“中国西安·西部最佳”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五年。今后五年市人民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为实现“十五”计划,建设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快速发展、科教文化发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和西部经济强市而努力奋斗。迎接考验,战胜挑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西安的新跨越,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们应担负起的重大使命。今后五年,市政府要把富民强市作为根本任务,把坚持发展、加快发展作为主旋律,把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施政方略,把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幸福作为第一要务。这是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做到“六个坚持”: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先导。解放思想是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的过程,永无止境。对我们在思想解放方面存在的差距和由此派生出来的种种制约因素,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实现西部经济强市和“中国西安·西部最佳”的目标,全市上下必须来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我们要从对昔日辉煌的沉湎和陶醉中解放出来,要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不敢竞争的小生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从习惯于旧体制、老思路、老办法的定势思维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树立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用开放的眼光审视现实,按市场经济规律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以与时俱进的勇气摈弃守旧,大胆开拓。通过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带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紧迫感,千方百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前不久在我省视察时指出:“要认真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经济发展。解决西部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发展”。西安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比较优势和大好机遇。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精力用在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在全市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要用足用活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运用好世贸组织的规则,坚持扩大和培育内需的方针,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继续使我市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调整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扶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全面提升我市经济质量和效益。

——坚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一要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在城市发展模式上创新,运用市场机制,整合、盘活、优化配置城市各类资源,把城市资源转变为城市资本,做到城市建设市场化、资源利用商品化、资金筹措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二{2002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

要积极探索区县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赋予城乡一体化战略以新的内涵,增强区县经济的发展活力和造血功能。三要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新路子。按照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向世界展示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采。从理顺体制、明确责任入手,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市场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四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子。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形成招商引资的环境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西安创业发展。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对非国有经济加大政策扶持、依法保护的力度,实行市场准入平等、税费平等、融资平等,为其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鼓励非国有制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国有企业。充分发挥非国有经济在扩大就业、活跃经济、增加税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坚持依法治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增强依法行政意识。要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正确引导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的主要任务。严格依法行政,努力实现行政行为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要始终把保持社会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处置突发和群体性事件,化解和消除不稳定因素,把影响稳定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坚持标本兼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营造社会繁荣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和关心群众生活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特别要把增加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收入作为工作重点,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带领、引导和依靠人民群众克服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做好今年各项工作

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党的十六大将隆重召开。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十分重要,任务也非常艰巨。我们必须按照“稳定、安全、灵活、多元”的思路,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实现“中国西安·西部最佳”的目标迈出稳健的一步。为确保实现今年12.5%的经济增长和其他各项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把握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按照法制统一、非歧视、公开透明的原则,抓紧做好市政府涉外经济规章的制定、修订、废除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做好地方性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广泛普及世贸组织知识,加快培养一大批通晓世贸组织规则的国际型人才,提高各级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按国际通行规则行政和办事的能力。对加入世贸后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要及早研究应对方案,趋利避害。

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采取出让股权、境外直接融资、租赁和特许权项目(BOT)等多种形式,鼓励外商参与道路交通、公用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各类招商活动的实际效果,切实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提高资金到位率。

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出口主体多元化战略,综合运用出口信贷、退税等各种政策手段,千方百计地扩大外贸出口。搞好外贸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出口骨干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品和农特产品出口。精心组织劳务输出,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发展跨国经营。

继续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力度,重点抓好五项整顿和两类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重点打击制售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等制假售假行为。积极倡导诚信守法,营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继续搞好投资环境整治,对破坏投资环境、损害西安形象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决不放过。{2002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

(二)按照经营城市的思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要将经营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对整个城市资源进行市场化运营,更多地采用资本运作的方式,广泛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动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发展。

以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经营城市的突破口,尽快建立国有土地储备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土地供应公示制度,对经营性项目用地实行市场化出让,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交易,并通过立法和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土地市场。

对经营性的市政公用设施,实行经营权、股权拍卖出让。对政府出资建成的大型文化、体育、会展等设施,逐步通过公开拍卖、出让股权或经营管理权等形式交由企业来经营。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对公交线路运营权、城市空间和街道的广告经营权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的冠名权等无形资产的有形化

2002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2002年江苏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0-10-25 15:12:00

一、2001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省人民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较好地完成了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1065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0.4亿元,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和开工建设了一批水利、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项目。技术改造投资增长较快。消费需求逐步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农业抗御了特大干旱,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多种经营稳步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乡镇企业速度效益同步提高。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运行质量有所改善。建筑业发展水平提高。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可喜亮点。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共同发展。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2.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拓展。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了一批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开。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调整南京等6个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创造有利条件。乡镇、村合并调整取得新成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完成第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务,审批、核准事项减少40%以上。开放型经济保持增长态势。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达513.5亿美元,增长12.5%;其中出口288.8亿美元,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73.5亿美元,增长11.5%,创历史新高;协议外资151.1亿美元,增长42.2%,连续3年列全国第一。开发区进入高成长期和产出期。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国际旅游业势头良好。成功承办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和APEC财长会议,扩大了江苏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城乡居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5元,分别增长8.5%和5.3%。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增

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按照中央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居住环境、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和提高。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继续推进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新技术园区、沿江火炬产业带和苏北星火产业带建设步伐加快。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监督、标准化和计量工作得到强化。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统一发放制度,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进展良好。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展开,九运会上取得超八届的好成绩,成功获得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承办权。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耕地保持总量动态平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得到有效控制。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高度重视民政、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和参事工作,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继续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了全省人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围绕建设文化大省目标,全面繁荣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组建了广电、报业、出版、演艺等文化产业集团。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双拥”、优抚安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取得新成绩。依法进行了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清理、修订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统计、审计和经济监督工作。“四五”普法全面启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纠风”和专项治理力度加大,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严打”整治、“扫黄打非”和同“法轮功”的斗争取得重大战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去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省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江苏部队指战员、公安干警,向国家机关驻江

苏各单位,向热心支持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统筹安排经济工作和各项工作。一是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一步形成聚精会神求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统一起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力夺取“十五”良好开局。二是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针对国际经济的严峻形势,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使开放型经济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保持较快增长。三是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主线,努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有效的分类指导,推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互动并进。四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进行其他配套改革,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五是高度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强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继续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六是加强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情况的督促检查,着力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抓落实的实际行动,促进各级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相对脆弱。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农村消费市场不旺;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外贸出口形势趋于严峻,拓展国际市场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工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工业集中度不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偏少;国有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有所扩大,创新能力和整体活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仍较突出,苏中、苏北与苏南的发展差距继续拉大,一些县乡财政相当困难;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城镇居民和农民生活比较困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社会稳定方面存在不少隐忧;政府职能转变不适应入世新形势的要求,工作中存在着某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党的十六大召开的喜庆之年。做好政府工作,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势头,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对我省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境外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部分产业、企业和产品将受到较大冲击,政府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此同时,加快发展也有许多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入世后有利于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国内市场广阔,扩大内需回旋余地很大。江苏在综合实力、开放型经济、科技教育、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能否把握机遇,克服困难,赢得更大的发展,关键看我们的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正确应对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克服困难,趋利避害,积极扩大和培育内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工作,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

纯收入增长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

各位代表,今年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较多,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决心不能动摇。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兄弟省市快速发展的竞争态势,面对全省人民富民强省的热切期盼,我们要把率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复杂局势作出的重要判断和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省第十次党代会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上来,以强烈的“率先”意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团结和依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把握大局,锐意攻坚,就一定能够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三、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扩大内需是要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方针,也是今年应对严峻国际经济形势的根本措施。要把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充实扩大内需的内容,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水利、通信、能源、城市公用设施和环保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加大技改投资和产业投资力度。突出抓好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技改竣工项目和重点技改新开工项目,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330亿元,增长10%以上。抓好一批重大工业基建项目,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严格投资目标责任制,一着不让地抓工程质量,抓建设进度,抓竣工投产。加快在建国债项目建设,力争当年全部建成。争取一批重点项目列入新的国债计划。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发展资本市场,拓宽投资准入领域,进一步活跃社会投资。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吸引更多的省外企业到我省投资创业。

培育壮大消费热点,促进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完善相关政策,为居民扩大消费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消费升级。加快住宅建设,开放和培育住房二级市场,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强化住房质量和价格监管。实施旅游倍增计划,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旅游者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简化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搞好配套服务,促进汽车进入家庭。推进信息化示范小区建设,实施家庭上网工程,扩大信息消费。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建立健全农村销售服务网络,兴办专业市场,为农民提供适用商品和售后服务。加大开发国内市场的力度,积极开拓西部市场和北京奥运市场。继续举办行之有效的促销活动,扩大苏货市场覆盖面。

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优先安排工资性支出和“两个确保”、“低保”等支出,增加农业、科技、教育、环保、政法、文体等投入。综合运用预算、贴息、转移支付等手段,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支出结构,加快建设公共财政框架。优化信贷结构,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特别是科

2002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甘肃省2002政府工作报告

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1月26日在甘肃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2002年1月30日10:02

各位代表:{2002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2001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甘肃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济工作全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赢得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73亿元,增长9.4%,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7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81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85亿元,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8.88亿元,增长12.4%;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24亿元,增长14.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5%。

——实施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省委、省政府年初和年中两次召开西部大开发汇报会,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增强了信心,发展思路更趋完善,开发重点更加明确。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5.4亿元,增长14.5%。全省交通状况正在得到改善,有5条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有3条高速公路路基、桥梁工程已基本完成,有4条高速公路和酒泉至航天城公路正式开工建设。宝兰铁路二线建设进展顺利,已有106公里投入运营。中川机场改扩建工程已经竣工,敦煌机场飞行区实现转场飞行。涩宁兰天然气管道工程完工,兰州开始使用天然气。兰成渝成品油管道甘肃段主体工程进展顺利。兰州市电信宽带网建设基本完成。平凉电厂2号机组并网发电。小峡电站导流明渠开工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全省乡乡通电的目标。城市电网改造进度加快。建成了一批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项目。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骨干工程昌马水库已下闸蓄水。黑河流域节水及一批大型灌区改造项目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在进行。金川公司6万吨电解铜、兰化大化肥油改气工程和兰铝12万吨节能环保工程全部建成。酒钢炉卷轧机土建工程进展良好。兰炼30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项目和24万吨乙烯改造工程已经开工。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全面展开。完成退耕还林还草98.1万亩,占国家下达计划的109%。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造林封育86.2万亩。

——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减少、自然灾害较多的情况下总产量达到753.2万吨,增长5.6%。经济作物面积和优质专用农产品产量增加。1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2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99.6亿元,增长21.5%。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6.5亿元,增

长11.5%,六年来第一次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30.3亿元,增长27.7%,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工业总体效益持续好转,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7.1亿元。商贸流通发展较好,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5.4亿元,增长9%。加强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旅游服务,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25%左右。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农村改革在解决土地二轮承包遗留问题的同时,积极稳妥地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牧区草场承包步伐加快,共完成草场承包面积9514万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得到较好落实。狠抓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已完成改制的93户,改制面为75%。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21户大型骨干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小企业试验园区的建设进展顺利。认真实施政府机构改革,省级政府行政编制减少了48%,政府职能转变、人员分流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地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省级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先后两批共取消、下放审批项目586项,占原审批项目的37%。进一步加大了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天交会”、甘肃招商项目香港推介会和广东、深圳经贸洽谈会以及“兰洽会”、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全年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57户,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79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4.76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接受国外援助进一步扩大。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工作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全年共安排实施重点科研项目427项,组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项,效果较好。新组建了工业交通自动化、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达到8个。14个省属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改制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都进行了不同类型的改革试点,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兰州软件园初具规模,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挂牌。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功臣给予了重奖。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一期全面完成,二期开始实施。教育对口支援有效开展。民族地区教育有了新的发展。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完成,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西北师大,甘肃联合大学与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甘肃联大,省职工财院并入兰州商学院,成立了河西学院和7所职业技术学院,省部共建兰州大学正式启动。高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大,高考录取率突破了50%。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文化和新闻出版工作以纪念建党80周年为契机,推出了一批好的作品。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送文化下乡和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四库全书》藏书楼工程正式奠基。成功举办了首届全民健身节,我省体育健儿在九运会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康有序推进,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卫生监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加大了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对一些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了综合整治。兰州市通过集中联片供热、使用天然气、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措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双拥工作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和科技强军,深入开展联片创建活动,促进了军地共同发展。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统计、外事、参事、文史、气象、防震减灾、地方志和残疾人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83元,增加4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9元,增加80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两个确保”和失业保险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省基本上做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当期不拖欠。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全省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达到144

万人,覆盖面为96.4%;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170.6万人,占全年应覆盖面的89.8%。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开始起步,参保人数达到103万人。贫困地区群众的交通、用电、居住和人畜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又有39.3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省上及时下拨救济款,帮助灾区群众解决了基本生活困难。

——民主法制和勤政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依法行政的各项措施,加强了政府立法、行政执法检查和行政复议工作。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对现行的政府规章进行了清理,共废止政府规章41项。在全面总结“三五”普法的基础上,“四五”普法顺利启动。进一步落实廉政准则和有关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的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各级监察机关共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1575件,已结案1137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共取消不合理的涉农收费项目167项,查处涉农案件117起;取消涉及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166个。开展了对各类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审计。深入开展以“打黑除恶”为重点的严打整治斗争和治爆、缉枪专项行动以及百日扫毒统一行动,进行社会治安集中整治,一些地区治安混乱的状况有所好转。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省的改革、发展、稳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这是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扎实工作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省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驻甘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中央驻甘各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脆弱,结构调整进展不平衡,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二是国有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亏损面和亏损额仍比较大。三是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还不够宽松。四是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小,社会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五是严打整治斗争进展不平衡,盗窃、诈骗、抢劫、毒品犯罪和严重暴力犯罪仍较严重,生产、交通、火灾事故隐患未能及时消除,严重危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六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比较低。有些领域消极腐败问题还比较突这些问题,不仅是影响当前工作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今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2002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2002年的政府工作

2002年,是我们积极实施“十五”计划,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对于巩固和发展“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继续推进甘肃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我们面临的环境相当严峻。美国“9·11”事件,使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日本、欧洲三大经济体普遍出现经济下滑,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可能处于低迷状态,欧元开始流通,国际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将增大我国出口难度,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总体上有利于改革和发展,但各级政府应对入世的准备不足,某些竞争

力强的行业和产品将会受到较大冲击,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看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今年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促进我们的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改善投资、市场和法制环境,也有利于我们的优势企业放开手脚,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国企改革与脱困成果的进一步巩固,一些企业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陆续投产,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都为我们做好今年的工作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好的基础。面对新世纪初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要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济工作全局,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树立工业强省的思想,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做好入世后的应对工作,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迎接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今年我省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完成570亿元,增长12.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2亿元,增长9.3%;出口贸易总额完成4.8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8.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本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的原则,省人民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改革创新,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保证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措施,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依靠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加快发展。根据我省的实际,要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坚持稳定农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把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工业发展放在优先、主导的地位,加快工业化进程。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根据我省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消费需求。在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积极完善房地产二级市场。鼓励引导居民把教育、旅游、汽车和服务等方面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实现消费升级。

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要突出加快培育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按照“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思路,适当超前搞好规划,优先选择大中城市,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促其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同时大力推进革命老区、少 数民族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打好重点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战,实现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水平低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中,要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要完善大中城市功能,提高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地改市、县改市的步伐,培育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对县城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和商品集散地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发展。把乡镇企业的改造、提高与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为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条件。 要从我省经济欠发达的省情出发,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加快发展步伐。要认真克服体制性障碍,落实政策,改善环境,强化服务。在支持现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提高的基础上,鼓励创业,催生一批非公有制企业。按照择优扶持的原则,对列入“千户百强”工程的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在资金、土地、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形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骨干企业,促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带动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要坚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一是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省土 地辽阔,气候多样,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优质农产品、林果产品、园艺产品、优质牧草和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日光温室、种子工程、节水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广订单农业、公司加农户等有效模式,扶持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要按照“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退耕还林到户”的要求,加快农村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长防长治工程、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做好石羊河流域荒漠化防治和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网改造、农村水电、广播电视、乡村道路和草场围栏等方面的建设。对没有通电的行政村,要按距电源的远近不同,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通电。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正确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要继续完善牧区的草场承包工作。认真总结5个县的试点经验,做好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的准备工作。以减轻农民 负担为基本出发点,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在调整农村教育布局、清理债务、规范税费征管和确保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全面推开税费改革创造条件。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由于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或恶性案件,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不懈地打好扶贫攻坚战。继续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开发的路子,集中力量抓好尚未解决温饱地区的扶贫工作。对重新确定的43个重点贫困县,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扶持力度的机遇,全力扶贫攻坚,切实取得明显成效。对没有列入重点县的贫困乡村,省地县各级政府也要积极予以扶持。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努力解决好与贫困农民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和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坚持定点联系帮扶制度。已经解决温饱的地区,要巩固和扩大成果,实现小康目标,河西地区、沿黄灌区和城市

2002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2002年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市政府办 发布时间:2006-09-19

2002年1月30日在襄樊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2002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

襄樊市人民政府市长罗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1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战略,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0.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6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16.4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32.2亿元,增长9.7%。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均比上年增加。“五优工程”进展顺利,优质小麦、水稻、油菜、果菜和三元杂交猪的普及率分别达到80%、50%、96%、56%和70%。创建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龙头”作用开始显现。一部分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较大好转。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人口城市化率达到40.5%。农民负担基本实现总量控制,人均比上年减少36元。

(二)工业经济继续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利润7亿元,增长3.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15。“金鳄”、“襄阳”、“瑞司达”等7个产品被省政府命名为名牌产品,全市省级名牌产品已达30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

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列入全国扭亏脱困对象的44户大中型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已有38户基本脱困。

(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已有130多家企业实施动态股权制,促进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混合经济的发展;一批中小企业通过产权出售、破产重组、租赁经营等形式,转换了经营机制,提高了经济效益。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会计委派制度稳步推进。高新、汽车、鱼梁洲三个开发区基本实行封闭管理。乡镇撤并工作顺利完成,共裁减乡镇(办事处)59个;市、县两级机构改革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在按计划推进。

{2002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

(四)外经贸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实现外贸进口6453万美元,增长38%;出口创汇4757万美元,同比下降5.4%,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210万美元,增长98%。利用外资及出口创汇额在全省的排位分别由上年的第八位和第七位前移到第五位和第六位。与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州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五)投资和消费需求回升。投资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87.7亿元,增长9%,超额完成计划。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亿元,增长9%。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由37.65%下降到35%;消费价格指数为99.1%,同比回升0.2个百分点,市场需求有所增加。

(六)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0.5亿元,增长9%;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8%,按可比口径,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29.87亿元,增长17%,其中本级财政支出27.13亿元,增长19.8%。财政支出结构有所改善,全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0.11亿元,增加39.1亿元;贷款余额286.4亿元,增加10.8亿元。

(七)经济发展环境初步改善。进一步加大治理“三乱”力度,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欺行霸市等不法行为,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襄樊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按市场化运作的’2001“一节一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同比增加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9元,增加93元。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和稽查力度加大,基本保证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新的进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物1410万元,社会贫弱群体得到必要救助。开发式扶贫工作继续深化。 (九)城市面貌变化较大。按照“经营城市”新理念,诸葛亮广场、汉江大道、人民广场二期扩建等17项城市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00年三门县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2017临沂政府工作报告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